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胡的來源?
胡字的來歷
胡姓氏的來歷及寶貝名字的來歷 上古周朝時有個胡國,是諸侯國,王族被封為子爵,所以世代被尊稱為鬍子。胡國公族後代以後就用國名為姓,世代相傳。另一支胡姓源起也在周朝時候,有位胡公滿,因為他是遠古舜帝的後代,所以被周武王優待,安居一方,形成大族。胡公滿後代中就有人姓胡。胡姓的先人還有如:〔胡廣〕是漢代人,在朝中做官,深知人情事故,又精明能幹,再加上做了太尉官以後,又仔細研究了朝中的典章規矩,所以當時人都來請教他。〔胡大海〕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大將,不但武藝高善謀略能打伏,而且軍紀很好,他的隊伍每到一處都受歡迎,所以他被後人稱為儒將。胡藝璇名字的來歷: 曾經... 胡姓貳的來歷 上古周朝時有個胡國,是諸侯國,王族被封為子爵,所以世代被尊稱為鬍子。胡國公族後代以後就用國名為姓,世代相傳。另一支胡姓源起也在周朝時候,有位胡公滿,因為他是遠古舜帝的後代,所以被周武王優待,安居一方,形成大族。
百家姓;姓胡的來歷
本人也曾搜尋過“胡”姓的來歷,最初起源可能有兩個,一是今河南淮陽,二是今安徽阜陽。經過不斷的遷移、繁衍,“胡”氏的數量及範圍逐漸擴大、在《百家姓》是前20的大姓。忘了告訴你,本人也姓胡。
請問姓氏胡字的由來??
胡姓目前在全國排列第13位,在常州地區排列第30位。先秦時期,漢族通稱長城以北的遊牧民族為“胡人”,後來人們常把胡姓稱為“胡人”後代,其實這並不準確,胡姓中確有來自胡人的,但更多的胡姓乃出自媯和姬姓:一是相傳為舜的後裔陳國開國國君胡公瞞(媯姓)的後代;二是周(姬姓)封宗室為鬍子國,後人以胡為姓。據現有史料記載,常州最早的胡姓,是南北朝時樑朝胡穎,於梁武帝蕭衍天監初年任蘭陵令,距今已達1500年。第一位常州籍金榜題名的胡姓,是宋景德二年(1005)高中進士的胡晏。古今常州胡姓多書畫家,宋代胡宿、胡世將、胡交修、胡宗愈四代人均是著名書法家、金石學家。常州地區與胡姓有關的地名、史蹟有43處。
胡姓來源可以追溯到原始部落時期。據說,那時有一個以白頭翁為圖騰的部落,便是胡姓的先民。有確切記載的是西周、春秋的鬍子國。鬍子國有兩個:一為歸姓,位於今天的安徽阜陽,後被楚國所滅;一為姬姓,位於今天的河南郾城,是周王室之後。
胡姓與陳姓有著不解之緣,稱陳姓先祖胡公滿為先祖。胡公滿又叫媯滿,舜帝之後,是周武王姬發的乘龍快婿,被分封在陳國(河南淮陽),為陳姓之祖。但陳姓有五個分支,號稱“媯 五姓”,胡姓便是其中之一。經過若干年的變遷,胡姓便獨立為一個大姓了。
以白頭翁鳥為部落圖騰的胡姓部落後來被別的吞併了。據推斷,胡姓是“東夷族中鳥夷的一支”。胡姓的最早祖先叫胡曹,有記載說:“胡之得姓,莫古於胡曹。”可以肯定的是,西周、春秋時出現的胡姓諸侯國,是胡部落名稱的延續,這就和以白頭翁為圖騰的胡部落聯絡了起來。
姓胡來源
1、出自媯姓,以諡號為氏。西周初年,帝舜的後人胡公滿受封於陳國,春秋末被楚國所滅,其後人有的以胡為氏。
2、出自姬、歸姓,以國名為氏:
3、他姓改為胡姓。
4、古代北方匈奴族後裔敕勒族人的姓氏。
5、唐昭帝后裔改的姓氏。
參考供料:baike.baidu.com/view/33088.html?wtp=tt
胡這個姓氏的來歷
胡姓的由來 胡姓:以諡為氏 胡姓為當今中國第13大姓,佔總人口的1.31%。 關於胡姓的來源,有多種說法。其中,最主要的兩種說法均與陳地有關:一是以陳胡公諡號為氏;二是以國為氏,春秋有胡國,子爵,其地在陳國附近,是附庸於陳國的一個小國。 古代姓氏學著作認為,以諡為氏是胡姓的主要源頭。唐代林寶《元和姓纂》上說:"胡,帝舜之後,胡公封陳,子孫以諡為氏,系出媯姓。"林寶所依據的是出於漢代的《世本》一書,《世本》中對胡姓來源的解釋是:"周武王封虞滿於陳,諡胡公,因氏"。 這裡 們要討論的是,媯滿為什麼得了一個"胡公"的諡號?或者說,"胡"字包含著一個什麼樣的美好意義? 關於媯滿諡號"胡公"的由來, 們從周代的諡法中也許能找到一些線索。《逸周書·諡法解》雲:"保民耆艾曰胡,彌年壽考曰胡。"胡,即是年老高壽的意思。也就是說,媯滿年高壽長,人樂其壽,故以其壽而諡之曰"胡"。 但是,是誰最先以胡為姓的?遍查古代姓氏書籍,難以考究。廣州市胡海先生為調查全國安定《胡氏族譜》,從1991年8月到1996年9月,自費踏 13省,遍尋資料,歷千辛萬苦,從民間浩翰的家譜史料中,做出結論,認為陳國最後一個國君陳胡公20世孫陳閔公亡國後,他的兩個兒子逃往陽武戶牖避難,其中陳衍,生子二:長子名璉、次子名璵。璉以國為氏,姓陳;璵以胡公諡號為氏,姓胡。璵生澄,於是有胡氏一系。此為一說。但從胡公媯滿到其21世孫璵,其間相距六百餘年,若以胡公諡號為氏,當在胡公孫輩三、四代之間,不一定會延續到21世。有的胡氏族譜上說,胡氏始於陳胡公長子申公犀侯。胡公有二子,長子名犀侯,為申公,以胡公諡號為氏,姓胡;次子名皋羊,繼兄即位,為相公。此又為一說。 對胡氏起源的另一種說法是源於鬍子國,以國為氏。春秋時有兩個鬍子國,一為姬姓胡國,在今河南郾城一帶,與鄭國相鄰,與陳國不遠。一為歸姓胡國,在今安徽阜陽一帶,與陳國相鄰,這個胡國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小國,而是陳國的一個附庸國。《左傳》載,"十五年吳王僚使公子光伐陳,取胡、沈而去。"這裡的胡國和沈國,都是附庸於陳國的子國。陳國後期國力衰弱,自顧不遐,胡國先為吳國所掠,後亡於楚國。歸姓胡國亡國後,後人分為兩支,一為胡姓,一為歸姓。 關於胡公的這兩個來源,宋代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說:"胡氏,子爵。其地在今潁州汝陽西三裡胡城是也。春秋定公十五年,楚滅之,其後以國為氏。或雲:胡公滿封於陳,其後亦為胡氏。"他在這裡提出了兩個來源,但最早的姓氏書籍、早在漢代的《世本》認為胡姓源於陳胡公,且大多數胡姓族譜均記為源於陳胡公,所以 們還是取胡姓以胡公諡號為氏,與陳姓同源之說。 胡氏家譜源流甚早,現有確切文字可查的是宋代修的族譜。朱熹有《胡氏族譜序》存於世,《序》雲: 胡氏之先自周武王封舜後胡公於陳,子孫以諡為姓,歷漢文恭公,以迄晉關內侯質為立譜之鼻祖,相傳二十五世,中間序昭穆,別疏戚,因流溯源,由本達枝,作譜以傳,庶幾不忘本也。胡氏子孫繼此能自振於時,則斯譜之傳愈久愈光,由一世及千萬世,莫可量也。 胡姓的郡望在唐代以前,主要在安定、新蔡兩地,其中安定聲望最高。安定郡在今寧夏固原。安定成為胡姓著名的郡望是在兩晉時期,據《元和姓纂》記載,西漢時胡建始居安定。胡建曾任安定太守,"出門名戶,佔系陳國",即為陳國胡公滿的後裔。東漢時,太尉胡廣為安定人。三國時,魏荊州......餘下全文>>
胡姓氏的由來,祖籍在哪裡?
一、 姓氏源流
根據《元和姓篡》等史籍記載,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聖君虞舜的媯姓後裔。這樣說來,其胡姓始祖,應當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胡公滿了。胡公滿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孫,周武王的東床快婿,被封為陳侯。由此可見,中國胡氏的先祖是正統的虞舜後裔,黃帝子孫,並非後來入侵中原的"五胡"後代。
胡氏還有兩支源於古代的國名。周代有兩個鬍子國。一個在今河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諸侯國。它曾參與以楚國為首的聯軍去攻打吳國,後來又跟隨楚國與吳國作戰,楚國回師途中順便吞併了鬍子國。另一個胡國是歸姓,在魯定公時被楚國滅掉。這兩個鬍子國亡國之後,王族子孫都以原國名為姓,又形成兩支胡氏。
在胡氏中,曾經出現過複姓胡母氏。胡母氏這一複姓,得姓於齊宣王之時,距今有兩千四百八十多年的歷史。胡氏複姓,開始也很盛行。秦時,有太史令胡母敬,漢時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晉代以後,胡母複姓漸漸被"胡"這一單字姓氏所代替。由於其後世子孫大多改姓為胡,使得胡母複姓所傳日漸減少。這大概是這一胡母複姓傳之不多,至今仍然為數稀少的原因之一吧。
胡姓中,除了源自黃帝后裔的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為數不少。漢代以後,進入中原的外族,紛紛"改姓胡氏",為漢族胡氏衝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後來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
二、 遷徙分佈
至於胡氏的源地,當然是周初的封地陳國了。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陽縣。從此之後,胡氏以此為源地,其後世子孫逐漸向四處延伸。經過數代的繁衍,先後南達新蔡,北到山西,併成為當時的胡姓望族。再以後,又由新蔡和山西兩地的胡姓向其它各地遷居、繁衍,致使遍及了全中國。
胡氏南遷,始於西晉末年。胡氏的後代,從中原渡江南下,先遷到安徽,然後又從安徽再遷至福建。最後由福建遷居入臺灣。臺灣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過,居住較為集中並且人數最多的,則是臺南、臺北、彰化和新竹等地。
姓胡的祖先是誰?
胡姓來源大概可以分為三種情況:以諡為姓、以國為姓、改姓為胡。其中“改姓為胡”是指其他姓氏的人改姓為胡,以及多個少數民族在採用漢姓時改為胡姓,如北魏紇骨氏,唐王朝後裔李昌翼改名姓胡,成為胡姓的重要一支,被稱為“明經胡氏”。胡昌翼也因此被明經胡氏族人尊奉為始祖。
明經胡氏始祖貴為天子,甚至貴為唐王朝李姓天子。胡姓始祖怎麼會是李姓皇帝呢?這其中還有個故事。
傳說唐朝末年,宣武節度使朱溫作亂,逼唐昭宗李曄於公元898年遷都洛陽。在途中,何後臨產,太子呱呱落了地,這就是後來的明經胡氏始祖李昌翼。
昭宗皇帝知道逃不脫虎口,就將太子託付給隨御駕東遷的太監胡三公(胡清,婺源人),胡三公臨危受命,不顧個人的安危,將太子帶回了婺源考川。
就在不久後,昭宗在洛陽被朱溫殺害。公元904年,德王裕等九位皇子也慘遭殺害。李唐宗室只剩下了哀帝,而李昌翼隱居在外。
婺源素有“十胡九汪”之說,胡姓特別多,胡三公以爺爺的身份收養了太子,為掩人耳目,又把李昌翼改姓為胡。幾年之後,年少的胡昌翼就以天資聰慧聞名遐邇,弱冠後登後唐莊宗同光三年(公元925年)明經科進士.所以後人尊稱他為明經公。胡三公眼看著胡昌翼已經長大成人,就出示了當初從宮中帶出來的御衣,把他的真實身世告訴了他,胡昌翼聽完之後無意再入仕途,於是隱居於鄉中,開設書院,傳道授業解惑。
雖然胡昌翼過著隱居的生活,但是不久他的身份還是被鄉人知道了,鄉人也不忌諱國法,紛紛尊稱他為太子。胡昌翼在鄉里好善樂施,曾經為了便於鄉人出外,而伐木架橋於二十四都朱源溪上,鄉人稱這座橋為“太子橋”。
李昌翼改姓為胡之後,他的子孫再也沒有恢復到李姓,原因是李昌翼留下家規,不許後輩再姓李,以此報答胡三公的養育、覆翼之恩。但明經胡氏與其他胡氏畢竟不同,所以在胡氏之前加上了“明經”二字。
胡昌翼共有三個兒子:大兒子當了績溪縣令,成了胡開文、胡雪巖、胡適的先祖,二兒子到了歙縣,只有小兒子留在考水守墓,但小兒子到了第五代胡士良的時候,他也出去了,成了黟縣西遞村的始祖。
李昌翼與胡三公生活在婺源考水,死在考水,葬在考水,有意思的是,歷代許多名人之墓都已無處尋蹤,但這兩座墓至今還在。
不過今天能看到的墓是新修的,墓碑上刻著“先祖明經胡公之墓”,碑兩側有聯,分別是“明經胡氏,三延並茂”。三延並茂說的是他三個兒子(三房)都很發達。
由於李昌翼被託付於胡三公,並改名為胡昌翼,其後裔後來發展成皖贛巨姓,成為胡姓的重要一支,被稱為“明經胡氏”。胡昌翼也因此被明經胡氏族人尊奉為始祖。
由於唐昭宗姓李,明經胡氏是由李姓改為胡姓,與李姓同宗,所以,為了銘記先人、不忘源流,明經胡氏歷代家譜多有“胡李不婚”的祖訓,翻檢現存的“明經胡氏”家譜,的確很少見到胡李通婚的例子。
胡姓的由來和姓胡的古代名人
關於胡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根據《元和姓篡》等史籍記載,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聖君虞舜的媯姓後裔。這樣說來,其胡姓始祖,應當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胡公滿了。胡公滿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孫,周武王的東床快婿,被封為陳侯。由此可見,中國胡氏的先祖是正統的虞舜後裔,黃帝子孫,並非後來入侵中原的"五胡"後代。
胡氏還有兩支源於古代的國名。周代有兩個鬍子國。一個在今河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諸侯國。它曾參與以楚國為首的聯軍去攻打吳國,後來又跟隨楚國與吳國作戰,楚國回師途中順便吞併了鬍子國。另一個胡國是歸姓,在魯定公時被楚國滅掉。這兩個鬍子國亡國之後,王族子孫都以原國名為姓,又形成兩支胡氏。
在胡氏中,曾經出現過複姓胡母氏。胡母氏這一複姓,得姓於齊宣王之時,距今有兩千四百八十多年的歷史。胡氏複姓,開始也很盛行。秦時,有太史令胡母敬,漢時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晉代以後,胡母複姓漸漸被"胡"這一單字姓氏所代替。由於其後世子孫大多改姓為胡,使得胡母複姓所傳日漸減少。這大概是這一胡母複姓傳之不多,至今仍然為數稀少的原因之一吧。
胡姓中,除了源自黃帝后裔的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為數不少弗漢代以後,特別是五胡亂華之時,進入中原的外族,紛紛"改姓胡氏",為漢族胡氏衝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後來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
聚集地( 遷徙分佈)
至於胡氏的源地,當然是周初的封地陳國了。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陽縣。從此之後,胡氏以此為源地,其後世子孫逐漸向四處延伸。經過數代的繁衍,先後南達新蔡,北到山西,併成為當時的胡姓望族。再以後,又由新蔡和山西兩地的胡姓向其他各地遷居、繁衍,致使遍及了全中國。
胡氏南遷,始於西晉末年。胡氏的後代,從中原渡江南下,先遷到安徽,然後又從安徽再遷至福建。最後由福建遷居入臺灣。臺灣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過,居住較為集中並且人數最多的,則是臺南、臺北、彰化和新竹等地。
堂號
胡氏堂號主要是"澹安堂"。得名是由於宋朝胡詮所著的《譚安集》。
歷史名人
胡姓始祖,雖然可以追溯到周代的滿文公,可謂淵源久遠。但是胡氏在早期能夠名垂史冊的,卻並不多見。能數得上的,只有春秋時期的名士胡衍。他以其大義化解蒲邑之危而名盛於世。除此之外,所知甚少。
然而到了秦漢,胡氏有極為出色的表現。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學篇》七章,稱為"秦篆"(即後來所稱的小篆);經學家胡母生,著《春秋公羊傳》。胡安,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曾在白鹿山聚徒受經,司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門生之一;胡烈,則是一位出名的好官,他在擔任襄陽太守時,築堤灌園,曾被老百姓歌頌為"譬春之陽,如冬之日。"
唐宋時期,是胡姓人氏才華橫益、人才輩出的興盛時期。唐代時有詩人胡曾,宋代教育家胡安定,經學家胡安國,學者胡直等。宋代教育家胡安定,開創宋代理學的先聲,曾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的主張,並且把講學分經義和治事兩齋,嚴立學規,以身示範。至於胡安國,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宋朝在王安石施行新法的時候,曾廢棄先秦時期最為精闢的智慧結晶"春秋三傳",將之摒諸學宮的大門之外。要不是胡安國的矢志"搶救",今天呈現在國人面前的傳統文化的內容,很可能就是兩樣了。胡安國對於整個中華文而言,可謂是功高五嶽,難怪他身後會被從祀於孔子廟......餘下全文>>
百家姓 姓氏胡的來源
胡姓的由來
胡姓:以諡為氏
胡姓為當今中國第13大姓,佔總人口的1.31%。
關於胡姓的來源,有多種說法。其中,最主要的兩種說法均與陳地有關:一是以陳胡公諡號為氏;二是以國為氏,春秋有胡國,子爵,其地在陳國附近,是附庸於陳國的一個小國。
古代姓氏學著作認為,以諡為氏是胡姓的主要源頭。唐代林寶《元和姓纂》上說:"胡,帝舜之後,胡公封陳,子孫以諡為氏,系出媯姓。"林寶所依據的是出於漢代的《世本》一書,《世本》中對胡姓來源的解釋是:"周武王封虞滿於陳,諡胡公,因氏"。
這裡我們要討論的是,媯滿為什麼得了一個"胡公"的諡號?或者說,"胡"字包含著一個什麼樣的美好意義?
關於媯滿諡號"胡公"的由來,我們從周代的諡法中也許能找到一些線索。《逸周書·諡法解》雲:"保民耆艾曰胡,彌年壽考曰胡。"胡,即是年老高壽的意思。也就是說,媯滿年高壽長,人樂其壽,故以其壽而諡之曰"胡"。
但是,是誰最先以胡為姓的?遍查古代姓氏書籍,難以考究。廣州市胡海先生為調查全國安定《胡氏族譜》,從1991年8月到1996年9月,自費踏 13省,遍尋資料,歷千辛萬苦,從民間浩翰的家譜史料中,做出結論,認為陳國最後一個國君陳胡公20世孫陳閔公亡國後,他的兩個兒子逃往陽武戶牖避難,其中陳衍,生子二:長子名璉、次子名璵。璉以國為氏,姓陳;璵以胡公諡號為氏,姓胡。璵生澄,於是有胡氏一系。此為一說。但從胡公媯滿到其21世孫璵,其間相距六百餘年,若以胡公諡號為氏,當在胡公孫輩三、四代之間,不一定會延續到21世。有的胡氏族譜上說,胡氏始於陳胡公長子申公犀侯。胡公有二子,長子名犀侯,為申公,以胡公諡號為氏,姓胡;次子名皋羊,繼兄即位,為相公。此又為一說。
對胡氏起源的另一種說法是源於鬍子國,以國為氏。春秋時有兩個鬍子國,一為姬姓胡國,在今河南郾城一帶,與鄭國相鄰,與陳國不遠。一為歸姓胡國,在今安徽阜陽一帶,與陳國相鄰,這個胡國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小國,而是陳國的一個附庸國。《左傳》載,"十五年吳王僚使公子光伐陳,取胡、沈而去。"這裡的胡國和沈國,都是附庸於陳國的子國。陳國後期國力衰弱,自顧不遐,胡國先為吳國所掠,後亡於楚國。歸姓胡國亡國後,後人分為兩支,一為胡姓,一為歸姓。
關於胡公的這兩個來源,宋代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說:"胡氏,子爵。其地在今潁州汝陽西三裡胡城是也。春秋定公十五年,楚滅之,其後以國為氏。或雲:胡公滿封於陳,其後亦為胡氏。"他在這裡提出了兩個來源,但最早的姓氏書籍、早在漢代的《世本》認為胡姓源於陳胡公,且大多數胡姓族譜均記為源於陳胡公,所以我們還是取胡姓以胡公諡號為氏,與陳姓同源之說。
胡氏家譜源流甚早,現有確切文字可查的是宋代修的族譜。朱熹有《胡氏族譜序》存於世,《序》雲:
胡氏之先自周武王封舜後胡公於陳,子孫以諡為姓,歷漢文恭公,以迄晉關內侯質為立譜之鼻祖,相傳二十五世,中間序昭穆,別疏戚,因流溯源,由本達枝,作譜以傳,庶幾不忘本也。胡氏子孫繼此能自振於時,則斯譜之傳愈久愈光,由一世及千萬世,莫可量也。
胡姓的郡望在唐代以前,主要在安定、新蔡兩地,其中安定聲望最高。安定郡在今寧夏固原。安定成為胡姓著名的郡望是在兩晉時期,據《元和姓纂》記載,西漢時胡建始居安定。胡建曾任安定太守,"出門名戶,佔系陳國",即為陳國胡公滿的後裔。東漢時,太尉胡廣......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