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姓俞的名人有哪些?
歷史上姓俞的名人有哪些?
俞 桂
仁和(今浙江省杭州)人,宋代官吏、詩人。進士及第,曾守海濱,政事之餘,不廢吟詠。有《漁溪詩稿》
俞 琰
吳郡(今江蘇省蘇州)人,宋末元初著名思想家、文學家。以詞賦聞名,於易尤精,撰有《周易集說》、《易圖纂要》等。
俞文俊
唐代江陵(今湖北省潛江縣西)人,因為反對武則天稱帝,就挺身而出上書則天皇帝說:“陛下以女主居陽位,反易剛柔,故地氣隔塞山變為災,臣以為非慶也……”這番大膽的奏言,當然激怒了當時目空一切的女皇帝,因此被流放到嶺南,俞氏的後裔也就此到達了中國南方的廣東和廣西一帶。故今天在兩廣生活的俞姓大部分是俞文俊的後代。
俞大猷
福建晉江人,字志輔,號虛江,明代抗倭名將,他博讀兵法,有將才,歷官總兵。並曾屢率水軍打敗倭 俞大猷寇,被稱為“俞家軍”。他用兵先計後戰,不貪近攻,將略武功居世宗朝眾將之冠。“俞家軍”所至之處,蠻番望風披靡,再也不敢隨隨便便就跑到中國來騷擾。
姓俞的古代名人5個。
俞通海、俞通源
廬州府巢縣(今屬安徽省)人,明初將領。兄俞通海長於水戰,從朱元璋東擋西殺,屢立戰功,累升至中書省平章政事。後戰死平江。通源嗣兄官為中書省平章政事,轉戰南北二十二年,卒於任上。
俞寓程
南楚俞氏、東粵俞氏的始祖(第一派),前明時期(約六百五十年前)自福建的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村遷至廣東潮州府程鄉縣(今梅州),此為東粵俞氏。傳至五代三兄弟分房。長房《黃洞房》和次房《小密房》十三代後人於康熙四十年前後(約三百年前)來湘、鄂,是為南楚俞氏。南楚俞氏後人一部分又分散到了江西、安徽一帶。黃洞房、小密房其餘後人及三房《扶貴房》後人留東粵。
俞安期
蘇州府吳江(今屬江蘇省)人,明代詩人,字公臨,後改字慕長。嘗以長律一百五十韻投王士貞,士貞為之延譽,名由是改。有《唐類函》、《類苑瓊英》、《詩雋類函》等。
俞大猷
福建晉江人,字志輔,號虛江,明代抗倭名將,他博讀兵法,有將才,歷官總兵。並曾屢率水軍打敗倭
俞大猷
寇,被稱為“俞家軍”。他用兵先計後戰,不貪近攻,將略武功居世宗朝眾將之冠。“俞家軍”所至之處,蠻番望風披靡,再也不敢隨隨便便就跑到中國來騷擾。
歷史俞姓名人
俞 跗:
據《史記》的“扁鵲傳”中,曾經提到黃帝之時有一位良醫俞跗,相傳,這位以濟世活人之術而名傳知古的俞跗,就是數千年來中國姓俞的始祖。這位上古良醫的醫術之高超,幾乎已到達現代醫學的水準和境界。在5000年以前,俞跗醫療疾病時就不僅僅限於“對症 下藥”,而已經懂得使用“割皮解肌,洗滌五臟”的現代外科技術,這種表現,可以說為中國人的智慧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明。
俞 桂:
仁和(今浙江省杭州)人,宋代官吏、詩人。進士及第,曾守海濱,政事之餘,不廢吟詠。有《漁溪詩稿》。
俞 琰:
吳郡(今江蘇省蘇州)人,宋末元初著名思想家、文學家。以詞賦聞名,於易尤精,撰有《周易集說》、《易圖纂要》等。
俞 綱:
浙江嘉善人,明代大臣。景帝時以兵部右侍郎入閣參予機務,後加太子太保。英宗復辟,調南京禮部侍郎。
俞 山:
浙江省秀水人,字積之,號梅莊,明代大臣。土木之變後,擢山鴻臚寺丞,旋升吏部左侍郎。工詩,善大篆,亦精墨梅。有《梅莊集》。
俞 樾:
浙江省德清人,明代著名學者。道光年間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河南學政。罷職後,一意治經,主講杭州詁精經舍三十一年。著述甚豐,有《群經平議》、《諸子平議》、《古書疑義舉例》、《春在堂隨筆》、《茶香室叢鈔》、《賓萌集》、《春在堂詩編》等。為一代宗師,聲名遠極日本。
俞文俊:
唐代江陵(今湖北省潛江縣西)人,因為反對武則天稱帝,就挺身而出上書則天皇帝說:“陛下以女主居陽位,反易剛柔,故地氣隔塞山變為災,臣以為非慶也……”這番大膽的奏言,當然激怒了當時目空一切的女皇帝,因此被流放到嶺南,俞氏的後裔也就此到達了我國南方的廣東和廣西一帶。故今天在兩廣生活的俞姓大部分是俞文俊的後代。
俞獻可:
歙(今安徽省歙縣)人,宋代官吏。太宗端拱初進士,官吏部郎中。真宗時為廣西轉運使,平定撫水蠻亂。官終龍圖閣待制。
俞庭椿:
撫州臨川(今屬江西省)人,宋代官吏、學者。孝宗年間進士,仕至新淦令。師事陸九淵,博通經術。有《周禮復古篇》、《北轅錄》。
俞德鄰:
溫州永嘉(今屬浙江省省)人,宋代學者。度宗年間進士。宋亡不仕,遁跡以終。其詩自然深遠,在宋末諸人中,特為高雅,文亦簡潔有清氣。有《佩韋齋輯聞》、《佩韋齋文集》。
俞通海、俞通源:
廬州府巢縣(今屬安徽省)人,明初將領。兄俞通海長於水戰,從朱元璋東擋西殺,屢立戰功,累升至中書省平章政事。後戰死平江。通源嗣兄官為中書省平章政事,轉戰南北二十二年,卒於任上。
俞寓程:
南楚俞氏、東粵俞氏的始祖(第一派),前明時期(約六百五十年前)自福建的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村遷至廣東潮州府程鄉縣(今梅州),此為東粵俞氏。傳至五代三兄弟分房。長房《黃洞房》和次房《小密房》十三代後人於康熙四十年前後(約三百年前)來湘、鄂,是為南楚俞氏。南楚伐氏後人一部分又分散到了江西、安徽一帶。黃洞房、小密房其餘後人及三房《扶貴房》後人留東粵。
俞安期:
蘇州府吳江(今屬江蘇省)人,明代詩人,字公臨,後改字慕長。嘗以長律一百五十韻投王士貞,士貞為之延譽,名由是改。有《唐類函》、《類苑瓊英》、《詩雋類函》等。
俞大猷:
福建晉江人,字志輔,號虛江,明代抗倭名將,他博讀兵法,有將才,歷官總兵。並曾屢率水軍打敗倭寇,被稱為“俞家軍”。他用兵先計後戰,不貪近攻,將略武功居世宗朝眾將之冠。“俞家軍”所至之處,蠻番望風披靡,再也不敢隨隨便便就跑到中國來騷擾。
俞宗禮:
清代畫家。字人儀,號凡在,上海人,僑居吳郡。十二歲上便......餘下全文>>
“俞”氏的由來、發展及詳細的地域分佈,以及百家姓中的排名,中國俞氏的人口數量及名人
俞姓的起源
上古良醫俞跗 - 俞姓的的始祖
《史記》的“扁鵲傳”中,曾經提到黃帝之時有一位良醫俞跗,相傳,這位以濟世活人之術而名傳知古的俞跗,就是數千年來中國姓俞的始祖。
根據《史記》的記載,這位上古良醫的醫術之高超,幾乎已到達現代醫學的水準和境界。在5000年以前,俞跗醫療疾病時就不僅僅限於“對症 下藥”,而已經懂得使用“割皮解肌,洗滌五臟”的現代外科技術,這種表現,可以說為中國人的智慧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明。
俞姓的得姓甚早,可以遠遠地追溯到5000年以前的黃帝時代,而這個古老姓氏的播遷到我國南方繁衍,也要比其他姓氏來得早些,而且,他們的播遷情形有根有據,有完整的資料可查。
當初俞姓的所以南遷,根據《唐書》的記載是這樣的——唐代武則天臨朝的時候,當時的新豐地方(據考當為今陝西省臨潼縣),突然無緣無故冒出了一座山來,於是當時正不習慣於天下為女皇帝所統治的人士,就議論紛紛,有說這是瑞徵的,也有說這是大禍將至的徵象,其中,有一位江陵人俞文俊,就挺身而出上書則天皇帝說:“陛下以女主居陽位,反易剛柔,故地氣隔塞山變為災,臣以為非慶也……”這番大膽的奏言,當然激怒了當時目空一切的女皇帝,於是,他就被流放到當時尚屬荒僻之地的嶺南,當然,俞氏的後裔也就此到達了我國南方的廣東和廣西一帶。因此,後來我國南方的俞姓人士,應該有很多都是這位俞文俊的後裔,而俞文俊是當時的江陵人,江陵就在今湖北省的潛江縣西方,則南方俞隆的來源,也應該可以追溯到這裡。
這個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姓氏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在我國的早期歷史上並沒有太突出的表現。一直到宋代,才大放光芒,傑出的俞姓人士滿載於史書,象俞紫芝、俞尚、俞夔、以及俞鼎孫、俞經兄弟,都是才華橫溢,對傳統文學有貢獻的人物。
到了明代, “俞大猷”三個字,對於中國人來說,更是如雷貫耳了,他和他的“俞家軍”,把為患明代沿海一帶的倭寇打得落花流水,抱頭鼠竄的歷史故事,一向為人們所津津樂道,連三尺孩童都耳熟能詳。
這位人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是明世宗嘉靖年間的福建晉江人,自幼讀書熟知兵法,最先,他是以平定廣東的交黎有功而見知,被升為參將,並移鎮淅東,開始寫下了一連串光輝無比的記錄——他屢破倭寇,剿滅兩廣群盜,並平定騷亂,結果威震邊陲,“俞家軍”所至之處,蠻番望風披靡,處也不敢隨隨便便就跑到中國來騷擾。擁有這樣一位了不起的先人,俞姓的中國人真是何其榮耀!
俞氏 - 歷史名人
俞附——黃帝之臣,為良醫。
俞大猷——字志輔,別號虛江。明朝福建晉江人。官至福建總兵。大猷精通兵法,嘉靖三十年(1551年)後,倭寇侵擾我國東南沿海,俞與戚繼光率兵攻擊,屢立戰功,同稱抗倭名將。所部被稱為俞家軍。著有《正氣堂集》16卷。也是傑出的愛國詩人。
俞越 ——字蔭甫,號曲園。清朝浙江德清人。潛心研究經學,旁及諸書,以高郵王念孫、引之父子為宗。曾主講蘇州紫陽、上海求志各書院,主講杭州估經精舍至30餘年。著有《春在堂全集》,其中以《群經平議》、《諸子平議》、《古書疑義舉例》尤著名。
俞作豫——廣西北流人。左江龍州起義領導人之一。曾參加北伐戰爭,在廣西進行革命活動,參加廣州起義,領導龍州起義,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八軍,任軍長。不久部隊在敵人的圍攻下失敗。同年8月被捕,9月在廣州犧牲,年僅30歲。
俞伯牙:春秋時人,傳說以精於琴藝著名,惟知有鍾子期完全理解琴意,知其志在高山流水。子期死後,伯牙終身不復鼓琴。
俞姓的遷徙分佈
俞姓得姓很早,可以遠遠地追溯到五千年以前的黃帝時代,後又有春秋時鄭國、楚國公族加入俞姓。即便如此,隋唐以前見諸史冊之俞姓人......餘下全文>>
寧海縣幹姓的起源是什麼?寧海縣何姓、俞姓、幹姓的名人有哪些?請做詳細介紹,感激不盡啊!
寧海縣姓氏源流及姓氏分佈
全縣姓氏,據16週歲以上已辦居民身份證者統計,共399個姓(內有複姓2個)。其中以王、陳、胡、葛、葉、張、楊、徐、林、李10個姓人數最多。據清光緒《寧海縣誌》和部分宗譜記載,姓氏來歷,最早是東漢末年自丹陽遷入山水西洋葛氏。
寧海縣 姓氏
全縣姓氏,據16週歲以上已辦居民身份證者統計,共399個姓(內有複姓2個)。其中以王、陳、胡、葛、葉、張、楊、徐、林、李 10個姓人數最多。據清光緒《寧海縣誌》和部分宗譜記載,姓氏來歷,最早是東漢末年自丹陽遷入山水西洋葛氏。
王 遷入境內分支最多。城西槐裡王,南北朝宋元嘉十五年自嵊縣遷入。竹林王氏,後晉時自剡(嵊縣)避亂居塔山(前童),第五世分徙至此。唐開元二十六年,閩人王承事任縣令擇居東隅,後裔分居桑洲等地。薛嶴鄉王石嶴王氏,其中下嶴系唐天祐二年黃岩縣令王石青棄官遊覽至此定居;上嶴王氏則於宋淳祐間自處州避亂遷入。東倉王氏,唐末由奉化遷入胡陳三陽,宋末分徙東倉嶴裡王等地。西店鎮王家王氏,宋建炎三年由臨海遷入。旗門鄉東嶴王氏,北宋靖康二年從新昌遷入。柘浦(茶院)王氏,宋乾德間易州判王太浦棄官隱居於此。大佳何溪下王王氏,南宋時象山縣丞王克浦途經此地,母歿,遂卜築而居。前童鄉大溪王王氏,元至順二年從三臺山(縣城之別名)遷此。岔路鄉後良王王氏,始祖於元末明初自新昌來此教書,入贅葛氏而繁衍。
陳 南朝陳為隋所滅,其後從福建遷王愛嶺頭陳隱跡。旗門鄉東嶴陳氏,唐武德三年徙自海遊。城郊鄉上白嶠陳氏,唐天祐三年從福建長溪遷入。黃壇鄉溪邊陳陳氏,唐建中間自福建遷來。龍宮陳氏,北宋熙寧間從新昌遷入。鳧溪陳氏,南宋紹定元年從江州德安縣徙此。城東陳氏,宋嘉定間自天台遷此。水車陳氏,元后期從竇嶴(今屬三門縣)遷來。七市鄉大陳陳氏,元至元間由天台遷入。宮嶺鄉上陳陳氏,元大德間從台州徙來。毛嶼鄉東南溪陳氏,明洪武二十三年由城內桃源橋遷入。龍浦鄉龍山陳氏,明初從福建遷象山南田,再徙此。
胡 雙湖鄉胡氏,祖居會稽,北宋時遷硤石下胡,後裔分居上胡、中胡、下胡(已廢)三村。雙湖鄉嶺下胡氏,南宋建炎二年自奉化遷入。橋頭胡胡氏,南宋初從奉化贅居寧海城內,後嗣分居橋頭胡等地。大湖胡氏,宋淳熙間從奉化贅居長亭鹽場司前,後徙此。南宋時胡直夫自奉化入贅長洋郭氏,後又娶金氏,郭氏與其子居長洋,胡直夫偕金氏遷大蔡,即為大蔡胡氏始祖。山水鄉瓦窯頭胡氏,清康熙間胡君球自永康來任寧海縣尉,卜居於斯。
葛 山水鄉西洋葛氏,東漢末年,丹陽葛原習棄官遊覽至此定居。岔路鄉葛氏,南北朝時自東陽遷此。山水鄉塘牆葛氏,北宋熙寧間自東陽遷入。桑洲鎮前山頭葛氏,明洪武初自南田徙入。伍山鄉下灣塘葛氏,清康熙後期由象山遷此。
葉 東倉葉氏,唐乾符年間從臨海遷入,子孫分居上宅、下宅、東屋等地。官嶺鄉里嶴葉氏,唐末葉景泰因諫錢王納土歸宋不遂而隱居於小梅枝,後嗣徙此。官嶺鄉前嶴葉氏,明成化間自天台遷入。官嶺鄉纜頭葉氏,明嘉靖間從縣城盛家街徙此。
張 大蔡鄉高畈張氏,隋大業九年為避亂自鄞縣茅山遷此。旗門鄉山皇嶴張氏,唐貞觀末年自新昌遷來。深甽張氏,宋雍熙年間,山東青州張質偕次子元哲避隱於此,後裔分居各地。雙峰鄉張遼張氏,宋至和二年自天台遷此。竹林鄉妙山張氏,南宋時安徽和州張侑任寧海典史,後卜居於此。茶院張氏,元至治間自海寧徙此。西店鎮張家莊張氏,明時從象山遷入。黃壇鄉下張......餘下全文>>
現代俞姓紫砂壺製作名現代俞姓紫砂壺製作者名人幾位
首先,明確現代定義。一般認為,中國現代歷史始於1919 年五四運動,那從1919年到今天,紫砂歷史上是有一名俞姓紫砂壺製作者——俞國良(1874-1939),又名祖琳,江蘇無錫錫山人,作品精美雅緻,是晚於黃玉麟的紫砂壺藝人、陶瓷藝人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