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代表什麼意思?
冬至節氣,冬至是什麼意思,冬至代表什麼
及下冬至小常識。
每年的12月22日前後(12月21日~23日),太陽黃經達270度時是二十四節氣的“冬至”。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數九寒天從冬至開始。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
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日出到日沒有10小時左右。冬至以後,隨著地球在繞日軌道上執行,陽光直射地帶便逐漸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漸增長,夜晚逐漸縮短。冬至日雖然太陽高度最低,日照時間最短,地面吸收的熱量比散失的熱量多,冬至後便開始“數九”,每9天為一個“九”。到“三九”前後,地面積蓄的熱量最少,天氣也最冷,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迴圈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有的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還有一些以冬至天氣看後期冷暖的諺語有:“冬至出日頭,正月冷死牛”、“冬至有雨明春暖”等。以冬至風向預測後期天氣的諺語有“冬至南風百日陰”,“冬至一場風,夏至一場暴”。以冬至冷暖預測後期天氣的諺語有:“冬至冷,春節暖”,“明年暖得早”等等。
冬至是什麼意思
“至”是“到頭”的意思,可不是“到”的意思。
什麼到頭了呢?原來是陽光直射點南移或北移到頭了。
北半球在冬至那一天,太陽南移到頭了,該北移了;北半球夏至那一天太陽北移到頭了,該南移了。
這是因為地球的公轉軌道上,有一個“冬至點”。地球執行到冬至點,是冬至的那一刻。天文學可以精確地計算到“微秒級”。冬至點就是“近日點”,這時地球執行的角速度、線速度都是最大。
相反,夏至點上,地球在“遠日點”,角速度、線速度最小。
其實,中國在古代就知道“冬至點”的存在。【幼學瓊林】上講“立秋而桐葉落,冬至而葭灰飛”。葭灰就是蘆葦膜燒成的灰。冬至那一天,把“葭灰”放在地面上,一到冬至那一刻,葭灰會飛起來,表示“冬至一陽生”的“陽氣”把葭灰吹起來了。我沒有試過,但是我不太相信。
冬至是什麼意思?
冬至(Winter Solstice ),是中國農曆中一個 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 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 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 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 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 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至23日 之間。
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 最南端,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南緯23°26') 。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 少了50%。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 北白晝越短。如中國最南端——曾母暗沙( 北緯2°33’)這天的白晝達11小時59分,海 口市約為10小時55分,杭州市為10小時12 分,北京約9小時20分,而號稱“中國最北 端”的黑龍江省漠河縣(北緯52°58‘)也僅 有7小時34分。冬至過後,夜空星象完全換 成冬季星空,而且從今天開始“進九”。而此
時南半球正值酷熱的盛夏。 [1]
比較常見的是,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 風俗。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而南方 則是吃湯圓,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滕州 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 冷之意。各地食俗不同,但吃水餃最為常見 。
中文名:冬至 外文名:Winter Solstice 別名:冬節、長至節、亞歲 代表寓意:冬季的開始 氣候特點:天氣最寒冷 季節:冬季 時間:每年12月21、22日或23日 太陽位置:太陽到達黃經270度 前一節氣:大雪 後一節氣:小寒 風俗活動:祭天祭祖 風俗食物:餃子、羊肉湯 農事活動:施好臘肥、加強防凍 養生:防寒保暖、調整心態 三候:蚯蚓結;糜角解;水泉動 屬性:二十四節氣之第二十二節氣
地理意義
天文座標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太陽執行至黃經270度 (目前處在人馬座),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又稱 為冬至線),
平靜書齋
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白 天最“珍貴”,黑夜最漫長的一日。對北半球各地 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陽高度最低的一日。 就北京市區而言,冬至這天白晝僅有9小時20分 ,而太陽高度也僅有26°42‘。冬至過後,夜空星 象則完全換成冬季星空,而且從今天起開始“進 九”。
點選載入更多
冬至
節氣 更多義項
冬至什麼意思。是幾月幾日
冬至是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冬天降臨,天氣寒冷。一般是陽曆十二月下旬21號左右
日曆上的冬至是什麼意思
冬至,中國傳統農曆中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中國的傳統曆法中,以立春為一年的開始,每個節氣為15天左右,一個月有一個節和一個氣(正月:立春雨水…),但又可能會出一個月有節無氣的情況,那就要潤月,冬至從節氣上來說,表示冬天已經到了,同時也從冬至正式開始數九,到數六九那天正好立春,而三九四九則是最冷的時候,而冬至也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逐漸變長,到夏至又逐漸變短。
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是什麼意思
冬至釋義:
二十四節氣之一,在12月21,22或23日,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間最長
冬至(Winter Solstice)又名‘一陽生’,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1] ,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數九、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23日之間。
冬至是什麼意思
冬至(Winter Solstice)又名‘一陽生’,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 ,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數九、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23日之間。
冬至到底是什麼意思?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南緯23°26')。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如中國最南端——曾母暗沙(北緯2°33’)這天的白晝達11小時59分,海口市約為10小時55分,杭州市為10小時12分,北京約9小時20分,而號稱“中國最北端”的黑龍江省漠河縣(北緯52°58‘)也僅有7小時34分。冬至過後,夜空星象完全換成冬季星空,而且從冬至這天開始“進九”。而此時南半球正值酷熱的盛夏。
比較常見的是,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而南方則是吃湯圓,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滕州等地冬至習慣叫做數九,流行過數九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
冬至是怎麼來的,有什麼講究嗎?
冬至節簡介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後,太陽又逐漸北移。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範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迴圈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冬至節的由來與傳說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冬至傳說之一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凶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就叫其****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裡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麵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冬至傳說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冬至傳說之三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