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春秋是什麼生肖?
你知道十二生肖中,狗的後面是什麼啊?!
十二生肖中,狗的後面是豬。
1、十二生肖,又叫十二屬相,是中國與十二地支相配以人的出生年份的十二生肖,包括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2、十二生肖的起源與動物崇拜有關。據湖北雲夢睡虎地和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秦簡可知,早在先秦時期即有比較完整的生肖系統存在。最早記載與今相同的十二生肖的傳世文獻是東漢王充的《論衡》。
3、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融合到相生相剋的民間信仰觀念,表現在婚姻、人生、年運等,每一種生肖都有豐富的傳說,並以此形成一種觀念闡釋系統,成為民間文化中的形象哲學,如婚配上的屬相、廟會祈禱、本命年等。現代,更多人把生肖作為春節的吉祥物,成為娛樂文化活動。
4、生肖作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號,古往今來留下了大量描繪生肖形象和象徵意義的詩歌、春聯、繪畫、書畫和民間工藝作品。除中國外,世界多國在春節期間發行生肖郵票,以此來表達對中國新年的祝福。
荊楚大地指什麼地方
荊楚
特指湖北,湖北古代稱為荊楚!(包括荊門、荊州、宜昌等地區) 成語:荊楚大地 荊楚文化因楚國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時期在江漢流域興起的一種地域文化。 荊楚部族的興起 楚,也稱荊楚,春秋時代的這個國家為什麼叫做“楚國”呢。 “楚”本是一種灌木的名稱,也叫做“荊”,在南方江漢流域的山林中極為常見,可用作薪柴等多種用途,人日常離不了。於是遠自商代時,北方中原人就以荊楚來稱呼江漢流域的南方地區和南方部族,比如《詩經·商頌》中說的“維女荊楚居國南方”。 但是,構成楚民族主體的,卻並不是江漢流域的土著,而是原居北方的祝融部落的一支(楚人奉祝融為始祖),這支部族遷移到江漢流域,不斷地與周圍的土著民族(九黎、三苗的後裔)相互融合,發展成為一支強盛的荊楚大族。 荊楚部族在與北方商王朝的對峙中也吸收了先進的商文化,為自身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帶有春秋的成語
春意盎然,春色滿園,春花秋月,春回大地,暮春三月
回答者: 紫色Mike派 - 助理 二級 10-16 18:41
春暖花開,春意盎然
102個
筆底春風 白雪陽春 春冰虎尾 長春不老 寸草春暉
春蠶到死絲方盡 春風得意 春風風人 春風和氣 春風化雨
春風滿面 春風夏雨 春風一度 春風野火 春風雨露
春風沂水 春光漏洩 春光明媚 春暉寸草 春回大地
春和景明 春寒料峭 春華秋實 春花秋實 春花秋月
春蘭秋菊 春露秋霜 春滿人間 春夢無痕 春暖花開
春暖花香 春葩麗藻 春秋筆法 春秋鼎盛 春去秋來
春秋無義戰 春色撩人 春色滿園 春樹暮雲 春筍怒發
春生秋殺 春蛇秋蚓 春山如笑 觸手生春 春深似海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春誦夏弦 春蛙秋蟬 春宵一刻 春意盎然
齒牙春色 春意闌珊 春蚓秋蛇 春雨如油 吹皺一池春水
大地春回 大地回春 富於春秋 回春妙手 回春之術
寒木春華 虎尾春冰 鴻爪春泥 口角春風 枯木逢春
枯樹逢春 枯枝再春 臘盡春回 柳暖花春 料峭春寒
漏洩春光 漏洩春光 麗藻春葩 馬耳春風 滿臉春風
滿臉春色 滿面春風 妙手回春 滿袖春風 滿園春色
暮雲春樹 皮裡春秋 瓊島春雲 秋實春華 秋月春風
秋月春花 如登春臺 如坐春風 桃李春風 萬古長春
杏花春雨 陽春白雪 一場春夢 陽春有腳 月旦春秋
雨後春筍 有腳陽春 有女懷春 一年之計在於春 沂水春風
一室生春 著手成春
春風得意
①在春風輕拂中洋洋自得。舊指讀書人考中後的得意心情。②形容官運亨通或事情辦成功,達到目的時得意洋洋的情態
春風風人
和煦的春風吹拂著人們。比喻予人以教益和幫助
春風和氣
形容溫和融樂的氣氛或和善的態度
春風化雨
①《孟子·盡心上》:“有如時雨化之者。”漢劉向《說苑·貴德》:“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窮必矣。”後遂以“春風化雨”比喻良好教育的普及與深入。②喻適宜的環境和條件
春風野火
比喻迅猛之勢
春風一度
比喻領略一番意境或情趣。多指男女間的歡愛
春花秋實
見“春華秋實”
春花秋月
①春天的花,秋天的月。指春秋佳景或泛指美好的時光。②指歲序更迭
春華秋實
亦作“春花秋實”。①春天開花,秋天結果。②喻文采和品行學問,或事物的因果關係
春蘭秋菊
春天的蘭花和秋天的菊花。多比喻物擅其長,各具其美
春秋筆法
《春秋》,魯國史書。相傳為孔子所修。經學家認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貶,後因以稱曲折而意含褒貶的文字為“春秋筆法”
春蛇秋蚓
見“春蚓秋蛇”
春樹暮雲
唐杜甫《春日憶李白》詩:“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詩借雲樹而寫思念之情。後遂以“春樹暮雲”為仰慕、懷念友人之辭
春誦夏弦
亦作“春誦夏弦”。《禮記·文王世子》:“春誦夏弦,大師詔之”。鄭玄注:“誦,謂歌樂也;弦,謂以絲播詩”。本謂應按季節而採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後亦以泛指學習詠誦
春誦夏弦
見“春誦夏弦”
春蚓秋蛇
喻書法拙劣,婉曲無狀。語出《晉書·王羲之傳論》:“扞蕭子云呴僅得成書,無丈夫之氣,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
春暖花開
春意盎然
春去秋來
春風得意 筆底春風 白雪陽春 春冰虎尾 長春不老 寸草春暉
春蠶到死絲方盡 春風得意 春風風人 春風和氣 春風化雨
春風滿面 春風夏雨 春風一度 春風野火 春風雨露
春風沂水 春光漏洩 春光明媚 春暉寸草 春回大地
春和景明 春寒料峭 春華秋實 春花秋實 春花秋月
春蘭秋菊 春露秋霜 春滿人間 春夢無痕 春暖花開
春暖花香 ......餘下全文>>
春秋戰國時期七國說的話都是漢語嗎?中原大地那時候有幾種語言? 朝鮮族和中國人長得一模樣為什麼
那時候的七國償是有自己當地的方言的,當然都是屬於漢語。朝鮮族有自己的語言,是因為他和中國不同,是另一個民族,有自己的歷史沿革與發展程序。
春秋戰國魯國土地多少
不同時期有很大變化,魯國最強盛時期的疆土包括現在泰安市管轄的區域,濟寧市管轄的區域,菏澤市管轄的區域,濟南市管轄的平陰、長青部分地區,棗莊市的大部分地區,臨沂市的費縣、平邑、蒙陰、沂南、沂水、臨沂市區,日照市的五連、濰坊市的諸城。
燕趙大地是指什麼地方?
在人們的慣常意識中,“燕趙”往往是河北省的別稱。其實,古代的
“燕趙”之地,還包括現在的京、津以及山西、河南北部、內蒙古南部的部分地區。
人們以“燕趙”稱這塊土地,乃為表示其悠久的歷史。
據我國最古老的一部地理著作《禹貢》載,“燕趙”在古時屬冀州之地。春秋時
為燕、晉諸國,戰國時為燕、趙、中山以及魏、齊等國。秦置上谷、漁陽、右北平、
代、鉅鹿、邯鄲、廣陽、恆山等郡。自漢代開始,正式命名為幽、冀等州;隋置幽州
總管;唐代始稱河北道,宋分河北為東、西兩路;元、明、清諸代,因首都設於北京,
河北為京畿重地,元屬中書省,明為北直隸,清置直隸省。
燕趙大地北控長城,南界黃河,西倚太行,東臨渤海,地形地貌千姿百態,自然、
人文景觀豐富多彩。古老的燕趙文化,樸實豪放的民風,造就了世代相傳的燕趙俠風。
《隋書·地理志》稱這裡“悲歌慷慨”、“俗重氣俠”、“自古言勇敢者,皆出幽並”;
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有句名言“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宋代大文豪蘇東坡
亦曾讚歎:“幽燕之地,自古多豪傑,名於圖書者往往而是”。的確,在這塊古老神
奇的土地上,自古豪傑英雄輩出——有“千場縱賻家仍富,幾處報仇身不死”的邯鄲
遊俠;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燕地刺客;有“當陽橋頭一聲吼,
喝斷了橋樑水倒流”的涿郡猛張飛;有英勇抗擊蒙古瓦刺族入侵,寫下“粉骨碎身全
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壯烈詩篇的于謙;有戊戌變法失敗,慷慨赴死的“戊戌六君
子”;有“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共產主義鬥士李大釗;有英勇抗擊日寇,血
染沙場的狼牙山五壯士……古往今來,唱出了一曲又一曲激烈、高亢的浩浩燕趙歌。
遼寧省,簡稱"遼"。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年)始由奉天省改稱遼字省,取遼河水域永遠安寧之意。現遼寧省的建制是根據一九五四年六月中央人民政府的決定,由遼東、遼西二省合併,取歷史上舊稱於同年八月設定的。
遼寧歷史悠久。根據營口金牛山、本溪廟後山等舊石器時代的早期遺址,證明在原始社會的早期,我們的祖先就在遼寧地區繁衍生息。瀋陽新樂文化遺址的發現,反映出早在六、七萬年前,遼寧已進入新石器時代。據文獻記載,最早生活在這裡的有華夏、肅慎、東胡等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
武王伐紂,肅慎曾遣使入賀。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了郡、縣的行政區劃建置。燕國開拓遼河流域,即置遼東、遼西郡,並築長城至遼東,這時出現了襄平 (今遼陽)這樣初具規模的古老城邑。
秦始皇統一中國,全面設定郡縣,遼寧因襲遼東、遼西郡。西漢時起設定幽州刺史部,直至三國,遼寧地區均屬幽州。西漢在遼東、遼西、右北平郡的管轄下,置二十九個縣邑。東漢時屬玄菟郡、昌黎郡,並增設遼東屬國分領縣邑,三國(魏)時廢遼東屬國,仍置玄菟、昌黎二郡。西晉析幽州在遼寧境置平州,分領郡縣不變。魏晉之際曾一度出現以襄平為據點的公孫氏割據勢力。
東晉十六國時期,前燕、前秦、後燕先後割據遼東,均置平州統領郡縣。北燕建都龍城(今朝陽),這時高句麗割據遼河以東。南北朝時期,北魏、東魏、北齊改平州為營州,統領遼東、昌黎、建德、營丘諸郡。隋時期在遼河以西置柳城、遼東、燕郡。
唐高宗總章元年 (公元六六八年)平定高麗後,置安東都護府,轄新城、遼東城、建安諸都督府,西部置營州,均屬河北道。遼代屬東京、中京道;金代屬東京、成平、北京路。在遼、金時遼陽均為 “ 五京"之一的東京。元代置遼陽等處行中書省,轄遼陽、瀋陽、廣寧府路和鹹平府。明代......餘下全文>>
齊魯大地人傑地靈,人才輩出。請你走訪一些歷史文明遺蹟或者查
人才輩出 不如南方
南方是 多山多水多才子
北方是 一天一地一聖人
但齊魯大地古代的名人是很多的
如
舜帝,山東諸城人
姜尚 周代齊國的始祖,軍事家、政治家。姜姓,呂氏,名望。西周初年輔佐武王滅商有功,俗稱“姜太公”。兵書《六韜》,相傳是他的著作。
管仲(?~前645)名夷吾,字仲,潁上(潁水之濱)人。春秋初期政治家,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今傳《管子》一書,系後人依託之作。
晏嬰(?~前550)字平仲,夷維(今山東高密)人。春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傳世《晏子春秋》一書,系戰國時人蒐集有關他的言行編輯而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後世統治者尊為“至聖先師”。
魯班 (約公元前507年——前444年),姓公輸,名般,是春秋末期魯國人。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土木建築工匠和發明家。被後人尊為“匠師之祖”。
曾參 (前505——前435),今山東平邑縣人,亦稱曾子。編著了《大學》、《孝經》兩書,對教育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後世稱為“述聖”。
齊桓公(?~公元前643),春秋初期齊國國君,軍事統帥。姜姓,名小白。開創春秋五霸之首。
孫武 字長卿。齊國人。春秋末期軍事家。其著作《孫子兵法》,是我國傑出的兵書。
左丘明 魯國人。春秋末期史學家。相傳曾著《左傳》,又傳《國語》亦出其手。
墨子 (約前468~前376)名翟。古小邾國(今滕州市)人。春秋戰國之際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創始人。現存《墨子》五十三篇。
孫臏 (前378——前301年左右),今山東陽谷縣人。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著有《孫臏兵法》一書
孟珂 (約前372——前289年),即孟子。今山東鄒縣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被稱為“亞聖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人。著名思想家和文學家,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莊子》一書傳世。
荀子(約前313~前230)名況。趙國人,一生在山東地區活動,今蒼山蘭陵鎮東南有荀子墓。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著有《荀子》一書。
扁鵲 姓秦,名越人。齊國渤海盧(今山東長清)人。戰國時醫學家
吳起(?~前381)衛國左氏(今山東定陶西)人。戰國時軍事家。現存《吳子》六篇
東方朔 (前154——前93),西漢大文學家。今山東陵縣人
孔融 (153——208年),今山東曲阜人,孔子20世孫。東漢末學者,“建安七子”之一,有個典故叫孔融讓梨,就是他四歲那年乾的。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蜀漢傑出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文學家,科學家。著作有《出師表》《隆重對》《諸葛亮集》等。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臨沂人。東晉大書法家,被譽為“書聖”。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王羲之第七子。東晉書法家,存世墨跡有行書《鴨頭丸貼》,小楷刻本有《十三行》。
劉勰(約465~約532)字彥和,原籍東莞莒縣(今屬山東)。南朝梁文學理論批評家。著有《文心雕龍》五十篇
賈思勰 益都(治在今壽光)人。北魏農學家。著有農學名著《齊民要術》。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祖籍琅琊臨沂(今臨沂市)。唐大臣、著名書法家。傳世名作甚多,有《多寶塔碑》《顏氏家廟碑》《祭侄稿》等。
李清照(約1084~1151)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章丘)人。南宋女詞人。......餘下全文>>
齊魯大地的古代名人有哪些?
孔子、孟子,墨子,晏嬰,姜太公,管仲,孫武,孫臏,諸葛亮,戚繼光,蒲松齡,范仲淹,蘇軾,李清照,辛棄疾,王羲之,王獻之,鄭板橋,顏真卿,劉墉,劉統勳,扁鵲,賈思勰,魯班,閔子騫,董永,季羨林,臧克家,老舍,孔繁森,鄧恩銘,王盡美,丁肇中。
晏嬰是山東省高密市人。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遠見和外交才能,作風樸素聞名諸侯。他愛國憂民,敢於直諫,在諸侯和百姓中享有極高的聲譽。善於辭令,主張以禮治國,曾力諫齊景公輕賦省刑,漢代劉向《晏子春秋》敘錄,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並論。 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據說晏嬰身材不高,其貌不揚。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歷任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朝,輔政長達40餘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嬰病逝。孔丘曾贊曰:“救民百姓而不誇,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現存晏嬰墓在山東淄博齊都鎮永順村東南約350米。 晏嬰頭腦機敏,能言善辯。內輔國政,屢諫齊王。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司馬遷非常推崇晏嬰,將其比為管仲。
晏嬰,又稱晏子,字仲,諡平,春秋時齊國夷維(山東高密)人。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500年。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漢族。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論語》及《五經》中。
孔子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稱之為“孔老二”。春秋後期魯國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曆八月二十七日)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他的祖先是宋國貴族,大約在孔子前幾代就沒落了。孔子年輕時做過幾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從事教育,相傳所收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72,教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的學生,“桃李滿天下”就出自此處 。孔子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對華夏民族的性格、氣質產生最大影響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