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起名小名?
古人的,字,就是小名嗎
古代人的名字和現代有很大的差別。 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單指名。幼年時由父母命名,供長輩呼喚。 字,是男子20歲(成人)舉行加冠禮時取字,女子15歲許嫁舉行笄(jī)禮時取字,以表示對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稱呼。 名和字一般在意義上都存在一定的聯絡。有兩種情況:①“名”和“字”詞義相近或“字”是對“名”的進一步闡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寬闊平坦的意思;②“名”和“字”意思相反的,例如:韓愈,字退之。後人取字,通常是以兩個為“字”,例如諸葛亮字孔明。古人通常尊敬對方稱自己名,表示自己謙卑時也稱自己名。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項羽自呼己名,表示對對方的尊敬。 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還有別號。別號是名和字以外的稱號。古時,人們為了尊重別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稱其字,而稱其別號。號和名不一定有意義上的聯絡。號可以有兩個字的,也可以有三個以上字的。例如:陸游,號放翁;陶潛,號五柳先生;蘇軾,號東坡居士。字數多的別號有時可以縮為兩個字,如蘇東坡。 此外,有人認為稱別人的字、號還不夠尊敬,於是就以其官職、籍貫來稱呼,如杜甫被稱為杜工部,稱柳宗元為“柳河東”。
古代名人最愛起什麼小名?
但凡上過中的朋友估計都記得這麼幾句詞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可堪回首,狒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詞中的寄奴狒狸都是指人,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小名,狒狸則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小名。提起小名,最廣為人們熟知的古代帝王小名是劉禪名阿斗,名臣曹操小名阿瞞等等。這些小名反映的就是中國的一種有獨特社會文化價值的命名和稱謂習俗。小名,亦叫奶名、乳名或小字,特指嬰兒初生時家長所取的非正式的名字。在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姓名是標示人的家庭背景、出身和個性因素的重要標誌。商周時,人們開始重視姓名,姓名逐漸禮儀化、制度化,對名的種種禁忌和限制也產生了。由於上層社會中無論取名還是擇字都要經過很隆重的儀式,而且相互之間不能隨便呼名,於是許多家庭就給童稚的孩子先取一個小名,以便在家庭和較親密的人中進行稱呼。因為小名往往是小孩子出生不久,還在哺乳時期就起了,所以又稱作乳名。而社會上的下層平民階層,由於沒有權利也沒有能力進行隆重的取名擇字儀式,他們小時候取的小名,往往也就是成年後的大名。《宋史•選舉志三•宗》載稱:(鹹淳)九年,凡無官宗子應舉,初生則用乳名給據,既長則用訓名。由此可見,在依禮法於新生兒滿三月後方行命名禮之前先取乳名的做法在當時已非常普遍。小名現象是一種歷史久遠的語言習俗。據遊國恩先生考證,起小名之俗興於兩漢,盛於六朝。古代文獻中關於古人小名的記載是不鮮見的。明確見於史料記載的取乳名史,從秦漢時開始。如:晉獻公小名蠆,蠆是蠍子的意思;鄭莊公出生時難產,所以取小名為寤生;還有些乳名,記載著小兒襁褓中的經歷,如東晉末年的大詩人謝靈運出生旬日,便被送到杜冶家哺養,至15歲方歸本籍,故乳名客兒。此外,由於封建社會上層階級的女性成員長期生活在家庭閨閣之中,很少在外面拋頭露面,因此小名更加流行,只是這種小名僅在家庭中使用,又稱為閨名。如漢高後呂雉的小名娥姁,漢武帝的外祖母小名臧兒,漢武帝陳皇后小名阿嬌,唐壽昌公主小名蟲娘等。我們可以發現,以上小名都以俚俗醜賤為原則,上起天潢貴胄、王孫公子,下至引車賣漿、販夫走卒,莫不如此,這與從正面體現社會秩序和生活理想的典雅好聽的人名迥然不同,由此構成中國姓名文化中乳名類的一個共同特色。究其原因,主要在於長輩對小兒鍾愛憐惜之至,惟恐不得順利健康地成長,遂有意標示卑賤,用逆反方式掩飾親暱熱忱的感情。這種現象,迄今仍保留在許多長輩對後代的通稱中,相傳這樣可以使孩子平安長大,避開妖鬼索命。在物質生活水平、醫療水平低下的傳統社會,加之迷信思想盛行,起小名的超現實因素就佔據了突出的位置。這一習俗在漢魏時期就已經形成了,影響至今。《紅樓夢》中王熙鳳為女兒起小名,對劉姥姥說:你就給她起個名字你們是莊稼人,不怕你惱,到底貧苦些,你貧苦人起個名字,只怕壓得住她。在富貴人家看來,貧賤人所起名字就是賤名,就能避邪祛病。巧姐之名由此而來,這個情節正是這種傳統習俗的反映。具體來說,起小名最常見的現象大致有以下七種:1、以排行為名:如南朝齊武陵王蕭曄,是齊高帝蕭道成的第五個兒子,乳名叫阿五;梁元帝蕭繹排行第七,乳名叫七符。2、在特定的字前加一個通行字而成小名。最常見的是阿字,如上文所說的曹操、劉禪,等等。3、在特定的字後加一個通行字成小名,以連帶奴與兒字的乳名為多。4、疊字成乳名,如小小、盼盼、奴奴、鶯鶯等。5、人用畜名。如孔丘的兒子小名為鯉,司馬相如小名犬子,顧愷之小名虎頭,陶淵明小名溪狗,王安石小名獾郎,宋孝宗小名小羊等等。6、男人女名。這就是男尊女卑......餘下全文>>
古代人的小名可以隨便叫的嗎
在中國古代,嬰兒自呱呱落地之日起, 三個月內便是“成名”期,即在此期間父母要給孩子起個名字。
據《周禮·地官·媒氏》載:“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年、月、日,名焉。”這有似今日的出生證。“名焉”,其意思就是“小名”、“小字”或“乳名”。
這個名字家人可以隨便叫的。
古人的“字”是大名還是小名?
“字”只是限於古代有身份的人。
《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說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他,供他人稱呼。一般人暢其是同輩和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求古代名人的小名或乳名
據史籍記載:晉獻公小名蠆,蠆是蠍子的意思;鄭莊公生時難產,所以取小名為“寤生”;孔丘的兒子小名為“鯉”。石崇小名“齊奴”,王獻之小名“官奴”,顧愷之小名“虎頭”,陶淵明小名“溪狗”,王安石小名“獾郎”,宋孝宗小名“小羊”等等。不獨漢族如此,當時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統治階層也往往在史籍上留下了小名的記載,如遼太祖耶律億小名是“啜裡只”。
古代女子名字,不要太俗氣,姓什麼,名什麼,字什麼,小名什麼,號什麼,取一個古代貴族才女的名字。
對不起,暫時不知道你所說的號是什麼意思
姓:葉/韓/雅
名:璟珞/瀟玥/漪珞/意茗
字:靜懿
小名:樺汐
古人為什麼有了名字還要有字?那有什麼意義?
你看過京劇諸葛亮出場時的自報姓名嗎?他是這樣報的:
山人複姓諸葛 名亮 字孔明 道號臥龍。(你可能會吃驚的說 啊 這麼長!其實不長,按說他還沒有報完,沒有報他的小名)
古人的名字為什麼這麼長?聽我一一道來:
小時候我曾經問過爺爺,為什麼爺爺和父親都有名,也有字。爺爺回答說:“名是祖輩給取的(留的)也是祖輩叫的,你長大成人以後(用現在的話來說,等於說我們參加工作以後)一般人那能亂呼你自己的名諱。所以說人就得有個字”。當時我看到爺爺和父親的名片正中三個大字就是姓和字。名只是用小點的字後贅在下邊所在地名的前邊。(據我所知“字”都是自己長大成人以後自己給自己取的)
名和小名是兩碼事(不是一回事)名是按家譜取的,非常鄭重其事的。而小名是孩子剛出生後隨意給取的。為了表示親切,小名可以用“貓娃”“狗娃”……這些很俗的字眼。名就絕對不能這樣亂取亂叫了。
因而一個人的名字有下列幾種情況:
(一)小名(也可叫乳名)。可以隨意取個親切的、順口的名字;有的按屬象取叫“虎娃”“龍兒”……等;有的人講迷信、覺得小名越難聽,孩子的生命就越旺盛,還有取“瘸子”“尿罐”的……等。
(二)名,是要登入家譜的,是最尊貴的,是長輩和老師取的,也是長輩和老師(包括以後的上級)叫的。為了顯示其尊貴,在一般公眾場合是不能使用的。
(三)字,是成人以後自己給自己取的。(也有請名人或博學的人給取的)字是在公眾場合用的,也是成人後用途最廣的。字不只是古人有,近代孫中山、毛澤東、蔣介石……包括許多普通人都是有名有字的。蔣介石稱呼他部下的高階將領時一般就不稱字,而是直呼其名來顯示他的父輩的身份。(電影上經常能看到)你看過《三國演義》上的那些人物都是“字”。如劉備(名玄德)關雲長(名羽)張飛(名翼德)趙雲(名子龍)……等。
(四)號,是外界(或皇帝)依其才能、智慧、成就等加給的封號,如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就號稱其為“臥龍”先生。《水滸》上的“智多星”吳用,“拼命三郎”石秀。這智多星、拼命三郎都是號。
(五)筆名。如魯迅先生原名周樹仁。魯迅就是他的筆名。
(六)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當代人的名字又有所變化:封建社會姓劉的姑娘嫁給了姓趙的人家,出嫁後。她的姓名就成了“趙劉氏”。現代人也有用這種辦法取名的,所不同的只是把那個“氏”字換成了她自己的名字,如“張鳳英”嫁給了一個姓陳的丈夫後名字就改成了“陳張鳳英”了。(香港婦女結婚後這樣取名的人很多)
古代人都是怎麼取名字的?
古代人的名字有姓、氏、名、字、號五個部分組成。
姓、氏、名、字、號的歷史由來及演變情況。 一、姓 許慎《說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從女、生,生亦聲。”班固《白虎通德論》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稟天氣所以生者也。” 《左傳·隱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這都說出了“姓”的本義是“生”。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緣、血統、血族關係的種族稱號,簡稱族號。作為族號,它不是個別人或個別家庭的,而是整個氏族部落的稱號。據文獻記載,我們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為了“別婚姻”,“明世系”、“別種族”。它產生的時間大約在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時期。 姓是怎麼來的?人們推測,姓的由來與祖先的圖騰崇拜有關係。在原始蒙眛時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圖騰崇拜物,比如說麥穗、熊、蛇等都曾經是我們祖先的圖騰,這種圖騰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標誌。後來便成了這個部落全體成員的代號,即“姓”。由於古代氏族部落的數量畢竟是有限的、可數的,所以,純正的遠古時代留下來的姓是很少的。 後人據《春秋》整理出來的“古姓”有:媯(今河北涿鹿有媯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風、贏(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歸、曼、羋(楚姓)、隗(原北方少數民族姓)、漆(瞞)、允等22個姓。這些姓中近半數帶女字旁。所以,人們推測,姓的產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會。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學者又從《說文》、《山海經》、甲骨文、金文等較古的文獻中整理出幾十個古姓(約59個,章太炎得52個,他人又從金文中得嫘等7個),這樣加上原有的也不過80幾個,可以想見,這只是遠古實際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這些。其他的已佚。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時候的姓決沒有我們今天講的“姓”多。我們這裡可以羅列幾個從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關於姓的數字。 ①北宋以後的封建社會,長期作為兒童識字讀物的《百家姓》(北宋錢塘無名氏編),共收入502個姓氏(其中單姓342個,複姓60個。開頭曰:“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②宋代鄭樵《通志·姓氏略》中統計古代姓氏共有1745個。③明代翰林院編修吳沈等人據當時戶部所藏戶籍編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1968個。(開頭曰:“朱奉天運,富有萬方,聖神文武,道合陶唐……”)④清代康熙帝親自審定《御製百家姓》,(開頭曰:“孔師闕黨,孟席齊樑,高山詹仰,鄒魯榮昌,冉季宗正,遊夏文章……”)⑤清人張澍《姓氏尋源》、《姓氏辨誤》中說古姓氏有5129個。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陸學者閻福卿等曾編輯出版過《中國姓氏彙編》共收姓氏5730個。其中單姓3470個,雙字姓2085個,三字姓163個,四字五字姓12個。臺灣省也出版過《中華姓符》共收姓氏6363個,但裡面有異體字重複收入的情況。⑦據中國語言文字改革工作委員會漢字處1984年的抽樣調查及有關專家的估計,直到今天還在使用的姓氏在3000個以上。(氣象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王大良編《當代百家姓》據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資料認為:目前,我國常用的姓約400個,按當時人口數算,前100個姓是: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羅,樑宋鄭謝韓唐馮於董蕭,程曹袁鄧許傅沈曾彭呂,蘇盧蔣蔡賈丁魏薛葉閻,餘潘杜戴夏鍾汪田任姜,範方石姚譚廖周熊金陸,郝孔白崔康王丘秦江史,顧侯郎孟龍萬段雷錢湯,尹黎易常武喬賀賴龔文。這100姓佔全國總人口的87%以上。其中李王張劉陳5姓就有3億多人口。李8700萬、王8000萬、張800萬、劉6000萬、陳5000萬。全國各城市的大姓情況也不一樣,如上海前10名的姓是:張王陳李徐朱......餘下全文>>
適合古代男子的小名叫什麼
辰逸 (讓人覺得很舒服的名字,且和“沉毅”“誠意”二詞同音) 浩宇 (胸懷猶如宇宙,浩瀚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