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服飾介紹?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7日

布依族服飾的介紹

布依族服飾作為一種物質文化現象,其產生與變化總是與社會的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自古以來,布依族就居住在我國南盤江,紅水河流域及支流上。布依族地區地形複雜,高山險地是每個布依族地區的自然屏障,布依族是從古越人發展而來的。其服飾大體上都保留著古老的特點,《舊唐書·西南蠻》載:“男子左衽、露發、徒跣。婦女橫布兩幅,穿中而貫其首,名為通裙”。布依族的傳統服飾是男著衣衫,女穿衣裙,婦女衣,裙均有蠟染、挑衣、刺繡圖案裝飾。因為布依族居住在熱帶地區,氣候炎熱溫暖,這種寬鬆的衣裙符合氣候特點。2014年11月11日,布依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贊助廣告

布依族服飾特點

布依族民族的服飾特點

布依族男女多喜歡穿藍、青、黑、白等色布衣服。青壯年男子多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衣)和長

布依族服飾

褲。老年人大多穿對襟短衣或長衫。婦女的服飾各地不一,有的穿藍黑色百褶長裙,有的喜歡在衣服上繡花,有的喜歡用白毛巾包頭,帶銀質手鐲、耳環、項圈等飾物。惠水、長順一帶女子穿大襟短衣和長褲,系繡花圍兜,頭裹家織格子布包帕。花溪一帶少女衣褲上飾有“欄干”,系圍腰,戴頭帕,辮子盤壓頭帕上。鎮寧扁擔山一帶的婦女的上裝為大襟短衣,下裝百褶大筒裙,上衣的領口、盤肩、衣袖都鑲有“欄干”(即花邊),裙料大都是用白底藍花的蠟染布,她們習慣一次套穿幾條裙子,系一條黑色鑲花邊的圍腰帶。婚前頭盤髮辮,戴結花頭巾;婚後則改戴“假殼”,用青布和筍殼做成。在羅甸、望謨等地的布依族婦女,都穿大襟寬袖的短上衣和長褲。晴隆、花溪等地的婦女穿長到膝部的大襟短上衣和長褲,衣襟、領口、褲腳鑲有花邊,系繡有花卉圖案的圍腰,她們頭上大多纏有青色花格頭巾,有的腳上還穿細尖尖而朝上翹的繡花鞋,也有的穿細耳草鞋。都勻、獨山、安龍等縣部分地區布依族婦女的服裝和漢族婦女基本相同。布依族婦女喜戴銀手鐲或骨手鐲,戒指、銀簪、項圈等飾品。一些布依族老年婦女仍保留傳統服飾,頭纏籃色包布,身穿青色無領對襟短衣,身大袖寬,衣縫、下角分別鑲繡花邊及滾邊。下身多穿藍黑色百褶長裙,有的系青布圍腰或繡花圍裙,腳穿精美翹鼻子滿繡花鞋,整套服裝集紡織、印染、挑花、刺繡於一體。中年婦女的包頭有的已用白毛巾代替,上衣已改穿有領大襟衣,並在沿左衽前下方鑲嵌兩三道帶色布邊,領前結釦處喜用銀泡鈕釦作裝飾,袖口仍保留傳統的古老風格,下身已改穿長褲,腳上滿花鞋變成了半爿型或鞋尖處繡小花,改裝後顯得潔淨淡雅,古樸端莊。未婚女青年服飾大體與中年婦女相似,但喜歡在包頭布末端鑲繡鮮豔花紋圖案,埋露在頭頂上方與護髮頭簪之間。每逢節日、宴會,婦女喜佩戴各式各樣耳環、戒指、項圈、發墜和手鐲等銀飾。

贊助廣告

望採納。

布依族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介紹

布依族人好客、熱情、大方、真誠,凡來到山寨的,親朋故舊、素不相識的,一律會以酒相待。布依人很講禮,不歡迎滿嘴髒話、舉止粗魯的客人。

布依族家庭都是分居另住的。但儘管兄弟分居,在分配財產時,要留給父母養老田,由兄弟輪流耕種。父母去世後,養老田轉為上墳田,供清明時節掃墓之用。使子孫後代永遠銘記長輩們的諄諄囑託和養育之恩。

布依族的服飾很有特色。服飾多為青、藍、白幾種顏色。男子的服裝式樣各地基本相同,多包頭帕,頭帕有條紋和純青兩種;衣服為對襟短衣,一般是內白外青或藍,褲子為長褲;老年人多穿大袖短衣或青、藍長衫,腳上穿布統襪。現代布依族婦女的服飾各地不一,婦女著大襟短衣,部分著百褶長裙。在布依族聚居的扁擔山一帶,少女喜穿滾邊短衣,系綢緞腰帶,頭戴織錦頭帕,以粗髮辮盤扎頭巾,額上為織錦圖案和數圈髮辮,下穿褲子,著繡花鞋。青年女性穿蠟染百褶裙,斜襟短衣,繡花盤肩,用各種花線沿衣肩繡成兩排小正方形的半圓形圖案,領圈兩邊拋花織錦,顏色醒目;衣袖中間為織錦,上下兩段是蠟染;衣服下襬為一寸左右的織錦鑲邊,胸前戴繡花或織錦長圍腰,系淺色綢緞腰帶;頭戴織錦頭巾,耳邊垂著一束各色線做成的耍須。已婚者的頭飾戴“更考”,以竹筍殼和布匹製成,形如撮箕,前圓後矩。每逢盛大節日或宴會時,婦女仍均喜佩帶各式各樣的耳環、戒指、項圈、髮簪和手鐲等銀飾。

婚姻實行自主婚。接親時要對歌,俗稱對姐妹歌。新娘到男方家的當天晚上,要舉行唱荷包歌和要荷包的活動,有“一夜荷包一夜歌”的說法。傳統節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節、七月半等。“三月三”是布依族的傳統盛大節日,農曆三月初三稻耕開始,要祭山神、土地神和祖先神及稻米魂,製作五色花糯米飯供奉;黔西南州一帶,男女青年要聚集在“查白歌場”玩山對歌,參加者達數千至上萬人。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過吹木葉、對歌,相識、相愛、訂終身

布依人閒時每日兩餐,忙時三餐。以大米、玉米為主食,小麥、高粱、薯芋和豆類為輔。有木罐、鼎罐炊飯,油燜飯、二合飯(大米摻玉米碎,也叫包穀飯)、苞谷粑、米粉、二塊粑、豌豆粉、米豆腐等花色品種。其中,糯米制的湯圓、花米飯和芝麻油團粑最為知名,多用於祭祖或宴客。

他們的肉食主要來自家畜和家禽,還愛捕食松鼠、竹鼠和竹蟲。烹調方法多為燒、煮、爆、炸、醃、凍,一般不吃生食。

布依人酷嗜狗肉,有"肥羊抵不上瘦狗"之說。貴賓來家做客,殺狗款待是一種很高的禮遇。他們挑狗的標準是"頭黃二黑三花班,白狗肉味最平淡"。烤燉狗肉、狗灌腸、花江狗肉都馳譽一方。貴州的布依族若遇婚喪嫁娶,喜用黃牛作菜。

冷菜、"青苔凍肉"、"拌豌豆涼粉"等,是布依人喜歡的食品。酸菜和酸湯幾乎每餐必備,尤以婦女最喜食用。大部分佈依族都善製作鹹菜、醃肉和豆豉,民間特有的醃菜"鹽酸"馳名中外。還有血豆腐、香腸及用幹、鮮筍和各種昆蟲加工製作的風味菜餚。還善於調製糟辣、面辣和泡菜,以香鮮酸辣為美。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後,家家都要釀製大量的米酒儲存起來,以備常年飲用。布依族喜歡以酒待客,不管來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為先,名為"迎客酒"。飲酒時不用杯而用碗,並要行令猜拳、唱歌。

布依族地區有一種茶不僅味道別具一格,名字也十分好聽,這就是姑娘茶。清明(中國傳統祭祀、掃墓節日)前夕,姑娘上山採回茶尖嫩味,熱炒後保持一定的溼度,然後把茶葉一片一片疊成圓錐體,晒乾,然後再經過加工,就做成......餘下全文>>

布依族服飾,要圖片

這就是布依族的服飾,

布依族服裝有幾種花紋

布依族服飾

布依族多居住在平壩或靠近河谷的村寨裡,男女多喜歡穿藍、青、黑、白等色布服裝。青壯年男子多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衫)包頭巾,長褲。老年人大多穿對襟短衣或長衫。婦女的服飾各地不一,有的穿右衽大襟衣,著長褲或褶子裙,戴銀質手鐲、耳環、項圈等首飾。有的喜歡在衣服上繡花,有的喜歡用白毛巾包頭。

布依族姑娘從小就有製作蠟染的靈氣,她們所穿的服裝大都是親手縫製,合身得體,古樸典雅。

布依族服裝在幾歲穿什麼顏色的的服裝

浪漫的紫色:代表神祕、浪漫、愛情。

紫色是紅色與藍色的組合色彩;

其色調可冷可暖,根據紅、藍兩種成份的數量比而定;

紫色是在環境中空間和距離逐漸增加時出現的色彩;

往往使人想到神祕和幻覺有時紫色又是高貴、富有的象徵。

56個民族的服飾特點

苗族:苗族分佈較廣,支系眾多,服飾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婦女較典型的裝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過去矗麻織土布為主,普遍使用獨具特色的蠟染、刺繡工藝。裙子則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飾的用料、顏色、款式、刺繡等方面,都極具民族風格。配飾以頭、頸、胸及手等部位的銀飾為多見,苗族的銀飾在各民族首飾中首屈一指。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充分顯示了苗族的聰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布衣族:布依族男子上穿對襟或大襟的短衣,下著長褲,也有穿長衫長褲,纏青色或花格頭巾。色調以青藍色或白色為主。婦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著長褲。衣襟、袖口等處鑲彩色花邊,褲腳處也鑲著花邊,頭纏青色或花格頭巾,或將白色印花頭帕搭在頭上,青年女子的胸前還掛著繡有漂亮花紋圖案的圍腰。布依族婦女喜歡佩戴銀質手鐲、耳環、項圈、足蹬尖鼻繡花鞋,布依族服飾整體色調淡雅樸素,與自然界保持著天然的和諧。

侗族: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對襟、左衽和右衽三種,下著長褲,裹綁腿。纏頭布為三米長的亮布,兩斷用紅綠絲線繡著一排鋸齒形的圖案。盛裝時戴“銀帽”,並佩戴其它銀質飾物。女子穿裙時,上身以開襟緊身衣相配,胸部圍青色刺繡的剪刀口狀的“兜領”,裹綁腿;穿褲時,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裝時,婦女多穿雞毛裙。也有穿右衽無領上衣,以銀珠為扣,環肩鑲邊,足蹬翹尖繡花鞋。侗族婦女喜歡佩帶銀花、銀帽、項圈、手鐲等銀質飾物。侗族的衣料多為自織自染的“侗布”,有粗紗、細紗之分。侗族婦女擅長刺繡,手工技藝精湛。

瑤族:瑤族各支系服飾存在較大差異,男子服裝以青藍色為基本色調,以對襟、斜襟、琵琶襟短衣為主,也有的穿交領長衫,配長短不一的褲子,扎頭巾、打綁腿,樸實無華。婦女服飾有穿大襟上衣,束腰著褲的;有穿圓領短衣,下著百褶裙的;還有穿長衫配褲的。瑤族服飾的挑花構圖風格獨特,整幅圖案均為幾何紋。瑤族頭飾特點更為突出,有“龍盤”形、“A”字形、“飛燕”形等。瑤族染織業發達,服裝均用自染土布製作,有一套完整的藍靛印染技術。色彩常用紅、綠、黃、白黑五種,服飾製作採用挑花、刺繡、織錦、蠟染等工藝。

白族: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的包頭,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褲子都喜歡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淺綠、淺藍等色。白族婦女常將色彩豔麗的圖案繡在掛包、裹背、腰帶、包頭布、鞋等飾物上。淡雅樸實,色調和諧,審美境界高雅。大理的白族男子身著白色對襟上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頭纏白色或藍色頭帕,肩掛手繡掛包。婦女多穿白色或穿淺藍色右衽上衣,下著白色或淺藍色寬褲,腰繫繡花或綴有繡花飄帶的短圍裙,足蹬繡花鞋。

京族:京族服裝服飾特點鮮明,簡便飄逸。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長衣,坦胸束腰,衣袖較窄。婦女則內掛菱形遮胸布,外穿無領、對襟短上衣,衣身較緊,衣袖很窄,下著寬腿長褲,多為黑色或褐色。外出時,外套淡色旗袍式長外衣,衣袖仍然很窄。婦女染黑齒、結"砧板髻"的習俗依然存在於少數婦女當中。京族最有特色的裝飾是他們的斗笠。

壯族:壯族男子多穿對襟的上衣,鈕釦以布結之。胸前縫一個小兜,與腹部的兩個大兜相配,下襬往裡折成寬邊;下短而寬大,有的纏綁腿;扎繡有花紋的頭巾。婦女穿藏青色或深藍色矮領、右衽上衣,衣領、袖口、襟邊都繡有彩色的花邊;下著黑色寬肥的褲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繡,下有彩色布貼,色彩絢爛耀眼。扎布貼、刺繡的圍腰,戴繡有花紋圖案的黑色頭巾。節日或趕墟歌場穿繡花鞋。披戴繡花墊肩。婦女的髮式各地有所不同。壯族服飾一般都用自織的土布製成。

黎族:黎族男子一般穿對襟無領上衣和長褲,纏頭巾插雉翎。婦女服飾有地區差異,有些穿黑色圓領貫頭衣,衣服的飾......餘下全文>>

布依族的習俗什麼???

一、服飾

布依族服飾喜用青、藍、白三種顏色。

解放前,布依族青壯年包頭帕、頭帕多為條紋和純青兩種,衣服作對襟短衣和長襟大衫,褲為長褲,褲腳較長,老年人多穿大袖短衣和長衫。(第二)土語區和(第三)土語區婦女之間服飾區別較大,解放後,布依族男子多穿漢族服裝。(第三)土語區婦女服飾分為便裝和盛裝兩種。

便裝:衣服以藍、青色為主,大襟短衣,領口處用衣料做盆花釦子釘上,胸前戴繡花藍靛圍腰,系鮮豔腰帶(除已婚者),盤長辨蓋以頭帕,頭巾共十二層,裡面八層用棉布花線鑲邊,外面四層上下兩端挑花織錦,已婚婦女不戴頭巾,而戴用青布和竹殼做成的"更考"。

盛裝:上穿斜襟短衣,綠色盤肩,用各色花線把兩邊小正方形擺成半圓繡在衣肩上,領圈右邊挑花織錦。袖分三段,中間織錦,上下兩段蠟染,衣服下部均為一寸寬的織錦鑲邊。胸前戴繡花圍腰,系淺色腰帶。下穿長至腳背的蠟染百褶裙。盛裝在隆重的節日才穿戴,盛裝的繡花織錦圖案以幾何圖形為主,一套精美的盛裝需三、五年才能做成。另有一種百褶裙,布依語稱“粉令”,上部花紋與蠟染裙相同,但裙身系絳紅色自染布料做成,古樸、典雅、莊重,多為老年婦女喜愛,於喜慶和隆重場合穿著。(第二)土語區婦女穿大襟衣和長褲,衣褲邊沿鑲有藍杆和花邊,系繡花圍腰。

布依族青年婦女喜戴銀製的蟲、魚、花、鳥頭飾及銀質或玉石手鐲。

二、食

縣內布依族以大米為主食,個別地多田少的村寨以苞谷為主食。喜糯食,逢年過節均要蒸糯米飯或打糯米餈粑。喜飲酒,多自釀自烤米酒和苞谷酒,一般為30度左右,四時皆有釀造。十冬臘月,要做糯米甜酒和糯米刺梨酒,以備待客或自食。客至,必先飲酒,待客,一般男客男陪,女客女陪,長者和主客正坐,飲酒拈菜由長者帶頭。此外,布依族還好吃狗肉、牛肉。

三、住

縣內布依族多依山傍水而居,幾十戶至幾百戶聚族為寨,小的村寨也有十多戶,無單家獨戶散居者。

房屋建築多因地制宜,利用斜坡建成樓房,上層住人,下層關牲畜,或前半部為樓房後半部為平房,樓底仍作牲畜圈舍,少數吸收漢族建築形式,修成平房。房屋結構多為“內木外石”,柱頭多用杉木、楸樹或香椿做成,屋頂蓋瓦或石板,家中生活用具有石碓、石磨、石缽、石槽、石缸,村寨多有石砌寨牆,附近山上也多有石屯,形成一種比較典型的石頭建築群。

布依族房屋,堂屋設有神龕,堂屋左右兩邊為灶房、寢室、客房,室內設有火塘作冬季烤火用,每個村寨寨中或寨旁建有土地廟供奉山神,也是聚會議事的地方。

四、家庭

布依族家庭為父親家長制,父親作為家長有掌握家庭經濟和支配家庭成員的權力。家長年老去世後,由長子繼承,素有“兄長為父、兄嫂為母”的傳統觀念。丈夫去世,妻子可繼承和使用丈夫生前的,財產。妻子改嫁,則失去支配財產的權利。

布依族家庭結構有兩代人的小家庭,也有三代、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兒女長大分家時,由家族長者出面主持,財產除了留給父母的“養老田”和未出嫁女兒的“姑娘田”外,其餘田地和房屋均平均分給兒子,田地由長子選擇,房屋由幼子選擇。無嗣人家財產歸其親屬繼承,出嫁的女兒無財產繼承權。分家後,父母多同最小的兒子居住。

五、婚姻

縣內布依族婚姻為一夫一妻制,同宗同姓之間不通婚。解放前,有錢人家有娶妾習俗。婚姻締結,先由男方請媒人向女家說親,女家同意後,男家就請人帶雞、酒、糖等禮物去女家合生辰八字,叫“開口親”或“定親”。定親後,在結婚前向女方送聘禮金時,男家除送百元左右(須是雙數)的彩禮外,還須帶鞭炮一串,喜燭一對,酒兩壺,糖若干封......餘下全文>>

4個民族的服飾特點

滿族服飾   滿族頭飾

滿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為長期適應寒冷氣候而選擇了包暖性較好的袍裝作為日常服飾。在明朝中期滿族吸收中原漢族的襖式服裝,改進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裝”也稱“旗袍”。清朝建立後由於滿族貴族統治者的強制性推廣,旗裝在全國通行,但很快與漢族傳統服裝相融合。到民國時期又加入了現代西方時裝成分,形成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現代旗袍。二十世紀以來,滿洲族經濟、文化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傳統的服飾已十分鮮見了。滿族先民是遊獵民族,在理髮技術尚不發達的時代,為了適應長期遊獵跋涉的生活,滿族男子選擇了辮髮作為髮式。其做法是先將額前部的頭髮剃光,以避免遮擋視線,便於射箭或格鬥。後部的頭髮不作發籍而是梳成髮辮,以適應騎馬顛簸。這種髮式曾在清朝為統治者利用政治手段在全國強制推行。

歷史上滿族男子多穿帶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製馬虎帽。衣服喜用青、藍、棕等色的棉、絲、綢、緞等各種質地的衣料製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製烏拉。頂上留辮子,剃去周圍的頭髮。

【旗裝】

二十世紀以來,滿族經濟、文化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傳統的服飾已十分鮮見了。但從電影、電視和博物館裡,我們還常常可以欣賞到往日旗裝的風采。其中婦女頭上又寬又長、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頭飾――漢語稱為“旗頭”、滿語稱為“答拉赤”這種頭飾全世界為滿族婦女所獨有,從而成為典型的民族服飾特徵,十分引人注目。

過去,滿族婦女幼年時要同男孩一樣學習騎射,髮飾與男孩也類似多剃去頭頂四周頭髮,只留部分頭髮編成兩條丫頭辮子,垂於兩鬢,一直到16歲成年時方可蓄髮。婚後則開始綰大盆頭、架子頭、兩把頭等式髮髻,其中以兩把頭較為典型。兩把頭就是把頭髮束在頭頂,分成兩綹,各綰成一個髮髻,然後再將後面的餘發綰成一個“燕尾式”的長扁髻。平時,髮髻上橫插長二三十釐米、寬二三釐米的被稱為“大扁方”的頭簪,喜慶吉日或接待貴客時便要戴上答拉赤。

【旗頭】

“旗頭”滿語稱之為“答拉赤”它是滿族婦女在一般禮儀或婚禮場合佩帶的頭飾。具體做法是以鐵絲或竹藤為帽架,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為面,蒙裹成的長約三十多釐米、寬約十多釐米的扇形頭飾。佩戴時固定在髮髻之上即可。上面還常繡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此頭飾多為滿族上層婦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結婚、節日、或祭祀祖先時方以為飾。戴上這種寬長的裝飾品,限制了脖頸的扭動,使之身體挺直,再加上長長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們走起路來纖纖碎步,分外穩重、文雅。

【馬蹄底鞋】

除“旗袍”、“答拉赤”外,滿族婦女的“旗鞋”也極富特色。舊時滿族婦女與漢族婦女不同,她們崇尚腳力勁健、登山行馬,拒絕纏足陋習而以大腳“天足”為美。由此在鞋襪裝飾上獲得了充足的創藝空間,“旗鞋”便從而產生。這種裝飾以精美刺繡的旗鞋以木為底,鞋根起於中央,這種鞋俗稱“旗鞋”或通稱“高底鞋”。“高底鞋”主要又分兩種,一種叫“花盆底”鞋;另一種叫“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在5-10釐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釐米,最高的可達25釐米左右。

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因跟底的形狀不同通常區分的兩種樣式:一種是上敞下斂,根底為橢圓形,倒梯狀的外形遠看很象花盆另一種則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倒行的馬蹄印。“花盆底”和“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統稱“高底鞋”。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繡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繡、金銀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絨毛球或穗子,穗子最長者可及地。這......餘下全文>>

少數民族種類、服飾、風俗有什麼???

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一般的特點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經過認真的科學識別,我國共有五十六個民族。此外,還有一些尚待進一步進行民族識別的人們共同體。

中華各民族的形成,經歷了至少兩千多年的分化或融合過程。從我國古代典籍中早已出現的“夏”、“戎”、“狄”、“荊蠻”、“夷”、“諸濮”、“百越”等族別名稱來看,我國早在秦代以前就已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而秦王朝封建專制制度的建立,使這樣一個多民族國家高度統一在中央政權之下。正因此,我國各民族的文化都有長期發展的歷史傳統,包括服飾文化在內。從現實的情況來考察,我國少數民族的服飾文化具有下列五個方面的一般性特點;

第一,我國少數民族種類繁多,分佈廣闊,且廣大少數民族地區長期以來交通不便,互相交流困難,因而民族服飾多姿多彩,服飾文化內諮豐富,有取之不盡的服飾資源。

我國55種少數民族,居住在全國兩千多個縣中的百分之七十的縣,分佈廣闊。在這些少數民族中,有些民族又具有眾多的支系,如苗族分為紅苗、黑苗、白苗、青苗、花苗五大類,其中的花苗又包括了大頭苗、獨角苗、蒙紗苗、花腳苗等,皆以不同的服飾劃分。這樣一來,不但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服飾,僅是同一民族內也因支系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服飾,使得我國少數民族的服飾顯得格外豐富。

我國少數民族服飾無論從質料、色彩來看,也無論從式樣、塔配來看;都是十分豐富的。有著25個少數民族的雲南省舉行民族藝術節,數千人的少數民族文藝隊伍也就是數千人的少數民族服飾表演隊。昆明民族歌舞團以“日月風火”為題的民族服飾抒懷舞會,分“春日生輝”、“夏月溶溶”、“秋風送爽”、“冬火熊熊”四個場景展示了三百套民族服飾,其品種之多、款式之奇、色彩之豔、花樣之繁令人驚讚。短短的一個半小時表演,令人信服地證明:雲南不但是歌舞的海洋,也是少數民族服飾的海洋。而這,正是多民族中國的一個縮影。

第二,由於自然環境的差異和民族風俗習慣、審美情趣的不同,中國少數民族服飾顯示出北方和南方、山區和草原的巨大差別,表現出不同的風格和特點。

中國的自然條件南北迥異;北方嚴寒多風雪,森林草原寬闊,分點在其間的北方少數民族多靠狩豬畜牧為生;南方溫熱多雨,山地益嶺相間,生活在其間的少數民族多從事農耕。不同的自然環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也造成了不同的服飾風格和服飾特點。生活在高原草場並從事畜牧業的蒙古、藏、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裕固、土等少數民族,穿著多取之於牲畜皮毛,用羊皮縫製的衣、褲、大氅多為光板,有的在衣領、袖口、衣襟、下襬鑲以色布或細毛皮。藏族和柯爾克孜族用珍貴裘皮鑲邊的長袍和裙子顯得雍容厚實。哈薩克族的“庫普”是用駝毛絮裡的大衣,十分輕暖。他們服裝的風格是寬袍大袖、厚實莊重。南方少數民族地區宜於植麻種棉;自織麻布和土布是衣裙的主要用科。所用工具多十分簡陋,但織物精美,花紋奇麗。因天氣溼熱,需要坦胸露腿,衣裙也就多短窄輕薄,其風格多生動活潑,式樣繁多,各不雷同。總之,風格的多種多樣,不同的特點十分突出,構成了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另一個特點。

第三,由於各種歷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經濟的原因,中國少數民族直到本世紀中期仍處於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和相應的生產力水平上,由此而帶來的差異十分深刻,至今仍未能完全克服,因而少數民族服飾中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內容具有明顯的層次性。

中國少數民族由於各種歷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經濟的原因,解放前,有的已經具有了明顯的資本主義萌芽,有的卻仍停留在原始公社末期,表現了社會發展的極不平衡。在這方面,......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布依族服飾介紹?
藏族服飾介紹?
布依族服飾特點?
回族的服飾介紹?
苗族的服飾介紹?
藏族的服飾介紹?
維吾爾族服飾特點介紹?
布依族結婚服飾?
藏族服飾特點介紹?
白族服飾特點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