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節氣的特點?
驚蟄的氣候特點
驚蟄的氣候特點 春天:天氣加快回暖處處春光無限 驚蟄期間,江南大部已是垂柳鵝黃,芳草泛綠,蝶蟲飛舞,鳥語花香。長江中下游地區,和煦的春風西起武漢東到上海,逐步吹綠長江兩岸。在渭水流域、黃河中下游地區的人們開始忙於春耕,偶爾聞及春雷,感受珍貴的春雨。長城以北雖然殘雪壓枝,但小溪的流水漸漸衝破冰層,呈現出淡淡的春色。此時的西北北部、黑龍江、內蒙古等地還是冬寒料峭,古有春風不度玉門關,人們期盼著春天早日到來。在西北、西南一些地勢較高的山區,天氣仍然寒冷,偶有“三月雪”,盡顯飛雪迎春,容易使人想起“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著名詩句。 春雷:驚雷一響報春天預測豐收年 春雷往往是指一年中第一次初雷,春雷響起,大地回春。它是冷暖空氣相遇、大氣不穩定時、對流天氣的產物。 農民朋友十分關注春雷初鳴的時間。如果初雷在驚蟄之日鳴響,會認為當年風調雨順,莊稼會喜獲豐收;如果初雷在驚蟄之前鳴響,則預示著當年的雨水較多,可能會發生“春季連陰雨”;反之,可能會有旱情發生。民間有諺語:“驚蟄聞雷米如泥”,“雷打驚蟄前,二月雨淋淋;雷打驚蟄後,旱天到春後。”這些諺語流傳至今。我國幅員遼闊,春雷初響的時間有很大差異。按照一般的規律,華南沿海四季皆有雷鳴。長江中下游地區、黃淮、渭水一帶的初雷一般在驚蟄期間發生,所以,驚蟄之時的雷鳴主要是指這些地區。再北的地方要到四、五月份才有初雷,北京的初雷日一般多發生在4月下旬。 春寒:天氣乍暖還寒謹防“低溫陰雨” 驚蟄期間,乍暖還寒,南方的農民朋友最擔心出現“低溫陰雨”。此時,華南和江南南部的早稻、棉花等喜溫作物都開始播種育秧了。在連續3天或3天以上,日平均氣溫≤10℃的低溫陰雨天氣中,光照不足,會造成早稻爛種、爛秧;這種天氣對油菜、棉花、玉米的播種和管理也極為不利;對冬小麥拔節生長也十分有害,故有“寸麥不怕尺水,尺麥卻怕寸水”之說。 春旱:北方風乾物燥防火提上日程 北方大地開始春耕,人們最擔心雨水太少出現春旱。北方素有“春雨貴如油”“十年九春旱”之說。這時,北方還有雪花飄落,但對於相對乾旱的西北、東北來說,此時的雪對土壤水分的增加十分有益,如果有一場象樣的雨雪,十分有利於不久開始的春播生產和冬小麥返青。華北這一時期,即便有雪,也多以雨夾雪的形式出現,往往落地為雨。
驚蟄這個節氣有什麼特點?
驚蟄,是24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蟄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gòu)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我國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描述已是桃花紅、李花白,黃鶯嗚叫、燕飛來的時節,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了春耕。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伐冬眠的各種昆蟲的時候,此時過冬的蟲卵也要開始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驚蟄雷鳴最引人注意。如“未過驚蟄先打雷,四十九天雲不開”。驚蟄節氣正處乍寒乍暖之際,根據冷暖預測後期天氣的諺語有:“冷驚蟄,暖春分”等。驚蟄節的風也有用來作預測後期天氣的依據。如“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驚蟄吹南風,秧苗遲下種"。現代氣象科學表明,“驚蟄”前後,之所以偶有雷聲,是大地溼度漸高而促使近地面熱氣上升或北上的溼熱空氣勢力較強與活動頻繁所致。從我國各地自然物候程序看,由於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鳴的時間遲早不一。就多年平均而言,雲南南部在1月底前後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4月下旬。“驚蟄始雷”的說法僅與沿長江流域的的氣候規律相吻合。驚蟄節氣人們要注意氣象臺對強冷空氣活動的預報,當心冷暖變化,預防感冒等季節性疾病的流行。
驚蟄是什麼意思,驚蟄這個節氣有什麼特徵
春天來了,電閃雷鳴,萬物覆蘇,蟲草萌動。
二十四節氣的氣候特點
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謂春季開始之節氣。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時冬去春來,氣溫開始回升,空氣溼度不斷增大,但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
驚蟄: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蟄伏土中的冬眠生物開始活動。驚蟄前後乍寒乍暖,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陽光直照赤道,晝夜幾乎等長。我國廣大地區越冬作物將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氣溫回升,天氣逐漸轉暖。
穀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於穀類生長。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萬物生長,欣欣向榮。
小滿: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麥類等夏熟作物此時顆粒開始飽滿,但未成熟。
芒種: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時太陽移至黃經75度。麥類等有芒作物已經成熟,可以收藏種子。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迴歸線,出現“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標誌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後。這一時期是我國廣大地區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熱”,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開始結果,到了收穫季節。
處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處”為結束的意思,至暑氣即將結束,天氣將變得涼爽了。由於正值秋收之際,降水十分寶貴。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於太陽直射點明顯南移,各地氣溫下降很快,天氣涼爽,晚上貼近地面的水氣在草木上結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點又回到赤道,形成晝夜等長。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時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南移動,北半球氣溫繼續下降,天氣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為“寒露風”。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黃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與“霜降”節令相吻合,霜對生長中的農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開始
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氣溫迅速下降,降水出現雪花,但此時為初雪階段,雪量小,次數不多,黃河流域多在“小雪”節氣後降雪。
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時太陽直射點快接近南迴歸線,北半球晝短夜長。
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則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成為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後北半球白晝漸長,氣溫持續下降,並進入年氣溫最低的“三九”。
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時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數九嚴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