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姓在百家姓排名?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19日

最新百家姓排名2016曾姓在全國的分佈圖

遷徙分佈

曾姓最初發源於今山東省蒼山縣西北一帶。先秦時期,逃至魯國的曾姓後代在魯為官,並且就此繁衍生息下來,同時向四周地區播遷,使曾姓族人遍佈于山東、河北等地。秦漢期間,曾姓人因一直以“孝”著稱,被封建統治者尊為“宗聖”,從而聲名顯赫,家族昌盛。曾參長子曾元八世孫曾樂,曾為西漢山陰縣都鄉侯,曾樂之子渙有二子:旃、光。光的四世孫頊家望於扶風(今陝西省興平東南),是為扶風房,其二子玉、昌分別徙於冀州(治今河北省冀縣)、青州(治所在今山東省淄博市東北)。

曾寶之孫曾據,因避西漢末年王莽之亂,率宗族千餘人自山東南遷至廬陵縣(治所在今江西省吉安市西南)之吉陽鄉,是為吉陽房,廬陵則成為曾氏旺族中心,也是中國曾氏第二發脈地。曾據有二子:闡與王易。曾闡的五世孫曾丞有三子:珪、舊、略。略居撫州南豐(今江西省廣昌縣東),為撫州(治所在今江西省臨川市西)房。曾闡的十世孫曾震忽避亂徙居韶州(治所在今廣東省韶關市南),為韶州房,曾珪之子曾永,徙居虔州(今江西贛州市),其十一世孫曾通則徙居交州(今廣東省廣州)。至此,曾姓族人在漢末以前,由於累官或戰亂等原因,不斷遷移,已分別進入了山東、河北、湖南、陝西、江西、廣東等省。人口眾多,家族興旺,形成了幾個較大的郡望。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連年戰亂頻仍,社會始終處於動盪之中,加之西晉末年“永嘉之亂”,中原士族大舉南遷,所以曾姓在此期間也大量進入南方諸省,其一支徙居於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尚有幾支分別遷居蜀郡(治今四川省成都)、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吳郡(治今江蘇省蘇州)、河內(今河南省沁陽)、南陽(今屬河南省)、江夏(今湖北省鄂城)、襄陽(今屬湖北省)等地。從而在唐朝之前就已形成曾姓遍佈全國,名人不斷湧現,家族勢力日漸壯大的局面,逐漸成為我國著名的大姓之一。盛唐時期,社會安定,宗族發展速度加快,擴張、播遷亦為時尚。唐末,曾姓有入遷福建者。至宋末,由於戰亂,外族入侵,曾姓又幾度遷移。元明清時期,曾姓已播遷於各地,已在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緬甸、日本、美國、法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許多國家和地區安家落戶了。

贊助廣告

當今曾姓在我國人口眾多,尤以四川、湖南、廣東、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曾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曾姓人口的66%。曾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38位、臺灣第16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49%。

建議關注“姓氏百科”微信公眾號,回覆姓氏就可以得到詳細的說明,挺不錯,特別他們的微社群經常會更新一些姓氏趣聞或歷史趨勢等。

曾在百家姓排第幾和來源?

曾姓的來源

據統計,按人口多少,曾姓為中國第38大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 0.49%,人口大約有600多萬,尤以湖南、四川、廣東、江西、福建等省為多。

贊助廣告

曾姓的起源

天下只有一個曾,從來沒有第二個曾。現在曾姓的中國人,都是一脈傳自鄫(zeng 曾)國太子巫,系出自姒姓,是真正的上古聖君夏禹的後代,名副其實的四千年。

夏朝在少康中興以後,奴隸制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為了加強集權統治,少康分封族人到各地治理。少康的小兒子曲烈,被分封到一個叫鄫(zeng,曾)的地方,建立鄫國。少康封給曲烈的鄫地,在今河南方城縣北。夏被商滅掉之後,其同姓親族,或被俘虜作了商的臣僕,或被迫向四方遷徙。惟獨鄫人卻留居中原。

周武王滅商後,封鄫為子爵,移封鄫于山東臨沂蒼山縣西北部城。由於鄫國是春秋時的一個小國,常常被莒、邾和魯國欺凌。為了改善同鄰近侯國的關係,鄫便與較為強大的魯國建立了姻緣關係。襄公四年 (前569年),魯國向春秋霸主晉國要求,願把鄫國作為自己的附庸國,並代魯國負責向盟主國提供一部分貢賦。

此前,魯僖公之女嫁給鄫君時泰,生公子巫。不久,時泰又娶莒女,生子後欲立為嗣,危及巫的地位。鄫國靠近晉魯的行為,自然受到莒國的反對。同年十月,莒國聯合邾國攻伐鄫國,魯國派大夫臧紇出兵救鄫,結果吃了敗仗。次年,鄫人又在戚 (今河南濮陽)參加晉、宋、陳、衛、鄭、曹、莒、邾、滕、薛、齊、吳等國的盟會,聯合抗楚,鄫國才得到喘息的機會。公元前567年,鄫國因自恃有魯國作後盾,而怠慢了莒國,莒國抓住魯國疏於扶助鄫國的時機,一舉滅掉了鄫國。

鄫國滅亡之後,包括太子巫在內的臣民,為了生存逃往魯國居住下來,為表達離開故土而不忘先祖的決心,遂將鄫國的“鄫”字去掉耳朵旁(右耳朵旁為“邑”,古代稱國為邑),作為自己的姓氏,於是便有了曾姓。

曾氏家族長久以來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記錄,是少有的幾個來源比較純正的姓氏之一,因曾姓先前是一家,所以對於同姓聯婚,曾氏家族一向嚴格禁止。

少數民族中只有在京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滿族、苗族、黎族中有極少數人姓曾。

曾姓遷徙概述

曾姓源於山東,漢代之前未出山東,自西漢開始以山東為中心向周圍發散。西漢時曾光徙居長沙 (今屬湖南),是為長沙房,曾頊徙於扶風(今陝西興平東南),是為扶風房。其後曾玉、曾(氵昌)分別遷居於冀州(治今河北冀縣)、青州(治所在今山東淄博東南)。王莽之亂後,曾據率宗族千餘人自山東南遷至廬陵(今江西吉安市西南)之吉陽鄉,並以此為中心不斷向湖南、福建、廣東等地繁衍,曾據也因此被稱為江南曾氏之鼻祖。自清代起,曾姓族人開始向臺灣及海外遷徙。

曾姓字輩

輩分就是家族中的世系次第關係,又稱輩、輩行。字輩是輩分的代表字,中國古代每個家族的字輩譜是十分講究、嚴肅的,族譜中字輩譜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內容。而且,到了清代,封建統治者還專門為曾顏孔孟四姓御賜統一的名派。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曾姓第 63派(“派”與“傳”、“代”、“世”同義)起使用聖祖仁帝所賜的3句、15字名派:

巨集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

後宣宗成皇帝續賜名派2句、10個字:

令德維垂佑,欽紹念賢揚。

民國元年(1912年),中華民國剛建立時,大總統袁世凱(一說是孫中山,又說為孔子七十六代孫令貽所續)又為曾氏賜名派4句、20個字: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蔚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曾氏家族在統一輩序之前,各地曾氏沒統一的輩序,龍山派語為:

奎璧呈雲瑞,人文煥國華;召衡思繼武,鼎甲勵承家。一貫書紳永,千秋錫福遐;眙謀資......餘下全文>>

曾姓排百家姓的第幾位

趙錢孫李 周吳鄭王

馮陳褚衛 蔣沈韓楊

朱秦尤許 何呂施張

孔曹嚴華 金魏陶姜

戚謝鄒喻 柏水竇章

雲蘇潘葛 奚範彭郎

魯韋昌馬 苗鳳花方

俞任袁柳 豐鮑史唐

費廉岑薛 雷賀倪湯滕殷羅畢 郝鄔安常

樂於時傅 皮卞齊康

伍餘元卜 顧孟平黃

和穆蕭尹 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 米貝明臧

計伏成戴 談宋茅龐

熊紀舒屈 項祝董樑

杜阮藍閔 席季麻強

賈路婁危 江童顏郭

梅盛林刁 鍾徐丘駱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萬支柯 昝管盧莫

經房裘繆 幹解應宗

丁宣賁鄧 鬱單杭洪

包諸左石 崔吉鈕龔

程嵇邢滑 裴陸榮翁

荀羊於惠 甄

百家姓排名曾姓為何是大姓

曾姓根本就不是什麼大姓。百家姓總共收錄了504姓,曾姓僅排名第385位。

“曾”姓的分佈地區

一、曾姓在歷史上的分佈和遷移

曾姓是中國五十個大姓氏之一,在川湘贛粵地區最有影響。曾姓人群大約佔了當代人口的0.5%。即每10000箇中國人中姓曾的人至少有50個,總人口大約在600萬。  曾氏立姓之後,一直活動在河南、山東一帶。姒姓鄫子國並後,太子曾巫逃奔魯國,其子為魯國季氏宰。五代孫曾參,為孔子的學生,即大名鼎鼎的曾子。因此,山東地區是曾氏最早的發源地和發祥地。秦漢時期,曾姓向河北、陝西、湖南、江西等地遷移,尤其在江西地區繁衍昌盛。到了晉朝,曾氏從江西出發向浙江、江蘇等地區擴充套件,向西的湖南、湖北、四川移民,南方的廣東也出現曾姓的足跡。唐朝末期,曾姓由江西南下遷往福建,隨後向廣東再移民,清初進入了臺灣。  宋朝時期(公元960—1279年),曾姓大約有51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66%,排在第三十一位。曾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佔全國曾姓總人口的57%,佔江西總人口的3.6%、是當時江西的大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福建、安徽,這三省曾姓大約佔全國曾姓總人口的82%;其次分佈於廣東、河南、陝西,這三省的曾姓又集中了l4%。全國形成了贛皖閩為中心的曾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公元l368—1644年),曾姓大約有46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9%,為明朝第四十四位大姓。宋、元、明600餘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曾姓人口增長為負值,其人口純減了5萬。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5l%)、廣東(14%),這兩省曾姓大約佔曾姓總人口的65%;其次分佈於湖南(9.2%)、福建(8%)、湖北(5.8%)。這三省的曾姓又集中了23%,江西為曾姓第一大省,佔江西總人口的1.8%。宋、元、明期間,曾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南部地區遷移,北方地區曾姓人口萎縮嚴重,全國重新形成了江西和廣東為中心的兩塊曾姓人口聚集區、曾姓人口重心由東南向南漂移。  當代曾姓的人口已達600萬,為全國第三十八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5%。從明朝至今600多年中曾姓人口由46萬增到600萬,增長了13倍。全國人口也增長了l3倍。曾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相同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1000年來曾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態勢。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四川、湖南、廣東、江西四省,大約佔曾姓總人口的66%;其次分佈福建、湖北、貴州、江蘇,這四省又集中了18%。四川為當代曾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曾姓總人口的21.3%,佔省總人口的1.1%。全國形成了江南多曾姓,江北少曾姓的分佈現狀,在最近的600年期間,曾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主要由江西和廣東向西部的湖南和四川移民,一部分向東部的江蘇移民,全國形成了川湘贛粵鐮刀型的曾姓密集分佈區。  根據新華社北京2006年1月10日電,國家自然基金委支援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的《百家姓》順序已經新鮮出爐,曾姓從第三十八位升為二十二位。 二、當代曾姓分佈與密度

曾姓人口單位面積密度最高的地區在四川東部、湖南大部、江西南部、廣東東部、福建西部地區,每平方公里的曾姓人口達到2.4人以上,中心地區可達4.8人以上。曾姓分佈密度示意圖表明:密度最高的(2.4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區僅僅佔國土面積的8.2%,曾姓人口大約24l萬;0.8—2.4人/平方公里的地區佔國土面積的16.4%,曾姓人口大約224萬;不足0.8人/平方公里的地區佔國土面積75.4%,曾姓人口大約135萬。  曾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曾姓分佈很廣,但不均衡。在四川大部、湖南、貴州大部、雲南西北、江西大部、福建、臺灣、廣東東部地區,......餘下全文>>

曾姓的姓氏名望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錄曾姓歷代名人159名,佔總名人數的0.35%,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六十六位;曾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42%,排在第五十八位;曾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27%,排在第七十三位;曾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34%,排在第六十二位。 曾點,字子皙,亦稱曾皙,春秋時期魯國武城人。曾參之父,孔門弟子七十二賢之一。唐開元二十七年追封“宿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萊蕪侯”。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曾氏”。曾子,即曾參,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今屬山東省),孔子弟子,以孝著稱,被後世儒家稱為“宗聖”。 曾譚,漢代泉陵人。推舉為孝廉,拜官為尚書郎。有文韜武略之才,官累至太常。曾玉,曾參十三代孫二支曾頊的長子、曾嘉的孫子,扶風(今陝西省興平東南)人。拜官漢御史大夫。曾萬,漢鎮南將軍,曾率兵征討南部邊境,開拓了南康郡的境界。後被封為南康逸士。曾輝(833—914),曾參三十九代孫,曾駢次子、曾慶的孫子,任吳散騎常侍,鎮南節度銀青光祿大夫、國子監祭酒兼御史中丞。 曾芳,唐代曾經任程鄉縣令,當時老百姓為瘴氣所苦,曾芳用藥來接濟百姓。來求藥的人接連不斷。曾元裕,唐朝後期軍事人物,官至平盧節度使。曾延世(841—923),為曾參三十六世孫,曾隱之五子,為曾氏龍山衍派始祖。自幼受慈母諭訓,天資穎悟,十四歲時中二甲進士,出任光州刺史。曾文辿,後梁雩都人。天文、讖緯、黃庭、內景之書,無所不究,尤其是精通地理。曾致堯(950—1007),字正臣,南豐人,北宋散文家,曾公亮(999年—1078年),字明仲,號樂正,北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軍火家、思想家。漢族,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市)人。曾公亮與丁度承旨編撰《武經總要》,為中國古代第一部官方編纂的軍事科學百科全書。 曾鞏(1019—1083),字子固,北宋文學家,南豐(今屬江西省)人,世稱南豐先生。曾布(1036—1107),字子宣,江西北宋建昌軍(今屬江西省南豐)人。曾易佔之子,北宋嘉祐進士,曾參與王安石變法,任三司使,作為王安石的助手推行新政,徽宗時任參知政事主張調和新舊兩派,贈觀文殿大學士,諡“文肅”。曾安止(1048—1098) 字移忠,號屠龍翁。於熙寧六年登第,賜以“同學究出身”。熙寧九年再次應試,取得進士出身。初任豐城縣主簿,後知彭澤縣。後半生對泰和周邊各地農業生產進行廣泛深入的調查,去世前完成《禾譜》5卷。是繼賈思勰《齊民要術》後又一部農業科學著作。曾幾(1085—1166)中國南宋詩人。字吉甫,自號茶山居士。其先贛州(今江西贛縣)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陽)。歷任江西、浙西提刑、祕書少監、禮部侍郎。曾慥(?—1155年)兩宋之際道教學者、詩人。今福建晉江人,北宋大臣曾公亮裔孫。曾官至尚書郎、直寶文閣。死後被列為理學名臣,進祀鄉賢祠。曾從龍(1175—1236年)泉州晉江(今福建晉江)人,字君賜,初名一龍,號雲帽居士。北宋昭文館大學士曾公亮四世從孫。贈少師諡號,封清源郡公,崇祀泉州府學鄉賢祠。遺作有《曾少師詩文集》。 曾棨(1372—1432) 字子棨,號西墅,江西永豐人。明永樂二年狀元,人稱“江西才子”。其為人如泉湧,廷對兩萬言不打草稿。曾出任《永樂大典》編纂。曾棨工書法,草書雄放,有晉人風度。曾魯,明朝時新淦人,官拜禮部侍郎,著有《大明集禮》流傳於世。曾瓊,今福建莆田人,明代傑出的畫家,其人擅畫人像,號稱“如鏡取影,妙得神情”。其畫法曾風行一時,弟子眾多且出眾,被時人稱為“波臣派”。曾銑,明江蘇省江都人,嘉靖進士,以御史巡......餘下全文>>

湖南人口最多的姓氏是什麼?曾姓排第幾?

1李 2王 3張 4劉 5陳 6楊 7趙 8黃 9周 10吳

11徐 12孫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馬 20羅

21樑 22宋 23鄭 24謝 25韓 26唐 27馮 28於 29董 30蕭

31程 32曹 33袁 34鄧 35許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呂

41蘇 42盧 43蔣 44蔡 45賈 46丁 47魏 48薛 49葉 50閻

51餘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鍾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範 62方 63石 64姚 65譚 66盛 67鄒 68熊 69金 70陸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顧 82侯 83邵 84孟 85龍 86萬 87段 88章 89錢 90湯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喬 97賀 98賴 99龔 100文

101龐 102樊 103蘭 104殷 105施 106陶 107洪 108翟 109安 110顏

111倪 112嚴 113牛 114溫 115蘆 116季 117俞 118章 119魯 120葛

121伍 122韋 123申 124尤 125畢 126聶 127叢 128焦 129向 130柳

131邢 132路 133嶽 134齊 135沿 136梅 137莫 138莊 139辛 140管

141祝 142左 143塗 144谷 145祁 146時 147舒 148耿 149牟 150卜

151路 152詹 153關 154苗 155凌 156費 157紀 158靳 159盛 160童

161歐 162甄 163項 164曲 165成 166遊 167陽 168裴 169席 170衛

171查 172屈 173鮑 174位 175覃 176霍 177翁 178隋 179植 180甘

181景 182薄 183單 184包 185司 186柏 187寧 188柯 189阮 190桂

191閔 192歐 193陽 194解 195強 196柴 197華 198車 199冉 200房

百家講壇百家姓有沒有講曾姓

沒有,不過曾姓可以簡單的介紹下:

曾姓為傳統漢族姓氏,最初發源於今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蒼山縣)西北一帶。夏王少康封地給小兒子曲烈作為子爵王國,稱為鄫子國。後鄫國被滅,鄫國太子巫出奔鄰近的魯國,用原國名"鄫"為姓氏,但除去了邑旁(阝),表示離開故城,不忘先祖,稱為"曾"。

曾姓有"天下一曾無二曾"的說法。意思是說,曾姓長久以來沒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記錄。如今的曾姓人,一脈傳自禹的後裔太子巫,名副其實的4000年前是一家。

全國曾姓人口目前有770多萬,排在第31位。湖南是曾姓第一大省。四川是曾姓第三大省份,大約有30萬人,排在全省姓氏人口的50多名。

百家姓裡“曾”是怎麼來的

曾氏,姒姓後裔 具有黃帝血統。 現曾姓約佔中國大陸漢族人口 0.49%,人口大約有600多萬,尤以湖南、四川、廣東、江西、湖北、福建、江蘇等省為多。人口在當今中國大陸姓氏中排名第32,在臺灣排名第16。 曾,這個受人敬仰的姓氏,根據考證,是傳自距今4180多年前中興夏室的賢君少康。追本溯源,是上古聖君夏禹的姒姓後裔。當然,更是最為光彩的黃帝子孫。因為,治水有功的夏禹,是“五帝”之一的顓頊高陽氏的裔孫,而顓頊高陽氏,則是黃帝軒轅氏的嫡孫。這樣一步步推溯上去,後世的曾姓人當然也是具有最高貴血統的黃帝子孫了。 提起曾氏的來龍去脈,可真是說來話長。原來,當夏禹的第五世孫少康中興了夏室以後,曾經把自己最小的兒子曲烈封於一個叫作“鄫”的地方,這就是古代著名的“鄫國”。然後,少康的這一房子孫就世代在鄫國相襲了將近兩千年,一直到春秋時代,鄫國才被莒國所並滅。這時候,懷著亡國之痛的鄫國太子巫,就出奔到鄰近的魯國去,並且在魯國作了官。同時,以故國的國名“去邑當曾”,以曾為自己的姓氏。就此世世代代相承相襲下來。

相關問題答案
曾姓在百家姓排名?
孫姓在百家姓排名第幾?
駱姓在百家姓排名?
賀姓在百家姓排名第幾?
翁姓在百家姓排名第幾?
牟姓在百家姓排名?
雷姓在百家姓排名第幾?
滕姓在百家姓排名?
封姓在百家姓排名第幾?
查姓在百家姓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