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風俗?
關於除夕的習俗
早晨:掃塵
除夕一大早,家家戶戶就開始忙碌起來了。首先是掃塵。儘管在臘月廿四已經“掃塵土”,但除夕的清理衛生是為“過年”做鋪墊的,舊俗在過年的三天裡,家中不再掃地,以避免把“財運”掃走。故在除夕一大早,人們便將室內和院落清掃乾淨,將垃圾扔掉,以示辭舊迎新。過年期間燃放爆竹的紙屑則不再清理,寓意新年財源廣進,五彩斑斕。
上午:貼春聯
貼春聯是除夕上午的重要內容。春聯要在正晌午時(即十二時)之前貼好,稱作“封運”或“封門”,超過十二時則認為不吉。
舊時市場上沒有出售現成的春聯,都是自家購買紅紙自撰春聯或請村鄰的文化人代撰。每到年關在即,便是那些文化人最風光的時候。燒熱的土炕上放一張方桌,以教師為主體的文人揮毫潑墨,為前來求聯的村鄰寫完一家又一家,其樂融融。
春聯的內容多取吉祥和諧之句,正門貼“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人家福滿門”之類,同時還要貼左右對稱的大福字和以尉遲敬德與秦瓊為原型的門神畫像,意在阻擋鬼魅的侵擾。老年人房間貼“福如東海闊,壽比南山高”之類;新婚夫婦房間貼“長天歡翔比翼鳥,大地喜結連理枝”之類;臥室牆上貼“抬頭見喜”,豬圈馬廄貼“肥豬滿圈”、“牛馬成群”;車上貼“車行萬里”,船前貼“船頭無浪行千里,舵後生風送萬程”。春聯橫批多是“吉星高照”、“永珍更新”、“山河似錦”、“百業興隆”等四字句。橫批下懸貼用薄彩紙剪刻的吉祥圖案掛帖,五顏六色,隨風擺動,煞是好看。
此外,還要貼窗花、掛紅燈籠。至除夕中午時分,轉眼之間,家家戶戶春聯映紅,街頭巷尾墨香四溢,節慶的氣氛一下子就被烘托得熱烈起來了。
據史料記載,五代時期後蜀皇帝孟昶撰寫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的桃符對句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副真正合格的春聯,儘管這位不問國事花天酒地的後蜀皇帝寫完對聯的第二年便被北宋滅亡了,卻因這副對聯留名後世。春聯是中國獨特的民俗文化現象。
中午:團圓飯
除貼春聯外,除夕中午的團圓飯可謂是一年中最盛大的午餐。其特點是家口齊全,菜餚豐盛。家人無論在何方就業,都要風塵僕僕趕回到父母身邊吃團圓飯,共享天倫之樂。午餐必備的菜餚有魚,寓意富富有餘;雞,寓意吉祥如意;豆腐白菜,寓意幸福發財;粉絲,寓意人長壽、運長久;桃罐頭,寓意逃脫災禍,祛病安康;美酒,寓意天長地久,生活美好。其他菜餚則因家庭經濟狀況而異。
新中國成立前,受僱於財主或工商戶的長工、夥計,除夕中午也會受到僱主的款待,是一年中最後一餐。如果僱主端酒向夥計敬酒道聲“辛苦了”,並當即把該付的工資全部付清,就表明第二年你被解僱了,吃完這頓飯後就捲鋪蓋捲走人;如果僱主一再地向僱工敬酒,席間不提結賬之事並談好下年的待遇,說明僱主會繼續用你。所以對這些僱工來說,這是一頓決定下年命運、提心吊膽的午宴,令人生出些許酸楚。
對於那些負債的人來說,除夕就更不好過了。舊時過了小年之後,債主就會派人四處追債,還不起債者只得東躲西藏,稱為“躲債”,躲過了除夕午餐之後才能回家,因為討債人也回家吃團圓飯去了。舊俗春節期間不討債,春節討債會被當成癧鬼,不得善終。因此負債者只要躲過了除夕中午,這場債就算暫時躲過去了。
下午:請年
除夕午宴之後,家中男主人便鄭重地將宗譜懸掛到堂屋對門的牆上,稱作“請宗譜”,並設香案、擺供品,置燭臺,做好祭祖準備。除夕下午掛宗譜,也是老輩傳下的規矩。
家庭主婦們便開始忙活晚餐了。這一餐無一例外都吃餃子,俗諺說的“誰家過年不吃頓餃子”指的就是此餐,稱作“請年餃子”。餃子形似元寶,寓意財源廣進,又......餘下全文>>
除夕的習俗都有哪些?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時值每年農曆臘月(十二月)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永珍更新的節日。
習俗主要有:
1、年夜飯。
2、貼春聯。
3、貼窗花。
4、貼福字。
5、貼年畫。
6、燃爆竹。
7、祭祖。
8、掛燈籠。9、壓歲錢。
10、接炤神
11、看春晚。
注意,個別地方略有差異。還有舞獅舞龍、磕頭等習俗。中國民間在除夕還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田坎”。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歷程: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對於祖先的崇拜,在中國由來已久。視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誌,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據漢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為正月,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這說明,早在漢代中國的祭祖活動就已經是春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了。
除夕節的習俗
沒有 “除夕節” 的節日。
除夕,就是今年最後的那個夜晚。是正式的 “春節” 的序曲。
其實,除夕早就成為春節的 “高潮” 了。
除夕夜:貼春聯、穿新衣、年夜飯、看春晚、包餃子、放鞭炮。
舊的陳規陋俗,充滿了封建迷信的色彩,還是摒棄的好。
除夕的習俗
早晨:掃塵
除夕一大早,家家戶戶就開始忙碌起來了。首先是掃塵。儘管在臘月廿四已經“掃塵土”,但除夕的清理衛生是為“過年”做鋪墊的,舊俗在過年的三天裡,家中不再掃地,以避免把“財運”掃走。故在除夕一大早,人們便將室內和院落清掃乾淨,將垃圾扔掉,以示辭舊迎新。過年期間燃放爆竹的紙屑則不再清理,寓意新年財源廣進,五彩斑斕。
上午:貼春聯
貼春聯是除夕上午的重要內容。春聯要在正晌午時(即十二時)之前貼好,稱作“封運”或“封門”,超過十二時則認為不吉。
舊時市場上沒有出售現成的春聯,都是自家購買紅紙自撰春聯或請村鄰的文化人代撰。每到年關在即,便是那些文化人最風光的時候。燒熱的土炕上放一張方桌,以教師為主體的文人揮毫潑墨,為前來求聯的村鄰寫完一家又一家,其樂融融。
春聯的內容多取吉祥和諧之句,正門貼“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人家福滿門”之類,同時還要貼左右對稱的大福字和以尉遲敬德與秦瓊為原型的門神畫像,意在阻擋鬼魅的侵擾。老年人房間貼“福如東海闊,壽比南山高”之類;新婚夫婦房間貼“長天歡翔比翼鳥,大地喜結連理枝”之類;臥室牆上貼“抬頭見喜”,豬圈馬廄貼“肥豬滿圈”、“牛馬成群”;車上貼“車行萬里”,船前貼“船頭無浪行千里,舵後生風送萬程”。春聯橫批多是“吉星高照”、“永珍更新”、“山河似錦”、“百業興隆”等四字句。橫批下懸貼用薄彩紙剪刻的吉祥圖案掛帖,五顏六色,隨風擺動,煞是好看。
此外,還要貼窗花、掛紅燈籠。至除夕中午時分,轉眼之間,家家戶戶春聯映紅,街頭巷尾墨香四溢,節慶的氣氛一下子就被烘托得熱烈起來了。
據史料記載,五代時期後蜀皇帝孟昶撰寫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的桃符對句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副真正合格的春聯,儘管這位不問國事花天酒地的後蜀皇帝寫完對聯的第二年便被北宋滅亡了,卻因這副對聯留名後世。春聯是中國獨特的民俗文化現象。
中午:團圓飯
除貼春聯外,除夕中午的團圓飯可謂是一年中最盛大的午餐。其特點是家口齊全,菜餚豐盛。家人無論在何方就業,都要風塵僕僕趕回到父母身邊吃團圓飯,共享天倫之樂。午餐必備的菜餚有魚,寓意富富有餘;雞,寓意吉祥如意;豆腐白菜,寓意幸福發財;粉絲,寓意人長壽、運長久;桃罐頭,寓意逃脫災禍,祛病安康;美酒,寓意天長地久,生活美好。其他菜餚則因家庭經濟狀況而異。
新中國成立前,受僱於財主或工商戶的長工、夥計,除夕中午也會受到僱主的款待,是一年中最後一餐。如果僱主端酒向夥計敬酒道聲“辛苦了”,並當即把該付的工資全部付清,就表明第二年你被解僱了,吃完這頓飯後就捲鋪蓋捲走人;如果僱主一再地向僱工敬酒,席間不提結賬之事並談好下年的待遇,說明僱主會繼續用你。所以對這些僱工來說,這是一頓決定下年命運、提心吊膽的午宴,令人生出些許酸楚。
對於那些負債的人來說,除夕就更不好過了。舊時過了小年之後,債主就會派人四處追債,還不起債者只得東躲西藏,稱為“躲債”,躲過了除夕午餐之後才能回家,因為討債人也回家吃團圓飯去了。舊俗春節期間不討債,春節討債會被當成癧鬼,不得善終。因此負債者只要躲過了除夕中午,這場債就算暫時躲過去了。
下午:請年
除夕午宴之後,家中男主人便鄭重地將宗譜懸掛到堂屋對門的牆上,稱作“請宗譜”,並設香案、擺供品,置燭臺,做好祭祖準備。除夕下午掛宗譜,也是老輩傳下的規矩。
家庭主婦們便開始忙活晚餐了。這一餐無一例外都吃餃子,俗諺說的“誰家過年不吃頓餃子”指的就是此餐,稱作“請年餃子”。餃子形似元寶,寓意財源廣進,又因形圓,寓意全家團圓。除夕餃子多用肉餡,因肉餡餃子飽滿,寓意生活富足,平安吉祥。
晚宴開始前,家中男丁要舉行“請......餘下全文>>
除夕夜都有哪些習俗?
各地的除夕風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風俗很有特點,如蘇州、北京、臺灣等。蘇州的除夕守歲時,都要等待從楓橋寒山寺傳來的洪亮鐘聲。當鐘聲穿過沉沉夜色,傳到千家萬戶時,就標誌著新春的來臨。無論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時,寒山寺中就會傳出這口巨鐘的洪響,民間稱為"分夜鍾"。這口鐘,已成為蘇州城鄉方圓數十里人民生活的時間資訊。寒山寺鐘聲還出現在詩中,流傳最廣的就是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現在,每年除夕,蘇州寒山寺仍遵循萬古不變的古老習俗,擊鐘以分歲。姑蘇城鄉,到了守歲的最後一刻,會從廣播中傳出巨集亮的寒山寺鐘聲,報導一年的開始。千家萬戶,聽到鐘聲,爆竹齊鳴,使古老的寒山寺鐘聲成為了一種時代的象徵。 北京的除夕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祭神拜祖的儀式一開始,整個北京城便淹沒在一片震耳欲聾的爆竹聲中。人們還在自己家院子裡,鋪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歲",取長命百歲的意義。除夕通宵燈火齊明,人們辭歲守歲。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時,各家的餃子也下鍋了,人們盡情的娛樂。 除夕在臺灣不叫除夕,而叫“過年日”。午後,在廳堂神龕前上供牲體。到了晚上,閤家焚香叩拜,然後對長者辭歲。接著是“圍爐”,也就是豐盛的年夜飯,一家人圍坐一桌,桌上擺滿菜餚,桌下放置火盆。“圍爐”為除夕帶來高潮,遠在他鄉的遊子,除非萬不得已,再遠再忙也要趕回家團圓。年夜飯後,便高燃蠟炬來守歲,兒媳婦為長輩們添富壽,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長輩得富壽越長,這是表示孝心。 山東:團圓餃子 魯北一帶,大年三十中午全家人必須坐在一起吃飯,這叫過團圓飯,必須吃。傍晚開始放鞭炮,家家門口點一堆火,街坊鄰居在一塊放煙花,特有氣氛。三十晚上不許睡覺,守歲過12點,12點後放鞭炮吃餃子。此是要看誰家鞭炮響的早(於是好多人家是卡著表等時間),等待時鐘一敲過12下,鞭炮立刻響起來,過年的鞭炮一直持續到初一早上5點多。然後吃餃子,這是團圓餃子,必須吃,無論吃多少都要吃。不是常說初一的餃子三十的面嘛,三十半夜和初一的餃子全都是三十包好的。 包餃子
大年初一早起,人們先拜天地、家神、尊長,然後出門拜年也有稱“團拜”的。早上吃餃子或蒸餃,這是年後第一頓飯也是必須吃的,初一一天不許做家務。 湖南:“朝財進寶” 大年初一早起,人們先拜天地、家神、尊長,然後出門拜年。稱為“拜年無大小”。湖南人除夕會吃雞、肉、魚三樣。將其燉好後再在上面撒滿紅紅的辣椒粉,象徵年年有餘、五穀豐登。大年初一會由一家之主準備早茶,將雞蛋,爆米花、紅棗、白糖同煮。雞蛋以圓為佳,象徵全家團圓;爆米花象徵魚米豐收、五穀豐登;紅棗、白糖象徵生活甜蜜、幸福。 除夕之夜12點的時候,各家要把一個做好的金元寶模型送到門外,代表在新的一年裡會招財進寶大年初一、初二這兩天人們不掃地、不汲水甚至不動火,飯菜都預先弄熟,稱為“壓歲”。 海南:“吃新節” 海南至今仍保持著他們民族古老的生活習慣與風俗,“吃新節”就是其中之一。"吃新"就是吃新收穫的勞動成果。飯,是用剛從田中收割來的新穀米煮的;酒,是用新糯米釀的;菜、魚、肉等均是當年種養的。 開封:大年一個月 開封民間過年並非單指陰曆正月初一,還包括年頭、年尾,從舊歲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一到“臘八”,開封城鄉便有“年味兒”了。二十三、祭灶官。 祭灶過後,家家都忙於置買年貨,打掃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煙、酒、魚、肉和走親戚用的禮品更不能少。置辦年......餘下全文>>
除夕有哪些禁忌習俗
因此,過年的時候“禁忌”特別多。 語言方面: 凡是破、壞、沒、死、光、鬼、殺、病、痛、輸、窮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說出口來。也忌嬰兒啼哭,因為啼哭是“沒頭彩”,兆示疾病、凶禍。故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禍,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 行為方面: 端杯、盤、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壞。不慎打壞時,在場的人就得馬上說上兩句吉祥的順口溜(如"缶(瓷器)開嘴,大富貴"等)來彌補。 這一天米缸不能空著,以免一年之中有 斷炊之虞。忌灑水、掃地、倒垃圾,這叫做"聚財"。因為潮汕 人在這一天,往往將水、士視作"財氣",將垃圾、糞便視為"肥 水",灑掃、傾倒垃圾,唯恐把"財氣"掃走、倒掉。與此同時,潮汕人在除夕將大小水缸裝滿之後,就舉行封井儀式。即用一個大的簸箕將井面蓋住,然後祭拜井神。初一日不能揭開簸箕,因為人們往往將水視作財水,一揭開簸箕用水,豈不意味著財氣外流?近年來由於用上了自來水,往往是這裡在舉行封井祭神,那裡卻擰開水龍頭,讓水嘩嘩直流。因此,蓋井禁取水一俗已經徒有形式而已。禁掃地這一習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為春節期間燃放鞭炮,人來客往,地上紙屑、垃圾特別多,不打掃一下的確有礙大雅。因此,認講究衛生出發,不少年輕人也就對這些傳統禁忌習俗不怎麼講究了。 這一天債主不許上門討債,人們認為這一天討債對借貸雙方均不吉利,也忌從別人口袋裡掏東西,人們認為,正月初 一的口袋讓人掏了,可能導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險。 忌死人,也忌辦喪事,因為這將給家裡帶來不擇。同時, 忌該天理髮,因為人們在這一天總喜歡把理髮同辦喪事聯絡 起來。這一天甚至忌殺生。殺生被認為會導致刀災、兵災、血災等災禍的發生,但是,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吃東西圖個新鮮,為了口腹之快,也就沒什麼顧忌了。 飲食方面,這一天嚴禁吃藥。否則,被認為會導致一年從頭到底病疾纏身,吃藥不斷。初一早飯忌吃葷,有幾種說法:一種是這一頓吃齋,其功用等於一年;另一種是暗喻指勤儉治家,不可鋪張浪費。
除夕至十五過年風俗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裡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歷代的詩人墨客總是以最美好的詩句,讚頌新年的來臨。王安石的《元日》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置天地桌,這是一個臨時性的供桌,是除夕專設之桌。一般無大佛堂之家特別重視天地桌,因為平時對佛供獻較少,到年終歲盡時對神佛大酬勞一次,此外,這桌主要是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內容與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掛錢、香燭、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臨時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畫冊;"天地三界十八佛諸神",是一張用大幅黃毛邊紙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碼;福祿壽三星畫像等。以上諸像有的接神後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則須到破五、甚至到燈節才焚燒。擺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統一,如堂屋地方寬大,可置於屋中,如屋內無地,就置於院中。傳說此夜為天上諸神下界之時,所以民間有此接神習俗。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放爆竹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誌、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裡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麵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餘下全文>>
溫州除夕的習俗
溫州過年十大習俗 過年是中國人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各地過年習俗都有自己的特色,溫州也有自己獨特的過年文化。從冬至開始,溫州人就紛紛籌備各種年貨,像晒醬油雞、醬油肉,炊鬆糕等等。 冬至吃湯圓 冬至稱“至日”,俗稱“冬節”。這天早晨,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或麻餈。湯圓的餡為甜糖或芝麻,也有鹹肉湯圓。而麻餈則要先把糯米炊熟,搗韌做成塊形,然後放在加糖的豆粉中滾動使之粘滿豆粉,即為麻餈,麻餈為冬至的點心,俗稱“擂麻餈”。吃麻餈、湯圓,寓意著團圓和喜慶,民間有“吃了冬至丸,就算長一歲”的說法。 晒醬油肉和鰻鯗 溫州人習慣大約在農曆十一月份就開始晒醬油肉和鰻魚鯗。用生瘦豬肉、生雞鴨放在醬油中泡浸,然後晒乾食用,別有風味。過去,在晒這些臘貨的那個月份,每家屋簷椽上密密麻麻地扎滿鐵釘,上面掛著醬油肉、醬油鴨、醬油雞。自做的醬油肉、醬油雞味美質優,所以即使市場裡有現成的賣,人們還是願意自己動手晒。鰻魚是溫州的特產,溫州人一般去菜場買些個頭比較大的鰻魚,剖開淡晒,就成了我們口中的“鰻鯗”,鰻鯗比鮮鰻還要好吃,是年夜飯中佐酒的佳品。 搗年糕 也叫“搗糖糕”用糯米摻些秈米,加上紅糖或白糖,蒸熟,放在石臼中搗韌,然後做成長方形,瑞安叫“慢食”。如放在不同花紋的印版裡,可壓成如牡丹、蟠桃、魁星、財神爺、狀元,以及鯉魚、麒麟等圖樣的甜糕,也有做成元寶狀的,最大重約3公斤,插上銀花可放在中堂長條桌上,每個房間也可擺上。這也叫“做年糕”,即年年高升的意思。 祭灶 農曆十二月廿四,家家戶戶還要“拜鑊灶佛”。據說這天是灶王爺上天向玉皇大帝彙報凡人功過的日子,據說灶神貪吃,只要有糖吃,他的嘴就會被封住,所以祭灶都少不了麥芽糖,為的是灶王爺在玉皇大帝面前不說壞話。 撣新 每年農曆十二月廿四前後,沿襲臘月“撣新”習俗,溫州全城家家戶戶掃塵驅垢,粉壁飾室,滌具晒物,每戶人家趁此機會洗去家裡一年堆積下來的汙垢,準備乾乾淨淨迎春。 貼春聯 過年的另一種普遍習俗是貼春聯。早在宋朝,貼春聯已成為流行的習俗,宋朝把春聯稱為桃符,古人相信桃能驅鬼辟邪,所以常在門前設定一些桃木製作的物品作為裝飾,稱桃飾,後來慢慢嬗變成桃符即春聯。過去的春聯都是用墨在紅紙上寫黑字,最近幾年,市場上流行用金色印刷在大紅紙上的春聯,頗受人們青睞。除夕那天,各家大門、屋柱和房窗兩邊都用紅紙貼上春聯,俗叫“門對”。門楣上貼四個字,俗叫“橫批”,單扇門貼“大吉”兩字。正屋、廳堂、書齋以及豬、羊、牛欄,都貼上不同內容的春聯,內容大多是祈求吉祥平安和各業豐收。 分歲酒 除夕夜合家同堂,擺酒聚餐,或邀請好友親朋同食,開懷暢飲,稱“分歲酒”。因為除夕是新舊年交替的分界線,吃分歲酒,意即新舊歲由此夜而分。因此,這餐飯不論貧富,都要儘量辦得豐盛些。溫州人很講究吃“分歲酒”,又稱“年夜飯”。 吃分歲酒非常講究吉祥。過去酒席上會用十隻硃砂高腳紅碗,盛著十樣冷盤,叫“十全”。其中除雞、肉外,要有花生(結子)、柑桔(大吉)、鯉魚(跳龍門)、豆腐(家門清潔)等,而且每碗必須要有一塊切成薄片的圓形紅蘿蔔頭蓋在頂端,以示討彩。吃過分歲酒,大家自尋娛樂,往往徹夜不眠,俗叫“守歲”,也叫“望年夜”。 開門炮 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戶戶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後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徵送舊迎新和接富,俗謂“接年”。打“開門炮”也有慣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發,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疫癘災晦,並表示接新年。要求三發都響,聲音巨集亮清脆,最為吉......餘下全文>>
除夕節俗講了哪幾種風俗
除夕的來歷:
除夕是春節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種傳說:是古時候有個凶惡的怪獸叫夕,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後來,人們知道夕最怕紅色和聲響,於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貼紅春聯,燃放爆竹,來驅除夕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這種習俗從此流傳下來,年三十晚上便稱為除夕了。
除夕的日期:
除夕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指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因常在夏曆臘月三十,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餘",象徵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於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餘",象徵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於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除夕的習俗詳解
1、年夜飯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家庭是華人社會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團年飯充分表現出中華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藉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麵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
除夕的來,歷時間習俗
除夕的來歷和習俗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這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餘",象徵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於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關於年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凶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鬥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裡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裡,"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綵,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以後每到冬天的這個時間,家家戶戶都貼紅紙對聯在門上,電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煙花;夜裡,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賀道喜。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成了"過年"。 除夕的高潮是年飯後長輩發"壓歲錢"。接著就是張貼春聯和門神,並關上大門。到初一的早上才開門"接財神"。接下來就是全家人守歲到凌晨。 除夕夜的燈火,通宵不熄,俗稱"光年"。 各地的除夕風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風俗很有特點,如蘇州、北京、臺灣等。蘇州的除夕守歲時,都要等待從楓橋寒山寺傳來的洪亮鐘聲。當鐘聲穿過沉沉夜色,傳到千家萬戶時,就標誌著新春的來臨。無論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時,寒山寺中就會傳出這口巨鐘的洪響,民間稱為"分夜鍾"。這口鐘,已成為蘇州城鄉方圓數十里人民生活的時間資訊。寒山寺鐘聲還出現在詩中,流傳最廣的就是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現在,每年除夕,蘇州寒山寺仍遵循萬古不變的古老習俗,擊鐘以分歲。姑蘇城鄉,到了守歲的最後一刻,會從廣播中傳出巨集亮的寒山寺鐘聲,報導一年的開始。千家萬戶,聽到鐘聲,爆竹齊鳴,使古老的寒山寺鐘聲成為了一種時代的象徵。 北京的除夕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祭神拜祖的儀式一開始,整個北京城便淹沒在一片震耳欲聾的爆竹聲中。人們還在自己家院子裡,鋪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歲",取長命百歲的意義。除夕通宵燈火齊明,人們辭歲守歲。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時,各家的餃子也下鍋了,人們盡情的娛樂。 除夕在臺灣不叫除夕,而叫"過年日"。午後,在廳堂神龕前上供牲體。到了晚上,閤家焚香叩拜,然後對長者辭歲。接著是"圍爐",也就是豐盛的年夜飯,一家人圍坐一桌,桌上擺滿菜餚,桌下放置火盆。"圍爐"為除夕帶來高潮,遠在他鄉的遊子,除非萬不得已,再遠再忙也要趕回家團圓。年夜飯後,便高燃蠟炬來守歲,兒媳婦為長輩們添富壽,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長輩得富壽越長,這是表示孝心。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