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二十四節氣的傳說?
二十四節氣的傳說
關於二十四節氣,各地有很多民間傳說,其中一個傳說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浪子,家中頗為富有。可這浪子不知時令節氣,不好好種田,成天只知花天酒地,吃喝玩樂,坐吃山空,把父親留下來的一份祖業吃光了,後來只好向親戚借貸。
時間長了,親戚都不理他了。他只好向舅舅借衣服去當,把舅舅僅有的幾件衣服也當得差不多了,只剩下一件稍值錢一點的棉襖了。
正月初一這一天,浪子名為上門給舅舅拜年,實際上就是為了借這件棉襖。一看舅舅把棉襖穿在身上,天氣又是那樣的冷,也沒好意思開口讓舅舅把這件棉襖脫下來。
好不容易等到到了二月份,浪子心想:舅舅這些時可能不會穿棉襖了,於是來到舅舅家。舅舅一聽說他要借棉襖,就說:“二月二十八,凍死雞和鴨。”浪子一聽,沒門兒,只得走了。
到了三月份,天氣逐漸轉暖。浪子心想:舅舅這些時可能不會穿棉襖了,於是來到舅舅家。舅舅一聽說他要借棉襖,就說:“三月三,凍死單身漢。”
浪子知道舅舅是個單身漢,一聽這話又沒門兒,只得走了。
到了四月份,天氣更暖和了。浪子心想:舅舅這些時可能不會穿棉襖了,於是又來到舅舅家。舅舅一聽說他還是要借棉襖,就說:“四月二十,凍斷樹枝。”浪子一聽,知道借棉襖又沒門兒,只得走了。
到了五月份,人們都穿單衣孔浪子心想:現在去借棉襖,舅舅還有什麼話說?誰知舅舅卻說了一句:“吃了五月粽,寒衣不可送。”
到了六月份,天氣熱得很,人們都打起赤膊來了。浪子心想:我六月三伏天去借棉襖,看你還有何話說!誰知舅舅卻說:“人是不毛蟲,單怕六月天的冷北風。”
到了七月份,天氣仍然很熱,浪子又找舅舅開口借棉襖。舅舅說:“吃了七月半的飯,放牛兒子堤坡站。”這意思很明白:
天氣冷起來了,棉襖借不成了。到了八月份,浪子不死心,又去找舅舅。舅舅說:"八月十五雁門開,雁兒頭上帶霜來。”開始下霜了,誰還願把棉襖借出去?
到了九月份,浪子還是不死心,又去了舅舅家。還沒有開口,舅舅說:“起了重陽風,蟲子螞蟻都要準備過冬—你就不要再打我件棉襖的主意J o我以前接濟你,實際上是害了你。你以後借東西典當是沒有門了,我有也不會借給你J o你還是好好種田,自己養活自己吧!”
後來浪子回頭,勤扒苦做,終於積起了一份家業。
這則民間傳說中講述的,其實是節氣的故事。“二月二十八,凍死雞和鴨”,講的是雨水節氣;“三月三,凍死單身漢”,講的是驚蟄節氣;“四月二十,凍斷樹枝”,講的是穀雨節氣……依此類推。
立春
今天是立春,自古以來,立春時皇朝與民間都有很多祭祀、慶賀活動,除大家熟知的吃春盤、春餅外,還有打春牛。“打春牛”的民俗盛行於各地,其儀式由各府縣執行,在某縣誌上有描述:“立春前有司迎句芒神於東郊,裡市各扮故事表演,曰慶豐年。民之男女攜兒女看春,俟土牛過各以豆麻撒之,謂散痘消疹。立春日祀芒神聖,鞭土牛畢,民爭土塊歸置牲圈,取畜養蓄息也。是日喜晴厭雨,歌曰:但得立春晴一日,家夫不用力耕田。”
這說的是立春日前一天,先把用泥土塑造的土牛放在縣城東門外,其旁要立一個攜帶農具揮鞭的假人作“耕夫”,以示春令已到來,農事宜提前準備。立春日當天,官府要奉上供品於芒神、土牛前,於正午時舉行隆重的“打牛”儀式。吏民擊鼓,官員執紅綠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然後交給下屬及農民輪流鞭打,打春牛頭象徵吉祥,打春牛腰象徵五穀豐登,打春牛尾象徵四季平安,無論鞭打春牛的哪個位置,都象徵著驅寒和春耕的開始,把土牛打得越碎越好,隨後人們要搶土牛的土塊,帶回家放入牲圈,象徵興旺。當天如天晴則預示著豐收,若遇雨則預示年景不佳。
另外,......餘下全文>>
二十四節氣來歷小故事
查閱的來,希望你滿意……!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隨著中國曆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立春
二十四節氣之一。春季開始的節氣。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節,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開始,其農業意義為“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概括了黃河中下游農業生產與氣候關係的全過程。中國幅員遼闊,地理條件複雜,各地氣候相差懸殊,四季長短不一,因此,“四立”雖能反映黃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立”的具體氣候意義卻不顯著,不能適用全國各地。
黃河中下游土壤解凍日期從立春開始;立春第一候應為“東風解凍”,兩者基本一致,但作為春季開始的標誌,失之過早。
中國氣候學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上的始日劃分為春季開始,......餘下全文>>
二十四節氣有什麼歷史起源
由於歷史上中國的主要政治、經濟、文化、農業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
早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代,漢族勞動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執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之間的關係,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到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
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淮南子》一書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 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的小故事
wenku.baidu.com/...2.html
關於二十四節氣的來源及其相關的知識?
二十四節氣只是在我國使用,並不是全球通用的。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紶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隨著中國曆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二十四節氣由來及習俗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二十四節氣的習俗(有的節氣時間前後有習俗,有的節氣沒有)
立春 鬥指東北。是二十四個節氣的頭一個節氣。習俗就是中國的春節,過年了,閤家團聚,吃大餐,放鞭炮,穿新衣,走訪親友!
雨水 鬥指壬。太陽黃經為330度。
驚蟄 鬥指丁。太陽黃經為345度。2月2龍抬頭差不多在這前後,習俗剃頭!
春分 鬥指壬。各地農諺有:“春分在前,鬥米鬥錢”(廣東)、“春分甲子雨綿綿,夏分甲子火燒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種瓜豆後插秧”(湖北)、“春分種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種麻種豆,秋分種麥種蒜”(安徽)。 習俗就是農作時間到了,要種植了。
清明 鬥指丁。太陽黃經為15度。在清明節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門口插上楊柳條,還到郊外踏青,祭掃墳墓,這是古老的習俗。
穀雨 鬥指癸。太陽黃經為30度。穀雨就是“雨生百穀”。諺雲“穀雨前後,種瓜種豆”。
立夏 鬥指東南。太陽黃經為45度。
小滿 鬥指甲。太陽黃經為60度。
芒種 北斗指向已。太陽黃經為75度。芒種前後,我國中部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雨量增多,氣溫升高,進入連綿陰雨的梅雨季節,空氣非常潮溼,天氣異常悶熱,各種器具和衣物容易發黴,所以在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叫“黃梅天”。
夏至 北斗指向乙。太陽黃經為90度。
小暑 鬥指辛。太陽黃經為105度。端午節在此前後,習俗家家戶戶驅邪,撒雄黃,掛艾葉,賽龍舟吃粽子,小孩子掛彩繩。
大暑 鬥指丙。太陽黃經為120度。
立秋 北斗指向西南。太陽黃經為135度。 習俗吃西瓜,打邪!(長江中下游區域)
處暑 鬥指戊。太陽黃經為150度。
白露 鬥指癸。太陽黃經為165度。習俗,七夕節,牛郎織女相會,女生乞巧。中元節,俗稱鬼節,夜晚不出門,燒紙祭奠故人!
秋分 鬥指已。太陽黃經為180度
寒露 鬥指甲。太陽黃經為195度。
霜降 太陽黃經為210度。習俗九月九重陽節,老人節,登高望遠!
立冬 太陽黃經為225度。
小雪 太陽黃經為240。
大雪 太陽黃經為255度。
冬至 太陽黃經為270度。習俗,南方冬至大如年,北方吃餃子!
小寒 太陽黃經為285度。
大寒 太陽黃經為300度。習俗臘八節,吃臘八粥!送灶王爺!
★節氣歌
種田無定例,全靠看節氣。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
驚蟄烏鴉叫,春分滴水乾。清明忙種粟,穀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芒種大家樂,夏至不著棉。
小暑不算熱,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墊,處暑動刀鐮。
白露快割地,秋分無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
......餘下全文>>
有關二十四節氣夏至小故事
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古時夏至日,人們通過祭神以祈求災消年豐。《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疫癘、荒年與飢餓死亡。《史記·封禪書》記載:“夏至日,祭地,皆用樂舞。”夏至作為古代節日,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遼代則是“夏至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遼史》),清朝又是“夏至日為交時,日頭時、二時、末時,謂之‘三時’,居人慎起居、禁詛咒、戒剃頭,多所忌諱……”(《清嘉錄》)。
所謂夏至,就是一年中白天時間最長的一天。聽說夏至夜可是有魔力的哦!在仲夏夜12點的時候,所有的精靈都會出來玩,她們如果聽到了人們在那一刻許下的願望,就會幫助人們實現,精靈們還會在你的眼皮上滴上一滴神奇的藥水,它會讓你愛上醒來後第一眼看到的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