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民俗?
中國民俗傳統文化
節日民俗
1、 正月正,永珍新,貼春聯,穿新衣。吃餃子,放鞭炮,去拜年,懂禮貌。尊老愛幼有人誇,壓歲錢可別亂花。
2、 正月十五是小年,元宵節上慶團圓。賞花燈,猜燈謎,新年打算準備齊,一年之計在於春,過了小年氣象新。
3、 二十五要打囤,新年不能瞎糊混。一年的計劃定的對,確保糧食滿囤錢滿櫃。撈乾飯做羹湯,吃的滿嘴噴噴香。
4、 二月二,龍抬頭,行雲布雨好兆頭,預祝豐收好年景,風調雨順有盼頭。切蔥花攤面片兒,蠍子尾巴剪一段兒,拍牆山扎旮旯,害蟲毒蟲全不怕。
5二月十二是花朝,百花生日在今宵,少女祈福求美貌,姿容更比百花俏。
6、三月三,暖風吹,漫天風箏翩翩飛。三月三,花開豔,風吹桃李更爛漫。
7、 四月裡,清明後,踏青郊遊樂不夠。清明前,宜祭掃,落花飄絮添煩惱。有人傷感因傷春,寸金難買寸光陰。介之推披火志不移,清明節開始吃寒食
8、 五月五,是端陽,屈原投水汨羅江。包粽子賽龍舟,紀念習俗不可丟。吃炸糕,繡香囊,掛艾蒿,飲雄黃,驅邪除穢有偏方,衛生習慣天天講。
9、 六月六,看谷秀,天貺節,吃魚肉。
10、 七月七,去油泥,牛郎鵲橋會織女。想學織女巧巧手,葡萄架下聽私語。
11、 七月十五是鬼節,心底無私不怕邪。超度水鬼放河燈,迷信說法不可聽。
12、 八月裡,是中秋,月圓之夜慶豐收。吃月餅,飲美酒,幸福生活更長久。明送月餅暗盟誓,相約十五殺韃子。
13、 九月九,是重陽,尊老敬老理應當。河北登高去賞菊,江南習俗插茱萸。
14、 十月一,送寒衣,秋風緊,寒霜欺,悽風苦雨天變涼,祭告先人痛斷腸。
15、 十一月,天氣寒,居家易,出門難。
16、 十二月,進年關,最是數九嚴寒天。大雪飄,冷風颼,節儉習俗臘八粥。二十三,祭灶王,要吃糖瓜麥芽糖。吃了糖瓜嘴兒甜,吉祥話兒說不完。二十四,家家忙,又掃屋子又掃房。
17、 除夕夜,要過年,千家萬戶慶團圓。
習俗禁忌
舊社會,城鄉居民禁忌較多,表現在人們行為的各個方面,相沿成習。其中有合理的禁忌,但多帶封建迷信色彩。不合理的禁忌,已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知識水平的提高,逐漸淡化,禁絕。
1.喜禁
一年之內,同一戶婚、嫁忌重;女婿看望岳父母,“七不出門,八不還家”;新媳婦正月不空房;送閨女回婆家,必須上午到;新媳婦清明不準在孃家;初五、十四日、二十三日新媳婦不出門;娶親避喪,擇妻忌眼下有痣者;生肖相剋的男女不能結婚。
2.喪禁
身亡異地,屍體不能進內宅,靈柩須在宅外安放;身服重孝者,忌入辦喜事之家, 更忌入新房;因自殺、雷擊、生育身亡的人,不準進墓地,逾3年才準遷入;嬰兒死亡,撂到“舍墓田”,不掩埋;未成年兒女死亡,謂“少亡”,不準進墓地,佔地角掩埋。
3.房禁
正房不能矮於南屋,矮者脊上豎磚拔高;正房不能高於兩鄰的正房;屋衝路箭,須在衝向牆上設“太公在此”或“泰山鎮宅”等字牌;閏月年不蓋正房;掛屋必須矮於正房;大門口不能同堂屋門口相沖;欄圈不能與正房相沖。
4.客禁
赴宴,父子忌同席;給客人倒茶,忌把壺嘴對人;有長輩在場,不能佔首席,要依輩次列座;男客在,女子不準入席;客未飯飽,主不能領先停餐。
5.疾禁
治病時,藥不放“三臺”,即窗臺、鍋臺、炕臺;處方忌反疊,借藥鍋子忌送還,由借者儲存,誰用誰取;小孩生痘疹,大門口挑紅,忌人忌響;看望病人要上午到,有下晌屬陰之說。
6.節禁
春節這天,不動刀、剪、針之類的金屬物;不掃地,不倒拉圾,不打水,更不口出惡言或打罵兒女。已出嫁之女春節忌住孃家。
7.其他禁忌
人到100歲,仍說99歲,忌說100歲;吃飯時,忌把筷子橫擔在碗上;借......餘下全文>>
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有哪些?
春節(農曆正月初一)
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也叫“上元節”
清明節(4月4日或4月5日)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
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
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也叫“盂蘭盆節”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也是我國的老人節
中國的傳統習俗
春節的習俗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二、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
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2009-02-22 15:38回覆微雨暗千家 4位粉絲 正式會員 5 3樓 端午節的習俗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三、清明節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清明節習俗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餘下全文>>
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有哪些
立春日迎春,是中華先民於立春日進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從天子到庶民都要參加的一項活動。在周代,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之後,要賞賜群臣,佈德和令以施惠兆民。這種活動必然影響到庶民,使之成為後來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動。古時的迎春活動,開始時在東郊,因為迎春活動中祭拜的句芒神是東方之神。後來,迎春活動的地點就不止是在東郊了,宮廷內、府衙門前等地都有迎春的活動,活動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在宋代,"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宋吳自牧《夢粱錄》),這種立春的賀節,也是一種迎春活動。在清代,還有所謂"拜春"的習俗:立春日為春朝,士庶交相慶賀,謂之'拜春'。粉為丸,祀神供先,其儀亞於歲朝,埒於冬至"(清顧祿《清嘉錄》"拜春")。這種"拜春"的活動,與元旦的"拜年"相似,也是迎春活動的一種。迎春儀式,又稱行春。
中國傳統的文化習俗有哪些?
中國傳統節日習俗
1.春節: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是“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是一年的開始。傳統的慶祝活動則從除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到除夕,家家戶戶闔家歡聚,一起吃年夜飯,稱“團年”。然後一起守歲,敘舊話新,互相祝賀鼓勵。當新年來臨時,爆竹煙花將節日的喜慶氣氛推向高潮。我國北方地區在此時有吃餃子的習俗,取“更歲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習慣,象徵生活步步高。守歲達旦,喜貼春聯,敲鑼打鼓,張燈結綵,送舊迎新的活動熱鬧非凡。另外,各地還有互相登門拜年,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逛花市,賞燈會等習俗。
2.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3.二月二:民間傳說,每逢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4.清明節: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清明的前一天稱寒食節。兩節恰逢陽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紅柳綠。寒食節的設立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間,民間有禁火寒食、祭祖掃墓、踏青郊遊等習俗。另外還有盪鞦韆、放風箏、拔河、鬥雞、戴柳、鬥草、打球等傳統活動。
5.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但今天端午節的眾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都與悼念屈原有關。同時,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清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
6.七夕節: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鵲在銀河上搭成一座鵲橋,牛郎和織女才能相見。這個美好的傳說始於漢朝,經過千餘年的代代相傳,深入人心。這一天,民間有向織女乞巧的習俗。一般是比賽穿針引線,看誰更心靈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節或女兒節。每到七夕將至,牽牛和織女二星都竟夜經天,直至太陽升起才隱退,因而又被喻為人間離別的夫妻相會。
7.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間,因此稱中秋節。中秋之夜,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們仰望如玉如盤的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8.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的重陽佳節活動極為豐富,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重陽節又是“老人節”,老人們在這一天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鍊體魄,給桑榆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
9.冬至節:冬至在我國古代是一個很隆重的節日。至今我國臺灣還儲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闔家團圓。北方地區冬至有宰羊,吃餃子的習俗,南方的傳統食品有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等等。
10.臘八節:臘八節是佛教的節日。這一天是釋迦牟尼成佛的日子,又稱“成道節”。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是吃臘八粥。最早的臘八粥只是在米粥中加入紅小豆,後來演變的極為複雜考究,主料有白米、黃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等數十種,新增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仁、葡......餘下全文>>
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
傳統習俗,傳統建築,傳統文藝,傳統思想。
傳統習俗:包擴一些節日以及相關的的傳統。元宵看花燈吃湯圓,端午划船吃粽子,中秋賞月吃月餅等。
傳統建築,瓦房竹樓還有很多。
傳統文藝,古代文學,傳統戲曲,繪畫,樂器等。
傳統思想,傳統理論觀點,學術思想和道德觀念等。
中國的傳統習俗有哪些? 10分
1、 正月正,永珍新,貼春聯,穿新衣。吃餃子,放鞭炮,去拜年,懂禮貌。尊老愛幼有人誇,壓歲錢可別亂花。
2、 正月十五是小年,元宵節上慶團圓。賞花燈,猜燈謎,新年打算準備齊,一年之計在於春,過了小年氣象新。
3、 二十五要打囤,新年不能瞎糊混。一年的計劃定的對,確保糧食滿囤錢滿櫃。撈乾飯做羹湯,吃的滿嘴噴噴香。
4、 二月二,龍抬頭,行雲布雨好兆頭,預祝豐收好年景,風調雨順有盼頭。切蔥花攤面片兒,蠍子尾巴剪一段兒,拍牆山扎旮旯,害蟲毒蟲全不怕。
5二月十二是花朝,百花生日在今宵,少女祈福求美貌,姿容更比百花俏。
6、三月三,暖風吹,漫天風箏翩翩飛。三月三,花開豔,風吹桃李更爛漫。
7、 四月裡,清明後,踏青郊遊樂不夠。清明前,宜祭掃,落花飄絮添煩惱。有人傷感因傷春,寸金難買寸光陰。介之推披火志不移,清明節開始吃寒食
8、 五月五,是端陽,屈原投水汨羅江。包粽子賽龍舟,紀念習俗不可丟。吃炸糕,繡香囊,掛艾蒿,飲雄黃,驅邪除穢有偏方,衛生習慣天天講。
9、 六月六,看谷秀,天貺節,吃魚肉。
10、 七月七,去油泥,牛郎鵲橋會織女。想學織女巧巧手,葡萄架下聽私語。
11、 七月十五是鬼節,心底無私不怕邪。超度水鬼放河燈,迷信說法不可聽。
12、 八月裡,是中秋,月圓之夜慶豐收。吃月餅,飲美酒,幸福生活更長久。明送月餅暗盟誓,相約十五殺韃子。,
13、 九月九,是重陽,尊老敬老理唬當。河北登高去賞菊,江南習俗插茱萸。
14、 十月一,送寒衣,秋風緊,寒霜欺,悽風苦雨天變涼,祭告先人痛斷腸。
15、 十一月,天氣寒,居家易,出門難。
16、 十二月,進年關,最是數九嚴寒天。大雪飄,冷風颼,節儉習俗臘八粥。二十三,祭灶王,要吃糖瓜麥芽糖。吃了糖瓜嘴兒甜,吉祥話兒說不完。二十四,家家忙,又掃屋子又掃房。
17、 除夕夜,要過年,千家萬戶慶團圓。
節日文化有內涵,一時我可說不完,核心內容你記住,無非祭祀和慶祝
中國年的主要風俗習慣
(除夕:貼春聯,放鞭炮,團圓,吃餃子.紀念中國農曆新年的開始,紀念把怪獸"年"消滅,所以貼春聯放鞭炮. )
除 夕 夜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叮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裡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戀的一晚。除夕之夜,最為熱鬧、喧闐,天一抹黑,孩子們或者半大小夥子,早已拿著香火,東一聲、西一響地放起鞭炮來了,膽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隻手捂著耳朵,遠遠地探著身子點,其他小孩兩手捂著耳朵,緊張而又焦急地等待著……。此情此景,即使人到白頭也都還能記得。
除夕的主要活動有三項:吃團圓飯,祭祀,守歲。
中國的傳統節日習俗有哪些
中國傳統節日習俗
1.春節: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是“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是一年的開始。傳統的慶祝活動則從除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到除夕,家家戶戶闔家歡聚,一起吃年夜飯,稱“團年”。然後一起守歲,敘舊話新,互相祝賀鼓勵。當新年來臨時,爆竹煙花將節日的喜慶氣氛推向高潮。我國北方地區在此時有吃餃子的習俗,取“更歲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習慣,象徵生活步步高。守歲達旦,喜貼春聯,敲鑼打鼓,張燈結綵,送舊迎新的活動熱鬧非凡。另外,各地還有互相登門拜年,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逛花市,賞燈會等習俗。
2.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3.二月二:民間傳說,每逢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4.清明節: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清明的前一天稱寒食節。兩節恰逢陽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紅柳綠。寒食節的設立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間,民間有禁火寒食、祭祖掃墓、踏青郊遊等習俗。另外還有盪鞦韆、放風箏、拔河、鬥雞、戴柳、鬥草、打球等傳統活動。
5.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但今天端午節的眾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都與悼念屈原有關。同時,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清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
6.七夕節: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鵲在銀河上搭成一座鵲橋,牛郎和織女才能相見。這個美好的傳說始於漢朝,經過千餘年的代代相傳,深入人心。這一天,民間有向織女乞巧的習俗。一般是比賽穿針引線,看誰更心靈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節或女兒節。每到七夕將至,牽牛和織女二星都竟夜經天,直至太陽升起才隱退,因而又被喻為人間離別的夫妻相會。
7.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間,因此稱中秋節。中秋之夜,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們仰望如玉如盤的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8.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的重陽佳節活動極為豐富,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重陽節又是“老人節”,老人們在這一天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鍊體魄,給桑榆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
9.冬至節:冬至在我國古代是一個很隆重的節日。至今我國臺灣還儲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闔家團圓。北方地區冬至有宰羊,吃餃子的習俗,南方的傳統食品有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等等。
10.臘八節:臘八節是佛教的節日。這一天是釋迦牟尼成佛的日子,又稱“成道節”。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是吃臘八粥。最早的臘八粥只是在米粥中加入紅小豆,後來演變的極為複雜考究,主料有白米、黃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等數十種,新增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仁、葡......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