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萬的歷史名人?
歷史上姓萬的名人有哪些
萬姓的得姓始祖為芮伯萬。周初,成王封同姓族人姬良夫於芮(今山西省芮城和陝西大荔一帶),遂建芮國。芮國是一個諸侯國,其國君人稱芮伯,芮伯傳至春秋時,出芮伯萬,因其寵姬眾多,風流成性,致使母親芮姜極度不滿,將其驅至魏城(今山西省芮城)。其子孫有以萬為氏者,稱萬姓,並奉芮伯萬為萬姓得姓始祖。
芮國在周襄王姬鄭十二年(公元前640年),為秦穆公嬴任好所吞滅,其王族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字為姓氏者,稱萬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萬氏正宗
萬[萬,讀音作wàn(ㄨㄢˋ)][1]
部分得姓始祖
編輯
芮伯萬、任萬、複姓葉萬氏、吐萬氏、萬紐於氏、万俟氏
部分始祖
編輯
萬 秩:字有典,行二。江西南昌縣籍,初公祖諱會奇客福建邵武府,病卒公考諱運屹,時年十四,值歲飢,歸未至,而母杜氏道卒,遂止於杉嶺西巖。至公之孫伯成昆弟,始回南昌原籍。生明洪武辛亥二月十八日,年六十八卒正統戊九月初四日,葬杉嶺西巖。配:柯氏,生明洪武乙卯四月初一日,年七十二卒。正統丙寅十月二十一日葬杉嶺西巖傍。子二:長子宗基,次子宗望。
萬壬一:原籍江西吉安府太祖縣中元進士第,任江南嶶州府太守,明洪武八年乙卯挈弟壬二公來湘卜居十七都小羅段尺塘灣生歿闕,紀葬段中螺絲頭良山坤向有墓碑是處離城七十里前羅瀧山八面後倚雲馬一屏河崗發泥溪之源天門樹螺絲之表其中田肥土深水秀山環可以饒富足可以蔚人文遂肇我族於斯焉。配:張氏,生歿闕紀葬合夫冢同向。子三:良孫;福孫;文孫。壬二:老譜注,公徙居四川厥後傅聞衍居桃源生歿葬配闕紀。壬三:歷居新化斗山嘉慶初欽錫翰林象春系公後嗣生歿葬配闕紀。[3]
遷徙分佈
編輯
萬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八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二百九十五萬三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18%左右。
春秋時期,芮國佔據今山西、陝西間地,晉國則佔山西一帶,故早期萬氏當發源于山西、陝西省境,此二省亦為後世萬氏支系的主要源頭。
漢朝以前,萬氏族人有入遷山東者,如戰國時期有山東人萬章,但兩發源地仍為萬氏族人主要繁衍生息之地。兩漢時期,陝西扶風一帶萬氏族人枝繁葉茂,遂有郡望——扶風郡。
魏、晉、南北朝時,北方戰火四起,萬氏族人有避居南方者,此次南遷,奠定了後世萬氏族人盛於南方的基礎。另外,北魏遷都洛陽後,隨著漢化政策的推行,鮮卑複姓吐萬氏改單姓萬,並迅速發展壯大,形成又一郡望——河南郡。
唐朝時期,浙江、安徽萬氏較盛,時有浙江崑山令萬齊融;安徽人萬敬儒,三世同居,族人所居之所稱“成孝鄉廣孝聚”。唐代以後,史載萬氏名人比比皆是,且多出南方。
萬姓
宋、元時期,更朝換代頻繁,少數民族遼、金、蒙皆想爭霸天下,北方時有戰爭,致使萬氏族人舉族南遷,南方萬氏族人由此陡增,江西、湖北、湖南、天津、山東等地均有萬氏族人散居點。據載,宋朝有萬頃,出江州(今江西九江);萬鎮,出平江(今湖南平江);萬人傑,出大冶(今湖北大冶);元朝有萬邦寧,出寶坻(今天津)。
明、清時期,是歷史上萬氏族人最盛階段,山東、四川、江蘇、廣東、廣西亦有萬氏族人的足跡。可見,萬氏族人已涉足於祖國最南端,遂有清朝萬氏族人渡海遷播於更廣闊之領域。據此期間史載萬氏名人來看,多出、江蘇、江西一帶,則此區誠為萬氏族人發展最旺之地。另,明朝萬氏作為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於河北、河南、山東、安徽、陝西、北京等地落籍。
如今,萬氏族人尤以山東、江西、江蘇、湖北等省多此姓,這四省萬氏族人約佔全國萬氏人口的40%以上。
歷史名人
編輯
萬 戶
15世紀末期,明朝的士大夫萬戶把47個自制的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雙手......餘下全文>>
姓萬的名人有多少
萬 章:齊國人,戰國時期孟子門下的得意弟子,是最早揚名於歷史的萬姓先人。關於他的事蹟,史書是這樣記載的:“孟子去齊,絕糧於鄒薛,退與萬章之徒,弧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萬 修:茂陵人,東漢名將。光武帝時歷任信都令、偏將軍等職,因功封槐裡侯,為雲臺二十八將之一。
萬 回:唐代高僧,曾預言安樂公主將被誅,玄宗可作五十年太平天子等事,其神異類此。傳其一日忽求閿鄉(今屬河南省)河水,飲畢圓寂。
萬 勝:元黃陂(今屬湖北)人,初從明玉珍起義,後任玉珍所建夏政權之司馬,因功升右丞相。玉珍去世後,萬勝被珍子明昭矯旨縊殺。
萬 泰:明末浙江省鄞縣人,崇禎年間舉人。明亡後,隱居不仕,著道士服。工文學書法,尤善詩,著有《寒鬆齋稿》。
萬 表:定遠(今屬安徽省)人,明正德年間武進士,通經術,熟知先朝典故,為明代武臣通儒之佼佼者,著述甚豐,有《海寇議》、《萬氏家鈔濟世良方》、《灼艾集》等。
萬 川:吳江(今屬江蘇省)人,清代著名畫家兼繪畫理論家。博學能文,擅畫花鳥,用筆含蓄,色調柔和清新。著有《繪事瑣言》、《繪事雕蟲》等。
萬 樹:宜興(今屬江蘇省)人,清代文學家、戲曲作家。造詣於詞之格律方面,編《詞律》二十卷,另有傳奇、雜劇二十餘種。
萬 經:歸安人,清代傑出學者,康熙年間進士。博通金石性理及金石家言,著《分隸偶成》等。
萬安國:代(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北)人,北魏官至大將軍、大司馬,封安城王。
萬寶常:隋代音樂家,擅長諸多樂器,尤精琵琶,曾奉詔造諸樂器,以自制的水尺為律尺,以調樂音,撰有《樂譜》。
萬敬儒:廬州(今安徽省合肥)人,唐代大孝子。據傳其母亡,住墓旁,刺血寫佛經,二指斷,母復生,時人稱奇。
萬壽祺:明末書畫家,萬曆年間舉人。明亡後,仍以遺民自居,著儒士服,戴和尚帽,人稱“萬道人”,與閻爾梅同稱“徐州二遺民”,著有《隰西堂集》。
萬承紀:江西省南昌人,清代著名畫家,官至河南同知加知府銜。
萬斯大:清朝經學家。他一生精於經學,對《春秋》、《三禮》尤有研究。為萬斯同之兄。
萬斯同:清代著名史學家,博通諸史,尤精明史。他講求志節,堅決不願在清朝為官。。康熙間,應邀以布衣參修《明史》五百卷,皆其手定。著有《歷代年表》。
萬家寶:筆名曹禺,祖籍湖北潛江,生於天津,現代史上傑出的文藝家、戲劇作家。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
萬里,山東東平人。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0年4月-1988年4月任國務院副總理,1982年9月在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第十一、十二屆中央委員。
萬梓良,香港演員。
姓萬的名人有哪些
請樓主過目萬 章:戰國時期孟子門下的得意弟子,是最早揚名於歷史的萬姓先人。關於他的事蹟,史書是這樣記載的:“孟子去齊,絕糧於鄒薛,退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萬 修:漢代扶風人,平河北立大功,雲臺二十八將之一,大將軍。封槐裡佐樹侯。
萬安國:北魏代郡人,大將軍,大司馬,封安成王。
萬寶常:隋代音樂家,善長多種樂器,著有《樂譜》。
萬其融:唐代越州人,善詩,文詞俊秀,與賀知章揚名上京。
萬敬偳:唐代廬州人,三世同堂,力盡孝道,高宗詔表,居所改名成孝裡。
萬 齊:唐代,代宗欽點翰林院大學士,後升殿前侍郎。
萬 楚:唐代,代宗開元進士,善攻詩聞名。
萬 虎:唐代,代宗御前鎮殿大將軍。
萬 彪:唐代,代宗九門提督大將軍。
萬 頃:宋代浙江紹興人,十歲受帝召見誦經史、子書如流,欽賜文林郎。
萬昌泰:南宋進士。
萬子庚:南宋進士。
萬人傑:南宋,創前直諫大臣。
萬 金:元代,進士,兵部侍郎。
萬 玉:元代,進士,升傳宣太史,時人稱萬氏三龍。
萬 清:元代,進士,升樞密院使,鎮守建昌路總管府。
萬祥元:元末,進士,翰林院編修,誥封奉政大夫。
萬 安:明代,憲宗,孝宗兩朝,翰林院編修大學士。
萬陽春:明代,進士,十歲能成詩對,十六歲中進士,兩任知縣,一任知州,誥封清禎惠民大夫。
萬巨集仁:明代,武進士,副將,受昭武將軍。(入川我支第四代祖)
萬 全:明代,著名醫學家。
萬 文:明代,大孝子。
萬元吉:明代,軍事紀監,兵部左侍郎。
萬 孚:清代,四川瀘州人,道光壬午舉人。(入川我支第十六代祖)
萬 泰:清代,戶部主事,詩史學家。
萬斯大:清朝經學家。他一生精於經學,對《春秋》、《三禮》尤有研究。為萬斯同之兄。
萬斯同:清代著名史學家,博通諸史,尤精明史。他講求志節,堅決不願在清朝為官。康熙間,應邀以布衣參修《明史》五百卷,皆其手定。著有《歷代年表》。
萬壽棋:清代著名國畫家。
萬 樹:清朝文學家、戲曲作家。在詞的格律方面,造詣很深。編有《詞律》20卷,為填詞者所推重。又有雜劇、傳奇21餘種。
萬香鳳:清代,江西寧義人,進士,兵部經筵講官左侍郎。
萬啟均:清代,江西南昌人,進士內閣中書,癸酉四川大主考。
萬世發:清代,江西南城人,進士,國了監,修道院助教。
萬方雍:清代,江西寧義人,廣東行走主事。
萬紹修:清代,江西南昌人,甲武恩科進士。
萬世美:清代,福建甌寧人,進士,內閣中書。
萬 雲:清代,浙江仁和人,監察御史。
萬 嵩:清代,順慶府人,乾隆丁酉科解元。
萬 巖:清代,湖廣黃州人,乾隆庚子科解元,湖北教諭。
萬 寶:清代,常州人,舉人,浙江訓導。
萬 華:清代,雲南江州人,浙江知縣。
萬 珍:清代,江西義安人,浙江知縣。
萬希和:清代,湖北人,舉人,湖南知縣。
萬希煜:清代,湖北人,歷廣東知縣。
萬法周:清代,德安人,副榜,歷湖北教諭。
萬在衡:清代,浙江仁和人,監生,歷湖南知縣。
萬雲霞:清代,臨江人,拔貢,歷江西教諭。
萬文選:清代,同川人,歷陝西教諭。
萬演光:清代,浙江臨安人,舉人,歷雲南教諭。
萬朝宗:清代,湖廣人,歷江西訓導。
萬承宗:清代,湖廣舉人。
萬邦彥:清代,順天府人,歷江西巡險。
萬豫安:清代,順天府宛平人,歷廣東巡檢。
萬人傑:清代,潼川人,資州學政。
萬 誠:清代,湧州人,內閣中書。
萬 達:清代,滿州人,戶部司員。
萬其智:清代,江西人,康熙十九年,任職納溪。
萬 聽:清代,湖廣楚......餘下全文>>
歷史上萬氏的名人有誰
最早嘗試飛天的明朝士大夫萬戶
明代名醫萬全
清代著名畫家兼繪畫理論家萬 川
現代史上傑出的文藝家、戲劇作家萬家寶,就是《雷雨》的作者,著名的曹禺
世界動畫大師,藝術大師,中國剪紙藝術第一人,動畫電影創始人,世界著名導演,近代世界500名人之一萬籟鳴新中國將軍:萬毅中將、萬振西少將、萬海峰上將、萬九如少將、萬小元少將
姓萬的名人
萬 章:齊國人,戰國時期孟子門下的得意弟子,是最早揚名於歷史的萬姓先人。關於他的事蹟,史書是這樣記載的:“孟子去齊,絕糧於鄒薛,退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萬 修:茂陵人,東漢名將。光武帝時歷任信都令、偏將軍等職,因功封槐裡侯,為雲臺二十八將之一。
萬 回:唐代高僧,曾預言安樂公主將被誅,玄宗可作五十年太平天子等事,其神異類此。傳其一日忽求閿鄉(今屬河南省)河水,飲畢圓寂。
萬 勝:元黃陂(今屬湖北)人,初從明玉珍起義,後任玉珍所建夏政權之司馬,因功升右丞相。玉珍去世後,萬勝被珍子明昭矯旨縊殺。
萬 泰:明末浙江省鄞縣人,崇禎年間舉人。明亡後,隱居不仕,著道士服。工文學書法,尤善詩,著有《寒鬆齋稿》。
萬 表:定遠(今屬安徽省)人,明正德年間武進士,通經術,熟知先朝典故,為明代武臣通儒之佼佼者,著述甚豐,有《海寇議》、《萬氏家鈔濟世良方》、《灼艾集》等。
萬 川:吳江(今屬江蘇省)人,清代著名畫家兼繪畫理論家。博學能文,擅畫花鳥,用筆含蓄,色調柔和清新。著有《繪事瑣言》、《繪事雕蟲》等。
萬 樹:宜興(今屬江蘇省)人,清代文學家、戲曲作家。造詣於詞之格律方面,編《詞律》二十卷,另有傳奇、雜劇二十餘種。
萬 經:歸安人,清代傑出學者,康熙年間進士。博通金石性理及金石家言,著《分隸偶成》等。
萬安國:代(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北)人,北魏官至大將軍、大司馬,封安城王。
萬寶常:隋代音樂家,擅長諸多樂器,尤精琵琶,曾奉詔造諸樂器,以自制的水尺為律尺,以調樂音,撰有《樂譜》。
萬敬儒:廬州(今安徽省合肥)人,唐代大孝子。據傳其母亡,住墓旁,刺血寫佛經,二指斷,母復生,時人稱奇。
萬壽祺:明末書畫家,萬曆年間舉人。明亡後,仍以遺民自居,著儒士服,戴和尚帽,人稱“萬道人”,與閻爾梅同稱“徐州二遺民”,著有《隰西堂集》。
萬承紀:江西省南昌人,清代著名畫家,官至河南同知加知府銜。
萬斯大:清朝經學家。他一生精於經學,對《春秋》、《三禮》尤有研究。為萬斯同之兄。
萬斯同:清代著名史學家,博通諸史,尤精明史。他講求志節,堅決不願在清朝為官。。康熙間,應邀以布衣參修《明史》五百卷,皆其手定。著有《歷代年表》。
萬家寶:筆名曹禺,祖籍湖北潛江,生於天津,現代史上傑出的文藝家、戲劇作家。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
萬里,山東東平人。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0年4月-1988年4月任國務院副總理,1982年9月在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第十一、十二屆中央委員。
萬梓良,香港演員。
權姓的歷史名人
權姓名人,漢有輔佐都尉權忠,南北朝有權冀、權會,宋代有副宰相權邦彥。權德輿(759~818),唐代文學家。字載之。天水略陽(今甘肅秦安)人。後徙潤州丹徒(今江蘇鎮江)。德宗時,召為太常博士,改左補闕,遷起居舍人、知制誥,進中書舍人。憲宗時,拜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徙刑部尚書,復以檢校吏部尚書出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卒諡文,後人稱為權文公。權會(約500-約575),北朝齊臣。字正理,河間鄚(河北任丘)人。家貧好學,精通諸經。仕齊,初為四門博士。德高學博,拜師求學者甚眾。《北史·儒林上》言其“志尚沈雅,動遵禮則”。“性恬靜,不慕榮勢,恥於左宦。”注《易經》,行於世。權景宣,北周將領。字暉遠,天水(今屬甘肅)人。少聰穎,曉兵略,為宇文泰所賞識,歷任多種要職,久駐荊、湖地區,東御東魏,南略樑邑,所向多捷。初,樑岳陽王蕭詧以襄陽歸附北周,攻梁元帝於江陵蕭詧部叛將杜岸乘虛襲襄陽,他率騎三千助蕭詧擊敗杜岸;又與楊忠攻樑將柳仲禮,拔安陸、隨郡。時隨州城民吳士英殺刺史黃道玉,他致書於吳,偽稱黃氏凶暴該殺,吳接信後率眾來歸,被執殺。繼克應城,朝廷授以並、安、肆、郢、新、應六州諸軍事,幷州刺史。不久進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進爵為伯,賜邑五百戶。唐州田魯嘉自號豫州伯,勾結齊兵為助;他領兵征討,俘魯嘉,以其地為郡。後梁湘東刺史王琳不滿陳霸先專權,勾通北周;他致書與之結納,牽制陳霸先。孝閔帝即位,任他為司憲中大夫,基、鄀、硤、平四州五防諸軍事,江陵防主加大將軍,轉任荊州刺史、總管十七州諸軍事,進爵千金郡公。時南朝陳湘州刺史華皎與陳霸先有隙,欽舉州附北周;他統水軍與華皎俱下夏口。因驕橫跋扈,收受賄賂,指揮節度朝令夕改,將士不肯用命,與陳兵始交戰,即敗北船艦器械損失殆盡。尋卒,贈渭、鄯、河三州刺史,諡“恭”。權武,隋將領。字武挵(nòng),天水(今屬甘肅)人。驍勇果斷。北周時,父為楊忠部屬,戰死,武起家開府。隋文帝時,為潭州總管。受嶺南部酋賄,生子擅放獄囚。又言法嚴苛,不可為官。下獄,帝以其父功,免死為民,後復官。煬帝時,位至右屯衛大將軍,坐事除名。卒於家。權萬紀,唐臣。懷恩從祖。性剛正,好直言。貞觀中曾以公事奏劾魏徵等。遷齊王府長史,數匡諫李祐過失,因而被殺。權懷恩,唐臣。京兆萬年(陝西西安)人。高宗時為萬年縣令,賞罰分明。《舊唐書》稱其“為政清肅”。高宗稱之為“良吏”。歷任慶、菜、衛、邢、宋五州刺史;後為益州大都督府長史至死。權龍褒,唐臣。一作權龍襄。萬歲通天元年(696),任滄州刺史。坐親累遠貶嶺南容山府。神龍(705-706)中追入,為瀛州刺史。景龍中(707-709),為左武將軍。龍褒常自矜能詩,而不知聲律,自嘲曰:“趁韻而已。”《全唐詩》卷八六九錄其詩五首,《全唐詩補編·續拾》卷七重錄一首。權皋:(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大臣。原在安祿山幕中做事。他發覺安祿山謀反,怕禍及父母,就裝病攜親離職而去。剛渡江,安祿山就起兵了。唐玄宗曾召他做監察御史,恰逢權母重病,客居洪州,權皋堅辭不受。後被拜起居舍人,又被召為著作朗,權皋都以侍母為因固辭。人們見他一心事母,都佩服他對國家貞,對父母孝。他死後被諡為“孝貞”。權謹:(生卒年待考),字仲常;徐州人(今江蘇徐州)。著名明朝大臣、孝子。權謹是載入《明史》的“孝義”典範人物,曾歷光祿署丞,文華殿大學士,後又任通政司右參議。十歲喪父,哀痛甚至哭死過去。明朝永樂年間官光祿署丞。母親九十歲去世,他在墓旁築廬,守孝三年。明仁宗時因孝行官文華殿大學士(宰相),他要辭去,明仁宗說:“朕提升你,要給天下為人......餘下全文>>
紀姓的歷史名人
紀 昌:紀昌者,又學箭于飛衛……著有《列子·湯問》 。紀 信:今四川省西充縣關文鎮扶龍村人,劉邦起兵抗秦,為部將。漢王三年(公元前204年)夏四月,項羽率兵圍攻河南滎陽月餘,城內糧缺,朝不保夕,將士也筋疲力竭,漢王劉邦十分著急。五月,將軍紀信見情況危急,便對漢王說:“事急矣,臣請誑楚。”在徵得漢王同意後,由陳平寫了一封詐降書,送與項羽,說漢王今夜便出東門投降。半夜,城中兩三千婦女從東門魚貫而出,絡繹不絕,楚兵都擁至東門看熱鬧,漢王乘機與張良、陳平、樊噲、夏侯嬰等數十騎從西門逃出。天明,紀信扮漢王乘龍車出城受降。項羽發現被騙,下令將士齊集火炬,燒燬龍車,紀信全然不懼,於烈火仍大罵項羽的殘暴。紀信死後,被葬在滎陽城西孝義堡。劉邦建立漢朝後,特在他的家鄉置安漢縣(今西充縣),以資紀念。後人感其英勇忠義,把紀信誆楚的史實編成戲劇《紀信替死》,搬上舞臺演出,使之名昭千古,同時,亦把紀信的家鄉安漢,稱之為“忠義之邦”。紀筱襄:明孝宗生母。諡曰恭恪莊僖淑妃,後諡曰孝穆慈慧恭恪莊僖崇天承聖純皇后,遷葬茂陵,別祀奉慈殿。紀 昀:字曉嵐,晚號石雲。清朝河間人。乾隆進士,授編修。官至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他貫通儒籍,旁及百家,任《四庫全書》總纂,校訂整理,每書悉作提要,冠諸卷首。未著錄者則為存目。主持編纂工作20餘年,一生精力,備註於此。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書7種。紀 政:簡介見下面近代名人處。紀青女:小字阿男。明清上元(今江蘇省南京)人。 其夫早喪,映淮不再嫁,以守節聞。紀玉良:海京劇院老生演員,生於1917年,卒於2002年,原名紀雲峰,曾用名紀應甫,祖籍北京。他自幼酷愛京劇,中學時代向魏公陶學戲,1936年拜馬四立為師學老生,1937年下海,邊習藝邊演出,期間向陳秀華、瑞德寶、張少甫等學藝。1940年與李玉茹、王金璐等中華戲校畢業生搭班赴滬,改名紀玉良。後來又和李世芳、毛世來、張君秋、宋德珠、言慧珠、童芷苓等先後同臺。1951年參加上海人民京劇團、1955年並人上海京劇院、1971年調到上海“五·七”京訓班任教,1978年調回上海京劇院一團。紀玉良宗譚學馬,嗓音寬亮,擅演的劇目有《將相和》、《武家坡》、《轅門斬子》、《大·探·二》等,現代戲《智取威虎山》中的少劍波為其首演。紀登奎: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紀兆全:原中國第一機械工業部副部長。江蘇邳州市大胡樓人。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研究員.紀榮旭:河南省林州市橫水鎮東趙村人,1916年生,1938年赴延安參加抗日戰爭,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後編入新四軍,任排長、指導員等職,後來擔任新四軍《江淮畫報》記者,解放戰爭時參加渡江戰役。革命勝利後任青島警備區保衛科長、濟南軍區軍事檢察院院長。1964年才轉業到山東省無線電廠任黨委書記。1990年12月去世。紀亭榭少將紀亭榭(1914-—2009.12.7),黑龍江省東寧縣人。1937年參加八路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第5支隊1總隊總隊長,晉察冀軍區第5軍分割槽參謀長,第1軍分割槽3團團長。解放戰爭時期,任張家口公安局保安大隊大隊長,張家口軍警聯合處處長兼衛戍區司令部副參謀長,察哈爾軍區第6軍分割槽司令員兼武裝部部長,晉察冀軍區獨立旅旅長,華北軍區直屬第209師副師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副師長,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兵部副參謀長、參謀長。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以及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才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勳榮譽章。
...餘下全文>>
姓氏中的歷史名人有
這個姓氏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叫做東方?歷史上姓東方的名人都有誰?東方 東方,中國真的有這個姓氏。 東方姓氏的起源: 起源1:源於姜姓,出自神農氏伏羲,屬於以自然現象為氏。 相傳,神農氏一族人從事務農勞作以後,每天太陽從東方升起是開始農作的重要時刻,於是伏羲的後代人中以農為本的人群中,就形成了東方複姓。 起源2:源於姬姓,出自漢朝時期東方朔之後,屬於以先祖冒姓為氏。 東方朔之父名張夷,但在他出生前便去世了。母親田氏在他出生三天後也死了,東方朔便由其兄嫂撫養成人。因為東方朔出生時東方天剛亮,所以其伯父就為他取名叫東方朔。東方朔在西漢時期官拜太中大夫,他生性詼諧滑稽,出言幽默,但能洞察事理,直言切諫。在東方朔的後裔子孫中,皆以先祖名字中的“東方”為氏,形成一支東方複姓。
姓商的歷史名人和當代名人
商容
他是第一位出現於史籍的商姓人士,傳說是紂王時官拜大夫,因忠言直諫,被紂王罷官。周武王克商後,商容歸周朝,欽慕他的為人,曾特別旌表其閭,並嫁以女兒,所傳後裔以商為姓。這也是有的學者認為他是後世商姓得姓始祖的原因。
商高
周代數學家,他寫了中國第一本數學著作《周髀算經》。
商澤
春秋末年魯國人。字子秀,一作子季,孔子弟子,為七十二賢之一,以涉覽六籍為樂。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封“雎陽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封“鄒平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稱“先賢”。
商瞿
春秋末年魯國人。字子木,孔子弟子,比孔子小二十九。孔子把《易經》傳授給商瞿,商瞿傳給楚國人犴臂子弘,子弘傳給江東人矯子庸疵,庸疵傳給燕國人周子家豎,周豎傳給淳于人光子乘羽,光羽傳給齊國人田子莊何,田何傳給東武人王子中同,中同傳給菑川人楊何。楊何在漢武元朔年間,因為研究《易經》出任子當朝的中大夫。
商鞅
戰國時期為秦奠定統一基礎的功臣,是人所共知的歷史人物。當時,他以刑名法術之學,被秦孝公重用為相,定變未能令,廢井田,開阡陌,改賦稅之法,結果在短短的十年時間之內,使得秦國面貌大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秩序井然。商鞅也因此被封於商公邑,號為商(或上)君。有學者認為,商鞅的後代子孫就以封邑名作了姓氏。
商挺
元初大臣。字孟卿(1209-1288),晚號左山老人。曹州濟陰(今菏澤)人。憲宗三年(1253年),奉蒙古封君忽必烈徵召至鹽州,任京兆宣撫司郎中,撫定關中。又升空撫司副使,受命兼治懷孟。八年(1258年),復得忽必烈召見,與商軍政要務。明年,力助忽必烈取得汗位。任陝西、四川等路宣撫副使,與宣撫使廉希憲等共同挫敗蒙古將領哈刺不花、渾都海等人的叛亂。改僉陝西、四川行省事,晉參知政事。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召入京拜為中書參知政事。歷任同僉樞密院事、僉樞密院事、樞密副使等職,於元初軍政制度多所建立。九年(1272年)十月,赴京兆皇子王相府任王相。十五年(1278年)以王府內訌,株連罷職、籍家。無罪獲赦後,隱居不出。死於京城。仁宗延佑初年,追封推誠協謀佐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魯國公,諡“文定”。能詩賦,兼工書法。著有《藏春集》6卷。
商輅
字弘載,號素庵,明朝人。正統間鄉、會、殿試皆第一。景泰間官至兵部尚書。成化初進謹身殿大學士。他為人平粹簡重,寬厚有容,至臨大事、決大議,毅然莫能奪。著有《商文毅公文》。
商景春
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進士,曾任湖南桃源知縣,歸休後隱居於偏僻的福清赤礁。宋末元初,景春之弟景夏組織義軍抗元,失敗被俘,自殺,商氏族受清剿。景春的長子商禹和第三子商當逃避於赤礁,戰事過後,商禹回居石竹,商當留在赤礁,分別傳下長房和三房裔孫。景春的次子商稷,逃到漳浦,見縣治西南鹿溪之濱一片沃土,便住下來墾荒拓土,傳衍第二房裔孫,建立商氏埔社,並傳衍後裔於杜潯和詔安。
商大節
(1489年~1553年)明代大臣,字孟堅,鍾祥人。嘉靖二年(1523年)進士,任豐城知縣,後提升為兵科給事中,因事被謫為鹽城縣丞。不久,出任廣東僉事,鎮壓海南島黎民的反抗。後升右僉都御史,巡撫保定兼提督紫荊各關。時蒙古貴族俺答率兵入犯,進逼京都,他奉命率五城御史統領城中居民及入京應試武生守禦。俺答兵退後,奉命兼管民兵,經略京城內外,官進右副都御史。為大將軍仇鸞所妒,世宗聽信讒言,將他下獄。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仇鸞死,其舊部為他申訴,世宗不允。次年死於獄中。穆宗即位後,贈兵部尚書,諡曰端愍。
商景蘭
清初詩人。字媚生,明、清間會稽人。明吏部尚書商祚長女,祁彪佳妻。能書善畫......餘下全文>>
言姓的歷史名人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元至元三十年(癸巳,公元1293年)改蔡州為汝寧府,成為河南行省八府之一。明沿元制,明成祖朱棣封藩四子於此,稱崇莊王,在此傳十一世。清朝時期仍為汝寧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廢府,改為汝南縣。民國十三年(甲子,公元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導專員公署於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曾設汝南專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併於汝南縣。現為汝南縣即汝南縣城,隸屬駐馬店地區。吳 郡: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東漢王朝分會稽郡置吳郡,治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區包括建德以下錢塘江兩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吳郡之內。南朝陳國時期,改吳郡為吳州。隋朝滅南朝陳國之後,再改吳州為蘇州,吳地始有蘇州之稱,並一直沿襲至今。另外,在三國時期,孫吳政權在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有一個吳郡,治所在烏程(吳青鎮,今浙江湖州吳興區)。 汝南堂:以望立堂。吳郡堂:以望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