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姓的來源?

General 更新 2025年02月12日

姓氏連的起源

一、姓氏起源

連氏的起源有三:

1 出自遠古顓頊高辛氏。顓頊的曾孫陸終的第三個兒子名叫惠連

,他的後代於是就以他們祖先的字作為姓,於是形成連姓。

2 從官職而得來。出自春秋時期的羋姓。楚國公族有連敖、連尹

的官職,後來這兩個官職就作為姓氏傳了下來。

3 出自姜姓。是春秋時期齊國公族的後裔。齊國大夫連稱的後代

以祖上的名字為姓,稱為連姓。

二、郡望堂號

郡望:

上黨郡:秦代置郡,所在地為今天的山西沁水以東的地區。《郡

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中有記載,連氏望出上黨郡。

堂號:

清凍堂:宋朝的時候,連庶、連癢兄弟兩人齊名。連庶很聰明,

贊助廣告

也很清廉,人們稱他為“連底清”。而連癢對事物看得很清晰、透徹

,象冰一樣透明,處理事物很嚴肅,象冰一樣叫人感到涼颼颼的,人

們稱他為“連底凍”。清凍堂也有稱為雙賢堂。

好文章就要收藏:

上一篇:茹姓起源

姓氏(連)的人起源於何處。

你好!

春秋時期齊國公族的後裔。齊國大夫連稱的後代以祖上的名字為姓,稱為連姓。

連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293位。根據臺灣在2007年的統計,連姓排名為第73位,是少數沒有出現在中國百家姓中的臺灣首一百個姓氏。2008年來自公安部身份證資料庫的資料表明:連姓在全國有54萬,排名所有姓氏人口的第190位,約佔全國總人口的0.04%。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壩頭地區是全國最大的連氏聚居地,有22個鄉村是連氏所居。山東省連氏約有六萬多人,連氏家族重要的聚居地。

贊助廣告

《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有記載說,左傳齊大夫是連稱之後。根據這種說法,我國連姓家族發祥於如今山東省境內,算起來已有有2700多年的歷史。然而《魏書·官氏志》則認為,連氏,太連氏,皆改連氏。由此可見,我國的連氏家族非常的複雜,要想找到真正出處,困難很大。望族居上黨郡(今山西長治縣)。連氏後人尊惠連為連姓的得姓始祖。

——來源於【連姓百度百科】

僅供參考,如若滿意,請採納,謝謝!

連姓氏的來歷!

一 姓氏起源

1 出自遠古顓頊高辛氏。顓頊的曾孫陸終的第三個兒子名叫惠連,他的後代於是就以他們祖先的字作為姓,於是形成連姓。

2 從官職而得來。出自春秋時期的羋姓。楚國公族有連敖、連尹的官職,後來這兩個官職就作為姓氏傳了下來。

3 出自姜姓。是春秋時期齊國公族的後裔。齊國大夫連稱的後代以祖上的名字為姓,稱為連姓。

二 遷徙分佈 連姓望族居住於上黨(即今天的山西長治)。

三 郡望堂號

【郡望】 上黨郡:秦代置郡,所在地為今天的山西沁水以東的地區。《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中有記載,連氏望出上黨郡。

【堂號】 清凍堂:宋朝的時候,連庶、連癢兄弟兩人齊名。連庶很聰明,也很清廉,人們稱他為“連底清”。而連癢對事物看得很清晰、透徹,象冰一樣透明,處理事物很嚴肅,象冰一樣叫人感到涼颼颼的,人們稱他為“連底凍”。清凍堂也有稱為雙賢堂。

四 歷史名人

1 連舜賓:字輔之。宋朝應山人。他年少的時候應鄉試舉沒有考中,於是便回家供養父母,再也不去考試了。他的家庭很富有,而且他的財產很多都用來救濟當地的老百姓。別的時間他就用來專心教育他的兒子連庶和連癢。他常常對別人說:我不要財產,教育好我的兒子就是最好的財產。後來他的兩個兒子都中了進士,都當了縣令。兩個兒子都很有名氣,為官清廉,人民對他們倆都有很高的評價。

2,連盛:字文昌,進士,河北永年人,曾任山東道監察御史。

3,連礦:字佰金,號白石,河北永年人嘉靖年間進士選翰林院,曾任戶部主事、山西道監察御史、敕命進階文林郎、浙江按察副史、河南參政、湖廣按察按察史、浙江佈政史、行政督察院右副督御史敕總督漕運兼總河加戶部右侍郎,因治水有功,造福百姓,在一方名聲顯赫。

4, 連闊如:原名華連壽,號發表評書小說《西漢演義》等。抗日戰爭爆發仲三。筆名雲遊客。北京人。1927年的時候拜李傑恩學評書,曾參加過北平市的曲藝工會。民國22年開始在天津的《時言報》、《民聲報》、《立言報》上以後在北平、天津等地說書,並開展廣告業務。曾應尚小云的邀請,為榮春社排演全部《東漢》說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北京戲劇界藝人講習班主任委員。創立前門箭樓大眾遊藝社,自任社長。1951年任赴朝鮮慰問團戲曲服務隊大隊長。歸國後多次到北京大學、中國戲曲學院、中國科學院講學。歷任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少數民族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聯委員、中國戲曲研究會副主席、北京市文聯常任理事、北京市人大代表。1971年逝世。

5,連橫,是江都(福建)連氏的第十世孫,於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渡海過臺灣,在臺南寧南坊兵馬營一帶安居樂業,後代枝繁葉茂,名人輩出,其中最有成就的堪稱連橫家族。生於1878年的連橫,著有《臺灣通史》、《臺灣語典》、《臺灣詩乘》、《大陸詩草》等著作。其中,《臺灣通史》一書以大量的史實,記載了大陸、臺灣人民一道披荊斬棘開發臺灣的歷史,說明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連橫的夫人在後序中說:“臺自開闢以來,三百餘載,無人能為此書。”章太炎讀《臺灣通史》後稱讚連橫“此英雄有懷抱之士也。”《臺灣詞典》則從語言方面論證了臺灣與大陸的血脈關係,提出臺灣“語言多沿漳泉。”在連橫的一生中,始終對故土懷著深厚的感情,他曾先後五次返回祖國大陸求學、工作、旅遊。1933年,連橫移居上海,後來病逝於滬。

6,連戰,連橫之孫。於1936年出生於祖國大陸,1945年隨父返臺,後步入政界。現為中國國民黨主席。...餘下全文>>

連姓的祖籍在哪裡

起源一

出自高辛氏,遠古顓頊之後,以祖字為氏。顓頊的曾孫陸終的第三個兒子名叫惠連,他的後代於是就以他們祖先的字作為姓,於是形成連姓。

起源二

出自羋姓,以官名為氏。春秋時期,楚國公族有連敖、連尹的官職,後來這兩個官職就作為姓氏傳了下來。

起源三

春秋時期齊國公族的後裔,齊國大夫連稱的後代以祖上的名字為姓,稱為連姓。據宋朝江蘇巡撫宋章定所撰《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中記載:“連氏,<左傳>曰:齊大夫連稱之後。”

起源四

源於官位,出自兩週時期官吏連帥,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連帥,是西周初期周公旦在鎮壓了紂子武庚祿父叛亂之後,為了控制遠在各地的諸侯國,便將每十個邊遠諸侯國編為一個連,由周王室派遣或指定某諸侯國之君為首領,稱連帥。

起源五

源於官位,出自兩週時期官吏連長,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連長,是西周時期設定的小行政區域軍事行政長官。

起源六

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官吏連率,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連率,是漢朝時期對“太守”的別稱。

起源七

源於南匈奴,出自東晉十六國時期南匈奴鐵弗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東晉十六國時期,南匈奴鐵弗部勃勃稱大夏天王,自稱雲赫連天,他建立了夏國,王族以赫連為氏。史稱“胡夏“。

起源八

源於鮮卑族,出自東晉十六國時期北匈奴吐谷渾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後漢書}中記載,連休:鮮卑族,後代居於山西上黨南豐溝一帶。

起源九

源於赫哲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吉林通志》記載:

赫哲族穆裡雅連氏,出自古老的費雅喀奇勒爾族,世居黑龍江下游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uliyalian Hala。

清朝晚期以後,赫哲族、滿族穆裡雅連氏多冠漢姓為連氏、穆氏、李氏等。

總結:

以上連氏源流皆是傳說,概不足信,也無有力證據,有歷史記載的只有{左傳}記載的春秋時期的連稱,此乃正史記載,因此中華連氏宗親會連氏源流研究會一致決定:齊國大夫連稱公為連氏唯一始祖,其他概不研究承認。[1]

連姓的姓氏起源

連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330位。根據臺灣在2007年的統計,連姓排名為第73位,是少數沒有出現在中國百家姓中的臺灣首一百個姓氏。2008年來自公安部身份證資料庫的資料表明:連姓在全國有54萬,排名所有姓氏的第190位,約佔全國總人口的0.04%。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壩頭地區是全國最大的連氏聚居地,有22個鄉村是連氏所居。山東省臨沂市白彥地區為山東省連氏家族最大的聚居地。

連(lián 連)姓源出有:1 出自遠古顓頊高辛氏。顓頊的曾孫陸終的第三個兒子名叫惠連,他的後代於是就以他們祖先的字作為姓,於是形成連姓。 2 從官職而得來。出自春秋時期的羋姓。楚國公族有連敖、連尹的官職,後來這兩個官職就作為姓氏傳了下來。 3 出自姜姓。是春秋時期齊國公族的後裔。齊國大夫連稱的後代以祖上的名字為姓,稱為連姓。

連姓祖先是誰

中國連姓有幾個支派族系?經過數千年演變,現在怎樣? 首先我們要確立一個共同承認的共識,即是不管是那個姓,父親只能有一個,始祖只能有一個,不能亂認父親和始祖。換言之,不能說一個人有幾個嫡親父親,那不合科學,也不會是事實。所以連姓也只能有一個始祖,幾個始祖的說法不科學,也不可能符合歷史真實。 但是,數千年的時間和人世變化,使得在連姓始祖問題上蒙上了幾層迷霧,虛實相混雜,牽強附會,傳說與歷史真實攪和一起。因此,我們必須用科學分析的方法,將虛實加以分解,將牽強附會的傳說同歷史真實分離出來,擦去千年塵土,撥開傳說迷霧,還事實本來面目。 傳說中的五位始祖和八個支派 許久以來,人們從個別姓氏書,或一些農村的連姓族譜上,可以看到關於連姓始祖的五位說法,即: 一、黃帝軒轅氏與顓頊高陽氏之後也。 二、上古陸終氏第三子惠連之後也。 三、夏朝有恭父氏,有功於夏,被封為連城王,妻吳氏,生連稱,故連姓為恭父氏即連城王之後也,或連城王之子連稱之後也。恭父即連城王為連姓始祖。或其子連稱氏為連姓始祖。 四、周時齊國連稱,實為姜姓,仕周有功,姬莊王賜姓連,始名連稱,封官為大將軍,封地上黨或食邑上黨。壽六十四歲而終,子某孫某曾孫某,皆為大官,中國上黨連姓即這位連稱之後也。 五、連稱,周公之後,葵丘箸跡,上黨開宗。連姓,春秋時齊國大夫連稱之後也,葵丘箸跡,上黨開宗。 中國大陸連姓有幾個支派?史書表明,在西晉(公元317年東晉軍武元年)之前,中國只有上黨連氏一家。沒有第二三家。西晉末年,天下大亂。晉元帝渡江,定都於建康(南京)始稱東晉。此時,北方五胡十六國先後進入中原,北方和西北各草原九個少數民族在中原建立起時間不等的政權稱王稱霸。當時史書上出現的少數民族姓氏中,帶有連字的姓約有七,八個,並全是複姓。計有: 費連氏(或稱為渾陸氏,費劉氏) 大連氏(或稱陸連氏) 出連氏(或稱杜連氏) 鬱連氏(或稱雲林氏) 是連氏(或稱史連氏) 提連氏(或稱鐵連氏) 赫連氏(或稱郝連氏) 這些複姓的帶連字的姓氏,散見於當時的北朝史書中,到了宋朝,鄭樵編箸《通志,氏族略》,將它們全部蒐集起來編在一起,列入連字名下,並註明說上述各少數民族複姓連氏,以後均改為單姓連姓了,還有楚國設有一個叫“連尹”的官職,戰國之後,逐漸盛行以物為姓,或以官為姓,於是都改為連姓了。 這樣看來,中國連氏就有五位始祖,七、八個支派。 歷史的真實是怎樣的 現在我們用科學的方法來考察一下,以上連姓有多個始祖和多個支派的歷史真實情況,後來演變為什麼情況? 第一說,黃帝軒轅氏及其子顓頊高陽氏,是連姓始祖。這一說當然不錯。因為黃帝為中華“人文初祖”,舉世公認。但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先祖。也就是說,黃帝是中國兩千多個姓氏的共同先祖。是具有象徵意義的始祖,不是具體的連姓始祖。 第二說,上古陸終氏第三子惠連之後也。這一說初見於宋鄭樵的《通志氏族略》。後為較多姓氏著作所引用。但只有這樣一條記載,再無其它說明,也沒有別的史料印證。科學性不充分。而且陸終氏和惠連是什麼時代人?什麼地點的人,有何事蹟,均無史料說明。所以只能視為上古時傳說,作為具體的連姓始祖根據不足,站不住足。 第三說,夏朝有恭父氏,有功於夏,被封為連城王。恭父妻吳氏,生連稱。故恭父氏是連姓始祖。這一說很牽強附會。中國在殷商晚期才有甲骨文記事,西周時主要為鐘鼎文記事,戰國和秦始皇時用竹簡記事。那麼遠在殷商甲骨文之前一千多年的夏代,中國就有了恭父氏,連城王和妻吳氏,是用什麼甲骨文之類介質記載傳下來的?而且春秋和上古時,有名無姓。後來鑑於“同族通婚,其生不繁”的教訓。為避免同族通......餘下全文>>

百家姓裡有姓連的嗎?

連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330位。根據臺灣在2007年的統計,連姓排名為第73位,是少數沒有出現在中川百家姓中的臺灣首一百個姓氏。 部分蘇、周、連姓本為同宗,相傳蘇姓某一家族因戰火而躲避四處,其中一家躲避至周姓媳婦的孃家,而後蘇姓子孫為感謝相助之恩,將其後代子孫改姓周;另外一家人則躲藏於蓮花池附近,此蘇姓一家為了要讓其子孫瞭解知恩圖報的道理,也將其後代子孫改姓為“蓮”,但為了書寫方便去掉草字頭變成了現今所看到的“連”。

連姓的歷史名人

連瀛洲10歲時父母相繼去世,後輟學到香港的小雜貨店當學徒,1919年移居新加坡。1928年他與友人創立華興公司,經營進出口貿易兼船務代理,事業穩步發展。1949年連瀛洲與數名馬來西亞華商成立華聯銀行,進入金融業,2001年華聯銀行與大華銀行合併,躋身新加坡第一大銀行,大華銀行集團。此外,連姓名人還有:宋仁宗慶曆年間,有連庶、連庠兄弟,深得歐陽修的器重;紹光年間的連希覺,曾在英州為地方築堤引水灌田;宋寧宗寧元年產的連三益,歷知沙縣、廣州、紹興,任滿離去,老百姓皆遮道挽留。至於明代,入仕的連姓之人也有不少。如明在祖時的名御史連均;英宗正統年間的福建按察副使連鏞;憲宗成化年間的御史連盛;神宗萬曆年間的廣西按察副使連繼芬;思宗崇禎年間出知靈州的連宗度,等等,都為造福百姓,做過一些好事。在上述連氏良吏名臣之中,宋代的連庶、連庠兄弟是湖北應山人,連三益是福建安溪人,明代的連均、連鏞都是江蘇建安人,連盛是河北永年人,連繼芬是福建龍巖人。這些充分說明,明清時期,連姓人已遍佈大江南北。連楹(?-1402年),諡剛烈,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潞安府襄垣縣(今山西省襄垣縣)人。明朝政治人物。連楹為太學士出生。洪武年間,其任左春坊太子贊善,後升任贊讀、監察御史。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入南京金川門,其叩馬欲刺朱棣,後失敗被殺,屍體直立不倒.連姓宗祠四言通用聯連陂存愛;賦筆見稱。——佚名撰連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連氏宗祠通用堂中聯。羽衣得道;麗賦著名。上聯典指宋代人連久道,字可久,十二歲就能作詩。父親帶他見當地名士熊曲骸,他作了《漁父詞》。熊曲肱也寫詩相贈,又說:“這個孩子在富貴中留不住。”後來果然做了羽衣(道士,穿鳥羽做的衣服,意思是如神仙一樣飛翔),來往於西山。下聯典指唐代閩縣人連總,字會川,鹹通年間進士,善於作賦,為文學家溫庭筠所稱道。勳嘉葵戍;澤被鄉鄰。——佚名撰連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春秋時齊王大夫連稱,為將軍,奉襄公之命他和管至父戍守葵丘,瓜熟時去,約定第二年瓜熟時派人替換。一年後,襄公違約。連稱、管至父聯合襄公的堂弟無知殺了襄公。下聯典指宋代應山人連舜賓,字輔之,家中富裕,常常資助鄉鄰。在家裡教他兩個兒子庶、庠讀書,說:“這就是我的資產。”他死後,遠近鄉鄰都前去哭吊。勳嘉葵戍;孝踵丁蘭。——佚名撰連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春秋時齊王大夫連稱(見上)。下聯典指宋·連世瑜,事母至孝,母死,刻像奉之益恭。七言通用聯瞻崇祖德恢先業;依賴宗功啟後人。——佚名撰連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福建省閩南地區連氏宗祠“瞻依堂”通用堂聯。聯以鶴頂格嵌“瞻依”堂名。國士昇華光世德;惟思懋建永昌宗。——清·連日春撰福建省長泰縣江都村連氏宗祠“瞻依堂”聯此聯為清代連氏裔孫、光緒二年(1876年)丙子科臺灣府舉人連日春所撰。後來,江都和開臺連氏家族共同將它作為子孫昭穆,從十二世啟用,歷代相沿。九言及以上源頭由和睦,和睦千秋;匾額樹瞻依,瞻依百世。——佚名撰福建省長泰縣枋洋鎮江都村江都寨連氏祖祠“瞻依堂”堂聯長泰縣枋洋鎮江都村,有一座修建於明代的古石寨——江都寨,如今還住著30多戶連氏人家。寨內有一座名叫“瞻依堂”的連氏祖祠。據連氏族譜記載,唐開成元年(836年),連謀自騖州入福建開基,成為連氏入閩始祖。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連謀的十世孫連法進之子連壘,從龍巖漳平縣入長泰開基。在江都社小山丘上的一塊風向適宜,陽光充足,形似雞籠的蒲姜地上披荊斬棘,建搭草舍,並修建了高一丈四尺厚實堅固的石牆。從此,他們築寨而居,創家立業,繁衍生息,逐漸興旺發達起來。後來,連氏族人在寨中選擇一塊風水保地修建了這......餘下全文>>

連氏的由來和發展歷史

連(Lián 連)姓源出有三:

1、出自高辛氏,遠古顓頊之後,以祖字為氏。顓頊的曾孫陸終的第三個兒子名叫惠連,他的後代於是就以他們祖先的字作為姓,於是形成連姓。

2、出自羋姓,以官名為氏。春秋時期,楚國公族有連敖、連尹的官職,後來這兩個官職就作為姓氏傳了下來。

3、出自姜姓,以祖名為氏。春秋時期齊國公族的後裔,齊國大夫連稱的後代以祖上的名字為姓,稱為連姓。

三 郡望堂號

【郡望】 上黨郡:秦代置郡,所在地為今天的山西沁水以東的地區。《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中有記載,連氏望出上黨郡。

【堂號】 清凍堂:宋朝的時候,連庶、連癢兄弟兩人齊名。連庶很聰明,也很清廉,人們稱他為“連底清”。而連癢對事物看得很清晰、透徹,象冰一樣透明,處理事物很嚴肅,象冰一樣叫人感到涼颼颼的,人們稱他為“連底凍”。清凍堂也有稱為雙賢堂。

此外,連姓的主要堂號還有:“瞻依堂”、“上黨堂”、“武功堂”等。

連姓和廉姓是同一個祖先嗎?

他們是9百年前一對同父異母的兄弟,在一個村。

相關問題答案
連姓的來源?
趙姓的來源具體內容?
孔姓的來源簡介?
遊姓的來源?
鍾姓的來源?
範姓的來源和歷史名人?
滿族金姓的來源?
百家姓肖姓的來源?
袁姓的來源?
孫姓的來源的具體內容?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