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姓氏的由來?

General 更新 2024年10月06日

余姓氏的來歷

餘、佘

(百家姓典故)

餘佘系出一源 兩姓誼屬弟兄

“餘”與“佘”,都是漢人的姓氏,兩個字看起來極為相似,如果不仔細分辨,可能有許多人還看不出其間的那點些微差別呢!

關於“餘”、“佘”二字之間這一段錯綜複雜的關係,可以從古人楊慎的筆記上,看出大概。楊慎是這樣說的:“今人姓有此而妄寫作佘,此不通曉說文而自作聰明者,餘字從舍省,舍與蛇近,則禪遮之切為正音矣,五代宋初人,自稱曰沙家,即佘家之近聲可證,而賒字從佘,亦可知也。”

另外,清代學者張澍在《姓氏五書》上也指出:“古有餘寫佘,餘之轉音為禪遮切,音蛇,今人妄作佘,非也。”

贊助廣告

從這兩段記載,“餘”與“佘”兩個字,以及兩個姓氏之間的關係,便十分的顯然了——兩個姓氏系出於同一來源,根本就誼屬兄弟。

餘、佘二氏的系出一源,還可以從他們的繁衍地點,找到有力的證據——

《姓纂》一書中指出:“餘,望出新安,秦由余之後,代居歙州。”

《姓苑》上則指出:“佘,南昌郡人,今新安有之。”

由此可見,餘、佘二氏,過去主要都是繁衍於新安,也就是現在的安徽歙縣一帶。而佘姓的最早出現,很可能是唐代的江西南昌,因為,在歷史上頭一個出現的佘姓名人,是唐代的太學博士佘欽,他的籍貫就是南昌,由此判斷,江西與安徽既屬鄰地,從安徽繁衍到南昌的餘氏,由於某種緣故或是偶然的因素,而使自己的姓氏少掉了那麼一小截,變成了佘氏,自也是極為可能的事。

贊助廣告

根據以上的這些資料,餘、佘二姓的誼屬兄弟,應該是八九不離十的,那麼,餘氏的始祖,也應該就是佘氏的始祖,余姓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關於這個問題,《姓纂》上的考據是“秦由余之後,代居歙州”。這位為後來統一天下的秦國奠定富強基礎的由余,正是後世余姓以及佘姓的始祖。

餘氏的南遷,根據後世學者考證,應該也是在唐代之後,否則,那個時候的新安和南昌也就不會有餘姓甚至佘姓的名人出現了。換言之,在中國的北方和南方,餘氏的後人是同時在不斷地繁衍滋長的,而余姓的轉為佘姓,則是發生在江南的事,北方各地,最初並沒有姓佘的人,後來也是從江南遷移去的。

餘、佘二氏,雖然源遠流長,有著將近三千年的歷史,但奇怪的是,他們的出人頭地卻遲至唐代以後,而大露鋒芒於宋代之時。

宋仁宗的天聖年間,有十分著名的“四諫”,指的是當時在朝廷只擔負言責的歐陽修、王素、蔡襄以及餘靖四人,其中的餘靖,正是廣東曲江餘家的傑出子弟,十分受到當朝的器重,餘靖的功業,尚不僅此,他並曾先後三次出使契丹,後來儂智高反叛,他奉令經制南事,不載南海一物,後官至工部尚書,著有《武溪集》傳世。後來,廣州設有一座遠近知名的“八賢堂”,餘靖即為八賢之一,可見得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分量了,怪不得後世廣東的余姓人士,都對這位傑出先人的事蹟津津樂道。

姓“餘”的由來是怎麼來的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秦國御醫由余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秦國有個宮廷御醫叫由余,他

點選檢視圖片

余姓圖騰

的祖先是晉國人,避亂遷於西戎。傳至由余,在西戎為官,世居歙州(今安徽黃山歙縣),成為為新安大族。後奉命出使秦國,見秦穆公嬴任好賢德大度,遂留在秦國為臣。由余在秦國,為秦穆公謀劃了征伐西戎之計。周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3年),秦穆公採用由余之計,率軍先攻佔北地郡和隴西地區,割裂了西戎諸部落之間的聯絡,之後逐個擊破,滅西戎十四國,拓地千里,使秦國成為了春秋時期的西方霸主。秦穆公因由余之功,賜封其為秦國上大夫。由余的後代子孫以先祖名字為姓氏,一部分稱餘氏,一部分稱由氏。由、餘二氏同宗同源,史稱餘氏正宗,讀音作yú(ㄩˊ)。

餘氏族人大多尊奉由余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姒姓,出自上古禹帝的小兒子姒罕,屬於帝王賜姓為氏據史籍《姓氏考略》中記載:“傳夏禹之後有餘氏。”按史書的記載,大禹生有三子,大兒子啟,賜姓為姒。小兒子叫罕,賜姓為餘,其後代相傳為餘氏。大禹之妻是塗山之女,大禹賜小兒子為餘氏,有紀念妻子之意。在上古時代,“餘”字與“塗”字通假。

姒罕的後裔子孫,以先祖賜姓為氏,稱餘氏,讀音作xú(ㄒㄩˊ),是非常古早的行姓氏之一。傳說,至殷商末期,餘氏家族是姬姓周族人的主要敵對勢力之一,顯然姒姓餘氏之源要早於姬性餘氏。

源流三

源於赤狄族,出自秦、漢時期赤狄族隗姓之後,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國語》記載:“潞、洛、甲、餘、滿五姓,皆赤狄隗姓。”赤狄隗姓部族,原為周王朝時期生活在中原北部地區的遊牧民族,主要活動於晉、衛、魯、邢各諸侯國之間一帶地區,後逐漸同華夏族通婚,由余、潞、洛、甲、滿五個主要的氏族部落組成。從公元前六世紀開始,晉國為了爭霸中原,排除西北部的威脅,開始持續大舉進攻赤狄諸部落。周定王姬瑜十三年(晉景公姬據六年,公元前594年),晉軍大規模進攻赤狄,滅赤狄潞氏部落。周定王十四年(晉景公七年,公元前594年),晉軍再滅赤狄甲氏、泉氏部落,至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在晉國與赤狄之間著名的“太原之戰”中,赤狄滿、洛氏、餘氏部落也被晉國所滅。至此,赤狄隗姓部族基本上被晉國所吞滅,赤狄族人大多淪融於晉國,成為晉國臣民。

赤狄後裔沿用隗姓,後來成為漢姓,即隗氏、潞(路)氏、洛氏、甲氏、餘氏、滿氏,世代相傳至今,餘氏讀音作xú(ㄒㄩˊ)。

源流四

源於匈奴族,出自漢朝時期匈奴檮餘部之後,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檮餘,原來是漢朝時期匈奴民族所居住的地區,有著名的檮餘山,匈奴中有檮餘部,當以該山名為姓氏,或以該部落名稱命山名。西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遣大將軍衛青率漢軍展開了對匈奴的戰略攻勢。在著名的“河西戰役”結束後,霍去病被漢武帝封賞,劃定一千七百戶增封驃騎將軍。這位少年將軍只休息了一年多,又進行了赫赫有名的“漠北戰役”。

匈奴檮餘部在此次戰役中成為被強制內遷的部落,後該氏族部落逐漸漢化,族人中有取原居地名稱為漢姓者,稱餘氏。

源流五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元朝有蒙古族欽察人玉里伯牙吾氏家族,其始祖為元朝武平王東路蒙古元帥不花鐵木耳,其侄燕鐵木耳,撒敦,侄孫唐其勢均為元朝丞相。不花鐵木耳共生九子一女,元順帝繼位後,受到太師伯顏勢力的打擊而返回江南封地,元朝末期為躲避紅巾軍起義而逃到廬州...餘下全文>>

誰知道姓氏“餘”的由來和歷史演變?

一、 姓名起源 余姓起源有三: 1、 據《風俗通》載,余姓為“由余之後,世居歙州,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吳興”。春秋時,秦國有 個臣醫叫由余,他的祖先是晉人,避亂於西戎。由余本來在西戎為官,後奉命出使秦國,見秦穆公賢德大 度,就留在秦國為臣。他為穆公謀劃征伐西戎,使秦國成為西方霸主。他的後代子孫以其名字為姓,有的 姓由,有的姓餘,同出一宗。 ; 2、 出自赤狄族,為隗姓之後。據《國語》載,“潞、洛、泉、餘、滿五姓,皆赤狄隗姓。” 3、自稱系鐵木複姓所改,為元太祖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後代,出自鐵穆氏宰相之家。相傳鐵穆宰相乃是 忠臣,太祖聽信讒言,要捉拿鐵穆宰相的九子一婿。九子一婿星夜出城,逃至貴州,見太祖親領追兵前來 ,就躲在鳳錦橋下。追兵到來時,有人見橋下水波動盪,提出可疑,太祖未加細查,隨口說:“江中有水 ,水中有魚,何必大驚小怪,快快繼續向前追趕。”鐵穆氏十兄弟逃脫後,原想改鐵穆氏為金氏,最後決 定改為餘氏。“餘”比金字少一橫,又是“水中有魚”的魚字的諧音,堪稱一字雙關。但此類余姓根據多 名歷史學家考證,實出自於西夏党項羌人.始祖為元末安慶守將餘闕及同族之人.世居廬州(今合肥),後世避 紅軍之亂逃入四川,清代又遷雲南\貴州.其宗譜所載內容多與史實不太相符,其祖為元太祖鐵木真,統稱為鐵 改餘氏. 二、 遷徙分佈 ; 歷史上,餘氏基本上是一個較典型的南方姓氏。餘氏最早的發祥地應在今陝西鳳翔至咸陽一帶具體播遷情 況因缺乏資料,故難以詳考。大致上講,余姓於漢時遷入安徽的歙縣一帶,並落籍此地繁衍發展。漢以後 ,我國南方北方的余姓基本上都在繁衍,但北方要弱得多。余姓有不少遷居浙江、江蘇、江西等地。魏晉 南北朝時,余姓已成為新安郡一帶的望族。又由於北方戰亂,余姓南遷不可避免,部分余姓族人遷入湖南 、湖北。唐代以後,余姓才迅速壯大起來,並形成東南一帶兩處望族。余姓遷入福建、廣東等地,始於唐 末宋時。明清之際,余姓不僅已遍佈江南各地,而且北方各地的余姓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三、 郡望堂號 【堂號】 ; “清嚴堂”:宋代餘元一,是朱熹最喜歡的門人,最講仁義理智信五倫,號“清嚴”。 ; “忠惠堂”:宋時余天錫是宰相史彌遠的家庭教師。沂王無後,命天錫在王族裡找一個比較有賢德的幼兒 作兒子。天錫給他找來了貴莊,就是後來的宋理宗。理宗即位,封天錫為奉化郡公,死後諡“忠惠”。 ; 【郡望】 ; 新安郡:晉太康元年(公元208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淳安西)。相當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 新安江流域、祁門等地。 ; 下邳郡:東漢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改臨淮郡置國,治所在下邳(今江蘇雎寧西北),轄地北至江蘇新 沂、邳縣,南至安徽嘉山,東至江蘇漣水、淮安和靖江市。南宋時改為郡。 ; 吳興郡: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南),相當於今浙江臨安、餘杭、德清 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縣地。 ; 四、 家乘譜牒: 山東:泗水餘氏會通世譜五卷外紀一卷 江蘇:鎮江京江餘氏宗譜四卷、鎮江餘氏宗譜四卷 ; <浙江:淳安遂安西澗灃南餘氏族譜三卷、象山峰北餘氏宗譜一卷、長興麻圓餘氏宗譜十二卷紹興會稽餘氏 支譜十卷首一卷、常山餘氏宗譜七卷 安徽:餘氏族譜(卷數不清)、徽州新安餘氏世系像譜不分類、休寧餘紹賢堂族譜三十卷潛山餘氏宗譜三 十卷首一卷 福建:安溪餘氏族譜不分類、長樂餘氏世譜家傳不分卷 江西:撫州梨溪餘氏宗譜(卷數不清) ; 湖南:新洲餘氏宗譜二十九卷首六卷 廣東:餘樂族譜三十卷、曲江餘氏族譜四卷 四川:長壽餘氏......餘下全文>>

中國姓 餘 的有多少?餘的來歷?

現在的社會裡姓餘的也多:分別在黑龍江,江蘇,北京,河南,湖南地區:姓餘的也可以說不計其數,餘的來源是用於字和虞姓改造的:在古代時春秋時有一個諸候國叫虞國:然後姓虞的就誕生了:之後虞家在秦朝末年有了一名絕世美女,是項羽的夢中情人,虞姬,而於出現在東漢末年至三國:於繪和于禁是著名的魏國大將!直到明朝時於和虞氏改姓為餘!

姓中的“於”與“餘”有什麼區別??

余姓的四個來源

⒈來源於祖先由余名字中的“餘”字演變而來。相傳,其遠祖黃帝數傳至周武王,有子叔虞,被封於唐,後來其子又移封於晉,為晉侯。叔虞裔孫晉哀公,生子由余,避亂於西戎。後來出使秦國,見秦穆公,深為折服,遂拜為上卿。秦穆公有了由余的輔佐,一舉滅掉西戎十二國。成為西方盟主。由余去世以後,他的子孫便以餘為姓,以示出自這位名賢之後,並以此來紀念自己的祖先。

⒉出自大禹之後。夏朝時,夏主少康的庶子無餘被封為越王,無餘的子孫中也有人以他名字中的餘為姓。

⒊出自大禹的第三子空(又名罕),被封為餘度王(一說餘慶王),其後代以祖先爵號為姓。

⒋春秋時,齊國有人以“餘丘”為姓,後來又簡化成餘。

—————————————————————————————

當今網路上有一篇流傳很廣的有關於余姓的三個來源論述的文章,其所說的內容實際有很多荒謬錯誤,一看就知道是一些對姓氏研究不深,知識膚淺的人,隨意在網上找些資料就寫出來的。例如其中有個結論說:“2、 余姓出自赤狄族,為隗姓之後。據《國語》載,“潞、洛、泉、餘、滿五姓,皆赤狄隗姓。”這是一句何等荒唐的廢話,作者隨便根據一句話,不加以考證,就對一個複雜的歷史問題下結論,本人“佩服”!

各位宗親應該記清我余姓的姓氏學界公認的四大來源,對那些錯誤的謬論及時予以指正,使大家能在正確瞭解認識我們余姓的真正來源。

於(Yú)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為周武王姬發的後代,以國名為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周武王克商後,大舉分封諸侯,其第二個兒子邘叔被封在邘國。據《廣韻》所載,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第二子(有說第三子)於邘(故城在今河南省沁陽西北於邘邰鎮),稱於邘叔。後來,於邘叔的子孫就以國名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則去邑旁姓於,是為河南於氏,史稱于姓正宗。

2、出自古複姓淳于氏,為唐代時避諱憲宗李純所改單姓於氏。據《古今姓氏書辯證》等所載,淳于公子孫,以國名為姓,稱為淳于氏。唐貞觀年間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憲宗李純時,為避諱(“純”“淳”同音),複姓淳于氏改為單姓於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復淳于姓,也有一部沿襲未改的,形成此支於氏。

3、出自北魏時的萬忸於氏,為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恢復本姓於。據《路史》所載,鮮卑族的萬忸於氏原為山東于姓人,後隨鮮卑改之,孝文帝漢化改革,又復于姓。這一支於氏雖然是從鮮卑族的萬忸於氏所改,一向也被當作外來的姓氏看待,但在實際上,他們仍然是漢族于姓的後代,只是在漢代之時,有一位名為於公的後代,隨著拓跋氏離開了中原,並且為了適存於鮮卑族而改姓為萬忸於氏,等到後來鮮卑族的拓跋珪在我國北方建立了北魏,才又“重回孃家”,複姓為於而已。

4、出自賜姓或少數民族改於姓而來:

① 明朝時賜元人巴延達哩姓於名忠,清八旗尼瑪哈氏改於姓。

② 又有達斡爾、鄂倫範、土、回、高麗等小數民族有改於姓者。

“餘”這個姓有什麼來歷呢?歷史上有什麼著名的人是這個姓嗎?

餘滄海

我姓餘,但是不知道余姓的來歷起源,誰能告訴我?

余姓起源有三:

1 、據《風俗通》載,余姓為“由余之後,世居歙州,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吳興”。春秋時,秦國有個臣醫叫由余,他的祖先是晉人,避亂於西戎。由余本來在西戎為官,後奉命出使秦國,見秦穆公賢德大度,就留在秦國為臣。他為穆公謀劃征伐西戎,使秦國成為西方霸主。他的後代子孫以其名字為姓,有的姓由,有的姓餘, 同出一宗。

2、 出自赤狄族,為隗姓之後。據《國語》載,“潞、洛、泉、餘、滿五姓,皆赤狄隗姓。”

3、 系鐵木複姓所改,為元太祖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後代,出自鐵穆氏宰相之家。相傳鐵穆宰相乃是忠臣,太祖聽信讒言,要捉拿鐵穆宰相的五個兒子。五子星夜出城,逃至貴州,見太祖親領追兵前來,就躲在鳳錦橋下。追兵到來時,有人見橋下水波動盪,提出可疑,太祖未加細查,隨口說:“江中有水,水中有魚,何必大驚小怪,快快繼續向前追趕。”鐵穆氏五兄弟逃脫後,原想改鐵穆氏為金氏,最後決定改為餘氏。“餘”比金字少一橫,又是“水中有魚”的魚字的諧音,堪稱一字雙關。

高姓氏的由來

一、姓氏源流

高(Gāo)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廣韻》等資料所載,姜太公八世孫奚因擁立齊桓公有功,被賜予祖父公子高的名為姓。相傳炎帝神農氏因居住在姜水,所以以姜為姓。炎帝16世孫姜伯夷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呂侯,子孫因此亦以呂為氏。姜伯夷第37代孫姜尚,即姜太公,又稱呂尚、呂望,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立周,受封於齊國。齊國傳至太公7世孫文公呂赤,赤有愛子受封於高邑,稱公子高。依照周朝貴族禮儀,其孫傒取祖名為氏,為高傒。高傒在齊國為上卿時,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就是齊桓公。高傒成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六世孫高止在齊國遭到公孫灶、公孫蛋排擠,出齊奔燕。高止十世子孫高洪為東漢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發軔,繁衍不息,成為當今高姓族群中最龐大的一支。

2、出自以王父字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齊惠公之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後裔取其字為姓氏。為山東高氏。齊惠公為齊桓公之子。

3、由“高”字開頭複姓簡化而來。如高車氏、高堂氏、高陽氏、高陵氏等簡化而為“高”姓。

4、出自他姓。據《北齊書》所載,十六國時,後燕皇帝慕容雲自稱為高陽氏後裔,遂改姓高,稱高雲,其後裔有改複姓為單姓,稱高氏;北齊文宣帝高洋賜鮮卑族元景安、元文遙本鮮卑族,隨漢姓元,因有功於北齊,高洋賜他們“高”姓;鮮卑慕容氏、高麗羽真氏,後改高氏;魏時,鮮卑族有樓氏,後改高氏;女真族石烈氏、納羊氏,滿族高佳氏、佟佳氏和北宋時入居開封的猶太人等改姓高姓;又北齊時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與高歡交厚,遂改為高氏。

得姓始祖:高奚。春秋時期,姜太公六世孫文公呂赤的兒子受封於高邑(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南),稱為公子高。公子高之孫奚和齊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是好朋友。當時,公孫無知發動內亂,殺了齊襄公。奚聯合諸大臣一齊平定內亂,誅殺了公孫無知,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就是後來的齊桓公。奚因為平亂迎君有功,被封為上卿,並賜他以祖父公子高的名為姓,稱為高氏。高姓就這樣誕生了。高奚作為高姓的始祖,受到世代子孫的尊敬和愛戴。

二、遷徙分佈

高姓雖然發源於今河南省境內,但春秋以後卻以齊魯之地高氏居多。據史料所載,戰國到秦漢時期,高姓已可能遷入河北、遼寧境內。秦漢三國時期,隨著政局的幾度分合,人口遷徙頻繁,高姓人氏漸活動於海河流域,黃河上、下游,淮河流域,長江上、下游地區。兩晉南北朝時,戰亂頻繁,高姓人氏大舉南遷,“廣陵”郡望便是在這一時期所形成的。隋唐時,有書記載,河南有陳氏父子率軍開闢漳郡,其中有高氏參加,另河南高姓族人高鋼入遷閩地(今福建省)。此時,德州蓨(今河北省景縣)仍是繼東漢以來高姓主要的聚居地。五代時期,有陝州硤石(今河南省三門峽市)人在江陵府(今湖北省荊州市)建南平國。有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人高彥儔到四川后蜀政權為官。在此期間,江南江北都有高姓人活動。兩宋時期,高姓人為避戰亂由中原向江南遷徙。如開封高瓊後裔定居於海寧、臨安、溫州、山陰,合肥人高徹定居於晉陵。元明清時期,高姓人多集聚於東南地區,尤以江蘇、浙江地區最為集中。今日高姓主要分佈在江蘇、福建、廣東、江西、雲南等地。中國歷史上,高姓稱帝王者14人,曾建立北齊、燕、荊南等政權。高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十五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點二一。

三、歷史名人

高 柴:今山東省人,春秋時齊國人。孔子品學兼優的七十二弟子之一。

高 洋:今河北景縣人,執掌東魏政權多年的高歡之子,代東魏建北齊。北齊共歷六帝,執政二十八年。

高 適:唐朝詩人,與岑參齊名......餘下全文>>

餘氏家族的由來

余姓源流余姓起源有三:

1 、據《風俗通》載,余姓為“由余之後,世居歙州,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吳興”。春秋時,秦國有個臣醫叫由余,他的祖先是晉人,避亂於西戎。由余本來在西戎為官,後奉命出使秦國,見秦穆公賢德大度,就留在秦國為臣。他為穆公謀劃征伐西戎,使秦國成為西方霸主。他的後代子孫以其名字為姓,有的姓由,有的姓餘, 同出一宗。

2、出自赤狄族,為隗姓之後。據《國語》載,“潞、洛、泉、餘、滿五姓,皆赤狄隗姓。”

3、系鐵木複姓所改,為元太祖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後代,出自鐵穆氏宰相之家。相傳鐵穆宰相乃是忠臣,太祖聽信讒言,要捉拿鐵穆宰相的五個兒子。五子星夜出城,逃至貴州,見太祖親領追兵前來,就躲在鳳錦橋下。追兵到來時,有人見橋下水波動盪,提出可疑,太祖未加細查,隨口說:“江中有水,水中有魚,何必大驚小怪,快快繼續向前追趕。”鐵穆氏五兄弟逃脫後,原想改鐵穆氏為金氏,最後決定改為餘氏。“餘”比金字少一橫,又是“水中有魚”的魚字的諧音,堪稱一字雙關。

姓氏分佈

歷史上,餘氏基本上是一個較典型的南方姓氏。餘氏最早的發祥地應在今陝西鳳翔至咸陽一帶,具體播遷情況因缺乏資料,故難以詳考。大致上講,余姓於漢時遷入安徽的歙縣一帶,並落籍此地繁衍發展。漢以後,我國南方北方的余姓基本上都在繁衍,但北方要弱得多。余姓有不少遷居浙江、江蘇、江西等地。魏晉南北朝時,余姓已成為新安郡一帶的望族。又由於北方戰亂,余姓南遷不可避免,部分余姓族人遷入湖南、湖北。唐代以後,余姓才迅速壯大起來,並形成東南一帶兩處望族。余姓遷入福建、廣東等地,始於唐末宋時。明清之際,余姓不僅已遍佈江南各地,而且北方各地的余姓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郡望堂號

1、堂號

“清嚴堂”:宋代餘元一,是朱熹最喜歡的門人,最講仁義理智信五倫,號“清嚴”。

“忠惠堂”:宋時余天錫是宰相史彌遠的家庭教師。沂王無後,命天錫在王族裡找一個比較有賢德的幼兒作兒子。天錫給他找來了貴莊,就是後來的宋理宗。理宗即位,封天錫為奉化郡公,死後諡“忠惠”。

2、郡望

新安郡:晉太康元年(公元208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淳安西)。相當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等地。

下邳郡:東漢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改臨淮郡置國,治所在下邳(今江蘇雎寧西北),轄地北至江蘇新沂、邳縣,南至安徽嘉山,東至江蘇漣水、淮安和靖江市。南宋時改為郡。

吳興郡: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南),相當於今浙江臨安、餘杭、德清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縣地。

姓氏家譜

山東:泗水餘氏會通世譜五卷外紀一卷

江蘇:鎮江京江餘氏宗譜四卷、鎮江餘氏宗譜四卷

浙江:淳安遂安西澗灃南餘氏族譜三卷、象山峰北餘氏宗譜一卷、長興麻圓餘氏宗譜十二卷紹興會稽餘氏支譜十卷首一卷、常山餘氏宗譜七卷

更多:www.51240.com/

安徽:餘氏族譜(卷數不清)、徽州新安餘氏世系像譜不分類、休寧餘紹賢堂族譜三十卷潛山餘氏宗譜三十卷首一卷

福建:安溪餘氏族譜不分類、長樂餘氏世譜家傳不分卷

江西:撫州梨溪餘氏宗譜(卷數不清)

湖南:新洲餘氏宗譜二十九卷首六卷

廣東:餘樂族譜三十卷、曲江餘氏族譜四卷

四川:長壽餘氏族譜一卷、榮縣餘氏族譜四卷

歷史名人餘棟臣:著名的反洋教英雄。1890年、1898年兩次在四川舉行反帝起義,焚教堂,打擊反動......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余姓氏的由來?
蔣姓氏的由來?
徐這個姓氏的由來?
鞏姓氏的由來?
羅氏姓氏的由來?
姜姓氏的由來?
蘭姓氏的由來?
賀姓氏的由來?
羅姓氏的由來?
宋姓氏的由來?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