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姓起源?
韓姓來歷
“韓”姓字演變
1、源自姬姓,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①為唐叔虞之後裔,以國名為氏。西周初年,周公滅唐後,封姬叔虞於唐,史稱晉國。春秋時期,曲沃武公奪得晉國君位以後,滅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韓國,封其叔父姬萬於韓,稱為韓武子,武子的曾孫韓厥以封邑為氏,稱韓氏。至戰國初,韓厥的七世孫韓虔同趙氏、魏氏一起瓜分晉國,建立韓、趙、魏三國。韓國曆經八代,秦始皇十七年(前230年)被秦所滅。其宗室子孫遂以國為氏,稱為韓姓。
②屬黃帝之孫韓流後裔,以祖名為氏。黃帝之子昌意,在被貶謫到若水時,生子韓流。韓流既是人名,也是其所在氏族的名稱。韓流氏族是從昌意族中分化出來的,這個氏族便以韓為姓。
③屬黃帝傳承。西周滅商,平定管叔、蔡叔與武庚的叛亂後,實行大分封。周公旦分封武王之子於韓,為姬姓之國,地處今山西河津東北。
④屬曲沃桓叔之後。西周時期,昭侯把文侯的弟弟成師封在曲沃(今山西聞喜東),號為桓叔。周僖王三年(前679年),僖王正式任命曲沃桓叔後裔曲沃武公為晉君。後來,秦滅韓,俘韓王安,置潁川郡。韓國滅亡後,國人以韓為氏,潁川成為韓姓的第一個郡望。
2、少數民族改姓而來:
韓姓淵源
①鮮卑族改韓姓:北魏孝文帝從平城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改革,把鮮卑姓氏改為漢姓,其中的出大汗氏改為韓。
②滿族改韓姓:滿族哈勒塔喇氏,滿語為Haltala Hala,世居吉林烏拉,後多冠漢姓為韓氏;翰顏氏,滿語為Hanyan Hala,世居赫林臺、嫩河等地,後多冠漢姓為韓氏;赫濟哩氏,滿語為Hegiri Hala,世居輝發,後多冠漢姓為韓氏。
③錫伯族改韓姓:錫伯族哈斯胡里氏,亦稱哈斯呼哩氏、哈呼拉氏,世居伯都訥,清中葉後,改為漢姓韓氏;韓吉利氏,世居伯都訥,清中葉後多冠漢姓為韓氏;韓亞喇氏,世居伯都訥,後多冠漢姓為韓氏。
④朝鮮族改韓姓:滿清建國後,世居義州(今朝鮮新義州)、開城府(今朝鮮開城)的朝鮮族人,皆冠漢姓為韓氏。
⑤鄂倫春族改韓姓:鄂倫春族卡格依爾氏,亦稱卡日基爾氏,世居雅魯河流域(今嫩江支流雅魯河流域),後多冠漢姓為韓;哈爾卡拉氏,滿語為Harkala Hala,世居雅魯河(今嫩江支流雅魯河流域),所冠漢字姓韓。
3、得姓始祖
韓虔(?-前400年),姬姓,韓氏,名虔,晉卿韓武子之子,戰國時期韓國國君,前408年至前400年在位。
西周初年,周公把唐地封給虞,其子燮更國號為晉。春秋初期,曲沃武公封其小叔姬萬於韓,姬萬曾孫韓厥以封邑為姓。韓厥的七世孫韓虔建立韓國。韓虔即為韓姓的得姓始祖。
4、遷徙傳播
韓姓繁衍發展主要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及唐宋三個時期。
韓姓最初活躍於陝西和山西一帶,商末周初時進入了河南和河北地區。漢晉南北朝時期,韓姓在河南地區發展迅速,尤其以韓國古都陽翟和南陽為中心,形成了潁川郡望。同時韓姓向北部、東北地區、山東、江蘇、浙江、甘肅、四川播迂。唐朝後期,韓姓始入廣東和福建。韓姓在東晉、隋唐時期的北方地區戰亂中,損失較大。宋朝時,中原人群大量南遷,韓姓也隨之遷往廣東、福建一帶。元明清時期,江浙一帶的韓姓人較大規模繼續南遷,有的遷居臺灣,甚至漂泊海外,到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定居。
韓姓起源於那裡?
韓氏系承武子 望出潁川南陽
說起韓姓,不禁使我們想起唐代大詩人杜牡那膾炙人口的文章《阿房宮賦》,杜牡在文中形容阿房宮宮殿的富麗堂皇時,有一段“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的描述,春秋戰國時代韓國的富盛,由此可見一斑。
韓氏姓源,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春秋時代,“封於韓原,因以為姓”;二是少數民族改姓為韓。他們共同組成韓氏姓源。目前韓姓的中國人,除極少數具有外族的血統外,絕大部分均屬姬姓的黃帝后裔。
韓姓的始祖,正是3000年前周室諸侯之一的韓國。當時的位置,就是現在陝西的東部,以及河南的西北部。
根據《風俗通》的記載,韓姓本來是姬姓。(韓姓,“與周同姓”。也為姬姓。)春秋時代,周文王有一位住在晉國的後裔武子,因功被晉獻公封於韓原,後來他的子孫也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地為氏,就此姓了韓。當時他們的封地韓原,就是現在陝西省韓城縣南邊的地方。
對此,史書上有這樣記載:
“韓之先與周同姓,武子事晉獻公,封於韓原,因以為氏。”(見《風俗通》)
“韓氏,姬姓之別族,出晉穆公之少子曲沃成師,是為桓叔,生萬,此為武子,食採韓原。一雲成王封虞於唐,賜畢萬韓原之地,其在今同州韓城縣南十八里故城。武子生厥,是為獻子。晉景公之時,晉作六卿。獻子在一卿之位,其從姓封,遂為韓氏。”(見《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
韓武子的子孫,以後世代都是晉國的大夫,權傾當朝,到了周威烈王的時候,乾脆“三家分晉”,與趙、魏二氏同時成為了戰國七雄之一。這時的韓國建都在平陽,亦即現在的山西省臨汾縣,可見得他們所擁有的土地已經比過去擴張了許多。
後來,傳到韓景侯的時候,把國都從平陽遷到陽翟,即現在的河南省禹縣;再傳到韓哀侯,又遷都於新鄭,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新鄭縣。由此可見,韓姓的繁衍,是從最初的陝西,然後擴充套件到山西、河南,最後才遍佈於訂國各地的。
戰國時代曾經顯赫一時的韓國,後來被秦始皇所滅,其宗室繼續以韓為姓,大多聚居在河南的潁川。到了西漢末年,韓騫為了躲避王莽之亂,舉族移居南陽,並且日益繁榮茁壯成為當地的望族。因此,以後的韓姓,以河南潁川和南陽兩地為最多,其他地方姓韓的人,也大多是從這兩地方分支出去的。
由此可以看出,韓姓最早源地是山西,然後,由山西繁衍到陝西、河南,最後播遷到全國各地。
韓姓,自始就是一個多采多姿,十分有名望姓氏。最早在歷史上享有盛名的,就是“九流十家”中,法家的創始祖韓非,他所著的《韓非子》五十餘篇,迄今仍為治法者的必讀經典。
百家姓韓姓的來歷
韓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五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八六。
尋根溯源 韓姓起源有四:1、韓姓出自姬姓,為唐叔虞之後裔,據《風俗通義》、《元和姓纂》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春秋時晉國兄弟鬩於牆,韓萬(即韓武子)佐曲沃武公殺晉哀侯,立下大功,被封於韓原(今陝西韓城),後人以邑為姓。下傳至韓虔時,與趙、魏三家分晉,秦滅韓後,子孫以國為氏。2、西周韓國滅亡後,國人以韓為姓。周公旦分封成帝之弟叔虞於韓(今山西河津),春秋之季被晉國所滅,國人念之,遂以韓為姓。3、秦統一六國後,韓國子民以韓為姓。4、出自黃帝少子昌意之子韓流說。見《姓氏尋源》⑤為少數民族的複姓改為韓姓。據《魏書·官氏志》,後魏,鮮卑族有二字姓“大汗氏”,北魏孝文帝改革時,改“大汗”為單姓“韓”。
得姓始祖 韓虔。西周初年,周公滅唐後,把唐封給虞,其子燮更國號為晉。春秋初期,曲沃武公奪得晉國君位後,滅掉周成王之弟的建立韓國,封其小叔叔姬萬於韓,稱為韓武子,武子的曾孫韓厥以封邑為姓,稱為韓氏。韓氏一直在晉國為官,到戰國初期,韓厥的七世孫韓虔(韓侯)同趙氏、魏氏一起瓜分晉國,建立韓、趙、魏三國,韓國為戰國七雄之一。韓國到韓襄王倉於前二百三十年被秦所滅,其宗室子孫遂以國為姓,稱為韓氏。韓虔即為韓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韓姓最早活動在春秋時的晉國,隨著韓虔建立韓國並建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又兩次遷都,一陽翟(今河南禹州),一新鄭(今河南新鄭)。兩次遷都,從而使韓姓得以迅速繁衍,也使得韓姓在河南打下堅實基礎。秦亡後,韓國宗室韓王信起初被封為潁川王,而後又改封太原,其後裔韓騫為避王莽之亂南遷南陽,這支韓姓在東漢得到很大發展。後周少保韓褒徙居昌黎(在今遼寧義縣),其子韓仲良徙居京兆三原(今陝西三原)。東漢末年社會動盪,有韓姓人徙居安定安武(今甘肅鎮原),不久又有人從安定安武回遷河北武安,常山太守韓耆徙居九門(今河北藁城),其子韓茂任後魏中書令,徵南大將軍、安定公。韓茂曾孫韓睿素為桂州長史,成為這一時期飛黃騰達的韓姓人。東漢末年,農民起義,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南北朝時,五胡亂華,中原人為避戰亂,大舉南遷,韓姓則有遷往西北、東北、西南、江南者,潁川和南陽的韓姓不少人遷居江南。唐代時有四位韓姓宰相,即韓瑗、韓弘出自南陽,韓休、韓氵晃出自昌黎,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雖出生於河南孟州,卻是韓睿素之後,因此他的著作也被後人輯為《昌黎先生集》。韓愈曾貶潮州刺史,為韓姓最早入廣東者。此時,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河東(今山西太原)、廣陵(今江蘇揚州)都有韓姓大族,都稱從潁川遷徙而來。南宋時,居於北方和中原的韓姓人遷往江、浙、粵、閩一帶,又據有關學者證實,江浙鄂皖各地的韓姓人多為韓世忠後裔。元明清時期,韓姓發展的主要特點是江浙一帶的韓姓人較大規模的播遷於南方各省,有的遷居臺灣,甚至漂泊海外,到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定居。?韓姓主要分佈於我國北方的河南、陝西、山西、甘肅、河北、遼寧等省,南方則以江蘇、安徽、浙江、湖北、福建等省為主。
郡望堂號 韓姓最著名的郡望有三個:1、潁川郡,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禹州);2、南陽郡,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市);3、昌黎郡,治所在昌黎(今遼寧義縣)。
堂號:“潁川”、“南陽”、“昌黎”、“泣杖”、“畫錦”、“榮歸”、“榮事”、“書錦”、“繼錦”、“福廕”、“恭壽”、“永思”、“翕和”。?
宗族特徵 1、泱泱大姓,名人輩出,眾多賢才名士,交相輝映,光照史冊。2、字行輩份分明有序,如江蘇春暉韓姓一支為:“學以全為範,衷其慎是舉,作求躬日方迪,......餘下全文>>
韓姓由來,族譜是怎麼排列的?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以邑為氏或以國為氏,為唐叔虞之後裔。曲沃武公滅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韓國,封其小叔叔姬萬於韓,稱為韓武子,武子的曾孫韓厥以封邑為氏,稱韓氏。韓厥7世孫建立韓國,公元前230年被秦所滅後,其宗室子孫遂以國為氏,稱韓姓,並大都聚居於穎川郡。
是周代晉國的始祖唐叔虞的後代。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兒子被稱為晉侯。晉侯的後代畢萬,曾被封在韓原。畢萬的後代就用封邑為名"韓"作為姓氏。
以國為姓。韓國為戰國七雄之一,開國君主是春秋時晉國大夫韓武子的後代虔。韓被秦滅後,韓國國君的後代,有的就以國名"韓"為姓。
以少數民族的複姓改為韓姓。後魏,鮮卑族有二字姓"大汗"氏,孝文帝改革時,以"汗"與"韓"音相近,改單姓韓。
以人名為姓。傳說,上古時黃帝有子昌意,昌意生子韓流,其後有韓經,堯時為仙人,韓經之後遂為韓姓。
聚集地(遷徙分佈) 秦滅韓,"盡其地為穎川郡",並以韓國舊都陽翟為治所,此後,"穎川"便成為韓氏的發展繁衍中心。秦漢時期,韓氏播遷於今江蘇、浙江、四川、山東、甘肅、河北、北京及北部一些地方。其中,韓襄王子孫韓王信於西漢初逃到匈奴,其子頹當、孫嬰於漢文帝時歸漢;西漢末年,頹當的玄孫韓騫,避王莽之亂,徙居南陽堵縣。唐憲宗時,河南河陽人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是為韓氏入廣東最早者。唐朝末年,河南固始韓氏隨王潮、王審之入閩,在福建安家落戶,清代康熙年間,大陸韓氏已有遷入臺灣者,此後,有的向海外發展,移居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及歐美一些國家。
臺灣的韓姓,多在臺北、基隆、陽明山、新竹、臺南、臺中、高雄等地,人數最多的是新竹縣。臺灣文獻所載,韓氏由閩、粵入臺,始於清康熙年間。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朱一貴起義有位叫韓任賢的義民已住在下淡水港多年。當然,這位韓任賢並不是韓氏入臺的始祖,在他之前還有先人,有待進一步考據。不過大陸韓姓大批入臺則是清康熙之後的事了。
堂號
"泣杖堂":漢朝時候,韓伯愈最孝。一次他犯了過,母親用柺杖打他,他的眼淚像下雨一樣掉下來。母親很奇怪地問:"我過去打你,你都是歡歡喜喜地接受,今天為什麼掉淚呢?"伯愈哇地一聲哭了出來,對母親說:"娘呀!過去您打得疼,我知道母親健康有力,所以喜歡;今天杖落在我身上,我一點兒感不到疼了,我知道母親體力衰弱了,所以難過得掉淚。"
"昌黎堂":唐朝大文學家韓愈,河北昌黎人。他一生從事古文運動,反對駢體文的華而不實,主張恢復秦、漢時的散文體。歷史上稱他"文起八代之衰"。
韓姓堂號也為"穎川"、"南陽"。
家乘譜牒
山西:汾陽韓氏支譜不分卷、汾陽韓氏支譜四卷、洪洞韓氏家譜
上海:松江韓氏支譜二卷、韓氏文若公支宗譜
江蘇:韓氏宗譜二卷、韓氏家乘十二卷、雲東韓氏家譜五卷、晉陽韓氏世譜
浙江:蕭山義橋韓氏家譜十卷、湘南韓氏宗譜六十八卷、相韓家譜、鹹安韓氏宗譜十六卷
安徽:韓氏宗譜不分卷、南陽郡韓氏族譜
甘肅:禮縣韓氏家譜不分卷、韓氏世系源流四卷
江西:袁郡韓祠主譜三卷、韓煥先祠主譜四卷、韓氏族譜、韓氏榮公支譜歷史名人
韓 信:西漢初期官至大將軍,封為楚王,後貶為淮陰侯。著名軍事家。他智勇雙全,治軍嚴明,輔佐劉邦平定天下,屢建奇功,運......餘下全文>>
韓姓來源
韓氏的來源(1)出自姬姓。以邑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周成王分封其弟叔虞於唐邑,支孫畢萬受封於韓原,其後有韓氏。(2)以國為氏。戰國有韓國,韓國被秦國攻滅,國族後人有的以“韓“為氏。(3)鮮卑族改姓。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三字姓出大汗氏進入中原以後改為漢姓“韓”氏。
韓姓氏的由來?
一、姓氏源流
韓(Hán 韓)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為唐叔虞之後裔,以國名為氏。據《風俗通義》、《元和姓纂》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曲沃武公滅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韓國,封其小叔叔姬萬於韓,稱為韓武子,武子的曾孫韓厥以封邑為氏,稱韓氏。韓厥7世孫建立韓國,公元前230年被秦所滅後,其宗室子孫遂以國為氏,稱為韓姓,並大都聚居於穎川郡。
2、出自姬姓,為周代晉國的始祖唐叔虞的後代,以邑名為氏。據《風俗通義》、《元和姓纂》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兒子被稱為晉侯。晉侯的後代畢萬,曾被封在韓原(今陝西省韓城)。畢萬的後代就用封邑為名“韓”作為姓氏。
3、出自春秋時晉國大夫韓武子之後,以國名為氏。韓國為戰國七雄之一,開國君主是春秋時晉國大夫韓武子的後代虔。韓被秦滅後,韓國國君的後代,有的就以國名“韓”為姓。
4、出自少數民族的複姓改為韓姓。據《魏書·官氏志》載,後魏,鮮卑族有二字姓“大汗”氏,孝文帝改革時,以“汗”與“韓”音相近,改單姓韓,稱為韓氏。
5、出自姬姓,為黃帝裔孫韓經之後,以祖名為氏。據《姓氏尋源》載,上古時黃帝有子昌意,昌意生子韓流,其後有韓經,堯時為仙人,韓經之後代有的遂為韓姓。
得姓始祖:韓虔。西周初年,周公滅唐後,把唐封給虞,其子燮更國號為晉。春秋初期,曲沃武公奪得晉國君位後,滅掉周成王之弟的建立韓國,封其小叔叔姬萬於韓,稱為韓武子,武子的曾孫韓厥以封邑為姓,稱為韓氏。韓氏一直在晉國為官,到戰國初期,韓厥的七世孫韓虔(韓侯)同趙氏、魏氏一起瓜分晉國,建立韓、趙、魏三國,韓國為戰國七雄之一。韓國到韓襄王倉於前二百三十年被秦所滅,其宗室子孫遂以國為姓,稱為韓氏。韓虔即為韓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佈
韓姓最早活動在春秋時的晉國,隨著韓虔建立韓國並建都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又兩次遷都,一陽翟(今河南省禹州),一新鄭(今河南省新鄭)。兩次遷都,從而使韓姓得以迅速繁衍,也使得韓姓在河南打下堅實基礎。秦亡後,韓國宗室韓王信起初被封為潁川王,而後又改封太原,其後裔韓騫為避王莽之亂南遷南陽,這支韓姓在東漢得到很大發展。後周少保韓褒徙居昌黎(在今遼寧省義縣),其子韓仲良徙居京兆三原(今陝西省三原)。東漢末年社會動盪,有韓姓人徙居安定安武(今甘肅省鎮原),不久又有人從安定安武回遷河北武安,常山太守韓耆徙居九門(今河北省藁城),其子韓茂任後魏中書令,徵南大將軍、安定公。韓茂曾孫韓睿素為桂州長史,成為這一時期飛黃騰達的韓姓人。東漢末年,農民起義,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南北朝時,五胡亂華,中原人為避戰亂,大舉南遷,韓姓則有遷往西北、東北、西南、江南者,潁川和南陽的韓姓不少人遷居江南。唐代時有四位韓姓宰相,即韓瑗、韓弘出自南陽,韓休、韓滉出自昌黎,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雖出生於河南孟州,卻是韓睿素之後,因此他的著作也被後人輯為《昌黎先生集》。韓愈曾貶潮州刺史,為韓姓最早入廣東者。此時,陳留(今河南省開封東南)、河東(今山西省太原)、廣陵(今江蘇省揚州)都有韓姓大族,都稱從潁川遷徙而來。南宋時,居於北方和中原的韓姓人遷往江、浙、粵、閩一帶,又據有關學者證實,江浙鄂皖各地的韓姓人多為韓世忠後裔。元明清時期,韓姓發展的主要特點是江浙一帶的韓姓人較大規模的播遷於南方各省,有的遷居臺灣,甚至漂泊海外,到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定居。?韓姓主要分佈於我國北方的河南、陝西、山西、甘肅、河北、遼寧等省,南方則以江蘇、安徽、浙江、湖北、福建等省為主。韓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五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八六。
三、歷史......餘下全文>>
求韓氏的起源?(及代表人物)~~
[韓氏屬地]
南陽郡,今河南南陽縣。
[韓氏來歷]
《通志·氏族略》中記載,韓姓是以國為氏。韓姓由姬姓分化出來,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之弟被封於唐(今山西翼城西),史稱唐叔虞。唐叔虞後裔成師之子萬在晉國做官,後被封於韓原(今陝西省韓城縣以西),萬(即韓武子)的子孫後代就以封地為氏,姓韓。韓武子後裔韓虔(即韓景侯),同晉國的趙氏、魏氏“三家分晉”,分別建立了韓國、趙國和魏國。韓國於公元前403年被周王室承認為諸侯,建都平陽(今山東臨汾縣)。
[韓氏名望]
韓姓子孫在中國歷史上有著不平凡的業績,名人代代出。首先是戰國末期的哲學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韓非,所著的《韓非子》集法家學說之大成,備受歷代法治者的重視。西漢諸侯王韓信,曾輔佐劉邦奪得天下,是一名有勇有謀,戰績卓著的大將,善將兵,自稱“多多益善”。西漢人韓嬰,是今文詩學“韓詩學”的開創者。唐代,韓姓宰相就有四人,還有著名文學家、哲學家韓愈,提倡“古文運動”,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詩求新求奇,提出以文為詩,對宋詩影響甚大。此外,唐代還有畫家韓幹等人。南唐善為文的光政殿學士韓熙載、北宋大臣韓琦、南宋名將韓世忠、金國音韻學家韓道昭等也是韓氏中的佼佼者。近現代則有著名的化學家韓組康,他是我國極譜學的先導者,其研究成果有很多都填補了我國在儀器分析方面的空白。
韓姓在當今中國是第二十五大姓。
安慶地區韓姓的來源
姓氏源流 “韓”,古時又作“涵”,《說文解字》解釋為井垣之意,就是水井周圍的欄圈。韓的姓氏來源,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 、黃帝傳承 這是韓姓起源各種傳說中最古老的一種。黃帝時代是我國父系氏族社會的鼎盛時期。黃帝族從陝北的黃土高原開始,沿渭河 黃河向東發展勢力,與炎帝族合二為一,消滅東夷族首領蚩尤,建立了以黃帝族為首的部落聯盟,黃帝因此被稱為我國的人文初祖,中國人也稱炎黃子孫。傳說中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二人。《世本》記載,黃帝娶了西陵氏的雷祖(嫘祖),生了青陽和昌意,昌意又生了顓頊。《山海經》記載:昌意後來被貶謫到若水,生子韓流;韓流娶淖子族的姑娘阿女,生了顓頊。顓頊是五帝之一。韓流既是人名,也是其所在氏族的名稱。韓流氏族是從昌意族中分化出來的,這個氏族便以韓為姓,第一批韓姓人由此產生。韓流所處時代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龍山文化時期。考古學者在龍山文化時期的河南湯陰白營等遺址內發現了水井。井的四壁用井字形的圓木棍自下而上,疊壘而成。井字形木架的木棍交叉處都有榫扣合。韓字從韋,韋在古代寫作“韋”,韋字形狀與龍山文化時期的水井結構十分相似。韓流族有可能是因為發明了水井而被稱為韓流,“韓”字的古義為井垣就說明了這一點。 二、 以國為姓 公元前11世紀中葉,西周滅商,平定管叔 蔡叔與武庚的叛亂後,實行大分封。周公旦分封周成王之弟於韓,為姬姓之國,地處今山西河津東北。但韓國國力太弱;在春秋時期被晉國所滅。韓國亡國之後,國人便以韓為姓。 三 、韓武子之後 韓國為晉國所滅以後,出了一位韓武子,其名萬,字武子,他因侍奉晉獻公立下大功,被晉獻公封於韓原(今陝西韓城)西南。韓武的子孫便以韓為姓。 四、 曲沃桓叔之後 西周晉穆侯娶齊女為妻,長子為太子“仇”,次子為“成師”。晉穆侯死後,穆侯的弟弟殤叔自立為君。4年後,太子仇攻殺殤叔,繼位為晉文侯,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晉的都城在冀(今山西冀城東南)。文侯的兒子昭侯在位時,把文侯的弟弟成師封在曲沃(今山西聞喜東),號為桓叔。曲沃桓叔廣招人馬,擴張勢力。從曲沃桓叔受封開始的六七十年間,翼地昭侯和曲沃桓叔兩派勢力之間衝突不斷。曲沃桓叔死後,世子繼位,為曲沃伯。伯襲殺昭侯之子孝侯,晉人又立孝侯之子鄂侯為君。鄂侯死後,子哀侯繼位。第二年(前716年),曲沃伯去世,其子繼位,即曲沃武公。晉哀侯九年(前709年),曲沃武公發兵攻打翼城,俘獲晉哀侯,晉人又立哀侯之子繼位,稱小子侯。曲沃武公使韓萬殺掉晉哀侯。公元前705年,曲沃武公設計誘殺小子侯。又經過二十多年的鬥爭,公元前679年,周僖王正式任命曲沃武公為晉君,列為諸侯,盡並晉國之地。殺掉晉哀侯的韓萬即韓武子。有人認為韓萬是曲沃成師之子,分封采邑於韓,因以韓為姓,代為晉卿。 五、 亡國後國人以韓為姓 曲沃桓叔之子韓萬的玄孫韓厥,曾為晉國正卿,幫助韓姓在晉國逐漸擴大了勢力。春秋晚期,晉國由韓氏、趙氏、魏氏、知氏、範氏、中行氏六卿專權。公元前490年,範氏、中行氏滅於趙。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共滅知氏,三分其地。從此,晉國為韓、趙、魏三國瓜分。前403年,韓厥的七世孫韓虔(景侯)時,周天子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 戰國時期,韓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韓國起初定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後來遷至陽翟(今河南禹州市)。到韓哀侯時,攻滅鄭國,遷都於鄭都新鄭(今河南新鄭),疆域包括今山西東南部和河南中部,介於魏、秦、楚三國之間。 韓哀侯的曾孫宣惠王開始稱王。到宣惠王的玄孫韓王安時,韓國勢力日衰。公元前230年,秦滅韓,俘韓王......餘下全文>>
韓姓的起源
韓姓起源參考之一
歷史來源:
一 ; 出自「姬」姓。以邑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周成王分封其第叔虞於唐邑 (山西翼城 )。因鄰晉水,叔虞之子燮( 音 謝 )繼位後,稱為晉侯。晉穆侯之孫畢萬受封於韓原 ( 陝西韓城 ),其後逐有韓氏。
二 ; 以國為氏。戰國七雄之一有韓國,三家分晉以後,於前403年由周威烈王承認為諸侯,建都陽翟 ( 今河南新鄭縣 )。前 230 年,韓國被秦國攻滅。國族後人有的以「韓」為氏。
三 ; 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有代北三字姓「出大汗」氏,後改為漢字單姓「韓」氏。
家族名人
韓非 (?~前234)戰國時韓國的諸公子之一。喜刑名法術之學,而歸本於黃老,為人口吃而不能流利地辯說,與李斯同受業於荀卿。曾以書諫韓王而不見用,於是發憤著書五十餘篇,號為韓非子。文章峻嚴峭深,集法家之大成。後秦王攻韓,韓王遣非使秦,為李斯所譖,下獄而死。
韓信 (?~前196)淮陰人,年輕時曾忍少年胯下之辱,後助漢高祖伐魏、舉趙、降燕、破齊,封為齊王,後徙封楚王,高祖疑其背叛,偽作雲夢之會,擒置咸陽,降封淮陰侯,終為呂后所殺。
韓愈 (768~824)字退之,唐河陽人。通六經百家之學,崇儒闢佛老,文章自成一家,為後世治古文者所取法。官至吏部侍郎。祖先世居昌黎,因此自稱為昌黎韓愈。卒諡文,宋代元豐年間追封為昌黎伯,世稱為「韓昌黎」。門人編次其詩文為昌黎先生集。
韓湘子 唐朝韓愈的侄子。生性放蕩不拘,不好讀書,世傳其學道成仙,為八仙之一。嘗於初冬季節令牡丹開花數色,又嘗令聚盆覆土,頃刻開花。見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十九˙廣動植之四。或稱為「韓湘」。
韓世忠 (1089~1151)字良臣,宋延安人。高宗時,平苗傅、劉正彥之亂,破金兀朮於黃天蕩,名重當時,稱為中興第一功臣。後以秦檜主和,罷其兵柄,乃口不談兵,隱居西湖,自號清涼居士。卒諡忠武,孝宗追封蘄王。
韓侂冑 (1151~1207)位元組夫,宋安陽人,韓琦的曾孫。寧宗時專權十餘年,官至平章軍國事。專橫恣肆,斥理學為偽學,使朱熹等人均獲罪。後欲立功以自固,乃北伐金人,終兵敗被斬首。
地望分佈:江西豫章郡。
韓姓起源參考之二
韓氏源出姬姓,系以國為氏。考其起源,支脈較多,主要有四支,而根在河南的就佔兩支。其一是戰國七雄之一有韓國,公元前230年亡於秦國,原韓國王族以國名“韓”為姓氏。據《元和姓纂》載:“韓出自唐叔虞之後,晉穆侯子成師生萬,食採於韓,因以命氏,代為晉卿,曾孫厥生起,起生須,鬚生不信,元孫景侯分晉為諸侯,八代至王安,為秦所滅,復以國為氏。”也就是說,西周建國初期,為了鞏固其統治,大封諸侯,武王、周公、成王先後封本族姬姓國53個。被封諸侯有權封其下屬為卿大夫,並授予土地和奴隸,這種封地叫“采邑”。姬姓同族曲沃桓叔之子萬,在晉國(武王之子叔虞的封國)做官,食邑於韓原(今陝西韓城縣西南),是為武子。武子的曾孫名厥,以封邑命氏,其後在晉國一直被列為公卿。戰國初年,厥的七世孫韓虔,同趙氏、魏氏一起瓜分晉國。韓景侯時自山西遷都於陽翟(河南禹州),至韓哀候時又遷都新鄭,歷經八代,被秦滅。此後,其子孫以國名為氏,姓韓。其二,少數民族三字姓改為韓姓。《魏書·官氏志》載:代北鮮卑族有三字姓出大汗氏,北魏孝文帝進行漢化改革時,以“汗”與“韓”音相近,改為單姓韓氏。因北魏孝文帝進行改革系遷都洛陽後所為,故這一支韓姓也出自河南。
韓姓望出潁川(今河南許昌一帶)。西漢末年,韓騫避王莽亂而移居南陽,故有潁川、南陽二郡望。《元和姓纂》雲:“襄王孫、漢韓王信,信生襄城侯嬰、弓高侯頹......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