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我國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傳統節日
白族
三月街 農曆三月十五日 侗年 農曆十一月十九日
火把節 農曆六月二十四日 鬥牛節 農曆二月
漁潭會 農曆八月十五日 吃新節 農曆六月至七月
保安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獨龍族
卡崔哇 農曆十月中下旬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駭十日 俄羅斯族
復活節 公曆三、四月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鄂倫春族
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
中國的少數民族的各種傳統節日 10分
蒙古族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曆新年,蒙古語為“查幹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意。此外還有那達慕、馬奶節等。
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老人節等。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週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週年紀念日)。每逢回甲節、回婚節時,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壽。
傣族
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
東鄉族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都來源於伊斯蘭教。
布朗族
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每逢農曆三月清明節後7日,即陽曆4月13日—15日舉行。 節日裡,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
怒族
主要節日有:春節,怒語稱“吉佳姆”,又稱盍司節;仙女節,又稱鮮花節,是居住在貢山一帶的怒族的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穀神,怒語稱“汝為”,原碧江縣匹河一帶怒族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的農曆十二月二九日,舉行祭祀活動,祈禱穀神保佑。??
塔塔爾族
塔塔爾語叫“古爾邦艾提”,是阿拉伯語的音譯藉詞,阿拉伯語“卡爾邦”,意為“獻身”。古爾邦節,是在伊斯蘭教教歷12月10日,即“肉孜節”之後70天。古爾邦節、開齋節、聖紀節三大節日。
回族
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這三個節日都是宗教節日。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士爾”的意譯,所以也叫“爾德”節,在新疆還有"肉孜"節的叫法。古爾邦節,開齋節後第70天,即伊斯蘭教歷的12月10日,是古爾邦節。古爾邦節也稱“宰牲節”,是穆斯林赴麥加(麥加:伊斯蘭教的聖地)朝覲的最後一天。這一天要沐浴淨身,室內焚香,齋戒半日。上午人們要去清真寺參加會禮,向麥加叩拜,請阿訇宰牲,將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贈親友、濟貧施捨;聖紀節,是紀念先知穆罕默德誕生的日子,這天是伊斯蘭教歷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紀念活動一般在清真寺舉行,在活動中要誦經演說,講述聖績。有的地方還在這天舉行盛大的爾麥裡會(善事宴會),宴請賓客。
滿族
滿族受漢文化的影響,節日與漢族相近,重視過農曆新年。正月十五過燈節,正月二十五祈求來年過“添倉節”,農曆二月二是“鎖龍”的日子,還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蟲王節”,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添倉節,每年正月25日,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杆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蟲王節,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巖、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1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裡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蟲蛀。
黎族
黎族的節日與黎族的歷法有著密切的關係。解放前黎族的節日,在鄰近漢族地區和黎漢雜居地區,大多都用農曆,節日與漢族相同,例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就黎族來說,過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節日是春節和三月三。
納西族
納西族人民的節日有許多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但春節的活動內容卻與漢族不同,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許多民族一樣,納西族也有火把節。而本民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是騾馬會、農具會、龍王會和朝山會。
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爾......餘下全文>>
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的民俗風情有哪些???????
富川縣瑤族的風俗傳說,大多與當地人的生產勞動、生活習慣、文化生活有關,都充滿了獨特的民族風情和地域特色。概括起來,主要有如下幾種:(一)、與節日歌圩有關的風俗傳說 富川瑤族自治縣歷史悠久,勤勞勇敢、聰明智慧的富川瑤漢人民的先民就在這塊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在長期的生產勞動過程中,孕育了獨特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而這種文化藝術就形成了今天的節日歌圩,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1、盤王節。富川瑤胞的節日很多,除了與漢族的節日相同的之外,最盛大的節日是“還盤王願”,又稱“盤王節”。盤王(盤瓠)被瑤族人公認為統稱始祖由來已久,關於盤王的傳說幾乎家喻戶曉。相傳古代有個平王,養有一隻身上有二十四道花紋的龍犬,名叫“盤瓠”,(又稱“彩狗”).有一年,鄰國高王發兵徵發平王的國土,平王出榜招賢抗敵,盤瓠揭榜率兵出征,咬死高王。凱旋後平王封他為盤王,並踐行諾言,將最美麗的三公主嫁給他。新婚之夜,彩狗變成一個魁梧健壯的男子,公主大喜。婚後公主為盤王生下六男六女,平王賜給外孫們每人一姓(即盤、奉、包、沈、唐、黃、李、廖、鄧、任、趙、周),這便是瑤族最早的十二姓。 盤王不貪富貴享樂,安於耕獵勞作,將家人帶進深山開墾耕織,教導子女自力更生。後來,在一次打獵中,盤王被一隻受傷的大山羊撞下懸崖,與大山羊同歸於盡。三公主命子女們剝下羊皮蒙在長鼓上,狠狠打擊以報父仇。此後每年的這一天,瑤胞們便匯聚一起擊鼓吹笙載歌載舞紀念盤王,久而久之就演變為今天的“還盤王願”。為敬奉盤王,瑤胞們每三年還一次小願、每六年還一次中願、每十二年還一次大願,時間少則三晝夜、多則七晝夜。節目有打排板、全村聚餐、熱鬧非常;一部分瑤胞如富川縣蓮山鎮的“民家人”,還要抬出盤王塑像出遊;也有的村寨習慣放大花炮、吹蘆笙、跳蘆笙舞、長鼓舞。如富川縣新華鄉的所有村寨都有這種習俗。 2、歌圩。富川縣瑤族的歌圩與盤王節之類的慶典活動是密不可分的。由於受楚地文化的影響,在一些節日活動中,瑤民青年男女都喜歡唱歌、對歌。全縣境內主要流傳的民歌有過山瑤的“過山聲”、“仙拜歌”;平地瑤的“依拉咧”、“哭嫁歌”;梧州話瑤民的“蝴蝶歌”,男女答歌相配、歌詞內容非常豐富、曲調優美動聽。其主要形式: 一是會歌堂。會歌堂一般是某一村舉行“會期”或男女結婚吃花誕鬧洞房之夜,大家圍坐起來唱歌、打油茶、互相對唱通宵達旦。唱到難捨難分時,男女互換禮物,表示建立感情和相愛。 二是趕歌圩。趕歌圩是青年男女以唱歌戀情的一種形式。凡是節日或者“會期”唱歌,稱之為擺歌堂。青年男女唱歌唱到情投意合時就互相介紹情況,並約定下次歌圩相見,趕歌圩就此結束。富川縣境內的瑤族人有以歌為茶的優良習俗,因此,富川“擺歌堂”、“趕歌圩”盛行不衰。這些傳說處處體現出富川瑤民敬奉祖先、崇拜祖先的傳統美德,也是對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主、嚮往美好愛情的讚頌。(二)與日常習俗有關的傳說 日常習俗包括飲食服裝、婚喪娶嫁等活動。傳說常在細節上解釋其來歷,尤其是飲食著裝、婚俗,在富川瑤民中有著動人的傳說。 1、飲食。富川瑤民尤喜喝油茶,特別是富陽鎮勞溪山、洋溪一帶的過山瑤,每天三餐之前均要先打油茶喝,因為山瑤們居住深山,氣候寒冷,即使夏天,晚上睡覺都要蓋棉被,而油茶的製作配料中有姜蔥等驅寒物品,所以油茶能驅除山瘴溼氣振奮精神,驅除疲勞。久而久之,就留下了先打油茶喝的習俗。若有客人來,即使是素不相識,也以油茶盛情款待。習慣一喝就是三碗,所謂“一碗疏、二碗親、三碗見真心”。表現了富川瑤民熱情好客的傳統風尚。而城北鎮大源山中的山瑤,日常生活中更是與油茶密不可分。他們除了待客、在家喝油茶外......餘下全文>>
韶關有什麼民風民俗?
韶關的民族風情
由於韶關是廣東少數民族的主要聚居區,這裡還保留著獨具特色的民族風俗:
長鼓舞每逢節日喜慶,嘉賓來訪,瑤族必跳長鼓舞歡迎。相傳很久以前,盤古王的女兒莎十三妹與人間的一個小夥子結為夫妻。一個惡人想害死年輕人而霸佔十三妹為妻。盤古王得知此事,把莎十三妹召回天庭。莎十三妹告訴丈夫,只要到南山上砍棵琴樹做長鼓,等到盤古王婆誕那天擊鼓跳上360圈,就可上天庭與她團圓了。從此後人每逢盤古王婆誕那天就要跳長鼓舞。
開唱節瑤家風俗規定,從農曆二月初二起一直到七月初七,是不準唱歌和談情說愛的,否則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七月初七,傳說是瑤族的祖先??盤古王的誕辰。盤古王開天闢地,在勞動中編造了歌,所以粵北連山一帶的瑤族人把這一天定為“開唱節”。
瑤族婚趣瑤胞婚俗饒有風趣,至今還保留著“男嫁女”,“兒女從母親”的習俗。新婚之日,新郎步行到女家,男女雙方的親友到女家參加婚禮。
【民俗方言】
韶關各地習俗風俗有濃郁的嶺南客家漢族色彩,瑤、畲兩族也各具民族特色。漢族地區在農業生產方面,依照二十四節令的規律安排生產,成為習慣。從事農活早出晚歸、請親朋幫工成為傳統,山區還有春種田基豆、冬放野牛、打橫塘、檢油茶等等各種習俗。經商貿易講究擇吉開張、注重招牌,有趕墟日(定期集市)、賒銷等習俗。在居住方面,農村多以姓族聚居,講究風水擇地而居,有姓族大屋(簷街屋)、圍龍屋、“四點金”住宅、騎樓式住宅、圍樓、“小康房”等住宅型別。飲食方面,注重節日飲食,講究吃“團年飯”、“團圓飯”,有炒米餅、米糕、油餈、灰水餈、艾餈等十數種有特色的年節食品,民間普遍重視傳統節日,除春節、元霄、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陽外,還有嘗新節、冬至節等。婚俗方面,農村仍有哭嫁、送嫁、迎親、拜堂、鬧洞房等古俗遺風。民間重視傳宗接代和靠子女養老送終,還有修族譜家譜、春節清明祭祖以及訂立族規、獎勵讀書等傳統。瑤、畲兩族有各自獨特的風情習俗,在姓名稱呼、起居飲食、衣冠服飾、喜慶禁忌、社會風尚等各方面富有當地民族特色。
韶關宗教歷史久遠,宗教文化源遠流長,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佛教、道教信徒較多。一些宗教廟會如南華誕等影響至今,信徒在飲食、服裝等方面有一些宗教色彩。
韶關方言以客家方言為主,廣大城鄉普遍使用,併成為瑤族與當地漢族進行語言交流的工具。韶關市區、樂昌市區和仁化縣城則普遍使用粵方言(廣州話),普通話在市區、縣城及工礦區也普遍使用。此外,還有少量農村地區使用湘方言、閩南方言、北江船話和粵北土話。韶關瑤族群眾使用瑤語,畲族群眾則已放棄本民族語言轉用漢語。韶關民間文化藝術種類豐富,包括採茶戲、花鼓戲、花燈戲、山歌劇、山歌、說書、快板、粵曲、舞龍、舞獅等民間歌舞以及木雕、編織、刺繡、剪紙等民間工藝。
回答人的補充 2010-05-27 19:30
韶關民風民俗
韶關各地習俗風俗有濃郁的嶺南客家漢族色彩,瑤、畲兩族也各具民族特色。漢族地區在農業生產方面,依照二十四節令的規律安排生產,成為習慣。從事農活早出晚歸、請親朋幫工成為傳統,山區還有春種田基豆、冬放野牛、打橫塘、檢油茶等等各種習俗。經商貿易講究擇吉開張、注重招牌,有趕墟日(定期集市)、賒銷等習俗。在居住方面,農村多以姓族聚居,講究風水擇地而居,有姓族大屋(簷街屋)、圍龍屋、“四點金”住宅、騎樓式住宅、圍樓、“小康房”等住宅型別。飲食方面,注重節日飲食,講究吃“團年飯”、“團圓飯”,有炒米餅、米糕、油餈、灰水餈、艾餈等十數種有特色的年節食品,民間普遍重視傳統......餘下全文>>
永州市境內民族眾多,各民族的傳統節日豐富多彩。瑤族是永州市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國
答案D
本題考查的是有關瑤族的風俗。瑤族最隆重的節日是盤王節,故選D。
布依族藏族朝鮮族哈尼族京族黎族滿族蒙古族苗族畲族土家族瑤族壯族侗族回族仡佬族。16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中國56個少數民族名稱、節日和風俗習俗
白 族
侗年 農曆十一月十九日
鬥牛節 農曆二月
漁潭會 農曆八月十五日
吃新節 農曆六月至七月
白族人民主要節慶活動有大過年、三月街(農曆三月十五日)、繞三靈、火把節(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耍海會、拜日望等。同漢族相同,也過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節饒有特色。
傣 族
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
滿 族
滿族受漢文化的影響,節日與漢族相近,重視過農曆新年。正月十五過燈節,正月二十五祈求來年過“添倉節”,農曆二月二是“鎖龍”的日子,還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蟲王節”,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添倉節,每年正月25日,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杆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蟲王節,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巖、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1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裡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蟲蛀。
苗 族
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花山節、晾橋節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苗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一般在秋後舉行。
怒 族
主要節日有:春節,怒語稱“吉佳姆”,又稱盍司節;仙女節,又稱鮮花節,是居住在貢山一帶的怒族的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穀神,怒語稱“汝為”,原碧江縣匹河一帶怒族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的農曆十二月二九日,舉行祭祀活動,祈禱穀神保佑。
漢 族
漢族的節日很多,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元宵節、中秋節等等。過“春節”又稱為過年,是漢族人千百年來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
黎 族
黎族的節日與黎族的歷法有著密切的關係。解放前黎族的節日,在鄰近漢族地區和黎漢雜居地區,大多都用農曆,節日與漢族相同,例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等。就黎族來說,過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節日是春節和三月三(農曆三月初三)。
回 族
回族三大節日,即開齋節(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古爾邦節、聖紀節。這三個節日都是宗教節日。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士爾”的意譯,所以也叫“爾德”節,在新疆還有"肉孜"節的叫法。古爾邦節,開齋節後第70天,即伊斯蘭教歷的12月10日,是古爾邦節。古爾邦節也稱“宰牲節”,是穆斯林赴麥加(麥加:伊斯蘭教的聖地)朝覲的最後一天。這一天要沐浴淨身,室內焚香,齋戒半日。上午人們要去清真寺參加會禮,向麥加叩拜,請阿訇宰牲,將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贈親友、濟貧施捨;聖紀節,是紀念先知穆罕默德誕生的日子,這天是伊斯蘭教歷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紀念活動一般在清真寺舉行,在活動中要誦經演說,講述聖績。有的地方還在這天舉行盛大的爾麥裡會(善事宴會),宴請賓客。
京 族
唱哈節 農曆六月初十
諾勞孜 農曆正月初一
京族歲時習俗中隆重的民族節日為“唱哈節”,包括祀神、祭祖、文娛和鄉飲四項重要活動。“唱哈節”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頭兩地在農曆6月初十,山心在8月初十,紅坎在正月十五。“唱哈節”在哈亭內舉行。各地都建有“哈亭”,各村“哈亭”選用上等木料,有獨特的民族形式。
羌 族
羌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是羌歷新年,羌語稱“日羌節”,時間是農曆十月初一。另一年節日是“祭山大典”,又稱祭山會、山神會等。
水 ......餘下全文>>
土族的傳統節日有那些?
土族人民的重要節日有,農曆正月十四日佑寧寺官經會,二月二威遠鎮擂臺會,三月三、四月八廟會,六月十一丹麻戲會,六月十三、二十九“少年”會,七月二十三至九月民和三川地區的“納頓”(慶豐收會)等等。其中擂臺會、丹麻戲會和“納頓”最具民族特色。屆時,除舉行賽馬、摔跤、武術和唱“花兒”等傳統娛樂活動外,還舉行物資交流會。此外,與漢民族一樣,也過春節、端午節等。
春節。春節是土族最盛大的節日。節前十多天就開始各種準備,村村戶戶呈現出一片繁忙景象。除夕吃年飯,唱家曲,給將要出嫁的姑娘舉行“戴天頭”儀式,各家各戶行接神禮,同時還要敬奉灶神和門神。大年初一,全家大小跪拜神佛,祈求一年平安。然後給遠方親友拜年,進行娛樂活動。正月十五年節結束。
觀經會。亦稱“觀經法會”,土族語稱“藍迦”。青海互助等地土族的民間盛會。每年農曆正月四日和六月初八、初九日在佑寧寺舉行。屆時,人們身著潔衣,到寺院磕長頭,點酥油燈,滾忙茶(施捨茶),佈施,供飯,轉斯古拉(轉山),煨桑等。瞻仰大型佛像,觀看喇嘛跳欠(神舞)。此外,會上還進行物資 交流和賽馬、射箭等活動。
晒佛節,青海互助土族的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舉行。屆時,佑寧寺的喇嘛們將香巴大佛像由大經堂簷前直掛到鋪有地毯的經堂臺階上。虔誠的信徒們給佛像磕頭膜拜,獻上供品。喇嘛從早到晚誦經不停。附近的群眾紛紛爭相趕到廟中觀拜。
正月十五。青海互助土族的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過節。白天男女青年到威遠鎮看社火,晚上,在自家門前點燃十五堆火,全家大小都要從每個火堆上跳過三次,認為這樣一年中全家人可以不得病,健康長壽。
擂臺戲。亦稱擂臺會。青海互助一帶土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日在縣府所地在威遠鎮舉行。宋代威遠鎮名為“牧馬營”。節日這天,人們盛裝打扮,紛紛來到會場。特別是許多著名的花兒歌手,遠道跋涉而來,試與當地歌手比高低。人們各自選伴結夥,分成若干賽場,每組七至十人左右,在廣場上擺開陣勢對唱。當比賽進入高潮時,各場湧現出許多新的歌手,然後組成新的小組,繼續比賽對唱。直到暮靄降臨,人們才陸續離去,對歌優勝者被譽為“花兒王”,當眾披紅掛綵。除唱花兒外,節日的主要活動還有物資交流、唱戲、賽馬、摔跤、武術表演等。
雞蛋會:青海互助、大通等地土族的傳統節日。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曆三月三日或三月初八日、三月十八日,因地而異。屆時,在寺廟裡舉行獻牲酬祭,請法師誦經跳酬神舞,以禳災祛禍,保五穀豐登,人畜兩旺。與會群眾還隨身攜帶許多熟雞蛋,一是自食,二是相互敲擊作戲。
青苗會。青海互助縣龍王山一帶土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三月至六月,由巫師擇日舉行。源自明洪武年間激1368-1398年),龍王顯靈,庇佑土族牧民的傳說。節日早晨人們先到廣福寺點燈焚香,頂禮膜拜,請出龍神轎杆、護法神箭,然後組成儀仗隊前行,隊伍排成單行,有的擊鼓鳴金,有的吹海螺牛角,隨行的眾人手持柳條,直到大東嶺休息,野餐,漫花兒,隨後登山踏青,巡視田禾,並借用神的名義約束鄉民不準在田地裡放牧牲畜,不許砍樹踐踏青苗。此節,實為保護農業生產的一項活動。
花兒會。土族傳統節日,節日時間因地而異。主要的花兒會有:五峰山花兒會,流行於青海互助一帶,每年農曆六月初六日於五峰山舉行。五峰山座落在互助縣西垣,因山峰形狀與人手五指相似而得名。五峰山翠峰青巒,霧披雲裹,泉水潺潺,風景優美。每逢節日,山上山下,鑼鼓喧天,人來人往,川流不息,或觀賞瀏覽,或賽歌比舞,臺上縱情高歌唱花兒,臺下集體對歌,此起彼伏。花兒會還是城鄉物資交流的盛會。
此外......餘下全文>>
苗族的風俗
苗族傳統節日
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苗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一般在秋後舉行。節日早晨,人們將做好的美味佳餚擺在火塘邊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對其辛苦勞作一年的酬謝。盛裝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
苗年
苗年,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等地的苗族人民歡慶豐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的傳統節日。一般在收穫季節以後,有的在農曆十月亥日,有的在農曆九、十、十一月的卯(兔)日或醜(牛)日舉行。相當於漢族的春節。
節日早晨,晚輩將做好的美味佳餚、虔誠地擺在火塘邊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些酒以示對其辛苦耕作一年的酬謝。姑娘們身著色彩鮮豔、風格各異、刺繡鑲邊或挑花的蠟染衣褲或長短百褶裙,佩戴著引人注目的耳環、手測釧等多種銀飾物,與英俊的小夥子們跳起踩堂舞(男的吹蘆笙,女的排成弧形翩翩起舞)。入夜,大銅鼓聲傳遍整個村寨。外村寨男青年手提馬燈吹著笛子來到村寨附近的“遊方”場去遊方(又稱“坐妹”、“坐寨”、“踩月亮”等,即青年男女的社交戀愛活動),村村寨寨歌聲不斷。通過對歌,鍾情男女便由定情之物--繡有鴛鴦的錦花帶連線在一起。
苗年若與“吃鼓藏”年相遇,更為隆重“鼓”為“大家族”之意,“鼓藏”是由家族人共同舉行的祭祖儀式,若干年舉行一次,七八年、十來年不等。“鼓藏”前,將“鼓藏”牛(為鼓藏神餵養三年的大牯牛)排隊角鬥。屆時,大家推舉的“鼓藏頭”一主持儀式,殺牛祭祖,還要殺雞鴨。全鼓的親戚都要趕來參加,活動持續十餘天。
吃新節
也叫“新禾節”。“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節日之一。沒有統一的規定日期。按照習慣,在收穫的季節裡,找一塊稻穀長勢最好的田,大家就在這裡歡慶“吃新節”。相傳很古的時候,人間沒有穀子,只有天上告呼(雷公)掌管的穀子國有穀子,人們只好打獵為生。為了得到谷種,苗族的老祖先告勞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種珍禽異獸到穀子國換了九鬥九升九碗谷種,放在倉庫裡,等來年開春播種。可是有一天晚上,胳膊很長很長的阿烏友,手扒著天邊,藉著天燈的光,踩著石頭,舂蕨粑根,不小心將天燈打翻,恰恰掉落到木板倉頂上。結果起火,火越燒越大,谷種在倉裡哭喊連天,最後乘著煙飛上了天,跑回了告呼家。告勞去找告呼,請他勸回谷種,可是告呼硬說谷種沒上天。沒辦法,告勞又和告呼商量,再拿九千九百九十九種珍禽異獸去換回谷種。嘴巴磨破了九層皮,嗓子說幹了九壇水,告呼死活不答應。告勞想了九天九夜,終於想出了一條計策:等穀子成熟的時候,派一隻狗到稻田裡打幾個滾,讓穀子沾在毛毛上帶回來。古歷七月十三日早上,狗要出發了,告勞又交待:要取穀子杆有五尺高、穀穗有五尺長的谷種。但因狗走的太急,到南大門時,不小心絆了一跤,把告勞交待的話記顛倒了,結果跑到只有五寸長的稻田裡,趕忙打了幾個滾就往回跑。計策被告呼識破了,當狗走到天橋時,告呼早派了九十九個彪壯的武士一把守橋頭,他們把狗打落到天河裡,他們想天河又寬又深,狗只有死路一條。可他們萬萬沒想到,狗落入天河後趕緊把尾巴翹得高高的露出水面,費了九牛二虎的力氣,遊過天河回來了,尾巴上還沾有九粒谷種。告勞有了谷種,趕緊犁田撤種,到了古歷六月六日這天,秧尖上抽出了一串狗尾巴一樣的穀穗,一個月後,金閃閃的穀穗成熟了。古歷七月十三日,正是取得谷種一年的日子,告勞這天摘了九升穀子,煮了一大鍋香噴噴的白米飯。他先舀了三大碗給狗吃了,然後自己才嘗新。剩下的谷種,年年播種,使人們都吃上了白米飯。為了記住取谷種的日子,將七月十三日定為吃新節,一直傳下來。節日這天,家家都用新谷做飯,天剛破曉,......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