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姓氏的由來?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5日

唐姓氏的由來

唐姓由來

唐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六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六五。

尋根溯源

1、出自祁姓。據《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帝堯之子丹朱被舜封為唐侯,後其國被周成王所滅,子孫有以國為氏者,此為陝西唐姓。又周昭王時,為奉唐堯之祭祀,封丹朱裔孫在魯縣(今河南魯山縣)為唐侯,後被楚所滅,子孫以唐為氏,此為豫魯(今屬河南、山東間地)唐姓。

2、出自姬姓。據《姓氏考略》及《世本》所載,周成王封唐國給唐叔虞,叔虞子孫中有以國為氏者,此為山西唐姓。又有春秋時,楚地(今屬湖北)有一支姬姓唐諸侯國,被楚所滅後,子孫以唐為氏,此為湖北唐姓。

贊助廣告

3、其他源流。據《後漢書•南蠻傳》所載,漢代時南蠻白狼王為唐姓;據《三國志•郭淮傳》所載,隴西(今屬甘肅)羌族中有唐姓者;據《元史•唐仁祖傳》所載,元代西域畏兀人唐仁祖,其子孫以唐為姓。另外,滿族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土族拉什唐氏及瑤、苗、蒙古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唐姓者。

得姓始祖

唐堯。唐堯姓伊祁,名放勳,堯是他的諡號。他最初被封為唐(今山西翼城西)侯,即位後,又立國號唐,所以稱為唐堯。唐堯是傳說中的聖明天子,被後人尊為“良師帝範”、“文明始祖”。據說,他做了一百年天子,後來禪位給舜。他死後,帝舜又封他的子孫為唐侯。唐國經歷夏商兩代,周初被周公滅掉。周成王封弟弟叔虞在唐,改封唐侯後人為杜伯(把唐公及其後人遷於杜城,降爵為伯),稱為唐杜氏。唐杜氏的後裔有以國為氏者,此為陝西唐姓。

贊助廣告

繁衍播遷

唐姓發源地當有四處:陝西、山西、豫魯(今河南、山東間地)、湖北。上述陝西、山西、豫魯三地在發展中成為唐姓繁衍的中心地帶,也是唐姓主要望族所在地。秦漢時,唐姓分佈於江蘇、江西、四川、廣東、安徽、浙江、山西、陝西、河南、山東、湖北等地。據載,戰國時魏國人唐雎之孫唐厲遷於沛國(今屬江蘇),唐厲四世孫唐都任臨邛(今屬四川)令,唐都之孫唐林被封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穎川(今屬河南),唐蔚之三世孫唐帽任會稽(今屬浙江)太守,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陽(今安徽當塗縣東北)太守。魏晉南北朝時,社會動盪不安,北方戰火連天,唐姓人隨著南遷隊伍,更廣泛地分佈於南方各地。此時,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任孫吳政權中的尚書僕射一職,唐固三世裔孫唐彬任晉鎮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涼州(今屬甘肅)刺史張軌之女,遂把家安到涼州,唐熙之子唐鄆任前涼凌江將軍,從涼州遷居晉昌(山西定襄縣西北),後發展成為唐姓歷史上最大郡望。唐鄆之曾孫唐瑤任西涼晉昌太守、永興侯,唐瑤之孫唐褒任後魏華州刺史、唐純任後魏太原太守,唐褒之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後魏涼州太守。隋唐時期,隨著河南固始人陳元光開漳入閩,唐姓人有加入者。唐雎一支有唐瑤的七世孫唐休王景任職宰相。宋元時又有唐姓人遷居南方,由北方發展而來的唐姓已是大量的居於南方了。明清時,又有唐姓人移居臺灣,遠徙海外的。至此,唐姓足跡遍佈中國大地。今日唐姓尤以四川、湖南、貴州、山東、安徽、廣西等省區居多,上述六省唐姓約佔全國漢族唐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郡望堂號

唐姓郡望主要有四個:

1、晉昌郡,治所在長樂(今陝西石泉縣);

2、北海郡,治所在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

3、魯國郡,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

4、晉陽郡,治所在今太原市西南。

堂號:

“晉陽”、“晉昌”、“北海”。自立堂號有:“思本”、“忠恕”、“敦睦”、“移風”、“梧桐”、“梧封”等。

宗族特徵

1、群英薈萃,......餘下全文>>

唐這個姓氏的來源

1、出自祁姓和姬姓,為黃帝軒轅氏之後。相傳帝堯是黃帝軒轅氏的玄孫,姓伊祁,名放鄖,堯是他的諡號。他最初被封於陶,後來遷於唐,所以被稱為陶唐氏。成為天子後,開始以"唐"為國號,所以又稱唐堯。堯做了100年天子後禪位給舜,堯死後,舜封他的兒子丹朱為唐(今河北省唐縣)侯。到周武王時,唐侯作亂被成王所滅,唐國之地就被改封給成王之弟唐叔虞,原來帝堯的後裔則被遷往杜國,稱唐杜氏。唐杜氏的後裔有以國為氏的,稱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孫也以國為氏,後來就姓了唐。同時周昭王時,曾封丹朱之後在魯縣為唐侯,被楚滅後,其子孫也姓唐。春秋時,又有一支姬姓唐諸侯國,被楚昭王滅後,其後人也稱為唐氏。以上這4支唐氏,均源自軒轅氏   2、東漢時唐姓始有他族加入。如南方白狼王中有唐姓;隴西(今屬甘肅)羌亦有唐姓。   3、滿族的他塔喇氏也改為漢姓唐氏。

唐姓氏怎麼來的 唐姓起源和由來

唐姓,在中國《百家姓》中排名64位。在日本、韓國、越南等國也有分佈。唐姓是中國姓氏人口排名25位的大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65%。唐姓遍佈天下,今以四川、湖南、江蘇、山東、安徽、廣西六省區居多,約佔全國唐姓人口60%。構成漢族唐姓來源主要有兩支:祁姓、姬姓。第一支出自祁姓,源於上古五帝之一唐堯。第二支是姬姓,為唐叔虞之後。除漢族外,其他少數民族也有唐姓,包括漢時南蠻、三國時羌人、元朝西域人以及清朝滿洲八旗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等氏族。唐姓的郡望主要有晉陽、魯國、北海、晉昌等。唐的堂號除了與郡望名相同外,重要的堂號有禪讓堂和聖仁堂。

唐姓源出有:

源於漢族

出自姬姓與祁姓,為黃帝軒轅氏之後。相傳帝堯是黃帝軒轅氏的六世孫,姓伊祁,名放勳,他最初被封於陶(故地在今山西永濟北),後來遷於唐(故地在今山西臨汾),所以被稱為陶唐氏。成為天子後,開始以"唐"為國號,所以又稱唐堯。他的後代世襲為唐侯(故地在今山西翼城西唐城),到周武王時,唐侯作亂被成王所滅,唐國之地就被改封給成王之弟唐叔虞,原來帝堯的後裔則被遷往杜國,稱唐杜氏。唐杜氏的後裔有以國為氏的,稱唐氏。[2] 另外唐叔虞的子孫也以國為氏,後來也姓了唐。後來北方的唐國改稱晉國,唐叔虞的後裔燮父的後代在南方建立新的唐國(故地在今湖北隨州西北唐縣鎮),後被楚滅後,其子孫也姓唐。又有唐堯後代受封於郚(故地在今山東濰坊鄌郚鎮),世稱唐郚(鄌郚),後人以唐為姓。另有複姓唐山姓、北唐姓改為唐姓。

源於西南夷

出自東漢時期白狼王部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後漢書·南蠻傳》載,漢代時南蠻白狼王為唐姓。古稱白狼族、白狼夷,就是今天少數民族普米族的先民。

源於羌族

據《三國志·郭淮傳》所載,隴西(今甘肅)羌族中有唐姓。

源於維吾爾族

元朝畏兀人唐仁祖,字壽卿,其祖名唐古直,後代取名首字為姓,是為唐姓。元成宗孛兒只斤·鐵穆爾大德五年(辛丑,公元1301年),唐仁祖授翰林學士承旨。在此期間,元成宗尊太母元妃為皇太后,由於唐仁祖精於書法,特詔令他書寫冊文,深得元成宗的器重。唐仁祖逝世後,被追封為洹國公,賜諡號為“文貞”。在唐仁祖的後裔子孫中,皆以漢姓唐為氏。

源於蒙古族

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塔喇氏,人數龐大,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ara Hala,漢義“曠野”。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白氏、唐氏、匡等。

蒙古族圖羅魯特氏,亦稱佟尼果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ulolu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唐。

另外還有唐古特氏、夏日那氏、唐努氏等後裔均有姓唐者。

源於滿族

滿族本有唐姓,世居瀋陽。又有其他姓漢化為唐,分別為:

滿族他塔喇氏,亦稱他塔拉氏、他他拉氏,滿語為Tatara Hala,漢義“眾多”,世居扎庫木(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下營子)、安褚拉庫(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寧古塔(黑龍江寧安)、扎克丹(今遼寧撫順)、薩爾滸(今遼寧撫順大夥房水庫)、馬察(今吉林渾江)、佔河(今吉林雙陽)、烏蘇(今吉林伊通)、伊蘭木(今吉林市)、海州(今遼寧海城)、十方寺(今遼寧瀋陽石佛寺)、吉林烏拉(今吉林永吉)以及長白山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唐氏、譚氏、舒氏。

滿族泰瑚特氏,亦稱唐烏勒特氏,滿語為Taihut Hala,世居烏拉(今吉林永吉)。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唐氏。

滿族唐達氏,滿語為Tangda Hala,世居科普沁(科普喀灘,今烏蘇里江......餘下全文>>

唐這個姓的由來?

唐姓,是一個起源中國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4位。唐姓在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地區均有分佈。韓國唐姓主要分佈在江原道,京畿道以及忠清南道。唐姓在日本主要分佈在九州,本州一帶。唐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六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六五。唐姓足跡攻布中國大地。今日唐姓尤以四川、湖南、貴州、山東、安徽、廣西等省區居多,上述六省唐姓約佔全國漢族唐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姓氏簡介

《說文》:“唐,大言也。” 構成漢族唐姓的來源主要有兩支:祁姓、姬姓。第一支出自祁姓,有4000多年的歷史。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這包括漢朝的南蠻,三國時的羌人,元朝西域人的唐姓,清朝滿洲八旗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等氏族。當代唐姓的人口已達780餘萬,為全國第二十五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62%。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湖南、四川二省,大約佔唐姓總人口的35%。唐姓的郡望主要有晉陽、魯國、北海、晉昌等。唐的堂號除了與郡望名相同外,重要的堂號有禪讓。   唐姓人群的血型分佈總的是:O型佔35.6%,A型佔29.6%,B型佔26.7%,AB型佔8.1%。

《說文》:“唐,大言也。”指言語夸誕不實之意。帝堯號陶唐氏,應是以燒陶為業的部落之首領。而“唐”的甲骨文和商代青銅器銘文中的字形,好像在陶之上有一個枝條編織的蓋子,為了在內煮物時,不會因湯沸而翻滾出外。湯沸時,聲響大,故唐與湯音義可通。而後人在字典中所解釋的唐字,已經失去了唐的本義,而引申“聲響大”為“說大話”之意了。但是,唐作為地名和姓氏,它仍舊保留了本義。唐氏族與陶唐氏有關,唐即以陶器煮湯之意,說明這個氏族已經用熟食代替了野蠻的生食,是文明的進步,也即原始社會所稱的陶唐孝。陶唐氏族是以制燒陶器的職業作為氏族名和族徽的,進而發展深化出陶、唐、湯、蕩等相應氏族和新的族徽。唐氏族所在的地就稱唐,建成的城堡稱為唐邑,最終形成唐國和姓氏。[1]

唐姓由來

1、出自祁姓和姬姓,為黃帝軒轅氏之後。相傳帝堯是黃帝軒轅氏的玄孫,姓伊祁,名放鄖,堯是他的諡號。他最初被封於陶,後來遷於唐,所以被稱為陶唐氏。成為天子後,開始以"唐"為國號,所以又稱唐堯。堯做了100年天子後禪位給舜,堯死後,舜封他的兒子丹朱為唐(今河北省唐縣)侯。到周武王時,唐侯作亂被成王所滅,唐國之地就被改封給成王之弟唐叔虞,原來帝堯的後裔則被遷往杜國,稱唐杜氏。唐杜氏的後裔有以國為氏的,稱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孫也以國為氏,後來就姓了唐。同時周昭王時,曾封丹朱之後在魯縣為唐侯,被楚滅後,其子孫也姓唐。春秋時,又有一支姬姓唐諸侯國,被楚昭王滅後,其後人也稱為唐氏。還有複姓唐山姓、北唐姓改為唐姓。以上這5支唐氏,均源自軒轅氏。   2、據《後漢書·南蠻傳》所載,漢代時南蠻白狼王為唐姓。   3、據《三國志·郭淮傳》所載,隴西(今屬甘肅)羌族中有唐姓。   4、據《元史·唐仁祖傳》所載,元代西域畏兀人唐仁祖,其子孫以唐為姓。   5、另外,滿族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土族拉什唐氏及瑤族、苗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唐姓。

唐姓的由來

唐姓的來源及姓唐的名人

一、來源有二

1、出自祁姓和姬姓,為黃帝軒轅氏之後。相傳帝堯是黃帝軒轅氏的玄孫,姓伊祁,名放鄖,堯是他的諡號。他最初被封於陶,後來遷於唐,所以被稱為陶唐氏。成為天子後,開始以"唐"為國號,所以又稱唐堯。堯做了100年天子後禪位給舜,堯死後,舜封他的兒子丹朱為唐(今河北省唐縣)侯。到周武王時,唐侯作亂被成王所滅,唐國之地就被改封給成王之弟唐叔虞,原來帝堯的後裔則被遷往杜國,稱唐杜氏。唐杜氏的後裔有以國為氏的,稱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孫也以國為氏,後來就雞了唐。同時周昭王時,曾封丹朱之後在魯縣為唐侯,被楚滅後,其子孫也姓唐。春秋時,又有一支姬姓唐諸侯國,被楚昭王滅後,其後人也稱為唐氏。以上這4支唐氏,均源自軒轅氏。

2、東漢時唐姓始有他族加入。如南方白狼王中有唐姓;隴西(今屬甘肅)羌亦有唐姓。

二、遷徙分佈 早期的唐氏,主要分佈於魏、楚、晉、秦,如戰國時魏有唐雎;楚有唐昧。西漢時,唐雎之孫唐厲徙居沛國(今江蘇沛縣);東漢時唐翔在丹陽(今安徽當塗縣東北)定居;晉代唐熙定居涼州(今甘肅武威),其子唐輝又徙居晉昌(今山西定襄縣西北);南朝齊時有三吳地區農民起義首領唐寓之曾攻佔錢塘(今浙江杭州),稱帝,國號吳。由此可見,南北朝時期唐氏已相當廣泛地分佈於大江南北的許多地方。唐朝時有河南固始唐氏移居福建。宋代有晉昌唐氏隨宋室南渡,定居江西寧都,後遷福建永定、廣東潮陽、大埔,又有遷梅州及廣西者。清代,閩、粵唐氏有的移居臺灣,進而又有人遠徙海外,如當代有"航運業大王"之稱的印尼華人唐裕等。

三、郡望堂號

【堂號】

"移風堂":漢朝時候,費汛為蕭縣令,愛民如子,先教後罰,在官9年,連地方的壞風俗都轉變了,全縣3年都沒有打官司的。鄰縣沛縣發生蝗災,蝗蟲到了蕭界,不入蕭境。皇帝封費汛為樑相。 唐姓又有以"晉陽"、"晉昌"、"北海"為其堂號的。

【郡望】

晉昌郡:晉永和中置郡,治所在長樂(今陝西石泉縣)。此支唐氏,其開基始祖為十六國前涼凌江將軍唐鄆。

北海郡:漢時分齊郡置郡,治所在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

魯 國:西漢初改薛郡置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晉改為郡。 晉陽縣:秦置,治故晉陽城。秦漢為太原郡治所,東漢後又為幷州治所。

四、歷史名人

唐 寅:明朝文學家、書畫家,字伯虎,號六如居士。自放名山大川,築桃花塢以居,畢生致力於繪畫,且能詩文,與祝允、徐禎卿、文徵明並稱"伍中四才子",與沈周、仇英、文徵明合稱"明四家"。有《六如居士全集》、《畫譜》等。

唐 蒙:西漢官吏。武帝時,他出使夜郎國(現在的貴州省),以厚禮,說服夜郎侯多同歸屬漢邦,設犍為郡,從此貴州不再是夷地了。

唐賽兒:明初農民起義軍女首領,白蓮教首領,自稱"佛母"。

唐廷樞:清朝買辦。1880年,主持修築我國第一條鐵路唐胥線(唐山至胥各莊)。並在英國支援下開辦開平煤礦,為李鴻章辦洋務的得力助手。

唐慎微:宋代著名醫藥學家,編有《經史證類備本草》,總結了宋以前的藥物學成就,流傳很廣。

百家姓中的“唐”,有什麼傳說故事

唐姓由來

1、出自祁姓和姬姓,為黃帝軒轅氏之後。相傳帝堯是黃帝軒轅氏的玄孫,姓伊祁,名放鄖,堯是他的諡號。他最初被封於陶,後來遷於唐,所以被稱為陶唐氏。成為天子後,開始以唐為國號,所以又稱唐堯。堯做了100年天子後禪位給舜,堯死後,舜封他的兒子丹朱為唐(今河北省唐縣)侯。到周武王時,唐侯作亂被成王所滅,唐國之地就被改封給成王之弟唐叔虞,原來帝堯的後裔則被遷往杜國,稱唐杜氏。唐杜氏的後裔有以國為氏的,稱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孫也以國為氏,後來就姓了唐。同時周昭王時,曾封丹朱之後在魯縣為唐侯,被楚滅後,其子孫也姓唐。春秋時,又有一支姬姓唐諸侯國,被楚昭王滅後,其後人也稱為唐氏。以上這4支唐氏,均源自軒轅氏

2、東漢時唐姓始有他族加入。如南方白狼王中有唐姓;隴西(今屬甘肅)羌亦有唐姓。

唐姓分佈

早期的唐氏,主要分佈於魏、楚、晉、秦,如戰國時魏有唐雎;楚有唐昧。西漢時,唐雎之孫唐厲徙居沛國(今江蘇沛縣);東漢時唐翔在丹陽(今安徽當塗縣東北)定居;晉代唐熙定居涼州(今甘肅武威),其子唐輝又徙居晉昌(今山西定襄縣西北);南朝齊時有三吳地區農民起義首領唐寓之曾攻佔錢塘(今浙江杭州),稱帝,國號吳。由此可見,南北朝時期唐氏已相當廣泛地分佈於大江南北的許多地方。唐朝時有河南固始唐氏移居福建。宋代有晉昌唐氏隨宋室南渡,定居江西寧都,後遷廣東潮陽、大埔,又有遷梅州及廣西者。清代,閩、粵唐氏有的移居臺灣,進而又有人遠徙海外,如當代有航運業大王之稱的印尼華人唐裕。

求姓唐的起源和發展還有歷史 有什麼古人姓唐

唐姓起源與早期分佈

唐姓的起源

唐姓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個大姓。有關統計資料顯示,在中國當代100家大姓中,唐姓人口占總人口的0.65%,排在第26位。在歷史上,唐姓也是枝葉繁茂,名入輩出,不僅有忠臣良將、思想家,也有文人雅士、孝子烈女,甚至還有不少傑出的農民起義領袖。關於唐姓的起源,有關文獻和書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的說唐姓的起源有兩個,有的則認為有六個。所以這裡首先對唐姓的起源問題作以分析。

唐姓的起源很早,而且也是一個多源的姓氏。當今唐姓大致有這樣幾個來源:

唐姓的最早來源當出自祁姓,也稱伊。祁氏,是陶唐氏的後代。據《世本》、《史記》《通志·氏志略》等文獻記載,帝嚳有四個妻子,生有四子。其中一個妻子為陳鋒氏之一子,名叫慶都,生子名叫放勳,就是後來的帝堯,堯是放勳的諡號。帝堯起初被封為唐 侯,於是他在平陽建都,其地在今山西太原境。後來帝堯讓位於舜帝。舜帝時,又封帝堯的兒子丹朱為唐侯。到夏朝時,丹朱的裔孫劉累又遷到魯縣,劉累的子孫仍然有一部分人居守在故地。商朝時,改號為豕韋氏。周朝時又改為唐公。周成王時,唐國發生動亂,周成王派周公滅掉唐國,將其地封給了他的弟弟叔虞,並將唐公遷到杜城(今陝西長安),降其爵位為伯。唐國滅亡後,其子孫就以唐為姓氏。由於唐國位於晉地(今山西境內),故史稱這一支唐姓為晉地唐氏。這是唐姓最早的一個來源。

周朝末年,又把留在魯縣的劉累後裔封為唐侯,負責對帝堯的祭祀,其地在唐州方城(今河南方城縣)。其後代子孫世代居於此地,遂以唐為氏。這也可算是唐姓的一支。其實,這一支唐姓與晉地唐姓是一個祖先。

唐姓的第二個來源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周成王滅唐國後,把唐公之地轉封給了他的弟弟叔虞(周武王之子,姬姓),號稱唐叔。唐叔虞之子燮父的後代,後又被封於唐,其地在隨州唐城縣(今湖北隨縣西北唐縣鎮),地近於楚國,由於勢力微弱,遂成為楚國的屬邑。魯定公五年,楚昭王滅唐國,其子孫遂以國為姓。由於這支唐姓位於楚國境內,故史稱楚地唐氏。這是唐姓的另一個重要來源。

除了以上幾個來源外,還有幾支唐姓來自於少數民族。據《後漢書·南蠻傳》記載,東漢時,居住在我國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邦國中也有姓唐的,如唐叢國。東漢永平年間,唐叢國與白狼國等一百餘國,60O多萬人臣服於漢朝,並進貢方物。後來蠻夷王唐繒等人率其部落17萬人向內地遷移,漢政府給他們頒發金印紫授,賞賜甚厚。

東漢末年,居住在我國西北地區隴西一帶的羌族中也有唐姓,如隴西羌族名將就有唐蹄等人。

唐姓的早期分佈

先秦以前,唐姓主要分佈在以下幾個。地區:一個是今山西太原地區,這是唐姓最早的發源地之一。另一個地區則在今湖北省隨縣一帶,這也是早期唐姓的集中之地。第三個地區在魯國境內,即今山東省境。第四個地區就是秦國,即今陝西關中地區。

早在先秦時期,唐姓著名人物就有不少。春秋時,鄭國有大夫唐荀;楚國有大臣唐狡,大將唐昧,還有與宋玉齊名的著名詩人唐勒。據說唐勒與宋玉等人曾以屈原為師,以賦著名於當時。樑國有唐舉,一作唐莒,為當時著名的方士,善於相術。戰國時,晉國人唐雎魏國大夫。齊、楚兩國伐魏,魏國便求救於秦國,秦國沒有答應。在這緊急關頭,年逾九十的唐雎主動請求到秦國勸說秦王。後經唐雎一番慷慨陳詞,秦王感悟,遂發兵救魏。

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唐姓

秦漢以後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唐姓子孫名人輩出。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和政治形勢的變化,唐姓後裔也在不斷遷移在新的地區定居下來。總的說來,在這六七個世紀裡,唐姓後裔的分佈範圍逐漸有所擴大,......餘下全文>>

關於唐姓氏的來源

《說文》:“唐,大言也。” 構成漢族唐姓的來源主要有兩支:祁姓、姬姓。第一支出自祁姓,有4000多年的歷史。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這包括漢朝的南蠻,三國時的羌人,元朝西域人的唐姓,清朝滿洲八旗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等氏族。當代唐姓的人口已達780餘萬,為全國第二十五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62%。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湖南、四川二省,大約佔唐姓總人口的35%。唐姓的郡望主要有晉陽、魯國、北海、晉昌等。唐的堂號除了與郡望名相同外,重要的堂號有禪讓。   唐姓人群的血型分佈總的是:O型佔35.6%,A型佔29.6%,B型佔26.7%,AB型佔8.1%。

姓氏的由來?

中國人的姓氏淵源流長,據說起源於太古母系氏族社會,伏羲氏就開始"正姓氏,別婚姻",但先秦時代的姓和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姓產生於母系氏族社會,為同族集團的名稱,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分支之名稱,用於區別子孫之所出。由於人口增殖,遷居異地,身份技能的變化等,可以分裂一些支派,這些支派就是氏。氏是貴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稱號,夏、商、週三代以前,男子多稱氏.女子多稱姓,如孔子,於是姓,孔是氏,丘是名,因男子稱氏不稱姓,故叫孔丘,而不叫子丘。

姓氏主要來自四個方面:

一是從土地和賜姓而來,天子就是賜姓命氏的人。黃帝對他的二十五個兒子創設了十二個姓。陶唐氏之後代封於劉地,其後裔以劉為姓。

二是以出生地為姓。黃帝生於壽丘,長於姬水,故以姬為姓。

三是以封爵、官職為姓。楚莊王少子,作上官大夫,後代就以上官為氏。

四是因事物或其他原因而得姓。

漢丞相田千秋年紀大了,出入乘車,人稱"車丞相"。後人就以車為姓。葛是古姓,本來是琅琊諸縣人,後屯遷居陽都,陽都本來有姓葛的,又搬去姓葛的,故姓葛的人多了,就用諸葛來區別稱呼他們,從此就有了複姓諸葛。

由於部落的發展,人口的繁衍.分支逐漸繁多,氏名稱也大大增加.一姓可分成許多氏,一氏又繁衍更多的氏,所以姓氏都不是固定的,實際上姓氏合一或基本穩定,還是自漢朝以後的事。秦滅六國不久,漢又統一天下,做為維繫周王室的宗法制度重要標誌的姓氏有別制度,也隨著王室的徹底坍塌而消亡。至此.中國的姓氏才合二而一,或言姓,或言氏,或姓氏兼言。實際上皆以男氏代姓了。這就表明,以後的子孫,都是男姓血緣關係的繁衍,正如明代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所說:"自戰國以下之人,以氏為姓,黃帝以來之姓亡矣。""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一",姓氏便成為維繫傳統之紐帶,團結宗族之象徵,於是尊祖敬宗便成為幾千年來中國人們的傳統美德,同時也是維護祖國統一的保證。如果一箇中國人,連自己的先租和父母都不敬愛和尊重的話,很難想象他會成為一個愛國主義者。

至今數百千年,遷徙到異地他鄉華裔外籍人,現在他們還念念不忘他們的祖國、祖籍、祖先,常常來中國尋根拜祭,在他們的族譜上,還記載得清清楚楚,如日本的劉邦後裔原田家族族譜上所載:"高祖皇帝之血統,嚴然存在之事,予實雖欲不感泣,豈可得耶,又想中華之國立,至漢以來;二千百四十餘年,交待十三、四朝,今雖悠久。其間兩國務有盛衰,然無不盡懷漢朝之盛時而慕之者,予常馳念於我高祖統政之故國,切切而不能禁地,於是刊本譜,同族其發欲為,其族譜之基,聊報高祖皇帝之餘德也焉。"

據傳說,姓的最早起源與原始民族的圖騰崇拜有關。氏族部落不但對圖騰奉若神明,禁止食、殺、冒犯,而且把它作為本氏族統一的族號。在原始部落中,圖騰、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圖騰的名稱就演變成同一氏族全體成員共有的標記——姓。由圖騰演變為姓的傳說很多。據考證,夜郎國的國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為圖騰,姓竹。又據史書記載,晉國有狐毛、蛇平,漢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國有豹皮公等人。透過這些古怪的姓名和駱、虎、蟻、牛、羊、鳥、龍、竹、梧、茶、菊等與動物、植物名稱相同的姓氏,隱約可見圖騰崇拜對姓氏起源的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跡。

姓的形成除與圖騰關係密切外,還與女性分不開。據考古學資料表明,西周銅器銘文中,可以明確考定的姓不到三十個,但大多數都從女旁,如:姜、姚、姒、姬、媧、婢、妊、妃、好、贏等等。不僅古姓多與“女”字相關,就連“姓”這個字本身也從女......餘下全文>>

韓姓氏的由來?

一、姓氏源流

韓(Hán 韓)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為唐叔虞之後裔,以國名為氏。據《風俗通義》、《元和姓纂》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曲沃武公滅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韓國,封其小叔叔姬萬於韓,稱為韓武子,武子的曾孫韓厥以封邑為氏,稱韓氏。韓厥7世孫建立韓國,公元前230年被秦所滅後,其宗室子孫遂以國為氏,稱為韓姓,並大都聚居於穎川郡。

2、出自姬姓,為周代晉國的始祖唐叔虞的後代,以邑名為氏。據《風俗通義》、《元和姓纂》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兒子被稱為晉侯。晉侯的後代畢萬,曾被封在韓原(今陝西省韓城)。畢萬的後代就用封邑為名“韓”作為姓氏。

3、出自春秋時晉國大夫韓武子之後,以國名為氏。韓國為戰國七雄之一,開國君主是春秋時晉國大夫韓武子的後代虔。韓被秦滅後,韓國國君的後代,有的就以國名“韓”為姓。

4、出自少數民族的複姓改為韓姓。據《魏書·官氏志》載,後魏,鮮卑族有二字姓“大汗”氏,孝文帝改革時,以“汗”與“韓”音相近,改單姓韓,稱為韓氏。

5、出自姬姓,為黃帝裔孫韓經之後,以祖名為氏。據《姓氏尋源》載,上古時黃帝有子昌意,昌意生子韓流,其後有韓經,堯時為仙人,韓經之後代有的遂為韓姓。

得姓始祖:韓虔。西周初年,周公滅唐後,把唐封給虞,其子燮更國號為晉。春秋初期,曲沃武公奪得晉國君位後,滅掉周成王之弟的建立韓國,封其小叔叔姬萬於韓,稱為韓武子,武子的曾孫韓厥以封邑為姓,稱為韓氏。韓氏一直在晉國為官,到戰國初期,韓厥的七世孫韓虔(韓侯)同趙氏、魏氏一起瓜分晉國,建立韓、趙、魏三國,韓國為戰國七雄之一。韓國到韓襄王倉於前二百三十年被秦所滅,其宗室子孫遂以國為姓,稱為韓氏。韓虔即為韓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佈

韓姓最早活動在春秋時的晉國,隨著韓虔建立韓國並建都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又兩次遷都,一陽翟(今河南省禹州),一新鄭(今河南省新鄭)。兩次遷都,從而使韓姓得以迅速繁衍,也使得韓姓在河南打下堅實基礎。秦亡後,韓國宗室韓王信起初被封為潁川王,而後又改封太原,其後裔韓騫為避王莽之亂南遷南陽,這支韓姓在東漢得到很大發展。後周少保韓褒徙居昌黎(在今遼寧省義縣),其子韓仲良徙居京兆三原(今陝西省三原)。東漢末年社會動盪,有韓姓人徙居安定安武(今甘肅省鎮原),不久又有人從安定安武回遷河北武安,常山太守韓耆徙居九門(今河北省藁城),其子韓茂任後魏中書令,徵南大將軍、安定公。韓茂曾孫韓睿素為桂州長史,成為這一時期飛黃騰達的韓姓人。東漢末年,農民起義,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南北朝時,五胡亂華,中原人為避戰亂,大舉南遷,韓姓則有遷往西北、東北、西南、江南者,潁川和南陽的韓姓不少人遷居江南。唐代時有四位韓姓宰相,即韓瑗、韓弘出自南陽,韓休、韓滉出自昌黎,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雖出生於河南孟州,卻是韓睿素之後,因此他的著作也被後人輯為《昌黎先生集》。韓愈曾貶潮州刺史,為韓姓最早入廣東者。此時,陳留(今河南省開封東南)、河東(今山西省太原)、廣陵(今江蘇省揚州)都有韓姓大族,都稱從潁川遷徙而來。南宋時,居於北方和中原的韓姓人遷往江、浙、粵、閩一帶,又據有關學者證實,江浙鄂皖各地的韓姓人多為韓世忠後裔。元明清時期,韓姓發展的主要特點是江浙一帶的韓姓人較大規模的播遷於南方各省,有的遷居臺灣,甚至漂泊海外,到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定居。?韓姓主要分佈於我國北方的河南、陝西、山西、甘肅、河北、遼寧等省,南方則以江蘇、安徽、浙江、湖北、福建等省為主。韓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五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八六。

三、歷史......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唐姓氏的由來?
蔣姓氏的由來?
徐這個姓氏的由來?
鞏姓氏的由來?
羅氏姓氏的由來?
姜姓氏的由來?
蘭姓氏的由來?
賀姓氏的由來?
羅姓氏的由來?
宋姓氏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