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姓圖騰?
甘姓分佈
甘姓,現行較常見姓氏。分佈很廣,今北京,河北景縣,山東平邑、龍口,內蒙古烏海,山西太原,江西金溪、崇仁,湖南汨羅,廣東新興,廣西田林,雲南隴川、河口,四川合江、湖北紅安、峨邊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壯族、傣族、彝族、土族、侗族、土家族、布依族等多個民族有此姓。
壯鄉的由來 20分
三月三歌節 壯族傳統節日。亦稱三月歌圩。廣西素有“歌海”之稱,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農曆三月初三為隆重。這一天,家家戶戶製作五色糯飯,染紅彩蛋,歡度節日,有的持續二三天。各地歌節有特定的聚會場地。一般為峒場坡地。有的以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參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老人小孩亦來遊樂助興。在歌圩場四周,攤販雲集,民間貿易活躍。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裡成千上萬的男女老少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著名的歌圩有巴馬的盤陽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陽的喬業、田東的仰巖、宜山的下澗、柳州的魚峰山等處。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對歌交情,情投意合者便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繡球、碰彩蛋、演壯戲等娛樂活動。歌節不僅是民族文化的盛會,亦是民族經濟交流的盛會。為弘揚民族文化,1984年自治區人民政府組織了“三月三”歌節活動,全廣西各地歌手雲集南寧,全國各兄弟民族和港澳同胞、外國友人也前來觀光,盛況空前。198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把“三月三”定為文化藝術節。
zhidao.baidu.com/question/5535924.html?si=1
壯族作為一個民族,它重要的基本特徵就是有本民族的共通語言——壯語。壯語是一種有著悠久歷史的優美語言,它是壯族人民千百年來在共同的生活、生產和鬥爭中創造的。由於長期與漢人相處,壯語不斷地吸收漢語的用語來豐富自己。但壯族人民非常懂得珍惜保護自己的語言,所以壯語在基本語彙和基本語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特徵。壯族後來分佈到西南不少地方,語言都是大同小異,語根詞彙變化很少。
按國內一般的觀點認為償壯語屬於漢藏語系中的壯侗語族、壯傣語支。不過壯語系屬問題仍舊有爭論,國外的觀點大都認為屬於臺-加岱語系,鑑於同源詞是親屬語言的唯一證據,屬於臺-加岱語系的觀點是比屬於漢藏語系要有根據的。壯語大致可分南北兩大方言,十二個土語區,但從語音、語法、詞彙等方面看其內容的一致性還比較大。其內部分支如表:
邕北土語
紅水河土語
柳江土語
桂北土語
右江土語
桂邊土語
邱北土語
連山土語
邕南土語
左江土語
德靖土語
硯廣土語
文麻土語
壯族文字由來
壯族先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活動中,為了便於記事和進行交流,在商周時期就創造了刻劃文字元號。這種文字在壯族創世史詩《布洛陀》中稱為sawgoek,意為本源書,即最古老的文字。從廣西出土的戰國至漢代的文物中看到,這種刻劃符號開始出現對物象輪廓的勾勒,有向象形文字發展的趨勢,它比結繩記事前進了一步。後來,隨著漢文化在壯族地區的廣泛傳揪播,壯族先民又吸取並仿造漢字六書的構字方格,創造出sawndip,意即生造字。這就是史籍所稱的"土俗字",又叫"方塊土俗字"或"方塊壯字"。這種文字有的是借用漢字的偏旁部首重新組合而成,有的是借用漢字注壯語音義,有些是創造的類象形字。
本源書和土俗字是壯族文字發展史上兩個階段的表現形式。學術界一般認為,壯族的土俗字始於唐,興於宋而盛於明清,既有碑刻,且有大量的師公唱本和民歌抄本傳世。壯族的許多傳統長詩、神話故事等藉此得以儲存。由於歷史的原因,這種文字沒有得到規範和統一......餘下全文>>
歷史上姓甘的名人有哪些
1、戰國時期,秦國甘羅,12歲被派出使趙國。趙王郊迎。通過甘羅的外交活動,趙國割了五城給秦,秦國封甘羅為上卿,並把他爺爺甘茂當左丞相的田都賜給甘羅。
2、甘公:名德,本是魯國人,戰國時為齊國史官,掌管天文,善說星宿。張耳敗走,欲奔楚歸項羽。甘公說:"漢王入關,五星聚東井,楚雖強,後必歸漢。"故張耳與甘公同歸漢朝。甘公著《天文星佔》8卷、《長柳占夢》20卷,均已佚。
3、甘延壽:字君況,後漢時北地鬱郅人。少善騎射,入羽林郎,又為期門,以材力獲寵,升遼東太守。元帝時,出任西域都護騎都尉。匈奴郅支單于殺漢使者,延壽與副校尉陳湯進軍康居,斬郅支單于,被封為義成侯。卒諡壯。
4、甘寧:字興霸。三國時臨江人。先依劉表,後歸吳。陳計於孫權,先取黃祖,盡獲其士眾。又從周喻破曹操,攻曹仁,拜西陵太守。曹操出濡須,寧為前都督,銜枚出破敵,敵驚退。時稱江表虎臣,官至折衝將軍。
5、甘泳:字泳之,貳朝崇仁人,唸書不拘準繩,尤精於詩。他作了一首長詩,有1400字,隨事起義,隨義鏈句,在古時是絕無僅有的。他的詩風也很奇異,與眾差別。著有《東溪集》。
甘姓的字輩排行
湖北枝江甘氏字輩:“可以繼續長髮啟祥”。湖北麻城甘氏字輩:“廷其世必永唯望國家興一昭天有道啟應發禎祥濟世同延慶文章足立身運生方克裕源遠竟流深不盡宗功偉綿長祖德馨孝思千古尚歷代有龍吟”。湖北天門甘氏字輩:“庭應衣良大雨文學相選永德家聲必洪”。湖北崇陽甘氏字輩:“登朝壽景明師仁餘世傑”。湖北十堰甘氏字輩:“文敬承先澤武期紹祖勳忠誠開國瑞孝友振家聲”。湖北洪湖、江西豐城甘氏字輩:“承家惟孝友忠厚自永昌”。廣西桂林甘氏字輩:“星現光明朗高照定乾坤”。廣西貴港甘氏字輩:“兆錫嘉明昌世澤雄開景運進家星”。廣西賓陽甘氏字輩:“忠清華國寶孝友迪前光敬篤宗仿厚忻沾世業昌”。安徽太湖甘氏字輩:“文嘉必應希肇大成世繼以善長正加孫允遵祖訓經義詳明瑴貽啟迪篤敬忠貞”。安徽廣德甘氏字輩:“仁義其行永恢世澤”。湖南中湘甘氏字輩:“明士之騰起功臣曾連昌顯所光祖德世澤遠傳芳”。湖南醴陵甘氏字輩:“文章華國詩禮傳家志崇仁義”。江西萍鄉、九江修水甘氏字輩:“文章華國詩禮傳加志從仁義”。江西臨川甘氏字輩:“立陽思號義萬世茂榮昌”。四川攀枝花甘氏字輩:“文有芝成茂洪再萬世庭”。四川鄰水甘氏字輩:“於家培大業在國立元功”。甘肅蘭州甘氏字輩:“文德懷良相武功仰義成謹勤紹世澤昌大振家聲”。浙江永昌甘氏字輩:“國永志純承富瑞知恩銘祚善霖雨慶福共海長榮”。天津武清甘氏字輩:“國德從仕作景鈺永久長”。重慶甘氏一支字輩:“慶普承相敬志尚宗良一學明維克存於家培大業在國立元功孝友施之政尊優錫以豐錦江華翰發鵬翮彩雲通才與三蘇盛望如五桂雄宣告高北海甲第捷南宮玉律其音遠金科必體崇臺端天祿閣瑤府樹賓鴻懿訓昭來許念茲務本中”。安徽博望區甘公村《甘文貴》:甘氏字輩:順德啟孔孟、文章定國家。山東平邑甘氏字輩:“全家同志,信義言忠”。甘氏一支字輩:“仁義禮慶明國永昌盛祿秀泰志世文”。山東滕州甘氏字輩:“全家同志,信宜延宗”。資料有待補充。廣東開平,甘氏家門世代字派:渭世裔造元奇自結朝有文勢佳廷維思仲,成大業,立偉勳,光耀方正,漢中興,國強盛,永明泰平。
甘姓的甘姓家譜
遼寧潘陽甘氏續修宗譜一卷,(清)甘運滄、甘運潔等修,清嘉廬九年(公元180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遼寧省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遼寧潘陽甘氏續修家譜一卷,(清)甘書芬、甘景麟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遼寧省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江蘇丹陽甘泉裡甘氏三修家譜,(清)甘土愍等修,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浙江常山甘氏族譜六卷,著者待考。浙江常山甘氏重修宗譜七卷,(民國)鄭順來修,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縣芳村鎮河邊山村。安徽桐城梅嶺甘氏宗譜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甘子瑞等修,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燕翼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冊。現被收藏在美國。安徽太湖縣甘氏宗譜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甘炳垣等纂修,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舊學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現被收藏在湖北省圖書館。安徽太湖甘氏宗譜十九卷,首一卷,(民國)甘世珍等修,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舊學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江西南昌東關甘氏重修支譜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甘懷和等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江西奉新甘氏重修族譜九卷,(清)甘常俊等纂修,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冊。現被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江西豐城驪塘甘氏族譜,(清)甘氏合族修,清乾隆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藝文篇第一~八卷,世系篇第六~七卷。現被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江西豐城驪塘甘氏族譜,(清)甘氏合族纂修,清道光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江西豐城驪塘甘氏宗譜,(清)甘氏合族纂修,清光緒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江西豐城驪塘甘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七卷。現被收藏在江西省檔案館。山東桓臺甘氏家譜,(清)甘紹裕等修,清咸豐七年(公元1857年)手寫本四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湖北枝江甘氏家譜一卷,(民國)甘可富於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撰,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江口華陽石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枝江市檔案館。湖南甘氏草譜,(民國)甘嶽臣輯,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手抄本六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湖南湘潭中湘勃海甘氏續修譜二十卷,(清)甘功獻纂,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山西大學圖書館。湖南湘潭中湘甘氏三修族譜二十卷,(清)甘臣勳纂修,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廣東甘氏祠譜,(民國)甘熙庭重編,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鉛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市圖書館。廣東甘氏族譜,(民國)甘遠林撰,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手抄本一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廣東臺山上川房甘氏族譜,(民國)甘銘新等修,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南山祖祠鉛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市圖書館、美國。甘氏宗譜,(清)甘國堂修,清朝年間手抄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甘氏宗譜,(民國)甘元掄等續修,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鉛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甘氏族譜八卷,卷首上、下冊,著者待考,民國丁已年渤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江西萍甘氏族譜十八卷,首......餘下全文>>
姓氏圖片文字我姓甘的圖片
百家姓排名2015年甘姓
甘
姓氏起源:
夏朝時,有諸侯國甘國(在今河南省洛陽市西南),其君主家族在亡國後散居各地,以原封國名為姓,成為甘姓的一支。
商朝時,高宗武丁曾就學於甘盤,後武丁為商王,遂用甘盤為相。甘盤的後代子孫以祖上的名字為姓,遂成甘姓。
出自姬姓。周武王時,封同族人於畿內為諸侯王,其中有封於甘地者,稱甘伯。後有甘伯恆公,其後代亦為甘姓。
出自春秋時甘昭公子之後。
聚集地:
堂號
"五城堂":戰國時期,秦國甘羅12歲被派出使趙國。趙王郊迎。通過甘羅的外交活動,趙國割了五城給秦,秦國封甘羅為上卿,並把他爺爺甘茂當左丞相的田都賜給甘羅。
歷史名人:
甘公:名德,本是魯國人,戰國時為齊國史官,掌管天文,善說星宿。張耳敗走,欲奔楚歸項羽。甘公說:"漢王入關,五星聚東井,楚雖強,後必歸漢。"故張耳與甘公同歸漢朝。甘公著《天文星佔》8卷、《長柳占夢》20卷,均已佚。
甘延壽:字君況,後漢時北地鬱郅人。少善騎射,入羽林郎,又為期門,以材力獲寵,升遼東太守。元帝時,出任西域都護騎都尉。匈奴郅支單于殺漢使者,延壽與副校尉陳湯進軍康居,斬郅支單于,被封為義成侯。卒諡壯。
甘寧:字興霸。三國時臨江人。先依劉表,後歸吳。陳計於孫權,先取黃祖,盡獲其士眾。又從周喻破曹操,攻曹仁,拜西陵太守。曹操出濡須,寧為前都督,銜枚出破敵,敵驚退。時稱江表虎臣,官至折衝將軍。
甘泳:字泳之,宋朝崇仁人,讀書不拘繩尺,尤精於詩。他作了一首長詩,有1400字,隨事起義,隨義鏈句,在古時是絕無僅有的。他的詩風也很奇特,與眾不同。著有《東溪集》。
甘姓的歷史名人
生卒年不詳,中國商朝名臣。甘盤初為商王小乙大臣,在小乙六年受命教導小乙的繼承人武丁。是為“帝師”身份“。武丁繼位後,封甘盤為卿士,為主要輔佐大臣之一,稱他”舊學“,從此甘姓以”舊學“為堂號。據史書記載:「在武丁時,則有若甘盤」,孔安國傳:「高宗(武丁)即位,甘盤佐之,後有傅說」。據今本《竹書紀年》記載:「小乙六年,命世子武丁居於河,學於甘盤。武丁即位後,「居殷,命卿士甘盤」。 (生卒年不詳),字崇蘭,東漢人。曾於漢和帝永元九年(97年)奉西域都護班超之命出使大秦(羅馬帝國)。他率領使團一行從龜茲(今新疆庫車)出發,經條支(今伊拉克境內)、安息(即波斯帕提亞王國,今伊朗境內)等諸國,到達了安息西界的西海(今波斯灣)沿岸,但未能到達他的目的地大秦。《後漢書·西域傳·安息傳》記載:和帝永元九年,都護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條支。臨大海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謂英曰:“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風三月乃得度,若遇遲風,亦有二歲者,故入海人皆齎三歲糧。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英聞之乃止。安息國是漢朝與大秦交易的中轉點,將漢朝的絲與絲織品與大秦交易,從中獲取壟斷的暴利。也許是考慮到若漢朝直接開通了與大秦的商路會損害其壟斷利益,於是安息人沒有向甘英提供更直接的經敘利亞的陸路,而是備陳渡海的艱難:“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風三月乃得度,若遇遲風,亦有二歲者,故入海人皆齎三歲糧。”又以傳說渲染海上航行的恐怖:“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此語一出,即使甘英在西海卻步返還,最終未能到達大秦,但甘英卻是史書所載第一個到達波斯灣的中國人,他的這一行程豐富了當時漢朝對中亞的認識,是中西方交流歷史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一頁。有學者指出,安息船人所說的“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的,很可能即是希臘神話中以歌聲迷惑水手的塞壬女妖。在《晉書·四夷傳·西戎傳附大秦國傳》中有略為不同的記載:漢時都護班超遣甘英使其國。入海,船人曰:“海中有思慕之物,往者莫不悲懷。若漢使不戀父母妻子者可入。”英不能渡。甘英出身於內陸,回國後甚至報告海水不可飲用:“途經大海,海水鹹苦不可食。”(《晉書》)也許正是因為對海上航行知之甚少,甘英才相信了安息船人對航海危險的誇張描述,止步於安息。 江蘇江寧人,清代著名武術家,生卒年不詳。先後拜黃百家、一念和尚為師,精內外家拳,善導引之術。江湖人稱「江南大俠」,著有『花拳總講法』。據清人王友亮著『甘鳳池小傳』說,他年八十餘,終於鄉。甘鳳池是位名震四方的江湖大俠,吳敬梓所著『儒林外史』中的義士鳳老爹寫的就是他。甘鳳池原是南京人氏,自小父母雙亡,孤苦伶仃,自幼不喜讀書,卻愛好武功,結交江湖俠客,十幾歲時,就以「提牛擊虎的小英雄」名揚江南。『清史稿·甘鳳池傳』說他勇力絕人能提牛。甘鳳池聽說拳家多出浙東,如張松溪、單思南、王來鹹、黃百家等都是明朝以來的內家拳家,稱雄江南。他決心去浙東求師深造,便離開金陵,隻身來到四明山當年的四明山,山林茂密,古木參天,經常有猛虎出沒其間,當地人都不敢單身入山。當時浙江餘姚城有位內家拳家黃百家,是著名的思想家和史學家黃宗羲之子。黃宗羲在清兵南下時,曾招募義軍,成立「世忠堂」進行過武裝抵抗。明亡後,他要求百家舉業習武,繼承自己的抗清主張。黃百家拜王來鹹為師,盡得內家之妙,功夫精深。這一天,他聽說縣城高升客棧來了個打虎小英雄甘鳳池,覺得有點來頭,便特意來到客棧訪問,正好遇見甘鳳池,經過一番試煉,百家收鳳池為徒,將內家拳等武術一一傳授給他。三年過後,黃百家把甘鳳池叫到身邊說:『老夫的全部本領都已傳授給你,如今,離本縣八十里的大嵐山上,匯聚......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