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姓婁的嗎?
婁的姓氏是怎麼由來的?
構成當代婁姓的主要有兩大支:姒姓和曹姓。
第一支出自姒姓。西周初,周武王封夏少康裔孫東樓公於杞(故地在今河南杞縣),至杞簡公時為楚惠王所滅,改食邑於婁(故地在今山東諸城西南),子孫以婁為氏。姒姓婁氏的歷史大約有2400年。
第二支出自曹姓。周武王滅商,封陸終裔孫曹挾於邾,也稱邾婁國,即鄒國(故地在今山東鄒縣東南之邾城)。戰國中期,楚宣王滅邾,國滅之後有邾婁氏、婁氏。曹姓婁氏的歷史約2300年。
婁姓也有一部分是出自外族改姓,外來血緣是組成今天漢族婁姓的重要部分。湘黔地區的婁姓基本上是出於東漢叟族和漢族的混合人群。河南的婁姓多為南北朝時鮮卑族匹婁氏、尹婁氏、乙那婁氏的改姓。唐朝時,吐谷渾中也出現了婁姓。清朝初期,滿洲八旗姓裕瑚嚕氏中也有改婁姓。所以,婁姓是一支多源頭和多民族的混合人群。
當代漢族婁姓人口大約有35萬,為全國第229位姓氏。婁姓人口主要分佈於貴州、山東、河南、河北4個省,約佔全國婁姓總人口的56%。貴州為婁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婁姓總人口的23%。浙江、黑龍江、遼寧等省也有婁姓人口分佈。
婁氏名人:唾面自乾婁師德
在婁氏家族中,不能不提的一個人就是唐朝的婁師德。婁姓的郡望為譙郡。婁姓以“自幹”為其堂號。這一堂號就從婁師德“唾面自乾”而來。
婁師德官居監察御史,後升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出將入相30多年。他的忍讓在歷史上是非常出名的。
婁師德的弟弟授任代州刺史,即將赴任時,婁師德問他弟弟:“榮耀太過盛,將導致別人的妒忌。你用什麼樣的法子避免這些禍患呢?”弟弟說:“從此以後,即使有人把口水吐在我的臉上,我也一點不生氣,自己擦掉就算了!”
婁師德聽了,很憂愁地說:“人家之所以把口水吐在你臉上,就是對你生氣的緣故。你如叮把他的口水擦乾,就是違反他的意思。這可能會加重他們的怨恨。況且口水不去擦,它也會自己乾的。有人唾口水在你臉上,你應當笑著接受才好!”這就是成語唾面自乾的來歷。
來源:平頂山市石龍區委統戰部
姓婁的家譜
字輩排行
河南延津、通許婁氏字輩:“汝永承先德延紹繼希宗孟仲伯和季淵源本世同泰運舒長化廣傅道濟光思榮敷錫遠貽裕慶其昌宣平安雲啟敬維敏政巨集賢英琨璜瑜星華燦時中”。
河南葉縣、浙江紹興婁氏字輩:“大文已啟承先業師德長春玉侯昆耀祖光宗澤運廣居有仁義到永昌”。
河南漯河、山東菏澤婁氏字輩:“孟仲伯和季淵元本士同”。
山東安丘婁氏字輩:“栢和季燕淵本世佟世德長春玉候昆”。
山東東阿婁氏字輩:“少春(鳳文)兆祥秀玉(雲)西方甲乙丙”。
山東長清婁氏字輩:“加法向傳以其來梓(昭)基業巨集抒青瑞永師”。
湖南婁底婁氏字輩:“朝家承光紹國清永強照餘泰可平安文武自相耀”。
湖南沅陵婁氏字輩:“國正明賢仕世大巨集長春祖述樑紹先德成福壽全中原昌盛世(時)功高慶萬年”。
湖南湘潭婁氏字輩:“世祖光輝遠先人德業成文章華國典孝友振家聲”。
安徽合肥婁氏字輩:“傳家有道良彥開祥汝秉先正丁發其昌”。
安徽泗縣婁氏字輩:“元天夢玉廣太景賢相德治國”。
湖北荊州婁氏字輩:“一秀朝天仔友金安國家”。
湖北宜都婁氏字輩:“家學光先垂緒遠文豐大”。
江西九江婁氏字輩:“世德尚忠士金水木火土文明國芝貞家道啟昌隆”。
江蘇邳州婁氏字輩:“玉守西鳳淑培德可從光嚴芳訓化良(忠厚傳家遠)傳家召善慶萬載保和康”。
河北滄州婁氏字輩:“基廷鈞瑩福希會光佳運應寧恆大庭印謙象益錫汝林照培”。
河北婁氏一支字輩:“林蔭承光照書齊振家聲”。
雲南南疆婁氏字輩:“仕學光先德文明世代芳忠孝應國泰字成六為常”。
雲南婁氏一支字輩:“朝家承光紹國清永強照餘泰可平安文武自相耀”。
貴州桐梓婁氏字輩:“恆必義方經倫星”。
吉林吉林婁氏字輩:“思成之作福文梅士德元”。
婁氏一支字輩:“義永德本和為貴”。
婁氏一支字輩:“兆祥秀玉西方炳”。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姒姓,出自大禹後代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周武王姬發滅商紂後,就開始尋找大禹的後裔。直到周成王姬誦開始追封先賢古帝后裔時,終於發現大禹的第三十六世孫婁雲衢在會稽(今浙江紹興),便把他召來,特賜“木”為“樓”,封為東樓公,封他到杞邑(今河南杞縣)延續古杞國國祚,主管對禹的祭祀。
從東樓公到杞謀娶公,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共傳了四世,其間年份不詳,但杞謀娶公在位時期,正值周厲王姬胡當政,與周成王姬誦封東樓公相差了近二百五十年,期間共經歷了十個周王,因此有學者推算,其間杞國的世系一定有所缺漏。
此後,婁雲衢的子孫便姓了樓氏,並將杞邑作為樓氏的發祥地,後去“木”旁為婁氏,成為婁氏的主支。
杞國弱小,又夾在齊、魯之間,常被侵擾,例如在周桓王元年姬林元年(杞武公三十二年,公元前719年),莒國就大舉進攻杞國;在周桓王九年(杞武公四十年,公元前711年),魯國又藉口杞君“不敬”,多次伐杞、入杞,侵佔杞田。
杞國為求自保,便和晉國結盟。到春秋時期,杞國在周圍大國的壓力下還是被迫東遷。當時,杞國曾先後受到宋國、淮夷、徐國等勢力的持續攻攻擊,無法在河南立足,甚至暫到山東滕縣附近的邾國避難,而後遷徙到山東新泰一帶。後來杞國又被迫繼續向東遷徙。
周襄王姬鄭六年(杞成公姒每亡九年,公元前646年),杞成公在位時,將杞國遷到緣陵,即今山東昌樂縣附近。到了周景王姬貴元年(杞文公姒益姑六年,公元前544年),杞文公又把國家遷到淳于(今山東安丘)。
春秋末年到戰國初期,杞國內政不穩,連續出現國君的弟弟弒君自立的情況。
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杞悼公姒成逝世,杞隱公姒乞即位,但只過了幾個月,杞隱公就......餘下全文>>
“樓”和“婁”是不是都是姓氏?
“樓”和“婁”都是姓氏
樓姓是大禹的後代
樓、婁同源於姒姓,黃帝歷五世而生禹,禹治水有功而賜姓姒,受舜禪讓而稱帝.子啟建夏朝.禹14世孫桀無道,夏為商所滅。其子仲和仲禮避禍於會稽,改姓婁.周滅商後,武王追封先帝后裔,得禹36世孫雲衢公,曰:無木不成樓,猶無水不成源也!舉為諫議齊侯,封於杞(河南杞縣)。以主夏祀,號東樓公。子孫遂以樓為姓。
當今樓姓人口約佔20萬,現在在浙江省杭州(臨安,富陽),寧波(鄞縣,奉化,慈溪,餘姚),金華(義烏,東陽,永康),麗水、蕭山樓塔鎮。諸暨。分佈較多。台州、三門等地也有。樓姓望居代郡(今河北省蔚縣西南)、東陽郡(今浙江省金華一帶)。
婁姓最初起源有二:一、遠祖始於周代,是古代帝王顓頊之後,西周時,周武王攻滅商朝後,把顓頊的這支後代封在婁地,建立諸侯國邾婁國,邾婁國的公族後代子孫就有的以國名中的“婁”為姓。二、婁姓起源於姒姓。大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傳至第五王為少康。周武王滅商後,追封先代賢王的後裔,把少康的後裔東樓公封於杞(今河南杞縣),遂為杞國。春秋時,杞國在周圍大國的壓力下被迫東遷,後來定居於淳于(今山東省安丘市東北)。杞君有一支子孫封在婁邑(今山東省諸城市西南),遂以地名為姓,稱婁姓。因此,這支婁姓起源於古代帝王大禹。另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在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之時,北魏鮮卑族的貴族匹婁氏,伊婁氏,乙那婁氏隨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陽,也改姓漢姓“婁”。婁姓後來在東陽郡發展成望族,世稱東陽望。
婁姓氏怎麼讀
lou 二聲
全世界有多少姓婁人口
婁姓最初起源有二:一、遠祖始於周代,是古代帝王顓頊之後,西周時,周武王攻滅商朝後,把顓頊的這支後代封在婁地,建立諸侯國邾婁國,邾婁國的公族後代子孫就有的以國名中的“婁”為姓。二、婁姓起源於姒姓。大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傳至第五王為少康。周武王滅商後,追封先代賢王的後裔,把少康的後裔東樓公封於杞(今河南杞縣),遂為杞國互春秋時,杞國在周圍大國的壓力下被迫東遷,後來定居於淳于(今山東省安丘市東北)。杞君有一支子孫封在婁邑(今山東省諸城市西南),遂以地名為姓,稱婁姓。因此,這支婁姓起源於古代帝王大禹。另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在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之時,北魏鮮卑族的貴族匹婁氏,伊婁氏,乙那婁氏隨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陽,也改姓漢姓“婁”。婁姓後來在東陽郡發展成望族,世稱東陽望
婁姓著作 : 著作有《易相論》,其中對於本命年的論述是影響後世的。
歷史名人:婁敬,即劉敬。漢初齊(治今山東淄博東北)人。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以戍卒身份排除一切束縛求見劉邦,說服劉邦入都關中,因此事有功,被劉邦賜姓劉,名稱劉敬,從此婁姓這一支已不復存在。
漢高祖七年(前200年),韓王信與匈奴勾結,準備聯手進攻漢朝。皇帝震怒,為了摸清虛實,就派使臣出使匈奴。但所有使臣均被匈奴騙過,回來向劉邦彙報匈奴的虛假情報,只有劉敬在出使匈奴後識破了匈奴的“驕兵之計”,但劉邦這次沒有采信劉敬的正確意見,而親率20萬大軍冒險攻打匈奴,結果導致在白登攻匈奴失利,被困七天七夜才得以脫身。事實證明劉敬的確有過人之處,同時賞賜給他食邑二千戶,並封他做建信侯。隨後就又向劉敬討問對付匈奴之策。劉敬對當時的形勢作了正確判斷後,提出“和親”政策,建議將魯元公主嫁與匈奴單于,這樣可以不費一兵一卒,就解決了邊疆的爭端。劉邦欣然採納了他的正確意見,同時,派遣劉敬前往與匈奴訂立議和聯姻盟約。雖然後來因呂后不欲其女遠嫁,而以宗室女代替。但照樣起到了很好的政治婚姻效果。後來為了從經濟實力上消弱六國貴族,又建議劉邦遷徙六國貴族後裔及強宗大族十萬餘人充實關中,使六國貴族再也沒有實力反叛,對鞏固漢初政權立下了汗馬功勞。從以上幾個事實來看,劉(婁)敬的政治才能的確令人刮目相看。後市還有多起此類的政治婚姻,就如強大的唐朝初年,也進行了幾次類似的政治婚姻,都起到了很好的社會效果。劉敬這一支婁姓雖然已經改姓劉,但自漢800年以後到唐代時,婁氏家族又出了一個著名人物:盛唐名相婁師德。“唾面自乾”婁丞相婁師德,字宗仁,河南原武(即今河南原陽縣境)人,唐高宗、武則天時大臣、名將。一生出將入相二十餘載,堪稱一代名相。在武功方面,積極防禦吐蕃,在與吐蕃作戰中,八戰八捷;做官勤勉,屯田十餘年,身先士卒進行耕作;為人寬巨集大量,“唾面自乾”的成語出自他的故事,使他親口所說;舉賢任能,名相狄仁傑就是他舉薦的。本人為官一生清廉,死後諡號貞公。歷史上婁姓的重要人物有:西漢建信侯婁敬;南北朝北齊光州刺史婁睿,定州刺史婁昭,北魏廣陵王婁伏連,尚書右僕射婁毅,儀同三司、朔州刺史婁寶;唐朝通鳳閣鸞臺平章事婁師德;北宋政和進士、監察御史婁寅亮;南宋乾道進士、太常少卿兼權中書舍人婁機,鹹淳進士、吉州法曹婁南良;明朝正統進士、右副都御史婁良,成化進士,南京兵部郎中婁性,四川布政使婁謙,正德進士、福建布政使婁志德。迄今為止,據統計姓婁已有200萬到250萬希望對您有幫助 謝謝
有沒有姓婁的呀
有這個姓,我們這裡有
中國有姓樓的和姓婁的人分佈在哪裡?
知道了和我說一下哈
中國有多少人姓婁
婁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二十九位,人口約四十三萬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27%左右。
今遼寧省丹東地區東港市,河南省新鄉市延津縣、開封市通許縣、許昌市長葛縣、許昌市禹州市、鄢陵縣、原陽縣、信陽市明港區、濮陽市、漯河市臨穎縣、商丘市睢縣、平頂山市葉縣、漯河市、永城市,貴州省的遵義市、仁懷縣、桐梓縣、安順市、餘慶縣、興仁縣,陝西省的安康市嵐皋縣,河北省的滄州市、唐山市玉田縣,浙江省的瑞安市、杭州市蕭山區、金華市、龍泉縣、台州市、東陽市、紹興市,山東省的濟南市平陰縣、棲霞市、泰安市新泰縣、五蓮縣、日照市、滕州市、萊州市、諸城市、臨沂縣、鄒城縣、章丘市、榮城市、聊城市東阿縣,江蘇省的南京市、徐州市、邳州市、如皋縣、蘇州市、泰州市、銅山縣、連雲港市贛榆縣、興化縣,黑龍江省的綏芬河市,重慶市的萬盛區,江西省的九江市、臨川縣,湖北省的荊州市、孝感市,安徽省的合肥市、天長縣、明光市、泗縣、宿州市、滁州市、巢湖市,雲南省的昆明市石林區、保山市龍陵縣,吉林省的敦化市、河口市、集安市,湖南省的瀏陽市、婁底市、沅陵市、張家界市、常德市桃源縣、臺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等地,均有婁氏族人分佈。
百家姓中婁姓排第幾
百家姓中婁姓排第139位 婁(Lóu)姓源出: 出自古代鮮卑族複姓所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匹婁(又稱疋婁)氏、伊婁氏、蓋婁氏、乙那婁(亦作壹那婁、一那婁)氏,入中原後一併改為婁姓,亦稱婁氏。 以國名為氏。《風俗通義》載,春秋時有邾婁國(在今山東省鄒城市一帶),子孫有以婁為氏,是婁氏的又一支。
婁姓的歷史名人
明代著名理學家。字克貞,上饒人。少有志絕學。聞吳與弼在臨川,往從之。一日,與弼治地,召諒往視,雲學者須親細務。諒素豪邁,由此折節。雖掃除之事,必身親之。景泰四年舉於鄉。天順末,選為成都訓導。尋告歸,閉門著書,成《日錄》四十卷、《三禮訂訛》四十卷。謂《周禮》皆天子之禮,為國禮。《儀禮》皆公卿大夫士庶人之禮,為家禮。以《禮記》為二經之傳,分附各篇,如《冠禮》附《冠義》之類。不可附各篇者,各附一經之後。不可附一經者,總附二經之後。其為諸儒附會者,以程子論黜之。著《春秋本意》十二篇,不採三傳事實,言:“是非必待三傳而後明,是《春秋》為棄書矣。”其學以收放心為居敬之門,以何思何慮、勿忘勿助為居敬要旨。然其時胡居仁頗譏其近陸子,後羅欽順亦謂其似禪學雲。王陽明曾向他求教,並得到“聖人可學而致之”的啟迪。 婁乃鳴,中國導演,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1984年進入全總話劇團。1994年至2006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小品總導演。婁勤儉 :男,漢族,1956年12月生,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人,1973年8月參加工作,1975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職研究生學歷,工學博士,研究員級高階工程師。2012年12月21日,出任陝西省代省長。2013年1月31日當選陝西省省長。婁樞 婁少昆 婁光軫 婁鍾 婁凝先 婁師白 婁爾康 婁爾行 婁傅義 婁際成 婁康後 婁澤溥 婁成後 婁殿英 婁世棠 婁玉敏 婁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