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傳統美食?
春節傳統特色美食有哪些
漢族的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餈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如年夜飯,尤為講究:一是全家務必聚齊,因故未回者必須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體現團圓之意;二是飯食豐盛,重視“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餃子叫“萬萬順”,酒水叫“長流水”,雞蛋叫“大元寶”,金魚叫“年年有餘”;這條魚準看不準吃,名為“看餘”,必須留待初一食用.北方無魚的地區,多是刻條木頭魚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為祖輩居上。孫輩居中,父輩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飲酒。吃飯時關門閉戶,熱鬧盡興而止。
在天津過春節還有掛中國結的習慣,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天津古文化街喬香閣請中國結的習俗,取喬香納福之意。
除夕的家宴菜餚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舊時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乾飯,燉豬肉、牛羊肉、燉雞,再做幾個炒菜。陝西家宴一般為四大盤、八大碗,四大盤為炒菜和冷盤,八大碗以燴菜、燒菜為主。安徽南部僅肉類菜餚就有紅燒肉、虎皮肉、肉圓子、木須肉、粉蒸肉、燉肉及豬肝、豬心、豬肚製品,另外還有各種炒肉片、炒肉絲等。湖北東部地區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為蒸全魚、蒸全鴨、蒸全雞;“三糕”是魚糕、肉糕、羊糕;
“三丸”是魚丸、肉丸、藕丸。哈爾濱一帶一般人家炒8個、10個或12、16個菜不等,其主料無非是雞鴨魚肉和蔬菜。贛南的年夜飯一般為12 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為“十大碗”,討“十全十福”之彩,以雞鴨魚肉及各種蔬菜為主。江西南昌地區一般十多道菜,講究四冷、四熱、八大菜、兩個湯。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種或幾種必備的菜,而這些菜往往具有某種吉祥的含義。比如蘇州一帶,餐桌上必有青菜(則安樂菜)、黃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懇懇)。湘中南地區必有一條一公斤左右的鯉魚,稱“團年魚”,必有一個3公斤左右的豬肘子,稱“團年肘子”。皖中、皖南餐桌上有兩條魚,一條完整的鯉魚,只能看卻不許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餘,另一條是鰱魚,可以吃,象徵連子連孫,人丁興旺。祁門家宴的第一碗萊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筍、蝦米、鮮肉等製成,含義為“和氣生財”。
合肥的飯桌上有一碗“雞抓豆”,意思是”抓錢發財”。管家人要吃一隻雞腿,名為“抓錢爪”,意味著明年招財進寶。安慶的當家人要在飯前先吃一碗麵條,叫“錢串子”。南昌地區必食年糕、紅燒魚、炒米粉、八寶飯、煮糊羹,其含義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魚、糧食豐收、稻米成串、八寶進財、年年富裕。
吃餃子
北方地區春節喜吃餃子,其寓意團圓,表示吉利和辭舊迎新。為了增加節日的氣氛和樂趣,歷代人們在餃子餡上下了許多功夫,人們在餃子裡包上錢,誰吃到來年會發大財;在餃子裡包上蜜糖,誰吃到意味著來年生活甜蜜等等。
中國春節飲食文化有哪些飲食風俗
春節食俗有哪些
日期:2014-02-02 11:22:24 投稿:Yuki 來源:中國新聞網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作為中國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春節歷時近一個月,期間食俗眾多,都寄予著國人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望。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家戶戶就開始張羅過年的食品了。
主食篇:餃子吉利 年糕甜蜜
餃子是北方人過年的重要主食,除夕夜家家戶戶要圍在一起包餃子。和麵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大吉大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
為了增加節日氣氛和樂趣,除夕夜的餃子裡會有很多“花樣”:放糖的,寓意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放花生的(即長生果),寓意吃了人可長壽;放錢幣的,寓意誰吃到了就“財運亨通”。此外,正月初五家家戶戶都要包餃子,稱之為“捏小人嘴”,其意是一年之內不犯“小人”順順當當。
年糕諧音“年高”, 是家家必備的春節應景食品。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南方的年糕則甜鹹兼具,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過年吃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甜蜜蜜,事業步步高昇,升官發財交好運。
吃“湯圓”是元宵節的重要習俗。湯圓,又名湯糰、元宵。吃湯圓的風俗始於宋代,元代初期已經成為元宵節的應節食品。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稱湯圓。北方的元宵製作奇特簡單,餡是蘸進粉中的,優點是沒裂縫,個頭大,缺點是餡粗粉糙,板滯質硬。南方的湯圓甜鹹兼備,菜肉各全,餡料精緻滑香,糯米粉柔滑細潤。此外,江蘇、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湯圓的習俗。 肉菜篇:年年有魚
魚是年夜飯必備的一道菜品。“魚”和“餘”諧音,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著生活幸福,年年有餘。但魚切忌一次吃光,表示“富貴有魚(餘)”。
在準備葷菜的同時,老北京人家還要打“豆兒醬”——一種由肉皮、豆腐乾、黃豆、青豆、水芥等做成的冷盤,色如琥珀,類似於“肉凍兒”。此外還有“芥末墩兒”,這是用來佐酒和開胃的冷盤。因節日中人們食用油膩食品多,易於生火、生痰,這些冷盤可以彌補這一缺陷。
各地的年夜飯也有很多地方特色,餐桌上往往有一種或幾種必上的美味佳餚,蘊含吉祥喜慶。哈爾濱一帶的一般人家,年夜飯要炒8個、10個、12個或16個菜不等,江西南昌地區一般講究四冷四熱八大菜兩個湯,浙江有些地方的年夜飯要做出“十大碗”,討“十全十福”之彩。湖北東部地區有三蒸、三糕、三丸之俗,“三蒸”為蒸全魚、蒸全鴨、蒸全雞,“三糕”為魚糕、肉糕、羊糕,“三丸”為魚丸、肉丸、藕丸。
點心篇:糖瓜脆 糖葫蘆開胃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舊時人們臘月二十三要祭灶,並把又粘又甜的糖瓜獻給灶王,粘住灶王爺的嘴,讓它“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而孩子們盼望的,不過是祭灶之後的糖瓜。“糖瓜”是一種用黃米和麥芽熬製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裡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
“雜拌兒”,是老北京過年守歲時必吃的小食品。舊京時的“雜拌兒”,由多種乾鮮果品摻在一起拌和而成,宋代時已有內裝細果的“果子盒”。明人劉若愚的《酌中志》書中說:北京正月新年有內盛“柿餅、荔枝、桂圓、栗子、熟棗”的“百事大吉盒兒”。傳說慈禧太后吃後很高興,隨口給起了個“雜拌兒”的名字,從宮內傳到民間,成了北京一種獨特風味的食品。古代祭神祭祖用的糕點———蜜供、薩其馬等,也......餘下全文>>
春節美食有哪些?
臘八粥
“臘八節”。這一天在中國民間有吃臘八粥的習俗。喝臘八粥在我國已有千年歷史。臘,在遠古時代本是一種祭禮的名稱,夏朝稱“清祀”,殷商稱“嘉平”,周朝時改稱“臘”。“臘”是從“獵”字演變而來,故“臘”“獵”相通。因為一歲之終,農作物已收晒完畢,農閒了,人們便到野外獵取禽獸,用來祭祖先、敬百神,以祈福求壽、避災迎祥,稱之為“臘祭”。南北朝時,農曆十二月初八才被正式固定為“臘八節”,在這一天要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成道節”。臘月初八這天,中國各地都有喝臘八粥的習俗。
據史料記載,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富人還是窮人,家家都要喝臘八粥。最早的臘八粥是用紅小豆來煮,後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臘八粥”又叫“七寶粥”“五味粥”,不僅清香甜美,而且能暢胃氣,生津液,因而頗受人們喜食。隨著時代的發展,花樣越來越多的臘八粥已發展成具有地方風味的小吃。臘八,本身是個傳統節日,又是年節的前奏,可以說臘八節拉開了春節的序幕。“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兒就是年”“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臘八節後,春節將至,人們便開始購置年貨,打掃衛生,佈置居室,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來。
年糕
春節吃年糕,“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稔。”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種類有:北方有白糕飥、黃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臺灣有紅龜糕。漢代楊雄的《方言》一書中就已有“糕”的稱謂,魏晉南北朝時已流行。
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了製做方法。明、清時,是糕已發展成市面上一種常年供應的小食,並有南北風味之別。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種,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湯煮諸法。
餃子
北方年夜飯有吃餃子的傳統,但各地吃餃子的習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餃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餃子,北方一些山區還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的習俗。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吉願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國古代記時法,晚上11時到第二天凌晨1時為子時。
“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餃子就意味著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吃餃子象徵生活富裕。與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飯通常有火鍋和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著生活幸福,“年年有餘”。南方還有一些地方過春節講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徵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
元宵
南方叫做“湯圓”,在江蘇,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湯圓的習俗。
元宵節,道教稱之為“上元節”。據元代伊土珍《(女郎)環環記》引《三餘帖》記:嫦娥奔月後,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見,自稱為嫦娥之使,說:“夫人知君懷思,無從得降,明日乃月圓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團團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臨。可見元宵節吃元宵,是取“團團如月”的吉祥之意。
明代時,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見,做法也與今天無異。清代康熙年間朝野盛行“八寶元宵”、馬思遠元宵。民國初年還有袁世凱因元宵與“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
元宵用面除江米麵外,還有粘高梁面、黃米麵等。餡則有桂花白糖、山渣白糖、什錦、豆沙、棗泥等。形制上,或大若核桃,也有小如黃豆的“百子湯元”,還有實心圓子和薄皮的“碌皮湯園”。
春餅
立春吃春餅是中國一種古老風......餘下全文>>
中國春節傳統美食有哪些
餃子、春捲、潮汕滷水、釀豆腐、客家盆菜、圍爐或火鍋、蒸魚、年糕、餈粑
新年裡的美食介紹
【盤點全國各地春節傳統美食介紹】
我國民族眾多,各地習俗不同,使華夏文明的飲食文化也是豐富多彩。對這農曆新年第一餐非常講究,雖然吃法都不一樣,但是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希望在新的一年裡平平安安,吉祥如意。
山東:麵塑王國
山東是個吃麵食的大省,雖然沿海一帶越來越富裕,但是過年蒸麵食、吃麵食的習慣,一直沒改變。山東面食是以糯米麵為主料,加小麥粉、水,著色,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刀、剪、簪、花紋模等簡單工具,塑造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山東面塑起源於菏澤,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舊社會的麵塑藝人“只為謀生故,含淚走四方”,挑擔提盒,走鄉串鎮,做於街頭,成於瞬間,深受群眾喜愛,但他們的作品卻被視為一種小玩意兒,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麵塑藝術作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重視,小玩意兒也走入了藝術殿堂。
浙江:年糕
年糕是用黏性大的米或米粉蒸成的糕,是農曆年的應時食品。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有黃、白兩色,象徵金銀,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河南:餃子煮麵
河南部分地區,大年初一家家吃餃子煮麵,名“金絲穿元寶”,也叫“銀錢吊金龜”,蓋因餃子太像元寶了,子夜時餃子煮熟了撈食,謂之“撈元寶”,而且是今年撈到明年,還不發大財?
廣西:粽子
廣西人過年家家戶戶要包粽子,那可是件大事。提前兩三個星期就要準備了,要備好料,年貨市場那是要去跑好幾次呢!綠豆要去殼,五花肉呢,要用生抽、鹽、酒、蔥姜醃上一整天,糯米和乾果有板栗、蓮心等等也要提前泡好。包粽子既是個技術活,還是個力氣活,要用上一整天的時間。那天,最好是找一個特大的鍋子,包好的大粽粑放在鍋子裡,要好好地煮上十來個小時,這樣粽粑裡面的東西才能如發生了化學反應般,各種香味兒融合在一起。煮好的粽子,可以用鉤子一個個勾起來,掛在屋簷下或陽臺上(不能太陽晒),隔三差五地還要用水煮煮透,這樣啊,整個正月裡都不會壞。在廣西,粽子不僅僅是為了紀念歷史人物屈原,粽子也不僅是逢年過節的送禮佳品,廣西人賦予了粽子新的意義,廣西人更把粽子當作是一種吉祥物,年年粽年年中,廣西人包粽子吃粽子圖的是一種吉利了。
湖北:“三全”“三糕”“三丸”
湖北人吃年夜飯講究“三全”、“三糕”、“三丸”。“三全”就是全雞、全鴨、全魚,“三糕”就是魚糕、肉糕、羊糕,“三丸”就是魚丸、肉丸、藕丸,有無丸不成席、無魚不成席、無湯不成席一說。
重慶:梅菜扣肉
重慶:“扣肉”“灌海椒”不可少,為了準備好這頓年夜飯,一些必不可少的傳統主菜不提前十天半月準備是不行的。其中最主要的當數“扣肉”和“灌海椒”。“扣肉”看似簡單,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膩、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灌海椒”則是把糯米麵拌上佐料後填入一個個掏空的海椒中,然後放入鹹菜罐子裡封存半個月。到了除夕,拿出來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
北京:蜜供、沙琪瑪
老北京的“零食”除了年夜飯菜餚外,像古代祭神祭祖用的糕點——蜜供、薩琪瑪等,也是北京人家中必備的食物。在餃子、年糕這些眾所周知的美食之外,老北京人家還要打“豆兒醬”,一種由肉皮、豆腐乾、黃豆、青豆、水芥等做成的冷盤,色如琥珀,類似於“肉凍兒”。此外還有“芥末墩兒”,這是用來佐酒和開胃的冷盤。節日中人們食用油膩食品多,這些冷盤可以彌補這一缺陷。
東北:餃子
“舒服不過躺著,好吃不過餃子。”北方人過年,最不能缺少的就是餃子。東北人也不例外。東北人性格豪爽,年夜飯也來得大氣,通常必須包括所謂的“四......餘下全文>>
春節傳統美食
臘八粥
“臘八節”。這一天在中國民間有吃臘八粥的習俗。喝臘八粥在我國已有千年歷史。臘,在遠古時代本是一種祭禮的名稱,夏朝稱“清祀”,殷商稱“嘉平”,周朝時改稱“臘”。“臘”是從“獵”字演變而來,故“臘”“獵”相通。因為一歲之終,農作物已收晒完畢,農閒了,人們便到野外獵取禽獸,用來祭祖先、敬百神,以祈福求壽、避災迎祥,稱之為“臘祭”。南北朝時,農曆十二月初八才被正式固定為“臘八節”,在這一天要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成道節”。臘月初八這天,中國各地都有喝臘八粥的習俗。
據史料記載,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富人還是窮人,家家都要喝臘八粥。最早的臘八粥是用紅小豆來煮,後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臘八粥”又叫“七寶粥”“五味粥”,不僅清香甜美,而且能暢胃氣,生津液,因而頗受人們喜食。隨著時代的發展,花樣越來越多的臘八粥已發展成具有地方風味的小吃。臘八,本身是個傳統節日,又是年節的前奏,可以說臘八節拉開了春節的序幕。“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兒就是年”“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臘八節後,春節將至,人們便開始購置年貨,打掃衛生,佈置居室,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來。
年糕
春節吃年糕,“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稔。”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種類有:北方有白糕飥、黃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臺灣有紅龜糕。漢代楊雄的《方言》一書中就已有“糕”的稱謂,魏晉南北朝時已流行。
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了製做方法。明、清時,是糕已發展成市面上一種常年供應的小食,並有南北風味之別。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種,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湯煮諸法。
餃子
北方年夜飯有吃餃子的傳統,但各地吃餃子的習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餃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餃子,北方一些山區還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的習俗。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吉願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國古代記時法,晚上11時到第二天凌晨1時為子時。
“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餃子就意味著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吃餃子象徵生活富裕。與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飯通常有火鍋和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著生活幸福,“年年有餘”。南方還有一些地方過春節講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徵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
元宵
南方叫做“湯圓”,在江蘇,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湯圓的習俗。
元宵節,道教稱之為“上元節”。據元代龔土珍《(女郎)環環記》引《三餘帖》記:嫦娥奔月後,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見,自稱為嫦娥之使,說:“夫人知君懷思,無從得降,明日乃月圓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團團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臨。可見元宵節吃元宵,是取“團團如月”的吉祥之意。
明代時,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見,做法也與今天無異。清代康熙年間朝野盛行“八寶元宵”、馬思遠元宵。民國初年還有袁世凱因元宵與“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
元宵用面除江米麵外,還有粘高梁面、黃米麵等。餡則有桂花白糖、山渣白糖、什錦、豆沙、棗泥等。形制上,或大若核桃,也有小如黃豆的“百子湯元”,還有實心圓子和薄皮的“碌皮湯園”。
春餅
立......餘下全文>>
貴州過年有什麼傳統美食
初一餃子,初二的面,初三合子往家轉(賺),初四烙餅炒雞蛋
過年魚肉類的 多是四喜丸子、扣肉、紅燒排骨、紅燒魚、烹大蝦、黃燜牛肉或扒牛(羊)肉條等等 麵食類的,餃子麵條就不說了,其他的有棗饅頭、豆沙包、門丁、開花饅頭、糖三角、銀絲捲,還有各種造型的饅頭,小老鼠啊小刺蝟啊魚等等 米制的一般就是蒸粘糕了。素菜隨意了,現在菜多了去了,以前冬天就是白菜酸菜土豆為主,呵呵
春節風俗習慣、文明禮儀、飲食特色等有哪些?
春節,一般是指正月初一至十五的半個月時間。從古至今,春節都是我國最大、最隆重的節日。在此期間,人們互相拜年祝賀,增添友好感情,有的則要看望親戚朋友,贈送禮品和年貨,有的則要相互請客吃飯,名為“年節酒”。
春節的前也是除夕,古稱“歲除”或“逐除”。除夕的飲食習俗,北方和南方不盡相同。北方人以餃子為美味,有水餃、蒸餃等,在出席子時食用,取“更歲交子”的意思。為討吉利,有的餃子中放些糖塊,意味來年生活甜美;有的在餃子裡放一枚“制錢”,吃到有制錢的餃子,一位著財運亨通。
在南方,人們以年糕、元宵、鬆糕、粽子以及魚、肉、菜為美味。除夕多吃年糕和元宵。元宵也叫“糰子”、“圓子”即湯圓,取“全家團圓”之意。年糕多用糯米做成,取生產和生活“年年高”之意。
吃年夜飯之前,舊時一般還先要祭祖,將食物分出少許,獻給祖先,以示紀念。午夜鐘聲一響,辭歲禮開始,全家向祖先靈位行禮致敬,子女依長幼序向長輩行禮辭歲。小輩可從長輩那裡收到“壓歲錢”即“押崇錢”,寓意鎮壓“邪崇”。
正月初一,人們早早起來,相互祝福。早餐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吃湯圓等,幾乎全國各地都要吃年糕,“黏”字與“年”字諧音,而“年”字本來是穀物成熟的意思,吃黏糕寓意一年收成更比一年好,一年更比一年高。現在已通稱年糕了。吃罷早飯,人們穿上新裝,到親戚朋友、左鄰右舍家去拜年,預祝在新的一年裡萬事如意。每家都會以瓜子、花生、糖果等零食招待客人。這一天,人們吃的大多是節前準備好的食物,即取其“有餘”之意。北方大多吃饅頭,南方還是以米為主。
初了以上禮儀習俗外,各地、各民族還以自己地區獨特的風味食品慶祝春節,增加了春節的熱烈氣氛。
臺灣人歡度春節要吃新鮮西瓜,以慶賀新年新歲。全家人圍爐聚餐,品嚐水酒和菜餚。菜餚大多去名吉利,如蘿蔔叫“菜頭”,寓意為“彩頭”;“雞”是閩南語“家”的諧音,隱寓為“食雞起家”;還有一種莖與葉子較長的“長年菜”,表示長生不老等。
四川西部一帶,正月初一,按習俗每家都要吃一頓麵條,謂之“吃長壽麵”。相傳漢東方溯雲,彭祖壽長,活到八百,因是臉長之故。“臉”亦稱“面”,“臉長”可稱“面長”,因此吃長條面寓意人長壽。民間走訪親友,還多以掛麵為饋贈禮物。
浙江西部地區,每年正月初一,各家都準備豐盛的茶點,如花省、核桃、瓜子、炒米糖、冰米糖等,一次邀請親友或鄰里到家飲茶,以增進友誼,加強團結,稱之為“請大年”。
侗族,大年初一必吃魚,或煎、或炸、或燒、或燉,製成不同風味的菜餚,配上一盤香氣四溢的醃魚,整桌菜以魚為主。春節吃魚,預示新的一年吉慶有魚(餘),五穀豐登,餘錢餘糧。
達翰爾族的男女青年,在大年初一早上梳洗打扮完畢,先向長輩行禮、請安、敬酒,然後逐戶拜年。而每家兜備有年高,拜年的人一進門就搶著吃糕,取其“年年高”之意。
雲南地區的壯族婦女,在初一清晨,身著新衣、鞋、到河渠挑水回家,手裡拖著象徵牛、馬、豬、羊、狗、貓的石頭,口裡模仿著六畜叫聲,寓意來年“六畜興旺”。
到家後將新水加紅糖、竹葉、蔥花、生薑、煮沸後,讓全家和客人品嚐,象徵吉祥,相信喝了會使人聰明伶俐。
雲南鶴慶地區的白族人,在節日裡有去野外汲河水的習慣,稱“汲春水”。初一那天全天吃米糕,稱“吃熟年”。
海南島的黎族,除夕早上,男人宰豬、雞,婦女蒸年糕、煮年飯(或包粽子),下午封存壓年米,傍晚擺設祭品,祀拜祖宗,祭畢吃年飯、喝年酒。新年初一閉門守家。早上給牛欄、豬圈、雞窩等處送年糕。
雲南麗江等地的納西族人,在初一這天吃素拜祖墳。節日期間各家還用大米豬肉喂狗,因為傳說五穀是狗帶來的。
貴州中西部和南部地區的仡佬族人,春節......餘下全文>>
關於春節的食物
餃子
餃子是中國最有代表性的傳統美食,中國有句老話叫“好吃不過餃子”,中國人過年一定要吃餃子。餃子是用麵皮把餡包裹起來煮食的食品。一般在除夕晚上12點以前,人們就把餃子包好,待到半夜子時(晚上十一點到凌晨一點)煮食,這時正是新年舊年交接之時,吃餃子取中文諧音“更歲交子”、辭舊迎新之意。因此過春節時,無論多麼豐盛的菜餚,中國人都不會忘記吃一頓餃子。
餃子是年夜飯桌上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中國北方,包餃子、吃餃子,已經成為大多數家庭歡度除夕的一個重要內容。俗話說:“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過年,是中國人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日。為了過好年,舊時一進臘月(農曆十二月),大家就開始準備。從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的時候起,就進入了過年的倒計時,張彩燈、貼對聯、打掃庭院,準備迎接遠方的親人,一起過個團圓年。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全家老少一起包餃子。這時候,餃子不僅是一種美味的食物,更飽含著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祝願。全家人圍在一起包餃子的場面,和諧溫馨,其樂融融。
年糕
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吃年糕。年糕有黃、白兩色,象徵金銀,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所以前人有詩稱年糕:年糕寓意稍雲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另有老北京傳統老字號以“年糕錢”為名。
湯圓
元宵節吃湯圓,團團圓圓。湯圓是中國的代表小吃之一,歷史十分悠久。據傳,湯圓起源於宋朝。當時各地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各種果餌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裡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後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元宵。
煎堆
煎堆華北地區稱麻團,東北地區稱麻圓,海南又稱珍袋,是中國油炸麵食的一種,由於流行於廣東地區,因此也是廣東油器的一種。以糯米粉團炸起,加上芝麻而製成,有些包在麻茸、豆沙等餡料,有些沒有。也是廣東及港澳地區常見的賀年食品,有“煎堆轆轆,金銀滿屋”之意。
春捲
春捲是過年時餐桌上一道不可缺少的美食,春捲又名又名春餅、薄餅,是福州民間流行的傳統小吃,歷史悠久有迎春喜慶之吉兆。春捲是由古代的春餅演化而來的。據古書陳元靚的《歲時廣記》中記載:"在春日,食春餅,生菜,號春盤。"清代的《燕京歲時記》也有:"打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可見春日做春餅,食春餅的民俗風情由來已久。
春節的特色小吃作文
說起春節美食,我就想起了老爸的拿手好菜:燒茄子、糖醋排骨、紅燒鯰魚、宮保雞丁等等等等,這些都是我愛吃的美食。這些菜不只我家有,你家也有比這些更好吃的美食。可不是我貪吃呦,誰看見美食可都會“垂延三尺”的。
先不說全國的美食有多少,就先聊聊我家鄉的民間小吃吧!扁粉菜、蔥油餅,可是我早餐的不二“飯”選呢!如果晚上你很渴,小米粥是你的最佳選擇,我特別喜歡我老媽做的小米粥,香、嫩、純!我現在還能流起口水呢。
接著就是春節桌上的美食。雞鴨魚湯,樣樣少不了,對了,還有熱氣騰騰的餃子,這年夜飯可夠你飽餐一頓了吧。一家人圍在飯桌上,熱熱鬧鬧的,這難道不是和和美美的最好詮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