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民居?

General 更新 2024年07月03日

羌族的羌族民居建築

羌族建築以碉樓、石砌房、索橋、棧道和水利築堰等最著名。 羌族民間石匠農閒時常外出做工。舉世聞名的四川灌縣都江堰工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仍在造福利民,其中就凝聚有古代羌人的血汗和智慧。

四川省羌族人的特色民居曡不而建稱為什麼樓

習俗  羌族的禁忌有:婦女分娩時在門外掛枷單或背兜,忌外人入內,家有病人時在門上掛紅紙條,忌外人來訪;不能跨火塘或用腳踩三角架,也不能在三腳架上烘烤鞋襪衣物;忌坐門檻和樓梯;飯後不把筷子橫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

婚俗  羌族結婚操辦喜事,新郎要陪新娘回孃家,孃家要備好“回門酒”,親友要向新婚夫婦饋贈禮物,並致詞祝福。羌族民間有的地方還有“逗新郎”的習俗。即在回門酒的宴席上孃家人要給新郎用四尺長的筷子,而且還要在筷子的後面加幾個用馬鈴薯做的筷子墜,要新郎使用這種筷子,隔著幾盞油燈去夾用肉丁和豆粒做成的菜,如果因為筷子長,夾不起菜,或油燈燒著下巴,就要被罰酒,這種活動既是節日聚餐,也是一種娛樂。

贊助廣告

食俗  羌族民間大都一日兩餐,即吃早飯後出去勞動,要帶上饃饃(玉米麵饃),中午就在地裡吃,稱為“打尖”。下午回家吃晚餐。羌族主食大都離不開“面蒸蒸”。 常年食用白菜、蘿蔔葉子泡的酸菜,以及青菜做成的醃菜。

肉食以牛、羊、豬、雞肉為主,兼食魚和狩獵獸肉。散居在山區的羌族一般不常食新鮮豬肉,都是將豬宰殺後去毛,剖成兩半或切成幾大塊,吊在房樑上燻烤製成“豬膘”,存放時間一般為一年。

羌族一般飲用的酒稱為咂酒,咂酒的製法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麴,封入壇內,發酵7—8天后即可飲用。每逢節日、婚喪、祭祀、聚會、待客或換工勞動,除飯菜豐盛外,還必備美酒。結婚吃“做酒”,宴客吃“喝酒”,重陽節釀製的酒稱為重陽酒,需儲存一年以上方可飲用,重陽酒因儲存時間較長,酒呈紫紅色,酒醇味香,是重陽節期間必不可少的美酒。

贊助廣告

典型食品:羌族特別講究藥膳,較為典型的藥膳菜有:羊肉附片湯;羊歸湯;豬肉加杜仲1-2兩清燉。以上三種都能補腎。黃芪燉雞或黃芪(當歸、黨蔘也可)加上幾兩燉豬肉也能補血益氣。蟲草燉鴨,能滋陰補肺益腎。

節慶  農曆十月初一為羌族年節。年節的宴會又稱“收成酒”。年節這天全寨人到“神樹林”還願,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要用蕎麥粉做成一種餡為肉丁豆腐的蕎麵餃,有的還要用麵粉做成牛、羊、馬、雞等形狀不同的動物作為祭品。次日,設家宴,請出嫁的女兒回孃家。進行各項節日活動。

祈禱豐收的祭山會是全村寨的一種祭祀活動,除已婚的婦女不準參加外,全寨的人都要帶上酒、肉和饃去赴會。會首由全寨各戶輪流擔任。屆時會首要備好1只黑公羊、1只紅公雞、1壇咂酒、3斤豬肉、1鬥青稞、13斤面做的大饃和香蠟、爆竹、紙錢等,按規定擺好,由“許”(巫師)主持祭祀,祈求天神和山神保佑全寨人壽年豐,並將山羊宰殺後煮熟,連同其他食品分給各戶,過去稱“散分子”。最後大家席地而坐,互相品嚐各自的祭祀食品。

該答案來自南北遊旅行網官方網站

羌族民居屋頂上四個角代表什麼 5分

原本是置放白石的小型塔子,現在是取其形式用來做裝飾。

羌族的民風民俗

春節舞龍、舞獅

春節舞龍、舞獅,在惠州的歷史已十分悠久。自古以來,從正月初一至正月半(即正月十五),龍隊、獅班穿街過巷,天天熱鬧非凡,頗有惠州的地方特色。

傳統的舞龍、舞獅活動由民間自發組成,多為一街一龍,武班、鄉村舞獅。

民間的舞龍具有典型的廣東風格。所舞的龍自己扎造。龍頭主骨架由竹料紮成,外表糊紙上漆,彩布作龍身,整條龍長達13丈,約合42米。舞龍時,最前面由日月牌、匾額、宮燈、扮色隊(化裝成歷代的民間故事人物),鰲魚、鳳、獅、雜水(由人扮裝的魚蝦蟹蚌等)在前面引路,最後才是活靈活現的龍。一路鼓樂不斷, 一路鼓樂不斷,人數從多,浩浩蕩蕩,穿街過巷,滿城轟動。龍過之處,不時有長者帶子、孫在龍的肚子下鑽來鑽去,謂“鑽龍架”, 意思是望子成龍,舞龍時的“鑽龍架”、“獵龍公”、“派龍貼”等民俗,頗有的地方特色。

民間的舞獅活動與舞龍有相同的特點。把獅紮好後,償到元妙觀“開眼”,並進行“搶青”活動。新春的第一天清晨,各路獅隊由師爺攜匣領路,獅子、鑼鼓鑔鈸、手持各種冷兵器的武術隊伍依序表演,所到之處,店家、住戶鞭炮相迎,並封紅包,熱熱鬧鬧,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才告一段落。

端午節龍舟競渡

端午節,民間稱之為“五月節”。賽龍舟,惠州民間稱之為“扒龍船五月節”。節,扒龍船,龍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一至初六,都舉行傳統的賽龍舟活動,歷經千年,常盛不衰。

每年農曆“五月節”,多為河水漲滿,“龍舟水”使各街(村)的龍船隊興趣倍增。以往的五月節,在東江河畔,完成了賽前儀式的龍船隊沿江分批舉行龍舟賽。參賽龍舟先是順水而下,而後逆水而上,最後衝刺決出輸贏。獎品多為花江(用竹串吊整幅衣布,上面貼滿紙巾),設獎者也多為地方的殷商巨賈。得者把“花江”插在船頭,沿江而上,以為榮耀。

中秋賞月

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

民間過中秋節僅次於春節的一個大型歡慶節日。

為了能過好中秋節,民間從節羊一個月就著手節日的籌備,購買月光餅(一種用白糯米粉加白糖做成的白餅),風粟、菱角、表欖、紅柿、芋頭、柚子、花生等吃物,當然,每家必不可少的是月餅和燈籠。

中秋節當天,遠出他鄉的人們各自回到家中最長者的家吃團圓飯,向家人講述自己今年以來所做的事和下一步的目標,長年當家的人則多講一些好話(激勵的話)。當月光初升時,閤家一起開月餅、點燈籠,開始一年一度的賞月。

隨著時代的發展,民間的賞月活動正在由庭走公共場所。目前,已具規模的有平湖賞月和湯泉賞月兩個場所。

重陽節登高、放風箏

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重陽節。民間重陽節有登高和放風箏的習俗。

據民間傳說,重陽節登高能給登高者帶來好運,連續三年登高則能時來運轉。從鍛鍊身體的意義上來盾,重陽節登高確實有其獨到的益處。重陽節時值初秋,秋高所爽,此時登高,身心收益非平時可比,既能鍛鍊身體,增強體質,到高山這巔,舉目遠眺,山河秀色盡收眼底,令人精神振奮,心情舒暢。

現在,每年重陽節登高最為壯觀的是羅浮山、九龍峰、象頭山,市區的高榜山、豐山等,尤其是位於博羅的羅浮山,每年重陽節前夜(農曆九月初八)十多萬來自本市各縣和東莞、增城、廣州、深圳的登高者陸續登上羅浮山的頂峰飛去頂,通宵等待日出的人們在山頂圍坐,互相祝福。日出時,煙花、炮竹響徹去霄,與初升的太陽交融在一起,頗為壯觀,據有關部門統計,近年到羅浮山登高的人數每年都有十多萬最多時有三十多萬,使羅浮山重陽登高成為嶺南重陽節的盛事.

重陽節放紙鷂則是較為獨特的習俗。民謠中唱道:九月九,是重陽;放紙鷂,線愛長。按我國傳統習慣,放風箏一般多在清時時候。由於氣候......餘下全文>>

羌寨的羌、藏民居之比較

羌族民居和藏族民居的單體建築相似,一般都用石砌牆或夯土板築牆體,為了適應晝夜溫差大的氣候特徵,牆體都很厚重,商小如洞口。這種構造方式造成了撲朔迷離的室內照明環境。但是羌族與藏族住屋門窗開啟方式截然不同。藏族民居大多單棟建造,受地形、氣候影響,在一個村寨中每戶門窗朝向都幾乎一致,加以相同的裝飾和色彩,遠遠望去整個村寨彷彿由一棟建築組成。羌寨因密集建房,為避免各戶相互干擾,對門窗的開啟極為講究。他們巧妙地利用建築錯落劃分街道,轉換天井以避開與鄰家的視線干擾,因而其門窗設計顯得十分隨意。然而這種看似隨意的建造方式卻是經過巧妙組織的,大面積的開窗方式在高寒山區是絕對見不到的。藏族的土掌房、羌族的“邛籠”都是用厚重的牆體來蓄熱保溫,加之又有火塘主房的空間構成,可以獲得入夜以後人體必需的室溫。高海拔山區充沛的陽光和乾爽的氣候,造就了羌、藏民居中的敞間和晒臺。敞間是在建築的頂層修建一個半室外的灰空間,向陽開敞,靠陰密閉。敞間與南方熱帶建築中的通風屋頂或加頂的露臺相似,這種加頂而又開敞的屋頂,是一種最理想的通風隔熱的建築格式。羌、藏民居的敞間與晒臺的結構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這些地區儘管冬季降雪量大,但連續的降雪天並不多見,積雪總能在正午陽光的照耀下融化,所以傳統的堯、藏民居都是平屋頂。這一對比單就羌、藏建築單體而言,由於未曾對藏族聚落進行詳盡細緻的調研工作,因此無法對羌、藏聚落形態進行縱向對比。但此次調研工作對我今後進一步研究藏族聚落形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羌族的建築特色是什麼?

羌族建築,就近取材,利用附近山上的土、石等資源,先在選擇好的地面上掘成方形的深一米至兩米左右的溝,在溝內選用大塊的石片砌成基腳。寬約三尺,再用調好的黃泥作漿,膠合片石。石牆自下而上逐漸見薄,逐層收小,石牆重心略偏向室內,形成向心力,相互擠壓而得以牢固、安定。屋頂結構層次由下至上分別是主樑、掾子、劈材層、竹杆、黃刺。棕耙,頗具民族特色。這些堅韌古樸的建築不繪圖、不弔墨、不劃線,結構勻稱,稜角突兀,雄偉堅固,精巧別緻,全用眼力砌石壘木,把整個山寨一氣呵成連成一體,沒有單門獨戶的房子是世界建築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大奇觀,令人歎為觀止,吸引了絡繹不絕的海內外遊客前來觀光、考察。世界上大多數古堡都是傳統的設東南西北城門或出口的建築程式,而桃坪羌寨一反傳統古城設東、西、南、北四門的建築形式,築成了以高碉為中心的放射狀8個出入口。而8個出入口又以13個甬道織成四通八達的路網。寨內人進出自如,而外來人卻如入八陣迷宮,非本寨人指引,不可通行。寨內的地底下,挖掘了眾多的引水暗渠,上蓋石板和土,一定距離間,留有活動石板,揭開即可取水。這些水渠方便、保密,在寨內編織成流經每棟碉樓的水網,為戰時提供了巨大的生存空間。桃坪神奇的路網、水網、房頂,組成了羌寨內地上、地下、空中三種立體交叉的道路網路和防禦系統,這也是桃坪羌寨建築的奇特之處。

哪個民族的民居最奇特

各具特色,各有各的特點,我先給你列舉兩例:

客家民居

在閩西南和粵東的崇山峻嶺中,有一種圓形圍屋或土屋,這就是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它有N多重特點:為了防止盜賊,採用了營壘是住宅。它們大多為3到6層樓,有100至200間房間呢!猶如橘瓣狀,佈局均勻,巨集偉壯觀。

傣家竹樓

踏上傣家人居住的土地,你就如同走進了綠色的世界。竹林深處不時傳來雞犬之聲,那一棟棟竹樓都藏在濃綠的竹林中。“多起竹樓,傍水而居”就說明了傣家竹樓建在水邊的特點。傣家竹樓的四周還用竹籬圍著。裡內種植著各種花果樹木,可所謂“樹滿寨,花滿園”。

羌族人的生活習俗

找百度百科   碉樓是羌族人用來禦敵、儲存糧食柴草的建築,一般多建於村寨住房旁。碉樓的高度在10至30米之間,形狀有四角、六角、八角幾種形式,有的高達十三四層。碉樓的建築材料是石片和黃泥土。牆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牆內側與地面垂直,外側由下而上向內稍傾斜。修建時不繪圖、吊線、柱架支撐,全憑高超的技藝與經驗。建築穩固牢靠,經久不衰。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縣羌族鄉永安村發現的一處明代古城堡遺址"永平堡",歷經數百年風雨滄桑仍儲存完好。   羌族民居為石片砌成的平頂房,呈方形,多數為3層,每層高3米餘。房頂平臺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牆外成屋簷。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樹丫或竹枝,再壓蓋黃土和雞糞夯實,厚約0. 35米,有洞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涼。房頂平臺是脫粒、晒糧、做針線活及孩子老人遊戲休歇的場地。有些樓間修有過街樓(騎樓),以便往來。 此外羌族地區山高水險,為便利交通,1400多年前羌民就創造了索撟(繩撟)。兩岸建石砌的洞門,門內立石柱或大木柱,柱上掛胳膊般粗的竹繩,少則數根,多則數10根。竹索上鋪木板,兩旁設高出撟面1米多的竹索扶手。[3]

編輯本段羌族歌舞

羌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間的說法是“沒有歌不行,沒有舞亦不行”。《汶川縣誌》說,羌民“喪葬有喪葬曲,相互舞蹈,以示悲歡,蓋古風尚存也。”   羌族音樂原始古樸,屬我國民族調式,以五聲、六聲為主。

[4]五聲音階的歌曲包括有以宮、商、角、徵、羽5個音作為調式主音(起訖音)的5種調式。另外,還有一些特殊的五聲式音階,如徵羽、變宮、商、清角,以及宮、商、角、清角、徵,但是很少使用。六聲音階在羌族民間歌曲中的應用比較廣泛,在使用由徵、羽、宮、商角和徵、羽、宮、商、清角兩種五聲調式音階的交替而形成的六聲音階歌曲中,角聲與清角聲不在一個樂句裡或一個樂段裡同時出現,並且只有以宮、商、徵、羽4聲為調式主音(起訖音)的4種調式。民間歌曲中使用完整的七聲調式音階較少,一般都是通過以五聲調式音階或六聲調式音階進行交替及轉調形成的七聲,因而使用七聲的歌曲仍具有五聲調式色彩。   羌族舞蹈的基本特點有,保留著原始樂舞粗獷、古樸的風格,大多

是在民俗宗教祭祀活動中進行,舞者既通過舞蹈取悅祖先神靈,又得以自娛樂,以羊皮鼓、手鈴等打擊樂器伴奏,加深人民對神的崇拜和其神祕感;舞蹈動作的表現與歌詞內容沒有直接的聯絡,多數舞蹈是用歌來促使舞步的迴圈往復;同一樂句男領女合,動作完全重複,節奏的強弱起落同舞蹈齊奏起落結合巧妙協調。羌族舞蹈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在什麼樣的場合跳什麼舞,均按功能和禮儀要求有一定的程式。羌族舞蹈按其形式和功能可以分為自娛樂性、祭祀性、禮儀性、集會性4種。   “薩朗”有“唱起來,搖起來”的意思,此舞在羌區最為盛行和普及,是很古老的自娛性舞蹈。“薩朗”音樂曲調歡快、流暢,節奏跳躍、明朗,歌詞內容十分豐富。該舞可在室內外進行,男前女後,不限人數,圍火塘或場院一圈,不封口,向逆時針邊歌邊舞。開始時,先男女輪唱一遍舞曲,然後共同起舞,速度由慢到快,跳到激烈時,領舞男子加快舞步,帶頭交換各種不同的舞蹈動作,或雙腿交替重踏,或左右旋轉,男女相互競爭,氣氛逐漸熱烈。舞至高潮時,男子叫聲“嚇喂”,女子應和“喲喂!”一曲就此結束,接著再變換新的舞曲和步伐。   “席蹴步”在南部方言中有“辦酒席時跳舞”的意思,是民間在喪葬、祭祀時舉辦酒席後進行的祭祀性舞蹈,沒有固定的表演程式。此外還有反映豐收後喜慶心情的“瓦西切瑪”、“江得裡學”,讚美裝飾物的“石奎餘奎”。 “席蹴步”音樂曲調緩慢......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羌族民居?
景頗族民居?
壯族民居特點?
羌族民族風俗?
京族民居?
保安族的民居?
羌族的民風民俗?
壯族的民居?
羌族的民風民俗有哪些?
苗族民風民俗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