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的服飾特點?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3日

土族服飾的服飾特色

婦女服飾俗稱七彩袖,土族語稱作秀蘇,意為“花袖衫”。為土族婦女服飾的象徵。從最底層數,第一道為黑色,象徵土地;第二道綠色,象徵青苗青草;第三道黃色,象徵麥垛;第四道白色,象徵甘露;第五道藍色,象徵藍天;第六道橙色,象徵金色的光芒;第七道紅色,象徵太陽。花袖長衫上面套有黑色,紫紅色或鑲邊的藍色坎肩,腰繫白褐或藍綠布帶,帶的兩頭有花、鳥、蟲、蝶、彩雲刺繡或盤線的花紋圖案。腰帶上有羅藏和錢褡褳。羅藏,是用銅、銀薄片製成,有獸頭形、圓形、桃形等樣式,其上有孔,一般用於系花手巾、小鈴鐺、針扎等什物,垂吊於腰帶左側。錢褡褳,一般為長一尺五寸,寬四寸的小袋,兩端有繡花或盤線圖案飾物。女式的錢褡褳由三塊白底繡花條塊縫合而成,下端連三綹綵線穗。用作錢袋和裝飾品。下穿褶裙或褲子。有鑲白邊的緋紅百褶裙,裙分左右兩扇,形似蝴蝶兩扇紅翅膀;褲子膝下部分套著一節藍色或黑色的褲筒,土族語稱“帖彎”。 姑娘服飾未婚姑娘習以兩鬢梳小辮,中間梳一條辮,三條辮子合辮在背後,用緋紅頭繩紮緊,系一海螺圓片。少女額前戴的額帶叫“箍兒”,白布繡花做成,寬二寸,長及兩耳,上沿連幾束綵線短穗和幾個小鈴鐺。有的姑娘頭戴一條繡花頭巾。其褲腿套一尺長的紅色“帖彎”,在膝下方用白色布條將“帖彎”與褲腿相連,使其經緯分明。髮式、“帖彎”顏色和額帶的不同,常是區別已婚或未婚婦女的標誌。 裝飾土族婦女喜戴耳墜,喜慶節日或探親訪友時,還要在耳墜下吊一對“面古蘇格”,即銀耳墜,如銅錢大小,桃形,正面有刺紋圖案。戴時用數串珍珠把兩隻“面古蘇格”連起來,掛在額帶上。土族婦女頸上所戴項圈稱作“索爾”,用芨芨草紮成圓環,蒙上紅布面,鑲以銅錢大小的圓海螺片約二十枚即成。 土族婦女講究頭飾,在土語裡,頭飾叫“扭達”,式樣複雜,各地不一樣。有的叫“三叉”、“乾糧”、“羊腔”、“馬鞍橇”等。繁多的頭飾已經沒有什麼人用了,變得簡單方便。姑娘一般梳三根髮辮,已婚者梳兩根,末梢相連,以珊瑚、松石等綴飾,再戴上織錦氈帽,十分漂亮美觀。土族婦女的金、銀、銅製耳環多刻有花紋或鑲有紅珊瑚、綠寶石,下面還垂有五色珠,並在珠上綴掛穗子。其中最講究的要數“上七下九”或“上五下七”的銀耳墜。用數串五色瓷珠把耳環連在一起,珠串長長地垂在胸前,好似數條項鍊。項圈互助土族自治縣西山和西溝地區,是青海省土族最為集中的聚居地,在這一地區的土族女裝中,土族項圈是必備的裝飾之一。有關土族項圈的來歷,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相傳在遠古時代,龍王山下的索卜灘上生活著一對兄弟,哥哥叫莫日,弟弟叫尼達,他們同時愛上了美麗的姑娘臘月花。後來,生性貪婪的莫日喝下了東海孽龍吐出的毒涎水,變成了一條巨蟒,而尼達則變成了一個石人。為了懲治巨蟒,救出尼達,臘月花不僅和姐妹們發明了安昭舞,而且還將一條鐵鏈掛在了巨蟒的脖子上,這條鐵鏈就是土族項圈的雛形。據多年來一直研究土族文化的學者保廣元先生介紹,土族項圈一般是由硬質的布片和金屬片製成,最原始的項圈上還鑲嵌著貝殼和骨片等物。因為吐谷渾的先民是來自遼東地區的鮮卑族,他們有使用貝殼的習慣和條件,在項圈上鑲嵌貝殼作為裝飾,或可看做是吐谷渾的遺風。 彩虹袖:崇拜自然的標誌彩虹袖是互助土族傳統服飾中最典型的標誌之一,互助縣也由此贏得了“彩虹之鄉”的美譽。在互助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諺,土族阿姑穿上彩虹袖“走起路來擺三擺,蜜蜂彩蝶趕不走;拂袖跳起安召舞,恰似彩虹下凡來。”這無疑是對彩虹袖最詩意的詠歎和讚美。彩虹袖俗稱花袖,土族語中稱為“秀蘇”,是一種用紅、黃、藍、白、黑、紫、綠7種顏色的布料縫製的套袖。 青壯男子服飾青壯年男子一般戴紅......餘下全文>>

贊助廣告

土族服飾的介紹

婦女一般穿繡花小領斜襟長衫。兩袖由紅、黃、橙、藍、白、綠、黑七色彩布圈做成,鮮豔奪目,美觀大方。分為婦女服飾、姑娘服飾、青壯年男子服飾以及老年男子服飾。2008年6月7日,土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土族人的特點

主要分佈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黃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縣和樂都縣,部分散居於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門源縣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地;還有2萬多人聚居於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蘭州市永登縣、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等地區。其中青海省境內的土族約佔全國土族總人口的85%。

贊助廣告

土族人民能歌善舞,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藝術。民間文學全為口頭傳統,其中大都可以演唱的敘事詩

《拉仁布與且門索》已搬上舞臺。土族高階喇嘛、僧侶也著書立說。由土族活佛所著的《宗教流派鏡史》一書,曾被譯成英、德文流傳國內外。代表著土、藏兩族文化交流頻繁。歌曲種類繁多,有“安昭”、“花兒”等,分家曲和山歌。曲調都有襯句,而且尾音拖長而下滑,深沉,回味無窮。家曲有讚歌、問答歌、婚禮曲、圓舞曲等。土族居民舉行婚禮時,常伴以歌舞等娛樂活動。婚禮舞一般以兩個穿著白褐子長衫的領親人為主,其他人伴唱。舞蹈動作,各地不盡相同。

另外,土族人的民間刺繡工藝很有名。圖案講究,花鳥獸石,美觀大方,樸素耐久。通常有“五瓣梅”、“石榴花”、“雲紋花”、“寒雀探梅”、“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等等。精美的刺繡是土族婦女的創造,也是土族傳統文化的一個引人注目的標誌

節慶活動  土族人民的重要節日有,農曆正月十四日佑寧寺觀經會,二月二威遠鎮擂臺會,三月三、四月八廟會,六月十一丹麻戲會,六月十三、二十九“少年”會,七月二十三至九月民和三川地區的“納頓”(慶豐收會)等等。其中擂臺會、丹麻戲會和“納頓”最具民族特色。屆時,除舉行賽馬、摔跤、武術和唱“花兒”等傳統娛樂活動外,還舉行物資交流會。此外,與漢民族一樣,也過春節、端午節等。

土族的禁忌  禁忌: 土族忌諱過中秋節。中秋之夜人們要朝月亮撒一把草灰。但是現在的土族人也隨著大眾過起了中秋節,土族地區的月餅是土族群眾自家蒸出來的,又大又圓,花樣繁多,月餅上的花紋五顏六色,別具一格。土族忌諱吃驢、騾、馬、狗肉。到土族人家作客。忌諱到牲畜圈裡大小便。同時忌諱數主人家的牛羊,認為這會影響畜群的發展。上炕就坐時忌諱坐到主人家的枕頭、被子上。土族還有忌門的習慣,如生孩子、安新門、或家中有重病人時,要在大門旁邊貼一方紅紙,或在大門旁煨一堆火,外人不得進入庭院。

服飾  土族服飾具有獨特風格。男女上衣都有繡花高領。男子常穿小領斜襟 、袖鑲黑邊的長袍,腰繫繡花長帶,穿大襠褲,系兩頭繡花腰帶,小腿紮上黑下白的綁腿帶,戴氈帽,穿雲紋布鞋,老年人在長袍外套黑坎肩。婦女穿繡花小領鑲花邊斜襟衣衫,兩袖由五色布做成,外套黑、藍、紫鑲花邊坎肩,腰繫鏽花寬腰帶或綵綢帶,懸掛花手帕、花錢袋、荷包、小銅鈴等。褲腿外夾1尺高褲筒,下沿藍、黑色搭配鑲邊。穿繡花腰鞋,形如靴子。戴各種“扭達”頭飾。

飲食習慣  土族的飲食習慣與以農業為主兼營牧業的生產特點緊密相關。日常的主食以青稞為主,小麥次之。蔬菜較少,主要有蘿蔔、白菜、蔥、蒜、萵筍等10餘種,平日多吃酸菜,輔以肉食。愛飲奶茶,吃酥油沙面。喜慶節日,必做各種花樣的油炸食品和手抓大肉(豬肉)、手抓羊肉。男子喜歡飲酒,多數人自家釀青稞酒。飲食衛生也很講究:用飯時每人都有固定的飯碗、筷子,請客吃飯也是每人一份。

土族主要聚居在中國西北部青海省 ,土族人以農業為主,兼營畜牧業,尤其精於養羊。因此形成了別具風格的飲食文化。

土族飲食同生產有直接關係。牧區以食肉類、乳品為主食,農業區以青稞、蕎麥、薯類為主,喜歡吃酥油炒麵、油炸饃、手抓大肉、......餘下全文>>

少數民族的共有服裝特點是什麼?

1、傣族服飾:傣族是雲南省物有的少數民族,主要分佈於雲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壩地區。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是傣族主要的居住區。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熱帶、亞熱帶地區,那裡氣候溫熱,山林茂密、物產豐富。傣族服飾也就充分體現了這些地理特點。傣族服飾不僅給人一種強烈的美感,又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傣族服飾中男子的服飾比較樸實大方,上身為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淨色長褲,多用白色、青色布包頭。這種服裝在耕作勞動時輕便舒適,在跳舞時又使穿著者顯得健美瀟灑。傣族女子的服飾則絢麗多彩,充分展示了她們的活力與性感。傣族女子上身著各色緊身內衣,外套淺色大襟或對襟窄袖衫,下身著花色統裙,裙上織有各種圖紋,傣族女子喜將長髮挽髻,在髮髻上斜插梳,簪或鮮花作裝飾,並喜歡佩帶金、銀飾品,在小蠻腰上系一根精緻銀腰帶。這樣的服飾把她們裝扮得妖美玲瓏,婀娜多姿。她們彷彿一隻只美麗的孔雀,優雅嫻靜。

2、布依族服飾:布依族服飾多用青、藍、白幾種顏色。建國前,男子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衫及長褲。老年人多著長衫。近來男子服飾與漢裝無異。婦女服飾多種多樣,鎮寧、關嶺、普定、六盤水一帶是目前儲存布依族最古老服飾的地區,婦女著大襟短衣,領口、盤肩、衣袖和衣腳邊沿,皆用織錦和蠟染各色幾何圖案鑲制。下穿百褶長裙,用白底藍色蠟染花布縫成。自制的織錦和蠟染是布依族服飾的主要特點。只有老年人為了莊重,才用赫紅布作裙身,上面再接一段蠟染花布。每位婦女通常有十幾套衣裙,多則幾十套。節日裡都習慣於穿6件上衣,9條裙子,系1條青色或藍色繡花腰帶,顯得更加嬌姿豔態。同時非常講究頭飾,婚前頭盤髮辮,戴繡花頭巾;婚後須改用竹筍殼作“骨架”的專門飾樣,名曰“更考”,意為成家人。鎮寧、關嶺地區,姑娘喜攏高髻,形如拱橋,發上插著長約尺許的銀簪,配上短衣長裙和繡花布鞋。其他地區則多著短衣長褲,或在衣襟、譁口少褲腳鑲上蠟染或刺繡花邊。黔西南安龍、興仁一帶婦女喜用白布作頭巾,系各色繡花圍腰,樸實無華,典雅大方。同時還喜戴銀、玉手鐲、髮簪和戒指、項圈,樣式別具一格,頗有特色

3、白族服飾:白族女子穿淺色大襟上衣,外罩黑色或紫色絲絨大襟坎肩,下著鑲花邊長褲,系繡花圍腰,腰帶刺繡精美,腳穿翹頭繡鞋。頭上頂一塊花帕,未婚女子梳獨辮子盤於頭頂,壓在花帕上,飾彩色絨球,耳側垂長線穗。已婚婦女將長辮藏在花帕裡。喜歡佩戴各種銀飾和琺琅飾品。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為尊貴,體現在男子的服飾上,男子的包頭帕、上衣、褲子、綁腿等都喜用白色。其身著立領對襟衣,寬大中式長褲,鹿皮對襟坎肩,繡花肚兜,包頭帕、打綁腿、穿剪口布鞋或草鞋,在雲南洱源縣西山區,每個成年後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個小巧玲瓏的繡花荷包,荷包上繡著“雙雀登枝”、“鴛鴦戲水”等紋樣,這是愛情的象徵,它是白族姑娘聰明智慧的結晶。白族女子善於繡染,其服飾上多有精美的刺繡、挑花、鑲滾、扎染等手工藝。 白族服飾用色大膽,淺色為主,深色相襯,對比強烈,明快而又協調;挑繡精美,一般都有鑲邊花飾,裝飾繁而不雜。白族服裝越往南顯得越豔麗飾繁,越往北越見素雅飾簡;就山區與壩區比較,山區白族穿著較豔,壩區白族相對較素。青年女性的衣飾,主要有頭帕、上衣、領褂、圍、長褲幾個部分。上衣多用白色、嫩黃、湖藍或淺綠色,外套黑色或紅色領褂,右衽結鈕處掛“三須”、“五須”銀飾,腰繫繡花或深色短圍腰,下著藍色或白色長褲,或上下一體,色調一致,或衣、褂、褲、圍腰各為一色,於多色塊對比中求和諧。有的以嫩黃色上衣,配同樣顏色的長褲,點綴大紅絲絨的領褂,有的以湖藍色或綠色上衣,配上黑色絲......餘下全文>>

中國少數民族服裝的土族

女子穿鑲花邊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鑲花邊的背心,束繡花寬腰帶,佩掛手帕、錢袋、荷包、小鈴。男子為小領大襟長袍、大襠褲、黑或紅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雲紋布鞋;冬季穿大領白板皮襖。男女都戴翻簷氈帽或禮帽。

土族袖子上的五種顏色分別代表什麼

土族婦女一般穿繡花小領斜襟長衫。兩袖由紅、黃、橙、藍、白、綠、黑七色彩布圈做成,鮮豔奪目,美觀大方。俗稱七彩袖,土族語稱作秀蘇,意為“花袖衫”。為土族婦女服飾的象徵。

從最底層數,第一道為黑色,象徵土地;第二道綠色,象徵青苗青草;第三道黃色,象徵麥垛;第四道白色,象徵甘露;第五道藍色,象徵藍天;第六道橙色,象徵金色的光芒;第七道紅色,象徵太陽。

希望你採納!!!

我國56個民族的服飾特點

苗族:苗族分佈較廣,支系眾多,服飾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婦女較典型的裝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過去以麻織土布為主,普遍使用獨具特色的蠟染、刺繡工藝。裙子則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飾的用料、顏色、款式、刺繡等方面,都極具民族風格。配飾以頭、頸、胸及手等部位的銀飾為多見,苗族的銀飾在各民族首飾中首屈一指。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充分顯示了苗族的聰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布衣族:布依族男子上穿對襟或大襟的短衣,下著長褲,也有穿長衫長褲,纏青色或花格頭巾。色調以青藍色或白色為主。婦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著長褲。衣襟、袖口等處鑲彩色花邊,褲腳處也鑲著花邊,頭纏青色或花格頭巾,或將白色印花頭帕搭在頭上,青年女子的胸前還掛著繡有漂亮花紋圖案的圍腰。布依族婦女喜歡佩戴銀質手鐲、耳環、項圈、足蹬尖鼻繡花鞋,布依族服飾整體色調淡雅樸素,與自然界保持著天然的和諧。

侗族: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對襟、左衽和右衽三種,下著長褲,裹綁腿。纏頭布為三米長的亮布,兩斷用紅綠絲線繡著一排鋸齒形的圖案。盛裝時戴“銀帽”,並佩戴其它銀質飾物。女子穿裙時,上身以開襟緊身衣相配,胸部圍青色刺繡的剪刀口狀的“兜領”,裹綁腿;穿褲時,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裝時,婦女多穿雞毛裙。也有穿右衽無領上衣,以銀珠為扣,環肩鑲邊,足蹬翹尖繡花鞋。侗族婦女喜歡佩帶銀花、銀帽、項圈、手鐲等銀質飾物。侗族的衣料多為自織自染的“侗布”,有粗紗、細紗之分。侗族婦女擅長刺繡,手工技藝精湛。

瑤族:瑤族各支系服飾存在較大差異,男子服裝以青藍色為基本色調,以對襟、斜襟、琵琶襟短衣為主,也有的穿交領長衫,配長短不一的褲子,扎頭巾、打綁腿,樸實無華。婦女服飾有穿大襟上衣,束腰著褲的;有穿圓領短衣,下著百褶裙的;還有穿長衫配褲的。瑤族服飾的挑花構圖風格獨特,整幅圖案均為幾何紋。瑤族頭飾特點更為突出,有“龍盤”形、“A”字形、“飛燕”形等。瑤族染織業發達,服裝均用自染土布製作,有一套完整的藍靛印染技術。色彩常用紅、綠、黃、白黑五種,服飾製作採用挑花、刺繡、織錦、蠟染等工藝。

白族: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的包頭,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褲子都喜歡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淺綠、淺藍等色。白族婦女常將色彩豔麗的圖案繡在掛包、裹背、腰帶、包頭布、鞋等飾物上。淡雅樸實,色調和諧,審美境界高雅。大理的白族男子身著白色對襟上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頭纏白色或藍色頭帕,肩掛手繡掛包。婦女多穿白色或穿淺藍色右衽上衣,下著白色或淺藍色寬褲,腰繫繡花或綴有繡花飄帶的短圍裙,足蹬繡花鞋。

京族:京族服裝服飾特點鮮明,簡便飄逸。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長衣,坦胸束腰,衣袖較窄。婦女則內掛菱形遮胸布,外穿無領、對襟短上衣,衣身較緊,衣袖很窄,下著寬腿長褲,多為黑色或褐色。外出時,外套淡色旗袍式長外衣,衣袖仍然很窄。婦女染黑齒、結"砧板髻"的習俗依然存在於少數婦女當中。京族最有特色的裝飾是他們的斗笠。

壯族:壯族男子多穿對襟的上衣,鈕釦以布結之。胸前縫一個小兜,與腹部的兩個大兜相配,下襬往裡折成寬邊;下短而寬大,有的纏綁腿;扎繡有花紋的頭巾。婦女穿藏青色或深藍色矮領、右衽上衣,衣領、袖口、襟邊都繡有彩色的花邊;下著黑色寬肥的褲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繡,下有彩色布貼,色彩絢爛耀眼。扎布貼、刺繡的圍腰,戴繡有花紋圖案的黑色頭巾。節日或趕墟歌場穿繡花鞋。披戴繡花墊肩。婦女的髮式各地有所不同。壯族服飾一般都用自織的土布製成。

黎族:黎族男子一般穿對襟無領上衣和長褲,纏頭巾插雉翎。婦女服飾有地區差異,有些穿黑色圓領貫頭衣,衣服的飾物很多,領口用白綠兩......餘下全文>>

56個民族的服飾特點

苗族:苗族分佈較廣,支系眾多,服飾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婦女較典型的裝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過去矗麻織土布為主,普遍使用獨具特色的蠟染、刺繡工藝。裙子則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飾的用料、顏色、款式、刺繡等方面,都極具民族風格。配飾以頭、頸、胸及手等部位的銀飾為多見,苗族的銀飾在各民族首飾中首屈一指。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充分顯示了苗族的聰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布衣族:布依族男子上穿對襟或大襟的短衣,下著長褲,也有穿長衫長褲,纏青色或花格頭巾。色調以青藍色或白色為主。婦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著長褲。衣襟、袖口等處鑲彩色花邊,褲腳處也鑲著花邊,頭纏青色或花格頭巾,或將白色印花頭帕搭在頭上,青年女子的胸前還掛著繡有漂亮花紋圖案的圍腰。布依族婦女喜歡佩戴銀質手鐲、耳環、項圈、足蹬尖鼻繡花鞋,布依族服飾整體色調淡雅樸素,與自然界保持著天然的和諧。

侗族: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對襟、左衽和右衽三種,下著長褲,裹綁腿。纏頭布為三米長的亮布,兩斷用紅綠絲線繡著一排鋸齒形的圖案。盛裝時戴“銀帽”,並佩戴其它銀質飾物。女子穿裙時,上身以開襟緊身衣相配,胸部圍青色刺繡的剪刀口狀的“兜領”,裹綁腿;穿褲時,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裝時,婦女多穿雞毛裙。也有穿右衽無領上衣,以銀珠為扣,環肩鑲邊,足蹬翹尖繡花鞋。侗族婦女喜歡佩帶銀花、銀帽、項圈、手鐲等銀質飾物。侗族的衣料多為自織自染的“侗布”,有粗紗、細紗之分。侗族婦女擅長刺繡,手工技藝精湛。

瑤族:瑤族各支系服飾存在較大差異,男子服裝以青藍色為基本色調,以對襟、斜襟、琵琶襟短衣為主,也有的穿交領長衫,配長短不一的褲子,扎頭巾、打綁腿,樸實無華。婦女服飾有穿大襟上衣,束腰著褲的;有穿圓領短衣,下著百褶裙的;還有穿長衫配褲的。瑤族服飾的挑花構圖風格獨特,整幅圖案均為幾何紋。瑤族頭飾特點更為突出,有“龍盤”形、“A”字形、“飛燕”形等。瑤族染織業發達,服裝均用自染土布製作,有一套完整的藍靛印染技術。色彩常用紅、綠、黃、白黑五種,服飾製作採用挑花、刺繡、織錦、蠟染等工藝。

白族: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的包頭,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褲子都喜歡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淺綠、淺藍等色。白族婦女常將色彩豔麗的圖案繡在掛包、裹背、腰帶、包頭布、鞋等飾物上。淡雅樸實,色調和諧,審美境界高雅。大理的白族男子身著白色對襟上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頭纏白色或藍色頭帕,肩掛手繡掛包。婦女多穿白色或穿淺藍色右衽上衣,下著白色或淺藍色寬褲,腰繫繡花或綴有繡花飄帶的短圍裙,足蹬繡花鞋。

京族:京族服裝服飾特點鮮明,簡便飄逸。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長衣,坦胸束腰,衣袖較窄。婦女則內掛菱形遮胸布,外穿無領、對襟短上衣,衣身較緊,衣袖很窄,下著寬腿長褲,多為黑色或褐色。外出時,外套淡色旗袍式長外衣,衣袖仍然很窄。婦女染黑齒、結"砧板髻"的習俗依然存在於少數婦女當中。京族最有特色的裝飾是他們的斗笠。

壯族:壯族男子多穿對襟的上衣,鈕釦以布結之。胸前縫一個小兜,與腹部的兩個大兜相配,下襬往裡折成寬邊;下短而寬大,有的纏綁腿;扎繡有花紋的頭巾。婦女穿藏青色或深藍色矮領、右衽上衣,衣領、袖口、襟邊都繡有彩色的花邊;下著黑色寬肥的褲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繡,下有彩色布貼,色彩絢爛耀眼。扎布貼、刺繡的圍腰,戴繡有花紋圖案的黑色頭巾。節日或趕墟歌場穿繡花鞋。披戴繡花墊肩。婦女的髮式各地有所不同。壯族服飾一般都用自織的土布製成。

黎族:黎族男子一般穿對襟無領上衣和長褲,纏頭巾插雉翎。婦女服飾有地區差異,有些穿黑色圓領貫頭衣,衣服的飾......餘下全文>>

土族穿的服裝是?土族生活在哪裡?

地區分佈

主要分佈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黃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縣和樂都縣,部分散居於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門源縣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地;還有2萬多人聚居於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蘭州市永登縣、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等地區。其中青海省境內的土族約佔全國土族總人口的85%。

服飾

土族服飾具有獨特風格。男女上衣都有繡花高領。男子常穿小領斜襟 土族刺繡、袖鑲黑邊的長袍,腰繫繡花長帶,穿大襠褲,系兩頭繡花腰帶,小腿紮上黑下白的綁腿帶,戴氈帽,穿雲紋布鞋,老年人在長袍外套黑坎肩。婦女穿繡花小領鑲花邊斜襟衣衫,兩袖由五色布做成,外套黑、藍、紫鑲花邊坎肩,腰繫鏽花寬腰帶或綵綢帶,懸掛花手帕、花錢袋、荷包、小銅鈴等。褲腿外夾1尺高褲筒,下沿藍、黑色搭配鑲邊。穿繡花腰鞋,形如靴子。戴各種“扭達”頭飾。

土族的禁忌

禁忌: 定族忌諱過中秋節。中秋之夜人們要朝月亮撒一把草灰。但是現在的土族人也隨著大眾過起了中秋節,土族地區的月餅是土族群眾自家蒸出來的,又大又圓,花樣繁多,月餅上的花紋五顏六色,別具一格。土族忌諱吃驢、騾、馬、狗肉。到土族人家作客。忌諱到牲畜圈裡大小便。同時忌諱數主人家的牛羊,認為這會影響畜群的發展。上炕就坐時忌諱坐到主人家的枕頭、被子上。土族還有忌門的習慣,如生孩子、安新門、或家中有重病人時,要在大門旁邊貼一方紅紙,或在大門旁煨一堆火,外人不得進入庭院。

飲食習慣

土族的飲食習慣與以農業為主兼營牧業的生產特點緊密相關。日常的主食以青稞為主,小麥次之。蔬菜較少,主要有蘿蔔、白菜、蔥、蒜、萵筍等10餘種,平日多吃酸菜,輔以肉食。愛飲奶茶,吃酥油沙面。喜慶節日,必做各種花樣的油炸食品和手抓大肉(豬肉)、手抓羊肉。男子喜歡飲酒,多數人自家釀青稞酒。飲食衛生也很講究:用飯時每人都有固定的飯碗、筷子,請客吃飯也是每人一份。

主要聚居於青海省東部湟水以北、黃河兩岸及其毗連地區,其中大多住在青海省 郵票上的土族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縣、大通縣、樂都縣、同仁縣等地;還有一部分居住於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過去各地土族有多種自稱,互助、大通、天祝一帶的自稱“蒙古爾”(蒙古人)、“察罕蒙古”(白蒙古),民和縣的多自稱“土昆”(意即土人,吐渾音轉),樂都縣自稱“大夏人”(西夏人)、其他地區的自稱“土戶家”。附近藏族稱土族為“霍爾”(對藏北遊牧民的泛稱,藏文史籍曾用以指回鶻或蒙古族;另說即吐谷渾),漢、回等民族稱之“土人”、“土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依據本民族意願,統一稱為土族。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土族人口數為241198。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使用土族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

希望可以幫到你!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56個民族的服裝特點

中國民族服裝服飾可謂是:種類繁多,異彩紛呈;百花齊放,各展風采;源遠流長,連續不斷;隨時昇華,大放光芒。只要認真細緻地觀察中國民族服裝服飾,就不難發現,這種民族性、豐富性、多樣性、實用性、區域性特點的多姿多彩的服裝服飾,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是獨特文化傳統的結晶,是與自然生態和諧的象徵,又是生產生活方式的具體體現。 第一,歷史發展的產物。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在這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人類社會歷經數千年,發展到今天,物質的豐富,社會的進步,為人類在物質和精神生活領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伴隨著人類社會發展的各種人群的衣著裝飾,也是由低到高,由遮體保暖到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逐步發展變化著的。這種發展變化,從長過程來講是逐步的、漸進的,既有其相對的穩定期,也有其突變期。無論是穩定期還是突變期,都與[社會形態的演變和朝代的更替以及政治變革有直接的聯絡。雖說這種“演變”、“更替”、和“變革”有其統一性,但縱觀中國歷史,由於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統一中也有不統一,因此造成多樣性的發展格局。各個民族的先民們遵循本民族的發展脈絡而傳承,在服裝服飾上,有的民族在質和形上都與其他民族無區別,但細品確也有某些相異之處。這就是民族服裝服飾民族性的真實反映。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一定要用歷史的眼光看待服裝服飾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只有這樣才能把“穿在身上的民族歷史”解釋清楚,通過服裝服飾瞭解這個民族的歷史變遷和發展。 第二,獨特文化的結晶。中國民族服裝服飾不僅是民族歷史發展的產物。而且是民族獨特文化傳統的結晶。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民族傳統文化,這種文化不僅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主要標誌之一,同時,更主要的是這個民族繁衍、生息發展的根本支撐,是一個民族的根和魂。不難想象,沒有文化的民族是不能獨立於民族之林的,更談不上生存和發展,不管這部分人群是多是少,在歷史程序中只能是自行分化解體,各奔東西,融和到其他民族之中。獨具特質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內在氣質、精神動力,必然會通過各種形式反映在民族的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頑強地表現其民族特性,以區別民族之間的差異性。民族服裝服飾就是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現、形象展示。這種賦予文化內涵的服裝服飾,展現了民族的鮮活個性,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精神面貌。它不僅有實用性的特點,方便著裝,便於勞作,而且更有觀賞性的特點,節日盛裝,美化生活,有的還具有收藏性的特點,如婚嫁禮服等等。一些服裝服飾價值連城,成為服飾之寶。這些服裝服飾,大都由勞動人民自己動手,從紡線到織布,到刺繡到成衣。而且這種手工製作技藝大都是祖傳的,不帶有任何偽造、模仿的痕跡。有的民族的服裝服飾已形成系列,多款式、多層次、多體型,適合多種型別的人穿戴。這是他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摸索出來的豐富的實踐經驗的總結。一圖一案,一花一葉,都是精心設計、精心打造出來的。而且在民族特質文化的背景下,每一件又有其不同尋常的藝術特點,堪稱獨具風格的藝術珍品。 第三,與自然生態和諧的象徵。中國民族服裝服飾有極強的區域性特點。這是因為中國的56個民族分佈在祖國的四面八方,呈現“大分散、小聚居”之勢。由於中國幅員遼闊,東西南北自然生態環境差異性大,經濟發展不平衡,分居各地的民族為適應所處自然環境,謀求自身發展,創造了不同民族、不同區域的服裝服飾。沿江河湖海而居,同是與水為鄰,也有其不同的特點,大海的怒濤與水鄉的恬靜、下海捕魚與內河下網完全是不同的境界,因此其服裝服飾也是不一樣的;同是住在深山之中,有的在山中密林深處,有的在山腳平壩之地,也是有區別的;同是以牧業為主,但東北、華北草場與西北草場和高原......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土族的服飾特點?
土家族的服飾特點?
藏族的服飾特點?
苗族的服飾特點?
傣族的服飾特點?
壯族的服飾特點?
侗族的服飾特點?
納西族的服飾特點簡介?
蒙古族的服飾特點?
滿族的服飾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