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姓的來源?
季姓氏的來源
季並不是一個大姓,但在中國北方,仍有不少人姓季。 季姓的來源有兩個。 第一個來源,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宗室。魯桓公的小兒子,名叫季友。當時魯國宗室發生內亂,由季友平定了。他因有功,魯釐公便封給他費邑,他也成為魯國的上卿,掌管國政。他的後代,便以季為姓。 第二個來源,是楚國的先代。楚國的遠祖是傳說中帝顓頊(粵音尊沃)高陽。高陽幾代後,傳到陸終,陸終有六個兒子,最小的兒子名季連,姓羋(粵音咩),楚國的宗室便是由這支所出。而季連的後代,也有以季為姓的,是季姓的另一個源頭。 近代有一個學者兼散文家,名叫季羨林,他是山東臨清人。1941年獲德國哥廷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長期致力於梵文文學的研究和翻譯,並第一次將印度著名史詩《羅摩衍那》直接從梵文全部翻譯成中文,他的《季羨林散文集》和《牛棚雜憶》,都是好書。
季姓的姓氏來源
季(jì)姓源出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吳國公族季札,屬於以先祖排行稱謂為氏。姬季札,是春秋時期吳國公族,為吳王姬壽夢的四兒子,姬諸樊(後襲王位)之弟,受封於延陵(今江蘇常州)、州來(今安徽鳳台)兩地,史稱為“延陵季子”、“延州來季子”。季札賢明博學,曾多次推讓王位。他曾北遊齊、鄭、晉等諸侯國,並觀樂於魯國,在評論盛衰大勢時,頗中時要,以有遠見而著稱。因為季札遠見卓識,賢明仁德,後世子孫以其排行次第為姓氏,以別他族,稱季氏,世代相傳至今。季氏族人多尊季札為季氏的得姓始祖,稱季氏正宗。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季友,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魯莊公姬同的小弟弟姬季友最終平定了慶父之亂,其後裔子孫以他的字命氏,稱為季孫氏,世代在魯國執政。姬季友的孫子季孫行父在執政時期,舉賢任能,分財濟貧,受到國人愛戴,諡號季文子。季孫氏後來簡稱季氏。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三代連續執掌魯國國政,當時幾代魯君都昏庸無能,以致出現了魯國人只知道有季氏,而不知道還有君主的情況。在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三代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字號為姓氏者,稱季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羋姓,出自上古顓頊帝的後代季連,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在史籍《史記·楚世家》中記載:“顓頊帝裔孫有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六曰季連,羋姓,楚之後也。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後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記其氏。”而在典籍《國語·鄭語》中,則稱祝融之後有八姓:“己、董、彭、禿、妘、曹、斟、羋。融之興者,其在羋姓乎?蠻羋蠻矣,唯荊實有昭德,若周衰,其必興也。”明確指出是羋姓季連部從蠻俗,建立了荊國。楚之先祖從帝嚳起,均居火正稱祝融,至夏王朝時其為重要的成員或盟國。後商湯興起,起而代夏,楚之先祖在此夏、商交替之際分崩離析,出現了祝融六姓或八姓的四處流落的局面。羋姓季連部,就在這一背景下離開故地新鄭一帶,輾轉至丹淅、荊山和漢水流域一帶。根據考古學界的發掘和研究證明,原江漢地區新石器時代序列文化,在夏、商之際發生過極大的動盪,主要表現在陶器製作上,突然大大增加了黃河流域的影響,說明此時有一支來自黃河中游的力量,通過南陽盆地,沿著隨棗走廊,直抵長江北岸。這一論證與有關文獻的記載是相吻合的,說明北來之羋姓季連部與原來荊楚地區先民相融合,終於形成號稱“荊楚”、“楚蠻”的民族,這就是後來對一統中國和中華文化作出重大貢獻的楚族。楚族出自黃帝或顓頊之後,是指族源而言,楚族之直系祖先則是季連,這在陸終之前是不見記載的。在季連發後裔子孫中,有以其排行次第為姓氏者,稱季氏,也有複姓季連氏者,後也省文簡化為單姓,稱季姓、連姓。 源於生序,出自兄弟排行,屬於。以先祖排行稱謂為氏。據史籍《呂氏春秋》記載,古代兄弟排行順序為“伯、仲、叔、季”,例如上述第一個淵源中的春秋時期吳國公子札,就行四,世人皆稱其為季札,後世子孫以其排行順序為氏。當然,古代人類生存條件不好,能存活的孩子不多,而且女孩不列齒序,因此最小的男孩子也通稱“季子”。春秋時期齊國的公族、戰國時期魏國的公族中,皆有季氏,皆屬於此類姓氏之源。 源於唐朝時期西趙渠帥季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史書記載:“唐朝時期,西趙渠帥有季氏。”趙渠,就是古趙煚渠,位置在冀州,指的是山陝間的黃河以東、晉豫間的黃河以北,包括了現在的山西南部,河南東北部,和河北西南角、和山東最西的一部分。這裡囊括了華夏族形成過程中所主要活動的地方。趙渠,出自趙煚之名。趙煚為南北朝末期著名的大孝子,甘肅天水人,字賢通。在他十四歲的時候,當時有人盜伐他父親墓地的樹木,趙煚對這個盜樹的人,痛哭流涕,把......餘下全文>>
季氏的由來
季氏,《元和姓纂》以為系陸終氏之子季連之後,《古今姓氏書辨證》以為系魯桓公子季友之後,《通志·氏族略》則二說並存。若聯絡有關文獻分析,這兩種說法都不可靠。按理說,陸終氏之子季連之後應為季連氏而非季氏,《萬姓統譜》即謂季連氏源於“鬼方氏陸終第六子季連,因氏焉”。其實,《元和姓纂》在言及季連氏時也以為其系“陸終子季連後”,說明該書作者對季氏的來源遊離不定。說季氏系魯桓公子季友之後,也難自圓。因為據《左傳·桓公八年》記載,早在魯桓公初年,已有年屆暮年的季樑其人,足證季氏起源早於魯桓公之子季友,再說,文獻已明協季友之後為季孫氏,為三桓之一。也有學者以為季氏源於周之季歷,也欠妥。《史記·周本紀》記:“古公有長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歷······”虞仲即仲雍,《史記 · 吳太伯世家》說:“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歷之兄也。”司馬貞《索隱》說:“伯、仲、季是兄弟次第之字。”說明季為周太王三子中排行最末者,並非姓氏。那麼,季氏源於何人呢?據《世本》記載分析,季氏可能源於周之八士之一的季隨,出土文物也表明季氏確係周族後裔,而季樑也很可能是季隨的後代。如允許作進一步推論,季隨或許為始封於隨者,故以隨名國亦未可知。
季氏姓的一支由李姓來源的故事
李氏一族遇滅門之災,凡遇靈位上寫李字者殺,但你祖先很聰明,在李字上加了一撇,遂逃過此劫
有誰是姓季的嗎,百家姓有季姓嗎?
百家姓中有姓季的。
季姓來源:以次為氏。
古代同一輩的排行為“伯(孟)、仲、叔、季”,季者少子也。據《元和姓纂》雲:陸終氏之子(最小的兒子)季連之後。《通志.氏族略.以次為氏》雲春秋時魯桓公的小兒子季子友之後,為季孫氏,亦曰季氏。代表人物是春秋時吳國壽夢少子季札,魯國莊公之弟季友,漢代楚人皆為任俠季布、季心兄弟,宋代吳縣人季逢昌,處州龍泉人季知元、季陵,明代會稽人經學家季本,清代江陰人閩浙總督季芝昌等。
季姓是一箇中文姓氏,季姓的來源有七個說法:
一說是季姓來自春秋時期公族季札的後代;
一說是季姓來自春秋時期季友的後代;
一說是季姓來自上古季連的後代;
一說是季姓來自生序兄弟排行;
一說是季姓來自唐朝時期趙渠漢化改姓;
一說是季姓來自蒙古族漢化改姓;
一說是季姓來自中國其他少數民族漢化改姓。
季姓的遷徙分佈
季氏到2009年1月為止,在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六位的姓氏,人口約二百零八萬餘,佔中國人口的0.13%。季氏來源十分繁雜,上古時期有季仲和季狸,而到了商朝末期周文王之父季歷則肯定是表示兄弟排序。與季札基本同時代的魯相季友,其孫季孫行父(又名季文子),曾孫季孫夙(又名季武子),玄孫季孫意如(又名季平子),意如子季孫斯(又名季恆子),斯子季孫肥(又名季康子)等,表明季孫氏已向季氏過渡。西漢時期,季氏名人有楚國人季布、季心兄弟,戚圉侯季必(今江蘇溧陽人),其子賁侯季長,其孫躁侯季暇,曾孫季信成,玄孫季買之,至其玄孫時聖上下詔令其復家。說明此期今湖北、江蘇等地已有季氏族人分佈。東漢到魏、晉、南北朝期間,季氏族人於史書不顯,但據史籍《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記載,季氏的地望有魯國、壽春、渤海,說明季氏曾經昌盛於今河北、山東、安徽一帶。隋、唐以前,社會激劇動盪,則北方之季氏族人遷衍江南是勢在必行的。唐朝時期,壽春之季氏族人依然長盛不衰。兩宋時期,江南之季氏名人漸多,江蘇、浙江成為季氏族人的主要聚居地,而北方之季氏族人則處於分散、小規模的聚居狀態。宋元之交的戰亂,使部分季氏族人遷衍於廣東、福建、江西、湖北等地。明朝初期,山西季氏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北、河南、山東、湖南、湖北等地。明清兩朝,由於江浙一帶富庶,社會比較穩定,此兩地之季氏繁衍日盛。據《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記載,兩代季氏進士及第者確切人數共計三十一人,其中以江蘇、上海最多,計有十七名,其中江陰、泰興各四名,高郵、鹽城各兩名。另外浙江五名,河南、江西各兩名,河北、山西、雲南、山東、福建各一名。通過這些資料,可以窺探明清季氏分佈之一斑。1949年,國民黨敗逃臺灣島時,有江浙一帶之季氏族人或為學生、或為軍人隨之赴臺。如今,季氏族人在全國分佈甚廣,部分遷移至天津靜海、江蘇一帶。尤以江蘇、浙江為多,這兩省季氏約佔全國季氏人口的55%以上。
百家姓季排第幾
趙錢孫李 周吳鄭王(zhào)(qián)(sūn)(lǐ)(zhōu)(wú) (zhèng)(wáng)
馮陳褚衛 蔣沈韓楊(féng)(chén)(chǔ)(wèi) (jiǎng)(shěn)(hán)(yáng)
朱秦尤許 何呂施張(zhū)(qín)(yóu)(xǔ)(hé)(lǚ)(shī)(zhāng)
孔曹嚴華 金魏陶姜(kǒng)(cáo)(yán)(huà)(jīn)(wèi)(táo)(jiāng)
戚謝鄒喻 柏水竇章(qī)(xiè)(zōu)(yù)(bǎi)(shuǐ)(dòu)(zhāng)
雲蘇潘葛 奚範彭郎(yún)(sū)(pān)(gě)(xī)(fàn)(péng)(láng)
魯韋昌馬 苗鳳花方(lǔ)(wéi)(chāng)(mǎ)(miáo)(fèng)(huā)(fāng)
俞任袁柳 酆鮑史唐(yú)(rén)(yuán)(liǔ)(fēng)(bào)(shǐ)(táng)
費廉岑薛 雷賀倪湯(fèi)(lián)(cén)(xuē)(léi)(hè)(ní)(tāng)
滕殷羅畢 郝鄔安常(téng)(yīn)(luó)(bì)(hǎo)(wū)(ān)(cháng)
樂於時傅 皮卞齊康(yuè)(yú)(shí)(fù) (pí)(biàn)(qí)(kāng)
伍餘元卜 顧孟平黃(wǔ)(yú)(yuán)(bǔ)(gù)(mèng)(píng)(huáng)
和穆蕭尹 姚邵湛汪(hé)(mù)(xiāo)(yǐn)(yáo)(shào)(zhàn)(wāng)
祁毛禹狄 米貝明臧(qí)(máo)(yǔ)(dí)(mǐ)(bèi)(míng)(zāng)
計伏成戴 談宋茅龐(jì)(fú)(chéng)(dài)(tán)(sòng)(máo)(páng)
熊紀舒屈 項祝董樑(xióng)耽jǐ)(shū)(qū)(xiàng)(zhù)(dǒng)(liáng)
杜阮藍閔 席 季 麻強(
排第134
季姓最早出現在什麼年代
季姓來源有六:1、出自兄弟排行。據《呂氏春秋》等所載,古代兄弟排行順序為“伯、仲、叔、季”,春秋時吳國公子札行四,人稱季札,後世子孫以其排行順序為氏。2、系出羋姓,為顓頊後裔。據《元和姓纂》所載,季姓為陸終之子季連之後。3、系出姬姓,為春秋時魯桓公之子季友的後裔。據《通志·氏族略》及《古今姓氏書辨證》所載,季友曾於魯僖公時為相,有大功於魯,其孫行父以王父字為氏,後有季孫氏,亦有季姓。4、春秋時齊國公族有季姓。5、戰國時魏國公族有季姓。6、出自他族改姓。唐時西趙渠帥有季姓;今滿、土家、東鄉等民族均有此姓。
季札。春秋時吳國公族。為吳王壽夢四子,諸樊(後襲王位)之弟。受封於延陵(今江蘇常州)、州來(今安徽鳳台),史稱延陵季子或延州來季子。他賢明博學,多次推讓王位。曾北遊齊、鄭、晉等國,並觀樂於魯,論盛衰大勢,頗中時要,以有遠見而著稱。因他遠見卓識,賢明仁德,後世子孫以其排行次第為姓,以別他族,稱季姓。他們尊季札為季姓的得姓始祖。
姓氏寄的來歷,是不是百家姓之一。
《百家姓》裡沒有寄姓。
同音的姓氏有計姓和季姓。
如計姓在宋版的《百家姓》中排名第113位。
《百家姓》是一篇關於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獻記載,成文於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68個,其中單姓444個,複姓124個。
《百家姓》採用四言體例,對姓氏進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韻,雖然它的內容沒有文理,但對於中國姓氏文化的傳承、中國文字的認識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這也是能夠流傳千百年的一個重要因素。
百家姓的排名只是名義上的,雖然有字面上的這麼多姓。因為某些姓氏雖然在字面上不同,實際上部分姓是從某姓衍生出來的,比如姚姓, 據2005年在湖南零陵召開的全球華人公祭舜帝大會上的最新統計,由姚姓衍生出的姓氏達60個之多,如王、陳、胡、孫、虞、田、袁、車、陸等姓氏,流佈於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
歷史上姓季的名人都有哪些?
季布:西漢楚人,以任俠名。楚漢戰爭時為項羽部將,數圍困劉邦。漢朝建立後,被劉邦追捕緝拿,後得赦免,累官至河東守。
季心:季布弟,亦以任俠名。聞名關中,方圓數千裡志士爭著為其死,曾經殺人,亡命於吳地。官至中尉司馬。
季廣琛:壽州人,唐代大臣。歷瓜州刺史、荊州刺史,曾率兵赴河南,拜青徐等五州節度使。後因兵敗貶溫州刺史,不久擢浙江西道節度使,官至右散騎常侍。
季復:名復或作幾復,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宋代官吏、學者。與弟季中復有文名,其平生篤於學問,博覽群書,為文師韓愈、歐陽修。為政有惠德,得民稱誦,官至朝奉郎知渠州。
季陵:處州龍泉(今屬浙江)人,宋代學者、官吏。政和間三遷太學博士。南宋時遷中書舍人,曾被罷官,後復官右文殿修撰等。
季厚禮:安徽無為人,明代大孝子,以孝行著稱於世。其子立,孫廷春,亦效之,人謂其“一門純孝”。
季本:浙江會稽(今紹興)人,明代大臣、學者。師從王守仁。進士及第後,授建寧府推官,徵為御史,以言事謫揭陽主簿。官至長沙知府,落職歸。有《易學四同》、《詩說解頤》等。
季寓庸:江蘇泰興人,明代官吏。進士出身,官至吏部郎。工書畫,畫仿沈周而能登其堂,書宗祝允明而能入其室。
季開生、季振宜:泰興人,兄弟倆均為清順治年間進士,開生官至給事中,以直言著稱。後因諫買揚州女子,幾遭極刑,戍尚陽堡。在戍所被光棍毆死,官司不問。其工於書畫,亦工詩。其弟季振宜,號滄葦,官累至浙江道御史。藏書富甲海內。有《季滄葦書目》、《靜思堂詩集》。
季士言斤:江蘇常熟人,清代書畫家、詞人。詞宗南宋、書學董其昌,宕逸多姿,絕去塵俗。水墨寫生筆趣奇縱。有《問紅詞》。
季雨霖:湖北荊門人,近代資產階級革命者。曾與劉靜庵等創設日知會,密謀革命。武昌起義後,任湖北第八師師長,不久辭職。後被軍閥黎天才殺害。
季羨林:山東臨清人,當代學者,著名教授、文學翻譯家、印度學和佛學專家。通梵文和吐火羅文,可稱一代宗師。著有《季羨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