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的風俗?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06日

羌族有什麼習俗?

羌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最早是河煌地區的牧羊民族,以後向東向南遷徙,是華夏族的主要族源之一, 也是古代蜀族和今天藏族、彝族的主要族源。它們大部分融合到漢族和其它少數民族之中,只有在四川的岷山 地區保留了全國唯—一塊羌族聚居區,這包括阿壩州的茂縣、汶川、理縣、黑水、松潘,以及綿陽市的北川縣 。其中以茂縣羌族集中聚居最多,佔全部羌族人口總數的60%。

羌族具有獨特的物質文化成果和民族風情,綿延幾千年而不間斷,被稱為中國各民族演化史上的一個“活化石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至今仍存的碉樓、棧道和溜索等建築形式。碉樓在羌語裡叫做“邛籠”,“皆依山居止 ,壘石為室,高者至十餘丈”,著名的有茂縣黑虎鄉的群碉、明嘉靖年間修築的桃坪碉。棧道在羌族地區的特 色是險峻,茂縣較場一帶的棧道遺蹟,傳為是蜀人的祖先蠶叢氏的遺作。溜索古稱“窄”,是用於渡河的竹 索 ,羌族中心區茂縣古有“繩州”的設定,其名稱即來源於古羌的繩橋。 現存的歷史文物中,以橫架於滔滔服江 之上、長達100多公尺的茂縣石鼓 “鴛鴦溜”最為著名。

贊助廣告

羌族地區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這裡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物, 有蠶叢和大禹的遺蹟。“禹興於西羌”, 汶川刳兒坪和茂縣石鼓鄉(原名石紐鄉)以及北川的石紐,都有大禹誕生的紀念地。茂縣縣城名“鳳儀鎮”, 也是源於歌頌大禹的“鳳凰來儀”的古語。在茂縣維城鄉有蜀漢大將姜維修築“維城”的遺說。疊溪本為古蠶 叢重鎮,因地震而變成今日風光秀麗的地震湖。

羌族的民俗亦很有特色,至今保留著白石崇拜習俗,戶戶羌寨莊房都供奉白石。羌笛傳自遠古,各種歌舞歡快 多情,羌族服飾有獨特的魅力。其民族著名節日有羌歷年、祭山會、牛王會,娛樂活動有跳莎朗舞、爬天杆、 射獸饃、放索套。其它如挑花刺繡、云云娃、喝咂酒等,都可令人享受羌族文化的獨特風情。羌族地區盛產花 椒,“茂椒”至今仍是烹好川菜的重要調味品。

贊助廣告

三 爾瑪羌族文化

(一)傳統節日:

農曆10月初1是羌歷年,在這隆重的節日裡羌族人們會穿著本民族的服裝歡聚在一起跳起鍋莊,還有一些祭祀活動。

以“感恩”、“ 祈福”、“ 和諧”為主題的2009羌族“俄苴”慶典在茂縣曲谷舉行1月30日(農曆正月初五),阿壩州茂縣曲谷鄉河壩村,羌笛悠揚,爆竹聲聲,嗩吶齊鳴,鑼鼓喧天,全鄉2000餘群眾歡聚在這裡,載歌載舞,興高采烈,共慶一年一度的羌族“俄苴”節,祈禱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幸福安康,國泰民安。

“俄苴”意為農曆正月初五,是羌族村寨的狩獵節,又叫男子節。記者瞭解到,曲谷鄉是羌語標準音點(羌語普通話)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瓦爾俄足”傳承地,是羌族語言、服飾、飲食、村落佈局、民居建築、風俗習慣、禮儀節慶、民間藝術、手工技藝等羌文化保留完整的行政鄉。在這條偏遠的山溝裡,有流傳千年的領歌節(“瓦爾俄足”,又叫婦女節)、狩獵節(又叫男子節),陰陽互補,剛柔相濟,構成共同的主題:感恩一切給予生活的惠及,規勸人們尊重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本真和恬美,而且還有歷經千年的洪木基神塔,這裡的人們每年都要舉行“俄苴”慶典活動。

由於現在禁止捕殺野生動物,所以智慧的羌族人們通過用麵粉燒製獸形饃饃來狩獵,以紀念羌族中的一個神,其實是人,是因為羌族人們太崇拜他,對他的尊敬.

狩獵節時德高望眾的老人取聖火勝利而歸。

正月初五那天早上,他們到山一株神樹那裡取聖火,他們用白石頭摩擦生火。

其中白石頭是羌族的聖物,放在房屋上面。

羌族寨中建有石碉樓,方......餘下全文>>

羌族有什麼習俗?

羌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操這種語言的羌族居民自稱“日麥(四川話發音mei,入聲)”、“麥”、“爾咩”、“爾瑪”、“瑪”,這些都是同一名稱在不同地區的語音變化,使用羌語的人口約有12萬。羌語分佈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理縣、松潘、黑水,此外還有極少部分分佈在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西北部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縣。

經過調查研究證實,羌語可分為南北兩大方言。兩大方言分歧的主要特點是,南部方言大都有聲調,聲調有區別詞義和形態的作用,北部方言沒有聲調,但有較為豐富的複子音韻尾。兩種方言的基本詞彙是相同的,雖然這些詞在讀音上有些差異,但有嚴格的語音對應規律。北部方言的語法表現形式比較複雜,用形態手段來表達語法規律的情況比南部方言多。北部方言內部差別較小,南部方言內部差別較大。北部方言區靠近藏區,使用藏語藉詞和反映牧區生活的詞較多,南部方言區靠近漢區,使用漢語藉詞和反映農區生活的詞較多,並且還可以有和漢語相同的語序出現在口語中。北部方言有鎮平、曲谷、回龍、黑虎、渭門、維古、茨木林、麻窩、蘆花等9種土語;南部方言有雁門、龍溪、綿篪、蒲溪、木卡、桃坪等6種土語。

北部方言主要分佈在茂縣北部的赤不蘇區、較場區、中部的沙壩區、黑虎鄉、永和鄉,黑水縣的大部分地區,松潘縣的鎮江區、熱務區,以及北川羌族自治縣的部分地區。20世紀80年代,操北部方言的人口約有9萬。其特點是,大多數地區有顫音,複子音比較豐富,單母音都分長短、捲舌與不捲舌,有豐富的子音韻尾、帶子音韻尾的韻母也比較多,有重音,沒有聲調,輕重音在構詞、構形等方面都有區別意義的作用,在構詞或構形中有許多語音變化現象,如子音的弱化、換位、交替,母音的和諧、脫落、增加等。北部方言代詞沒有“格”的語法範疇,指示代詞只能單獨做句子成分,動詞有人稱、數、時間、態、體、式的語法範疇。

南部方言主要分佈在理縣通化區、薛城區、汶川的威州區、綿篪區。20世紀80年代,操南部方言的人口約有33000人。南部方言的特點是,沒有顫音[r],大多數讀作[dz]或[l],複子音較少,北部方言的複子音在南部方言中大都讀成單子音,有聲調,起區別詞義和形態的作用,沒有重音。南部方言內部各地詞彙差異較大,與北部方言相比,同源詞所佔比例少。

現在,南部方言地區通用羌漢兩種語言,在公路沿線,除了老年人、壯年人還能說羌語外,青少年中會講羌語的丹來越少。北部方言地區和偏僻山區,羌語還廣泛使用。 羌族釀酒的歷史也非常悠久,原因之一是古羌人的一支首先從事農業。原因之二是,“禹興於西羌”,而我國釀酒先聖儀狄是禹之臣,杜康是禹的後裔。羌族男人皆有海量,所以雖喜豪飲,但卻很少爛醉滋事。獨特的飲酒方式是喝咂酒。酒以青稞、大麥、玉米釀成,封於壇中,飲時啟封,注入開水,插上竹管,眾人輪流吸吮,因而稱之為喝“咂酒”。邊飲邊加清水,直至味淡。飲時先由在場的最年長者講說四言八句合轍押韻的吉利話,作為“祝酒詞”,然後按年齡長幼依次輪咂。平輩們在一起飲咂酒,可以每人插一長竹管於壇中,同時飲用。有詩為證:“萬顆明珠一罈收,王侯將相盡低頭。雙手抱定朝天柱,吸得黃河水倒流。”

羌族民間還有“重陽酒”、“玉麥蒸蒸酒”。孩子和婦女們常飲加了蜂蜜的甜酒。

羌族人的生活習俗

找百度百科   碉樓是羌族人用來禦敵、儲存糧食柴草的建築,一般多建於村寨住房旁。碉樓的高度在10至30米之間,形狀有四角、六角、八角幾種形式,有的高達十三四層。碉樓的建築材料是石片和黃泥土。牆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牆內側與地面垂直,外側由下而上向內稍傾斜。修建時不繪圖、吊線、柱架支撐,全憑高超的技藝與經驗。建築穩固牢靠,經久不衰。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縣羌族鄉永安村發現的一處明代古城堡遺址"永平堡",歷經數百年風雨滄桑仍儲存完好。   羌族民居為石片砌成的平頂房,呈方形,多數為3層,每層高3米餘。房頂平臺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牆外成屋簷。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樹丫或竹枝,再壓蓋黃土和雞糞夯實,厚約0. 35米,有洞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涼。房頂平臺是脫粒、晒糧、做針線活及孩子老人遊戲休歇的場地。有些樓間修有過街樓(騎樓),以便往來。 此外羌族地區山高水險,為便利交通,1400多年前羌民就創造了索撟(繩撟)。兩岸建石砌的洞門,門內立石柱或大木柱,柱上掛胳膊般粗的竹繩,少則數根,多則數10根。竹索上鋪木板,兩旁設高出撟面1米多的竹索扶手。[3]

編輯本段羌族歌舞

羌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間的說法是“沒有歌不行,沒有舞亦不行”。《汶川縣誌》說,羌民“喪葬有喪葬曲,相互舞蹈,以示悲歡,蓋古風尚存也。”   羌族音樂原始古樸,屬我國民族調式,以五聲、六聲為主。

[4]五聲音階的歌曲包括有以宮、商、角、徵、羽5個音作為調式主音(起訖音)的5種調式。另外,還有一些特殊的五聲式音階,如徵羽、變宮、商、清角,以及宮、商、角、清角、徵,但是很少使用。六聲音階在羌族民間歌曲中的應用比較廣泛,在使用由徵、羽、宮、商角和徵、羽、宮、商、清角兩種五聲調式音階的交替而形成的六聲音階歌曲中,角聲與清角聲不在一個樂句裡或一個樂段裡同時出現,並且只有以宮、商、徵、羽4聲為調式主音(起訖音)的4種調式。民間歌曲中使用完整的七聲調式音階較少,一般都是通過以五聲調式音階或六聲調式音階進行交替及轉調形成的七聲,因而使用七聲的歌曲仍具有五聲調式色彩。   羌族舞蹈的基本特點有,保留著原始樂舞粗獷、古樸的風格,大多

是在民俗宗教祭祀活動中進行,舞者既通過舞蹈取悅祖先神靈,又得以自娛樂,以羊皮鼓、手鈴等打擊樂器伴奏,加深人民對神的崇拜和其神祕感;舞蹈動作的表現與歌詞內容沒有直接的聯絡,多數舞蹈是用歌來促使舞步的迴圈往復;同一樂句男領女合,動作完全重複,節奏的強弱起落同舞蹈齊奏起落結合巧妙協調。羌族舞蹈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在什麼樣的場合跳什麼舞,均按功能和禮儀要求有一定的程式。羌族舞蹈按其形式和功能可以分為自娛樂性、祭祀性、禮儀性、集會性4種。   “薩朗”有“唱起來,搖起來”的意思,此舞在羌區最為盛行和普及,是很古老的自娛性舞蹈。“薩朗”音樂曲調歡快、流暢,節奏跳躍、明朗,歌詞內容十分豐富。該舞可在室內外進行,男前女後,不限人數,圍火塘或場院一圈,不封口,向逆時針邊歌邊舞。開始時,先男女輪唱一遍舞曲,然後共同起舞,速度由慢到快,跳到激烈時,領舞男子加快舞步,帶頭交換各種不同的舞蹈動作,或雙腿交替重踏,或左右旋轉,男女相互競爭,氣氛逐漸熱烈。舞至高潮時,男子叫聲“嚇喂”,女子應和“喲喂!”一曲就此結束,接著再變換新的舞曲和步伐。   “席蹴步”在南部方言中有“辦酒席時跳舞”的意思,是民間在喪葬、祭祀時舉辦酒席後進行的祭祀性舞蹈,沒有固定的表演程式。此外還有反映豐收後喜慶心情的“瓦西切瑪”、“江得裡學”,讚美裝飾物的“石奎餘奎”。 “席蹴步”音樂曲調緩慢......餘下全文>>

羌族的民風民俗

春節舞龍、舞獅

春節舞龍、舞獅,在惠州的歷史已十分悠久。自古以來,從正月初一至正月半(即正月十五),龍隊、獅班穿街過巷,天天熱鬧非凡,頗有惠州的地方特色。

傳統的舞龍、舞獅活動由民間自發組成,多為一街一龍,武班、鄉村舞獅。

民間的舞龍具有典型的廣東風格。所舞的龍自己扎造。龍頭主骨架由竹料紮成,外表糊紙上漆,彩布作龍身,整條龍長達13丈,約合42米。舞龍時,最前面由日月牌、匾額、宮燈、扮色隊(化裝成歷代的民間故事人物),鰲魚、鳳、獅、雜水(由人扮裝的魚蝦蟹蚌等)在前面引路,最後才是活靈活現的龍。一路鼓樂不斷, 一路鼓樂不斷,人數從多,浩浩蕩蕩,穿街過巷,滿城轟動。龍過之處,不時有長者帶子、孫在龍的肚子下鑽來鑽去,謂“鑽龍架”, 意思是望子成龍,舞龍時的“鑽龍架”、“獵龍公”、“派龍貼”等民俗,頗有的地方特色。

民間的舞獅活動與舞龍有相同的特點。把獅紮好後,償到元妙觀“開眼”,並進行“搶青”活動。新春的第一天清晨,各路獅隊由師爺攜匣領路,獅子、鑼鼓鑔鈸、手持各種冷兵器的武術隊伍依序表演,所到之處,店家、住戶鞭炮相迎,並封紅包,熱熱鬧鬧,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才告一段落。

端午節龍舟競渡

端午節,民間稱之為“五月節”。賽龍舟,惠州民間稱之為“扒龍船五月節”。節,扒龍船,龍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一至初六,都舉行傳統的賽龍舟活動,歷經千年,常盛不衰。

每年農曆“五月節”,多為河水漲滿,“龍舟水”使各街(村)的龍船隊興趣倍增。以往的五月節,在東江河畔,完成了賽前儀式的龍船隊沿江分批舉行龍舟賽。參賽龍舟先是順水而下,而後逆水而上,最後衝刺決出輸贏。獎品多為花江(用竹串吊整幅衣布,上面貼滿紙巾),設獎者也多為地方的殷商巨賈。得者把“花江”插在船頭,沿江而上,以為榮耀。

中秋賞月

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

民間過中秋節僅次於春節的一個大型歡慶節日。

為了能過好中秋節,民間從節羊一個月就著手節日的籌備,購買月光餅(一種用白糯米粉加白糖做成的白餅),風粟、菱角、表欖、紅柿、芋頭、柚子、花生等吃物,當然,每家必不可少的是月餅和燈籠。

中秋節當天,遠出他鄉的人們各自回到家中最長者的家吃團圓飯,向家人講述自己今年以來所做的事和下一步的目標,長年當家的人則多講一些好話(激勵的話)。當月光初升時,閤家一起開月餅、點燈籠,開始一年一度的賞月。

隨著時代的發展,民間的賞月活動正在由庭走公共場所。目前,已具規模的有平湖賞月和湯泉賞月兩個場所。

重陽節登高、放風箏

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重陽節。民間重陽節有登高和放風箏的習俗。

據民間傳說,重陽節登高能給登高者帶來好運,連續三年登高則能時來運轉。從鍛鍊身體的意義上來盾,重陽節登高確實有其獨到的益處。重陽節時值初秋,秋高所爽,此時登高,身心收益非平時可比,既能鍛鍊身體,增強體質,到高山這巔,舉目遠眺,山河秀色盡收眼底,令人精神振奮,心情舒暢。

現在,每年重陽節登高最為壯觀的是羅浮山、九龍峰、象頭山,市區的高榜山、豐山等,尤其是位於博羅的羅浮山,每年重陽節前夜(農曆九月初八)十多萬來自本市各縣和東莞、增城、廣州、深圳的登高者陸續登上羅浮山的頂峰飛去頂,通宵等待日出的人們在山頂圍坐,互相祝福。日出時,煙花、炮竹響徹去霄,與初升的太陽交融在一起,頗為壯觀,據有關部門統計,近年到羅浮山登高的人數每年都有十多萬最多時有三十多萬,使羅浮山重陽登高成為嶺南重陽節的盛事.

重陽節放紙鷂則是較為獨特的習俗。民謠中唱道:九月九,是重陽;放紙鷂,線愛長。按我國傳統習慣,放風箏一般多在清時時候。由於氣候......餘下全文>>

羌族人的生活習俗

在四川人口約20萬人。自稱爾碼、爾麥。主要分佈在川西北岷江上游阿壩 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內的茂縣、汶川、理縣、黑水、松潘和綿陽市所轄的北川縣。 春秋戰國時期古羌人由西北向西南遷徙。其中一隻遷居於岷江上游一帶,此後 又有不少羌人部落南下,經過長期融合,演變成今日之羌族。秦代曾置湔氐道,漢 代設汶山郡,以後歷朝均有州、縣的建置。元、明在羌區實行土司制度,清改為流 官。羌區長期處在封建制社會。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經過羌區,建立了蘇維埃 政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與藏族聯合聯立1個自治州、21個羌族鄉。羌語屬漢 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通用漢文字。實行一赤一妻制。崇信萬物有靈和祖先崇拜 的原始宗教,諸神均以白石為象徵。節日有釀的咂酒。農村羌民喜著麻布或棉布長 衫,外套羊皮褂子,依山壘石建屋,碉樓高丈餘,古稱“邛籠”。擅長掘井和建笮 橋。婦女善挑花、刺繡。行火葬、土葬和水葬。主要從事農業,兼有畜牧業。民間 流傳《開天闢地》、《羌戈大戰》、《鬥安珠和木姐珠》等神話故事。流行鍋莊舞, 即“跳薩朗”。所用羌笛古今聞名。

飲食

豬膘為羌族傳統食品。流行於茂縣、汶川、北川等地。將豬勒死,把肉分割成條塊,用 鹽漬三至七天後,吊在屋樑上風乾即成。 金裹銀也是羌族傳統食品。

信仰

白石崇拜 羌族信仰習俗。流行於茂縣、汶川、理縣、北川等地。羌族信仰的神靈很多,但均無銅像,統統以白石為象徵,供於屋頂的塔子上,屋裡的神龕上、火塘旁,村外的山頭上和神林中等。屋頂的白石代表天神,火塘旁的白石代表火神,山頭上的白石代表天神,田地裡的白石代表青苗土地神等。有的人家屋頂上立有多塊白石,除代表天神外,還代表別的神靈。羌族人常常向白石虔誠祈祝壽,燃香祭拜。

搜山求雨 羌族信仰習俗。若遇天旱,人們便舉行搜山儀式,祈求降雨。屆時,禁止人們上山進行打獵、砍柴、挖藥等活動,違者將受譴責或遭痛打。若仍不降雨,再到高山之巔舉持祈雨儀式。

神林 羌族信仰習俗。羌族每個村寨的山後都有一片神樹林,被視為山神之所在。神林禁止砍伐,也不能在其中放牧和割草,村寨定期進行化祭。

跳盔甲 羌族信仰習俗。又叫大葬舞。在為有功將士舉行葬禮時跳。參加者一般為幾人到十幾人,頭戴皮鎧甲,手持兵器,先圍成圈跳,接著形成兩排對陣,兵器飛舞,銅鈐叮噹,吼聲震天,表現死者作戰時的威武氣概。

化翳子 羌族信仰習俗。眼睛被植物枝葉擦傷或由其他原因引起不適、流淚,以及眼球內出現白色障礙物,俗稱翳子,可請端公化解。

打油火 羌首長信仰習俗。當家中經常出現怪影或怪事時,須請端公舉行此儀式驅邪。屆時,端公將清油燒沸裝於碗內,碗中放一把湯匙。同時,點燃火把,盛一碗冷水備用。舀一匙熱油澆在火把上,然後向上面灑冷水,火把猛烈爆旺並劈啪作響,然後向上面灑冷水,火把猛烈爆旺並劈啪作響。端公手持火把在各間屋子裡走一遍,最後來到門外。這樣,邪魔便被驅逐出家門了。

踩鏵頭 羌族信仰習俗。當患肚痛、腹脹等疾病時,須請端公舉行此儀式冶病。一般情況下,端公將一鏵頭放在火塘中燒紅,取出後淬一碗水給病人喝即可。遇病情嚴重者,須將病人平睡在床上或火塘旁,端公將燒紅的鏵頭取出,赤腳踩上去跳舞,然後把腳踩在患者腹部,由下而上輕輕撫擦三次。

羊髀骨卜 羌族信仰習俗。由端公主持儀式,用以占卜運氣、病因、行人禍福、一年吉凶、戰爭勝負等,所用羊髀骨須取自於用以祭祀的羊身上,一般在羊宰殺後燒煮前取骨。

居住

雕房為羌族傳統民居。又稱雕樓。......餘下全文>>

羌族過年習俗

羌族的傳統節日就是羌歷年,羌語稱“日美吉”,根據地方的不同,又有“羌歷新年”、“過小年”、“豐收節”、“還原節”等多種叫法,但名稱不同,內容卻完全一樣,都以慶祝豐收和感恩還願為主要內容,具有濃郁的宗教色彩,在每年的農曆十月初一舉行,持續三至五天每逢節日、婚喪、祭祀、聚會、待客或換工勞動,除飯菜豐盛外,還必備美酒。正如一首羌諺所云:“無酒難唱歌,有酒歌兒多,無酒不成席,無歌難待客”。結婚吃“做酒”,宴客吃“喝酒”,重陽節釀製的酒稱為重陽酒,需儲存一年以上方可飲用,重陽酒因儲存時間較長,酒呈紫紅色,酒醇味香,是重陽節期間必不可少的美酒。另一種被稱為蒸蒸酒的飲料是將玉米麵蒸熟拌酒麴釀製而成,飲用時既有酒香又能頂飯,類似漢族的醪糟。無論年節或待客,羌族都以“九”為吉,故宴席時都要擺九大碗,菜餚與川菜相同。燉全雞,習慣於用竹籤撐起雞頭,使之昂起。以雞頭饗上賓(如舅父等)。

羌族民風民俗

春節舞龍、舞獅,在惠州的歷史已十分悠久。自古以來,從正月初一至正月半(即正月十五),龍隊、獅班穿街過巷,天天熱鬧非凡,頗有惠州的地方特色。傳統的舞龍、舞獅活動由民間自發組成,多為一街一龍,武班、鄉村舞獅。民間的舞龍具有典型的廣東風格。所舞的龍自己扎造。龍頭主骨架由竹料紮成,外表糊紙上漆,彩布作龍身,整條龍長達13丈,約合42米。舞龍時,最前面由日月牌、匾額、宮燈、扮色隊(化裝成歷代的民間故事人物),鰲魚、鳳、獅、雜水(由人扮裝的魚蝦蟹蚌等)在前面引路,最後才是活靈活現的龍。一路鼓樂不斷, 一路鼓樂不斷,人數從多,浩浩蕩蕩,穿街過巷,滿城轟動。龍過之處,不時有長者帶子、孫在龍的肚子下鑽來鑽去,謂“鑽龍架”, 意思是望子成龍,舞龍時的“鑽龍架”、“獵龍公”、“派龍貼”等民俗,頗有的地方特色。民間的舞獅活動與舞龍有相同的特點。把獅紮好後,先到元妙觀“開眼”,並進行“搶青”活動。新春的第一天清晨,各路獅隊由師爺攜匣領路,獅子、鑼鼓鑔鈸、手持各種冷兵器的武術隊伍依序表演,所到之處,店家、住戶鞭炮相迎,並封紅包,熱熱鬧鬧,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才告一段落。

端午節龍舟競渡。端午節,民間稱之為“五月節”。賽龍舟,惠州民間稱之為“扒龍船五月節”。節,扒龍船,龍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一至初六,都舉行傳統的賽龍舟活動,歷經千年,常盛不衰。每年農曆“五月節”,多為河水漲滿,“龍舟水”使各街(村)的龍船隊興趣倍增。以往的五月節,在東江河畔,完成了賽前儀式的龍船隊沿江分批舉行龍舟賽。參賽龍舟先是順水而下,而後逆水而上,最後衝刺決出輸贏。獎品多為花江(用竹串吊整幅衣布,上面貼滿紙巾),設獎者也多為地方的殷商巨賈。得者把“花江”插在船頭,沿江而上,以為榮耀。

中秋賞月。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民間過中秋節僅次於春節的一個大型歡慶節日。為了能過好中秋節,民間從節羊一個月就著手節日的籌備,購買月光餅(一種用白糯米粉加白糖做成的白餅),風粟、菱角、表欖、紅柿、芋頭、柚子、花生等吃物,當然,每家必不可少的是月餅和燈籠。中秋節當天,遠出他鄉的人們各自回到家中最長者的家吃團圓飯,向家人講述自己今年以來所做的事和下一步的目標,長年當家的人則多講一些好話(激勵的話)。當月光初升時,閤家一起開月餅、點燈籠,開始一年一度的賞月。

羌族民族性格特徵及風俗

羌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最早是河煌地區的牧羊民族,以後向東向南遷徙,是華夏族的主要族源之一, 也是古代蜀族和今天藏族、彝族的主要族源。它們大部分融合到漢族和其它少數民族之中,只有在四川的岷山 地區保留了全國唯—一塊羌族聚居區,這包括阿壩州的茂縣、汶川、理縣、黑水、松潘,以及綿陽市的北川縣 。其中以茂縣羌族集中聚居最多,佔全部羌族人口總數的60%。

羌族具有獨特的物質文化成果和民族風情,綿延幾千年而不間斷,被稱為中國各民族演化史上的一個“活化石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至今仍存的碉樓、棧道和溜索等建築形式。碉樓在羌語裡叫做“邛籠”,“皆依山居止 ,壘石為室,高者至十餘丈”,著名的有茂縣黑虎鄉的群碉、明嘉靖年間修築的桃坪碉。棧道在羌族地區的特 色是險峻,茂縣較場一帶的棧道遺蹟,傳為是蜀人的祖先蠶叢氏的遺作。溜索古稱“窄”,是用於渡河的竹 索 ,羌族中心區茂縣古有“繩州”的設定,其名稱即來源於古羌的繩橋。 現存的歷史文物中,以橫架於滔滔服江 之上、長達100多公尺的茂縣石鼓 “鴛鴦溜”最為著名。

羌族地區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這裡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物, 有蠶叢和大禹的遺蹟。“禹興於西羌”, 汶川刳兒坪和茂縣石鼓鄉(原名石紐鄉)以及北川的石紐,都有大禹誕生的紀念地。茂縣縣城名“鳳儀鎮”, 也是源於歌頌大禹的“鳳凰來儀”的古語。在茂縣維城鄉有蜀漢大將姜維修築“維城”的遺說。疊溪本為古蠶 叢重鎮,因地震而變成今日風光秀麗的地震湖。

羌族的民俗亦很有特色,至今保留著白石崇拜習俗,戶戶羌寨莊房都供奉白石。羌笛傳自遠古,各種歌舞歡快 多情,羌族服飾有獨特的魅力。其民族著名節日有羌歷年、祭山會、牛王會,娛樂活動有跳莎朗舞、爬天杆、 射獸饃、放索套。其它如挑花刺繡、云云娃、喝咂酒等,都可令人享受羌族文化的獨特風情。羌族地區盛產花 椒,“茂椒”至今仍是烹好川菜的重要調味品。

羌族有什麼民俗風情

等夫長大

過去,羌族的青年男女沒有選擇配偶和自由戀愛的權利,因幼小時即由父母代訂婚約,甚至指腹為婚。擇婚時,講究門當戶對和親上加親。在結婚年齡上往往女大於男,因此,羌族地區流行著這樣一首民謠:“六月麥子正揚花,丈夫還是奶娃娃,哪天等得夫長大,落了葉子謝了花。”

求婚必備彩禮

求婚多由男方請媒人提著酒到女方家去求婚,若女方收下酒就表示同意,反之則不願結親。雙方同意後,男方即攜帶禮物到女方家舉行訂婚儀式,議定結婚的彩禮。

嫁人要辦“花月酒”

結婚的頭一天,由女方辦“花月酒”,新郎和他的同輩的親友、介紹人一齊到女方家去赴宴,並抬著花轎到女方家接親。這天晚上,新娘邀請全寨的姑娘“話夜”,通宵唱歌跳鍋莊舞。黎明時分,男方接親的人催新娘上轎,新娘與家人潤淚,並由兄長背上轎去。新娘到了新郎家,新郎的兄弟或表弟把新郎背進新房,隨後即拜堂。結婚三天後新郎陪同新娘回孃家,並帶去酒肉等禮物。往後新娘便留在孃家,到當年的臘月二十七八日,新娘才回歸夫家。

介紹羌族的風俗習慣

羌族現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其餘散居在汶川、理縣、黑水、松潘等地。人口19.82萬多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羌族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其族源可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左羌人。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羌人的記載,他們主要活動在中國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區。秦漢以來,古代羌人中的冉、(馬+龍)部落居住在今川西北一帶。唐時,一部分羌人同化於藏族,另一部分同化於漢族。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來的一支。

羌族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但有自已的語言。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分南北兩大方言。

羌族居住的山區產有世界上稀有的熊貓、飛狐、金絲猴等。這個古老的民族現主要經營農業。工業從無到有,已興建起製革、造紙、木材、水泥、化肥等工業。刺繡、挑花、編織是羌族人民的傳統工藝。

1955年和1956年,茂汶縣通過和平協商的方式完成了民主改革,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1958年7月7日建立了茂汶羌族自治縣。

羌族的禁忌有:婦女分娩時在門外掛枷單或背兜,忌外人入內,家有病人時在門上掛紅紙條,忌外人來訪;不能跨火塘或用腳踩三角架,也不能在三腳架上烘烤鞋襪衣物;忌坐門檻和樓梯;飯後不把筷子橫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

日常食俗 羌族民間大都一日兩餐,即吃早飯後出去勞動,要帶上饃饃(玉米麵饃),中午就在地裡吃,稱為“打尖”。下午收工回家吃晚餐。主食大都離不開面蒸蒸。經常食用的面蒸蒸是將玉米粉放在甑子內蒸成顆粒狀,即可當飯食用,有時將洗淨的大米拌到玉米粉裡,或將玉米粉拌到大米中蒸,稱為“金裹銀”或“銀裹金”。用小麥粉和玉米粉混合做成饃放入火塘上烤熟,也是羌族日常主要食品之一。許多地區的羌族還喜食用玉米粉加推豆花的連(米+查)漿水發酵,蒸成豆泡子饃饃,或將嫩玉米磨碎做成的水粑饃饃。用麥面片加肉片煮熟稱為“燴麵”;沸水加玉米粉煮成糊狀,稱為“麵湯”,繼續加玉米粉攪稠,以筷子可拈起為度,稱為“攪團”,都是常吃的主食。在食用攪團時,要同時吃用白菜、圓根(蕪菁)泡成的酸菜作的酸菜湯,能開胃。常用玉米、小麥、豆類先炒熟,再磨製成炒麵,一般多在旅行或放牧時食用。在食用馬鈴薯時,羌族民間喜將馬鈴薯整個煮熟,然後去皮,再舂成泥狀,做成餈粑,稱為洋芋餈粑,用油煎或炸後,拌蜂蜜吃。也可用洋芋餈粑切片加酸菜、肉片煮湯吃。

因吃鮮菜的時間只有幾個月,常年多食用白菜、蘿蔔葉子泡的酸菜,以及青菜做成的醃菜。肉食以牛、羊、豬、雞肉為主,兼食魚和狩獵獸肉。散居在山區的羌族一般不常食新鮮豬肉,都是將豬宰殺後去毛,剖成兩半或切成幾大塊,吊在房樑上燻烤製成“豬膘”,存放時間一般為一年,食用時一是與蔬菜同煮,熟後撈起豬膘,切成長方形大片盛入碗中即可食用;二是將生醃豬膘切成小塊同菜一起炒,作用是以豬膘代油,還要加些花椒和辣椒提味。在宰殺年豬時,羌族喜將豬血等充填到豬大腸內,煮熟後稱為血腸。血腸也是宴客吃酒時的一種上餚。有的還將豬血與蕎麥和在一起做成血饃饃食用。羌族還常把新鮮的豬肉放在新宰的豬肚子里加鹽、花椒等紮緊、風乾,作成“瓤肚”久存不壞。

羌族一般飲用的酒稱為咂酒,茂縣羌語稱“日麥希”,意為羌人酒。咂酒的製法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麴,封入壇內,發酵7—8天后即可飲用。羌族飲咂酒,不用酒具,而是將酒罈開封,用一根細竹管咂吸,咂飲時以長幼為序,輪流咂飲,並不斷地注入涼開水,直到味淡為止。

羌族日常灶具很有特點,常在火塘上支起一個鐵三足,做飯時將鐵鍋放在上面加熱,或烤制食品,考究的鐵三足還要在上面鑲制銀飾。

節日、禮祭食俗 每逢節日、婚喪、祭祀、聚會、待客或......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羌族的風俗?
羌族的風俗習慣?
羌族的風俗有哪些?
黎族的風俗習慣?
京族的風俗?
苗族的風俗節日?
回族的風俗節日的由來?
赫哲族的風俗都有哪些?
維吾爾族的風俗特點?
納西族的風俗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