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簡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12日

保安族簡介 30分

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下屬的一個自治縣。面積910平方公里,縣政府駐吹麻灘鎮。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是1981年成立的甘肅省唯一的多民族自治縣全縣總面積910平方公里,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西南部為高寒陰溼地區,東北部為高寒乾旱山區,海拔1735—4309米。屬典型的大陸季風氣候。全縣共轄16個鄉、2個鎮,145個行政村,1296個合作社,總人口22.47萬人,伐中:農村人口21.69萬人,佔總人口的96.5%,有保安、東鄉、撒拉、回、漢、土、藏、維吾爾、羌、蒙古等10種民族,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52%,其中:2001年貧困面下降到4.4%。

贊助廣告

介紹保安族作文100字

保安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一個少數民族。保安是由地名而來的自稱,明萬曆年間曾在青海省同仁地區設定保安營,修建了保安城。過去人們因其信仰伊斯蘭教、習俗與當地回族相近,而稱其為保安回。1950年根據本民族的意願,定名為保安族。據民族內部的傳說、語言特點和類似蒙古族的一些生活習俗,可以認為保安族是由元、明以來居住在青海省同仁地區的一部分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族人,與周圍生活的回、漢、藏、土等民族長期交往而逐漸形成的一個民族。他們受封建農奴主的欺壓,被迫遷徙到現在保安族唯一的聚居地----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大河家鄉3個毗鄰的村莊,當地習慣地稱其為保安山莊。保安族人主要從事農業,少數人從事畜牧業和手工業。

贊助廣告

五十六個民族的簡介

可以這樣寫

祖國在我心中

沿著黃河與長江的源頭,漂流而下,從《詩經》中“坎坎代擅”的江邊,到《史記》“金戈鐵馬”的楚河漢界;從酈道元的《水經注》,到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我看青藏高原脈動的祖國;看黃土高坡起伏的祖國;看煙花蒼茫,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祖國;看群峰騰躍,平原賓士,長河揚鞭的祖國。

在爬滿甲骨文的鐘鼎之上,讀祖國童年的靈性;在佈滿烽火的長城之上,讀祖國青春的豪放;在綴滿詩歌與科學的大地之上,讀祖國壯年的成熟……

我想說又不願說,我也曾看到祖國的孱弱,在圓明園燒焦的廢墟之上,我看祖國是一灘血;在鄧世昌勇猛的“致遠艦”上,我看祖國是一團火。但我的祖國沒有沉沒,在亞細亞的東部,用寬厚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將炎黃子孫攬於懷中,用茅草和土磚修復殘缺的歲月,用野菜和稀粥餵養飢餓的生活。中山先生,在黑夜裡開始規劃治國方略,毛澤東,在貧瘠的土地上,支撐民族的血肉與骨骼;鄧小平,把飽經滄桑的瞳仁放大,指引多災多難的祖國,從世紀的風雨中神奇地走過!

沿著黃河與長江的源頭,漂流而下,過壺口,闖關東,走三峽,奔大海。在河西走廊,華飢平原,我看祖國的富饒與遼闊,看祖國千里馬般日夜兼程的超越;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看祖國崇高與巍峨,看祖國繁榮的霓虹燈日夜閃爍,燦若銀河……

給我膚色的祖國,給我智慧與膽略的祖國。儘管在鄉村,還有輟學孩子渴望的目光;儘管在城鎮,還有下崗女工無奈地訴說,但我知道,更有改革的浪潮迭起,衝破舊的觀念,舊體制的束縛,迎來新世紀磅礴的日出!

這是一個除舊立新的祖國。這是一個沸騰上升的祖國;這是一個如日中天的祖國。我的話語多得成一部歷史,我的話語多得可組成一片星河,但是說得最多最動情的一句,便是——騰飛吧祖國、祖國吉祥,吉祥祖國

保安刀的簡介

保安腰刀與新疆的英吉沙小刀、雲南阿昌族的戶撒刀齊名,號稱中國少數民族三大名刀。 保安族居住在甘肅省臨夏境內的積石山縣大河家。現有人口16500多人,信仰伊斯蘭教。這裡水草肥美、林木蔥鬱,泉水潺潺。據說是大禹治水的源頭。保安腰刀是保安族傳統的手工藝製品,主要產於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大河家鎮、劉集鄉及周邊地區。長期以來,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一直是維繫整個保安族生存的重要手段,也是保安族經濟文化的命脈。 保安腰刀造型優美,線條明快,裝潢考究,工藝精湛。它不僅是生活用具,也是別緻的裝飾品和饋親贈友的上乘禮品。因此,深受西北各族人民的歡迎,在阿拉伯國家也頗有名氣。

中國簡介

【概 況】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疆域南起曾母暗沙,北至漠河附近的黑龍江上;西從帕米爾高原,東釘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匯流處。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1.8萬多千米,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470多萬平方千米。中國同14個國家接壤,與8個國家海上相鄰:東北與朝鮮接壤,東北、西北與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為鄰,正北方是蒙古國,西部毗鄰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與印度、尼泊爾、不丹相接,南面有緬甸、寮國和越南。

2004年末,中國總人口是12億9988萬。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有56個民族:漢族、蒙古族、滿族、朝鮮族、赫哲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回族、東鄉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錫伯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塔塔爾族、藏族、門巴族、珞巴族、羌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納西族、景頗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獨龍族、基諾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壯族、瑤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土家族、黎族、畲族、高山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於1949年10月1日。首都是北京。

【政 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政區域劃分如下:(一)全國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二)省、自治區分為自治州、縣、自治縣、市;(三)縣、自治縣分為鄉、民族鄉、鎮。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分為區、縣。自治州分為縣、自治縣、市。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都是民族自治地方。並規定“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設立澳門特別行政區。目前中國有34個省級行政區,即4個直轄市、23個省、5個自治區、2個特別行政區。

截至2004年12月31日,全國縣級以上行政區劃共有: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50個地區(州、盟);661個市,其中:直轄市4個;地級市283個;縣級市374個;1636個縣(自治縣、旗、自治旗、特區和林區);852個市轄區。總計:省級34個,地級333個,縣級2862個。

【地 形】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各類地形佔全國陸地總面積的百分比是:山地約33%,高原約26%,盆地約19%,平原約12%,丘陵約10%。習慣所說的山區,包括山地、丘陵和比較崎嶇的高原,約佔全國面積的三分之二。山脈走向以緯向(東西)和新華夏向(東北—西南)兩種方向最為普遍。全國主要山脈有阿爾泰山、天山、崑崙山、喀喇崑崙山、祁連山、岡底斯山、喜馬拉雅山、陰山、秦嶺、南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武夷山、臺灣山脈和橫斷山等。以上山脈的分佈構成中國地形的基本骨架。中國地勢自西向東可以分為三級階梯。西南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是地勢最高的一級;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東的內蒙古、新疆地區、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是中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海拔1000—2000米。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線以東至海岸線多為海拔在200米以下的平原和1000米以下的丘陵,是第三級階梯。海岸線以東以南的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海底資源。海域分佈有大小島嶼7600個,其中臺灣島最大,面積35798平方千米,其次為海南島,第三是崇明島。

各族的風俗習慣簡介

阿昌族

風俗習慣

阿昌族份蘇阿昌族男子穿藍、白色或黑色對襟上衣,下穿黑色褲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婦女服飾因地而稍有不同,每逢節日盛會都喜歡佩戴各種銀飾。已婚婦女一般穿裙子,上穿窄長袖對襟衣,用青布包頭;未婚婦女穿長褲,上身為淺色對襟衣、盤辮。食物以大米為主,還有薯類、蔬菜、肉類等,嗜酸性食品。過去青年男女有嚼檳榔的習慣,牙齒往往被染成黑色。住房多為磚瓦、木石結構的四合院建築,正屋住人,兩邊廂房樓上堆糧食等生活資料,樓下是豬圈、牛欄。村寨內房屋較整齊。寨間交通要道一般都是石板或碎石路,往來方便。男子出門隨身攜帶褙袋和長刀。男女都習慣肩挑貨物,長途運輸多用騾馬。阿昌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婚前戀愛自由,盛行“串姑娘”,但婚姻締結由父母包辦。過去一般是同姓不婚,但長期以來與漢、傣等族通婚的卻較普遍。盛行夫兄弟婚的轉房制度。寡婦可以改嫁,但不能帶走夫家財產,其子女亦歸夫家扶養。人死後一般行土葬,非正常死亡的必須火葬。

阿昌族人民性格開朗,又十分講禮好客。他們待客禮儀中盛行使用茶壇,這是一種煮茶的土陶用具。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會先拿出酒壺倒上一小盅酒為來客洗塵,隨後又拿出茶壇,放上茶葉,倒上開水,放到炭火上煮一會,煮好之後倒進茶杯裡,主客一道喝茶交談。

白 族

風俗習慣

白族基本上實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兒子成婚後即行分居,父母一般從幼子居住。在地主階級中,有少數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婚姻一般由父母包辦,要門當戶對。有女無兒的可以招贅,無兒無女的也可以抱養同族弟兄的子女(過繼)或養子。贅婿和養子要改名換姓,才能取得財產繼承權。

白族在元代以前盛行火葬。元代以後,因受漢族的影響而改為土葬。喪葬儀式一般比較隆重。

平壩地區白族人民主食稻米、小麥,山區的則以玉米、養子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於醃製火腿、弓魚、油雞棕、豬肝酢等菜餚,又喜吃一種別具風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將豬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絲,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還喜喝烤茶。

白族服飾,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區男子頭纏白色或藍色的包頭,身著白色對襟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肩掛繡著美麗圖案的掛包。大理一帶婦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絲絨領褂,下著藍色寬褲,腰繫綴有繡花飄帶的短圍腰,足穿繡花的“百節鞋”,臂環扭絲銀鐲,指帶琺琅銀戒指,耳墜銀飾上衣右衽佩著銀質的“三須”、“五須”;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辮於後或盤辮於頭,都纏以繡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頭。

白族住屋形式,壩區多為“長三間”,襯以廚房、畜廄和有場院的茅草房,或“一正兩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臥室、廚房、畜廄俱各分開。山區多為上樓下廄的草房、“閃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覺的地方常連在一起。

保安族

風俗習慣

保安族人民的風俗習慣明顯地受到伊斯蘭教教規的約束。同時,由於歷史上與鄰近民族長期雜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外族文化,特別是回、漢民族的影響。

保安族的家庭,過去多為為家長制的大家庭。現在,已完全被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所取代。家庭中父母為絕對權威,對子女婚姻實行父母包辦。解放前,保安族不與非伊斯蘭民族通婚,而且不同教派之間通婚情況也罕見。習慣早婚。還要取得教主的許可。不過,這種情況現在已有所改變。男方從說婚到結婚,至少要送兩次彩禮,禮金很重。第一次說親時,稱“定茶”;第二次在舉行婚禮前,稱為“乾禮”。結婚選在“主麻日”。新娘過門後,三天不吃夫家飯菜,而是......餘下全文>>

五十六個民族的簡介10個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 “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讚賞的射箭,有爭強鬥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曆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5、傈僳族

傈僳族在唐代稱為“慄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穫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杆節等。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杆節”扣人心絃,據說上刀杆是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裡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曆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曆正月初一的藏曆年。

7、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佈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餘下全文>>

介紹一個民族

苗族現在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人口739. 8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各少數民族中居第四位。

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瑫語族苗語支。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1956年後,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飛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

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苗族的挑花、刺繡、織錦、蠟染、剪紙、手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

苗族“跳花節”。“跳花節”是以吹蘆笙伴歌舞為主要特色的文化盛會,同時也是苗族服飾精彩展示的大好時機。

苗族過去盛行對自然和祖先的崇拜。較大的節日是“西松”(祭祖),每年秋後舉行一次。鬥牛(牛鬥牛)是苗族人民喜愛的一項活動,每年正月、端陽、火把、中秋等佳節都要舉行鬥牛活動。

苗族的禮儀有: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有的地方還要在寨前擺酒迎接。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由家裡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有的地方還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一一接受,主人最高興。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歡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主人不勉強,但不吃飽喝足,則被視為看不起主人。

關於一個少數民族的簡介(50字)

納西族

納西族,有人口2 7萬多人。主要聚居在雲南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餘散佈於維西、中甸、德欽、寧蒗、永勝等縣。納西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其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由於與漢族來往密切,自元、明以後,納西族主要使用漢語文。至於古老的象形文字,主要由巫師“東巴”用來書寫經典,故又稱“東巴文”。另有一種音節文字叫“哥巴文”,使用範圍很小,寫成的經也不多。 “西”意為人。新中國成立後,統一定名為納西族。

原遊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曾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由於同音異寫,漢文史籍曾以“摩沙”、“磨些”、“麼些”、“摩梭”稱之。“納”有大或尊貴之意。

麗江是一座千年歷史文化名城。“小橋、流水、人家”的古城設計匠心獨運,吸引著無數學者來這裡採風。

東巴”是納西語,意為“智者”,也就巫師和祭司。有上千年曆史的東巴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奇珍異寶之一,是世界上罕見的活著的象形文字。用它書寫的2 萬多冊東巴經,包括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各方面的內容,是納西族傳世的百科全書。

在雲南省寧蒗縣永寧與四川省鹽源縣左所之間,有一個海拔2 7 0 0 多米、方圓百里的瀘沽湖。聞名遐邇。 永寧納西族自稱“摩梭”。他們直到今天,在婚姻家庭方面仍保留著母系制遺俗。在以往典型的摩梭人家庭結構中,只有母親血統的親人——外祖母及其兄弟姐妹、母親及其兄弟姐妹、母親的親生兒女以及母親姐妹的親生兒女,生身父親被視為外人。在家庭生活中,婦女的地位顯赫,家長由長輩高的婦女擔任。家長掌管全家的生產、生活活動,負責吃穿的分配,她還是家庭中宗教祭祀活動的主持人。家庭的血統世系按母系計算,財產也依母系原則繼承。現在,人們的婚姻關係日益得到了鞏固,單一的母系大家庭正在漸漸隱沒。

“當美空普節”(意為“白沙廟會”)和七月騾馬交易會七月騾馬交易會是納西族的傳統節日。

布朗族

布朗族,有人口8萬餘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勐海 縣的布朗山和西定、巴達、打洛山區,其餘的散居在臨滄、思茅等地。布朗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無文字 。布朗人兼操漢語、傣語和佤語,部分人通曉漢文和傣文。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 唐時稱“朴子蠻”,元、明、清 時稱“蒲蠻”,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稱。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稱為布朗族。

布朗山區還是世界茶樹的發源地。布朗族地處海拔1 5 0 0 米至2 3 0 0 米的亞熱帶山區,群山峻嶺間密佈著參天蔽日的原始森林。這裡雨量充沛、四季無霜,盛產桐油、香樟等經濟林木。布朗人以農業為主,種植旱稻、棉花與茶葉,其聚居地是馳名中外的普洱茶原料產地之一。 普洱茶茶質優異,遠銷西歐、日本、東南亞等5 0 多個國家 與地區,在中外茶壇上享有極高聲譽。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有人口33538 人。主要分佈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少數散居在該縣以東的莎車、澤普、葉城、皮山等塔里木盆地西部邊緣地區。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語言,普遍使用維吾爾文,信仰伊斯蘭教。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過著半定居半遊牧的生活。

“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稱。早在公元前的先秦時代,塔吉克族先民就已經是祖國西陲帕米爾高原這塊土地上的主人。從公元前二世紀起,舉世聞名的“絲綢之 路”開通,這裡便成了東西絲路的孔道。數千年來,塔吉克人不斷吸收東西方文化的精華,創造了自己頗具特色的歷史與文明。

在塔吉克古老的傳說中,鷹是英雄的象徵。牧民們最喜歡吹的是用鷹翅骨做的短笛“那藝”。最出色的舞姿以模擬雄鷹翱翔......餘下全文>>

介紹一個少數民族

景頗族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展而來。近代文獻多稱為“山頭”、又分別稱為“大山”、“小山”、“茶山”、“浪速”,自稱“景頗”、“載瓦”、“喇期”、“浪峨”,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少數居住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芒馬、古浪、崗房以及耿馬、瀾滄等縣,總人口為11. 9萬多人(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縣,1956年改為自治州。

景頗族有景頗和載瓦兩種方言,彼此通話困難。景頗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支。使用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景頗語文。景頗族有豐富、優美的口頭文學流傳,包括反映民族起源、遷徙歷史的敘事長詩及神話、故事、寓言、諺語、謎語等。

景頗族主要從事農業。景頗地區盛產珍貴的木材和各種藥材。經濟作物有橡膠、油桐、茶葉、咖啡等。

景頗族家庭中尚保留幼子繼承製,幼子地位高於長子,長子婚後另立門戶,幼子卻留在家中贍養父母,財產也主要由幼子繼承。

景頗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傳統節日

目瑙縱歌(目腦縱歌)是雲南省德巨集景頗族群眾性的歌舞活動,也是景頗族人民祝頌吉祥幸福、歡度豐收的傳統節日,一般在農曆正月十五之後舉行,為期2—3天。“目瑙”(亦稱“目腦”)是景頗語的音譯,意即“大夥跳舞”,在景頗族的傳說中是天上太陽召集地上萬物參加的一種大型歌舞盛會,並由犀牛傳播至人間,後成為景頗族最盛大的節日。

每逢“目瑙縱歌”節,方圓數百里山鄉的男女老少就匯聚一起,伴著鑼鼓,上萬人像孔雀、像彩蝶一樣起舞,狂歡數日,男子每人都身挎筒帕,腰佩精美的長刀,人人顯得勇猛剛強。女子頭戴頭帕,下穿花色豔麗的筒裙,腿上帶裹腳,上衣前後及肩上都釘有許多銀片,銀光閃閃。老年人身背織有民族圖案的筒帕,扛著盛有水酒的竹筒。儀式往往從清晨到夜晚,甚至通宵狂歡,是景頗族歷史文化藝術的集中展演,人稱為中國西部少數民族“狂歡節”、“天堂之舞”、“萬人歌舞”。

日常食俗 景頗族閒時一日兩餐,忙時一日三餐。主食大米,喜食乾飯和竹筒飯。所種植的蔬菜大都是不需精耕細作的瓜、豆、青菜、洋芋(埂豆)等,輔以竹筍、水芹、野蒜等。水芹又名野芹,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長在溝邊低凹潮溼地帶或水田中,宜在夏秋季擇其鮮嫩部分進食,味辛香。製作菜餚多用一鍋煮後蘸吃。以“酸(火+巴)菜”(火+巴:意爛)最合口味。也有將採集的野菜煮熟後與調料一起放入臼內舂細而食。肉食以豬肉和雞肉居多,農閒時進行漁獵,如捕獵野豬、麂子、山羊、野牛、野雞、鳥雀,捕撈魚蟹、田螺。很多地區平時進餐仍然沿襲無論男女長幼均把飯菜分份進餐,無需桌椅、餐具,飯菜都用芭蕉葉包好,進食時人手一份。忌把葉包反。無論喝酒喝湯,都是就地砍一截竹筒,筒口斜削一刀,隨用隨去。景頗族飲酒多是自制的低度酒,稱水酒,是用糧食熟制加酒麴發酵而成,飲時對入水。成年男女更喜燒酒,趕街外出,隨身攜帶酒和竹製酒筒,路遇親朋好友,敬一杯(用酒筒蓋),猶如漢族遞煙一樣。

肉類食用方法:一是用明火烤熟,與野菜一起舂成泥而食;一是烤熟後蘸鹽巴、辣椒吃。食用牛肉乾巴時,埋入火中焐熟,再用刀捶鬆後撕著吃。

節日、祭、禮儀食俗 景頗族過去信仰鬼靈,最大的活動是“目瑙縱歌”,即景頗族人民驅惡揚善,預祝吉祥幸福的傳統節日,一般在農曆正月舉行,為期2—3天。每次“目瑙”都要殺牛祭祀,然後牛肉大家分食,並伴以歌舞活動,參加者多時成千上萬。此外還要祭“能尚”宸廟,祭“能尚”每年兩次。一次在春播,祭品比較隆重,屆時要殺牛、豬、......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保安族簡介?
保安族的民居?
保安族有什麼節日?
保安族的傳統節日?
保安族的服飾?
保安族節日?
保安族的民風民俗?
保安族的風俗?
烏孜別克族簡介?
保安族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