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姓史的名人大全?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27日

歷史上姓史的名人有那些

安史之亂的史思明,抗清名將史可法,周宣王時書法家史籀,春秋時晉國大夫史墨,春秋時魯相史晨(曾為祀孔而以隸書作碑,立於孔廟,史稱“史晨碑”。 ),隋代名將史萬歲,唐初史大奈,五代後周名將史弘肇,南宋歷任太師、右丞相史彌遠,南宋詞人史達祖,元代名將史天澤,明朝理學家史孟麟,清朝將領史榮椿

歷史上姓史的名人有哪些

根據2005年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袁義達主持完成、袁義達鍾蔚倫主編的《當代百家姓》裡所釋出的百家姓最新順序,史姓排名85位。百家姓排名63位! 史佚的遠古祖先是高辛帝元妃姜嫄生后稷為周始祖,歷至文王,文王生皇子伯邑考、伯邑考生佚。西周初年佚任太史令一職,輔佐武王克商,與周、召、太公共輔成王。一生為人嚴正, 《桐葉封臣》裡“天子無戲言”的千古名言就出自他口。後人把他作為史官的楷模,並將他與太公、周公、召公並稱為四聖,史佚子孫以官職“太史令”的史字為氏,稱史氏。

贊助廣告

史佚-西周太史令佚(辛甲三子)。因官而得姓。

史魚-春秋時衛國史官。

史大奈史恭-漢宣帝舅公,涼洲刺史,撫養、輔佐宣帝有功,贈杜陵侯。史崇高祖。

史崇-史姓家譜始祖。東漢溧陽侯。

史萬歲-杜陵人(今陝西西安)。隋朝名將。長於騎射,好讀兵書。

史大奈-突厥王族,阿史那氏。唐朝開國功臣。

史務茲-唐朝武后之宰相。溧陽侯21世孫。

史思明 ,[1] 寧夷州(今 遼寧)突厥人, 安史之亂的主要發動者之一 。居營州柳城,初名崒幹, 其貌不揚,懂六蕃語。姿癯露,鳶肩傴背,廒目側鼻,寡鬚髮,躁健譎狡史 。突厥族,寧夷州人,唐玄宗李隆基賜名思明。著名唐朝叛將,“安史之亂”禍首之一。

贊助廣告

史朝義:(公元?~762年待考),突厥族,史思明的長子;樓煩人(今山西)。著名唐朝“安史之亂”叛將。

史浩-南宋朝宰相。為岳飛平反昭雪。溧陽侯35世孫。

史浩

史彌遠-南宋朝宰相。史浩四子。溧陽侯36世孫。

史嵩之-南宋朝將軍宰相。史浩侄子。溧陽侯37世孫。

史嵩之

史天澤-元朝忽必烈的丞相。鎮陽王。

史天澤

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軍事統帥。字憲之,又字道鄰,漢族,祥符人(今河南開封),祖籍順天府大興縣(今北京),東漢溧陽侯史崇第四十九世裔孫,其師為左光斗。明南京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英雄。南明朝廷諡之忠靖。清高宗追諡忠正。其後人收其著作,編為《史忠正公集》。

史夔-清朝瞻事府大堂,康熙老師。康熙字典修纂官。溧陽侯51世孫。

史貽直-清朝文源閣大學士,宰相,軍機大臣。溧陽侯52世孫。

史籀:(生卒年待考),周朝初期著名史官史佚後裔。著名周宣王時太史、書法家。

史墨:(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晉國大夫。

史晨:(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魯國宰相。

史丹:(生卒年待考),字君仲;魯國人,徙杜陵。著名漢朝大臣。

史游:(生卒年待考),西漢人。著名西漢書法家。

史道碩:西晉畫家,他有四個弟子,皆以善畫得名。

史弘肇:(生卒年待考),字化元;鄭州榮澤人(今河南鄭州)。著名五代後漢名將,以武功顯名。

史倫:(生卒年待考),燕京永清人(今河北永清)。著名宋朝教育家。

史達祖:(生卒年待考),字邦卿,號梅溪;汴京人(今河南開封),居杭州。著名南宋詞人。

史際:(生卒年待考),江蘇溧陽人。著名明教育家。

史孟麟:(生卒年待考),江蘇宜興人。著名明朝理學家。

史震林:(生卒年待考),字岵岡;江蘇金壇人。著名清朝文學家。著有《西青散記》、《華陽散稿》等。

史榮椿:(生卒年待考),字蔭堂;直隸大興人(今北京大興區)。著名清朝抗英將領。

史良-前中國民主同盟主席。

史玉孝-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

史可-電影演員。

史玉柱-企業家

史泰祖-香港著名面板科醫生

史量才-民國愛國報業家

史東山-電影導演

史久鏞-海牙國際法庭庭長

史群-當代水產學家

史克信:(公元1928~),黑龍江克山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中將。

史澤波:(公元1899~1986年),字恩......餘下全文>>

歷史上姓史的名人有誰?

史可法:抗清名將。在兵困揚州時,他拒降固守,奮戰到底,不幸英勇就義。

史孟麟:明朝理學家。他主張以理學為"國本",以名節相砥礪,同時參與東林書院講學。

史 魚:春秋時衛國史官,以正直著稱。臨死時,還勸衛靈公進賢(蘧伯玉),去佞(彌子瑕)。後人稱為"尸諫"。他秉筆直書,堪稱史家楷模。

史 籀:周宣王時書法家,相傳他造有籀文(即大篆)。他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唯物主義命題。

史道碩:西晉畫家,他有四個弟子,皆以善畫得名。

史務滋:唐代溧陽人,在武則天時任宰相。

史震林:清代文學家。

史浩:(1106~1194) 南宋政治家、詞人。字直翁。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人。

歷史上姓萬的名人有哪些

萬姓的得姓始祖為芮伯萬。周初,成王封同姓族人姬良夫於芮(今山西省芮城和陝西大荔一帶),遂建芮國。芮國是一個諸侯國,其國君人稱芮伯,芮伯傳至春秋時,出芮伯萬,因其寵姬眾多,風流成性,致使母親芮姜極度不滿,將其驅至魏城(今山西省芮城)。其子孫有以萬為氏者,稱萬姓,並奉芮伯萬為萬姓得姓始祖。

芮國在周襄王姬鄭十二年(公元前640年),為秦穆公嬴任好所吞滅,其王族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字為姓氏者,稱萬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萬氏正宗

萬[萬,讀音作wàn(ㄨㄢˋ)][1]

部分得姓始祖

編輯

芮伯萬、任萬、複姓葉萬氏、吐萬氏、萬紐於氏、万俟氏

部分始祖

編輯

萬 秩:字有典,行二。江西南昌縣籍,初公祖諱會奇客福建邵武府,病卒公考諱運屹,時年十四,值歲飢,歸未至,而母杜氏道卒,遂止於杉嶺西巖。至公之孫伯成昆弟,始回南昌原籍。生明洪武辛亥二月十八日,年六十八卒正統戊九月初四日,葬杉嶺西巖。配:柯氏,生明洪武乙卯四月初一日,年七十二卒。正統丙寅十月二十一日葬杉嶺西巖傍。子二:長子宗基,次子宗望。

萬壬一:原籍江西吉安府太祖縣中元進士第,任江南嶶州府太守,明洪武八年乙卯挈弟壬二公來湘卜居十七都小羅段尺塘灣生歿闕,紀葬段中螺絲頭良山坤向有墓碑是處離城七十里前羅瀧山八面後倚雲馬一屏河崗發泥溪之源天門樹螺絲之表其中田肥土深水秀山環可以饒富足可以蔚人文遂肇我族於斯焉。配:張氏,生歿闕紀葬合夫冢同向。子三:良孫;福孫;文孫。壬二:老譜注,公徙居四川厥後傅聞衍居桃源生歿葬配闕紀。壬三:歷居新化斗山嘉慶初欽錫翰林象春系公後嗣生歿葬配闕紀。[3]

遷徙分佈

編輯

萬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八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二百九十五萬三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18%左右。

春秋時期,芮國佔據今山西、陝西間地,晉國則佔山西一帶,故早期萬氏當發源于山西、陝西省境,此二省亦為後世萬氏支系的主要源頭。

漢朝以前,萬氏族人有入遷山東者,如戰國時期有山東人萬章,但兩發源地仍為萬氏族人主要繁衍生息之地。兩漢時期,陝西扶風一帶萬氏族人枝繁葉茂,遂有郡望——扶風郡。

魏、晉、南北朝時,北方戰火四起,萬氏族人有避居南方者,此次南遷,奠定了後世萬氏族人盛於南方的基礎。另外,北魏遷都洛陽後,隨著漢化政策的推行,鮮卑複姓吐萬氏改單姓萬,並迅速發展壯大,形成又一郡望——河南郡。

唐朝時期,浙江、安徽萬氏較盛,時有浙江崑山令萬齊融;安徽人萬敬儒,三世同居,族人所居之所稱“成孝鄉廣孝聚”。唐代以後,史載萬氏名人比比皆是,且多出南方。

萬姓

宋、元時期,更朝換代頻繁,少數民族遼、金、蒙皆想爭霸天下,北方時有戰爭,致使萬氏族人舉族南遷,南方萬氏族人由此陡增,江西、湖北、湖南、天津、山東等地均有萬氏族人散居點。據載,宋朝有萬頃,出江州(今江西九江);萬鎮,出平江(今湖南平江);萬人傑,出大冶(今湖北大冶);元朝有萬邦寧,出寶坻(今天津)。

明、清時期,是歷史上萬氏族人最盛階段,山東、四川、江蘇、廣東、廣西亦有萬氏族人的足跡。可見,萬氏族人已涉足於祖國最南端,遂有清朝萬氏族人渡海遷播於更廣闊之領域。據此期間史載萬氏名人來看,多出、江蘇、江西一帶,則此區誠為萬氏族人發展最旺之地。另,明朝萬氏作為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於河北、河南、山東、安徽、陝西、北京等地落籍。

如今,萬氏族人尤以山東、江西、江蘇、湖北等省多此姓,這四省萬氏族人約佔全國萬氏人口的40%以上。

歷史名人

編輯

萬 戶

15世紀末期,明朝的士大夫萬戶把47個自制的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雙手......餘下全文>>

姓張的名人有哪些 歷史上姓張的名人大全

姓張歷史名人

張 儀:戰國時期魏國著名的政治活動家、軍事家和外交家,張儀的連橫戰略增強了秦的力量,加快了中國的統一程序。

張 良:西漢謀臣。(公元前?-公元前186),漢初大臣,城父(今安徽省亳縣)人,劉邦的重要謀士。和蕭何、韓信等人輔佐劉邦建立了西漢王朝,封留侯。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張 騫:西漢外交家,陝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往來。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張騫前往大月氏國(在今中亞阿姆河流域)。他的使命是幫助該區人民起來抵抗侵略者。張騫被匈奴族捉去囚禁了11年,但他獲釋後再度前往中國以西的地方探險。他的旅行路線經過阿富汗,直達現在的烏茲別克共和國境內的撒馬爾罕。當時尚無人到過中國以西這麼遠的地方。因此,張騫給皇帝帶回了在中國第一次聽到的關於印度、中東以及歐洲諸國的訊息。後來中國商人帶著絲綢和玉石,沿張騫所經過的路線,翻山越嶺來到中國西北並穿過了戈壁沙漠。這條路線後來被稱為“絲綢之路”。

張 角:東漢傑出的農民起義軍領袖,他組織發動的農民戰爭給漢政權以沉重的打擊。

張 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人。他在天文上一改“蓋天說”,提出“渾天說”,繪製星象圖,發明“渾天儀”、“地震儀”等。

張 飛:字冀德,燕人,三國時名將。為蜀國五虎上將,戰長阪名震於時。傳與劉備、關羽結義於桃園,世稱桃園三結義,被後世所傳誦。

張 遂:唐朝天文學家,河南省南樂人,唐初開國功臣張公謹之孫,少聰敏,博覽經史,尤精於曆象、陰陽、五行之學。為避武則天之侄武三思,而出家做和尚,法號一行。唐玄宗即位,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曆法、氣象、地震的調查統計工作,支援“渾天說”。後人只知其善演算法,他演算法方面的書籍早已散佚,是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人。

張 旭:唐代大書法家,江蘇蘇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後乃下筆,逸勢奇絕,連綿迴繞,人稱“草聖”。

張 謇:江蘇南通人,清代著名實業家和政治活動家。張謇創辦的大生紗廠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並開創了士林一代新風。

張 瀾,愛國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創始人和領導人,著名愛國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後擔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和全國政協副主席。

張擇端 字正道,北宋畫家,東武(今山東省諸城)人。曾在北宋宋徽宗時供職翰林圖畫院,專事繪畫,因為丟失官位家居,以賣畫為生。宣和年間翰林待詔,擅長“界畫”,尤善畫舟車、市街、城廓、橋架皆獨具風格。他的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圖》、《煙雨風雪圖》和《西湖爭標圖》等。最著名的作品是《清明上河圖》,據說歷時十年完成,歷經輾轉,後為明賈似道得手,迭經明清兩朝皇室收藏。曾被溥儀帶至關外,是中國古代繪畫作品中的極品,存北京故宮。

張道陵:原名張陵,字輔漢。東漢沛國豐(今江蘇省豐縣)人,留候張良九世孫,生於吳之天目山。通達五經,曾入太學,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任巴郡江州(今重慶)令。後棄官隱居北邙山(今洛陽北)。漢章帝、漢和帝徵沼皆不就。與弟子王長杖策入淮,經鄱陽(今波陽),溯流至雲錦山(今貴溪龍虎山)煉丹,修長生之道,三年丹成。聞巴蜀診氣為害,遂與弟子赴四川鶴鳴山(一作鴿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傳道。在四川灌縣創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稱張天師。

張仲景:東漢醫學家,河南鎮平人。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著《傷寒雜病論》,造福人民,為後人尊為醫聖。

張僧繇:南朝梁代吳中(今江蘇省蘇州)人,著名書畫家。創造了“凹凸法”的繪......餘下全文>>

中國歷史上姓任的名人都有誰

任不齊(前545-前468):字子選,孔子七十七賢弟子之一,春秋戰國時楚國(今湖北)人,“楚聘上卿不就”。生於周靈王二十七年三月,歿於周元王八年九月。葬桃鄉,墓在濟寧城北房葛鋪。唐朝皇帝追封其為任城伯,宋朝天子又加封其為當陽侯。

任鄙(生卒年不詳):任不齊五世孫,生活在距今二千三百年左右,秦始皇前的秦武王時代。著名勇士。《史記》有秦人諺語記載:“力則任鄙,智則樗裡。”任鄙當時是大力士,“扛鼎抃牛者”。

任囂(前?-前208):任不齊七世孫,秦始皇二十五年秦首次進兵嶺南失利後,任囂、趙佗率軍再入嶺南,於秦始皇三十三年統一嶺南。首任南海郡尉,並節制嶺南南海、象郡、桂林三郡,故稱“東南一尉”。以番禺(今廣州)為郡治,在今倉邊路附近修築番禺城,史稱任囂城。前208年病逝。

任延(生卒年不詳):字長孫,宛城(今河南南陽)人,東漢名吏。十二歲時,熟讀《春秋》、《易經》等,有“任聖童”之稱。漢光武帝初年(公元25年)二十三歲時任九真(今越南河內以南一些地區)太守,延教以墾關配匹之道,五年之後,糧食豐收,婚嫁有度,人民生活大改善,生了子女,多以任為名。《後漢書》載《任延善政》:顯宗拜潁川太守。永平二年,徵會辟雍,因以為河內太守。視事九年,病卒。

任敖(前?-前179):秦代沛縣人,西漢開國名臣。初為沛縣獄吏,素與劉邦相善。劉邦初起時,敖以客從,為御史。亡秦後,劉邦立為漢王,與楚霸王項羽爭天下。劉邦東擊項籍,敖遷為上黨太守。高後當政時,封任敖為御史大夫。孝文元年,任敖卒,皇賜諡號“懿侯”,葬於廣阿縣丘底村前,清乾隆年間隆平縣知縣袁文渙曾吊以詩曰:

廣阿城外夕陽愁,太息茫茫土一天。

古墓寒煙分野色,殘碑衰草冷荒洲。

千秋事業光青史,十載勳名起漢劉。

豐沛當年成往事,蕭蕭葉落老鬆揪。

任敖墓位於隆堯縣城東偏北2.5公里處的丘底村南。此墓高10米,佔地12畝。該墓系土封墓葬,雖經兩千餘年的風吹雨打,迄今仍若岑丘,肅穆壯觀。該墓墓頂有樹木數株,並立有隆堯縣“重點文物保護”標誌。墓地附近的地面上有漢代筒瓦和捲雲紋瓦當。墓地原有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的“鄉賢漢御史大夫任公之墓”石碑。該碑現已搬遷到隆堯縣文物保管所儲存。現在,任敖墓基本完好,屬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任安(生卒年不詳):字少卿,曾任益州刺史、北軍使者護軍等職。司馬遷因李陵之禍處以宮刑,出獄後任中書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實則近於宦官,為士大夫所輕賤。任安此時曾寫信給他,希望他能“推賢進士”。司馬遷由於自己的遭遇和處境,感到很為難,所以一直未能覆信。後任安因罪下獄,被判死刑,司馬遷才給他寫了回信《報任安書》。關於此信的寫作年代,一說是在漢武帝徵和二年(前91),另一說是在漢武帝太始四年(前93)。

任光(公元?-29):字伯卿,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東漢雲臺二十八將之一。初為鄉嗇夫、郡縣吏。後歸降綠林農民起義軍。隨劉秀參加昆陽之戰,擊破王尋、王邑等新莽軍。後任信都太守,堅守孤城,拒王郎以迎劉秀。被劉秀任為左大將軍,封武成侯。諫阻劉秀加入城頭子路、力子都軍。不久,助劉秀攻克邯鄲,討平王郎,建武二年(公元26年)以功封阿陵侯,食邑萬戶。建武五年(公元29年)冬卒。

任尚(公元?-118):東漢將領。初為西域戊己校尉,代班超為都護。安帝時,任徵西校尉,率軍鎮壓羌人起義,在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大敗。後又任中郎將、護羌校尉,與鄧遵(鄧太后弟)、馬賢等鎮壓漢羌聯合起義,殺起義軍首領杜季貢和零昌。元初五年(公元118年),因和鄧遵爭功,被鄧太后所殺。

任峻(公元?-20......餘下全文>>

歷史上姓解的名人都有誰?

你好,姓解的名人很多。大致舉例如下:

解修

晉代著地人.仕魏歷琅邪太守,梁州刺史,考績為天下第一.封樑鄒侯.

解慕漱

北扶餘國(今吉林)的建立者,公元前239年-公元前195年在位,北夫餘國的第一代國王。

解潛

宋代人,紹興(公元1131-1162年)宋代鎮撫使,在紹興作官時大力發展農業,招募人來耕種荒田,收成很好,紹興的屯田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後來因為疾病而死。

解縉

明代翰林學士。洪武進士,擔任中書庶吉士,曾經上書萬言,鍼砭時政,皇帝很欣賞他的才能,升遷為御史。永樂初年任翰林學士,主編《永樂大典》,這是世界上最完備的一部百科全書,另有著作《文毅集》。

解開

明代學者,字開元,吉水人。他和弟弟解闔一起隱居在山中,他們的文章都寫得很好,被稱做二解。

解處中

五代時期南唐畫家,江南人。擅長於畫竹,尤其喜歡畫雪中的竹子,經常冒著風雪到野外寫生。人們對他所畫的竹子評價甚高。

解楨期

明朝時期書法家,書法好,被認為天下第一。後來在朝廷做官,職務為中書舍人。

解學龍

字言卿(1582-1645),號石帆。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進士,歷任太子太保、都察院副都御史(都堂)、江西巡撫,反對閹黨魏忠賢專政,支援東林黨的主張。南明時,官刑部尚書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初九日,南京城破,投江殉國。著有《五垣諫草》、《撫江奏牘》、《用兵紀》等。

解微

解微[清]僧。吳(今江蘇蘇州)人。善畫,有鄧尉觀梅圖。《彭氏家珍錄》

楊姓歷史上有哪些名人

楊堅:隋朝開國皇帝

楊廣:楊堅的兒子,開鑿大運河,徵高麗!

楊家將那一家子

楊戩:有天眼的那個,鎮守南天門,不知道歷史上有沒有

楊振寧:物理學家

楊利偉:中國第一個上天的人

這是我知道的,下面附上別人知道的。

楊朱:戰國時期哲學家,主張"人人不損一毫"。

楊章:秦朝華陰侯。

楊敞:西漢丞相。

楊震:東漢太尉,為官清廉,四世三公。

楊修:漢代著名文學家、政治家。

楊駿:車騎將軍,臨晉侯。

楊播:北魏上柱國。

楊纂:北周名將。

楊堅:隋朝開國皇帝,即隋文帝。北周外戚,於西元581年建立隋朝。勵精圖治,改革兵制,於西元589年滅陳,結束了自漢末三國以來400餘年的分裂局面。

楊廣:隋文帝次子,即隋煬帝。戰功顯赫,開鑿大運河,創立科舉制,影響後世千年。駕馭遼東,通西域,暢通絲綢之路。

楊炯:初唐四傑排名第二,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並稱“初唐四傑”。

楊貴妃

楊玉環(楊貴妃):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楊行密:字化源。五代吳國開國君主。廬州合肥人。少為群盜,佔據廬州,唐昭宗拜為淮南節度使,封吳王,悉有淮南江東地,在位十五年。後其子溥稱帝,追尊為太祖武皇帝。

楊業:初事北漢,驍勇善戰,賜姓劉,名繼業。北漢亡,歸宋,刺代州,積功遷雲州觀察使,後潘美以忠武軍節度使北征,業副之,連拔應、寰、朔各州。會契丹國母蕭氏率眾南下,復陷寰州,業等在朔州,蔚州刺史王侁等逼業赴敵,既戰而敗,援兵不至,力竭被擒,不食三日死。後代楊延昭,楊文廣一直為北宋王朝捍衛疆土,楊家將的忠勇事為後人傳誦。

楊延昭:民間俗稱“楊六郎”,楊業之子,久經沙場,智勇兼備,防守邊關20餘年,因操勞過度,57歲時病逝于軍前,皇帝甚哀。

楊士奇:(1366.2.3~1444)明代大臣、學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號東里,諡文貞,漢族,泰和(今江西泰和縣澄江鎮)人。官至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歷五朝,在內閣為輔臣四十餘年,首輔二十一年。與楊榮、楊溥同輔政,並稱“三楊”,因其居地所處,時人稱之為“西楊”。“三楊”中,楊士奇以“學行”見長,先後擔任《明太宗實錄》、《明仁宗實錄》、《明宣宗實錄》總裁。

楊榮:(1371—1440年7月30日),初名子榮,字勉仁,建安(今福建建甌)人。永樂十六年五月至二十二年八月(1418年-1424年)任當朝首輔。

楊溥:(1372—1446年8月6日),字弘濟,湖廣石首(今屬湖北)人。(也做一楊傅)正統九年三月至十一 年七月(1444年-1446年)任當朝首輔。時人稱為“南楊”。他與楊榮同為建文二年進士,同授編修,但是兩人的仕途經歷卻大不相同。楊榮因其後被檢入內閣,又不斷跟隨成祖北征而成為永樂朝的近臣。楊溥卻因為被選侍太子朱高熾為洗馬,成為太子身邊的官僚,也因此而遭到漢王朱高煦奪嫡的威脅,並且一度為這場奪嫡鬥爭而入獄。

楊延和:(1459——1529),漢族。字介夫號石齋,四川新都人。年十二,舉於鄉,憲宗成化十四年(1478),年十九,進士及第。

楊慎:(1488~1559),字用修,號升庵,楊廷和之子,公認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明代文學家,漢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祖籍江西廬陵。

楊一清:(1454年-1530年),字應寧,號邃庵,諡文襄,漢族,明朝鎮江丹徒(今屬江蘇省)人。明朝政治家、文學家。

楊繼盛:(1516年-1555年)字仲芳,號椒山,追諡忠愍。直隸容城(今河北容城縣北河照村)人,明代著名諫臣。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丁未科進士,官至兵部員外郎。因彈劾嚴嵩而死,被奉為北京城的城隍。著有《楊......餘下全文>>

歷史上有哪些名人姓過

過 源:字道源,號浩齋,宋代江蘇省無錫人。少穎異,篤志聖賢之學

過 勗:過浩齋先生的後裔,字紹古,博覽能文,性至孝,有《至孝通神集》

過 龍:字雲從,明代蘇州人、名醫,與祝枝山、文徵明關係契合,他知識面廣,精醫道,著有《鍼灸要覽》、《十四經發揮》等

過 鑄:字玉書,清代金匱(今江蘇省無錫)人。研習醫學多年,著有《治疔匯要》(一名《治疔大全》)。另有《外科一得錄》、《喉痧至論》及《過氏醫案》,均有多種刊本行世。

過百齡:也作“伯齡”,名文年,江蘇省無錫人,是明末造詣最深、名聲最大的圍棋國手。

過元文:字穆君,清代蘇州人,是精通史籍的學者,有著述傳世。

過春山:字葆中,清代蘇州人,亦是精通史籍的學者,有著述傳世

過探先:(1887年-1929年),教育家,農學家。中國現代農業教育先驅,中國現代農林科技的先驅。開創了中國近代大面積造林與植棉事業

歷史上姓於的名人有哪些?

於公:漢代東海郯(今山東省炎城北)人,曾官廷尉,為縣獄吏。執法公允,凡犯法者,於公所決皆不恨。他所洗雪的“東海孝婦”一案,以善於決獄而成名,更是千古美談。並且為我國民間代代相傳的因果報應的道德規範,留下了為善為惡“萬應不爽”的典型。 于吉:一作幹吉,琅琊(今山東省膠南市)人,東漢時方士,據稱在曲陽泉水上得神書《太平清領書》(實為自著),多巫覡雜語。後至南方以符水為人療病,人多事之,遂為吳·孫策所殺,著有《太平清領書》傳世。 于禁:字文則,泰山鉅平(今山東省泰安南)人,三國時魏國名將,因征戰有功,封益壽亭侯,後被水淹七軍,為關羽所擄,釋放後,羞愧而死。 於慄磾:南北朝時期的北魏黑槊將軍,世間少有的猛將。請看魏書《魏書.於慄磾傳》 於烈:北魏忠臣的楷模。深受拓跋巨集等四代北魏皇帝的器重。 昕:北朝懷朔、武川鎮將。在北魏擊破柔然的過程中,立有大功。 於濆:唐代晚期詩人,雖不為時人所重,但卻具有顯著現實主義創作特色,藝術上雖不夠錘鍊,但質樸無華,明快直切。《全唐詩》收其詩四十五首。 于謙:字廷益(1398-1457),浙江省錢塘(今杭州)人,明朝大臣,成祖年間進士,曾歷任監察御史、巡撫、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期間,平反冤案,賑濟災荒,頗得民心。英宗時,宦官王振專權,朝廷腐敗。蒙古瓦剌貴族也先率軍來犯,明軍出兵阻擊,全軍覆沒,英宗被俘,舉國上下為之震動。一些朝臣主張南逃避敵,于謙力排眾義,誓死保衛京師,並擁成王為帝(景帝)。後瓦剌軍破紫荊關直逼京師,他親自督戰,擊斃也先,大敗瓦剌軍。後官加少保,總督軍務。英宗被釋放後,於景泰八年發動“奪門之變”,奪回帝位。于謙被捕下獄,以“意欲謀逆”罪被叛處死刑,史稱“行路嗟嘆,天下冤之”。憲宗成化時,于謙被複官並賜祭,葬於西湖三臺山麓。有《於忠肅集》。 於準:清代山西省永寧(今屬交口)人,清官于成龍的孫子,官至江蘇、貴州巡撫。輯有《於清端公政書》等,于成龍的許多事蹟都是他給整理的。 于振:清代江蘇金壇人。字鶴泉,號秋田。生卒年不詳。清雍正元年(1723年)狀元。此科為慶祝雍正帝登極大典特設恩科。雍正帝以于振為其登極首科狀元,恩賜有加。除依例授職翰林院修撰外,還讓他以修撰銜入值南書房。雍正二年,出任河南鄉試主考官。雍正三年,賜居澄懷園。雍正五年,出任湖廣學政。後因事遭貶,降為行人司司副。 於定國:字曼倩,繫於公之子,西漢東海郯縣人,漢初丞相,少學法於父,後為獄吏,宣帝時,任廷尉,決疑平法,後為丞相,被封為西平侯。 于志寧:唐代官吏。字仲謐(558-665),京兆高陵(今屬陝西省)人,貞觀中為太子右庶子,高宗時拜太子太師,同中書門下三品,並封燕國公,以華州刺史致仕。 於休烈:唐代洛陽人,開元初舉進士,累官至積賢殿學士。性恭儉仁愛,禮賢下士。本性真誠樸實,機警聰明。肅宗即位當了皇帝,於休烈從中都趕到京城被任命為給事中,後來又改任為太常少卿兼知禮儀使。中原遭到戰亂破壞,文物書籍損失嚴重,於休烈將自己收藏的《五代論》獻給國家,肅宗皇帝很滿意,任命他為工部侍郎。於休烈在朝中任職三十多年,擔任過許多重要顯赫的官職,但家中卻沒有什麼積蓄。一直保持正直儉樸,溫文爾雅,從來也不將喜怒顯示在臉上,他禮賢下士,鼓勵提拔年輕人。雖然他官位高責任大,但工作勤奮,不知疲倦。他非常愛好讀書,手中整天都拿著書本。 于慎行:明山東東阿人,字可遠,更字無垢。隆慶進士。萬曆初歷翰林院修撰,充日講官。因劾張居正奪情,引疾歸。後起官,歷侍講學士、禮部左右侍郎,累遷至禮部尚書。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起掌詹事府,後二年兼東閣大學士,入閣,尋......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歷史上姓劉的名人大全?
歷史上姓鐘的名人大全?
歷史上姓呂的名人大全?
歷史上姓魏的名人大全?
歷史上姓喬的名人?
歷史上姓尤的名人?
歷史上姓袁的名人?
歷史上姓嚴的名人?
歷史上姓肖的名人?
歷史上姓谷的名人?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