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族的風俗?
怒族的風俗習慣
[編輯本段]【風俗習慣】
怒族男女服飾多為麻布質地,婦女一般穿敞襟寬胸、衣長到踝的麻布袍,在衣服前後擺的介面處,綴一塊紅色的鑲邊布。年輕少女喜歡在麻布袍的外面加一條圍裙,並在衣服邊上繡上各色花邊。男子一般穿敞襟寬胸、衣長及膝的麻布袍,腰間繫一根布帶或繩子,腰以上的前襟往上收,便於裝東西。怒族男女都注意裝飾,婦女用珊瑚、瑪瑙、料珠、貝殼、銀幣等穿成漂亮的頭飾和胸飾,戴在頭上和胸前。耳上戴珊瑚一類的耳環,喜歡用青布或花頭巾包頭。男子蓄長髮,用青色布包頭,裹麻布綁腿,喜歡腰佩砍刀,肩挎弩弓和箭包。怒族主食為玉米、養子等。貢山北部怒族還從藏族那裡學到種植青稞、燕麥,食青稞面。少數怒族受藏族生活方式影響,有時也吃酥油糌粑。副食除雞、魚、豬、羊、牛肉外,還有獵獲的野味。怒族普遍喜歡吃飯菜合煮的較稠的飯粥,將野味一起煮在裡面,鮮美可口。怒族男女均喜飲酒,並喜歡豪飲。怒族住房分木板房及竹篾房兩種,在木樁上鋪設木板或竹篾席建成。一般都為兩間,外間待客,並設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鐵三角架或石三角架,供燒飯之用。內間為主人臥室及儲藏糧食,不許外人進入。
建國前,怒族的婚姻以一夫一妻製為主,少數頭人和富裕戶也有多妻的。各地較普遍流行轉房制。男子婚後,便在父母住房附近另建新屋,與父母分居,並分到少量財產。但小家庭在生產生活上仍然與父母及整個家族保持著共同耕作及相互協助的義務。幼子與父母同住,父母死後,所遺土地、牲畜、房屋主要歸幼子繼承。世系按父系計算。碧江怒族實行的父子連名制,是計算世系和財產的重要標誌。貢山的怒族有重喪的習俗;福貢、碧江怒族的先民行火葬,有氏族墓地。現行土葬。
怒族的習俗
相傳怒族以前每隔三年才過一個年,後來因受其他民族的影響改為一年過一次,時間有元旦及春節前後兩種之分。年前,要準備好燒柴、殺豬、煮酒、舂粑粑、打掃衛生。過年的第一天晚上,要請長者吃飯。新年第一天的凌晨要打祖先水,第一碗飯要讓狗吃。初一至初三不串門。春節期間,老人在火塘邊飲酒唱歌,青年人則射弩、摔跤、打鞦韆、彈琴跳舞 。柔若人的節日有春節、火把節、七月十四、新米節、祭山林節等。祭山林一般在正月初四五舉行。此項活動只限於男性參加,犧牲為黑羊。此外,柔若人的賀新房也很有特點。當木楞房的四壁還沒有開設門窗時,主人要殺只雞,請巫師祭新房,後用斧頭在木楞房的一壁砍出個洞,裝上門。當天,村裡人都主動帶著雞、酒、肉前來祝賀,飲酒,歡歌跳舞,通宵達旦 。碧江怒族在農曆臘月二十九要祭穀神,三十則要祭雨神。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五至十七日,正當杜鵑花盛開的時候,怒族人便要為“仙女”過節,此節又稱“鮮花節”,是雲南省貢山一帶怒族地區民間傳統節日。據傳說,在很早以前,怒家山寨滴水如油,田園荒蕪,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當時一位美麗、聰明且力大無比的怒族姑娘阿茸,用手臂劈開懸崖,鑿通了一個山洞,為怒族人民引來了清清的泉水,使乾裂的土地得到了澆灌,從此荒山變成了綠洲。怒族人民稱阿茸為“仙女”,鮮花節就是為了紀念她而舉行的民俗活動。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五這天,怒族群眾以自然村為單位,選擇一至三個鐘乳石的石灰岩洞為仙女洞(或稱經洞),各家各戶都去那裡祭祀。去祭祀的人們紮好一束束杜鵑花,帶上牲禮、酒器;每戶還用三到五包玉米立於洞口,並把各種洗乾淨的糧食堆成圓堆,擺上祭品,燒起松煙,由主祭人念祝辭,打鼓唸經,大家叩頭獻貢。臺前和臺兩側,有身披暗紅袈裟、手持法器誦經的喇嘛和操弄嗩吶、吊鼓的吹鼓手。在喇嘛左側的四方形燒香臺上插有松枝、鮮花、玉米和各色彩旗。那松枝寓意吉祥如意、萬古長青;鮮花是敬獻給“仙女”;玉米表示五穀豐登,年年有餘 。在悠揚的嗩吶聲中,鼓鑔高奏,祭祀活動達到高潮。然後,人群開始向“仙女洞”移動。身著盛裝的姑娘們手捧剛採摘的鮮花,帶著祭品,來到“仙女洞”取“仙女”的“乳汁”,以祈求仙女的福佑。民間傳說,從釧乳石上滴下來的水就是仙女阿茸的乳汁 。回家後,各家都設宴飲酒,歌舞娛樂,年輕人還身著盛裝,到寬闊的場地上比賽射箭。晚間,青年男女還要圍著篝火對歌、跳舞,徹夜不息。現在過仙女節,已賦予新的內容。政府還撥出專款,幫助和組織怒族人民過好節日。同時舉辦物資交流會,組織電影晚會和文藝節目演出,並進行划船和射箭比賽等體育活動。其他民族的幹部和群眾,也都踴躍參加和祝賀。這樣,怒族人民今天的“仙女節”已成為一個民族團結友好、互相交流和學習的盛會 。 怒族婚姻為一夫一妻制。怒族一般在20歲以上才提親,看重哪家的姑娘後,由能說會道者上門提親。得到女方父母的允許,商定彩禮後,即不得反悔。聘禮一般多為黃牛,多則2頭,少則1頭 。婚期不擇日期,不忌年月,男方備好酒肉,女方父母邀請親戚朋友,背100-200個糯米粑粑送親即可,男家要招待女方親友用飯。婚禮一般為一天一夜,回到女方父母家。男方要殺一頭豬,帶一瓶酒和許多糯米粑粑,以孝敬父母。在女方家期間,新郎要砍柴,修房和做家務。一個星期後新郎才與女方開始共同生活 。怒族婚姻中還有轉房習俗和“討男子”習俗 。 怒族習慣於日食兩餐。其主食絕大部分以玉米為主。玉米的食用方法從爆米花逐漸發展為煮燜成咕嘟飯(類似玉米麵稠糊)、包穀稀飯,做成包穀粑粑,石板粑粑最有特色。製作時,選用當地特有的一種石片(約1釐米厚)打製光滑,當石板鍋。燒熱後塌入麵糊烙熟,烙好的石板粑鬆軟香酥,別具......餘下全文>>
怒族有什麼習俗
千腳落地房
“怒人居山巔”,“覆竹為屋,編竹為垣”,這是古人對怒族居住生活的描述。
怒族的房屋為幹欄式,多依山而建。主要分木板房和竹篾房兩種。貢山地區的怒族多住木板房或半土牆半木房。這種房子比較寬大,一般是垛圓木為牆,屋頂覆蓋薄石板。石板約一尺見方,由屋簷鋪起,第一塊平鋪,第二塊壓著第一塊的上邊,第三塊壓著第二塊的上邊……一直覆蓋到屋脊。福貢怒族都住竹篾房。這種房子較為矮小,多用竹篾笆做外牆和隔牆,用木板或石板覆頂。這兩種房屋一般都為兩層,樓上又多分成兩間,外間待客,並設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鐵三角架或石三角架,供炊飲之用。內間為臥室兼儲藏室。樓下存放農具雜物或關牲畜。樓板用木板或竹篾席製成,鋪設於架在斜坡地上的許多木樁上即可。這些木樁和房柱,如同千百隻腳一樣,支撐著整個房屋。因此,人們常常將這種房屋稱為“千腳落地的房子”。
怒族的這種千腳落地竹木房,結構簡單,既易搭建,也易於拆遷,又適合山區多雨多霧的特點。按傳統習俗,一家建房,全村都來幫忙,一天之內就可以把房子建成。如今,隨著怒族地區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怒族人民的住房形式也正朝著多樣化、現代化方向發展。
宗教信仰
中國怒族固有的宗教。該族約2.3萬人(1982),聚居在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貢、貢山等縣,另有小部分居住在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縣。宗教信仰除本族固有宗教崇尚原始崇拜外,也有少數改信藏傳佛教、天主教和新教。各氏族名稱大多以動物命名,並在氏族起源的傳說中,把該動物視為本氏族的祖先,或者視為有特殊關係而加以崇拜,帶有圖騰崇拜的色彩。如碧江縣的“鬥霍”氏族,又稱“別阿起”,意為“蜂氏族”,傳說其祖先“茂英充”,是從天上飛來的一群蜜峰變成的女人所生。“達霍”氏族,又稱“拉起”,意為“虎氏族”,傳說其祖先是老虎。居住碧江縣老母登、普樂、知子羅等地的怒族,傳說有六個氏族的祖先分別是蜂、猴、熊、鼠、蛇和鳥。
怒族習俗 怒族有著怎樣的禮節與禁忌
禮儀
怒族熱情好客,客人來訪時,全寨都要獻出最好的野味。只要客人進屋,主婦將以最快的速度為客人烹製佳餚,並同時送上兩塊石塊粑粑,中間得夾一塊煎雞蛋或烤豬肉。兩塊粑象徵夫妻二人,中間夾雞蛋或肉象徵有興旺的後代,最後主人還要與客人共同飲“同心酒”。
節慶
怒族傳統節日有過年、鮮花節和祭穀神、祭山林節,其中以過年的節日氣氛最濃,既隆重又古樸。每到臘月末,家家都要清掃庭院,除淨火塘中的餘灰,並用松枝裝飾門面,地上及炊具餐具、各種器皿鋪上一層綠松毛(松樹葉),象徵去舊迎新。除夕之夜,家家要吃團圓飯。初一凌晨,年輕的小夥子要搶先去井裡打吉祥水,並給長輩拜年請安,長輩要拿出酒、油茶、麻花等進行招待。燒好的第一頓飯要先給牛和狗分出一份麵餅和肉湯,因牛不吃葷,主人要用手掰開牛的雙脣灌進去。過年期間,殺豬宰羊,要相互送禮,邀鄉里親朋好友,共同聚餐,酒菜豐盛,情趣盎然。 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五日,貢山怒族群眾都要歡度盛大的傳統節日——鮮花節(又稱“仙女節”)。 關於鮮花節的來歷,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很久以前,怒家山寨有一個勤勞、聰明而又美麗的姑娘阿茸,她不辭艱辛,劈開了高黎貢山,引來了泉水,使常年乾旱、荒蕪的怒家山寨得到了澆灌,使兩岸的岩石變成了沃土,荒山變成了綠野,可是她卻被可惡的頭人燒死在高黎貢山的山洞裡。這一天是農曆三月十五日,時值陽春三月,怒江兩岸鮮花怒放,怒族人民為了紀念阿茸,便將這一天定為鮮花節,以此來紀念他們崇敬、熱愛的阿茸。 節前,先選幾個鍾乳巖洞作為仙女洞。節日這天一早,怒族群眾穿上盛裝,帶上早已準備好的祭品和野餐,手捧一束束鮮花,前往村寨附近各自選好的溶洞去祭祀,朝拜他們心目中的英雄——“仙女”——阿茸,並舉行聚餐和各種娛樂活動。人們邊吃邊喝、邊唱邊跳,整個山谷都沉浸在古樸而隆重的節日氣氛中。
婚俗
怒族的婚姻為一夫一妻制,怒族的家庭也頗具其本民族的特色。 男女青年婚前有社交自由。但正式聯姻而由男方請媒人帶上酒到女方家中說親。婚姻最後由父母決定。 雲南怒族小夥子姑娘們愛吹口弦,常常在小河邊、山坡上,三五成群用小巧玲瓏的口弦,交流情感,傾吐對心上人的愛慕。 小夥子和姑娘相愛後,雙方揹著阿爸、阿媽、長輩,用口絃聲相互約會,並互相贈送信物。小夥子送給姑娘自制的口弦,姑娘則送給心上人自繡的花布菸袋。在口弦和菸袋上留有互相知曉的表示雙方真摯愛情、永不變心的印記。感情特別深厚的男女青年,還各剪髮一束送給對方珍藏,以表示生死與共。 怒族男方在迎親時,婚禮非常熱鬧,青年人吹口弦、彈琵琶、跳琵琶舞或鍋莊舞,老年人則唱著婚禮歌向新婚夫婦祝福。婚筵是所有禮儀中宴請規模最大的筵席。婚前新郎要帶豬肉、米等物去岳父家幫助砍柴和耕地,然後才能舉行婚筵,婚筵時不但酒肉要豐盛,場地也要佈置一新。屆時新郎、新娘要同喝祝婚酒,姑娘們要向他們拋灑麵粉,表示吉祥如意。 男子婚後,便在父母住房附近另築新房,與父母分居,但小家庭在生產生活上仍與父母及整個家族保持共同耕作和相互協助的義務。貢山怒族有男子從妻居住習俗。
服飾
怒族婦女善於織麻布,因此怒族男女均喜歡穿用麻布織的衣服,成年男子喜歡在腰間佩掛砍刀,肩背弓弩及獸皮箭包,中老年男女怒族均以布綁腿及小腿下部。婦女一般穿敞襟寬胸、衣長到踝的麻布袍,在衣服前後擺的介面處加上許多花邊,在頭部和胸部佩帶珊瑚、瑪瑙、貝殼,珠料等裝飾品,耳帶銅環。年輕姑娘喜歡在麻布袍的外面加一條圍裙,並在衣服邊上繡上各色花邊。貢山的怒族則只佩胸飾。貢山地區怒族婦女著布袍,年青姑娘加圍裙,頭披一方巾。
飲食
怒族習......餘下全文>>
怒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怒族是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有過年、鮮花節和祭穀神、祭山林節
怒族有哪些建築
怒族千腳落地房
怒族的房屋為幹欄式,多依山而建。主要分有木板房和竹篾房兩種。
貢山地區的怒族多住木板房或半土牆半木房。這種房子比較寬大,一般是垛圓木為牆,屋頂覆蓋薄石板。石板約0.5公尺見方,由屋簷鋪起,第一塊平鋪,第二塊壓著第一塊的上邊,第三塊壓著第二塊的上邊┄┄一直覆蓋到屋脊。
福貢和瀘水地區的怒族住竹篾房。這種房子較矮小,多用竹篾笆做外牆和隔牆,用木板或石板覆頂。
怒族建築 怒族人居住在怎樣的房子裡
了各自獨特的風俗習慣。在飲食方面,一般來說,南方人喜食米飯,北方人愛吃麵食;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和烏孜別克族喜愛吃烤羊肉串、 抓飯和饢,蒙古族愛吃炒米、炸羊尾和喝奶茶,朝鮮族愛吃打糕、冷麵和泡菜,藏族愛吃糌粑和喝酥油茶,黎族、京族和傣族愛嚼檳榔。在服飾方面,蒙古族習慣穿蒙古袍和馬靴,藏族愛穿藏袍,維吾爾族愛戴四楞繡花小帽,朝鮮族愛穿船形膠鞋,苗、彝、藏等民族的婦女愛戴金銀製的飾品,彝族男女外出時都喜愛披“擦爾瓦”(形如斗篷的羊毛披衫)。居住方面,漢族聚居地區普遍採用院落式住宅,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等地牧區的民族大多住蒙古包7739傣、壯、布依等南方民族愛住“幹欄”式樓房等。 中國是一個有多種宗教並存的國家3951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在中國都有傳播,信教者約有上億人。當然,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人,信仰也有不同。回、維吾爾、哈
中華獨特的風俗習慣
各民族簡介如下: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 “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讚賞的射箭,有爭強鬥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
3、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
4、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
5、傈(lǐ)僳(sù)族
傈僳族在唐代稱為“慄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穫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杆節等。
6、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裡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
7、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佈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臺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臺灣省民族的總稱。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 的美譽。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穫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0、納西族
納西族原遊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 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由神靈主宰......餘下全文>>
誰知道關於怒族的故事? 5分
我國的怒族主要分佈在雲南省碧江、福貢、貢山3縣,蘭坪、維西兩縣也有怒族聚居。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怒族人口數為28759。使用怒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各地語言差別很大,碧江、福貢、蘭坪等地怒語互相不能通話。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大都使用漢文。
怒族自稱“怒蘇”(碧江),“誓阿怒”(福貢)和“阿龍”(貢山),是怒江和瀾滄江兩岸古老的民族之一。他們由早期居於今雲南省福貢、貢山的土著與唐代“廬鹿蠻”的一部分發展而來。但各地怒族還保留著自稱、本民族語言等特點。怒族地區從八世紀起,先後受雲南的南詔、大理政權管轄,元、明以後屬麗江納西族木氏土司統治。從17世紀開始,怒族除受麗江納西族木氏土知府所搐維西康普土千總和葉枝土千總統治外,還受察瓦龍藏族土幹總和喇嘛寺及蘭坪菟峨白族羅姓土司的管轄。此外,遷入怒江地區的僳僳族頭人也開始強佔怒族土地,甚至掠奪怒族人當奴隸。辛亥革命後,1913年在蘭坪縣的營盤街設立怒俅殖邊總局,先後設定菖蒲桶(貢山)行政委員公署及上帕(福貢)、知子羅(碧江)2個殖民公署;1918年,統一改為行政委員公署。1933年,國民黨政府又將3個公署改為貢山、福貢、碧江3個設治局,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前。
社會經濟
怒族很早就從事農業生產,至清代已經開始種植麥類和蔬菜,但仍獵禽獸以佐食,手工業也有了相當的發展。當時怒族已同外界發生密切的交換關係,以黃連到內地出售,內地的各族商人販運食鹽到怒江,彼此交換。1929年以後,碧江的知子羅、福貢的上帕等地闢為定期集市,銅幣、紙幣等貨幣開始流通,怒族中出現了一些季節性的小販。目前怒族民間儲存著少數的石刀、石斧,說明曾經歷過石器時代。他們曾經以木、竹製鋤作為農業生產的工具,直到16~17世紀開始使用鐵製工具後,有些人還繼續使用這種木、竹鋤。
怒族最初使用的鐵製工具是刀、斧。在刀耕火種落後耕作方式下,他們使用鐵鋤。後來才傳入鐵犁,實行犁耕。但山地耕作仍停留在刀耕火種或者鋤耕階段。貢山一區的怒族所用鐵製工具曾受到納西族和藏族的很大影響。
碧江怒族的農業耕作技術比福貢和貢山怒族都要粗放,早期的刀耕火種的落後耕作方式佔著絕對優勢,這種情況與落後的生產力水平是一致的。福貢地勢、土壤都比碧江為好,又由於交通方便而便於購置農具。因而鋤犁耕作技術比碧江先進。碧江、福貢和貢山三地的怒族生產力發展程度不同,土地制度有差異性,福貢地區的怒族個體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公有的土地保留較少,但仍儲存著個體成員共同佔有的集體耕地。貢山一區的怒族因受到藏族、納西族的影響,生產力發展水平較高。這裡形成了以地緣聯絡為紐帶的村社,在村社內部存在兩種土地所有制:村社內未經墾耕的山地和森林屬於村社所有;經過墾耕的土地歸個體家庭長期佔有。此外,還存在個體家庭間的共耕耕地。由於鐵製工具在農業生產上的廣泛使用,已能生產出一些剩餘產品,從而使交換獲得一定程度的發展。當時已產生僱工,其工資分實物工資和貨幣工資兩種。在怒族社會內外還出現了借貸關係,有實物和貨幣兩種借貸,實物借貸多半是租借牲畜、糧食。同時已開始發生土地抵押和蓄奴現象。
建國前,怒族地區有的古老村寨還儲存著以血緣為紐帶的家族公社的某些特點。在以血緣為紐帶的個體家庭成員間,儲存不同形式的土地公有制和正在發展的個體土地私有制。碧江甲加、羅宜益的家庭公社儲存的特點比較顯著,他們曾以圖騰作為共同的祖先。福貢怒族氏族血緣組織為“提其”,每個提其都出自一個共同的始祖。根據血緣關係的親疏,形成若干近親家庭成員集團“的康”。由於成員不斷增加,在每個“的康”之下,又形成近親兄弟關......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