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閩是哪八閩?
福建的八閩是指哪八閩?
具體指的是: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劍州、邵武軍、興化軍。
福建又有“八閩” 之稱,南宋時福建設l府5州2軍,府、州、軍為同級行政機構,共計8個,故稱“八閩”。宋後基本延襲舊制。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增設臺灣府,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單獨設省。清末福建共有9府2州,58縣6廳。辛亥革命後,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除府、州制,設省、道、縣三級制,幾經調整,至解放時止,全省設2市、7個行政督察區,共有67縣。1949年福建解放後,全省設2市、8專區,共有67縣。1951年,增設泉州、漳州2市,委託專署領導。此後20多年間,行政區劃又曾數次調整。開革開放以來,福建根據自己的特點,調整了行政區劃,地區改為地級市,形成市帶縣體制。至2o00年底,全省設9個省轄市,共有14個縣級市、25個市轄區、46個縣(含金門縣)。
福建的八大閩是哪八閩,分別包括哪些城市。
秦以前的福建,一般稱“七閩”。《周禮》上有“五戎、六狄、七閩、八蠻”之說,那是因為福建土著民族在秦以前有“七國”(即有七個部落)的緣故。唐初增設漳州,正所謂“七閩宜增為八”,這是八閩由來,其後宋、元的州、軍、府、路的變遷,只是因其數恰好為八,正符合此前已有的八閩稱謂,後人套用而已,絕不能誤以為八閩由宋始。
福建在北宋時分為八州、軍(福、建、泉、漳、汀、南劍六州,邵武、興化二軍),南宋分為八府、州、軍(福、泉、漳、汀、南劍五州,建寧府,邵武、興化二軍),元分八路(福州、興化、泉州、漳州、建定、延平、汀州、邵武),明改為八府。
簡單說來,福建之內,建、延、邵、汀為上(內陸,閩西)四府,福、興、漳、泉為下(沿海,閩東)四府,共八府,總稱“八閩”。各府包管轄區域與現行區劃對應大致如下:
建寧府:武夷山市、建甌市、建陽市、浦城縣、松溪縣、政和縣、壽寧縣、周寧縣
延平府:南平市、順昌縣、三明市、永安市、大田縣、尤溪縣、沙縣、將樂縣
邵武府:邵武市、光澤縣、泰寧縣、建寧縣
汀州府:明溪縣、清流縣、寧化縣、長汀縣、永定縣、上杭縣、武平縣、連城縣
福州府:福州市、福清市、長樂市、閩侯縣、連江縣、羅源縣、閩清縣、永泰縣、平潭縣、寧德市、福安市、福鼎市、霞浦縣、古田縣、屏南縣、柘榮縣
興化府:莆田市、仙遊縣
漳州府:漳州市、龍海市、雲霄縣、漳浦縣、詔安縣、長泰縣、東山縣、南靖縣、平和縣、華安縣、龍巖市、漳平市
泉州府:泉州市、石獅市、晉江市、南安市、安溪縣、永春縣、惠安縣、德化縣、金門縣、廈門市
八閩是哪幾個?
八閩是福建省的別稱。
《辭海》的解釋是:八閩是“福建省的別稱。福建古為閩地,北宋時始分為八州、軍,南宋分為八府、州、軍,元分八路,因有八閩之稱。”
《辭源》的說法是:“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興化、建寧、延平、汀州 、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改為八府,所以有八閩之稱。”
關於八閩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福建古為閩地,北宋時始分為八州、軍,南宋分為八府、州、軍,元分八路,因有八閩之稱;另一種是: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興化、建寧、延平、汀州、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改為八府,所以有八閩之稱。”"建、延、邵、汀,為上四府":福、興、漳、泉,為下四府。共八府,號稱"八閩"。
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一六八四年)臺灣列入版圖後之翌年,改設臺灣府,隸屬福建布政使司,
逐稱"九閩"。後升福寧州為福寧府。福建全省共有十府,故又稱"十閩"
七閩增一閩:唐初增設漳州,正所謂“七閩宜增為八”,這才是八閩由來,其後宋、元的州、軍、府、路的變遷,只是因其數恰好為八,正符合此前已有的八閩稱謂,後人套用而已,絕不能誤以為八閩由此始。
另外,唐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閩地置經略使,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為名,此為福建得名之始。宋置福建路;元設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此福建設省之始。後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沿用至今。
"八閩"是指哪些地方
辭海》的解釋是:八閩是“福建省的別稱。福建古為閩地,北宋時始分為八州、軍,南宋分為八府、州、軍,元分八路,因有八閩之稱。”
福建有八閩,哪八閩,閩南,還有什麼
“八閩”是福建省的別稱。具體原因有多種說法,一般認為,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興化、建寧、延平、汀州、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改為八府,所以有八閩之稱。
八閩是什麼意思?
關於八閩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福建古為閩地,北宋時始分為八州、軍,南宋分為八府、州、軍,元分八路,因有八閩之稱;另一種是: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興化、建寧、延平、汀州、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改為八府,所以有八閩之稱。”"建、延、邵、汀,為上四府":福、興、漳、泉,為下四府。共八府,號稱"八閩"。
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一六八四年)臺灣列入版圖後之翌年,改設臺灣府,隸屬福建布政使司,
逐稱"九閩"。後升福寧州為福寧府。福建全省共有十府,故又稱"十閩
八閩指的是福建的哪八個地區
八閩是指八個方位,主要閩南,閩北,閩東,閩西,閩中等等。還有一些提法是革命時期留下的,比如閩西南,閩西北,閩東北等。泛指福建省內的九個地區:閩東北的寧德,閩北的南平,閩西的三明、龍巖,閩東福州、莆田,閩南泉州、廈門、漳州。福建省簡稱“閩”,這一名稱最早出現於周朝,距今已有2000多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福建是閩中郡的一部。秦未漢初,勾踐的後代無諸因佐漢滅秦伐楚有功,被漢高祖劉邦封為閩王,稱福建為“閩越國”。唐開元13年(公元725年),閩州都督府改為福州都督府,第一次出現“福州”。開元21年(公元733年),設立軍事長官經略使,從福州、建州(今建鷗)各取一字,名為“福建”經略使,同福州都督府井存。這就首次出現“福建”之稱。北宋時,福建稱福建路,行政區劃為福、建、泉、漳、汀、南劍六州、邵武、興化二軍。南宋後升建州為建寧府,計一府五州二軍,共計8個,故福建別稱“八閩”。
福建省八閩有哪八閩
北宋時福建分為八州、軍(福、建、泉、漳、汀、南劍六州,邵武、興化二軍常,南宋時分為八府、州、軍(福、泉、漳、汀、南劍五州,建寧府,邵武、興化二軍),元代分為八路(福州、興化、泉州、漳州、建寧、延平、汀州、邵武),明改為八府,因此有八閩的別稱。
八閩大地指的是哪裡?
八閩是福建省的別稱。
福建最古老名稱叫做“閩”。最早的記載見《山海經》第十,《海內南經》曰:“閩在海中”。在那蠻荒年代,或許很多島嶼尚未上升與大陸接壤吧。《周官》曰:“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漢代經學家鄭玄援引《國語·鄭語》的一句話:“閩芊蠻矣”,以註解“七閩”說:“閩為蠻之別種,而七乃周所服之國數也。”這就是說當時居住在閩地的,有七個部落,都臣服於周,被看做南方的蠻族。《說文解字》曰:“閩,東南越蛇種,從蟲,門聲。”。可能是一種家中飼蛇或祀蛇,以蛇為圖騰的民族。
但是,從什麼時候起,“七閩”成為“八閩”了呢?查辭書“八閩”的解說,似有悖於“七閩”乃臣服於周的七種蠻族部落之本義。
結合樓上的回答後
實從唐朝陳元光父子平定泉潮間蠻獠之亂,請建置漳州郡治起,“七閩”遂成“八閩”了。這在陳元光當年寫的《請建州縣表》裡已說得很清楚了。
他首先點明自己屯戍的地域“地極七閩,境連百粵”,居住在這裡的蠻獠,都是“左衽居椎髻之半,可耕乃火田之餘”,他們斷髮文身,過著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對付這樣化外的野蠻民族,征伐十年,結果“元凶既誅,餘凶復起。法隨出而奸隨生,功愈勞而效愈寡,撫綏未易,子育誠難”。他總結經驗教訓,乃認識到“兵革徒威於外,禮讓乃格其心”,根本原因“良由職方久廢,學校不興”。政府若把蠻獠編入版籍,看作子民,授予土地,施以教化,讓他們得安生,“則民心自知感激”。因而創議“其本則在創州縣;其要則在興庠序”,才能實現“胡越百家,愈無罅隙,畿荒一德,更有何殊?”若令蠻獠誠心歸附,就要在政策上一視同仁,才能使中原移民與本地土著和睦相處,共同開發閩南。
由此可見,居於閩南的蠻獠部落,是從來不曾“臣服於周”的,而介於泉、潮之間廣袤的閩南大地,也從未納入秦、漢、唐的職方,收入版圖的。因此,自唐代陳元光“平閩南十八峒”,使蠻獠肯服王法,歸唐化裡,再建置州縣以加強統治,“七閩”遂成“八閩”,增加的一個新歸附的蠻族就是蠻獠。
至於說到“蠻獠”究竟是什麼民族。很顯然,就是與陳元光父子對陣十年的苗自成、雷萬興的部族。而陳元光又為藍奉高所害,可見這蠻獠就是後來所謂之畲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