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傳統服飾?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05日

黎族有哪些特色?

黎族雖然沒有本民族文字,但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口頭文學。其形式活潑,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世代相傳。主要包括故事、傳說、神話、童話、宗教家譜等。比較著名的有《人龔的起源》、《五指山大仙》、《洪水的傳說》、《甘工鳥》、《鹿回頭》等。既反映了社會歷史,總結生活經驗,傳播各方面的知識,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也寄託了黎族人民的美好希望和追求。

黎族樂器

黎族樂器來源於生活

傳統的黎族樂器,無一不與生活息息相關。資料介紹,最早出現的樂器是獨木鼓,據黎族古民歌傳述,遠古時候因雷公擊倒大樹,燒樹木成洞,黎族祖先就擊木洞呼眾圍獵,後來人們用牛皮或鹿皮矇住大洞口,敲起來咚咚作響,以作招眾、祭祀和樂器使用。

贊助廣告

叮咚木也是較早出現的打擊樂器。古時,黎族人民砍山種山蘭,山豬經常在夜間出來糟蹋山蘭稻,為了保護山蘭稻,看山蘭的人,就在山寮吊起兩根木杆,打擊後就響起叮咚聲,以驅趕山豬,後來發展成為跳舞娛樂用的打擊樂器。

黎族樂器主要有八大件

歷史史書對黎族傳統樂器有著零星的記載,宋初的《太平環宇記》雲:“瓊州聚合推鼓歌樂。”據老藝人相傳,黎族傳統樂器以清康乾年間最為盛行。

黎族俗語:歌聲不停,笛音不止。這個俗語反映了黎族的民間樂器與民歌一樣歷史悠久。

據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會會長符策超介紹,黎族樂器不少於40種,傳統樂器主要有:獨木鼓、叮咚木、口弓、哩咧、嗶噠、口拜、鼻簫、灼吧等八大件。

贊助廣告

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王海昌一直以來對黎族樂器有深入的研究,他說:“黎族傳統樂器取材於大自然中的各種竹木、畜獸皮原料,經過手工加工而成樂器,散發著原始社會的生活氣息。黎族樂器是人們崇尚自然的生動體現,是原生態音樂的遺存。”

baike.baidu.com/...kVUmnm

黎族人的相貌特徵 20分

現只是一些群眾儲存有黎族傳統服飾及生產、生活工具,棉麻製品有男女上衣、女筒裙、頭巾、木棉布料、麻布料、麻被、麻袋等。黎族婦女服飾主要有上衣、下裙和頭巾,黎族女上衣長61釐米,腰圍55釐米。麻布料長3.08米,寬25釐米,木棉布料長4米,寬17釐米,麻布料首公上衣,衣為灰色,仿銅紋,黑色淺綠,衣長76釐米,腰圍57釐米,衣袖通長115釐米。首飾品有銅耳墜、銀耳環、銀項圈、銅鈴、銀手鐲、銀質袍鈕釦、銀戒指等。生產、生活工具有木竹藤製品、織錦工具、獨木舂血,編壓斗笠工具、紡紗工具、園木平耙、藤籮、藤罐、獨木凳、捕魚工具、獰獵工具、籮筐、斗笠、獨木牛鈴、男女刀簍、陶瓷、陶罐等生產、生活用品。藤罐有一圓形蓋子,通體呈褐黃色,高16釐米,口徑10釐米,底徑12釐米;捕漁工具用麻的糾維織的,直徑58釐米,陶瓷是黎族自己制燒的,褐色,素面完整,肩部有7個乳針鈿,口徑23釐米,高38釐米,底徑22釐米。

女上衣、筒裙、棉質布料、麻質布料、頭巾、腰帶、綵帶等,其中頭巾的兩側繡有漢文字,巾長155釐米,寬23.5釐米。黎族女上衣衣的款式前下襬長,後下擺短,衣胸兩側繡花紋,長55釐米,腰圍40釐米,衣袖通長106釐米,筒裙長50釐米,腰圍38釐米,棉質布料綵帶長4米,寬20釐米,這個綵帶是黎族結婚時習慣繞在床頂邊。服飾式樣都顯現出多樣化的特點。首飾品有銅耳墜、鉛手鐲、銀質鈕釦、珠子、耳鈴、腳鐲、項飾、髮飾等,銅耳墜頂部有一彎扣,下端一彎勾,橙黃色,鉛質手鐲:鐲身鍛成一簿鉛片圈,內平滑,外原兩凸起的鉛片彎勾而成,表面有繩紋,弦紋。生產、生活工具有藤箱、藤蘿、竹笠、魚籠、露兒葉席、狩獵工具、捕漁工具、多種獨木器物等。

黎族的傳統文化 10分

黎族沒有形成統一的宗教信仰,各地均以祖先崇拜為主,也有自然崇拜,個別地區還殘留著氏族圖騰崇拜的痕跡。黎族信鬼,特別是祖先鬼,祭祖先是黎族的重要宗教活動,以求祖先保家人平安。 黎族人們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偉績,並告誡後人,女子繡面、紋身是祖先定下來的規矩,女人若不繡面、紋身,死後先祖不相認--祖先崇拜。

黎族服飾風格獨特,無季節之分。黎族男子一般上身穿無領對胸無鈕釦麻衣,腰間前後各掛一塊麻織長條布,頭上纏紅布或黑布,形狀有角狀和盤狀。婦女的裝飾一般穿對襟或偏襟,直領或圓領上衣,上衣邊沿繡花,並綴以貝殼、銅錢、穿珠等飾品,黎族女性習慣頭帶花巾,下身穿筒裙,再加上頭髮紮成球形,黎族婦女以前有紋身的傳統習慣,現已不多見。再加上插上個銀簪或者骨簪。每年三月三,黎族人民都會穿上他們獨特的服飾為大家展示他們獨特的魅力的。

黎族人民很早就懂得利用木棉做為紡織的原料。公元五世紀的時候,黎族的紡織工藝就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黎錦配色以黑、棕為基本色調,青、紅、白、藍、黃等色相間,花紋圖案有人物、動物、植物、山水和吉祥物等一百二十多種。除筒裙外,用黎錦做的花幅、壁掛、花帶、掛包等工藝品頗受人民的喜愛。

黎族有什麼習俗?

黎族是一個尚禮的民族,禮儀在黎族社會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黎族禮儀有著豐富的內容,涉及了生產、生活的多個方面。

宴席禮儀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飲食禮儀。用餐時,對男客先酒後飯,對女客先飯後酒。賓主分開對坐。請酒時,主人先雙手舉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請酒,然後自己把酒一飲而盡。接著,把米酒逐個捧給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後,主人還給每個嘴裡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飯,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飯吃飽。

和解禮儀在海南省黎族地區,有一種和解的禮儀,黎語稱為“蕊岔”,意為“給好色”。械鬥雙方,若想停戰講和,言歸於好,就各派一名寡婦出面充當調解員。雙方同時也各出一位代表。寡婦先把若干個銅錢投入一盆清水中,雙方代表從水中取出銅錢,互相揩抹一下對方的眼睛。然後,互相接過雙方的錢往腦後拋掉。最 後,互相敬酒,以示和解。

播種禮儀海南黎族一般在農曆2月春分前後種植早稻,7月立秋前後種 植晚稻。每季插秧前,都得由畝頭先摘採帶有綠葉的小樹枝,掛在自家門口上,然後畝頭的妻子身穿新衣服、新筒裙,一大早先在田角插上100株秧苗,並在旁邊插上樹葉與紅藤葉,表示稻魂有主。此後村裡一般婦女才可下田插秧。開始插秧第一天,畝頭及妻子白天不能躺在床上休息,路上遇到別人也不能講話。民間認為,白天臥床休息,會使婦女們插秧的速度減慢;同外人講話,會走漏風聲,帶走好運,不利於稻穀生長。

喪葬禮儀在海南黎族,當病人在彌留之際,家中人仍要喂水餵飯,表示孝敬。親人離世後,以鳴槍報喪,親友們在一起商量喪葬儀式。寨中親鄰抬豬、挑酒前來相助。給死者洗身換上新衣服,衣服必須反著穿。死者如果是女性,還要在其臉上抹上灶底黑灰,以示生前勤勞,到了陰間會歡迎。

黎族風俗,生前不做棺木,認為不吉利,人死後,由眾兄弟上山伐木製棺木。棺木按黎家習規分為四等,一等棺木用荔枝、黑墨、山絲等好木質製做,使用者喪事以殺牛為祭口,其餘三種以殺豬為祭品。二等是用樹皮製做,三等是用竹子編制的竹棺,四等是露兜席棺。

祭禮禮儀祭祖儀式海南黎族人,每年農曆七月十四日,要舉行民間祭祖活動。這天,各家各戶殺雞買肉並以五色紙剪成紙衣祭祀祖先。晚上,每戶人家由小孩在家門口插上幾枝香,以祭那起無人供祭的祖先。

祭稻公稻婆儀式黎族人在每年稻穀成熟時,要舉行稻公稻婆祭禮儀式。由“畏雅”(帶頭犁田人)到每塊田裡捆紮四根稻穀,象徵著稻公和稻婆,上放置一小團米飯,求稻公稻婆吃飽,代為看管守護稻穀,以保佑豐收以及全體村民平安。稻公稻婆平時由畏雅保管,置於穀倉低層,次年收割後,才能將它釀酒分給眾人。

黎族的風俗習慣,聚集地和主要節日簡介

風俗習慣:

宴席禮儀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飲食禮儀。用餐時,對男客先酒後飯,對女客先飯後酒。賓主分開對坐。請酒時,主人先雙手舉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請酒,然後自己把酒一飲而盡。接著,閥米酒逐個捧給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後,主人還給每個嘴裡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飯,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飯吃飽。

和解禮儀在海南省黎族地區,有一種和解的禮儀,黎語稱為“蕊岔”,意為“給好眼色”。械鬥雙方,若想停戰講和,言歸於好,就各派一名寡婦出面充當調解員。 雙方同時也各出一位代表。寡婦先把若干個銅錢投入一盆清水中,雙方代表從水中取出銅錢,互相揩抹一下對方的眼睛。然後,互相接過雙方的錢往腦後拋掉。最 後,互相敬酒,以示和解。

播種禮儀海南黎族一般在農曆2月春分前後種植早稻,7月立秋前後種 植晚稻。每季插秧前,都得由畝頭先摘採帶有綠葉的小樹枝,掛在自家門口上,然後畝頭的妻子身穿新衣服、新筒裙,一大早先在田角插上100株秧苗,並在旁邊插上樹葉與紅藤葉,表示稻魂有主。此後村裡一般婦女才可下田插秧。開始插秧第一天,畝頭及妻子白天不能躺在床上休息,路上遇到別人也不能講話。民間認為,白天臥床休息,會使婦女們插秧的速度減慢;同外人講話,會走漏風聲,帶走好運,不利於稻穀生長。

喪葬禮儀在海南黎族,當病人在彌留之際,家中人仍要喂水餵飯,表示孝敬。親人離世後,以鳴槍報喪,親友們在一起商量喪葬儀式。寨中親鄰抬豬、挑酒前來相助。給死者洗身換上新衣服,衣服必須反著穿。死者如果是女性,還要在其臉上抹上灶底黑灰,以示生前勤勞,到了陰間會歡迎。

黎族風俗,生前不做棺木,認為不吉利,人死後,由眾兄弟上山伐木製棺木。棺木按黎家習規分為四等,一等棺木用荔枝、黑墨、山絲等好木質製做,使用者喪事以殺牛為祭口,其餘三種以殺豬為祭品。二等是用樹皮製做,三等是用竹子編制的竹棺,四等是露兜席棺。

祭禮禮儀祭祖儀式海南黎族人,每年農曆七月十四日,要舉行民間祭祖活動。這天,各家各戶殺雞買肉並以五色紙剪成紙衣祭祀祖先。晚上,每戶人家由小孩在家門口插上幾枝香,以祭那起無人供祭的祖先。

祭稻公稻婆儀式黎族人在每年稻穀成熟時,要舉行稻公稻婆祭禮儀式。由“畏雅”(帶頭犁田人)到每塊田裡捆紮四根稻穀,象徵著稻公和稻婆,上放置一小團米飯,求稻公稻婆吃飽,代為看管守護稻穀,以保佑豐收以及全體村民平安。稻公稻婆平時由畏雅保管,置於穀倉低層,次年收割後,才能將它釀酒分給眾人。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瓊中縣、白沙縣、昌江縣、東方市、樂東縣、陵水縣、保亭縣、五指山市、三亞市等七縣二市之內,其餘散居在海南省的萬寧、屯昌、瓊海、澄邁、儋州、定安等市縣。

主要節日簡介:黎族三月三日(農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間傳統節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稱愛情節、談愛日,黎語稱“孚念孚”,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舉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勞勇敢的祖先、表達對愛情幸福嚮往之情的傳統節日。

我們要做黎族服飾, 給起個好聽的名稱 100分

華派 中國派

黎族和苗族是一個族嗎?如果不是哪個早點!想知道他們的東西?求!

二者不是一個族。黎族是我國嶺南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瓊中縣、白沙縣、昌江縣、東方市、樂東縣、陵水縣、保亭縣、通什市、三亞市等七縣二市之內,其餘散居在海南省的萬寧、屯昌、瓊海、澄邁、儋縣、定安等縣。由於分佈地區不同和方言、服飾等的差異,其自稱有“伴”、“岐”、“杞”、“美孚”、“本地”等。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黎族人口數為1247814。以農業為主,婦女精於紡織,“黎錦”、“黎單”聞名於世。使用黎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不同地區方言不同。也有不少群眾兼通漢語。1957年曾創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黎族源於古代百越的一支。西漢曾以“駱越”、東漢以“裡”、“蠻”,隋唐以“俚”、“僚”等名稱泛稱中國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海南島的黎族先民也包括在這些泛稱之內。“黎”這一專有族稱始於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來,沿用至今。

黎族雖然沒有本民族文字,但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口頭文學。其形式活潑,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世代相傳。主要包括故事、傳說、神話、童話、宗教家譜等。比較著名的有《人龔的起源》、《五指山大仙》、《洪水的傳說》、《甘工鳥》、《鹿回頭》等。既反映了社會歷史,總結生活經驗,傳播各方面的知識,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也寄託了黎族人民的美好希望和追求。

黎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音樂和舞蹈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民間音樂有自己的傳統樂器:鼻簫、口弓、叮咚板、獨木皮鼓、蛙鑼等。民間歌謠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海南漢語作唱詞,以黎族民歌韻律為唱腔,稱作“漢詞黎調”;一種是用黎語作唱詞,稱為“黎謠正調”。內容多樣,有勞動歌、生活歌、情歌、頌歌、儀禮歌、敘事歌、雜歌等。歌者即興作詞、吟唱心曲,引人入勝。並有獨唱、對唱、說唱、聯唱、領唱等不同形式。曲調旋律,各地區略有不同。

有歌就有舞。黎族人民不僅善唱歌,也愛跳舞,他們的舞蹈來源於生產和生活,來源於對祖先的崇拜。內容主要有生產舞、生活舞和宗教儀禮舞。較著名的舞有《招福舞》、《打柴舞》(竹竿舞)、《舂米舞》等。舞時,往往歌聲、打擊樂和喊聲相融,場面歡快。

黎族的造型藝術,以織錦工藝最為著名。在唐宋時期,黎族的紡織技術就比中原先進。織出的黎錦、黎單聞名於世。他們利用各種不同的紡織工具,從軋棉、彈棉、紡線、染色、理經、織布、刺繡,直到生產出色彩斑斕的錦、被、單、筒裙、花帶等,已形成一整套系統的生產工藝。而且至今,著名的“崖州被”和“雙面繡”,以其技術精巧細密,花色豔麗又富於特色而馳名。此外,黎族的獨木器製作和竹藤編織工藝,也十分著名。

現只是一些群眾儲存有黎族傳統服飾及生產、生活工具,棉麻製品有男女上衣、女筒裙、頭巾、木棉布料、麻布料、麻被、麻袋等。黎族婦女服飾主要有上衣、下裙和頭巾,黎族女上衣長61釐米,腰圍55釐米。麻布料長3.08米,寬25釐米,木棉布料長4米,寬17釐米,麻布料首公上衣,衣為灰色,仿銅紋,黑色淺綠,衣長76釐米,腰圍57釐米,衣袖通長115釐米。首飾品有銅耳墜、銀耳環、銀項圈、銅鈴、銀手鐲、銀質袍鈕釦、銀戒指等。生產、生活工具有木竹藤製品、織錦工具、獨木舂血,編壓斗笠工具、紡紗工具、園木平耙、藤籮、藤罐、獨木凳、捕魚工具、獰獵工具、籮筐、斗笠、獨木牛鈴、男女刀簍、陶瓷、陶罐等生產、生活用品。藤罐有一圓形蓋子,通體呈褐黃色,高16釐米,口徑10釐米,底徑12釐米;捕漁工具用麻的糾維織的,直徑58釐米,陶瓷是黎族自己制燒的,褐色,素面完整,肩部有7個乳針鈿,口徑23釐米,高38釐米,底徑22釐米。

女上衣、筒裙、棉質布料、麻質布料、頭巾、腰帶、綵帶......餘下全文>>

黎族有什麼生活習性???

黎族是一個尚禮的民族,禮儀在黎族社會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黎族禮儀有著豐富的內容,涉及了生產、生活的多個方面。

1、宴席禮儀

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飲食禮儀。用餐時,對男客先酒後飯,對女客先飯後酒。賓主分開對坐。請酒時,主人先雙手舉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請酒,然後自己把酒一飲而盡。接著,把米酒逐個捧給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後,主人還給每個嘴裡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飯,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飯吃飽。

2、和解禮儀

在海南省黎族地區,有一種和解的禮儀,黎語稱為“蕊岔”,意為“給好眼色”。械鬥雙方,若想停戰講和,言歸於好,就各派一名寡婦出面充當調解員。 雙方同時也各出一位代表。寡婦先把若干個銅錢投入一盆清水中,雙方代表從水中取出銅錢,互相揩抹一下對方的眼睛。然後,互相接過雙方的錢往腦後拋掉。最 後,互相敬酒,以示和解。

3、播種禮儀

海南黎族一般在農曆2月春分前後種植早稻,7月立秋前後種 植晚稻。每季插秧前,都得由畝頭先摘採帶有綠葉的小樹枝,掛在自家門口上,然後畝頭的妻子身穿新衣服、新筒裙,一大早先在田角插上100株秧苗,並在旁邊插上樹葉與紅藤葉,表示稻魂有主。此後村裡一般婦女才可下田插秧。開始插秧第一天,畝頭及妻子白天不能躺在床上休息,路上遇到別人也不能講話。民間認為,白天臥床休息,會使婦女們插秧的速度減慢;同外人講話,會走漏風聲,帶走好運,不利於稻穀生長。

4、喪葬禮儀

在海南黎族,當病人在彌留之際,家中人仍要喂水餵飯,表示孝敬。親人離世後,以鳴槍報喪,親友們在一起商量喪葬儀式。寨中親鄰抬豬、挑酒前來相助。給死者洗身換上新衣服,衣服必須反著穿。死者如果是女性,還要在其臉上抹上灶底黑灰,以示生前勤勞,到了陰間會歡迎。

黎族風俗,生前不做棺木,認為不吉利,人死後,由眾兄弟上山伐木製棺木。棺木按黎家習規分為四等,一等棺木用荔枝、黑墨、山絲等好木質製做,使用者喪事以殺牛為祭口,其餘三種以殺豬為祭品。二等是用樹皮製做,三等是用竹子編制的竹棺,四等是露兜席棺。

5、祭禮禮儀

祭禮禮儀祭祖儀式海南黎族人,每年農曆七月十四日,要舉行民間祭祖活動。這天,各家各戶殺雞買肉並以五色紙剪成紙衣祭祀祖先。晚上,每戶人家由小孩在家門口插上幾枝香,以祭那起無人供祭的祖先。

祭稻公稻婆儀式黎族人在每年稻穀成熟時,要舉行稻公稻婆祭禮儀式。由“畏雅”(帶頭犁田人)到每塊田裡捆紮四根稻穀,象徵著稻公和稻婆,上放置一小團米飯,求稻公稻婆吃飽,代為看管守護稻穀,以保佑豐收以及全體村民平安。稻公稻婆平時由畏雅保管,置於穀倉低層,次年收割後,才能將它釀酒分給眾人。

相關問題答案
黎族傳統服飾?
哈薩克族傳統服飾?
滿族傳統服飾?
傣族的傳統服飾?
壯族的傳統服飾?
傳統服飾?
達斡爾族傳統節日?
屬於土家族傳統節日?
高山族傳統節日有哪些?
獨龍族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