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的風俗文化?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5日

土族有哪些風俗(至少三種)

土族服飾具有獨特風格。男女上衣都有繡花高領。男子常穿小領斜襟、袖鑲黑邊的長袍,腰繫繡花長帶,穿大襠褲,系兩頭繡花腰帶,小腿紮上黑下白的綁腿帶,戴氈帽,穿雲紋布鞋,老年人在長袍外套黑坎肩。婦女穿繡花小領鑲花邊斜襟衣衫,兩袖由五色布做成,外套黑、藍、紫鑲花邊坎肩,腰繫鏽花寬腰帶或綵綢帶,懸掛花手帕、花錢袋、荷包、小銅鈴等。褲腿外夾1尺高褲筒,下沿藍、黑色搭配鑲邊。穿繡花腰鞋,形如靴子。戴各種“扭達”頭飾。 土族的飲食習慣與以農業為主兼營牧業的生產特點緊密相關。日常的主食以青稞為主,小麥次之。蔬菜較少,主要有蘿蔔、白菜、蔥、蒜、萵筍等10餘種,平日多吃酸菜,輔以肉食。愛飲奶茶,吃酥油沙面。喜慶節日,必做各種花樣的油炸食品和手抓大肉(豬肉)、手抓羊肉。男子喜歡飲酒,多數人自家釀青稞酒。飲食衛生也很講究。用飯時每人都有固定的飯碗、筷子,請客吃飯也是每人一份。 房屋建築依山傍水,各家都有庭院,院內有牲畜圈棚,院外有廁所、菜園和打穀場。房子為平頂,上面可儲放糧草。房子多為三間一組,中為堂屋,一側為臥室,另一側為佛堂。臥室為炕的暖炕,連著鍋灶。住室的棟樑和門窗上大多雕刻著或描繪著象徵牛羊健壯、五穀豐登的彩色花紋圖案,鮮豔美觀。 土族人民有重禮儀的傳統。尤其注重尊敬長者,如路遇相識的老人,要下馬問候。土族人熱情好客,忠實守信。客人來時;主人常說:“客來了,福來了!”客人在鋪有大紅羊毛氈的炕上,先敬一杯加青鹽的濃茯茶,再端上西瓜般大小的“孔鍋饃”。若是貴賓,桌上加擺一個插著酥油花的炒麵盆,端上大盤手抓肉塊,上插一把五寸刀子,酒壺上系一撮白羊毛。喝酒時,主人先向客人敬酒三杯,叫做“上馬三杯酒”,不能喝酒的人,用中指蘸三滴,對空彈三下即可免喝。 喪葬,一般行火葬,部分地區行土葬。土族人禁忌眾多,主要有,忌吃圓蹄牲畜(馬、騾、驢)肉;忌在畜圈內大小便,認為這會影響牲畜的生長;忌諱用有裂縫的碗給客人倒茶;不能問客人“吃飯沒有”或“吃不吃飯”等話;在客人面前吵、打孩子是最大失禮,會被認為是下逐客令;進土族人家,必須先在院外打招呼,待有人應後,才能入院內;年輕婦女的臥室不得隨意進入,不能同未婚姑娘開玩笑;忌客人數他們的羊只;在佛堂、大殿內忌吸菸、吐痰、亂翻亂摸和大聲喧譁;忌從僧侶的跪墊和其他物品上跨過;忌對酥油燈打噴嚏和咳嗽;在佛堂裡轉經輪時,必須從左向右,不可逆轉;寺院附近禁止打獵和隨地大小便。

贊助廣告

土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習慣有哪些

土族的傳統節日及風俗習慣

1、春節是土族人最熱鬧隆重的節日之一。節日前十多天就開始準備,打掃房屋,縫製新衣。殺豬宰羊、烙炸年饃、釀造青稞酒等

2、重陽節

青海省土族每值農曆九月初九凌晨便攜帶柴火、酒食等,成群結隊,去郊外登山。

3、送灶神是青海省土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臘月二十四日舉行。屆時人們將黃泥抹在廚房的牆壁上,上面點一些 白點即是灶神。

4、跳神會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東瀛姚馬莊一帶土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 三月初三舉行。

5、佑寧寺法會又稱六月法會,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土族傳統宗教節日,每年農曆六月初二到初九日在佑寧寺舉行。

贊助廣告

6、元 夜節又稱上元節、燈節,西寧市附近及樂都縣土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舉行。屆時要進行“跳火牙”、收瘟、觀燈等活動。

7、燈會是青海省民和一帶土族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舉行。

8、冬至節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的土族,每年冬至日早晨各家吃一頓油餅和“旗子”。

9、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土族人家男女老少帶上早已準備好的白麵饃、長麵條、涼粉等到草灘或樹林中游玩吃喝。

10、祭祖節是靑海省樂都、民和一帶土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三月底至四月初舉行。屆時各家攜帶饅頭、酒、奶茶、豬肉、果品、菜餚等上墳祭祖。

非洲土族部落的風俗習慣

土著人

國際上沒有公認的有關土著人的定義。國際法以及聯合國機構通常用一些共同的特徵來辨別土著人,其中包括:在地理獨特的傳統居住地和祖傳地域及其自然資源;保持文化和社會特徵;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制度與主流或主流社會和文化脫離;人口群體的後裔居住在一個特定的地區,通常在建立現代國家或領地以及在劃定當前的邊界之前業已存在;自身獨特性成為土著文化群體的一部分並有保護其獨特文化

土著人

土著人既不種地也不放牧是一個少有的從不馴化土地的民族,五萬年來他們只滿足於大自然所賦予他們的一切。

1990年第45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1993年定為“世界土著人國際年”(又稱“國際土著人年”,International Decade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其宗旨是:為解決土著人面臨的問題加強國際合作,並通過各種活動增加公眾對土著人權利和文化的瞭解。

何謂“土著人”,目前國際上尚無定論。一般認為,土著人係指在外來的種族到來之前,那些祖祖輩輩繁衍生息在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民。他們由於外來者的入侵及文化“同化”,淪為很不利的境地,如美洲的印第安人、大洋洲的毛利人和靠近北極圈的因紐特人等。據聯合國有關機構估計,在全世界五大洲70多個國家中,生活著5000多個土著人團體,共有3億名土著居民。由於長期受到歧視,許多土著居民的生活非常貧困,有些土著人團體的文化已經瀕臨滅絕。

1993年6月18日,在維也納召開的世界人權大會舉行“世界土著人國際年”大會,呼籲國際社會重視世界各國土著居民的存在,尊重其歷史、文化和傳統,並保障他們平等生存的權利。同年12月9日,聯合國大會決定從1995年到2004年10年間為“世界土著人國際十年”,12月21日,第48屆聯大將每年的8月9日定為“國際土著人日” (International Day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 ,以便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有效地幫助各國土著人解決在環境保護、經濟發展、教育和醫療等方面所面臨的問題。

多年來,土著人一直在為爭取留在祖先的土地上、擁有自然資源和傳統生活方式而進行鬥爭。1923年,加拿大易洛魁6個部落的原住民代表到日內瓦,要求出席國際聯盟的會議

土族的傳統節日有那些?

土族人民的重要節日有,農曆正月十四日佑寧寺官經會,二月二威遠鎮擂臺會,三月三、四月八廟會,六月十一丹麻戲會,六月十三、二十九“少年”會,七月二十三至九月民和三川地區的“納頓”(慶豐收會)等等。其中擂臺會、丹麻戲會和“納頓”最具民族特色。屆時,除舉行賽馬、摔跤、武術和唱“花兒”等傳統娛樂活動外,還舉行物資交流會。此外,與漢民族一樣,也過春節、端午節等。

春節。春節是土族最盛大的節日。節前十多天就開始各種準備,村村戶戶呈現出一片繁忙景象。除夕吃年飯,唱家曲,給將要出嫁的姑娘舉行“戴天頭”儀式,各家各戶行接神禮,同時還要敬奉灶神和門神。大年初一,全家大小跪拜神佛,祈求一年平安。然後給遠方親友拜年,進行娛樂活動。正月十五年節結束。

觀經會。亦稱“觀經法會”,土族語稱“藍迦”。青海互助等地土族的民間盛會。每年農曆正月四日和六月初八、初九日在佑寧寺舉行。屆時,人們身著潔衣,到寺院磕長頭,點酥油燈,滾忙茶(施捨茶),佈施,供飯,轉斯古拉(轉山),煨桑等。瞻仰大型佛像,觀看喇嘛跳欠(神舞)。此外,會上還進行物資 交流和賽馬、射箭等活動。

晒佛節,青海互助土族的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舉行。屆時,佑寧寺的喇嘛們將香巴大佛像由大經堂簷前直掛到鋪有地毯的經堂臺階上。虔誠的信徒們給佛像磕頭膜拜,獻上供品。喇嘛從早到晚誦經不停。附近的群眾紛紛爭相趕到廟中觀拜。

正月十五。青海互助土族的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過節。白天男女青年到威遠鎮看社火,晚上,在自家門前點燃十五堆火,全家大小都要從每個火堆上跳過三次,認為這樣一年中全家人可以不得病,健康長壽。

擂臺戲。亦稱擂臺會。青海互助一帶土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日在縣府所地在威遠鎮舉行。宋代威遠鎮名為“牧馬營”。節日這天,人們盛裝打扮,紛紛來到會場。特別是許多著名的花兒歌手,遠道跋涉而來,試與當地歌手比高低。人們各自選伴結夥,分成若干賽場,每組七至十人左右,在廣場上擺開陣勢對唱。當比賽進入高潮時,各場湧現出許多新的歌手,然後組成新的小組,繼續比賽對唱。直到暮靄降臨,人們才陸續離去,對歌優勝者被譽為“花兒王”,當眾披紅掛綵。除唱花兒外,節日的主要活動還有物資交流、唱戲、賽馬、摔跤、武術表演等。

雞蛋會:青海互助、大通等地土族的傳統節日。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曆三月三日或三月初八日、三月十八日,因地而異。屆時,在寺廟裡舉行獻牲酬祭,請法師誦經跳酬神舞,以禳災祛禍,保五穀豐登,人畜兩旺。與會群眾還隨身攜帶許多熟雞蛋,一是自食,二是相互敲擊作戲。

青苗會。青海互助縣龍王山一帶土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三月至六月,由巫師擇日舉行。源自明洪武年間激1368-1398年),龍王顯靈,庇佑土族牧民的傳說。節日早晨人們先到廣福寺點燈焚香,頂禮膜拜,請出龍神轎杆、護法神箭,然後組成儀仗隊前行,隊伍排成單行,有的擊鼓鳴金,有的吹海螺牛角,隨行的眾人手持柳條,直到大東嶺休息,野餐,漫花兒,隨後登山踏青,巡視田禾,並借用神的名義約束鄉民不準在田地裡放牧牲畜,不許砍樹踐踏青苗。此節,實為保護農業生產的一項活動。

花兒會。土族傳統節日,節日時間因地而異。主要的花兒會有:五峰山花兒會,流行於青海互助一帶,每年農曆六月初六日於五峰山舉行。五峰山座落在互助縣西垣,因山峰形狀與人手五指相似而得名。五峰山翠峰青巒,霧披雲裹,泉水潺潺,風景優美。每逢節日,山上山下,鑼鼓喧天,人來人往,川流不息,或觀賞瀏覽,或賽歌比舞,臺上縱情高歌唱花兒,臺下集體對歌,此起彼伏。花兒會還是城鄉物資交流的盛會。

此外......餘下全文>>

中國民族習俗

1.藏族

藏族主要分佈在西藏,其餘在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地。藏族人多信喇嘛教。

敬獻“哈達”是藏族對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禮節,獻的哈達越長越寬,表示的禮節也越隆重。對尊者、長輩,獻哈達的時候要雙手舉過頭,身體略向前傾,把哈達捧到座前。對平輩,只要把哈達送到對方手裡或手腕上就行;對晚輩或下屬,就係在他們脖子上。如果不鞠躬或用單手送,都是不禮貌的。接受哈達的人最好做和獻哈達的人一樣的姿勢,並表示謝意。

藏民在見面打招呼時,點頭吐舌表示親切問候,受禮者應微笑點頭為禮。有客人來拜訪,藏民們等候在帳外目迎貴客光臨。藏民們見到長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脫帽躬身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地面;見到平輩,頭稍低就行,帽子拿在胸前,以示禮貌。男女分坐,並習慣男坐左女坐右。

藏民對客人有敬獻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禮俗。客人到藏族家裡作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會不會喝酒,都要用無名指蘸酒彈一下。如果客人不喝、不彈,主人會立即端起酒邊唱邊跳,前來勸酒。如果客人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讓添酒。連喝兩口酒後,由主人添滿杯,客人一飲而盡。這樣,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滿意。按照藏族習俗,主人敬獻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絕,至少要喝3碗,喝得越多越受歡迎。

敬酥油茶的禮儀是:客人坐在藏式方桌邊,女主人拿一隻鑲著銀邊的小木碗放在客弧面前,接著提壺或熱水瓶給客人倒上滿碗酥油茶,主客開始聊天;等女主人再提壺,客人就可以端起碗來,輕輕地往碗裡吹一圈,然後呷上一口,並說些稱讚茶打得好的話;等女主人第三次提壺時,客人呷上第二口酒;客人準備告辭,可以多喝幾口,但不能喝乾,碗底一定要留點漂著油酥花的茶底。

藏胞最忌諱別人用手撫摸佛像、經書、佛珠和護身符等聖物,認為是觸犯禁規,對人畜不利。

少數民族的節日,風俗習慣,民歌及旅遊景點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縣,其餘散居在樂部、門源和甘肅天祝等地。土族自稱“蒙古勒”或“蒙古爾孔”(意為蒙古人),舊稱“青海土人”,藏族稱之為“霍爾”。土族主要從事畜牧業和農業,尤其精於養羊。 “七日會”是土族慶祝豐收的狂歡節。土族許多節日與宗教的關係十分密切,節日期間要伴有各種祭祀活動,並備有節日食品。

土族的音樂主要是民間歌曲,分為山歌“花兒”和家曲兩大類。土族“花兒”的調令很多,如“尕連手令”、“好花兒令”、“楊柳姐令”等,流行在互助土族地區的就有10多種。土族“花兒”在旋律程序上起伏較大,音域寬廣,節奏上大都是三拍子,一個明顯的特點是結尾音拖長而下滑,給人以深沉之感。

土族家曲的範圍較廣,有敘事長詩曲、讚歌、問答歌、圓舞曲、婚禮曲等。每首敘事長詩都有自己特有的曲調,一般是上下兩個樂句,曲調優美,屢聽不煩;讚歌的曲調柔和優美,悠揚奔放;問答歌的曲調乾脆、明快,句末大都有休止音;圓舞曲是跳安昭舞時唱的曲子,比其他曲子歡快,節奏明顯。

各地的風俗是什麼

民族節日

[編輯本段]節日簡介 很全 很全的。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在55個少數民族中,節日之多,難以計數。民族節日是一個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意義的、並要在這一天舉行慶祝或祭祀儀式的日子。中國各民族特色各異的眾多節日,大致可以分為新年節日、生產節日、青年節日、紀念節日、習俗節日和宗教節日等六個方面。這些與自然界季節更迭、祈求豐收、崇敬英雄、談情說愛、傳統習俗、宗教信仰等有密切關係的節日,是民族歷史的活化石,是民族生活方式的集中體現,也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生動展示。儘管各民族的節日在日期、內容、意義、過節方式等方面千差萬別,但它們都有穩定性、群眾性、民族性和傳承性的共同特點。不少民族節日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有的甚至經歷了上千年的歲月,成為深深植根於中華大地上的一種文化現象,也是需要進一步挖掘的文化寶庫。[1]

[編輯本段]節日起源

民族節日多出於民間傳說故事,各少數民族人民為紀念故事中的人和事,產生了本民族的節日。[2]

[編輯本段]節日習俗

彝族

火把節: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習俗:點火把、摔跤、鬥牛、歌舞

插花/打歌節:二月初八,習俗:採集杜鵑花插於各處、青年男女盛裝跳“左腳舞”

密枝節:二月初八,習俗:祭龍樹、野餐

祭龍節:二月初八,習俗:跳蘆笙舞

賽衣節:三月二十八日習俗:賽衣

三月會:三月二十八,習俗:趕集、跳舞

白族

三月街:三月十四至十六日,習俗:物資交流、賽馬、賽龍舟、歌舞

繞三靈: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習俗:繞山、祭祖、跳霸王鞭、八角鼓舞

火把節:六月二十五日,習俗:驅邪求吉、祈求豐收

本主節:日期不一,習俗:供奉“本主”、誦經唱文,焚香磕頭、歌舞、遊樂、競技等

石寶山歌會:七月末八月初三天,習俗:彈唱白族情歌

苗族

花山節:一月三日,習俗:對歌、跳蘆笙舞、爬花杆

納西族

米拉會/棒棒會:五月十五日,習俗:賽馬、農具交易會

祭天:節期不定,習俗:祈年求豐,消災除邪

騾馬大會:三月七月,習俗:牲畜交易

三朵節:二月初八,習俗:賽馬、跳“阿哩哩”、野餐

七月會:七月中旬,習俗:大牲畜交易、對歌

摩梭人

朝山節:七月二十五日,習俗:祭拜女神、歌舞、射箭、結交阿夏

景頗族

目腦縱歌:一月十五日,習俗:跳文崩舞

藏族

成佛日:四月一至四日

跳神法會:藏曆除夕,習俗:跳神節目

賽馬會:五月初五,習俗:搭帳篷,野炊、宴客、賽馬

成道日:十月二十五日

端陽節:五月初五,習俗:賽馬、跳鍋莊舞、弦子舞、野餐

雪頓節:藏曆六月底七月初,習俗:晒大佛、跳藏戲、過林卡

布依族

牛王節:四月八日,習俗:吃牛王粑、給牛散食、歌舞

傣族

潑水節,習俗:歌舞、賽龍舟、潑水、放升高

採花節,習俗:採花獻佛

送龍節:公曆一月,習俗:送祭品給龍神

哈尼族

扎哩作:一月一日,習俗:祭祖、對歌、盪鞦韆、宴請

阿瑪突:二月屬龍日,習俗:祭山、祭祖、祭社林等

新米節:八月第一二個龍日,習俗:嘗新、祭天、祭親奠

苦扎扎:六月,習俗:對歌、跳舞、祭天神

十月年:十月,習俗:祭祖、通街宴

姑娘節:二月二日,習俗:野餐、唱歌跳舞

祭母節:三月第一個屬牛日,習俗:祭母、唱思母歌

壯族

隴端節:三月,習俗:物資交流、青年男女對歌、社交

僳僳族

刀杆節:二月八日,習俗:上刀山、跳嘎

......餘下全文>>

56個民族的風俗習慣

1 、阿昌族:分佈在雲南,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其以善於打製長刀而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採茶

2 、 白族:分佈在雲南、貴族、四川等地,人口159萬餘人,關於經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佈在雲南、青海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以打刀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語言。——羊皮襖、保安刀

4 、布朗族:分佈在雲南,人口8.2萬餘,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彈唱

5 、布依族:分佈在貴族、雲南等地,人口25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享有“水稻民族”之稱。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石板屋、繡花、雕刻面具

6 、朝鮮族:主要分佈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19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種水稻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跳板、長鼓舞

7 、達斡族:分佈在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剪紙,打曲棍球

8 、傣 族:分佈在雲南,人口10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寺塔、竹樓和竹橋顯示出了別具一格的建築藝術,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孔雀舞、夾籮飯,潑水節

9 、德昂族:分佈在雲南,人口1.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於種茶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象腳鼓舞

10、侗 族:主要分佈在貴州、湖南、文字等地,人口25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業,鼓樓、風雨橋、風雨亭是侗鄉的主要標誌,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浸泡蘆笙,攔路迎賓

11、東鄉族:主要分佈甘肅、寧夏、新疆等地,人口3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瓜果。有自己的語言。

12、獨龍族:分佈在雲南,人口0.5萬餘人,他們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首先風尚。絕少發生盜竊現象。有自己的語言。——織獨龍毯,烤烙餅

13、鄂倫春族:分佈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0.6萬餘人,主要從事狩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毛皮服飾,篝火節

14、俄羅斯族:分佈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1.3萬餘人,從事各種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拉手風琴,烤麵包

15、鄂溫克族:分佈在內蒙古、和黑龍江,人口2.6萬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馴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佈在臺灣省,其餘少數分散居住在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人口約40人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和漁獵業,有自己的語言。——竿球,龍舟,編織

17、仡佬族:分佈在貴州、廣西、雲南等地,人口約4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糯米糰,地戲

18、哈尼族:分佈在雲南,人口125萬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梯田,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19、哈薩克族:分佈在新疆,人口約1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善刺繡,繡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剪羊毛,彈唱,刺繡

20、漢 族:分佈在全國各地,人口10.4億餘人,經濟、文化發達,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廟會,舞龍

21、赫哲族:分佈在黑龍江省,人口0.4萬餘人,是中國北方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製作魚皮衣服,漁鄉,善食生魚

22、回 族:主要聚居在寧夏、甘肅、新疆等地,其餘散居全國各地,人口860萬餘人。——摔牛,炸油香

23、基諾族:分佈在雲南省,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種茶,有自己的語言。——樂器迪他,跳鼓舞

24、京 族:分佈廣西,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沿海漁業,兼營農業和鹽業,有自己的語言。——哈亭,彈奏獨弦舞,踩高蹺

25、景頗族:分佈在雲南......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土族的風俗文化?
土家族苗族的風俗文化?
土家族的風俗文化?
赫哲族的風俗文化?
苗族的風俗文化?
維吾爾族的風俗文化?
維吾爾族的民俗文化?
回族的民俗文化?
土族的風俗是什麼?
土族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