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習俗?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30日

上海人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上海地處江南,因此,上海的風俗與江南其他地方有不少相同之處。上海開埠以後,日漸成為一個江海通津、人煙稠密、華洋雜居、五方雜處的城市,又給原有的風俗增添新的內容;上海風俗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

·除夕和春節

除夕,又名"年三十",指陰曆一年最後一天或這。-天的晚上,故又稱"大年夜"。除夕的"除"字,原意除去,所以除夕又叫"歲除"。按舊俗臘月廿三日為灶日,應祭灶君。臘月廿四日為小年,從這天起直到除 夕,家家都要打掃衛生,購置年貨,農村要殺豬宰羊,磨糯米粉、做各種點心,醃製各種臘味。另外還要貼年畫。城裡人則往往買些水仙花、臘梅、天竺等插在瓶中以增添節日氣氛。當夜幕降臨時,閤家團聚,吃年夜飯,又叫團圓飯,席上菜餚一般是十分豐盛的。

贊助廣告

夜間通宵不睡,市民一般在家觀看電視節目,名曰"守歲",當新的一年鐘聲敲響時,霎時鞭炮齊鳴,迎接新春。為保證市民安全,在市中心已禁放爆竹,但以其他方式歡度春節。

春節是我國人民最重視的一個傳統節日,一片喜氣洋洋。舊曆正月初一,是我國傳統的新年,初一拂曉,人們都穿戴整齊,閤家向長輩拜年,平輩間相互拜年。長輩還要給孩子們送紅紙包的壓歲錢,祝賀他們增加一歲。初一下午以及初二、初三出外向親友賀年,現在通訊發達了,不少人都用電話或網上拜年。現在可視電話已開始走進人們生活。當你給遠方親朋好友拜年時,對方接聽者的音容笑貌會立即清晰地展現在電視顯示螢幕上。那清晰的聲音,高質量的畫面,能讓你感受到與親朋猶如面對面談話般的親切。

贊助廣告

初四,不少人都買了活鮮鯉魚"接財神"。因"鯉"和"利"讀音相近,再因從水裡抓出活鯉魚穿絲繩貼紅紙的時候,頭尾翹起,像大元寶似的。初一到初五,街巷十分熱鬧,往寺院進香或逛廟市者絡繹不絕。

商號店鋪在初一至初三都告停業,叫做"封關"。有的停業到初五,這是一年中職工們惟一休息的日子。初五接財神,晚上吃財神酒。

·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是上元節,這天晚上稱元宵。鬧元宵算得是件盛事,一般白天吃餛鈍,晚上吃元宵,又名吃湯圓。元宵節,在舊上海城內外好幾處鬧市搭起高大燈棚,各種花燈聚集一起,蔚為壯觀。黃浦江上檣帆林立,有些船隻桅杆上掛起了燈。在郊野田間同樣到處掛著燈,稱做"望田燈",也是預兆五穀豐登之意。"耍龍燈"是郊縣一項熱鬧的節慶表演,在西郊和嘉定南翔一帶尤盛,表演時伴以十番鑼鼓,有時數十條龍燈相會表演搶龍珠。

婦女們在元宵節還要"走三橋",傳說在月色校潔的晚上走過三座大橋,便可終年除卻百病。舊上海城內外,水渠縱橫,橋樑很多,走過三橋是很容易的。在當時去小東門外走一走陸家石橋的人就格外多的了。

·清明節

三月裡清明節,人們藉著掃墓的機會到郊野去踏青。

三月十五日多去龍華寺進香。這一天龍華鎮上廟市極盛。很多人喜歡看桃花,車水馬龍,熱鬧非凡。清乾隆李行南《竹枝詞》寫道:"三月十五春色好,遊蹤多集古禪關;浪堆載得鐘聲去,船過龍華十八灣。""龍華晚鐘"原是上海八景之一。

三月二十三日崇祀天后誕辰,祈求天后神佑,上海的閩界客商,希望能在海上"安瀾利適"。當時天后宮裡信徒供祀天后,並邀戲班子演戲。

·立夏節

四月裡立夏節,上海郊縣農民取麥粉和糖製成寸許長的條狀食物,稱麥蠶,人們吃了,......餘下全文>>

上海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上海傳統習俗介紹:

丁祭:上海舊時在春秋第一個“丁日”祭祀孔子,稱為“丁祭”。嘉定的孔子廟是丁祭的活動場所,典儀相當隆重。

浴佛和誦經法會:農曆四月初八日,傳說是佛祖釋迦牟尼降生之日,滬上寺院都得舉行 浴佛和誦經法會,同時山門外有廟會舉行。

清明出會:上海舊俗在清明節、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初一日,有舉行祭臺會的儀 式。“出會”時排場講究,前呼後擁,場面熱鬧。

放爆竹:年初一放爆竹,是上海人自古以來辭舊迎新的習俗,人們祈望著在新的一年裡開門大吉。這天人們服裝簇新,彼此拜年。

張燈猜謎:正月十五元宵張燈猜謎,弄堂裡的小孩拉著兔子燈四處玩耍。黃浦江 中船桅和兩岸高樓燈火閃閃、五光十色。

龍華晚鐘:每年除夕之夜,龍華古寺都會舉行撞“龍華晚鐘”活動,人們歡聚在龍華古寺,撞108響“龍華晚鐘”,祈安祝福。撞鐘、聽鍾,燒頭香,品嚐越年面,觀看百名和尚迎新祝聖延壽普佛儀式。

上海人過春節有什麼風俗習慣

上海人在臘月廿五要祭城隍,這是春節期中的重大活動之一。歷明清兩代相沿不輟。

海人過春節較注重的有兩個舊俗,一是吃年夜飯;二是逛城隍廟。上海人對年夜飯很講究,以前進入臘月就開始張羅,雞、鴨、魚、肉、南貨、北貨、果品、糕點、糖果、瓜子,樣樣力求辦理齊全。年夜飯菜餚,煎、炒、炸、燴,樣樣都有,色、香、味、形,都達完美。主婦大顯身手,男士外出採辦。整個臘月闔家歡樂融融,“學富五車”、“日進斗金”,種種吉語都可帶來一家的溫馨氣氛。

舊時過年,城隍廟、土地廟、文廟都是遊樂集中的地方。各行各業休歇歡度佳節,人們都找寄興場所。早先城隍廟的內園、萃秀堂、點春堂等處,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開放,免費讓遊人觀賞。於是遊人雲集,川流不息。遊園出來即是商場,吃的、用的、看的、玩的樣樣都有,逛城隍廟成為上海的一個重要的地方習俗。

現在,上海人過年有了新時尚,除夕之夜一家人下館子吃飯。也就是說選擇一家合意的菜館或飯店,事先預定下席座和菜譜,到除夕夜晚來這裡吃年夜飯,歡度春節。近年來這種新時尚趨向日漸普及,大飯店和中小型菜館都有年夜飯席座,這說明上海人在各方面都在趕時髦,迎新潮。

除夕夜上海的眾多歌舞廳,成了青年人徹夜歡歌樂舞的場所,不再是守在家裡的電視機旁,而是好友相攜,唱歌跳舞,盡情歡暢。

現在上海人的拜年方式也越來越時髦了,一束節日鮮花、一張精美的賀卡或一個禮儀電報,都表達了人們的美好情誼。過去登門拜年,難以全面兼顧,如今BP機拜年已成風,“888”(“發發發”諧音)和“59”(“節日愉快”的代號)已成BP機拜年的流行語。近幾年隨著行動通訊和電腦的普及,手機、e-mail和QQ又成了時尚人士拜年的新選擇。上海電視大樓的可視電話拜年,已成為與海外親友和臺灣親屬顯像對話最熱門的業務。上海人過年洋溢的一片新潮氣息,已逐漸融進習俗,形成新時期的社會民俗。

上海有什麼特色的風俗

上海的各種美食街頗受各地遊客歡迎,其中著名的有云南路美食街、黃河路小吃街、乍浦路美食街、吳江路美食街、天鑰橋路餐飲街、仙霞路休閒小吃街等。 隨著上海與周邊地區聯絡日益密切,在通向江浙兩省的318國道上,崛起一條4公里長的“海鮮一條街”,金粵漁村、雲都海鮮城、天天漁港等不同消費層次的餐館飯店,每天都吸引著各方來客。 雲南路:上海人下“館子”去的最多的要數雲南路了。不僅長安餃子樓、金陵酒家、三和樓菜館、老正興菜館等日漸興隆,並且弄口過街樓下也開始設攤供應宵夜,成為滬上聞名的美食街。雲南路上最有名的當屬北京烤鴨和小金陵鹽水鴨。還有“鮮得來”排骨年糕,“小紹興”的白斬雞,“南翔”的小籠包,天津狗不理包子,山東水餃,“老四川”火鍋等,當然最讓人“牽腸掛肚”的要數“新疆烤羊肉”了,老遠就能聞到羊肉的香味,2元錢買上一串,讓你離開雲南路的時候都有些戀戀不捨。於是有人戲言:“步入雲南路,口福,口福,淌下口水無數”。 交通:220、575、781、782、783路淮海東路終點站,途經雲南路在延安東路上設站的有01、127、202、775、980路,隧道三、五、六線。在金陵東路設站的有42、123、126、503、926路(東向),在淮海東路設站的有42、126、920、926路(西向)。 黃河路:從南京路拐進,你會感覺進入了一條森林之路,高大密集的餐館門牌在向你頻頻招手。你已經進入了一條生猛實惠的餐飲超市。 交通:地鐵二號線人民公園站、地鐵一號線人民廣場站或新閘路站、136路黃河路終點站、210路北京西路終點站、途經黃河路在南京西路上設站的有20、37、921路,在北京西路上設站的有15、21、64、801、939路。 乍浦路:虹口著名的美食街,緊鄰市級商業街四川北路,這裡匯聚著各地特色菜餚的飯館、酒樓,是滬上中產階層宴請、聚會的首選。 交通:100、848路乍浦路終點站、63、563路吳淞路終點站,61路天潼路終點站,途經乍浦路,在海寧路上設站的有6、13、14、17、25、147、220、223、510、922路。在天潼路上設站的有19、65、928路。 吳江路的小楊生煎 粗粗地掰一掰手指頭,上海灘的生煎饅頭店少說也有幾百家,比STARBUCKS 的咖啡店要壯觀多了。甚至聽上海的朋友講過這樣一段話,“阿拉等情人超過五分鐘,就要發幾句牢騷了,但等生煎饅頭就沒問題。”可見這小小生煎對於上海人是怎樣的重要。小楊生煎是家有著7年曆史的生煎店,個大湯多是特色,每一隻都像嬰兒的小拳頭那麼大,金燦燦的,皮薄如紙,卻薄而不破,互不粘連,肉餡是用剁碎的豬肉,加上醬油、蔥薑末、花椒麵、香油調製成的。 地址:吳江路54號、60號 避風塘的九肚魚 避風塘做的是地道的港式點心,九肚魚是一種海魚,潮汕人稱“豆腐魚”,“造型”特別,像大個兒的泥鰍,肉質有點灰白色,而且綿軟少骨,用筷子夾,就得小心了,稍一用力,可就“分屍”了。油炸時加上面粉拖,形狀美觀,色澤金黃,口味鹹、鮮、香,口感外焦裡嫩,夾起一塊就往嘴裡送,湯汁和肉質吸滿油水,嫩滑得像豆腐。不過現在外面 “大興”的避風塘太多了,吃九肚魚一定要認準正宗的6家。 地址:長樂路175號 打浦路1號金玉蘭廣場 南京西路1333號 張楊路501號第一八佰伴 海寧路358號國際商廈 吳中路1258號(合川路口) 四海游龍的鍋貼 鍋貼是四海游龍的特色,鍋貼的樣子也比較反傳統,是條狀的,長長扁扁的,乍一看有點像北京的褡褳火燒,又感覺更像日本蒸餃。吃這樣的鍋貼覺得比較特別,沒有本地鍋貼那麼油膩,味道不錯。 地址:龍川路121號 田林東路456......餘下全文>>

上海人什麼風俗習慣,什麼性格,什麼飲食習慣

吃得很甜,性格精明

上海結婚的習俗

這個我也碰到過了,我老婆是北方的,我是上海的,然後我家上門過去要禮錢,要100萬,女方再返還;然後我家也不肯出

後來我們合計了一下,組織新家庭一致對外,採取瞞騙的方法對付雙方家長,先告訴上海方面那邊不要禮錢了,然後自己組織現金,大規模申請信用卡套出現金後,再告訴北方方面上海把錢準備好了,存在借記卡裡,告訴上海家長,卡里沒錢,只是個形式,給女方一個面子,其實裡面有錢,密碼告訴女方家長,事情就了了,皆大歡喜,女方家長退的錢是給我們的,直接還掉信用卡還有多的

這個關鍵是要雙方達成默契,千萬新家庭不能吵不能生氣,你們2個一鬧就完了,只要你們2個合作,天下無敵

上海老人去世有哪些習俗

尊敬的百度使用者您好!

歡迎使用百度知道!很高興為您解答!

老年人去世後一般都有做七的習俗,老年人去世做七習俗是哪些?在這裡為大家介紹老年人去世做七的習俗和犯七的禁忌。

“一七”一般叫“頭七”或首七,通常在第六天就開始,據《杭俗遺風》上說:做七須在第六日上,故名曰“敲六頭兒”,要用土地廟的和尚來做,首七要敲打。內容是拜十五懺,掛功德畫,張掛榜文,只是不放焰口,只觀一下燈就結束。

二七在死後第十四天,杭州的遺風認為二七與煞期不遠,因此要兼做煞七的法壇或輪做送七,相對而言,二七的做法比較簡單。

三七由和尚念受生經,晚上要放焰口,焰口是梵語的音譯,就是佛教中地獄裡餓鬼王的名稱,據說它肚大如山,喉嚨細如針,一切飲食到了它的嘴邊,都化為灰炭。也有的說焰口渴望飲食,所以口吐火焰,因而被稱為“焰口”。而當地的習俗對放焰口則是從實際意義上來理解並執行的,死者的親屬為了避免死者投生餓鬼,因而遍施飲食於鬼神。儀式是這樣的,一般在黃昏時候,喪家取一些乾淨的水,和一些米飯糕餅之類,右手按器,口唸咒經,後來改為口稱如來佛的名號,再取出食器,把這些食物都倒在地上,意思是佈施和超度了餓鬼。

做四七時大多由親戚朋友出錢請和尚唸經,另外家人也準備酒食、供羹飯、焚紙進行祭奠。五七按照風俗習慣應該請道士來做,大的法事要請九員,小的也要請三員。最體面的五七是道士遊街都坐上憲轎,上罩紅傘,手執如意,走到廟觀中去。

《紅樓夢》第十四回中講到“這日乃五七正五日上,那應佛僧正開方破獄,傳燈照亡,參閻君,拘都鬼,筵請地藏王,開金橋,引幢幡;那道士們正伏章申表,朝三清,叩玉帝;禪僧們行香,放焰口,拜懺水。”這是五七中比較講究的一種做法。當地民俗認為這一天是亡靈回家省親的日子,有的喪家還在靈堂前設桌椅,做麵人形,並在牆邊靠一把梯子,作為死者的魂靈憑梯返鄉之用。六七一般是由女婿來操辦,杭州的遺風是六七以前,都只用素菜祭靈,

六七這一天,要由女婿來開葷。如果女婿較多,可以免做,如果沒有女婿,則由親戚中的小輩者代替。

七七又稱“斷七”,四川地區叫“封七”,這一天只放焰口。七七做完後,四川人的習俗是要由僧人和道士建壇祭禱,表示七七法事的結束。 在民間特別貧窮的家庭,做七僅是哭祭一番。富裕的人家不光請僧、道唸經安慰亡靈,還要作紙紮的樓閣房屋,內建錫箔元寶,扎金銀山,山上還要飾草木鳥獸等物。祭祀時,把這些紙紮物都在墓前火化。安徽合肥地區把紙紮的樓閣叫做“庫”,“庫”是有一定規格的,必須高七尺,闊三尺,厚一尺。尤其重視第五個“七”的祭祀,到時除本家去祭祀外,親友也攜帶紙錢或錫箔元寶去助祭,近代還有的人帶實物金錢。做完後喪家還設酒宴款待。

逢到做五七,即使貧窮的人家也要想辦法燒一點紙。民間把這樣做七叫做““燒七”。在做七中,民間還有一些須迴避的禁忌,比如在湖北與安徽交界的地方,那裡流行一種犯七的禁忌,如果喪家在做七時,正好趕上農曆初七、十七和二十七,就是犯七了,犯七是不吉利的事情,但民間也有辦法避開它,方法就是請道士做齋,少則一天,多則七天這樣才能把不吉利躲過去。這裡還有一種規矩,如果喪家沒有做滿七七,孝子就不能到別人家去,也不能理髮。總之,民間葬後的做七,是一種充滿了親屬寄託哀思的行為,又夾雜著不少迷信觀念的習俗。

本解答由【謝小夫】友情提供! 若有不足之處望諒解, 希望本次解答對您有幫助! 望您能及時【採納】,在此表示謝謝!有緣下次再見!!!!

...餘下全文>>

上海人不懂的習俗用上海話怎麼說

niang 第二聲 ning 第一聲 ku-wyu 第二聲 fa 第一聲 dong 第四聲

娘 寧 看 伐 懂

“看”這個字 上海話發音很難打~ 先發 “克”的音 然後“烏”的後伴音 別發W出來 實在不會問周圍的上海人“看”怎麼說~

上海那的人怎麼樣,好不好,那邊需要注意什麼嗎,有什麼習俗,

如果你見到一個上海人在早晨用開水沖泡昨日剩下的米飯,並以此為早餐津津有味地吃起來,請你不要嘲笑,這是上海人最具地方特色的早餐。

在上海,“蕩馬路”是人們下班後,週末,雙休日以及節假日最流行的休閒方式。如果你是個青年小夥子被一個年輕漂亮的上海女孩子相約去蕩馬路,小心點!她就要愛上你了。

走親戚你要記住帶點禮物。你一到,主人會寒暄一番,然後才就坐,一般有人作陪。宴請時主人未入席,請你不要急著動筷,要等主人到位大家才開始進餐。客人未喝完酒,主人不會先吃飯。宴席散恭,主人不讓客人收拾碗筷,並且再次上茶,煙,糖果,瓜子等。有客人在,主人不掃地不打罵孩子。客人告辭,主人一定要相送,一般要送出弄堂口,也有送到車站或送上車。

在上海人的婚宴中,宴席開始時你一定要記住祝願新郎新娘“百年和好,白頭到老”;宴席過半後,新娘再一次換裝(一般在宴席中要換三套服裝),在新郎的陪同下向參加婚宴的來賓敬酒點菸。記住你一定要大大方方地接受,不要推讓,否則會讓人不高興。 以下,來看看我們所在的上海城舊時是如何“過年”的,在這一段時間中有些什麼精彩的活動,從中也能大致看到我們民族歡度這一大節的一般習俗。

臘月廿三(過小年):搞衛生,做糖糕,送灶君菩薩上天。

臘月廿四~年卅:迎春日,準備過年,採購年貨、貼春聯等。

臘月廿五~廿八:擇一晚謝年、謝神。

年廿九:小年夜

年卅:除夕,祭祖,吃年夜飯,守歲。

正月初一:開門大吉,放開門炮仗,開始拜年。

正月初二:後半夜,接灶君菩薩。(接灶有多種說法,有說在年卅的,初四午後的)

正月初三:小年朝,禮佛祭祖,女婿去妻家拜年。

正月初四夜、正月初五凌晨:接路頭(迎五路財神)

正月初六:送窮。

正月初七:人日,稱體重,為小姑娘穿耳洞戴耳環。

正月初八:穀日,徐王廟廟會。

正月初九:玉皇大帝生日,善男信女去玄妙觀進香。

正月十五:元宵節,鬧花燈。

禁忌:

●年夜飯不能吃完,要剩一點;要講吃好不可講吃完;剩飯用紅紙封好稱“隔年飯”。

●年初一不能吃湯淘飯(泡飯),不掃地,不倒垃圾。

●正月十五之前不吃豆腐。

●正月初十之後不拜年。

相關問題答案
上海的習俗?
上海的風俗?
彝族火把節的習俗?
冬至的習俗?
立冬的習俗?
中國中秋節的習俗?
乞巧節的習俗?
正月初三的習俗?
上海的風水?
萬聖節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