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姓的由來?
付姓的來歷
傅姓人群血型分佈總的是:O型199萬,佔32..4;A型178萬,佔29;B型180萬,佔29.3;AB型57萬,佔9.3。傅姓總人口614萬。
魯蘇皖贛四省大部、閩西、湘東、滇西南、遼西、黑龍江東部地區是傅姓人口最密的地區,約佔國土需積的10.5,傅姓189.7萬,約佔傅姓總人口的30.9。O型61.8萬,A型55.5萬,B型54.9萬,AB型17.5萬。
四川、貴州、湖北、雲南中部、廣東中部、陝甘寧南部、河南大部、山西北部、河北西部、內蒙古中部和東部、吉黑中部地區,國土面積的37.5,傅姓337.5萬,約佔傅姓總人口的55。O型109.9萬,A型98萬,B型98.5萬,AB型31.1萬。其他地區,約佔國土面積52,傅姓86.8萬,約佔傅姓總人口聽14.1。O型27.3萬,A型24.5萬,B型 26.6萬,AB型8.4萬。
傅氏家族歷代名人
歷史上傅姓的重要人物有:春秋鄭國大夫傅瑕,西漢大司馬傅喜,東漢文學家傅毅,三國魏哲學家傅嘏,西晉哲學家兼文學家傅玄,傅鹹、唐朝學者傅奕、武則天時宰相傅遊藝,北宋律博士傅霖,明朝名將傅友德,明清之際思想家傅山,清朝為道光、咸豐、同治及光緒四帝馳騁疆場保家衛國的欽差正一品大督撫傅振邦、清朝工部尚書傅維鱗、武英殿大學士傅以漸,民國藏書家兼校勘家傅增湘,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傅斯年、當代中華醫學會會長,共和衛生部長傅連蟑、共和國人大副委員長彭真〔傅懋恭〕、共和國上將傅鍾、傅秋濤、政協副主席傅作義、傅全有、化學家傅鷹、歷史學家傅衣凌、畫家兼美術教育家傅抱石、語言學家傅懋績、文學翻譯家傅雷。1921年官方確認的傅氏名人近兩百,到現在,已經數百人不止。
關於“傅”與“付”在姓氏中關係
“傅”與“付”同祖同宗,在當代“付”是“傅”字的白字。這是歷史的動盪及文化的不濟所至。而被認定是姓,只不過是建國後文化落後及文字改革未成熟階段,人們濫用,使得許多家庭的姓氏的白字甚至錯字應用於戶籍、檔案等方面,因而成了慣用字。目前,許多找到早期家譜或尋到早期離散的大家族後,方知曉原來自己本來就是“傅”。當然,由於應用量太大,進入戶籍已經成了事實,法律已經認可,修訂字典中已經將其解釋為姓。所以建議,寫法歸寫法,祖先不會變即可,不提倡改戶口。《姓纂》記,鄭國人史付的後代有取付姓者;《一統志》記,永樂年間有叫付吉者。它的曾經存在是與否我們暫且不去論證,也無法考證。目前為止,至少沒有確切證據可以證明“付”姓更早的存在,更不用說“付氏”家譜了。請使用“付”字的宗親們參考。
參考資料:cul.sina.com.cn/namewiki/index.shtml
姓氏:“付”的來源、
付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百二十七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三。 尋根溯源 付姓來源有二:1、出自姬姓。據《元和姓纂》、《姓氏急就篇》、《廣韻》等所載,春秋(實為戰國)時魯頃公之孫雅,仕秦為付節(璽)令,子孫以官為氏。2、出自他族。今黎、蒙古、苗、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付雅。魯頃公(前二七零年至前二五六年在位)之孫,秦國官吏。魯頃公為魯國最後一任君主,後被楚國滅國。魯國亡後,子孫外逃,雅流落到秦國,因辦事認真,被秦王任為付節令(即保管令付的官員,付乃古時君王傳達命令的憑證,用金屬或竹木製成一定圖案,然後一剖為二,一半為調動者執有,一半為帝王本人或付節令保管,上令下達,對付為憑)。付節令官位不高,卻需要君王親信擔任,雅在秦國曾長期擔任此職,其子孫為別他族,即以官為氏,稱付姓,並尊付雅為其始祖。 繁衍播遷 付姓在秦漢時期主源繁衍於今山東膠南縣,並且人口眾多,為當地之望族,古時此地為琅邪郡,後世各地之付姓多由此郡分衍而出,故後世付姓有以琅邪為其郡望堂號的。東漢時,陳留浚儀(今河南開封)人付融可謂付姓見諸史冊之第一人,也表明了付姓緩慢向周邊各省播遷的史實。魏晉南北朝時期,付姓逐漸遍及黃河中下游各省,並有南徙於江蘇、安徽、浙江、湖北、四川、湖南等南方省份者。隋唐之際,付姓之主源依舊繁衍於北方,唐末五代時,陳州宛邱(今河南淮陽)、趙州昭慶(今河北趙縣)成為天下付姓關注之焦點,可謂人丁興旺,世代顯達,當然,此一時期的動盪不安,也加劇了北方付姓南遷的腳步,江西成為付姓這一時期的主遷地。兩宋時期,付姓發展有了新特點,原先繁衍於北方,以北方為中心聚集區的付姓其重心向南部省份轉移,而且無論在人數,抑或在名人人數上都反映了這一特點。宋元時期,江西等地的付姓開始進入福建,而後分衍至廣東、海南、廣西等省區。歷明清兩代,付姓逐漸播遷到臺灣、祖國之東北、西南、西北各地。如今,付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廣東、海南二省多此姓,上述兩省之付姓約佔全國漢族付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 郡望堂號 付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琅邪郡——秦代設定,治所在琅邪(故城在今山東膠南縣琅邪臺西北),西漢移治東武(即今山東諸城),轄境相當今山東半島東南部。 堂號:“琅邪”、“忠厚”、“積善”等。 宗族特徵 1、付姓當今是一個典型的北方姓氏,其源於北,而盛於南。2、付姓人才蔚藍,尤多能征慣戰之勇將。3、付姓於宋代以後發展之重心移至南部省份,雖進入南方時間不算長,但對南部省份的開發做出了傑出的貢獻。4、付姓得姓時間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名人精粹 付融:陳留浚儀人,東漢名士。少為都官吏,恥之而去。遊太學,師事李膺。膺每見融,輒絕他賓客,聽其言論,每捧手嘆息,由是知名。公府連闢不應,後以壽終。付載:蜀(今屬四川)人,唐代官吏。德宗貞元中由薦入仕,闢四川掌書記,歷協律郎、監察御史。工詩,有集。付令奇:沂州臨沂(今屬山東)人,唐代將領。初為盧龍軍裨將,後投薛嵩,再事田承嗣,及田悅拒命,被田悅所殺,臨刑色不變,卒年七十九。付璘:令奇子,唐代將領。初為田悅將,後降馬燧,拜特進,封義陽郡王。李懷光反,從燧征討有攻,入朝為輔國大將軍。付道昭:蔡州(今河南汝南)人,唐末將領。軍閥李茂貞養子,茂貞兵敗,降朱溫,任右司馬。勇毅而少謀,每戰先發,往往多敗。付習:五代時趙州昭慶人。初事趙王王鎔,鎔為張文禮害,習請後趙莊宗擊趙討文禮報冤,莊宗壯之,遣將助之。歷宣武軍節度,以太子太師致仕。付蒙:付習子,五代時官吏。進士出身,性剛直,仕後唐為成德軍節度使,後事後晉,累官禮部侍郎。付令謙:付......餘下全文>>
付姓的來歷,有什麼故事嗎?
付川百家姓裡面沒有,付姓是小姓,歷史上姓付的極少,有名的只有明朝監察御史付吉。
而現代,付姓越來越多,其實是把傅姓簡寫的,而傅姓在百家姓排84位。
付姓的來源 20分
關於“傅”與“付”在姓氏中關係
“傅”與“付”同祖同宗,在當代“付”是“傅”字的白字。這是歷史的動盪及文化的不濟所至。而被認定是姓,只不過是建國後文化落後及文字改革未成熟階段,人們濫用,使得許多家庭的姓氏的白字甚至錯字應用於戶籍、檔案等方面,因而成了慣用字。目前,許多找到早期家譜或尋到早期離散的大家族後,方知曉原來自己本來就是“傅”。當然,由於應用量太大,進入戶籍已經成了事實,法律已經認可,修訂字典中已經將其解釋為姓。所以建議,寫法歸寫法,祖先不會變即可,不提倡改戶口。《姓纂》記,鄭國人史付的後代有取付姓者;《一統志》記,永樂年間有叫付吉者。埂的曾經存在是與否我們暫且不去論證,也無法考證。目前為止,至少沒有確切證據可以證明“付”姓更早的存在,更不用說“付氏”家譜了。請使用“付”字的宗親們參考。
付姓的來源。拜託了各位 謝謝
據有關專家證明,“付”與“傅”是同一姓氏的不同書寫方式。“付”是“傅”的白字。這是歷史動盪和文字改革(簡化)所致。由於建國後中國文字改革在某些方面還不成熟,因而在戶籍管理和各類檔案中出現了“付”姓的書寫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民眾也接受了“付”變“傅”的替代。實際上,在姓氏的表述上,這是完全錯誤的。 從文字學上考證: “傅”,字從“人”,起初有逐漸相傳之義,後意會為輔助、教導。本意上講,“傅”字起源於氏族社會末期,是新興奴隸制社會的產物,與“趙(趙)”字同時誕生。“傅”,是貼身於奴隸主的高階僕人,就是當今從教授到家教、以及白領主管一類的角色;而“趙”,則是貼身於奴隸主的高階侍衛,就是當今警衛、保鏢、保安一類的角色。作為奴隸主,當然希望得心應手的大奴才代代相傳地為自己服務,“傅”字便應運而生,及至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當今社會因之。作為姓氏,則主要源於官職稱謂。 “付”,字亦從“人”,起初是人與人近距離傳遞物品之義,後意會為給予、支付,後延義到塗、搽、符合、歸附、附著等。“付”字根本就不是姓氏字。 第一個淵源:源於媯姓,出自殷商名相付(傅)說,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相傳自從盤庚將商都遷至殷墟以後,商朝只是興旺了一個很短的時期,等到商高宗武丁即位時,國勢衰微,武丁決心振興朝綱,可是舉目朝中,卻找不到一個能協助他改革國政的大臣,一直為此憂慮。 後來武丁有一晚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叫說的人,那人的背有點駝,身穿粗麻布衣,胳膊上栓著繩索,狀如囚徒。神人說:“這就是你要找的聖人。”武丁醒後,令人按夢中說的模樣畫成影象,命群臣四處尋訪夢中的聖賢,結果在虞、虢之界一個叫付(傅)巖的地方找到了那個叫說的奴隸,便將其帶到朝中。 後來說果然兢兢業業地幫助武丁治理朝政,使武丁在位時期成為商朝後期的極盛時期,武丁也因此被譽為“中興明主“。 因為說居住在付(傅)巖,“故遂以付(傅)險姓之,號曰付(傅)說”。付(傅)說的一部份後代遂以先祖名字或地名為姓氏,稱付(傅)氏。史稱付(傅)氏正宗。 第二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黃帝裔孫大由的封地付(傅)邑,屬於以居邑名為氏。 黃帝裔孫大由(唐侯丹朱之子)封於付(傅)邑,故其一部份子孫便以地名稱為姓氏,稱付(傅)氏。 第三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末期賴國族人,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據《賴氏族譜》記載,春秋末期,賴國被楚國所滅,賴國君主的族人河一些國人恐為當時的楚靈王所害,為避禍及,便將賴氏改為羅、付(傅)二氏,故世有賴、羅、付(傅)聯宗之說。 第四個淵源:源於姚姓,出自舜帝之後裔所建付(傅)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姓源》記載載,古時候曾有付(傅)國(今山東棗莊),是舜帝之後裔所建之國。國滅後,其民以國名為姓氏,稱付(傅)氏。 第五個淵源:源於各民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1.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①蒙古族鄂爾克特氏,又作額爾德特氏,世居喀喇沁,後改漢字單姓為付(傅)氏; ②滿族傅錫哩氏,世居特依芬,後有人改漢字單姓為付(傅)氏; ③滿族富爾庫魯氏,又作富勒庫嚕,世居松花江,後有人改漢字單姓為付(傅)氏; ④滿族福塔氏,又作付哈,滿語“繩子”之意,世居長白山,後改漢字單姓為付(傅)氏。 2.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滿族八大姓》記載: ①滿族傅佳氏,世居輝發、福寧額等地,後改漢字單姓為付(傅)氏; ②錫伯族傅佳氏,後改漢字單姓為付(傅)氏; ③滿族富察氏,又作傅察氏、富爾察氏,屬於女真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唐朝末期,也是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金國時期稱蒲察氏。富察氏屬於以部族名稱為......餘下全文>>
2015百家姓排名付姓
2015百家姓付姓排名36位。
2015年最新百家姓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姓氏排名前100名:
01李02王03張04劉05陳06楊07趙08黃09周10吳
11徐12孫13胡14朱15高16林17何18郭19馬20羅
21樑22宋23鄭24謝25韓26唐27馮28於29董30蕭
31程32曹33袁34鄧35許36傅37沈38曾39彭40呂
41蘇42盧43蔣44蔡45賈46丁47魏48薛49葉50閻
51餘52潘53杜54戴55夏56鍾57汪58田59任60姜
61範62方63石64姚65譚66廖67鄒68熊69金70陸
71郝72孔73白74崔75康76毛77邱78秦79江80史
81顧82侯83邵84孟85龍86萬87段88雷89錢90湯
91尹92黎93易94常95武96喬97賀98賴99龔100文
百家姓是一本關於中文姓氏的書,成書於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複姓60個。 《百家姓》的次序不是各姓氏人口實際排列,是因為讀來順口,易學好記。《百家姓》與《三字經》、《千字文》並稱“三百千”,是中國古代幼兒的啟蒙讀物。“趙錢孫李”成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為百家姓形成於宋朝的吳越錢塘地區,故而宋朝皇帝的趙氏、吳越國國王錢氏、吳越國王錢俶正妃孫氏以及南唐國王李氏成為百家姓前四位。
付姓的老祖宗是誰
一、以地為氏
1、《唐書·宰相世系表》載:“出自姬姓,黃帝裔孫唐侯丹朱之子大由(又名:大繇)封於傅邑(傅巖),因以為氏”。
2、《史記·殷本紀第三》記載了一個真實而帶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商代武丁登基後,想復興國家,但貴族中找不到理想的得力助手,因此三年不發表政見,大政交由大臣處理;自己深入下層明查暗訪,瞭解情況,發現人才。他深深地感到:貴賤等級分明,是商代難以超越的“雷池”。要不拘一格選撥人才,必然會遭到貴族們的堅決反對。怎麼辦?商代的人十分相信鬼神,武丁就巧妙地利用這個特點編個故事:上天託夢告訴我,“夜夢得聖人,名曰說”。並叫畫家按夢中見到的聖人面貌神態禒成了影象。朝廷裡的官員沒有一個人對得上號,便派人到處去找。結果在傅險(也叫做傅巖,今山西平陸縣城郊東部聖人澗),找到一個相貌很像,叫做“說”的人,他正在工地上勞動,尋找的人就帶著這位踏破鐵鞋都難找的“說”,回京城去見武丁。武丁一看就笑著說:“我在夢中見到的正是他”。接見時,武丁請教他治國平天下的辦法,說公對答如流,講得切合實際,道理深刻,武丁聽後非常讚賞,“果聖人,舉以為相”,並封他姓傅。他成了傅姓的鼻祖。君臣間的對話,記錄在我國最早的歷史文獻,儒家經典之一的《尚書·說命(三篇)》裡。?
鼻祖傅說到現在已3337年,傳110代左右。據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統計:傅姓現有人口600多萬人,居全國100個大姓中的第36位;傅氏在臺灣是60個大姓之一,遍及臺、澎、金、馬、而以苗栗和新竹最多,其次是臺北與嘉義。
郡望:清河郡(堂)、北地郡(堂)。
堂聯:(1)版築宰相第,金玉君子家。上聯指賢相傅說,下聯指宋代傅堯俞,官至監察御史、中書侍郎,人們稱讚他“清、直、勇”三德兼有的“金玉君子”。(2)鹽梅世第,巖野家聲。讚譽的是鼻祖傅說及其家族。
二、傅餘、傅劉本是同根生
1、《姓氏英賢傳》“傅說為相,子孫留居傅巖者,號:傅餘氏。”(引自《辭源正續編合訂本》子部135頁。)
2、傅劉復姓天下奇。開基祖傅鸞,號:鳴鳳,帶了妻子杜氏,背了嬰兒,與胞弟傅業鳥,於明孝宗弘元年戊申歲(1488),從福建上杭縣城關珠璣巷,遷往廣東廉江市、化州市和廣西陸川縣交界處的“山底”(地名)開基。由於旅途遙遠,還邀了同巷居住的盟兄劉榮作伴,千里跋涉,風風雨雨,當他們才走到廣東韶州府境內,不幸傅鸞病逝,遺下寡婦孤兒。胞弟傅業鳥與盟兄劉榮陪著杜氏帶了遺孤——麗川,歷盡千辛萬苦,才到達廣東廉江市的山底(今廉江市石角鎮山腰管理區)。不久杜氏由於身心交瘁一病不起。盟兄劉榮便擔起“託孤”的責任。當傅麗川長大成人後,為了湧泉回報養父的撫育之恩,便一身承二姓宗祧。因此百家姓新增了劉傅這個天下奇的複姓(注:“傅劉”複姓,後來由於當地的口語“傅劉”與“褲溜”相近,只好改為“劉傅”。)至1987年5月他們修了四次族譜,已傳19代,現有裔孫約五萬餘人,在廣東的廉江市、化州市和廣西的的陸川、浦北、防城、寧明、上思等縣繁衍,有的還遠播臺灣、海南島和海外。劉傅宗祠曾是粵桂邊區游擊隊的活動據點,該祠已於1987年12月被廉江縣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傅羅賴三姓聯宗。傅羅賴姓源同出姬氏,歷史上曾毗鄰而居,兼有姻戚關係,脣齒相依,情同手足。據《賴氏族譜》載:“紂王無道,周武王命弟叔穎領兵協助滅紂後,班師回朝退居河南賴地。周武王念其戰功,就以賴地封給叔穎,命名為賴國,後世子孫乃以賴為姓。”傳至14世光公時賴國被楚靈王所滅,為免於被害,賴氏倚附於羅、傅二姓者甚多,代數多了,子孫眾多,加上遷移、分繼,越來越複雜,以致難於分辨。幾千年來大家互相同宗手足相待......餘下全文>>
信陽付姓起源與歷史名人
傅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84位,在中國大陸以人口多寡為序則排第53位(2006年資料)。因二簡字殘餘,傅姓在中國大陸常被寫作付姓。起源[編輯]
其來有四:
根據《通志·氏族略》所載,為商朝名相“傅說”之後。商朝自盤庚遷都“殷”(今河南安陽小屯)後,興旺了一段日子,但其後的小辛和小乙兩繼任人卻沒甚作為,很快便衰落。小乙之後的商高宗武丁決心重振雄風,努力尋找一位能夠輔助他的大臣。一晚,武丁夢見一個叫“說”的人,認定就是理想中的人選。翌日,武丁以夢中所見在群臣百吏中尋找卻沒發現,於是命令群臣照他描述的模樣四處尋訪;終於在傅巖(今山西平陸縣東隱賢社)找到一個叫“說”,從事築土牆的奴隸。武丁與他交談後,認為他真的是個理想人選,便任用他為相,果然天下大治,武丁亦因而被譽為“中興明主”。而“說”被賜姓“傅”,成為了傅姓的祖先。
傅姓有一支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後代。黃帝的裔孫“大由”,受封於“傅邑”,其後代用地名作為姓氏。
另有一支出自“賴”姓。楚靈王時期,一支賴姓者遭受逼害,遂改為“羅”及“傅”姓以逃避。
張澍在《姓氏導言》中稱:“……西羌有傅姓,王莽時之傅幡是也。”清代以後,有本姓“富察”、“郎佳”等之滿洲人因各種原因改姓“傅”。
若以出自傅說講法計算,此姓已有三千二百年之歷史。
中國還有“傅其”與“傅餘”的複姓。“傅其”姓見《續通志·民族略》。《通志·氏族略》注:“傅餘氏者,傅氏餘之族也”。《姓氏考略》注引《姓氏英賢傳》雲:“傅說既為相,有留居傅巖者,謂之傅餘氏;秦亂(傅姓)自清河入吳,漢興,還本郡,餘不還者,曰傅餘氏”。歷史名人[編輯]
傅瑕,春秋時鄭國大夫
傅寬,秦末隨劉邦打天下,封“陽陵侯”;官至丞相
傅喜,西漢大司馬
傅昭儀,西漢漢元帝之妃、漢哀帝祖母
傅肜,三國時蜀漢將軍
傅僉,三國時蜀漢將軍
傅嘏,三國時曹魏官員,屬於北地郡的傅氏
傅玄,西晉時著名哲學、文學家,屬於北地郡的傅氏
傅奕,唐代學者
傅遊藝,武則天之宰相
傅霖,宋代“律博士”
傅山,明、清著名博學家
傅以漸,清開國狀元、一代名相。知名學者、史學家
傅善祥,史上第一位女狀元
傅景泰-高雄美國學校校長
傅懋恭,(1902—1997)即彭真,曾任北京市市長、市委書記、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中共中央政法委書記、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委員長等職
傅漁冰,(1908年10月22日-1982年9月25日)澳門培正培道校董;1953年至1962年兼任澳門培正中學義務校長
傅雷,(1908-1966)一代翻譯大師,以“傅雷體華文語言”而聞名
現代名人[編輯]
傅瑩,中國職業外交官,曾任中國駐菲律賓、澳大利亞、英國等國大使,是中國第一位少數民族女大使。現任(2010年起)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是繼王海容之後中國第二位女副外長
傅筱庵,汪精衛政權上海市市長
傅作義,原國民黨將領,轉投中共。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水利電力部部長等職
傅連章,中國衛生部副部長、中華醫學會會長
傅聰,傅雷之子,國際級鋼琴大師
傅抱石,中國現代畫家。
傅全有,中國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前總參謀長
傅斯年,中國著名歷史學家,曾任國立臺灣大學第四任校長
傅奇,已息影香港電影演員
傅雷,臺灣演員
傅子純,臺灣男演員
傅顯皓,臺灣童星
傅佩慈,臺灣童星
傅明憲,傅奇與同為著名左派演員石慧所生之女,曾為TVB藝人
傅家俊,國際級職業檯球手
傅佩嘉,香港女歌手、作曲家、填詞人及作家
傅韻如,香港藝人
傅穎,香港藝人
傅子欣,香港無線電視藝人
傅宇昊,新加坡籍赴臺灣發展男歌手。
傅培梅,臺灣知名烹......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