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節日有什麼?
哈尼族的節日有哪些
新米節
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是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卡多人的“新米節”。這天,卡多人要把收穫的新谷舂成新米做成飯“嘗新”,這被認為可以增強體質,同時,也表示慶祝“五穀”、“六豆”豐收。
母親節
每逢農曆二月第一個屬牛日,便是雲南哈尼族支系卡多人的“母親節”。傳說很久以前,有一位卡多母親含辛茹苦,將兒子養大成人。兒子長大後反而打罵母親,致使母親羞憤投河自殺。後來這個年輕人為了表達自己的悔恨之情,使把母親去世這天定為紀念母親的“母親節”,一直沿襲至今,成為一種傳統性的節日。
老人節
哈尼人素有敬老愛老的傳統,在老人節這一天,哈尼族青年男女身著傳統服飾,用獨特的舞蹈和豐盛的酒宴為村寨中的老人慶祝節日。
2009年8月2日,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鎮曼麼新寨的哈尼族姑娘在為村寨中的老人按摩。 當日,是哈尼族村寨一年一度的老人節。
2009年8月2日,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鎮曼麼新寨的哈尼族小夥揹著村寨中的老人串寨喝酒。當日,是哈尼族村寨一年一度的老人節。
哈尼族一年一度的節日叫什麼節?
哈尼族的傳統節日 哈尼族節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吃新米飯節、端午節和中秋節。 十月年為大年,按哈尼族的歷法,十月是歲首。節期六天左右,具體日期各寨可先可後。這時正是大春上場,廄中豬肥的時節,有條件的人家都殺牲,舂糯米粑粑、蒸年糕、染黃糯米飯獻天地祖宗;男女老少都著新裝,親友們互相走訪;有男孩子的人家多在這個節日裡請媒人去說親,嫁出去的姑娘也要帶著酒、肉和粑粑回孃家獻祖過年;村裡的老年人輪流著到接到訂婚禮物或有姑娘回家的人家去探望,分享一些禮品。墨江的部分哈尼族,年節裡經常整個家族聚會餐(自帶食品),另外還有一種特殊的風俗,即前一年出嫁的新娘們,要集於村外山野裡互相訴說自己的新婚生活,而嚴禁男子偷聽。 六月年也是個歡樂的節日,紅河地區稱“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後,節期三至六天。節日裡,以村寨為單位殺牛祭“秋房”,牛肉各戶分回祭祖,青年們聚集在一起“盪鞦韆”、摔角、狩獵、唱山歌,盡情歡樂。 內地紅河南岸的哈尼族,也過正月年、端午和中秋等節日。正月年過三至五天,有條件的人家殺豬祭祖,初一吃湯圓,親友之間互相宴請。端午和中秋節大體同漢俗。 “裡瑪主”節 居住在紅河邊上的哈尼族崇奉布穀鳥,把布穀鳥尊稱為“合波阿瑪”(布穀鳥媽媽)。每到山茶盛開的陽春三月,不論男女老少,只要第一次聽到布穀鳥的鳴啼,人人都會報以一聲“我聽見了”的回答,表示對春天的歡呼。據說,這一聲回答,可使勤勞善良的哈尼族農家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終年和平康泰。 據傳說,布穀鳥是受天神阿波摩米的派遣,從遙遠天邊的石巖洞裡飛出來,向人間傳達春天的訊息的。當它飛過一個名叫“巷阿窩尼崩崩麻”的大海時,飛不動了,眼看快要掉進大海里去了。突然,從海里翹起一條龍尾來,隨後龍尾變成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讓布穀鳥在上面歇腳。布穀鳥終於歷盡千辛萬苦,把春天的資訊傳達給了人間。 按照前輩人沿襲下來的規矩,等多數人都聽到布穀鳥的叫聲後,就相約在一個屬羊的日子,備辦美味佳餚,用一種大樹的花汁浸泡糯米,蒸出噴香金黃的糯米飯,煮好紅鴨蛋,向布穀鳥虔誠地敬獻。這天,村村寨寨的小夥子和姑娘們滿面春風,身著節日盛裝,會聚在一個適中草坪上,歡度一年一度的“裡瑪主”節(春天的盛會),藉以選擇物件,談情說愛。節後,各家選定一個好日子,在雀鳥未出巢、四山一片寂靜的五更時分,家長悄悄地把三叢秧苗插在自家田裡,意即、“開秧門”。據說,“開秧門”時聽不到雀鳥的聲音,今年莊稼就能免災除害,獲得好收成。 “捉螞蚱節” 捉螞蚱節”,哈尼語叫“阿包念”,在“六月年”(每年陰曆六月二十四日)後的一第個屬雞或屬猴日舉行。哈尼族居住在山區,種植一季水稻。過了“六月年”,水稻就開始抽穗,為確保水稻豐收,哈尼族人民就採取過“捉螞蚱節”的方式來驅除和避免蟲災。 “捉螞蚱節”這天,全寨子男女老少都到田裡捉瑪蚱,每家捉夠一竹簡(約二斤)後,就把螞蚱一隻一隻撒成四份:頭一堆,腿一堆,身一堆,翅膀一堆;依次用劃開的竹片夾起來插在田埂和排水溝旁,以對尚未捉到地螞蚱及其他昆蟲進行恫嚇。半小時後,又要把這些螞蚱收進竹筒。帶回家當菜或拌粑粑吃,據說螞蚱肉很甜。離開田野時,人們都要不停地大聲叫:“嘔,螞蚱,三天內不捉你了,三個月內你不要吃稻穀!”
彝族,哈尼族有哪些節日風俗?
哈尼族盛大的傳統節日有苦扎扎節(即農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節)、十月年,還有喝新谷酒的習俗。屆時,唱歌跳舞、摔跤、磨秋、射弩,熱鬧異常。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把宴席擺到街心,飯桌相連成長龍,進行長街宴,同喝街心酒,共慶新春佳節,表現了哈尼族人相親相愛、團結互助的精神
哈尼族節日,哈尼族有什麼節日
哈尼族:“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節日,因在農曆十月間進行,故又稱“譯臘和實”,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縣那婼一帶哈尼族三大節日之一,雖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麼隆重,但它特別重要,當地哈尼族認為,不過此節,新的一年尚未真正來到,十月歲首也只是個序幕。“好收色”是“染黃飯”的意思,當地漢族稱之為“黃飯節”或“二月年”。當地哈尼族以此節祭獻倉摩米天神的使者布穀鳥和“筆苦”鳥,因此節日是在聽到布穀鳥和“筆苦”鳥的第一次呼叫之後,選擇一個亥豬日舉行,節日一天結束;“矻扎扎”節,每年夏曆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帶哈尼族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歷時3—5天,其慶典活動極為隆重;“耶苦扎”,是西雙版納一帶哈尼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從每年農曆六月的第一個屬牛日(哈尼人的吉日)開始,節期3—5天,過節期間,人們都停止上山生產勞動,在家裡吃喝玩樂,或外出走親串友。節日期間,還舉行賽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動。
哈尼族的傳統節日
哈尼族節日較多,境內比較盛行的有“十月年”、“埃瑪突”、“惹矻扎”,俗稱哈尼三大節。
1.“十月年”:是哈尼族最盛大的節日,一般過節三天,每年夏曆十月的第一個屬龍日至屬馬日為節期。節日期間不推磨,不舂碓,不生產,不許把山上的青枝綠葉子帶回家裡。家家戶戶都要殺豬殺雞,做湯圓,舂粑粑,敬天地,獻祖宗。出嫁的姑娘要帶著米酒、粑粑、豬肉、雞蛋等回孃家拜年。節日過後回婆家時,孃家要送上一隻豬腿,表示對親家的回敬。親戚朋友之間相互請客吃飯,互致節日的祝賀。青年男女邀約上山,彈三絃、吹巴烏、對山歌、談情說愛,尋覓知音。
建國以後,許多與漢族雜居的哈尼族,如境內東部和西部地區,已經不再過“十月年”,盛行過春節。但地區邊遠,哈尼族比較集中的黃草嶺鄉、俄扎鄉、沙拉託鄉等地過“十月年”的習俗仍很盛行。
2.“埃瑪突”:俗稱“長街宴”,意為祭寨神。境內以豪尼、白巨集、羅緬、阿鄔、羅碧等自稱的哈尼族在春節前後過“埃瑪突”。“埃瑪突”一般是在村子的上方,選擇一棵挺拔的大樹進行祭祀,整個祭祀活動,由“咪谷”主持。“咪谷”需經村民選舉,必須是夫婦雙全,五官端正,身體健康,品德良好的男性老人擔任。祭祀時要殺一頭肥豬,一隻大公雞,並將一揹簍黃糯米飯供奉在樹下,眾人叩頭,“咪谷”則念:“祭寨神,保平安,逢凶化吉,消災免難”。小孩在一旁敲牛皮鼓,祝願全村吉祥幸福。祭畢共同就餐,然後每家分一點豬肉帶回家去祭獻。“埃瑪突”一般過節三天,不事生產,男女青年邀約串山,尋找物件。村裡的小孩身背小蛋籠,內裝五彩蛋,到處玩耍。節日的最後一晚,全村男子都要到“咪谷”家門前的場地上擺長街宴,邊吃邊唱,共致節日的祝福,哈尼族稱這節日之夜為“埃瑪支拔多”。席間由“咪谷”領頭,同唱古老的哈尼酒歌。村裡新生男孩的人家,要特意獻上一壺米酒,向長者報喜,祝全村幸福。
3.“惹矻扎”(又叫“矻扎扎”),每年夏曆六月的頭一個屬狗日至屬鼠日過節。節期各村都要立磨秋,殺牛祭祀。節日前,村裡要選出一個叫“倮突”的人主持祭祀。在村邊的磨秋場上,由“倮突”開刀殺牛。牛頭牛腳歸“倮突”,牛肉按戶平分。節日期間,家家戶戶舂粑粑,煮糯米飯,喝悶鍋酒,三天之內不事生產,男女青年上山唱山歌、找物件,村裡村外,一派歡樂景象。新街鎮、牛角寨鄉、勝村鄉、攀枝花鄉、黃茅嶺鄉的哈尼族,節日期間有摔跤比賽的習俗。
此外,哈尼族還有“莫埃納”、“合什扎”、“扎勒勒”等節日。“莫埃納”在哈尼語中是歇一歇,過過節的意思,每年夏曆五月初五過節,節期家家戶戶都要殺公雞,染紫色、黃色糯米飯祭獻犁耙、鋤頭,用青草包一包糯米飯喂牛。“合什扎”即“新米節”。各地節期不一,一般在每年夏曆八月新谷上場以後過“合什扎”。過節時家家戶戶都要舂新米,殺雞請客,互慶豐收。“扎勒勒”相似於漢族的過冬。節日期間,各家各戶都要舂米磨面,做湯圓祭祀,並在門頭上插上一束馬櫻花,表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哈尼族過什麼節日
哈尼族節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吃新米飯節、端午節和中秋節。
哈尼節 是哪一天
十月節是哈尼族一年中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的盛大節日,哈尼語稱為“扎勒特”,一般在每年的農曆十月間舉行,所以又叫十月年。
??由於哈尼族的支系較多,其年節也較為複雜。哀牢山區的哈尼族以農曆十月的第一個辰
龍日為歲首,直到申猴日結束,歷時五至六天。這時正值農忙剛過,雞肥,豬壯,五穀瓜豆已經入庫。大年第一天稱為“美首扎勒特”,村村寨寨打掃得乾乾淨淨,人們穿上節日盛裝,在一陣陣古樸雄渾的鋩鼓聲中,婦女們舂糯米粑和糰子面,男人們殺豬、宰雞烹製美味佳品。到早飯時,每家都在大房門外殺一隻大紅公雞,就地煮熟全家共食,不能拿進屋內,稱為“當歐奪”。當天,村中廣場上架起高大的鞦韆,人們成群結隊湧到廣場,無論男女老少,都要蕩上一蕩,據說這樣可使人終年幸福安康。青年男女也充分利用這個機會,以盪鞦韆為談情說愛的媒介,不少人就是在鞦韆架上結成了終生伴侶。
??年間期間,鋩鼓聲不斷,人們你來我往,互相探親訪友,趕場集會,有的盪鞦韆,有的在山野草坪上摔跤遊戲,對歌作樂,喜氣洋洋。按傳統規矩,年節的每天早飯前,每家都要用小簸箕抬著一盅酒、三個糰子送到村口倒掉,意為向祖宗敬獻。然後將三個糰子和一丁點肉送到同宗輩分最高的人家去,表示敬供長者,不忘親宗。年節裡,凡出嫁的姑娘都必須回到孃家恭賀新禧,外甥向舅舅討壓歲錢,姑媽、娘娘和姐夫、妹夫是“美首扎勒特”的尊貴上賓。
??哈尼人還在過年期間邀請其他民族的“牛親家”、“馬親家”等親朋好友來家作客,相互致酒祝福。
??在有的地方,從年節的第三天開始,直到第五年的三天內,全寨按戶分為三大組,一組輪一天,每天下午舉行盛大的“資烏都”活動。“資”是酒,“烏”是盛大、歡樂的意思,“都”是喝,連在一起就是全村合飲、歡樂幸福的意思。當太陽稍微偏西時,隨著鋩鼓聲的響起,輪到的各戶當家男子就用小簸箕端出美味佳餚和燜鍋酒,沿“街心”按順序擺在早已鋪好的長長的竹篾上,有的村寨宴席竟長達百十米,場面極為熱鬧、壯觀而神奇。“資烏都”開始後,人們推舉出德高望重、兒孫健在、勤勞耕種、善於治家的兩位“阿窩”上坐,各家當家男子沿宴席盤腿圍坐。“阿窩”開始唸誦祝詞,人們發出“沙收羅”的叫喊聲,表示除舊迎新,祝賀五穀豐登,人畜康泰。此後一位長輩男子擊響牛皮鼓,伴以鋩鑼敲擊,兩位“阿窩”領頭跳起舞蹈,其他人則在酒席上喝酒吃肉。“阿窩”繞席跳舞一圈後,其他人以離“阿窩”坐位遠近為序,先近後遠,成雙成對離席舞蹈,場面熱鬧非凡。
藏族和白族還有哈尼族過什麼節日
1、藏族
藏族節日繁多,基本上每個月都會有節日。藏曆元月,是節日最多也最隆重的月份,在這個月裡,幾乎天天都在過節。藏族節日是藏族文化最主要的表現。藏傳佛教在中國西藏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成為藏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西藏的節日由於受其深刻影響,而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有的已演化成純粹的宗教節日 。
雪頓節,是西藏藏族人民的重要節日之一,每年藏慶七月一日舉行,為期四、五天。雪頓是藏語譯者,意思是“酸奶宴”,於是雪頓節便被解釋為喝酸奶的節日。按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的規定,每年藏曆六月十五至七月三十日為禁期,大小寺廟的喇嘛不許外出,以免踩死小蟲,待七月三十日解禁之後方可下山。喇嘛下山時,農牧民拿出酸奶敬獻,形成雪頓節 。
大佛瞻仰節,是西藏的日喀則僧俗民眾每年藏曆五月間在扎什倫布寺舉行大佛瞻仰節。扎什倫布(藏語音譯“吉祥須彌山”)寺,喇嘛教格魯派(黃教)第四大寺。在西藏日喀則尼色日山下,為歷世班禪的駐錫地 。
祈禱節是藏族地區最為隆重的既是大型宗教活動,也是民間性的節日活動,藏語叫“莫郎切波”。在州內藏區,有兩類這種盛會,一是格魯派的祈禱節;一是藏族原有的宗教,本波教的祈禱節,這兩個祈禱節相同,每年舉行兩次,一次是在農曆六月十五,一次是農曆正月初一至初三。正月的祈禱節比夏季的祈禱節要隆重。州內還有本波教的寺廟和信徒,他們至今還保留著濃厚的原始宗教的習俗。前來參加盛會的人們,在正月十三或十四要去轉一圈尕米寺後的聖山--小西天。正月十五一早,寺裡僧侶喇嘛,披上新袈裟,由寺內樂隊吹響的大、小銅號,隨後全寺和尚齊聚經堂誦經,並由活佛安排這一天各人的責任。近12時,和尚們向前來朝覲的各地香客和觀眾,表演“跳神”節目(也稱訪仙舞),跳神的內容既有歌頌歷史上藏漢團結的故事,也有根據本波教經典故事而編跳的舞等。
2、白族
三月街,又名“觀音市”,是白族盛大的節日和佳期。農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它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後來逐漸變為一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火把節,農曆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舉行。繞三靈,農曆四月下旬,為期三四天。石寶山歌會,農曆七月末的在石寶山石鍾寺舉行三天;劍川騾馬會、本主節、蝴蝶會、茈碧湖歌會、海西海歌會。朝雞節,農曆一月初一至十五在賓川雞足山舉行;耍海會,農曆八月初八在大理才屯舉行;葛根會,農曆一月初五在大理三塔寺內舉行。
3、哈尼族
六月年(苦扎扎):是哈尼族一個傳統的農業生產的節日,節日期間殺牛(黃牛)祭祀,祭天神、土地神和祖先神。牛肉平均分配,集體安排生活。五月、六月村裡容易發生疾病,田間容易遭受蟲害,因而清掃水井,夜晚點燃松明火把,照亮屋內,驅趕邪惡,火把插到田間路旁,送走瘟神。苦扎扎節日期間開展各種文體活動。
耶苦扎:是西雙版納一帶哈尼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從每年農曆六月的第一個屬牛日(哈尼人的吉日)開始,節期3—5天,過節期間,人們都停止上山生產勞動,在家裡吃喝玩樂,或外出走親串友。節日期間,還舉行賽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動。
好收色:漢族稱之為“黃飯節”或“二月年”,哈尼族以此節祭獻倉摩米天神的使者布穀鳥和“筆苦”鳥,因此節日是在聽到布穀鳥和“筆苦”鳥的第一次呼叫之後,選擇一個亥豬日舉行,節日一天結束。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節日,因在農曆十月間進行,故又稱“譯臘和實”,即十月年,前後歷時六天。新年當天,每個寨子要共殺一口豬。豬無論大小,肉按戶平均分配。
十月年:哈尼族以農曆十月為歲首,過十月年,就是過新年。節期五、六天,多至半月。有條件的人家要......餘下全文>>
哈尼族的傳統節日
哈尼族節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吃新米飯節、端午節和中秋節。
十月年為大年,按哈尼族的歷法,十月是歲首。節期六天左右,具體日期各寨可先可後。這時正是大春上場,廄中豬肥的時節,有條件的人家都殺牲,舂糯米粑粑、蒸年糕、染黃糯米飯獻天地祖宗;男女老少都著新裝,親友們互相走訪;有男孩子的人家多在這個節日裡請媒人去說親,嫁出去的姑娘也要帶著酒、肉和粑粑回孃家獻祖過年;村裡的老年人輪流著到接到訂婚禮物或有姑娘回家的人家去探望,分享一些禮品。墨江的部分哈尼族,年節裡經常整個家族聚會餐(自帶食品),另外還有一種特殊的風俗,即前一年出嫁的新娘們,要集於村外山野裡互相訴說自己的新婚生活,而嚴禁男子偷聽。
六月年也是個歡樂的節日,紅河地區稱“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後,節期三至六天。節日裡,以村寨為單位殺牛祭“秋房”,牛肉各戶分回祭祖,青年們聚集在一起“盪鞦韆”、摔角、狩獵、唱山歌,盡情歡樂。
內地紅河南岸的哈尼族,也過正月年、端午和中秋等節日。正月年過三至五天,有條件的人家殺豬祭祖,初一吃湯圓,親友之間互相宴請。端午和中秋節大體同漢俗。
“裡瑪主”節
居住在紅河邊上的哈尼族崇奉布穀鳥,把布穀鳥尊稱為“合波阿瑪”(布穀鳥媽媽)。每到山茶盛開的陽春三月,不論男女老少,只要第一次聽到布穀鳥的鳴啼,人人都會報以一聲“我聽見了”的回答,表示對春天的歡呼。據說,這一聲回答,可使勤勞善良的哈尼族農家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終年和平康泰。
據傳說,布穀鳥是受天神阿波摩米的派遣,從遙遠天邊的石巖洞裡飛出來,向人間傳達春天的訊息的。當它飛過一個名叫“巷阿窩尼崩崩麻”的大海時,飛不動了,眼看快要掉進大海里去了。突然,從海里翹起一條龍尾來,隨後龍尾變成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讓布穀鳥在上面歇腳。布穀鳥終於歷盡千辛萬苦,把春天的資訊傳達給了人間。
按照前輩人沿襲下來的規矩,等多數人都聽到布穀鳥的叫聲後,就相約在一個屬羊的日子,備辦美味佳餚,用一種大樹的花汁浸泡糯米,蒸出噴香金黃的糯米飯,煮好紅鴨蛋,向布穀鳥虔誠地敬獻。這天,村村寨寨的小夥子和姑娘們滿面春風,身著節日盛裝,會聚在一個適中草坪上,歡度一年一度的“裡瑪主”節(春天的盛會),藉以選擇物件,談情說愛。節後,各家選定一個好日子,在雀鳥未出巢、四山一片寂靜的五更時分,家長悄悄地把三叢秧苗插在自家田裡,意即、“開秧門”。據說,“開秧門”時聽不到雀鳥的聲音,今年莊稼就能免災除害,獲得好收成。
“捉螞蚱節”
捉螞蚱節”,哈尼語叫“阿包念”,在“六月年”(每年陰曆六月二十四日)後的一第個屬雞或屬猴日舉行。哈尼族居住在山區,種植一季水稻。過了“六月年”,水稻就開始抽穗,為確保水稻豐收,哈尼族人民就採取過“捉螞蚱節”的方式來驅除和避免蟲災。
“捉螞蚱節”這天,全寨子男女老少都到田裡捉瑪蚱,每家捉夠一竹簡(約二斤)後,就把螞蚱一隻一隻撒成四份:頭一堆,腿一堆,身一堆,翅膀一堆;依次用劃開的竹片夾起來插在田埂和排水溝旁,以對尚未捉到地螞蚱及其他昆蟲進行恫嚇。半小時後,又要把這些螞蚱收進竹筒。帶回家當菜或拌粑粑吃,據說螞蚱肉很甜。離開田野時,人們都要不停地大聲叫:“嘔,螞蚱,三天內不捉你了,三個月內你不要吃稻穀!”
哈尼族有哪些風俗習慣?
哈尼族:“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節日,因在農曆十月間進行,故又稱“譯臘和實”,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縣那婼一帶哈尼族三大節日之一,雖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麼隆重,但它特別重要,當地哈尼族認為,不過此節,新的一年尚未真正來到,十月歲首也只是個序幕。“好收色”是“染黃飯”的意思,當地漢族稱之為“黃飯節”或“二月年”。當地哈尼族以此節祭獻倉摩米天神的使者布穀鳥和“筆苦”鳥,因此節日是在聽到布穀鳥和“筆苦”鳥的第一次呼叫之後,選擇一個亥豬日舉行,節日一天結束;“矻扎扎”節,每年夏曆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帶哈尼族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歷時3—5天,其慶典活動極為隆重;“耶苦扎”,是西雙版納一帶哈尼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從每年農曆六月的第一個屬牛日(哈尼人的吉日)開始,節期3—5天,過節期間,人們都停止上山生產勞動,在家裡吃喝玩樂,或外出走親串友。節日期間,還舉行賽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