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人的特點?
彝族人的特點
建議到這裡看看,說得比較全面 http://baike.baidu.com/view/2731.htm
彝族有哪些特色
風俗習慣
食俗
彝族是西南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分佈於中國西南部幾個省。雲南彝族佔 2/3,由於居住的地理環境和資源極為豐富,以農業為基礎的彝族多種植玉米、土豆、大麥、小麥和蕎麥。蔬菜也較為豐富。居住在山區、半山區的彝族喜歡養羊,尤以小涼山的彝族養羊最多。 羊肉是其主要的食源,吃羊時有一些特殊的習俗:羊肝、羊胃先用來祭祀祖靈,然後燒食,也有的生食;羊腦給老人吃;處於生育期的婦女忌吃公羊;牧羊人不能食羊尾巴;羊血用蘿蔔絲拌後醃做鹹菜,放在飯上蒸熟吃,味道特別鮮美。 彝族吃雞也有一些講究。一般吃清燉,用陶鍋煮,不用刀切。煮熟後用手將雞撕成條塊,蘸辣椒、花椒汁食。雞頭由老人吃,並要看卦(雞腦的形狀)。 彝族喜歡喝酒,酒分甜、辣兩種,過去都是在自己家中釀造。甜酒用糯米、辣酒用高粱或玉米釀製。有“客人到家無酒不成敬意”的傳統。 彝族在過年過節時都要椎牛打羊,宰豬宰雞,而平時一般很少動牲,除非款待客人。彝族有殺年豬的食俗,一半留給自己吃,另一半送給岳父岳母。年豬多用來醃製,掛起來,陰乾後成為臘肉或火腿。過年節時還要吃砣砣肉、餈粑,喝壇壇酒、泡水酒、酒茶。 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節時,家家戶戶宰羊殺雞,煮新蕎麥飯。用羊肉拌和,向四周潑撒,表示祭祀,祈求莊稼好,無災無病。晚上,點燃火把,載歌載舞以驅散蟲蛇和害蟲。廣西彝族在九月初一過打粑節時有"嘗新"習俗,即吃新稻穀。這些都是節日喜慶的食俗。 彝族有一套社交禮儀食俗。彝家好客,凡家中來客皆先要以酒相待。宴客規格或大或小,以椎牛為大禮,打羊、殺豬、宰雞漸次之。打牲時,要將牲口牽至客前以示尊敬。以牛、羊待客皆不用刀,用手捏死或捶死,故稱打牲,其手法極敏捷,往往牲未死而皮已剝。 宴客時的座次順序有一定的慣制,一般圍鍋莊席地而食,客人一般讓坐於鍋莊之上首,彝稱“呷爾果”處;評價陪坐於鍋莊之右首,彝稱“尼木”處;幫忙者、婦女和親友則坐於鍋莊下首,彝稱“呷基果”處。客人多時,順延至右側。 行酒的次序依據彝諺“耕地由下而上,端酒以上而下”。先上座而後下座,“酒是老年人的,肉是年輕人的”,端酒給貴賓後,要先老年人或長輩,次給年輕人,人人有份。 在農村無論婚喪嫁娶,都有“早六晚八”的習俗。即早上六碗萊,如水豆腐、紅燒豬肉、回鍋肉、白菜粉條、豬血和花生米。晚上八碗萊,如黃條、紅燒肉、,縐沙(炒肉皮)、千張肉、涼白肉、燴臘腸、花生等,經濟寬裕的還要燉上一碗雞。彝族擅長烤、炸、煮、拌等烹調技法,口味嗜鹹、香、辣、麻,尤以製作乳餅而聞名。 彝族日常飲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間有"漢人貴茶,彝人貴酒"之說。飲茶之習在老年人中比較普遍,以烤茶為主,彝族飲茶每次只斟淺淺的半杯,徐徐而飲。
“姑娘房”
彝族男女的婚戀:“姑娘房”是楚雄彝族特有的風俗。姑娘年滿16歲,父母就為她另蓋一間小草樓,讓其單獨在其中過夜,而年滿20歲的男青年,可以在夜晚爬上心愛姑娘的草樓談情說愛。他們在一起吹響蔑,對調子,互訴愛戀之情。即使同時有幾對青年男女也是如此,大家並無拘束。一旦愛情成熟,男女雙方只要徵得父母同意就可以結婚,雙方父母一般不會干涉兒女們的選擇。 雲南小涼山彝族的婚禮相當別緻。結婚時,男方要備馬,攜帶酒、布、肉、養面等禮物去迎新娘。女方村裡的姑娘,可使出渾身本事向迎親的客人潑水,捉住拼命戲樂。送親的人全要男子,新娘至男方門前,要到太陽落山方可進門。進門前,由一人託著裝有羊肉、養把把和酒的木碗,在新娘頭上繞一圈,以示婚後生活富裕。然後,新娘......餘下全文>>
彝族人模樣有什麼特徵?
百度搜一下那理會更好的答案
彝族的吃穿住行特點是什麼
習俗: 民間素有“打羊”、“打牛”迎賓待客之習。
婚俗: 男女青年訂婚之後,便要進行婚宴的準備。
食俗: 大多數彝族習慣於日食三餐,以雜糧面、米為主食。肉食以豬、羊、牛肉為主。彝族日常飲料有酒、茶,以酒待客。
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蕎粑,彝族風味主食;麵糊酸菜肉,彝族農家常菜;白水煮乳豬,雲南彝族傳統佳餚,用乳豬水煮後蘸食;鍋巴油粉,雲南彝族風味名小吃,用豌豆麵製成。
節慶: 彝族過去崇拜萬物有靈和崇拜祖先。民間傳統節日很多,主要節日有十月年、火把節等。
彝族十八月曆就是將一個月分為二十天,一年分為十八個月,另加上五天的“祭祀日”。一個月的各日,一年的各月有其名稱。一年十八個月的專名為:1月風吹月;2月鳥鳴月;3月萌芽月;4月開花月;5月結果月;6月天乾月;7月蟲出月;8月雨水月;9月生草月;10月鳥窩月;11月河漲月;12月蟲鳴月;13月天晴月;14月無蟲月;15月草枯月;16月葉落月;17月霜臨月;18月過節月(過節終了加五天,一年正好365日)。一個月二十天的名稱為:1、開天日;2、闢地日;3、男子開天日;4、女子闢地日;5、天黑日;6、天紅日7、天紫日;8、火燒天日;9、水冷日;10、洪水日;11、葫蘆日;12、伏羲皇帝日;13、伏羲姐妹日;14、尋覓人日;15、野蜂日;16、蜜蜂日;17;出人日;18、天窄日;19、天寬日;20、地縮日。由於彝族十八月曆...
彝族人的性格
不好太硬
彝族的服飾有什麼特點
彝 族的服飾,多姿多彩,風格獨具。歷史上,由於彝族支系眾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飾區別明顯,樣式各異,帶有濃厚的地域色彩。 婦女一般上身穿鑲邊或繡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頭、耳環,領口別有銀排花。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搐有花邊的右開襟上衣,下著多褶寬腳長褲。頭頂留有約三寸長的頭髮一綹,漢語稱為“天菩薩”,彝語稱為“子爾”。彝族男女都外著“察爾瓦”和彼氈。“察爾瓦”彝名“瓦拉”形似披風,用攆制的粗羊毛線織布縫製而成,多為原色或藍色。察爾瓦和披氈是彝族男女老幼必備之服,白天為衣,夜裡為被,擋雨擋雪,寒暑不易。在此基礎上,又根據年齡,性別分為男裝,女童,婦女等不同的型別。 一般青年男女服裝色彩鮮豔,喜用紅、黃、綠、橙、粉等對比強烈的顏色,紋樣繁多。中年人服裝的紋樣較青年人為少,使用顏色為天藍、綠、紫、青、白等色,素貌莊重。老年人多用青、藍布,一般不做花,僅以青衣藍邊或藍衣青邊為飾。挑花刺繡也是彝族服飾的特點。在彝族地居住地區,彝族婦女都穿著精美的花衣裳。彝族婦女的服裝多為寬邊大袖的左衽衣服,在衣服的胸襟、背肩、袖口或整件衣服上用紅色、金色、紫色、綠色等顏色的絲線挑繡各種花紋圖案,在衣領上還鑲嵌有銀泡。 服裝的花紋、花邊,它有濃厚的民族地方色彩和生活氣息。有日、月、星、雲、天河、彩虹等天象,有山、河等大自然圖,有雞冠、牛眼、羊角、獐牙等動物方面的圖,有葉、花、火鐮、髮辮、幾何形等植物和什物圖。彝族的服飾充滿了對大自然的崇敬仰慕之情,人從自然中得到需要的東西,也就應該感恩於自然。同時,那些鮮豔的色彩也表現出彝族人民火一樣的熱情和他們豪邁奔放的性格特點。這也是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種表現。
參考資料:百度文庫
彝族有什麼特點
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禮節
涼山彝族音樂風格古樸,品種繁多,民族特色鮮明而濃郁。
彝族主要從事農業,畜牧業是副業,手工業生產也相當發達。
彝族舞的特點
彝族音樂風格古樸,品種繁多,民族特色鮮明而濃郁。民間音樂中的民歌和民間文學關係密切,很多普遍流傳的抒情長詩,如《阿莫尼惹》、《阿依阿呷》、《阿惹妞》、《阿絲牛牛》等。都是用歌曲形式傳唱的。除敘事性的歌曲外,有結婚時唱的歌曲如《惹打》,火把節唱的歌曲如《都火》、勞動時唱的歌曲如《犁地歌》、《牧學歌》等。此外還有山歌,如布拖高勝山歌、兒歌等。
彝族民歌因地區的不同,其風格也有差異。涼山南部地區的民歌高吭激越,中西部地區的民歌輕柔優美,東部依諾地區的民歌敦厚朴實。過去的彝族民歌,總的說來給人以壓抑低沉之感,但其樸素優美的民族、地區韻味十分鮮明。民間器樂不是供作伴奏,而是獨立發展,自成系統。引人注目的是它展示的歷史時空跨度極大。常見的有口弦、月琴、馬布、葫蘆笙、胡琴、彝簫、堅笛、嗩吶等。此外,吹木葉,即以一片樹葉來吹奏樂曲也是彝族人民喜愛的民間音樂。口弦和月琴十分普遍,幾乎所有的婦女.無論老幼,襟前都掛著一付口弦,隨時可以演奏。口弦是一種獨特而簡易的樂器,由幾片長約七八釐米的薄簧片組成.有竹片和銅片兩種,最少的兩片,最多的達五六片。竹製的音色深厚、低沉。銅製的音色清脆、秀麗。吹奏時以手指撥動黃片,利用口腔共鳴變化音色。簧片除發出本音外.還發出十分優美的泛音,構成音樂較寬的曲調。月琴多為中青年男子喜愛,其中不乏優秀的民間月琴手。50年代.涼山彝族姑娘沙瑪烏芝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聯歡節演奏的月琴.受到熱烈讚揚。
涼山彝族的民間舞蹈往往和歌唱、器樂的演奏分不開。民間舞一類是產生於生產勞動中的舞蹈如蕎子舞、包穀舞、織氈舞等,大多是模擬勞動動作和表現生產過程。另一類是在節日或在婚嫁歡樂場面中常見的舞蹈如跳鍋莊、跳“都火”、對腳舞、被氈舞、蘆至舞。有的表現耕牧的勤勞。豐收的歡樂,有的表現征戰的勇敢、愛情的追求。
從彝族民間藝術中開出的涼山歌舞之花,不僅在中外舞臺上一展輝煌,而且在現代生活中遍地開放。今天,在涼山城鄉經常可以看到男女老少手拉著手,踏著民族風味的節拍,歡樂地跳著達體舞。達作是彝語的音譯,意為踏地舞或腳踏舞,是在傳統的彝族歌舞基礎上編創而成的一種集體舞蹈。動作簡練明快,音樂悠揚流暢,鄉土氣息濃郁,時代色彩強烈。80年代一經形成,迅速普及全州並以大西南民族交誼舞的態勢,很快向州外、省外推開。在94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上來自國內外的客人和彝族同胞手拉手,圍著一堆堆青火.跳在一起,融為一家,場面熱烈壯觀.氣氛親切感人
彝族人的信仰是什麼
彝族宗教具有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
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對精靈和鬼神的信仰。人們認為大自然中許多沒有生命的物質都附有精靈,一個家庭中凡是祖先遺留下的一切東西如衣服、首飾、銀子、用具等,都可附上精靈“吉爾”(含有“福氣”之意),認為它具有保護家人的魔力。另外還把自然界的事物人格化,崇拜著各種自然神靈。認為天有天神,地有地神,日有日神,舉凡山川、雷電,都有神靈主宰著,如《勒俄特依》中塑造出恩體谷藥,使惹迭裡等眾神,開天闢地,創造萬物,支配著宇宙中的一切。
圖騰崇拜是自然崇拜的發展和深化。從彝族的家支家譜看,往往把動、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作姓氏。如涼山彝族有姓“拉(虎)馬”、“吉媽(竹)”“切的(雕)”;雲南武定彝族至20世紀40年代尚保留圖騰制的殘餘,有猴、虎、龍、獐、鼠、黃牛、水牛、鳥、鳳、蛇、蜂、梨、黑、砂、光明、地、山、歧路、酒壺等圖騰。
解放前,涼山彝族以祖先崇拜為核心,集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圖騰崇拜為一體。圍繞這些信仰經常開展殺牲祭鬼,祈福禳災,招魂送魂以及占卜問卦、禁忌等活動。彝族信仰鬼魂,有“靈魂不死”的觀念,認為人的靈魂能離開人的形體而存在,認為生時靈魂附體,死後靈魂浪蕩在人間,彝語為“依拉”。“靈魂不滅”為彝族祖先崇拜提供了思想基礎。在彝族的整個宗教意識中,祖先崇拜佔有重要地位。彝族祖先崇拜的特點是為父母輩“馬都果”(“安靈”)和“撮畢”(“送靈”)。以此儀式求得死者的靈魂變成“吉爾”,庇護後世,而不致變成“尼此”作崇後世,就要對死者進行安靈儀式,請畢摩製作靈牌(馬都),供奉起來,以免死者的靈魂到處遊蕩。等上輩人(直系)都去世後,請來畢摩進行“撮畢”(超度送靈儀式)。把靈魂(馬都)送走,讓其到祖先最初居住之地去過悠閒自得的生活。另外凡是過年過節都要首先供奉祖先,接祖先回來一起過節。
“畢摩”和“蘇業”是彝族宗教活動的主持者,特別是畢摩,不僅是宗教活動的主持者,而且是彝族文化的傳播者。畢摩屬世襲,傳男不傳女。他們一般都通彝文經典,熟知關於天文曆法、譜系、倫理、史詩、神話傳說等及彝文文獻,他們是彝族在人神之間的溝通者,舉凡生死、年節、集會、病災等都請畢摩到場唸經作法。畢摩經書繁多。分為祭祀經、占卜經、驅鬼經、送鬼經、指路經、招魂經等幾大類數百種。除經書外,畢摩還有神扇、法帽、法鈴、籤筒等法具。畢摩除主持宗教活動外,還憑他的威望,協助家支頭人對因財產,盜竊、口角等糾紛進行神明的裁判。蘇業則專事跳神驅鬼,無經書,不世襲,男女皆可。
彝族社會除存在本民族宗教外,歷史上道教、佛教等都曾傳入彝區,為有些地區的彝族所接受,昆明附近郊區彝族與漢族一樣出入於佛寺、觀音庵、關聖廟、老君廟等。有的地區彝族傳統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與道教、佛教已結合在一起,如巍山等地彝族家中除供奉自己祖先外,還供奉“天地”的牌位,敬本主外信佛祖、信老君、信觀音、信灶君等。19世紀末,天主教傳教士曾在涼山、雲南、貴州進行傳教,建教堂,辦教會學校。法國神甫保羅·維亞爾在雲南路南彝區傳教30餘年。因此,有部分彝族信仰天主教。
四川涼山彝族人性格怎麼樣
彝族人很好客,很熱情很善良。不要膽聽途說,我因為專業的關係接觸過很多涼山的彝族人,覺得他們都特別可愛!你自己去發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