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故事大全?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3日

關於民風民俗的小故事

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的野獸"年"威脅。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鬥爭了很多年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裡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裡,"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 為了紀念這次勝利,每到冬天的這個時間,家家戶戶都貼紅紙對聯在門上,電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煙花;夜裡,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賀道喜。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成了"過年"

贊助廣告

寫個關於春節民俗小故事

春節的故事第一:門神的故事

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民間就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畫上神荼、鬱壘,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

春節的故事第二:桃符的故事

很久以前,東海度朔山風景秀麗,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樹巨大無比,枝繁葉茂,曲蟠三千里,結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這樹上的桃子能變成神仙。一個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紅髮綠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鬱壘二兄弟用桃枝打敗鬼怪,並用草繩捆著餵了看山的老虎。從此,兩兄弟的大名令鬼怪為之懼怕,他們死後變為專門懲治惡鬼的神仙。後世人們用一寸寬、七八寸長的桃木板畫上神荼、鬱壘兩神仙像掛在自家門兩側,以驅鬼祛邪,這種桃木板被稱作“桃符”。

贊助廣告

春節的故事第三:貼福字的傳說

明太祖朱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后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福”字。馬皇后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檢視,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后。

關於民俗節日故事的小練筆

相傳:中國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凶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今年的除夕,人們都忙著收拾東西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髮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走.眾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

當”年”獸象往年一樣準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白髮老人然響的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慄,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會到村裡時,發現村裡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髮老人是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人們同時還發現了白髮老人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元宵節

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祕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絡,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清明節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不。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端午節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譭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鬱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

公無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 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餘下全文>>

有關民俗的小故事

年獸的故事

臘月三十除夕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長的青面獠牙、尖角利爪,凶惡無比。年長年深居山中,每到除夕才下山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家家戶戶人們都離家躲避年獸的傷害,把這個稱為“過年”。

某年除夕,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人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到處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沒有人關心這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婦包了餃子請老人吃,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為了報答老婦的好心,老人告訴她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要她穿紅衣,在門上張貼紅紙、點上紅燭,在院內燃燒竹子發出炸響。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發現村中燈火通明,它的雙眼被刺眼的紅色逼得睜不開,又聽到有人家傳來響亮的爆竹聲,於是渾身戰慄的逃走了。從此人們知道了趕走年的方法,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恭賀對方渡過了年獸的肆虐。後來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

民間神話故事大全

共有

埃及神話 希臘神話 北歐神話 查理曼十二聖騎

亞瑟王:

埃及神話

主要的神:

埃蒙(Amon):主神。

拉(Ra):太陽神。

阿努比斯(Anubis):守墓神,護送靈魂通向另一個世界,外形為狼首人身。

荷魯斯(Horus):復仇之神,王權的守護者,外形為鷹。

伊西斯(Isis/Auset):奧西里斯之妻,荷魯斯之母,大地之母,亦司掌生命。

奴特(Nut):天空之神。

歐西里斯(Osiris):冥王,也司掌豐饒。

阿頓(Aton/Aten):朝之太陽神。

阿圖姆(Atum):暮之太陽神。

孔斯(Khons/Chons):阿蒙與姆特之子,月神,亦司掌醫藥。

休(Shu):空氣之神。

敏(Min/Menu,Amsu):旅行者的守護神,亦司掌生產及收穫。

莫(Month/Mentu,Men Thu):司戰爭,外形為鷹首人身。

姆特(Mut/Golden Dawn,Auramooth):阿蒙之妻,司掌戰爭,外形為獅子。

圖特(Thoth):智慧之神。

塞特(Seth):混亂之神。

動物神:

貝斯特(Bast/Bastet):貓神。

艾德喬(Edjo):蛇神,下埃及的象徵及守護神。

海奎特(Heqet):蛙神。

凱布利(Khepri):聖甲蟲。

克奴姆(Khnum):公羊神。

沙提(Sati):大象之神。

塞克荷邁特(Sekhmet):母獅之神。

塞勒凱特(Selket):蠍子之神。

索貝克(Sobek):鱷魚之神。

其他神:

安穆凱(Anuket):水神。

阿匹斯(Apis):司豐饒及生產之神,外形為公牛。

貝斯(Bes):樂神。

蓋布(Geb,Seb):大地之神,

哈波奎迪斯(Harpocrates/Hor-pa-kraat;Golden Dawn,Hoor-par-kraat):孩提時荷魯斯的稱呼。

哈托爾(Hathor/Het-Heru,Het-Hert):荷魯斯之妻,司愛情及豐饒。

伊姆賀特普(Imhotep/Imouthis):醫藥及塔的守護神。

馬特(Maat):正義及秩序之神。

奈斯(Neith/Net,Neit; Gold Dawn,Thoum-aesh-neith):司智慧及戰爭之神。

奈荷貝特(Nekhbet):上埃及的保護神。

奈芙蒂斯(Nephthys):阿努比斯之母,死者的守護神。

布塔(Ptah):創造之神。

奎特(Qetesh):司愛情及美麗之神。

塞克(Seker):司光之神。

泰夫努特(Tefnut):雨水之神。

荷魯斯四子(Four Sons of Horus):冥王身體的守護者。

艾謝特(Amset):荷魯斯四子之一,死者肝臟的保護者。

哈碧梗Hapi,Golden Dawn,Ahephi):荷魯斯四子之一,死者肺的保護者。

杜米特夫(Duamutef,Tuamutef;Golden Dawn,Thmoomathph):荷魯斯四子之一,死者胃的保護者。

奎本漢穆夫(Qebhsenuef):荷魯斯四子之一,死者腸的保護者。

拉(Ra,有時拼作Re或Rah,也稱作Atum阿託姆)是古埃及赫里奧波里斯(Heliopolis)的太陽神.從第五王朝開始,他被與底比斯神阿蒙結合在一起,成為埃及神系中最重要的神.......餘下全文>>

寫一篇有關春節民俗的故事或小傳說(50~100字)

傳說很早的時候,有一種小怪,每到過年的晚上,就喜歡挨家挨戶的摸正在睡覺的小孩的頭,可是隻要這個小怪碰過的孩子,過幾天就是瘋的瘋,傻得傻,所以大年三十的晚上,大人都得熬夜看著小孩,可那年年三十的晚上,一對老人守著一個孩子,但到三更時,他們實在熬不住了,便睡了,於是小怪就來到了這戶人家中,剛準備摸小孩頭,忽然從枕頭下閃出一道金光,將小怪趕了去,事後才發現原來枕頭下有幾枚銅錢,所以人們就養成了過年給小孩壓歲錢的習慣。

中國民俗小故事

七夕的來歷

農曆七月七日舊稱七夕,也叫乞巧節。相傳是牛郎、織女在鵲橋相會的日子,關於乞巧指的是向織女乞取智巧。

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已是家喻戶曉,由來已久。《詩·小雅·大東》說:“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膠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皖彼牽牛,不以服箱。”這是牛郎、織女神話傳說的雛型,這時,織女、牽牛還只是天河二星,並無神的色彩,雖然詩中提到了織女“報章”、牽牛“服箱”,但這也只是就這兩顆星的名稱生髮的聯想。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聯想正是後來牛郎織女傳說的催發劑。到了漢代,牽牛、織女便由星變成了神,有了鵲橋相會的說法。唐韓鄂《歲華紀麗》引《風俗通》說:“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淮南子》說:“烏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再看漢末的《古詩十九鐵:“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文。纖纖摸索手,札札弄機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這詩中不僅說出了牛郎與織女相思相戀的夫妻關係,而且織女的神的形象已隱現其中。大概牛郎織女悲歡離合的故事在漢代就已經基本定型了。南朝梁殷芸的〈小說說:“‘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抒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後遂廢織經。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但使一年一度相會。”這個牛郎織女神話故事的梗概,雖然在文獻的記載中出於南北朝時代,但人們有理由認為它是對漢代牛郎織女傳說的追述,不然,七夕相會之說就無從說起。後來,牛郎織女的傳說在民間又被不斷地豐富情節、注人民情,於是,這一傳說更為故事化了。在民間傳說中,織女為天帝之孫、王母娘娘之外孫,織布之暇,常浴於銀河。牛郎則為人間一孤兒,備受兄嫂虐待,分家時僅分予一老牛。時天地相去不遠,銀河與凡間通連。牛郎遵老牛之囑,去銀河竊得織女天衣,織女不能去,遂結為夫妻。經數年,得一兒一女,男耕女織,幸福和美。不料天帝查知此事,績遣天神捉逮,王母恐天神疏虞,亦親往。織女被捉,號哭與夫及子女痛別。時老牛垂死,囑牛郎剖其皮,衣之登天。牛郎如其言,擔子女追去,且及,王母拔簪劃空,頓成滾滾天河。牛郎織女隔河相望,只有悲泣。後終感動天帝,許其每年七夕鵲橋相會。七夕這一民間節日就源起於這個神話傳說,七夕的節日風俗也與這一神話傳說有著淵源關係。

春節民俗的小故事20字3個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壓歲錢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凶為吉。清人吳曼雲《壓歲錢》的詩中雲:“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繫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雲南的傳說故事和風俗習慣

傳說:

1、《金馬碧雞》的傳說

昆明東面有一山曰金馬山,西面有一山曰碧雞山,史稱“東驤神駿,西翥靈儀”,為雲南的象徵。早在明代,“金馬朝輝”與“碧雞秋色”就已視為昆明勝景。

流傳於昆明的《金馬碧雞》的傳說其主要內容有二:其一,說古時昆明為荒涼貧瘠之地,山上無樹木花草。一日太陽東昇,在“隆隆”巨響聲中,大陽裡飛出一匹駿馬;當天月亮出來,在“嘩啦啦”的響聲中飛出一隻碧玉雕成的雄雞。於是,昆明處處金花開,滿山結金果,壩子成碧海,鳥飛魚蝦躍。

其二則說:武勇的滇王同哀牢王美麗的公主聯姻,金馬碧雞是哀牢王作陪嫁送給滇王的禮物。後來,因滇王有兩位王子,相互都謙讓王位。老滇王納宰相之謀,讓兩位王子都去尋找放到大山之中的金馬碧雞。結果兩位王子去找金馬碧雞之後,一直不見返回,於是便成為昆明民間流傳的紀念金馬碧雞的許多民 俗事項的緣由。

《金馬碧雞》的傳說源遠流長,遠在公元前的西漢就在民間有流傳。史料記載,漢武帝聽信方士的說法,認為雲嶺之南有神雞,毛羽青翠,能破石凌空飛翔,光彩奪目,其聲悠長。漢宣帝封王褒為諫議大夫前往雲南求取。王褒因故沒有到達,還寫《移金馬碧雞頌》以祭之。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裡講到滇池有龍馬,龍馬交配而出駿馬,可“日得五百里”。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公元472—527年)所著《水經注》裡也提到大姚禺山有金馬碧雞“光彩候忽,民多見之”。唐宋之後,這一美妙的傳說又被佛家所利用,說金馬是佛教阿育王的“神驥”。唐代之後,昆明東西山嶽已有金馬、碧雞的詞寺,人們把它當作神靈以供奉。歷代的文人名士吟詠金馬碧雞的詩文頗多。

2、圓通寺的傳說:

據傳說,在明朝嘉靖年間的一天夜裡,昆明市區下了一夜暴雨。翌日清晨,一個和尚走出僧房,只見庭院中落葉遍地,轉入大殿燃燈上香,卻見木柱上的兩條泥龍渾身水淋淋,好像才出水面歸來。這和尚驚愕萬分,轉身跑去報告住持,住持半信半疑,於是,帶領一群和尚奔進大殿,果見這兩條龍遍身是水,鱗甲上粘掛著青苔(海藻之類)。龍的胸部一起一伏地喘著氣息。眾和尚見狀,驚得目瞪口呆,不敢出氣。其中有個小沙彌,好奇地左瞻右顧,他走出殿堂,見地上有一條粗大的水跡,這水跡是沿著柱上盤繞的泥龍而伸到殿外,這小沙彌向眾和尚指指點點,他們似有領會,一齊躡手躡腳,沿循水跡去尋找根源。一行來到今翠湖的九龍池畔(今圓通街坡底西北面),岸上圍著一大群人正議論紛紛。原來昨夜天降大暴雨時,許多人聽到神龍咆嘯,格鬥之聲音一夜不絕。又有人在岸邊拾到有碗口大的幾片龍鱗殼,和尚們才恍然領會,方知是本寺的兩條泥龍奔入海中(翠湖原名菜海子),驅逐強佔九龍池的一條蛟龍。在這以前,昆明常遭蛟龍泛水,淹沒半個城區街道,老百姓叫苦不迭。經此一戰,蛟龍絕跡了,人民安居樂業了。

圓通寺的大殿後,築有咒蛟臺,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這裡正是蛟龍潛藏的大石洞,蛟龍佔著居高臨下的地勢,時常興妖作怪,危害人民。距昆明城南約40多公里處有座盤龍寺,寺僧名阿咱李。他懂得峋嶙經文(古夏文),經文上詳細記載著大禹治水的經過。其中有就(就有)降伏蛟龍的神咒。昆明城的耆老們,為了收伏蛟龍,才在此築咒蛟臺,恭請阿咱李在臺上日日夜夜念峋嶙經,數日後法咒的效力顯現了,蛟龍出洞伏於地,作求饒狀,阿咱李揮之令去。此後蛟龍泛水之災患就沒有了。

3.阿詩瑪的傳說

相傳熱布巴拉家向阿詩瑪提親,沒有結果,便把阿詩瑪搶走。這事被阿黑知道了,他翻過七七四十九座山,從遠方牧場匆匆趕回去救阿詩瑪。回到家後,阿詩瑪已被搶走三天三夜了。他又騎上神馬跨過九九八十一條河趕以熱布巴拉家。經過幾番周......餘下全文>>

中國的傳統文化的故事

中國傳統文化中,除了四大民間故事,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就是《二十四孝》,不但歷代圖書一再出版,戲曲、圖畫、雕塑、刻石等等當時歷史上能用的藝術表現形式,幾乎都描述。

述如下:

1、孝感動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穀倉倉頂時,從穀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2、親嘗湯藥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后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3、齧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揹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4、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採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讚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

5、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讚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6、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7、戲綵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民俗故事大全?
民族故事大全?
民間風水故事大全?
民間傳說故事大全?
十二星座故事大全?
傳統民俗故事?
星座故事大全?
佛經故事大全?
佛教故事大全?
風水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