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曆的由來?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8日

農曆的由來是什麼?

農曆,又稱夏曆、陰曆、舊曆,是東亞傳統曆法之一。農曆屬於一種陰陽曆,平均歷月等於一個朔望月,但設定閏月以使平均歷年為一個迴歸年,設定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太陽直射點的週年運動)的變化特徵,所以又有陽曆的成分。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龔及朝鮮、韓國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國家,仍使用農曆來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因為這種曆法相傳創始於夏代,所以稱為夏曆。   夏曆有個輔助部分——節氣。節氣如果也算曆法的話,就是完全的太陽曆。節氣和地球在繞太陽運動的軌道的位置有關,和月球無關。節氣是從立春開始的,一個太陽年是兩個立春之間的時間,約365.2422天。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以利於農業種植等活動。   夏曆的紀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年份分為平年和閏年。平年十二個月;閏年十二個月普通月份加一個閏月,總共十三個月。月份分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年年不同,由計算決定。平年全年354~355天,閏年全年383~384天。由於每平年的天數比太陽年約差十一天,所以採用設定閏年(即十二個普通月份加上一個閏月)的方法使這幾年的平均日數盡

贊助廣告

農曆

量的接近365.2422日。由於1迴歸年為12.368個朔望月,368/1000=46/125,所以在一百二十五年中應設定四十六個閏年。但因為這樣設閏太過複雜,經推算,7/19最接近0.368。故一般的,在19年裡中設定7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   人們因為二十四節氣對於農業生產有重要意義,因而常把夏曆稱為“農曆”,但二十四節氣應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而決定,應該屬於太陽曆部分。因此把夏曆稱為陰曆是不恰當的。   夏曆是世界上廣泛使用的歷法中,唯一既照顧到太陽曆,又照顧到陰曆的歷法。因此,有人說西方的歷法比中國科學,這顯然是錯誤的。比如,公曆中,一個“月”的概念首先就已經違背了“月”這個初始的概念。夏曆既符合了月(朔望月),又符合了年(迴歸年),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科學的歷法之一。

贊助廣告

中國農曆和新曆的由來

身份證上一般用的是新曆的日期 給你細解一下中國農曆的由來。新曆在裡面也有解釋,但不用細說了。因為那是按照西方的方式進行的,我國從民國開始使用新曆,僅此而已。 我國的農曆由來已久,其淵源可溯於夏朝,故又有“夏曆“之稱。農曆平年為12個月,閏年有13個月,這已成為人所共知的常識。然而,你可曉得農曆的閏月是怎麼設定的,為什麼閏月設定在夏季的多,設定在冬季的少呢?在大家的記憶中似乎從未有過閏正月,因而也就沒有“閏春節“,這又是為什麼呢?題目還得從地球和月亮的運動情況談起。 年、月、日的定義 自古以來,人類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時間。而要計算時間,就必須引入時間的單位。人類的一切活動又都是在地球這個舞臺上進行的,因而晝夜交替、四季更迭的現象自然而然地被人們用作為最基本的時間單位。 地球的自轉給大家帶來了時間的第一個自然單位,這就是“日“。地球繞軸自轉一週為一“日“,它是晝夜交替的週期。地球繞太陽的公轉運動帶來了第二個計時單位,就是“年“。地球公轉一整週為一“年“,這是四季變化的週期。最後,月亮繞地球的運動為大家建立了第三個時間單位“月“。 任何運動都是相對的,天體的運動也不例外。無論是地球的自轉、公轉,還是月亮的運動,都需要相對於一些參考點來加以觀測。所以,在天文學上由於所用參考點的不同便有不同的“年“、“月“、“日“。大家生活中所用的“日“天天長度相等,稱為平太陽日。平太陽日已經不是一種自然的時間單位,它是假定地球公轉軌道為一正圓形、地球自轉軸與公轉軌道平面相垂直時,地球相對太陽自轉一週所經歷的時間。決定四季變化的時間週期稱為迴歸年,它的長度即是365.2422平太陽日。最後,月亮圓缺變化的週期稱為朔望月,長度即是29.5306平太陽日。顯然,年和月的長度並不正好是日的整數倍,這就給日常生活中的計時題目帶來了一些麻煩。怎麼利用年、月、日這三個單位來計算時間的方法稱為曆法,其中包括一年的日數,一年中不同月份的日數怎麼確定,以及置閏的規律等內容。 陽曆和陰曆 曆法中年和月的長度是日長的整數倍,它們不再是時間的自然單位,分別稱為歷年和歷月。陽曆又稱太陽曆,是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週期所定出來的歷法。陽曆的每一歷年都接近於迴歸年。在一長時間內,歷年的均勻長度應儘可能與迴歸年相等。在這一條件下,每年劃分為12個歷月,它們沒有天文學上的意義。所以,在陽曆中,便採用與迴歸年最相近的整日數來計算年的長度,一年365日。 很明顯,假如陽曆的歷年長度每年都為365日,那麼由於每一歷年比迴歸年長度短0.2422日,長此以往,差數不中斷積累,季節就會不中斷向後推遲。比如,經過720年後,積累差數達到半年左右,那時春分出現在十月,而七月則成為一年中最冷的月份。這樣,必然會造成寒暑顛倒,歲時混亂。為了克服這一點,陽曆劃定設定閏年,閏年為366日,而把含有365日的年份稱為平年。置閏的規則可用三句話來表示:非世紀年的公元年數能被4整除的為閏年,世紀年(如1900年,2000年)的公元年數能被400整除的為閏年,其餘的年份為平年。於是在400年內計有閏年97年,平年303年,均勻長度為365.2425日,和迴歸年的長度只相差26秒,經過三千多年後才相差1日,這是很精確的了。現行的陽曆為羅馬教皇格里高裡八世在公元1582年所頒佈的,並且從第二年起陸續為世界各國所採用,因而又有格里高裡歷或格里曆之稱。 陰曆又稱太陰曆,是依據月亮執行的週期所定出的一種曆法。制訂陰曆的原則是使每一歷月都接近於朔望月,歷月均勻長度應即是朔望月。然後,使歷年的長度儘可能接近迴歸年。由......餘下全文>>

中國農曆所有節日的由來

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過年。建國前,繁文縟節較多,封建迷信嚴重。臘八過後,擇吉日掃灰。臘月二十三日辭灶之後,開始忙年,做大棗餑餑等。二十九日“封門”,貼春聯、窗花、過門箋、掛宗譜。三十日晨,供盛飯。下午,上祖墳“送吊子”,請先祖回家過年。門口置“拴馬樁”,院內橫鋪秫秸。晚十時左右,接灶、請神、撒陳(在正間地上撒麥秧)。半夜“發子”,拜先祖,敬諸神,鳴鞭炮。全家自幼至長,依序叩拜,長者受拜後須分壓歲錢。然後喝辭歲酒,吃更年餃子。黎明,本族或近鄰相互拜年。初一晨,吃“錢餃子”。初三日黎明送神。節間,親友互相探拜。農村請媳婦、請女婿,共賀新春。建國後,禮節相沿,迷信活動有所廢除,80年代又有所復燃。 元霄節 農曆正月十五稱元霄節,也叫“上元節”、“燈節”。家家用胡蘿蔔灌蠟油做燈,送至祖墳及院中角落。晚上有放禮花之俗,兒童燃放“解悶”。節間“鬧元霄”,耍秧歌、舞龍燈,熱鬧非凡。 二月二 俗謂小龍抬頭。男子多於此日理髮。農家炒豆,稱“蠍子豆”,意防毒蟲。打“五穀囤”(用草木灰撒成幾個相套的圓圈,內撒五穀雜糧),祈求有個好年景。舊有前往土地廟祭土地神之俗,今已廢。 清明節 祭掃先人墳墓,添土壓紙。建國後,機關、學校等於此日祭掃烈士墓。舊以清明前一日為寒食節,禁火冷食,並有打鞦韆之俗。 端午節 農曆五月五日為端午節,吃粽子和熟雞蛋。兒童以五彩線系腳脖、手腕。晨“拉露水”,採艾懸於門戶之上,以避瘟疫。新媳婦“送端午”,從孃家帶粽子分送婆家親鄰。 六月六 舊俗吃炒麵,曝衣書。新婿到丈人家“現新”。 七月七 舊稱“乞巧節”。招遠過此節是七月初六,俗雲:“招遠人性子急,拿著初六當初七”。節間做“巧餅”,兒童以線穿之,稱“穿小果子”。舊時婦女生“巧芽”(以五穀雜糧生芽),供奉姐姐(織女),乞求織女賜給巧手。 七月十五 舊稱中元節,又為鬼節,掛燈為鬼魂照路。此日晚間,掛宗譜、供先祖、吃餃子。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親友以月餅、燒雞等禮物饋贈。晚,宴飲賞月,分食月餅。 十月一 農曆十月初一為秋祭,上墳添土,拜掃先墓。 冬至 俗稱過冬,亦有掛宗譜供先祖之俗。中午吃包子,晚上吃餃子。 臘八 農曆臘月初八,俗稱臘八,喝“臘八粥”,憋“臘八蒜”。 辭灶 農曆臘月二十三日為辭灶,又稱過小年。蒸粘糕,供糖瓜,焚燒灶神像。 公曆節日 除傳統節日外,一些紀念性的公曆節日漸為縣民接受,但活動範圍、深廣程度不同。主要有元旦、婦女節、國際勞動節、青年節、兒童節、黨的生日、建軍節、教師節、國慶節、植樹節等。 中國傳統節日 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來歷,民間傳說多種多樣。如果只用封建迷信的眼光來打量她,則是對這些美麗傳說和人們美好願望的一種褻瀆。 這些神話了的傳說,是屬於普通老百姓的,是他們對生活更加美好的一種希冀,一種期盼。勞作了一年的人們,面對無所改觀的現實生活,寄希望在新的一年能避凶趨吉時來運轉,多收他三五斗;還有一種節日是人們對先人或先哲的思念和紀念,使前人栽樹之德代代相傳;另外一些節日也不乏一些對愛情美滿天倫永樂的憧憬。 就過年來說,她更屬於孩子們,過年是孩子們的童話,是一件新衣,是一串鞭炮,是壓歲錢的紅包,是炸丸子鍋裡飄出的一縷油香,是一段沒有父母呵斥的無拘無束的日子……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 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餘下全文>>

中國農曆起源於何時?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農曆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農曆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節氣的劃分   有人認為二十四節氣從屬農曆,其實,它是根據陽曆劃定的。即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劃分為24個彼此相等的段落。也就是把黃道分成24個等份,每等份各佔黃經15°。由於太陽通過每等份所需的時間幾乎相等,二十四節氣的公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後,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並有兩句口訣:     上半年來六、廿一,     下半年來八、廿三。   古時把節氣稱“氣”,每月有兩個氣:前一個氣叫“節氣”,後一個氣叫“中氣”。二十四節氣按月分佈情況如下表,它又同農曆閏月的安排有著密切的關係。在農曆中,以立春為二十四個節氣的頭一個節氣。二十四個節氣的名稱,是隨著鬥綱所指的地方並結合當時的自然氣候與景觀命名而來的。所謂鬥綱,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顆星隨著天體的執行,鬥綱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如正月為寅,黃昏時杓是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是指寅;二月為卯,黃昏時杓是指卯,半夜衡是指卯,白天魁是指卯,其餘的月份類推。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農曆二十四個節氣,即: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立春 - 立是開始的的開始 國的二十中四節氣國的二十中四節氣國的二十中四節氣雨水 - 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 - 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 - 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 - 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 - 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 -夏季的開始。 芒種 -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小滿 - 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夏至 - 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 - 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暑 -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 - 秋季的開始。 處暑 - 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 - 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 - 晝夜平分。 寒露 - 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 - 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 - 冬季的開始。 小雪 - 開始下雪。 大雪 - 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 - 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 - 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 - 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農曆起源於什麼時候?

農曆也叫夏曆。中國的第一個王朝夏朝是以建寅之月為正月,它之後的商、周、秦、西漢初都分別提前,直至漢武帝頒行《太初曆》,又恢復夏王朝曆法的原有月序,以後各王朝也基本沿用這一月序,故辛亥革命後中國傳統曆法為“夏曆”。但到了文化大革命,極左思潮氾濫,“橫掃四舊”,認為 “夏曆”是夏王朝的印記,必須改名;因傳統曆法在農村使用較普遍,故通過報紙改名“農曆”,並影響港澳臺。

農曆是我國採用的一種傳統曆法,又名夏曆、中歷、舊曆,民間也有稱陰曆的。它用嚴格的朔望週期來定月,又用設定閏月的辦法使年的平均長度與迴歸年相近,兼有陰曆月和陽曆年的性質,因此在實質上是一種陰陽合曆。農曆把日月合朔(太陽和月亮的黃經相等)的日期作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的平均長度約為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稱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稱月小。月初所在的日期,按太陽和月亮的位置推算定,不機械地安排。農曆以12個月為一年,共354日或355日,與迴歸年相差11日。為此,通過每十九年安插七個閏月的辦法回以協調。閏月的安排由二十四節氣來決定。

農曆是何時以及如何起源的

農曆是中國漢族傳統曆法,又有夏曆、漢歷、陰曆等名稱,是一種陰陽曆,取月相的變化週期即朔望月為月的長度,參考太陽迴歸年為年的長度,通過設定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迴歸年相適應。

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均以農曆計算,至今漢字文化圈的國家和民族多仍慶祝農曆的傳統節日,如農曆新年、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

農曆最早源自何時無從考究,古代典籍和甲骨文中均多有記載,今陰陽合一的歷法規則一般認為源自商代。1912年中國官方開始採用公曆,而農曆作為中華文化的一種重要載體一直廣泛流傳於民間。

我國陰曆起源於哪個時期

農曆作為中國傳統曆法,最早源自何時無從考究,據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國典籍多有記載,現時陰陽合一的歷法規則一般認為源自殷商時期.

中國所有傳統節日的來歷

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過年。建國前,繁文縟節較多,封建迷信嚴重。臘八過後,擇吉日掃灰。臘月二十三日辭灶之後,開始忙年,做大棗餑餑等。二十九日“封門”,貼春聯、窗花、過門箋、掛宗譜。三十日晨,供盛飯。下午,上祖墳“送吊子”,請先祖回家過年。門口置“拴馬樁”,院內橫鋪秫秸。晚十時左右,接灶、請神、撒陳(在正間地上撒麥秧)。半夜“發子”,拜先祖,敬諸神,鳴鞭炮。全家自幼至長,依序叩拜,長者受拜後須分壓歲錢。然後喝辭歲酒,吃更年餃子。黎明,本族或近鄰相互拜年。初一晨,吃“錢餃子”。初三日黎明送神。節間,親友互相探拜。農村請媳婦、請女婿,共賀新春。建國後,禮節相沿,迷信活動有所廢除,80年代又有所復燃。

元霄節 農曆正月十五稱元霄節,也叫“上元節”、“燈節”。家家用胡蘿蔔灌蠟油做燈,送至祖墳及院中角落。晚上有放禮花之俗,兒童燃放“解悶”。節間“鬧元霄”,耍秧歌、舞龍燈,熱鬧非凡。

二月二 俗謂小龍抬頭。男子多於此日理髮。農家炒豆,稱“蠍子豆”,意防毒蟲。打“五穀囤”(用草木灰撒成幾個相套的圓圈,內撒五穀雜糧),祈求有個好年景。舊有前往土地廟祭土地神之俗,今已廢。

清明節 祭掃先人墳墓,添土壓紙。建國後,機關、學校等於此日祭掃烈士墓。舊以清明前一日為寒食節,禁火冷食,並有打鞦韆之俗。

端午節 農曆五月五日為端午節,吃粽子和熟雞蛋。兒童以五彩線系腳脖、手腕。晨“拉露水”,採艾懸於門戶之上,以避瘟疫。新媳婦“送端午”,從孃家帶粽子分送婆家親鄰。

六月六 舊俗吃炒麵,曝衣書。新婿到丈人家“現新”。

七月七 舊稱“乞巧節”。招遠過此節是七月初六,俗雲:“招遠人性子急,拿著初六當初七”。節間做“巧餅”,兒童以線穿之,稱“穿小果子”。舊時婦女生“巧芽”(以五穀雜糧生芽),供奉姐姐(織女),乞求織女賜給巧手。

七月十五 舊稱中元節,又為鬼節,掛燈為鬼魂照路。此日晚間,掛宗譜、供先祖、吃餃子。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親友以月餅、燒雞等禮物饋贈。晚,宴飲賞月,分食月餅。

十月一 農曆十月初一為秋祭,上墳添土,拜掃先墓。

冬至 俗稱過冬,亦有掛宗譜供先祖之俗。中午吃包子,晚上吃餃子。

臘八 農曆臘月初八,俗稱臘八,喝“臘八粥”,憋“臘八蒜”。

辭灶 農曆臘月二十三日為辭灶,又稱過小年。蒸粘糕,供糖瓜,焚燒灶神像。

公曆節日 除傳統節日外,一些紀念性的公曆節日漸為縣民接受,但活動範圍、深廣程度不同。主要有元旦、婦女節、國際勞動節、青年節、兒童節、黨的生日、建軍節、教師節、國慶節、植樹節等。

中國傳統節日

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來歷,民間傳說多種多樣。如果只用封建迷信的眼光來打量她,則是對這些美麗傳說和人們美好願望的一種褻瀆。

這些神話了的傳說,是屬於普通老百姓的,是他們對生活更加美好的一種希冀,一種期盼。勞作了一年的人們,面對無所改觀的現實生活,寄希望在新的一年能避凶趨吉時來運轉,多收他三五斗;還有一種節日是人們對先人或先哲的思念和紀念,使前人栽樹之德代代相傳;另外一些節日也不乏一些對愛情美滿天倫永樂的憧憬。

就過年來說,她更屬於孩子們,過年是孩子們的童話,是一件新衣,是一串鞭炮,是壓歲錢的紅包,是炸丸子鍋裡飄出的一縷油香,是一段沒有父母呵斥的無拘無束的日子……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

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中國農曆的由來?
中國陰曆的由來?
中國農曆的傳統節日?
公曆和農曆的由來?
中國取名的由來?
中國姓氏的由來?
中國農曆的節日?
農曆的由來?
中國農曆的星座?
中國複姓的由來?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