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為什麼要吃月餅?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29日

過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啊?

月餅這東西,不僅是一種糕餅,更是一種情感的載體。正如過春節少不了餃子一樣,過中秋節也少不了月餅。在洛陽,即便是再困難的人家,每逢八月十五也要買幾盒月餅,自家人吃不吃外人不知道,給親朋好友送月餅是禮數,一定要行到。

中秋節為什麼非得吃月餅、送月餅?這個問題,若想從正史中求得答案,恐怕是白費力氣,但翻開《洛陽民俗傳說》,那便容易解釋了——

相傳,七仙女私降凡間,與董永結婚生子。冷酷無情的王母娘娘知道後,派天兵天將下界,把七仙女抓回了天宮。可憐董永(比后羿更可憐!都有了愛情結晶了,還被人搶走老婆)痛失愛妻,真想一頭撞死了之,但念及兒子,他不得不振作精神,開始艱辛地撫養兒子,並給兒子取名董卓(注:此董卓與火燒洛陽城的三國奸雄董卓無關)。

贊助廣告

某年八月十五,董卓與玩伴鬥氣,孩子們罵他是沒孃的孩兒。小傢伙傷心難過,跑到院子裡,對著天上的一輪圓月大放悲聲。哭聲傳到天宮,驚動了太白金星。他差仙鶴童子下界,把董卓馱上了天,並偷偷地把他帶到了仙女們的住處。七仙女悲喜交集,抱住兒子大哭。眾姐妹勸她:你與兒子難得一見,光哭何用?不如好生款待孩子,給他留下美好的回憶。七仙女一想也是,就把冰糖、蜂蜜、花生、核桃攪在一起弄成餡兒,用麵皮包成狀如圓月的大餅讓兒子吃。

母子倆正互訴思念之情,忽聽天鼓作響,原來,王母娘娘聽說董卓私上天宮,派天兵來抓他了。眼看董卓性命不保,太白金星舍下一張老臉苦苦相勸,王母娘娘這才網開一面,同意將董卓遣返人間。臨別時,七仙女將那個圓月形的大餅塞入兒子懷中,含淚囑咐:回去讓你爹嚐嚐,如此,也算咱全家團圓了。

贊助廣告

董卓回到人間,把圓餅奉獻給父親。董永手捧圓餅,淚如雨下,見其狀如圓月,喃喃地稱其為“月餅”。他捨不得獨享月餅,便將其切成小塊,叫兒子分送給全村父老。後來,董卓當了官,想起月餅,思緒萬千。由於他與母親是在八月十五相見的,於是每逢八月十五,他就吩咐手下人做月餅、敬月神,並將月餅饋贈眾人。此風傳到民間,便有了中秋節吃月餅、送月餅的習俗。

上世紀80年代以前,月餅在洛陽是奢侈品。曾聽一位老城人講:其家中姊妹5個,過中秋節爹孃只買回來兩塊月餅。捧著分到手的小半塊月餅,她寶貝得什麼似的,藏在枕頭下捨不得吃。

現在的人,很少為吃不到月餅而發愁。生在了好時代,趕上了好政策,想吃什麼有什麼,買兩盒月餅,對大家來說小菜一碟。不過,為了一盒豪華月餅,動輒花費上百元、上千元乃至上萬元,有損勞動人民本色,有違“八榮八恥”原則,奉勸諸位:當吝嗇時須吝嗇,此風莫跟!

為什麼要吃月餅?

自古的傳統,中華民族的一種節日的慶賀,

月餅通常是指人們在中秋節這個特定節日裡吃的餅,通常為圓形。   從歷史記載來看,首次將餅與中秋的月亮聯絡起來,是八月十五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而歸,唐高祖接過吐魯番商人獻上的胡餅,笑指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北宋之時,該種餅被稱為“宮餅”,在宮廷內流行,但也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後來演變成圓形,寓意團圓美好。另據《洛中見聞》記載,唐僖宗在中秋節當日命令御膳房用紅綾將餅賞賜給新科進士。但那時還沒有被稱之為月餅。   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夢樑錄》中,那時的月餅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餅、梅花餅等同時存在,並且是“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可見這時的月餅,還不只是在中秋節吃。至於月餅這個名詞的來歷,已無從考證。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蘇東坡留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或許這是月餅這個名稱的來源以及月餅做法的根據。   明代起有大量關於月餅的記載,這時的月餅已是圓形,而且只在中秋節吃,是明代起民間盛行的中秋節祭月時的主要供品。《帝京景物略》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家設月光位於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   廣為流傳的有關朱元璋用月餅在八月十五來傳遞起義訊息的故事,與史實不符,因為朱元璋沒有領導過起義而只是加入了郭子興的隊伍,還取了郭的義女為妻,後者就是馬皇后。如果用月餅傳遞起義訊息的傳說為真,那也極可能是張士誠所為。但這個傳說從另一方面證明了元朝就有了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寓意團圓,也應該是明朝開始的。如果我們綜合明朝有關月餅與中秋節民俗的資料來看,應該能夠看出月餅取意團圓的歷史軌跡:中秋節祭月後,全家人都圍坐一起分吃月餅月果(祭月供品)。因為月圓餅也圓,又是閤家分吃,所以逐漸形成了月餅代表家人團圓的寓意。

為什麼中秋節要吃月餅

八月十五中秋節要吃月餅,是因為月餅象徵著團圓。在節日之夜,人們還愛吃月餅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

中秋節吃月餅有兩個版本:

版本一: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

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當時有人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版本二: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

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訊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

訊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祕密傳遞資訊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在後來很長曆史時期,甚至在上世紀末,許多月餅上還貼有一方小紙片!只可惜,近年所產月餅已不見小紙片蹤影,月餅所含代代相傳的“文化密碼”蕩然無存。

《西湖遊覽志》稱:“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義。”東坡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來讚譽月餅。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

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30字內)

中秋節以“圓月”為主題,祭月、拜月、賞月、玩月之後,還要“嘗月”。

香甜的“圓月餅”象徵“閤家團圓、生活甜蜜”。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

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月餅為什麼象徵著中秋節?

內容簡介: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每到中秋,都要吃月餅,這個習俗是從何而來的?月餅代表著什麼意義?如果你還不明白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的話,或者想知道更多關於中秋節吃月餅的的故事,可以參考下本文。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在這天,每個家庭都團聚在一起,一家人共同觀賞象徵豐裕、和諧和幸運的圓月。此時,大人們吃著美味的月餅,品著熱騰騰的香茗,而孩子們則在一旁拉著兔子燈盡情玩耍。  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 據說唐朝時期已經有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但是月餅作為食品名稱並同中秋賞月聯絡在一起,則是宋代的事情。  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南宋文學家周密在《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的名稱。  在14世紀,中秋節吃月餅又被賦予了一層特殊的含義。傳說在朱元璋帶兵起義推翻元朝時,將士們曾把聯絡信藏在月餅裡。因此,中秋節後來也成為漢人推翻蒙古人統治的紀念日。今天,人們用吃月餅來紀念此事。

中秋怎麼來的,有哪些故事 中秋為什麼要吃月餅?

月餅象徵團圓,是中秋的必備食品。而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據說是由元末流傳下來的。 相傳元朝時,中原廣大人民不甘受蒙古人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欲聯合反抗力量,但元官兵搜查嚴密,苦於無從傳遞訊息。所以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王昭光製造餅子,將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使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因而一舉推翻元朝,為了紀念這一功績,因而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也就傳了下來。特別在東北地區,有“八月十五殺達子”的說法。 不論月餅源於何代,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皆成天下人們的心願。 有人以為吃月餅和送月餅,自古以來就與中秋節有關。其實,情況並非如此。初唐時,原來農曆八月只有初一是節日,而無十五這個節日。相傳,後來唐明皇曾於八月十五夜遊月宮,這樣民間才把八月十五這一天作為中秋節。到了中唐,人們始在八月十五之夜登樓觀月,而當時還沒有月餅出現。說到月餅的出現最早是在南宋的時候。不過當時的月餅與中秋節毫不相干,那時的月餅與現代月餅亦大不相同,只是作為蒸食品在飲食市場出現而已。 月餅真正與中秋節有聯絡是在明代。當時,北京城市裡出現了一種以果做餡的月餅,而人們在中秋節這一天自己製作月餅,用於自食和贈於良朋親友,以表達團圓和祝賀之意。那時的月餅大小和形狀很不規範,差別甚大,其名稱也頗特別。 比如,山西省介休縣一帶在中秋節這天,當地老百姓已有閤家圍坐分食團圓月餅的習俗。其製作的月餅名堂多且有趣,如有專供男人食用的月牙月餅,有隻限於女子享用的葫蘆月餅,還有特別為少年準備的“孫悟空”、“兔兒爺”之類的月餅,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關於月餅的製作技術,在明代已達到很高的水平,在當時一些月餅的餅面上,已出現“月中蟾兔”之類的裝飾圖案。其設計之精良,構圖之美妙,花紋之靈細,使人獲得藝術享受,既充分體現了月餅製作者的匠心獨運,也反映了我們偉大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 農曆八月十五,是人們閤家團聚或倍加思念遠方親友的日子,在中秋節,廈門人除了賞月,吃中秋月餅外,還有一種自鄭成功驅逐荷夷、收復臺灣時流傳下來的“玩會餅博狀元”的民俗活動,頗為有趣。中秋會餅每會63塊,大小不同,共分為6種,分別代表古代科舉的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每人輪流將6個骰子擲入碗中,根據投入碗裡的骰子點數領餅,以最終奪得“狀元”為幸運。三百多年來,這種充滿樂趣的活動一直在廈門民間流傳,廈門的餅店餅廠在中秋節前後都會大量生產這種會餅上市供應。 眾人團聚玩會餅博狀元,這是廈門人過中秋的獨特風俗。據說在300多年前鄭成功據廈抗清,鄭的部將洪旭為了寬釋士兵愁緒,激勵鼓舞士氣,利於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於是與當年駐紮在今洪本部33~44號的後部衙堂屬員,經過一番推敲,巧妙設計中秋會餅,讓全體將士在涼爽的中秋夜晚歡快拼搏。 戲餅以“會”計算,一般一“會”以四五人為宜。“會”餅模仿科舉制,設狀元餅(最大的)一個、對堂(榜眼)餅二個、三紅(探花)餅四個、四進(進士)餅八個、二舉(舉人)餅16個、一秀(秀才)餅32個。這是象徵古代四級科舉考試。古代府級考試及第的童生稱秀才;鄉試(省級)考中者稱舉人;在京師禮部會度及第者稱貢生;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度及第者稱進士,其中又分三甲:一甲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俗稱三鼎甲或三及第;二甲名額較多,三甲就更多了。古代皇帝點狀元,既看才,又看貌,還要推敲,考究姓氏和名字,如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甲辰科殿試,狀元為孫曰恭,明成祖覺得曰恭合在一起是“暴”字......餘下全文>>

中秋節為什麼是8月15日,還要吃月餅的?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相關問題答案
中秋為什麼要吃月餅?
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
農曆為什麼要閏月?
過年為什麼要吃年夜飯?
感恩節為什麼要吃火雞?
平安夜為什麼要吃蘋果?
中秋時什麼生肖?
十二月為什麼叫臘月?
養魚為什麼要養單數?
為什麼要佩戴本命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