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春節風俗?

General 更新 2025年02月03日

中國各地過年的習俗 10分

京城古韻

過年

在京城,除夕,夜子初交,門外寶炬爭輝,爆竹競響。年飯用金銀米為之,上插松柏枝,綴以金錢、棗、慄、龍眼、香枝、破五之後方能撤去。每到除夕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

正月初一日,五更起床,焚香,放紙炮。這天互相拜訪,不問貴賤,奔跑往來好幾日,名曰“賀新歲”。

廟會

初一,祀神及先祖,剪紙不斷至丈餘,供於祖前,謂之“阡張”,焚之。

正月一日到五日,俗名“破五”。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

贊助廣告

除一般年俗外,廟會則為舊時北京過年的主要習俗。除了人們所熟悉的“廠甸”之外,“五顯財神廟”初二至十六、“東嶽廟”初一至十五、“白雲觀”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廟會,最富有北京過年的特色。

閩粵風采

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顯得與城市不盡相同。鄉村農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

另外,家長率子女圍坐爐旁,叫“圍爐守歲”,最好通宵達旦守著,據說這是為父母添壽。此時,長輩給晚輩分壓歲錢,叫“分圓”。隨著社會進步,閩南鄉村一些繁瑣的習俗已逐漸被廢止了,但農家企盼好年景的風俗仍保留了下來。

贊助廣告

廣東:農曆年的最末一天稱歲除,這天晚上稱除夕,潮汕習俗謂之“過年”。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趕回家團聚。除夕夜全家圍爐吃團圓飯。飯後大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上輩,分發“壓歲錢”。是晚農家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以象徵“歲歲有餘”、“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

農曆正月初一日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曉喜炮聲聲,家家戶戶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吉(即柑,柑大於橘,故稱大吉)、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門前張燈結綵,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

西北勁風

陝西:

民風古樸春節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除夕到了,貼對聯,打醋炭,掛紅燈,淨院落。正月初一,天剛朦朦亮人們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開門炮”,這意味著開門大吉。接著,老人們便忙著迎神、接灶君。孩子們早都跑出去拜年了。

關中耍社火,陝北扭秧歌。秧歌拜年是陝北年俗中獨特的風情。春節期間,村村都組織秧歌隊,挨門逐戶拜年,秧歌隊每到一戶,傘頭觸景生情,即興創作自編唱詞向主人祝福。如“進了大門抬頭看,六孔石窯齊展展,五穀豐登人興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甘肅:

新年舞社火,社火,廣泛流行於甘肅各地,是一種載歌載舞、體裁多樣、種類繁多的綜合表演藝術,多在農曆正月進行表演。民間社火表演中,以歷史上的豪傑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間傳說中的各種人物為角色。

正月打鞦韆:鞦韆是娃娃們的陣地,又是小媳婦、大姑娘的天下了,臨夏山村的正月,就這樣飛在了鞦韆上,天天飛、夜夜飛,直到正月十五。正月十六,鞦韆的主人爬到樹上,把鞦韆卸下來,一年一度的打鞦韆就結束了。

東北瑞雪

東北的年俗,春節是中國最為隆重的節日,有很多古老相傳的風俗,以東北來說,講究就不少。

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燭、廣陳供品依尊卑長幼向宗親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辭歲。隨後,舉行家宴長輩們坐了上首,晚輩們團團而坐,取“闔第團圓”之意。飯果必要豐富,讓人有充實感,預示來年豐衣足食,事業興旺。飯後,孩子們將芝麻秸遍撒庭院,人行其上,嘎嘎作響,謂之“踩......餘下全文>>

各地區春節習俗都有哪些 各地春節的習俗大全

東北

東北的春節習俗除了和北方許多地區一樣之外,自身保留了一些古老的習俗。   除夕,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燭、廣陳供品,依尊卑長幼,向宗親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辭歲。隨後,舉行家宴,長輩們坐了上首,晚輩們團團而坐,取“闔第團圓”之意。飯果必要豐富,讓人有充實感,預示來年豐衣足食,事業興旺。   這頓飯是對年菜的首次品嚐,可以葷素一齊上。通常必要有紅燒肉、燉羊肉、米粉肉、紅燜肘條、元寶肉、南煎丸子、四喜丸子、凍兒、豆兒醬、豆豉豆腐、芥末墩兒、辣芥菜、炒醬瓜兒等年禧套路菜。   席間,老少互相祝願、兄弟間推杯換盞,盡情享受天倫之樂。飯後,孩子們將芝麻秸遍撒庭院,人行其上,嘎嘎作響,謂之“踩歲”;再將懸掛於室內、外的春燈一齊點起來,照耀著四壁的年畫和春條,室內、外一片燈火輝煌。“天地桌”上供著大幅黃紙彩印的“三地三界十八佛諸佛”或“百份”(天地諸神像冊),設大餅,蜜供、面鮮、果品、素菜、年糕、年飯為供品,高點金字紅燭與子午香,以表迎請諸神下界賜福。   為珍惜已逝的歲月,男女老少都要徹夜不眠,進行不同的娛樂活動,謂之“守歲”。孩子們歷來是隨心玩耍,抖空竹、抽陀螺、捻升官圖、擲骰子、玩牛牌、吹琉璃喇叭、口琴、耍影戲人、點走馬燈,放“滴滴金兒”,“耗子屎”、“黃煙帶炮”……老太太們則坐在一起鬥紙牌、打麻將、打十胡。   娛樂中佐以鮮果、糖果、乾果雜拌兒、溫樸、炒紅果、蜜餞海棠等,邊吃邊玩,盡情享受,直至“接神”。午夜,此起彼伏的鞭炮聲響,震徹夜空。“遍天銀花鏽,闔街硝煙濃”。家家齊聚天地桌前焚香叩拜,供上素餡水餃,迎接諸神下界。   禮成後,即宣告舊歲已去,新年來臨,這正是“五更分二年”的莊嚴時刻。全家互道“新禧”,晚輩們要到堂上給長輩們叩首拜年,長輩們必給未成年的小孩兒一一引進“壓歲錢”。   最後,全家吃一頓素餡餃子,謂之“五更餃子”、“團圓餃子”。在百十個餃子裡,只有一個放有硬幣,謂之吃到這個餃子的人,主一年諸事順遂。[18]

北方

天津   天津人稱臘月初八為“臘八兒”,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許多天津人還在這天用醋泡大蒜,名“臘八醋”。臘月十五開始,各式各樣的年貨全都上市,以娘娘宮為軸心的宮南宮北大街更是熱鬧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宮頭一個目標就是風葫蘆,成年男人到這裡,忘不了買燈籠,女人們來這裡多是“洗娃娃”的。從娘娘宮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這是節前婦女必須做完的事情。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昇天的日子,家家要買糖瓜兒,等到夜裡12點祭灶王爺。待香燃盡後,請下灶王像,點火燒了,大年三十再買新的灶王像,又叫“灶王碼子”換上,年復一年,都是這樣。天津還有春節貼吊錢兒的習俗,吊錢兒是用彩紙剪刻成的圖案,貼在門窗的玻璃和橫稜上,作為春節喜慶氣氛的點綴。貼上的吊錢兒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損壞,否則就意味著一年不吉利。天津人稱正月初五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當當,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災的意味。   河北   年初一:祭拜天地   年初二:狗狗過生日   年初三初四:走親訪友,媳婦回孃家   年初五:“破五”祭財神   年初六:百無禁忌,出門活動筋骨   年初七:吃麵條,祝長壽   年初八:凌晨拜天公   年初九:玉皇大帝登場   初十、十一、十二、十三:大吃大喝,最後記得迴歸清淡   年十四:準備鬧元宵   年十五:吃元宵看燈火   年十六:迴歸清淡   年十七:春節落幕   山東   山東的......餘下全文>>

傳統節日各地的習俗

各地節日風俗

1、馬奶節:蒙古族

2、那達慕大會:蒙古族

3、聖紀節:回族、維吾爾、哈薩克、東鄉、撒拉、塔吉克、烏茲別克、柯爾柯孜、塔塔爾、保安等

4、開齋節:同聖紀節的民族

5、古爾邦節:同聖紀節的民族

6、藏曆年:藏族、門巴等民族

7、傳召:藏族

8、薩葛達瓦節:藏族、門巴族

9、雪頓節:藏族

9、沐浴節:藏族

10、三月三:藏族

11、爬坡節:苗族

12、龍船節:苗族

13、蘆笙節:苗族

14、苗年:苗族

15、彝年:彝族

16、跳公節:彝族

17、火把節:彝族、哈尼族、白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納西族、布朗族、普米族等民族

18、趕花街:彝族

19、吃立節:壯族

20、歌圩:壯族

21、老人節:朝鮮族

22、秋夕節:朝鮮族

23、土王節:侗族

24、冬節:侗族

25、鬥牛節:侗族

26、趕坪節:侗族

27、趕鳥節:瑤族

28、三月街:白族

29、繞三靈:白族

30、過趕年:土家族

31、那吾魯孜節:哈薩克族

32、潑水節:傣族、布朗族、阿昌族、德昂族等民族

33、卯節:水族

34、端節:水族

35、海坡會:納西族

36、花兒會:土族、回族、東鄉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等民族

37、羌年:羌族

38、轉山會:普米族

39、大年:普米族

40、乞脫乞迪爾節:塔吉克族

!

全國各地春節時的習俗一樣嗎?都有哪些習俗呢?

不一樣,習俗非常多

掃塵——民諺說: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北方叫掃房,南方叫撣塵。室內屋外,房間屋後,徹底進行打掃、衣被用具、洗刷一新,乾乾淨淨地迎新春。

門畫——據《山海經》載稱: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時,夢裡常聽到鬼哭神嚎之聲,以至夜不成眠。這時,大將秦叔寶、尉遲恭二人自告奮勇,全身披掛地站立宮門兩側,結果宮中果然平安無事,李世民認為兩位大將太辛苦了,心中過意不去,遂命畫工將他倆人的威武形象繪之在宮門上,稱為“門神”。東漢蔡邕《獨斷》記載,漢代民間已有門上貼“神荼”、“鬱壘”神像,到宋代演變為木板年畫。後來,民間爭相仿效,幾經演變,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便是現在的年畫了。中國現存最早的年畫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圖》。

春聯——是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桃梗”演變而來的。《淮南子》上說,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著滅降福的咒語,一年一換。五代後蜀皇帝孟昶在過春節時心血來潮,令人將桃樹削片,他提筆在上面題寫了聯句:“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中國最早的春聯了。至於春聯這一名稱的正式誕生,則在明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後,曾在除夕時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須寫春聯一副,以綴新年”。以後,春聯得以推廣,沿襲至今過年時,各家各戶都要貼春聯。

爆竹——春節燃放爆竹之俗始於漢代。據南樑人宗懍撰寫的《荊夢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從闢山妖惡鬼。”古時放爆竹,是用竹子放進火內燃燒,由於竹內空氣受熱膨脹,便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以此避邪驅鬼,祈盼來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後,發時了用火藥製成的鞭炮。

拜年——據明朝陸容《菽園雜記》記載貳拜年習俗最早行於明朝京都。朝官往來,不管認識與否都要互拜,百姓則各拜親友。清代時興在春節時送“拜盒”,即將賀年帖放在精緻美觀的飾盒裡送給親友,以示莊重。今日中國民間,“拜年”已成為一種傳統習俗,至親愛友和同事們,走家串戶、登門拜年,互致問候。

古時文人雅士則流行互送拜年鑽。拜年鑽就是如今的賀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變而成。據清代趙翼考證,西漢時沒有紙,削竹木為刺,上書名姓,叫“名刺”。後來還用大紅絨線在織錦上繡字為“名片”。東漢後用紙代木,叫做“名紙”。六朝時簡稱為“名”,唐代叫“門狀”。宋代還別稱“手刺”、“門刺”。明清時曾叫做“寸褚”、“紅單”。

各地春節習俗有哪些

“過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也是民間地方風俗,是一種傳統文化,是人民生活中有節奏的溫馨,體現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友情和思想感情的溝通與交流。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進化人去其糟粕,存其精華,繼承和完善傳統習俗,使生活更加美好。

“一年更比一年好”是如今進化人美好的嚮往,也是進化傳統風俗“過年”的深化。讓我們一起去分享進化的傳統風俗“過年”。

過年,是一年之終的大節,在外的親人一定要趕回家來與親人團聚,吃分歲飯。過了年夕,是一年之始,所有親戚朋友都要相互走訪——拜年。進化人有忙於過年的習俗。快過年了,家家戶戶早早地拂塵、洗被褥、制新衣、新鞋、包粽子、椿年糕、殺禽宰畜、買花生、瓜子、裹團圓餜……忙著過年。

農曆十二月二十起,進化當地村民叫夜。有“二十夜,連夜夜,穿著蒲鞋拜爺爺”,家婦趕製新鞋。二十三夜,用湯圓、年糕、香燭、元寶,送灶君娘娘上九霄。有“上天奏善事,下地保平安”的禱聯。三十夜是歲夕,家人一定要返家團聚,吃團圓餜。舊時寒者人家,平常沒有好吃好穿的,到了歲夕,要好好地吃一頓,在當地有“三十夜吃一餐,年初一穿一身”的說法。

二十夜過後,各家各戶都要祭天地、燃燭、鳴炮祈禱未來平安。平常祭菩薩,是朝外拜的。祭年菩薩必須朝裡拜,不準朝外拜。這也是當地人的習俗。其意是管內不管外。年夕,用香燭接灶神歸位,在吃分歲飯前,要祭過灶君、五穀神,要祭祀過列祖列宗,再吃分歲飯。吃分歲飯時需要關上門戶,免得有人上門討債。就餐時不準餐中站起來,以示能孵好雞。要先吃團圓餜以示團圓。要吃點藕,以示“路路通”能跑得開。待大家餐畢,由長輩分發“壓歲錢”後,方可起身離桌。如今,隨著時代的進步,這種規矩已在改變。飯後,炒花生、瓜子,門上及缸、缽上貼上紅紙,以示吉祥。現在飯後是玩牌,放煙花爆竹,以示歡樂。紅燭任其燃著,叫“長明夜”。如今用電燈代替。

過年是一年之終。家庭所有進出帳目,都要告一段落。該收的收,該付的付。若無錢支付,也是要有個交待。舊時,寒苦人家,有“過年如過關”之感。有的還要到躲債廟去“躲債”。過了年夕,有“正月初五前不準討債”的規矩。

中國是內涵最深的一個民族,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文化。從前古人講究“敬天、敬地”,因此在民間流傳的禁忌也不少,一代代流傳下來,就連最熱鬧的新年節日,老人也常提醒後輩不要觸犯禁忌,以期來年好運,據說確實有其靈驗性。

中國人過的農曆新年指的是初一到初五這幾天,當然我們通常會將前後幾天都算進去一起慶祝,直到十五後節日氣氛才慢慢淡下。

1.要說好話,忌罵孩子:傳統認為孩子初一若捱了罵,就要挨一整年的罵。尤其要求初一這天要說好話,不能說粗口不雅之言,有些地區萬一小孩說溜了嘴,大人會馬上跟著說:“孩童之言,百無禁忌”;若是不小心摔破了東西,就會說“打發打發” (發財之意)。

2.忌打掃,忌將垃圾掃出門外:過年前要拜“灶王爺”,送走後“灶王爺”,年三十夜以前要打掃完畢,叫“掃揚塵”,有除舊迎新的意思,到過年那幾天則忌打掃。初一至初五忌倒垃圾,也不能將垃圾掃出門外或往外倒汙水,恐將家中的財氣掃掉。

3.初一、初二忌洗衣:水神的生日在初一、初二,因此忌諱在這兩天洗衣服。

4.初一忌催人起床:年初一的上午不要催人起床,認為這樣會讓對方整年都會被人催促著做事。

5.已婚女子忌初一、四、五回孃家:過年期間,嫁出去的女子和女婿只能在初二或者初三回女方孃家,據說這樣才不會把孃家吃窮。

6.忌跟還在睡覺的人拜年:年初一忌跟還在睡夢中人拜年,須等到對方起床後再拜年,否則會讓對方一整年都在病床上。

7.忌吃魚頭、魚尾:過年期間魚是必備菜,曰......餘下全文>>

各地過年不同的習俗特別?

各地區春節的習俗都有哪些:

一、黑龍江:吃帶硬幣餃子交好運

過年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一定要吃餃子,但黑龍江人還要在餃子中包上幾個帶有硬幣的(現在常用花生或其他果仁來代替),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

由於東北天氣寒冷,一些水果凍過之後,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見的是冰梨和凍柿子。據瞭解,最純正的是凍秋梨,在吉林有一種梨叫秋梨,這種梨剛摘下來的時候又酸又澀,於是人們就把這種梨採摘下來直接放在樹下,蓋上一層樹葉,經過冰凍之後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凍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裡解凍,年夜飯後吃這種梨能解酒、解油膩。

二、江蘇:處處聚財尋“元寶”

蘇州人除夕在年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隻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有“恭喜發財”之意。

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

三、浙江:大年初一“慶田蠶”

浙江烏程縣在大年初一以長竿束草於上,點火燃燒,並敲鑼打鼓,稱為“慶田蠶”。又點天燈於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

寧波初一要吃豆粥。晚上要在關門前,再放一次“關門炮”。

紹興新年以“茶碗茶”待客,裡面還要加上橄欖和金橘,同時用茶葉蛋待客,稱為“捧元寶”。

四、廣東:拜年是一場換橘運動

廣東潮汕地區人,出門拜年前,都會帶上一大包橘子,每走一戶親戚,就要送上大橘,無論多少,一定要是複數,然後說一些祝福的話。落座後,親戚會以潮汕功夫茶招待,臨走時,回送大橘。

五、老北京:吃法講究最多

老北京人特別講究過年,尤其講究過年的吃法。昔日老北京曾有民謠:“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這民謠中列舉的臘八粥、炸豆腐、燉羊肉等等,都是春節期間老北京的美食。而在今天,這些都已經是人們的家常便飯,但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卻只能在過年時方可大飽口福。

六、山西:年飯不說話

山西現在拜天祭祖的規矩不多見了,但年三十兒的晚飯上不能說話的規矩被保留了下來。春節的第一頓飯都是吃餃子。煮餃子時,要鳴放鞭炮。為驅邪惡、求吉利,有的地區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秸,意味著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好。

七、遼寧:難忘農村的血腸

在遼寧農村,一到農曆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就開始準備過年了,做年糕、蒸黏豆包,很多人家還會殺豬請客,邀來左鄰右舍和親朋好友吃上一頓宴席,吃好喝好之後,熱情的主人還會把灌好的血腸分給客人帶回家。

各地民族的春節習俗簡寫

藏族

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豔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

根據彝歷選定年節。有的與當地漢族同過春節。有的地區彝族同胞,在門前樹立青松,用松針鋪地,表示免災消禍。還有的地區,在節日裡殺豬宰羊,吃坨坨肉,人們互相拜訪,互贈肉類和饃饃。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們將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著今年雨水充足。

壯族

分佈在廣西、貴州、雲南、廣東等地區的壯族同胞,與漢族同時過春節。除夕晚上,要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的米飯,稱為“壓年飯”,有的地區群眾稱為“吃立節”,壯語為“過晚年”的意思。它預兆來年農業豐收。有的還包制有一尺多長,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頓還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還沒亮人們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婦女們都爭著到河邊或井旁“汲新水”,開始新的一年沸騰的生活。

布依族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達旦地在水塘邊守歲。天一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地打水。誰最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姑娘。

滿族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豔,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侗族

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白族

雲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裡裝上火藥,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都在進行“拋繡球”活動。凡接不住繡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願允愛情了。

土家族

春節期間,土家族人民要舉行隆重的擺手舞會。擺手舞會是土家族比較流行的一種古老舞蹈,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70多個舞蹈動作,節奏鮮明,動作優美,舞姿樸實,情調健康,不用道具,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厚的生活氣息。

傣族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節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目。穀雨開始那天定為“潑水節”。在三四天的節日裡,人們相互潑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陳年舊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

居住在海南島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節到來,家家戶戶都要宰豬殺雞,擺上豐盛的佳餚美酒,全家圍坐在一起吃“年飯”;席間全家還要歡唱“賀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壯年男子,還要舉行一次“春節圍獵”。這一天的獵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獵物時,先將全部獵物的一半發給第一個擊中獵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婦可分得兩分,過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傈僳族

傈僳族稱年節為“盍什”,他們大都做秈米粑、糯米粑和釀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許在桃、李等果樹上,祝願來年碩果累累。雲南怒江地區的傈僳族人民,先要給耕牛餵食鹽,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勞動。青年男女喜歡舉行春節打靶比賽。姑娘們把繡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搖動,請小夥子們射擊,誰先射落荷包,姑娘們就把美酒作為獎品送到誰的嘴邊。

拉祜族

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翌日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別重視糯米粑粑,除......餘下全文>>

2017年各地春節習俗有哪些

一、京城古韻

過年

在京城,除夕,夜子初交,門外寶炬爭輝,爆竹競響。年飯用金銀米為之,上插松柏枝,綴以金錢、棗、慄、龍眼、香枝、破五之後方能撤去。每到除夕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

正月初一日,五更起床,焚香,放紙炮。這天互相拜訪,不問貴賤,奔跑往來好幾日,名曰“賀新歲”。

廟會

初一,祀神及先祖,剪紙不斷至丈餘,供於祖前,謂之“阡張”,焚之。

正月一日到五日,俗名“破五”。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

除一般年俗外,廟會則為舊時北京過年的主要習俗。除了人們所熟悉的“廠甸”之外,“五顯財神廟”初二至十六、“東嶽廟”初一至十五、“白雲觀”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廟會,最富有北京過年的特色。

二、閩粵風采

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顯得與城市不盡相同。鄉村農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

另外,家長率子女圍坐爐旁,叫“圍爐守歲”,最好通宵達旦守著,據說這是為父母添壽。此時,長輩給晚輩分壓歲錢,叫“分圓”。隨著社會進步,閩南鄉村一些繁瑣的習俗已逐漸被廢止了,但農家企盼好年景的風俗仍保留了下來。

廣東:農曆年的最末一天稱歲除,這天晚上稱除夕,潮汕習俗謂之“過年”。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趕回家團聚。除夕夜全家圍爐吃團圓飯。飯後大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上輩,分發“壓歲錢”。是晚農家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以象徵“歲歲有餘”、“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

農曆正月初一日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曉喜炮聲聲,家家戶戶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吉(即柑,柑大於橘,故稱大吉)、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門前張燈結綵,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

三、西北勁風

陝西:

民風古樸春節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除夕到了,貼對聯,打醋炭,掛紅燈,淨院落。正月初一,天剛朦朦亮人們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開門炮”,這意味著開門大吉。接著,老人們便忙著迎神、接灶君。孩子們早都跑出去拜年了。

關中耍社火,陝北扭秧歌。秧歌拜年是陝北年俗中獨特的風情。春節期間,村村都組織秧歌隊,挨門逐戶拜年,秧歌隊每到一戶,傘頭觸景生情,即興創作自編唱詞向主人祝福。如“進了大門抬頭看,六孔石窯齊展展,五穀豐登人興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甘肅:

新年舞社火,社火,廣泛流行於甘肅各地,是一種載歌載舞、體裁多樣、種類繁多的綜合表演藝術,多在農曆正月進行表演。民間社火表演中,以歷史上的豪傑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間傳說中的各種人物為角色。

正月打鞦韆:鞦韆是娃娃們的陣地,又是小媳婦、大姑娘的天下了,臨夏山村的正月,就這樣飛在了鞦韆上,天天飛、夜夜飛,直到正月十五。正月十六,鞦韆的主人爬到樹上,把鞦韆卸下來,一年一度的打鞦韆就結束了。

四、東北瑞雪

東北的年俗,春節是中國最為隆重的節日,有很多古老相傳的風俗,以東北來說,講究就不少。

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燭、廣陳供品依尊卑長幼向宗親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辭歲。隨後,舉行家宴長輩們坐了上首,晚輩們團團而坐,取“闔第團圓”之意。飯果必要豐富,讓人有充實感,預示來年豐衣足食,事業興旺。飯後,孩子們將芝麻秸遍撒庭院,人行其上,嘎嘎作響,謂之“踩歲”;再將懸掛於室內、外的春燈一齊點起來,照耀著四壁的年畫和春條,室內、外一片燈火輝煌。......餘下全文>>

春節時各地區或民族有哪些習俗

中國春節習俗

祭 灶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曆,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上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彙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彙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係。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並供上用飴糖和麵做成的糖瓜等。然後將竹篾紮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塗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塗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這是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別說壞話。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塗於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的記載。人們用糖塗完灶王爺的嘴後,便將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上天了。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裡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 敬送灶君上西天。 有壯馬,有草料, 一路順風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 請對玉皇進好言。

送灶君時,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數名,喬裝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為"送灶神",以此換取食物。

送灶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他在《送灶日漫筆》一文中說:"灶君上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麼大小,在我們那裡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餳'了。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魯迅詩中提到"黃羊"的典故,出於《後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後,暴至鉅富。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後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陰子方看見灶神,殺黃羊祭祀,後來交了好運。從此,殺黃羊祭灶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

唐宋時祭灶的供......餘下全文>>

各地方過春節的風俗習慣特色

少數民族的新年習俗

柯爾克孜族——每年第一個月出現時,柯爾克孜族人便歡度“諾若孜”節,這與漢族的春節很相似。過節時,每家都按自己的能力把飯菜辦得豐盛些,互相請客,以示慶祝。過節那天晚上,當畜群從牧場上回來的時候,每家氈房前都用芨芨草生一堆火,人先從上面跳過,接著牲畜從上面跳過,預示消災解難,在新的一年裡人畜兩旺。

布依族——陰曆臘月底,家家戶戶薰肉、灌香腸,烤酒、做糯糧粑粑、米花、縫新衣、手帕。臘月二十三用麥芽糖等果品送灶神。請先生寫對子,貼門神、年畫。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圍火而坐,先祭祀祖宗天地,然後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團圓飯,整夜守歲。大年初一天剛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奔向河邊去挑水,誰最先挑回頭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預兆豐年。初一在家裡扎彩燈,晚上一齊點燃,掛在大門口。過了初一,人們開始串門拜年。青年男女相約去“起表”,以歌聲表達愛慕之情;或聚在一起在嗩吶、月琴、洞簫、姐妹簫、銅鼓等樂器伴奏聲中跳“打花包”。有些地區正月十五過完年,正月三十還要過“小年”。

土家族——從正月初一前兩天開始,第一天稱大年,第二天為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圍坐聆聽老人講故事,守歲到天亮。節日期間吃“紅曲魚”,以象徵富富有餘,還吃大鍋燴菜,稱合菜。初三舉行“擺手舞”會,參加者達萬人之多。此外,還有耍龍燈、舞獅子、燈會、戲劇、武術等活動。

壯族——從年三十至正月初二,共三天。凡在外工作的都要在三十之前回家。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終夜不熄,叫做“迎新火”。除夕,家家殺雞殺鴨、蒸扣肉、粉精肉,製做叉燒肉等。晚飯有八道菜,其中有“白斬雞”、燉整雞。家家都要守歲到半夜,燃放鞭炮後就寢。正月初一、初二,凡來客必吃粽子,粽子有餡,由去皮綠豆、半肥不瘦的肉拌上面醬製成。男女多於此時對歌,或打陀螺、跳舞、賽球、演戲。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飯,以示來年要豐收。這種飯叫“粽粑”,有的長達尺餘,重五六斤。 節日期間喜愛舉行拋花包活動。男女青年各分一隊,雙方相距約50米,劃出界線,互相拋接,凡丟擲界線或沒有接著便為輸者。

東鄉族——喜歡在春節期間打土仗,以示對養育自己的土地的熱愛之情。初一這一天,舉行傳統的“打土塊”活動。他們以土塊做“武器”,互擲對方,這一天,年過花甲的老者也要興沖沖跑到山野的“戰場”上去大顯身手。

侗族——初一清早,從塘里弄幾條又大又鮮靈的鯉魚,煎、炸、燒、燉、擺上桌,再加一盤香氣四溢的醃魚,整桌菜以魚為主。侗家人說,春節吃魚,預兆新的一年吉慶有餘(魚)、五穀豐登、餘錢餘糧。春節時,盛行爬山比賽。誰先爬到頂,誰就得到姑娘或小夥子的禮物。姑娘贈送自己刺繡的侗錦,小夥子獻出精緻的竹盒、斗笠,這項活動往往持續半月之久。

仡佬族——每年農曆的三月初三,是仡佬族人民的春節。因他們居住在氣溫較低的地方,到三月草木才開始發芽,春天才開始。在這即將春耕大忙之際,大家團聚在一起過年,共同祈禱祖宗、山神保佑,諸事如意,五穀豐登。又因清明節常在三月初左右,這樣兩個節一起過,所以將這一天定為仡佬年,也就是春節。年輕人在節日期間,連村接寨舉行打雞毛、打毽子、打花龍、打雞蛋等活動,還伴之以歌舞,盡情歡樂。

哈薩克族——春節期間喜愛開展“姑娘追”活動。這種活動風趣動人,也是男女青年表白愛情的一種別緻方式。

景頗族——春節期間舉行“打靶”比賽。初一早晨,人們紛紛聚到賽場上,姑娘們把自己繡的荷包掛在竹竿頂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細線算神槍手,姑娘們便獎給神槍手一碗香甜的米酒。姑娘們是這項活動的組織者和裁判員,哪個小夥子獲勝,姑娘就會把水酒作為獎品送到他的......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各地春節風俗?
各地春節民俗?
藏族的春節風俗?
各地結婚風俗?
廣東春節風俗?
維吾爾族的春節風俗?
傣族春節風俗?
漢族的春節風俗?
花朝節風俗?
傣族的潑水節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