楊姓族譜?
楊姓家譜的遷徙
後為晉所滅,其子孫因避亂,遠在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年)時期就有個別楊姓人士自山西洪洞縣遷至江蘇和安徽省境內,散佈於長江中下游地區。 洪武初年,人們稱之為“洪武落業”。據志書記載,在元末明初朱洪武“血洗湖南”的戰爭中,湖南土著居民遭受了空前浩劫,特別是長沙、岳陽、常德、益陽、湘潭等地區成為一片廢墟。朱元璋建國後,為了復甦湖南,採取了“江西填湖廣”的政策,因而大批的江西、浙江的楊氏宗族遷往湖廣地區。宋朝時期,楊姓大約有21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2.7%,為宋朝第七大姓。楊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約佔全國楊姓總人口的24.7%。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四川、陝西、山西三省,大約居住了楊姓人口的46%,其次分佈於河南、河北、湖南三省,又集中了20%。全國形成了以川湘、陝晉、冀豫為中心的三大塊楊姓聚集地。明朝時期,楊姓大約有24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2.5%,為明朝第六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楊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要慢些。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西、江蘇、山東四省,大約佔楊姓總人口的42%,其次分佈於山西、四川、福建、陝西、湖南五省,又集中了36%。浙江一躍成為楊姓第一大省,大約佔11.1%的楊姓人口。全國重新形成了浙蘇魯、贛閩、晉陝、川湘四大塊楊姓人口聚集地區。當代楊姓的人口已達到4000萬,為全國第六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3.19%。從宋、明朝至今600年中楊姓人口由240萬激增到4000萬,增長了16倍多,增長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四川、河南兩省,大約佔楊姓總人口的17%,其次分佈於雲南、湖南、貴州、山東、湖北、河北六省,又集中了34%。四川為當代楊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楊姓總人口的9%。全國形成了雲貴川湘、豫冀魯鄂兩塊楊姓聚集區。楊姓在人群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雲貴、四川大部、重慶南部、湖南西部、文字北部、楊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4.5%以上,有的高達近13%,其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3.6%,居住了楊姓人群大約23%。在晉冀豫、京津、陝寧、甘肅大部、青海東部、新疆北端、內蒙古中部和東北部、黑吉西部、湖北大部、湖南中部和北部、安徽西北端、廣西中部,楊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3%--4.5%,其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7.3%,居住了楊姓人群大約34%。
楊姓族譜
1 遷徙 編輯本段
秦、漢時期
有的遷居河內,有的遷居馮翊(今陝西大荔)。楊氏為晉所滅後,便向西發展繁衍,其先遷入陝西,後遷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縣一帶,而後繁衍至今河南境。至漢時楊氏已廣泛分佈於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楊氏入川也於此時,多由湖北、陝西遷去。早在春秋戰國之時,已有楊氏族人遷入江漢地區(今湖北潛江),後因楚國勢力不斷加強,迫使他們再向東南遷至江西。與此同時,又有楊氏族人自山西遷至江蘇和安徽,散佈於長江中下游地區。
晉、唐時期
是楊氏在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時期,由於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和唐玄宗時的“安史之亂”,及宋朝的“靖康之亂”,中原社會動盪,許多楊氏子孫為了避亂,大舉南遷,其中以福建為遷播中心。隋唐後便逐步向今河北、山東、內蒙、安徽、湖南、浙東、福建、廣東、四川、貴州雲南、廣西等地發展。楊震的後裔楊堅建立了隋朝,楊姓成了最尊貴的“國姓”,隋朝雖然公存在38年,但畢竟是楊氏最輝煌的時代,楊得到了最大的發展。除擴散到河北、山東之外,最重要是向南方和西南地區發展。楊震後裔在唐僖宗時進駐貴州,後世世襲播州宣慰使,一直到明朝萬曆年被剿滅,歷時724年,共傳29世。當代雲貴川之楊姓多為播州楊氏的後裔,而且人數眾多。
兩宋時期
楊氏已廣佈江南廣大地區。南宋初有大商人楊垢,隨康王南渡,自河南定居寶山白沙,“潛心經商,誠一無偽,商民共信,聚整合市”。宋末,楊榮從上虞遷至上海;另支楊氏,與鐘王李三姓被流配到奉賢濱海地區;元朝,渤海濱州人楊乘、嘉靖進士楊道亨的先人,相繼自杭州和河南遷入青浦;元末,錢塘楊璃遷南匯下沙;著名詩人諸暨楊維楨避亂華亭天馬山。
明、清時期
洪武初年,人們稱之為“洪武落業”。據志書記載,在元末明初朱洪武“血洗湖南”的戰爭中,湖南土著居民遭受了空前浩劫,特別是長沙、岳陽、常德、益陽、湘潭等地區成為一片廢墟。朱元璋建國後,為了復甦湖南,採取了“江西填湖廣”的政策,因而大批的江西、浙江的楊氏宗族遷往湖廣地區。
宋朝時期,楊姓大約有21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2.7%,為宋朝第七大姓。楊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約佔全國楊姓總人口的24.7%。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四川、陝西、山西三省,大約居住了楊姓人口的46%,其次分佈於河南、河北、湖南三省,又集中了20%。全國形成了以川湘、陝晉、冀豫為中心的三大塊楊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楊姓大約有24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2.5%,為明朝第六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楊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要慢些。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西、江蘇、山東四省,大約佔楊姓總人口的42%,其次分佈於山西、四川、福建、陝西、湖南五省,又集中了36%。浙江一躍成為楊姓第一大省,大約佔11.1%的楊姓人口。全國重新形成了浙蘇魯、贛閩、晉陝、川湘四大塊楊姓人口聚集地區。
當代楊姓的人口已達到4000萬,為全國第六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3.19%。從是、明朝至今600年中楊姓人口由240萬激增到4000萬,增長了16倍多,增長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四川、河南兩省,大約佔楊姓總人口的17%,其次分佈於雲南、湖南、貴州、山東、湖北、河北六省,又集中了34%。四川為當代楊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楊姓總人口的9%。全國形成了雲貴川湘、豫冀魯鄂兩塊楊姓聚集區。
楊姓在人群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雲貴、四川大部、重慶南部、湖南西部、文字北部、楊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4.5%以上,有的高達近13%,其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3.6%,居住了楊姓人群大約23%。在晉......餘下全文>>
楊姓家譜輩份表
民國十二年(1923年)楊姓重新立宗續譜字輩:登、成、永、巨集、福、生、考、義、和、平十字排輩為序。
近代楊貴德等在桐梓縣婁山關鎮虎峰山楊價崇德廟開會討論百字譜:
弘農俊傑英、榮華澤祥禎、文武科舉錦、福祿寧康興、太師忠書令、唐宋才嘉兵、漢隋相尉權、亥德懷仁君、蘭桂照輝映、侯州盡雄偉、盛海波濤湧、覺理衝凌雲、啟後繼乾坤、慎思貴富民、樹以成良言、勳著永綿傳、嚴潔孝順模、喜慶輔龍騰、昌發山西籍、源遠承家業。
後修改為:三知承俊傑、榮華澤祥禎、漢隋相尉才、盛德懷仁君、文武科舉錦、唐宋建奇勳、太師奉旨令、侯州憶雄英、滄海波濤湧、虎躍起龍騰、滿門忠烈鼎、豐功壯凌雲、慎思傳清白、後裔靖康寧、蘭桂照輝映、福祿顯家聲、昭著千秋範、源遠偉業興、廉潔行孝順、繼發晉乾坤。
楊姓家譜的介紹
漢代劉歆在《七略》中提到與他同時的楊雄有《家牒》,而一些古代地方誌中摘引的《家牒》片斷涉及楊雄身後世。《世說新語》劉孝標註提到數十種南朝士族家譜,其中有《楊氏譜》。《隋書經籍志·譜系類》錄有:《楊氏血脈譜》2卷,《楊氏家譜狀並墓記》1卷,《楊氏支分譜》1卷,《楊氏譜》1卷。此外,古籍中還提到北齊有佚名的《楊愔家傳》。以楊姓和王姓等為多,南北朝時的楊姓大族,已有編撰家譜之風。中國十大名門望族弘農楊氏排名第三。
追尋楊姓族譜
楊姓起源:楊姓出自姬姓即周文王後裔,來源有二,一支系以國為氏,一支是以邑為氏。 其一,周宣王的兒子尚父封於楊(今湖北、襄陽一帶),號楊侯。後來,楊地並歸晉國。尚父的後代就用封地名"楊"作為姓氏。
其二,周成王的弟弟唐叔,姬姓,名虞。周公滅唐(今山西翼城西)後,把唐地封給他,並賞給他懷姓九宗。唐叔的兒子燮繼位以後,因唐地南有晉水,就改稱晉侯。這樣,唐叔就成了周代晉國的始祖。
唐叔的後裔有封在楊地的。楊地(在今山西省洪洞縣東南),春秋時滅於晉國,成為晉國大夫羊舌的封地。羊舌之子伯石,字食我,以封邑為氏,姓楊。被封於楊地者的後代就用封地名"楊"作為姓氏。
另外,還有楊氏系少數民族的姓或改姓。
從西晉末年起,楊氏開始從中原遷入福建。到唐末主要有三次大的遷徙:一是晉永嘉年間,中原動盪,有13姓族人入閩,其中有楊姓;二是唐高宗總章年間,隨從河南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者有楊永、楊珍等楊姓校尉,他們的後代散居在閩、粵、臺各地;三是唐末中原楊氏隨王潮、王審知入閩。
楊氏移居臺灣,始於明代,全是福建、廣東人,清代以來人數不斷增加,不少人陸續到海外謀生。
楊姓名人
楊堅(公元541-604年),姓楊,名堅,鮮卑姓普六茹,名那羅延。隋文帝楊堅,弘農華陰(今陝西省華陰縣)人,其父楊忠是西魏和北周的軍事貴族,北周時官至柱國大將軍,封為隋國公,楊堅承襲父爵。北周時楊堅為隋王,後廢北周靜帝而稱帝,建隋朝,為隋朝開國皇帝,統一中國,為日後盛唐打下堅實基礎。在位24年,被子楊廣謀殺,終年64歲,葬於泰陵(今天陝西省縣西南20裡)。
楊廣(569年—618年4月10日)是隋朝的第二個皇帝,楊堅的次子,是個很有才華、頭腦精明,是位積極、有進取心的人。修築“京杭大運河”。對於國政,他也有恢巨集的抱負,並且戮力付諸實現。主政後,他巡視邊塞拓、開通西域、推動大建設。然而最終因人民負荷不了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窮兵黷武,遂以殘暴留名於世。有人拿商紂王、秦始皇等與他相比,並稱暴君。他對人民奴役征斂十分苛重,使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在人民大起義的打擊下,部下宇文化及等發動兵變,將他縊死於江都(今江蘇揚州)。
楊震:名聲最大的古代楊姓名宦。勤奮好學,博覽群經,東漢時有“關西孔子”的稱譽。歷任荊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職。其“四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拒賄成名言佳句。當時漢安帝乳母王聖及中常侍樊豐等貪汙驕橫,他多次上疏切諫,被樊豐所誣罷官,後自殺。楊震子孫世代任大官,其“弘農楊氏”成為東漢有名的世家大族。
楊杏佛:又名楊銓,最早透露紅色中國真相的勇士。1931年間,正當國民黨加緊“圍剿”江西紅軍的時候,國民黨中央研究院總幹事楊杏佛去江西后寫了一篇對江西時局的考察報告《赤禍與中國之存亡》,作為中央研究院檔案印行。這篇考察報告中全篇記述了中共在江西蘇維埃運動的實際情形,與當時國內一些國民黨御用報紙專門對共產黨和紅軍進行的造謠誣衊形成鮮明對照。因參與並領導中國人權保障同盟,於1933年6月18日被國民黨特務暗殺。
楊虎城:國民黨最著名的愛國將領。1908年拉起打富濟貧的隊伍。1911年辛亥革命時率隊加入陝西民軍。任營長、遊擊支隊司令。1924年加入國民黨。任國民軍第三軍第三師師長,馮玉祥的國民聯軍第十路總司令。1929年4月率部投靠蔣介石。任新編第十四師師長,第十七路軍總指揮。後任陝西省政府主席、西安綏靖公署主任。任用南漢宸等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1935年至1936年,在“剿共”軍事失敗和中共的爭取下,覺悟到應聯共抗日,與張......餘下全文>>
楊姓族譜有多少個
自己去問一問你爺爺,奶奶 還可以去問問姓楊的老人
楊氏宗譜字輩排行
不知道你是哪支楊氏,塘南曹家壩楊氏,中間的是:成、有、祖、德、本、巨集、允、思
楊氏族譜有多少本?
1、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據《元和姓纂》雲:“周武王分封其第叔虞於唐邑 (山西翼城 )。出公子齊,生伯僑,天子封為楊侯,以國為氏。”建立了楊國。虞於唐,人稱唐叔虞。唐叔虞的 兒子燮繼位後,因唐地有晉水,就改稱晉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 時被封為楊侯,春秋時晉國滅楊,楊成為晉國羊舌肸的封地。晉武公 (燮的第10世孫)時封次子伯僑於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 祖。伯僑之孫突食採於羊舌,為羊舌大夫,是為羊舌氏。突之孫肸, 字叔向,又稱叔肸,因戴晉有功,被分封於楊氏邑,其子伯石(字食我)以封邑作為自己的姓氏,人稱楊石,又叫楊食我。公元前514年,晉滅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華山仙谷 ,遂居華陰,稱為楊氏,史稱楊氏正宗。 楊姓一開始在陝西,河南一帶發展,從西晉末年開始遷入福建,並於元朝遷入廣東。楊姓的主要聚居地有:華陰,修武,河內, 扶風,梅縣等。
2、出自賜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貴州的僚族 分支)後,賜當地少數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楊姓。如福建林姓遷居廣東梅州後改姓楊。《北 史》載,楊義臣本姓尉遲,後改楊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施行漢化, 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有代北姓「莫胡蘆」氏,後改為漢字單姓「楊」氏。
5、以封地為姓。周武王之子(姓姬)叔虞,字子於。周滅唐 (今山西翼城西)後,把唐封地給他。並賞給他懷姓九宗。叔虞(又 稱唐叔)的兒子燮繼位以後,因唐地南臨晉水,就改稱晉侯。這樣, 叔虞就成了周代晉國的始祖。叔虞的後裔有封於楊者。楊,在今山西 洪洞東南。春秋時滅於晉國,成了晉國大夫羊舌肸的封地。被封於楊 地者的後代就用封地名“楊”作為姓氏。
6、為五胡十六國時氐族姓氏。據《晉書》雲 ; 氐有楊氏,世居仇池 ( 甘肅仇池山 )。
7、出自「揚」姓。以邑為氏。古時有「揚氏邑」
參考資料:baike.baidu.com/view/21663.html?tp=0_11
楊氏族譜在那裡
老前輩宗祠堂裡
楊氏族譜的楊氏字輩分
下面是河南安陽的一支楊氏家族的字輩分:懷自枝文作德有金玉春新紹業立鳳景永世同良善正豪傑吉祥修賢明家興國昌盛康瑞兆安巨集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區楊氏字輩:文儀三景京世永方可德勝國民成良協和萬幫天生俊偉人主鋼常譯開後事用銀錢廣忠正直尚發祺祥。重慶江津吳市龍鳳橋楊氏友鑾祖宗族委員會 會長楊恩榮 顧問楊鴻江 祕書長楊福國 副會長楊軍、楊鴻健、楊福昌、楊福樹、楊福滿、楊福彬、楊敬東、吳宣會、楊福洪、楊昭練 會計楊恩敬 保管楊恩對 書記員楊禹銓、楊福映。友鑾祖名派:友國章志正登廷青世鴻恩福昭先澤詩禮繼家風續名派:浩遠長存智永震環宇龍開來創偉業關西乃吾宗重慶市璧山縣雲平鄉的一支楊氏家族字輩分如下:入川的字輩:鳳永枝天洪,應光宗祖耀,榮華富貴明,其尚時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