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取名的學問?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8日

古人名字號如何取得?稱呼時有哪些學問?

現在的人,大多數有“名”,無“字”,所以當我們說到“名字”的時候,通常指的僅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數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識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還有“號”。

(一)什麼是名、字

所謂“名”,是社會上個人的特稱,即個人在社會上所使用的符號。“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與“名”相表裡的,所以又稱“表字”。《禮記·檀弓上》說:“幼名、冠字。”《疏》雲:“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儀禮·士冠禮》:“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 由此可見,名是幼時起的,供長輩呼喚。男子到了二十歲成人,要舉行冠禮,這標誌著本人要出仕,進人社會。女子長大後也要離開母家而許嫁,未許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歲許嫁時,舉行笄禮,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喚。

贊助廣告

在上古,早期的人名一般都很樸實,如夏商兩代留下的人名孔甲、履癸、外丙、雍己、盤庚、武丁、小辛等,都以干支人名,可能與當時人重視時辰的觀念有關。後來隨著社會的前進,語言文字的發展,意識觀念的加強,人名越來越複雜,給人起名也成了一門學問。取名時,要對其所包容的內涵慎重考慮,反覆斟酌。《左傳·桓公六年》記載著春秋時代命名的五個原則:“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這是魯國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問名時提出來的,意思是:或根據其出身特點,或從追慕祥瑞、託物喻志、褒揚德行、寄託父輩期望等幾個方面比照取名。並且提出七不:“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來取名。

贊助廣告

古人命名重取義、重內涵的做法,幾千年來一直延續至今。對於所生男孩、女孩,因其生理。性格以及將要從事的職業不同,所以取名也就有了差別。對男的取名多用威武勇智、剛強猛毅之字,對女的多選賢淑、豔麗、優美動聽之詞。

另外,取名還反映著時代特點,上面提到的夏商兩代喜歡用干支人名就是典型的例子。後來在長期封建社會裡,官宦富貴之家,多以忠孝節義、福祿壽康、升官發財之義來命名,所以叫仁、義、禮、智、信、得福、德貴、延壽、榮升、繼祖、耀祖、續宗的人特別多。平民百姓也想過好日子,盼望多子多孫,上學唸書,所以叫富貴、德福、進財、志學、平安、長順、滿倉、滿囤、保成、金鎖、栓柱等名字的特別多。

建國後又出現了許多新名,如建國、援朝、衛國、擁軍、建軍、支越、留蘇、衛東、紅衛、文革、學工、支農等。

開放以來,又興起取外國名宇,這就不可取,不可提倡了。

(二)表字和名在意義上有何聯絡

古人取表字十分講究,情況也非常複雜,但仔細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規律可尋的。如常見的有按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還有個哥哥為老大,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屬三國時東吳孫氏弟兄了。孫策為長子取字伯符;孫權為次子取字仲謀;孫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孫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

還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況也很多,因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稱或尊稱。所以人們喜歡用它,如孔樁,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馬遷,字子長;曹植,字子健;蘇軾,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

這些表字雖然常見,但是與本名聯絡不大,實際上伯、仲、叔、季和子,還不是真正的表字,而它們後面的那個字如“策”、“權”、“思”、“長”、“美”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這個主要成分與本名意義是有聯絡的,下面分別作介紹:

1.意義相同的:即表字和名意義相同,相通,是並列關係,所以又叫“並列式”。如:

屈平,字原。廣平曰原,意思相同。

顏回,字子淵。淵,回水也,意思相同。

宰予,字子......餘下全文>>

古人名字號如何取得?稱呼時有哪些學問?

你好! 現在的人,大多數有“名”,無“字”,所以當我們說到“名字”的時候,通常指的僅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數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識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還有“號”。 (一)什麼是名、字 所謂“名”,是社會上個人的特稱,即個人在社會上所使用的符號。“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與“名”相表裡的,所以又稱“表字”。《禮記·檀弓上》說:“幼名、冠字。”《疏》雲:“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儀禮·士冠禮》:“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 由此可見,名是幼時起的,供長輩呼喚。男子到了二十歲成人,要舉行冠禮,這標誌著本人要出仕,進人社會。女子長大後也要離開母家而許嫁,未許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歲許嫁時,舉行笄禮,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喚。 在上古,早期的人名一般都很樸實,如夏商兩代留下的人名孔甲、履癸、外丙、雍己、盤庚、武丁、小辛等,都以干支人名,可能與當時人重視時辰的觀念有關。後來隨著社會的前進,語言文字的發展,意識觀念的加強,人名越來越複雜,給人起名也成了一門學問。取名時,要對其所包容的內涵慎重考慮,反覆斟酌。《左傳·桓公六年》記載著春秋時代命名的五個原則:“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這是魯國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問名時提出來的,意思是:或根據其出身特點,或從追慕祥瑞、託物喻志、褒揚德行、寄託父輩期望等幾個方面比照取名。並且提出七不:“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來取名。 古人命名重取義、重內涵的做法,幾千年來一直延續至今。對於所生男孩、女孩,因其生理。性格以及將要從事的職業不同,所以取名也就有了差別。對男的取名多用威武勇智、剛強猛毅之字,對女的多選賢淑、豔麗、優美動聽之詞。 另外,取名還反映著時代特點,上面提到的夏商兩代喜歡用干支人名就是典型的例子。後來在長期封建社會裡,官宦富貴之家,多以忠孝節義、福祿壽康、升官發財之義來命名,所以叫仁、義、禮、智、信、得福、德貴、延壽、榮升、繼祖、耀祖、續宗的人特別多。平民百姓也想過好日子,盼望多子多孫,上學唸書,所以叫富貴、德福、進財、志學、平安、長順、滿倉、滿囤、保成、金鎖、栓柱等名字的特別多。 建國後又出現了許多新名,如建國、援朝、衛國、擁軍、建軍、支越、留蘇、衛東、紅衛、文革、學工、支農等。 開放以來,又興起取外國名宇,這就不可取,不可提倡了。 (二)表字和名在意義上有何聯絡 古人取表字十分講究,情況也非常複雜,但仔細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規律可尋的。如常見的有按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還有個哥哥為老大,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屬三國時東吳孫氏弟兄了。孫策為長子取字伯符;孫權為次子取字仲謀;孫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孫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 還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況也很多,因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稱或尊稱。所以人們喜歡用它,如孔樁,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馬遷,字子長;曹植,字子健;蘇軾,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 這些表字雖然常見,但是與本名聯絡不大,實際上伯、仲、叔、季和子,還不是真正的表字,而它們後面的那個字如“策”、“權”、“思”、“長”、“美”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這個主要成分與本名意義是有聯絡的,下面分別作介紹: 1.意義相同的:即表字和名意義相同,相通,是並列關係,所以又叫“並列式”。如: 屈平,字原。廣平曰原,意思相同。 顏回,字子淵。淵......餘下全文>>

古代稱呼有學問的人

博士,古為官名。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後成為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如明代初期,朱允炆曾封方孝孺為“文學博士”等。

“博士”最早是一種官名,始見於二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負責保管文獻檔案,編撰著述,掌通古今,傳授學問,培養人才。秦有七十人。漢初沿置。秩為比六百石,屬奉常。漢武帝時,還設立了五經博士,博士成為專門傳授儒家經學的學官。漢初,《詩》、《書》、《禮》、《易》、《春秋》每經置一博士,故稱五經博士。司馬遷在《史記·循吏列傳》中有“公儀休者,魯國博士也,以高等為魯相。”《史記·秦始皇本紀》:“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1]

秦朝時,博士官掌管全國古今史事以及書籍典章。到了唐朝,

茶博士

把對某一種職業有專門精通的人稱之為“博士”,如“醫學博士”、“算學博士”等。而宋朝,則對服務性行業的服務員也稱為“博士”。據《封氏聞見記》“飲茶”條記載:“命奴子取錢三十文,酬煎茶博士。”

秦始皇時代,由於獨裁殘暴,引發了陳勝、吳廣揭竿起義,農民軍攻城佔府,訊息傳到了皇宮裡,荒淫無能的秦二世胡亥召集大臣商議對策。眾皆奏說,應該趕快發兵,鎮壓農民起義。可是唯獨叔孫通這個人發現皇帝臉色不悅,於是便見風使舵低聲恭維地說,皇帝英明,仁愛四方,威嚴可敬,那些犯上作亂者成不了什麼氣候,這事何必驚動皇上呢?皇帝聽了叔孫通的話,更加狂妄高傲起來,把提建議的人抓起來,而對叔孫通大加獎賞,並晉升他為“博士官”。

博士的稱謂,在我國古代有幾種涵義。作為官名,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許慎《五經異義》:“戰國時,齊置博士之官。”據《漢書·百官公卿表上》記載:“博士,秦官,掌通古今。”如秦博士伏生學問高深,尤精《尚書》。到了漢文帝時,年逾九十,尚能口授《尚書》二十八篇。西漢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賈誼,十八歲能誦《詩》、《書》,二十歲博通諸子百家之言,被文帝召為博士。漢朝大儒董仲舒,從小勤奮讀書,有“三年不窺(花)園”的美說,由於學識淵博,被景帝舉為博士。

秦代至漢代,博士的職責主要是掌管圖書,通古今,以備顧問。秦始皇時,有博士70人。漢代博士為太常屬官,官秩為六百石,員額多至十人。漢代武帝採用公孫弘建議,設五經博士,專掌經學傳授。到了唐代,設定國子、太學、四門等博士。另有律學博士、書寫博士、算學博士,府學、州學、縣學博士之稱,均為教授官,而非中央官學傳授儒經學官的專稱。如魏晉以後,常任用精於禮儀的人為太常博士,掌宮廷禮儀;任用通曉音律的人為太樂博士,掌宮廷祭祀享宴作樂歌舞;任用精通醫術的人為術醫博士、醫藥博士;任用精通天文、星曆、卜筮之術的人為天文博士、漏刻博士、歷博士、太卜博士、卜博士等,專掌天文、曆法、占卜等事。

博士的選用,西漢和東漢以前採取徵拜和薦舉的辦法,而且有一定的標準,正像《漢書·成帝記》中所說的那樣,博士須是“明於古今,溫故知新,通達國體”的人。到了東漢,任博士還須經過考試,只有精通《易》、《書》、《孝經》、《論語》的人,方能被薦為博士。

在中國歷史上,還有一種情況,從事某種職業的人也有稱為博士。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飲食果子》:“凡店內賣下酒廚子,謂之茶飯量酒博士。”這種情況,多見於江浙一帶。

古代用什麼稱呼有學問的人?

您好。

“子”是古代對有學問的人的尊稱,要讀第三聲。跟老師讀 “孔子”。

希望可以幫到您。望採納。

古人描寫學問的詩句不勝列舉如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讀書示子聿》宋代·陸游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勸學詩》唐代·顏真卿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宋代·朱熹

世事洞明皆學問, 人情練達即文章--清代·曹雪芹

古代的人是用什麼來形容讀書人的,或者是形容學問古代

形容有學問的人:學富五車 才高八斗

形容讀書人:十年寒窗 自命清高

古人怎樣查人有幾分的學問

對四書五經的瞭解程度,

古代用什麼稱呼有學問的人

先生,博士,鴻儒等,先生最為常用

古人的學問有多深?

覺得前代文人比今人生猛,這大概不是我一個人的印象,比如,在刀爾登新書《中國好人》裡,他也曾提到這個問題:現代人,往往以為古代的讀書人,學問都大得很,能背誦許多書,會寫毛筆字,會吟詩填曲。我見過不只一本或中人或西人的著作,稱頌中國古代的政體,是"知識分子"掌權的精英政治,全球獨一無二,足可垂範後世雲。刀爾登認為這純屬謬誤,按他判斷,古代的讀書人,看書一項,就平均水平而言,實在不多於今天的中學生,明清兩朝,除了幾個頂尖通儒,什麼兩榜出身的文官兒,胸中的貨色,不過是若干高頭講章,幾十部闈墨,略相當於今天的高考複習資料、作文範例一類。“《禮記》、《左傳》太厚了,至多看看選本”,他舉例,進士出身的鄒汝魯就向雍正承認"不曾讀過《尚書》",而且時人並未沒有人大驚小怪。刀爾登的話有點刻薄,但也算揭示了歷史真相,試想,古代資訊不暢,印刷又極不發達,弄幾本書都很難,從接受的知識量上來看,從接受知識的難易程度上講,從邏輯上講,當然遠不及今人。因此,千年積累下來的古書雖多,但大多數古代讀書人,也跟現代人一樣,是沒看的。如果你是個好學者,喜歡把點滴時間用來讀書,包括出差到外地的路上,你可以帶個膝上型電腦,電子書之類,等於古人帶上數萬卷書了,這是什麼條件?氣死古人的條件啊!清初大儒顧炎武以好學著稱,手不釋卷,出門的時候都要閱讀,據說要一匹騾子,兩匹馬馱著書跟在後面,以便隨時查問--這條件當然不是一般人全有,至少得“不差錢”啊。現在看來,這學問做得多不容易。今天寫文章,有記不清的地方,拿搜尋引擎一點即可,比如前面我引用刀爾登的話,就是按記憶線索搜出來的,極簡單。同樣的事情,對古人來說可就麻煩多了。清初有個大名士毛奇齡非常自負,自以為很牛逼,外人也都說他淵博,可他老婆有一次卻揭短(現在新詞叫“吐嘈”)說:你以為俺老公多有學問,全是假的,“渠作七言八句,亦須獺祭乃成”---水獺抓到魚不會馬上吃,先放在地上玩弄。而且一條一條擺得很整齊,它在魚旁邊走來走去玩弄,看起來好像是在對魚祭拜,所以稱作“獺祭”。她老婆比喻的很形象:毛奇齡作詩的時候,眼前要擺一大排書隨時翻查引用。這話毛大名士聽了當然臉上極為掛不住,但也從側面說明古人做學問條件之艱苦,而且對現代喜歡用“谷歌”的讀書人也算安慰,別以為古代書生都對學問倒背如流,做個詩他們也得翻一大堆書。大學問家尚且如此,一般的舉人,進士其水平就可想而知了,他們一輩子讀的書,知道的事兒有沒有當代的高中生多還真說不準。北京國子監有個歷代科舉博物館,我去參觀時見裡面陳列了一份明朝狀元的試卷,上面打了好多圈(圈越多越好),書法甚棒,但內容基本扯淡。八股取士嘛,應試教育,也就考那麼幾本書,高中以後,一般人完全可以專心做官,兩耳不聞窗外事,一生不讀幾本書。如果從學問上看古今因為起跑線不同,比較起來不太直觀,那麼每個人投入到受教育上的時間總量還是可比的,古人讀書刻苦點的講究“起五更,睡半夜”,但畢竟沒有什麼嚴格規範,都靠自律,平時還訪個友,參加個筆會,或者參與點俗務,種地做生意之類,有的還結了婚,要夫婦敦倫,養兒育女,考試的時候還要趕路耗費時間,路程從幾天到數月不止。但今天的學子自從有了現代學校和高考這個概念,就不但要被強制性地封閉式教育,從早自習到晚自習之外,還要禁慾及遠離大多數生活雜事,刻苦及專心程度都超過古人。古代一些科舉出身的文人其孤陋寡聞甚至到難以想象,清朝有個兩榜進士,去私塾視察,看一學童在讀書,便詢問所讀何書,答曰“史記”,又問作者是誰,答曰“太史公”,接著問是哪一科進士,答曰“非本朝,漢......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古人取名的學問?
古人起名的學問?
中國人取名的學問?
取名的學問?
關於取名的學問?
古人取名的講究?
公司取名的學問?
古人取名字的講究?
孩子起名的學問?
古人取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