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例的來歷?
年例的由來
茂名市有一個特殊的民俗節日“年例”。做“年例”氣氛最濃厚的是高州、化州、茂南、茂港、電白等地。還有湛江市的吳川。“年例”慶日從正月初二起至三月,各村莊均有不同日期的“年例”慶日,時間1至3天。做“年例”期間,鄉村和街道佈置綵樓、彩廊、畫廊、彩旗,有些家宅也張燈結綵。綵樓(棚臺)會舉行戲劇、曲藝、木偶、民間歌舞等藝術表演;街道、村場則舉行舞獅、鑼鼓、遊神、飄色、儺戲等表演,村廟則舉行打醮、祭土地神、五穀神、天地神和遊聖神、收邪神、燒紙船、送瘟神等活動,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百業興旺、老少平安,村場和家中會佈置盛宴,請來親戚朋友共同歡慶暢敘,親友的朋友也可隨友到來,過路好人也可以就席用餐,做“年例”有一種全民同慶的氣氛。“年例”節日的盛行地主要是鑑江中下游及其支流袂花江、陵羅江、曹江、大井河以至沿海地帶。據調查,“年例”節日的形成源於明朝,流傳有一個民間故事。
話說四五百年前,位於鑑江中下游江邊的高州城、化州城、吳川城(梅菉)等城鎮已形成商業中心區,手工業發達,附近的鄉村也是農業發達地域,從事工、農器具和木、魚、鹽等物品販運的人往來城鄉之間,有的農人漸漸脫離農耕變為城鎮人。使得在江邊千年形成的商品集散地,漸漸擴大城的面積,當地的農村人也變為街道人。高州城鎮、化州城鎮、鎮隆城鎮、吳川梅菉城鎮由三日一圩市向日日皆圩市轉變,商業經營行會便搞一些商慶活動以推動商品交換。明朝時,鑑江流域各地的城鄉已經由漢俚文化融合進而全部漢化,中原移民和北來的官員宣傳中原文化,將祭社稷為主的民俗節日社火(廟會)傳至當地,已跟當地古俚人流傳下來的鬼神文化漸漸融合,形成祭灶、燃灶火、遊廟神、上刀山、過火海、鳴銃炮、送瘟神、燒紙船、插田旗、送吉貼、出花燈等一系列習俗。這種習俗也成為當時一種村慶文娛活動。村慶活動吸引城鎮人,商慶活動也吸引鄉村人,隨著部分鄉村人變為行商人,隨著部分城邊土地變為街道,隨著城鄉人往來頻繁,很多人都覺得:將鄉村的廟會農慶和城鎮的商慶結合起來,城鄉皆有文娛活動多好啊。
說的是高州府城有一個由農人變街人的人,名叫高化年,20歲出頭的他隨父親高聖將茂名縣北部山區出產的木材(主要是杉樹)通過鑑江水路木排流運方式,販運到化州城和吳川梅菉城出售,又從這些地方用船運回其他物品轉賣,經過多年的經營,家境殷厚。高化 年的 祖輩是北方移民來的,很懂中原文化的內涵,對古俚人文化也頗理解。他在行商過程中,認識一位在化州城任教諭名叫金和成的人,又在梅菉 城鎮結 交一位與他父親同齡的黎族人吳賢。吳賢住在海邊山村,從事船運,來梅菉把物品通過江海販到家鄉出售。時間長了,相知了,高聖和吳賢結拜為兄弟。有一天,吳賢請高聖父子到他船上飲酒,叫出女兒斟酒。那高化年見了花容月貌的吳女,竟一見傾 心。吳女也對高化年暗送秋波。席間知吳女名叫吳梅例,也知書識禮。因高聖跟吳賢成結拜兄弟,高化 年和吳梅例也以兄妹相稱。高化年愛心湧動,卻不敢冒犯兄妹禮教,不敢跟父親言及求婚的事。情煎三個月後,跟化州城的金和成教諭吐露心曲。金和成願意玉成美事,稍作思量,叫高化年於正月十五元宵節日,請吳賢父女及他那個山村的多個鄉老到來賞花燈,由他說合。
高化年把金教諭的話講給父親聽,又說這樣既可增進情誼,又可促進城鄉人江海人往來,使生意興旺。高聖覺得兒子想法聰明,欣然答允,發出請貼。元宵之日,吳賢攜女梅例和村老八人往高家赴宴。席間說三天後的正月十八,是他海邊山村的廟祭活動,跟街上的元宵燈慶有所不同。金教諭當即叫吳賢要禮尚往來,要高聖父子帶他和商友前往賀慶。吳賢卻說村居簡陋,不敢接貴客。金教諭向高聖建議:在梅菉......餘下全文>>
年例的年例起源
一說:相傳,湛江的“年例”也是由元宵節衍化而來。自漢唐以來,中原文化習俗逐漸滲透粵西大地,過年和元宵節持燈嬉遊的習慣也被接受,與本地習俗慶祝豐收、祈禱祭祀日子結合後,逐步演變成現今隆重熱烈、極受村民重視的民俗節日。一說:它實際上是元宵節、廟會、湛江等地方祖先遷移落腳紀念日等綜合起來的節日。一說:年例和冼太夫人有一定的關聯。年例活動由冼氏家族祭祀祈福而興起,長期演化後成為今天的年例。南朝至隋朝時期,嶺南聖母冼太夫人是當地的一位頗有影響力的人物,她為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作出了卓越貢獻,被周恩來總理譽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在年例中“遊神”所用的神像中,便有冼太夫人的塑像造型。可見她在當地人心中的地位,像神一樣崇高。當地人如此敬重一位愛國的巾幗英雄,也多少反映出他們的一種英雄主義情懷及愛國主義思想。或許把冼太夫人尊為神只是延習了祖先的做法,把拜冼太夫人僅看成是年例的一種形式。但其中所包涵的那種文化內涵,是泯滅不了的。冼夫人文化使年例更具歷史意義,它傳承的不是隻有封建的迷信思想,還有一種具有積極意義的人文精神。客觀分析,年例與元宵又有不同,主要區別在於:一、 年例是沒統一日子,它多集中在農曆臘月至二月間,還有“翻秋”年例(在秋收後的一個月舉行,大都是在農曆三月至十一月)則每個月都有,少數地方一年中還會舉辦兩次年例。年例節一般一個村莊一天,有的地方舉辦兩三天。而元宵則固定在農曆正月十五一天,過了這天不叫元宵。二、信仰不同,元宵稱上元節,與道教三元說信仰有關,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建立“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而年例宗教信仰廣泛,它祭祀的神靈有道教的三官大帝,也有佛教的觀音菩薩,本土的冼太夫人,社稷土地,康王以至祖宗、樹神、鬼等等。三、元宵節是吃元宵,燃燈等,年例沒有這方面的習慣,在古時,年例注重於鄉儺驅魔逐鬼儀式。四、年例盛行地區與古代俚人生活的區域相重疊,具獨特的唯一性,是其它民系所沒有的。元宵則地域廣泛,是多民族的節日。所謂“年例”,可解釋為年年有例,俗語也叫“飯期”。過了春節,茂名等地的年例也就陸續開始了。所謂“年例”,可解釋為年年有例,俗語也叫“飯期”。茂名人有“年例大過年”的說法,可以說“年例”是茂名農村的第一大節日。實際上“年例”只是具有同一地域特色節日的通稱,並不是所有做年例的地方都習慣把年例叫做年例,茂名、湛江市區和遂溪一般叫年例或“元宵”,其他地方習慣稱謂各不相同,例如,雷州叫遊人或元宵,徐聞叫上軍坡、鬧軍坡或遊神,廉江叫遊神或遊花街等。茂名地方的“年例”,可以說來源於“元宵節”。元宵節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是指農曆正月十五這一天。這天晚上有觀燈的風俗,“東風夜放花千樹”描寫的正是元宵節觀燈的情景,因此元宵節也稱燈節或上元節。也許是茂名人的創造,把節日時間錯開,便成了以吃喝為主的“年例”。年例期早的從年初五便開始,直到二月底。茂南有句俗語“最早黃竹,最遲艾屋”,是說高山鎮黃竹村正月初七日便做年例,而公館鎮的艾屋地是2月28日才做年例。各條村莊的年例日期錯開,是便於親戚朋友互相歡聚。在改革開放前,農村人做年例沒有現在這樣熱鬧、隆重。那時,生產隊乾魚塘,殺幾頭豬,社員們領回幾斤魚、幾斤肉,再殺一個雞做菜,就算是豐盛了。改革開放後,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做年例也就越來越隆重、熱鬧。一般人家也擺上三、五桌;富裕人家則擺十幾二十桌,吃的也不僅僅是雞、鴨、魚、肉,而是“天上飛的,海里遊的”,山珍海味,應有盡有。做年例是誰家客人多,客人級別高,門口停放的小車多,主人的面子就大。探......餘下全文>>
粵西地區的年例習俗的來歷
在中國的眾多傳統節日中,春節可算是最為熱鬧的。然而在粵西嶺南一帶,在春節之後仍有特別的節日要過,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習俗——年例。
年例是廣東茂名、湛江地區(包括吳川[1])民間過年最隆重的一個節日,在農村素有“年例大過春節”的說法,也是粵西地區最具特色的一個節日。年例期間,家家張燈結綵,村鎮街道佈置綵樓、彩廊、畫廊等,路旁插滿彩旗,鞭炮聲及鑼鼓聲此起彼伏,各種民間藝術表演力竭所能,盡獻於眾。粵劇、電影、歌舞、木偶戲、採茶戲、雜劇以及各種各樣的文娛活動紛紛亮相。其中尤以粵劇最為受歡迎。粵劇本地俗稱“大戲”,是各地年例日必備的表演節目。一般在年例日前後連演數天,觀者絡繹不絕。此外,醒獅班前來舞獅助興,也是年例日的必備專案。
年例,顧名思義就是一年一度的,一個村子一年之中在一個固定的日子裡做“年例”。“年例”傳說源於“元宵節”,但“年例”的時間範圍卻比元宵節寬泛得多,以選擇在元宵節或元宵節前後做“年例”的居多,各地因地理位置和族人姓氏的差異,所定的日子而有所不同。一個村莊的“年例”一般是一天的時間,搞得熱鬧隆重的地方一般延續到兩三天,一直到中秋節前後,仍有村莊做“年例”(早的在年初二,遲的在十一、二月份)。做“年例”這樣的風俗,在廣東省乃至全國並不多見,那麼,“年例”是何時起源的? 據《茂名市志》記載:“‘年例’唯粵西鑑江、羅江兩江流域的村落所獨有,清代已十分流行。‘年例’是當地民間敬神、遊神、祭祀社稷、祈禱風調雨順、百業興旺、國泰民安的活動”。“年例”實際上是擴大的春節、元宵節、廟會,也包括祖先遷移落腳紀念日等在內的綜合節日。“年例”的最大目的是敬神,“年例”首先是為神而做的。“年例”中,各種民間藝術表演竭盡所能都是為了表演給神看的。在節日裡,人們極盡所能來討好神,獻媚於神,以博取神的歡心,討得一年的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興旺,這是人們美好的願望!在古代,人們的生產力極低,對大自然的駕馭能力很弱,因此,對神的敬畏是很深切的。現在,“年例”依然在繼續過,敬神的色彩依然很濃,但是現在的“年例”已經不僅僅是為了神而過,人們也可以籍此而自娛自樂了,吳川市的人們就憑藉“年例”而大做“招商引資”的文章,搞“一節一會”,一節就是“吳川市元宵民間藝術節”,一會就是“吳川市經貿洽談會”,這就是“文化搭臺,經貿唱戲”了。
年例期間,鞭炮聲伴隨著鑼鼓聲不絕於耳,家家張燈結綵,村鎮街道佈置綵樓、彩廊、畫廊,搭建花橋、花塔,裝扮飄色、泥塑等,各種民間藝術表演竭盡所能,盡獻於眾。一村過年例,周圍村莊百姓都來看熱鬧助興,家家戶戶大擺筵席招待親朋好友,這時,主人認識的客人帶著主人不認識的客人都來了,主人也毫不見外,一律熱情款待招呼茶飯,大家便很快融為一體,無拘無束地談笑風生,吳川人也因此留給客人熱情好客的好印象。過去,鄉村青年交際圈狹小,“年例”就曾起過“情人節”的作用,深為年輕人所喜愛。每到“年例”,青年男女,走街串巷,一來二往,漸漸熟悉了,婚姻大事不用別人操心了。
過“年例”的時候,家家戶戶廣延賓客,從早到晚不停地宴請親朋好友,賓客們隨到隨吃。誰家到的客人越多,誰家門前停的小汽車最多,誰的臉上就越光彩;若是門庭冷落,則要被人看不起的。有錢人家是這樣做“年例”的:他們的“年例”比一般人家的婚宴還要豐盛,開銷還要大,他們的餐桌上擺滿了山珍海味,珍饈佳餚、名貴酒品。一桌花費少則上千元,多則三幾千,一天下來,共擺了十多桌,就得花去數萬元。有錢人家這樣做“年例”,豈不是虧大了?非也,他們不會全乾虧本的事,因為地方的黨政幹部是他們的“座上賓”,他們把吃 “年......餘下全文>>
關於年例的傳說
“年例”它與傳統的過年一樣非常熱鬧、喜氣,不同的是當地人把它看著大於過年。做“年例”中其文化內涵不知不覺地深深印刻在當地百姓的心底,那就是冼太夫人文化。
民以食為天,“年例”的那一天家家都把宰好的豬和殺好的雞、鴨拿到廣場或村門口擺出來一同展示,他們稱這種形式為“擺譙”,“擺譙”是“年例”那天的第一個專案,人們一早就在自家的“擺譙”位旁等候請來的“神像”——冼太夫人塑像。敬拜時,在濃濃的炮竹煙霧瀰漫之中,可以看到敬拜的人群裡不僅有老人、中年人,還有年輕人和小孩子們,場面非常壯觀。據說,“擺譙”一來是看一看誰家的豬肥,誰家的雞、鴨大,二來也有請冼太夫人回家與大家一起過年之意。
“年例”活動,“初時是騎馬、射箭、比武,以後演繹為遊神,演戲。”其中的“遊神”就是把“神像”請出來,抬著在各村和城鎮的大街上游行。“遊神”的習俗如果用一種迷信色彩的單純解釋是不科學的。
我們發現“年例”中“遊神”的神像卻總是有1400多年前南北朝時期的人物——冼太夫人的雕塑造型。“遊神”時所經民宅之處鞭炮齊鳴,煙花綻放,以示敬意。走訪的時候,鄉里人說,“年例”包含有三層涵義:一是請冼太夫人沐浴、更衣。因為冼太夫人生前每逢節日都要出來巡視,所以這一帶的人們就習慣性地把她接回孃家與大家一齊吃飯過年。吃飯時,來客無論認識與否,越多越好,以表示有人緣,家業興旺的意頭。二是請冼太夫人出來遊一遊,看一看家鄉人們生活的變化,感謝冼太夫人給自己帶來的富裕。三是今天的“遊神”也是過去為抵禦外來的侵犯而顯示自己村落勢力而演化的一種形式。
從史料中看,冼太夫人在當地一帶已是一位頗具影響力的人物。“年例”活動最初是由冼氏家族而興起。史料中說:“冼太夫人的後裔他們按皇帝當年對馮氏家族祭祀和遊神時的特許口喻,可以組織12支長號,每次可連續打12下銅鑼,連續燃放12聲響炮。尤其逢元宵節,冼太出遊舊城時,隨後隊伍有幾百米長,旌旗招展,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氣氛熱鬧,情緒激揚。”
現在這種“年例”活動的起因,雖說已無百姓關心,也很少人去探究它的來歷。就如同人們每年在農曆五月初五舉行龍舟比賽、包粽子吃,用以紀念屈原一樣,這種習俗是通過長期的演化,在人們生活中逐漸形成了現在的風俗習慣。而其演化的過程雖無史料記載,但還是有跡可查的。
由此推理,這一帶的人們不僅把“年例”當作一種習俗,而且習慣性地把冼太夫人塑像奉為神像。這不能不使人聯想這種風俗習慣是經過數千年的長期演化而形成的紀念冼太夫人的一種形式。然而,當地人把“年例”看得比過年還要重要,這與冼太夫人對嶺南經濟、文化發展所做出的貢獻是分不開的。
她的貢獻對當時的嶺南一帶。甚至對整個中原的局勢穩定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她的精神也對後人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這千里河山的嶺南大地上,冼太夫人早已成為百姓心目中愛戴的偶像,信奉的神靈。這就是當地人把“年例”看的比過年還要重要的因素之一,也許,這正是冼太夫人文化的一種形式。
“年例”與時間
“年例”的時間各有不同,這在我國的民俗節日中還是非常有特色的一個習俗。
這裡的“年例”與傳統的過年有著同樣祈福和祝福的意義,所不同的是:各縣(市)、鎮、村過“年例”從大年初一至農曆十二月三十日都各不同的時間,這種奇特的文化現象也是與冼太夫人有關係的。
民間為紀念冼太夫人而舉辦的“年例”有跡象可查:今電白山兜一帶,在舊社會裡一直以農曆正月十七日為冼太夫人忌日。高州則以正月十八日。此外,道光《電白縣誌》記有:電白霞洞鎮過去也有一個“年例”叫“十七把人看”。即在“正月十七日”來紀念冼太夫人。每年正月從十六至十九日在“......餘下全文>>
有沒人知道年例的來歷?知道的說說
萬年曆的起源
相傳,在很久以前,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想把節令定準。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可是,天陰雨霧,影響測量。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了他的興趣,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複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天氣風雲的不測,使他很苦惱。一個名叫阿衡的大臣,為討好皇上,奏稱要設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認為有理,便帶領百官去祭天,卻無濟於事。萬年知道後,忍不住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執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臺和漏壺亭。並派了十二個童子服侍萬年。祖乙對萬年說:"希望你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建立曆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傳旨要阿衡去了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
日出日落三百六
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
一歲月有十二圓。
阿衡見此,知道萬年的歷法已研究成功,心中忐忑不安。他萬分懼怕萬年因建立曆法而得寵,國君會怪罪自己提出祭祀天神的主意。於是,他陰謀策劃,派了一個刺客去除掉萬年。刺客攀上日月閣,見萬年正在閣上觀察星斗,便張弓搭箭,準備射死他。誰知,刺客被衛士發現,被當場緝拿。祖乙知後,懲處了阿衡,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後來,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曆。當他把太陽曆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鬚。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曆命名為"萬年曆",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的。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吳川年例的年例意義
當大城市居民日益覺得傳統的節日過得越來越無味的時候,吳川地區家鄉的漢族傳統風俗依然可以儲存得很好,吳川家鄉的傳統文化沒有在今天的一切都全球化的大潮中消失殆盡。反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帶來文化環境的不斷改變,吳川年例的節日內容和節日功能也隨之不斷髮生變化。吳川年例文體活動的繁榮,是生存需要得到滿足後心理需求這一層次的迫切需要。吳川年例"是廣東省乃至中國少有的風俗習慣,它以獨特的地方特色和傳統習俗,吸引越來越多的海外人士,一些民俗專家和學者也對此產生濃厚的興趣。而且吳川地區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依山傍海,自然旅遊資源豐富,再加上融入這具有文化內涵的"年例",將其加以開發、發展以此為主題特色的旅遊經濟,將為湛江旅遊業添磚加瓦,市場潛力也是巨大的。在吳川"年例"期間,主人與在其他地方生活的有著共同血液的親戚和在外工作、生活的朋友共聚一堂。或許,一年當中就只有"年例"這一天才能見到許多好久不見的朋友,在這一天,和好友們說著當年,說著以後,聯絡著朋友間真摯的感情。吳川"年例"作為吳川地區一項自古沿襲的重大傳統節日,有著悠久的歷史,它表現的更多的應是優良的傳統,具有多方面的意義,如對整個地區的人們的精神文化就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隨著時代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吳川"年例"不斷的得到了發展和創新,對它的存在也賦予了新的意義:1、溝通的橋樑。當今社會網路、通訊發達,但是人們工作的壓力也增大了,減少了他們回家的時間,很多人很難在一個時間聚在一起,缺少了和親朋好友面對面的機會。在這裡,外出的人過年的時候可以不回家,但吳川"年例"時她們會不顧千里必須要回家團聚。而且是吳川"年例" 線,"年例"之日家家戶戶張燈結綵喜氣洋洋,鄰近各鎮各村莊的群眾都會從四面八方趕來看熱鬧,親朋好友,朋友的朋友也都一起湧來,主人家會盛情款待,招茶呼飯,宴飲盡歡,小朋友還可以收到利是,吳川"年例"起到了很好的溝通作用,這真是"來得開心,走得歡心!"給春天增添了不少喜慶氣氛。2、促進經濟發展。吳川"年例"期間,吳川地區鄉鎮和城區的消費劇增。菜市場、各商店、道路兩旁到處都是"年例"商品,琳琅滿目。據調查結果顯示:水果、糖果、餅乾等供應會大大增加,增幅在40%以上;新菜式的興起也逐漸成為經濟的一個亮點,它刺激了消費的增長,同時也拉動了相關物品的需求,直接增加了菜農的收入,增幅也在15%左右;家庭電器用品,煙花、彩燈等喜慶物品的消費比例也有很大的提高,同比其他月份相對會增長20個百分點;年例的娛樂演出(如醒獅、舞龍、飄色、粵劇……)等市場潛力也巨大。據有關人士統計分析,吳川年例經濟約佔農村市場經濟的四份之一份額。吳川是一個旅遊城市,而"年例"正是吳川地區的一大文化特色,過去的"精神財富"已經產生了可觀的"物質價值",並正在加快腳步,影響這經濟社會發展的格局。文化在經歷了"以文養文"、"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階段之後,已經開始給自己搭臺,自己唱戲,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域。文化與經濟越融合,文化生產力所釋放出的潛能就越巨大,將文化產業融入到服務行業特別是旅遊業中,更是一種經濟增長的新亮點。3、有利於傳統文化的保留和發揚光大。&......餘下全文>>
有沒人知道年例的來歷?知道的說說
年例,是粵西南茂名的獨特習俗。正月初二開始陸續有人過年例,意在年年有例歲歲有歌,以農曆正月至三月最為熱鬧。村村鳴鑼醒獅,親朋匯聚,鄉俗繽紛,四野一片喜慶歡鬧。農村人管這段時期叫“年例春”。
高州年例的由來。
春節是中國傳統的佳節,也是眾所周知的最隆重的節日。在粵西地區人民的心目中,年例卻是一個比春節更為大型的節日,而且也是隻有粵西地區才有的特殊的節日。外出打工的人們有的即使春節沒有回來,但是到了年例那天卻紛紛往家裡趕。
年例通常是定在正月的元宵前後,不同的村子定有不同的時間。年例的由來眾說紛紜,現在大多數是說,為了紀念一個叫做年例的英雄,因為他使得粵西的人民可以驅趕了惡魔得到了幸福的生活。大人們告訴我們年例的重新興起的改革開放之後,因為那時人們才開始過上好的生活,才有了足夠的物質條件去過年例。
現在的年例已經越做越隆重了,在舅舅的村子高州的根子鎮,因為盛產水果,人們的日子都過得紅紅火火的,年例連續做三天。年例使得整個村子都沉浸在一片喜慶的氣氛中。正月十四是年例,正月十二就已經村子裡就已經請來了表演的隊伍,有傳統的粵劇表演,還有音樂會等文藝表演,和倍受歡迎的雜技表演。大人們在表演還沒有開場,就已經到了會場互相賀喜,恭賀一年的新氣象。小孩子們最開心了,因為在會場的周圍有很多的小吃,兜裡的利是正是滿滿的時候,掏出紅包盡情吃著小吃,還有的點燃了煙花,會場的高空絢爛一片。
歡樂的日子總是不覺得漫長,在兩天的歡樂日子過後,便是年例的正式到來。傳統的遊神隊伍捧出玉帝王母等神話人物,關公魏徵等歷史人物,還有冼太夫人等地方的英雄人物,繞著村子,敲打鑼鼓,讓神靈驅趕過去的不如意,祈禱好運的降臨,保佑村民的平安。遊神過後便開始準備筵席,家家戶戶宰雞宰鴨,鍋盆碗罐的聲音夾著水聲在歡騰。親朋好友都會放下手頭的活兒,趕過來吃年例。吃年例並不是因為了桌面豐盛的菜餚,而是借這個喜慶的日子歡聚一堂,平常忙碌沒有時間見面的親戚這會兒都聚齊了,拉著家常總是讓人感受到親情的溫暖,老人們看著膝下成群的兒孫,笑嫣如花。做次年例便是擺了一次筵席,只是和婚壽等筵席不同,年例的意義更加簡單和純樸些,吃的客人不用帶上紅包,只是提上點水果便可以。
在生活的節奏比較緩慢的粵西地區,年例更是讓人們感受到了生活的愜意和休閒,過完年例之後,人們也才會慢慢從喜慶中帶著祝福開始一年新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