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姓名人?
歷史上姓單的有那些名人?
1、單 卷 : 相傳是原始社會後期東夷族中影響很大的氏族首領.有才德,受人擁戴,舜曾拜他為師,古人尊他為單父.舜誠心要把天下讓給他,堅辭不受,隱逸深山.
2、單襄公 : 春秋時周人,名朝。周定王卿士,食邑於單。奉命聘於宋,又假道過陳聘楚,預言陳國必亡,果驗。
3、單 究 : 西漢人。初以舍人從劉邦起兵,入漢為郎,定三秦,以郎騎將軍擊諸侯。高祖六年,封昌武侯。卒諡靖信。
4、單右車 : 西漢人。劉邦微時有急,右車以馬給之。後以卒從劉邦起事於沛。入漢,以郎擊英布。後封中牟侯,卒諡共。
5、單 寧 : 西漢人。從劉邦起兵,任郎中,從定三秦,以功封昌武侯。
6、單 ? : 山陽湖陸(今河南焦作)人,東漢大臣。明天官、算術。舉孝廉,稍遷太史令,侍中,出為漢中太守,後拜尚書卒。
7、單 超 : 河南(今洛陽)人,東漢顯宦。初為中常侍,後與桓帝共除專權之樑冀,封為新豐侯。恃寵驕縱,多行不法。後拜車騎將軍。
8、單太后(單淵之女):十六國時漢(前趙)人。劉淵稱漢帝,立為皇后。劉淵死後,劉聰即位,尊為皇太后。
9、單雄信 : 曹州濟陰(今山東荷澤)人,一說東郡人。與翟讓友善。少驍健,尤能馬上用槍,軍中號“飛將”。後降王世充,署為大將軍。李世民圍東都,他援槍出拒,戰敗被俘,被斬於洛陽。
10、單思遠 : 雄信孫,唐代官吏。玄宗時曾任魏州刺史,有善政。後任河南尹,官至岐州刺史。
11、單興、單旺、單茂、單盛:單雄信第十一代孫,唐末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的重要將領,為推翻唐王朝的腐朽統治作出了貢獻.
12、單 錫 : 常州宜興(今屬江蘇)人,宋代學者。仁宗進士,累官知德興縣。博貫窮書,通陰陽圖緯星曆之學,蘇軾愛其賢,以姊蘇八姐之女嫁予他。
13、單 鍔: 1031--1110,字季隱,單錫弟,宋代學者。仁宗進士,不就官,獨留心吳中水利,經三十餘年,著成《吳中水利書》,又撰《詩》、《易》、《春秋》諸經義解。
14、單 煒: 辰州沅陵(今屬湖南)人,宋代學者。武舉得官,好古博雅,與姜夔友善。喜畫竹,書法得二王法度,尤善考訂法書。
15、單 父: 字仲儒,宋洛陽人,以悉心培養牡丹而出名,能變易千種,人稱花師。
16、單 煦:......餘下全文>>
中國姓“單(dan)”名人有哪些? 30分
單于。單雄信
有哪些古代名人姓單的
單 超:後漢河南省人。桓帝初為中常侍,幫助桓帝剷除異己,穩固江山立了大功,被封為新豐侯。常侍預謀獲封者有五,世謂之五侯。自是權歸宦宮,朝政日亂。後拜車騎將軍卒。 單 煦:字孟陽。宋朝平原人。中進士後,知洛陽縣。勤政為民,成績顯著,升任昌僕知州,累官光祿大夫。煦友愛,他15歲時,兄單熙毆人至死,他勸兄逃跑,願自己頂罪代死。當平原 知縣伍剛查明原因後,十分感動,免了單熙的死刑。 單 父:宋代人。字仲儒。種牡丹,能變易千種,人呼為“花師”。 單雄信:唐代濟陰郡人,為李密將,能馬上用槍,軍中號“飛將”。 單仲升:元代廣東省增城人,奉母至孝。母卒,蔬時水飲,不事家業,廬墓三年,人稱孝子。 單毓華:字枚叔。江蘇省泰州人。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應縣、州、府童子試,均為第一名。光緒二十功年人南京實業學堂。光緒二十九年赴日本留學,入東京法政大學,獲法學士 學位。光緒三十四年回國,殿試中舉人。先後任清大理院推事、天津地方審判廳廳長,上海震旦大學,上海法政學院、上海法學院教授,上海三吳大學法學院院長,上海市律師。
參考資料:baike.baidu.com/view/19009.htm?fr=ala0_1_1#5
有哪些名人是姓查?
查 升:清代書法家,字仲葦(1650-1707),號聲山,浙江省海寧人。康熙進士,曾在朝廷任職。著有《淡遠堂集》等。
查文徽:南唐休寧人。侍後主李煜,官至樞密副使。討伐平建州王延政的時候立了大功,於是升遷為建州留侯。當時,吳越的軍隊佔據了福州,文徽於是帶領著他的軍隊攻克了福州。入城以後,他安撫百姓,但是不幸被陷在埋伏之中,被俘虜。後來被遣送回去,改任了工部尚書。文徽的三代都是做官的,他的兒子元方是建州的觀察判官,他的孫子查道,是宋真宗的龍圖閣侍制。 查伊璜:明清之交查氏名人。在《聊齋志異》與《觚勝雪蓮》中記載有關於查伊璜的故事,大致是他與吳六奇將軍的神交。在《鹿鼎記》中,被金庸發展成一段生動、有趣的情節。蒲留仙稱伊璜先生“厚施而不問其名,真俠烈古丈夫哉!”《觚勝》中稱其為“才華豐豔,而風情瀟灑。常謂滿眼悠悠,不堪酬對;海內奇傑,非從塵埃中物色,未可得也。”從這些記述中,可以想見查伊璜的風采。
查士標:清代著名的書畫家。安徽休寧人,長期居住在揚州,擅長畫山水,與孫逸、汪雲端、僧弘仁等書畫家一起被稱為“海陽四家”。他的書法超妙入神,藝舟雙楫》將他的行書列入佳品之上。
查慎行:清代詩人,名嗣璉(1650-1727),字夏重,浙江海寧人。多抒發行旅之情,善用白描手法。有《敬業堂集》。
查光佛:名能,又字競生,湖北省人。清光緒三十三年考入武昌文普通學堂。加入中國同盟會。還沒有畢業就剪去長辮加入了第四十一標當兵。後請了長假走出軍營,居住在蛇山的蘄春學社。宣統元年,長沙搶米風暴發生,鄂軍進入湖北鎮壓。查光佛於是與劉復基等人計劃乘機舉行起義,事情敗露了,沒有成功。宣統三年的武昌起義的第二天,被任命為都督府祕書。陽夏戰爭的時候,他在漢陽總司令部任職。民國元年(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聘任他為稽查委員、同盟會鄂支部交際會會長;同年2月份被聘任為鄂省教育部副部長,五月去職。民國二年二次起義失敗以後加入中華革命黨,任職湖北討袁軍總司令祕書長及駐漢口特派員。民國九年任護法軍政府總裁機要祕書。民國十一年任廣州大本營祕書。民國十五年任江漢宣撫使參議。民國十八年任《中央日報》總編輯。民國十九年任中國國民黨漢口市黨部宣傳部部長。民國二十年任中央黨史編撰委員會編撰兼祕書。民國二十一年二月二十六日在江蘇常州病勢。終年47歲。存世的著作有《武漢陽秋》。
查夷平:又名鎮湖,號埠西。江西省修水人。早年加入中華革命黨。畢業於煙臺海軍學校、廣東海軍學校、廣東航空學校。曾任歐亞航空公司主任祕書,滇黔鐵路督辦署材料處處長,中央航空公司副經理。1949年11月,在香港參與組織中央、中國航空公司起義。後來擔任中國民用航空業務處處長、民航總局顧問。他還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曾經在長沙、蘇州、上海等地從事琴學活動,組織了今虞琴社。曾經擔任過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市古琴研究會會長。為第一、二、三、四屆全國人大代表。1976年8月去世,終年81歲,編有《存見古琴曲譜集覽》等。
查良鏞:筆名金庸(1924年2月6日—),香港“大紫荊勳賢”。當代著名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社會活動家,《香港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金庸是新派武俠小說最傑出的代表作家,被普遍譽為武俠小說作家的“泰山北斗”,更有金迷們尊稱其為“金大俠”或“查大俠”。
查良錚:筆名穆旦(1918—1977),著名愛國主義詩人、翻譯家 出生於天津,祖籍浙江省海寧市袁花鎮。曾用筆名樑真,與著名作家金庸(查良鏞)為同族的叔伯兄弟,皆屬“良”字輩。20世紀80年代之後,許多現代文學專家推其為現代詩歌第一人......餘下全文>>
祝姓名人有哪些?
祝 融:帝顓頊的孫,名重黎,為高辛氏火正。以諄耀敦大,光明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命重黎殺而不盡。帝以庚寅日殺重黎,以其弟吳回代重黎,復居火正為祝融,遂平共工氏。後世祀為火神。
祝 午:西漢齊人,齊王劉襄的郎中令。呂后死後,其親屬欲作亂。祝午獻計給齊王,將琅邪王誘騙到齊國,而盡發琅邪國之兵。
祝 恬:中山盧奴人,東漢大臣。初任司隸校尉,後遷光祿大夫、司徒。
祝 嘉:浙江省秀水人,字明甫,號西澗,清代詩人、畫家。乾隆二十五年舉人。會試屢不中,閒門力學。善畫梅,工詩。有《西澗詩鈔》。
祝英臺:東晉會稽上虞人,小字九娘。女扮男裝,與會稽梁山伯同遊學三年。後梁山伯知其為女兒身,欲娶為妻,而英臺已許配他人,遂鬱悒而終。次年,英臺出嫁過山伯墓,其臨墓慟哭,墓地忽裂,遂與山伯同穴。宰相謝安上奏朝廷,封為義婦冢。
祝欽明:京兆始平(今陝西省興平)人,唐代大臣。中六經科選,為太子率更令。中宗復位,擢國子祭酒同中書門下三品(位同宰相),歷刑部、禮部尚書,後以崇文館學士卒。
祝象器:宋代五經博士。樂善好施,名聞州郡。家財萬貫,幾乎有州郡的一半,時稱“祝半州”。
祝可久:信州鉛山(今屬江西省)人,宋代名士。立功邊陲,官至貴州刺史。父亡後歸隱山林,樂於行義事,與弟祝可大共建鄉校,士林稱之。
祝夢熊:衢州江山(今屬浙江省)人,宋代大臣。進士出身,官至監察御史。因得罪權臣韓 胄,被貶職。後被農民起義軍所殺。
祝世祿:江西省德興人,明代學者。萬曆進士,官至尚寶司卿。為耿定向高足。有《祝子小言》、《環碧齋小言》、《環碧齋詩集》等。
祝允明:長洲(今江蘇省蘇州)人,明朝文學家、書畫家。因生枝指(即六指),故自號枝山。舉人出身,曾任廣東興寧知縣,應天通判。他博覽群籍,為文多奇氣;尤工書法,小楷、狂草無一不精。與唐伯虎、徐真卿、文徵明並稱吳中四才子。有《前聞記》、《九朝野記》、《蘇材小纂》、《祝氏集略》30卷、《懷星堂集》30卷等。
祝世昌:遼陽(今屬遼寧省)人,明末清初將領。原為明將,後降後金(清),隸漢軍鑲紅旗。入關後,授右副都御史,巡撫山西。
祝維誥:浙江秀水人,清代詩人。舉人出身,官內閣中書。工詩,有《綠溪詩稿》。
祝德麟:浙江海寧人,清代官吏、詩人。乾隆二十八年進士。官至御史,以言事不合黜歸。工詩,以性靈為主。有《悅親樓詩鈔》。
祝大椿:江蘇無錫人,清末資本家。怡和洋行及上海電氣電車有限公司買辦。開設源昌號,經營煤鐵五金,兼營輪船運輸,航線遠至新加坡、日本,又經營房地產。從1888年起,獨資開辦源昌機器碾米廠、機器繅絲廠、機器五金廠,合資興辦華興機器麵粉公司、公益機器紡織公司等。工業資本總額達一百萬元,男女工4000餘人。
左姓名人大全
家族名人
左慶延:宋代永新人,年十七登第,秦檜欲以女妻之,慶延固辭,於是十年不給升遷。終官太學博士。
左雄:南郡涅陽(今河南省鎮平)人,東漢學者、大臣。舉孝廉,遷冀州刺史。對豪族“貪猾”者敢於揭發檢舉。後歷議郎、尚書,累遷至尚書令(位同宰相)。他崇經術,修太學,使太學極盛一時。
左悺:河南省平陰人,東漢顯宦。初為小黃門史,後因與單超等五人合謀誅滅外戚,以功遷中常侍,封上蔡侯。得勢後,日益驕橫,其兄弟親戚多出任州郡官,侵壓民產。被人告發後自殺。
左慈:廬江人,東漢末方士。據傳有神道,並在曹操面前表演過。葛洪稱他是其祖父葛玄之師。
左思:字太沖,臨淄(今山東省淄博東北)人,西晉文學家。其懷才不遇,僅官至祕書郎。所作詩文借古抒情,多憤世不平之作。十年構思方寫成《三都賦》,士人竟相傳寫,一時竟弄得洛陽紙貴。輯有《左太沖集》。
左鼎:江西省永新人,明朝大臣。進士出身。授御史,巡撫山西。居官清勤恤民,卓有聲譽。以善寫奏章著稱,有左鼎手之譽。官至廣東右參政、左僉都御史。
左權:湖南醴陵人,中共高階將領。黃埔軍校一期畢業,曾留蘇學習軍事。回國後,歷任中央紅軍軍校教官,一方面軍總部作戰參謀,第一軍團參謀長等職。長征到達陝北後,任紅一軍團代理軍團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副參謀長。1942年在山西省遼縣(今左權縣)麻田陣亡,年僅36歲。
左丘明:春秋時魯國人,後人因其目盲,稱之為盲左。相傳他曾任魯太史,為《春秋》作傳,成《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又作《國語》。先儒以為左丘明好惡同於聖人,故孔子作春秋為素王,丘明為素臣。述夫子之志而作傳,是為左氏春秋。
左伯桃:春秋燕人左伯桃羊角哀,品高才橫。時諸侯爭霸,魚肉百姓,願救水火之中。聞楚莊王賢君,相約共赴。路暴風雪,飢寒交迫,伯桃病弱,角哀力竭,相扶一空心大樹下,伯桃勸棄,角哀不忍。倆死不如一活,終明事理,受糧上路,一步三回,淚流成河。至楚莊王,急回尋之,伯桃凍儡樹中,角哀痛不欲生。後逢忌日,角哀面荒原深拜,潸然泣之,禱也。
左小娥:東漢犍為人,清河王劉慶姬。有才色,喜辭賦。和帝賜給清河王,生子劉祜,後祜繼承帝位為安帝,尊其為孝德後。
左君弼:廬州(今安徽省合肥)人,元末南方紅巾軍將領。曾盤踞廬州十餘年,為天完政權汴梁行省首領。曾降元,後又降明。
左光斗:安慶府桐城(今屬安徽省)人,明代直臣。萬曆進士。任御史時排斥宦官,後又彈劾*臣魏忠賢,被魏殺害。
左良玉:山東省臨清人,明末大將。早年在遼東與清軍作戰,後入中原鎮壓明末農民起義軍。與李自成、張獻忠作戰多年,因功昇平賊將軍,後加封寧南伯。順治二年病死,終年四十六歲。
左懋第:山東省萊陽人,南明官吏。崇禎進士,南明弘光年間任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徽州。後入北京與清廷議和,遭軟禁,拒降被害。
左宗棠:湖南省湘陰人,清朝大臣。1860-1865年鎮壓太平軍功勳卓著。後任陝甘總督鎮壓了西部捻軍和陝甘回民起義。1876年擊敗俄、英支援的阿古柏侵略軍,因功升軍機大臣(位同宰相),調兩江總督。有《左文襄公全集》。
左寶貴:山東省費縣人,回族,清末將領。甲午戰爭時,以總兵之職率軍赴朝鮮平壤拒日。督軍浴血奮戰,親手燃放大炮。後中炮陣亡。
左光華 男,1938年生,山西省翼城縣人。書法家,中師畢業,曾任教。平生淡泊名利,喜好文藝,酷愛書法。系中國農民書畫研究會、中外書畫交流協會、《農民日報》文化藝術聯誼會、中國振鳴書畫院、中華當代書畫藝術研究會、中原書畫研究院、山西省臨汾地區、翼城縣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書法作品曾多次......餘下全文>>
關於一些姓氏的名人有哪些?
周:周恩來、周瑜、周樹人(魯迅)、漢代宰相周勃、漢代將軍周亞夫、宋代理學家周敦頤、作家周作人(魯迅弟弟)、現代影星周潤發、周迅、周杰倫。
駱:初唐四傑之一駱賓王
陳:秦末起義軍將領陳勝、漢朝開國功勳以及宰相陳平、漢末建安七子之一陳琳、晉《三國志》作家陳壽、南朝陳國開創者陳霸先、元末義軍首領陳友諒、新中國開國功勳陳賡。
朱:明朝開國者朱元璋、朱棣、新中國開國大元帥朱德、宋朝大理學家儒家大師朱熹、中國二彈之父朱光亞。
王:西漢終結者新朝皇帝王莽、秦代最傑出的軍事家王翦將軍、秦代軍事家王齕、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東漢大哲學家王充、大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初唐四傑之一王勃、唐朝大詩人王維、北宋宰相王安石、唐末義軍首領王仙芝、元朝戲曲家王實甫、道教全真道建立者王重陽、明代大哲學家王陽明。
方:宋朝義軍首領方臘、元末義軍首領方國珍、明朝被朱棣誅滅十族的大臣方孝孺、共產 黨將領方誌敏。
潘:中國大美男潘安、宋丹陷害死楊家軍將領楊業將軍的佞相潘美、中國社會學家潘光旦、共產 黨人潘漢年。
黃:黃蓋、黃忠、同盟會領導中華民國締造者之一黃興、黃飛鴻、黃繼光、織布機改造者黃道婆、是人黃庭堅、黃巢。
鮑:春秋齊國名臣鮑叔牙。
柳:北宋大詞人婉約派泰斗柳永、唐朝是人作家柳宗元、現代作家柳亞子、春秋衛國大臣柳莊大書法家柳公權。
歷史上中國名人最多的姓是什麼
王姓是中國第一大姓氏,是世界三大姓氏之一,也是中國最古老的一個姓氏之一。據中國大陸公安部對全國戶籍人口的”最新(2007年4月)統計分析顯示:王姓為現代中國第一大姓,有大約9288.1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7.25%。除中國外,在朝鮮半島,中南半島(主要是越南)也有王姓後裔分佈。另外,王姓亦是日本單姓之一,但極為罕見。
姓都的都有哪些名人?
都 勝:明朝寧津人。曾經擔任南京羽林左衛指揮撿事。成化初升署都指揮撿事,守備揚州的時候因為平靖叛亂有功。被升遷為參事,協同漕運。後又任過充總兵官、掌漕運等重要的職位。都勝做官一共做了五十年,他所管轄的地方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民生活富裕,但是他清正廉潔,生活簡樸,每天只吃蔬菜,如果有親戚朋友來訪,也不過增加一盤豆腐,因此人們稱他為豆腐總兵。深得人們的敬愛。
都 穆:字玄敬。明朝時期吳縣人。弘治進士,被授為工部主事。歷任禮部郎中,加太僕少卿致仕。都穆精修博學,在當時很受別人看重,雖然年紀大了但仍然好學。曾寫過好些方面的著作,業餘的時候還研究金文。存在於今天的著作有《周易考異》、《史外類抄》等。
都錦生:號魯濱,浙江杭州人。民國八年畢業於浙江甲種工業學校機織科。留校任乙種工業教習。並親手紡織出第一幅絲織風景畫。民國11年5月,在茅家 都錦生埠家中開工製造,到民國十五年的時候已經發展到擁有手拉機漸百臺,軋花機五臺,工匠八人,職工130至140人。他們的產品曾經獲得美國費城國際博覽館金質獎章。民國17至18年,東渡日本考察。民國26年8月將一部分機器遷到上海法租界,維持小規模生產;同年12月,日軍佔領杭州,他被委任為杭州市政府科長,遭到他的拒絕,於是全家遷到上海避難,並在上海建造產房,擴大生產。民國28年絲織廠在杭州的產房以及所有新式機器全部被日軍燒燬。民國30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日軍佔領了法租界,絲織廠被迫倒閉。重慶、廣州等地的部門也先後被日機炸燬。民國32年5月在上海病逝,終年43歲,他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進步的實業家。
都光遠:宋代司農。
都貺:北宋臣。字君錫,陵川(今屬山西)人。博覽經籍,長於史學,以明經得中進士。哲宗時官朝請大夫、鴻臚少卿,出為梓州轉運使。徽宗崇寧三年(1104),坐議棄湟州,降授承議郎,權發遣坊州,再貶監撫州酒稅,入黨籍。後五年復朝散郎。佞佛,為圓通旻禪師法嗣。後因不願做官,隱居義門村錦屏山中,結芍藥會。當時文人谷漢臣、高子美等經常往來山中,流連山水,詩酒度日。縣令呂由庚曾再三舉薦他出外做官,他都婉言謝絕。
都潔:宋臣、學者。字聖與,江蘇丹陽人,徽宗宣和六年進士。高宗紹興間以左朝請郎知德慶府,歷官吏部郎中、太府少卿、淮西總領。潔父都鬱,字子文,嘗為惠州教官,平生留意於《易》學。潔承家學,與其父處多有所得,自認土封辭義,先儒已多有詳論,故撰《易變體義》十二卷,專就《易》的變體用法進行探討。
都頡:宋臣。字光遠,餘干(今江西餘干西北)人。神宗元豐二年(1079)進士,官至司農少卿。初家貧而篤於學,後閒居而作《七談》,以述鄱陽人物山川之勝,辭豔而意遠。
都勝:明臣。寧津(今屬河北)人。襲職南京羽林左衛指揮僉事。成化時,歷任都指揮使、漕運總兵官。防備倭寇於揚州,擊敗鹽販為亂者,協同總督漕運。弘治中,任都督僉事。雖無汗馬功勞,但因居官廉明潔靜,所以屢有任職使命。歷官五十七年,所處皆肥沃富足之地,而自奉簡淡,日食止豆腐,時人以“豆腐”為他取外號。
都穆:(1459-1525),明臣、學者。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字玄敬。弘治進士,授工部主事,歷禮部郎中,加太僕少卿致仕。博學清簡,勤於治史。有《壬午功臣爵賞錄》一卷,系正德七年(1512)任禮部郎中時,披閱舊牘,得朱棣即位,初封賞功臣簿籍,因稍加修整而成,共三十三人。後二月復得指揮以下功賞簿籍,又編別錄一卷,以補前錄之缺。又有《使西日記》一卷,系正德八年奉使冊封慶藩壽陽王妃,自京師至寧夏而作,記沿途靈勝形勢、故宮遺壤、碑碣古蹟頗詳......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