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五行是哪些職業?
古代道士的五行之術是什麼?
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多用於哲學、中醫學和占卜方面。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認為大自然由五種要素所構成,隨著這五個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產生變化,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迴圈不已。
五行學說(最早在道家學說中出現)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執行(運動)和變化所構成。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係和運動形式。如果說陰陽是一種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則五行可以說是一種原始的普通系統論。
中國西周末年,已經有了一種樸素唯物主義觀點的“五材說”。從《國語·鄭語》“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萬物”和《左傳》“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到《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的記載,開始把五行屬性抽象出來,推演到其他事物,構成一個固定的組合形式。在戰國晚期提出了五行相勝(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勝(克)、生的次序固定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相互關聯的模式,自發地體現了事物內部的結構關係及其整體把握的思想。就在這個時期,《內經》把五行學說應用於醫學,這對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積累的大量臨床經驗,形成中醫特有的理論體系,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五行相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數理: 金為七, 木為八, 水為六, 火為九, 土為五
五行在古代所對應的官銜是什麼呢?
儒家大師傅董仲舒根據五行推演出五鍾官職,即司農、司馬、司營、司徒、司寇,並且衍生幾種官職的相生相剋:司農為五行之木,使穀類豐收;木行才能司馬(火),司馬為五行之火,誅罰得當,天下安寧;火行生司營(土),司營治民保境安定;土行生司徒(金),司徒使民以仁義行事;金行生司寇(水),司寇使君臣長幼各以禮節行事,而後水再生司農(木),形成五種官職的迴圈。
至於臟器對應五行和官職無關
我國古代各朝代的五行屬性是什麼?
“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黃帝之時。天先見大蚓大螻。黃帝曰:土氣勝。士氣勝,故其色尚黃,其事則土。”“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禹曰:木氣勝。木氣勝,放其色尚青,其事則木。”“及湯之時,天先見金刃生於水。湯曰:金氣勝。金氣勝,故其色尚白,其事則金。”“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於周社。文王曰:火氣勝。火氣勝,故其色尚赤,其事則火。”這是五行學說最早的根源,這段話指出了前幾個朝代的屬性,即以土德王的黃帝,為以木德王的夏朝所克。以木德王的夏朝,為以金德王的商朝所克。以金德王的商朝,為以火德王的周朝所克。以火德王的周朝,將為以水德王的朝代所克。所以,秦的屬性是水,在公元前104年,漢武帝決定正式宣佈漢以土德王,這是最後一個明確的朝代屬性。漢朝以後,人們不大注意這個問題了。但是一直到辛亥革命取消帝制為止,皇帝的正式頭銜仍然是“奉天承運皇帝”。所謂“承運”,就是承五德轉移之運。
五行屬性 古代
五行屬性在測字中一般指根據你生辰八字和姓名中的五行資訊.而在泛指當中,因為中國古人認為天下萬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這五種元素構成的,所以天下萬物都有它的五行屬性,比如:在方位中,有金:白色,位置:西 木:青色, 位置:東 水:黑色,位置:北 火:赤色,位置:南 土:黃色,位置:中在中醫中有:肝屬於木,則肝主筋和肝開竅於目的“筋”和“目”亦屬於木;心屬於火,則“脈”和“舌”亦屬於火;脾屬於土,則“肉”和“口”亦屬於土;肺屬於金,則“皮毛”和“鼻”亦屬於金;腎屬於水,則“骨”和“耳”、“二陰”亦屬於水。 你說的五行屬性說到底是古人對事物本質的一種屬性歸納.五行的動物和東西太多了,可以說全天下都是.給你舉個比較有名的吧,中國的四大神獸 青龍,屬木 白虎,屬金 朱雀,屬火 玄武,屬水
中國古代的五行是怎麼來的
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本源論(本體論)的形而上學。多用於哲學、中醫學和占卜方面。五行學說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五行指:木、火、土、金、水。認為宇宙自然是由五種要素相生相剋衍生變化所構成,隨著這五個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宇宙與大自然產生變化,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迴圈不已。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特性的執行(運動)和變化所構成。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係和運動形式。如果說陰陽是一種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則五行可以說是一種古老的普通系統論。五行屬於物質的,也屬於精神的。
五行學說有“元素論五行”和“德性論五行”之分。元素論五行包括水火金木土,德性論五行包括仁、義、禮、智、信。
中文名:五行
外文名:five phases
最早提出:《尚書》的《甘誓》與《洪範》
元素:金、木、水、火、土
應用:哲學、中醫學、冶煉燒製和占卜
應用學科:中醫藥學;中醫基礎理論
中國古代歷代王朝國號的五行屬性
第一個朝代“夏”,五行屬火。、春屬東,為木。夏屬南,為火。秋屬西,為金。冬屬北,為水。所以,夏代當屬火德。再者,夏禹治水有功,是以洩法治水,屬於木德。前人以封堵法治水失敗,是以土克水。五行中以水能生木,木能洩水。故疏導之法,是採用木德治之 。屬木的君主創立的王朝,當然屬火。是因為木能生火。
商代五行屬水。商代創始君王號“成湯”。湯者,水也。“成”也就是生成,成就之意。是金生水之象。成湯自然屬金。成湯屬金,建立的王朝當然屬水。再者,“湯”是多音字,也有“商”的念法。“商”屬水無疑。五行中,以水可火。所以,商能代夏。
周代屬土。周字之內,赫然藏了個“土”字。正是昭然。西周東周,共屬土德。周代姬昌立國,“昌”為雙日,屬火無疑。所以,這是火能生土,炎精極旺,立周八百餘年。因為土能可水,所以周可滅商。後自周東遷之後,國力日衰。是因為東方屬木,克土,破了周的“風水”所致。
再以後,嬴秦滅周。正是木克土之應。“秦”字下有一“禾”儼然屬木。嬴者,下有一“女”。古人以男子為陽,女子為陰。南方為陽,北方為陰。北方為水,所以,嬴姓屬水,可以立秦滅周。
劉邦建立西漢,五行屬金。“劉”字,繁寫有個“金”字,自然屬金。劉邦者,就是“屬金之國”之意。因為劉邦的情況特殊,所以西漢只能屬金。金專克木,所以劉邦平秦滅楚(木),統一中原。
後莽新篡漢,西漢滅亡。西漢屬金,最怕火克。“新”者,薪也。本是點火之物,所以新朝屬火。王莽帶“草”,屬木。木能生火,滅掉了屬金的西漢王朝。
東漢屬水,滅掉了莽新。“漢”本是水,西漢自然屬水。後曹魏篡漢,三國開始。
三國之中,蜀漢屬金。因為蜀漢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後,西漢景帝玄孫,自然是繼承西漢。西漢屬金,蜀漢當然也屬金。
孫吳屬木。因孫權名內帶一“木”字,所以孫吳屬木。
曹魏屬水。因“魏”字傍“鬼”,鬼者,“癸”也。自然是水德。
因曹魏武皇帝曹操名字不好,壞了曹魏的“風水”所以曹魏必然短命,曹內有日,屬火,操內有木,屬木。這是以木生火之象。至接洩耗曹魏之“水”,所以,曹魏最終被司馬晉朝所篡。
晉者,下有日,為火德。司馬氏,也屬火德。馬者,“午”也。“午”正是火德最旺之地。因為曹操之木洩水生火,所以曹魏滅亡於晉。
西晉後被劉淵禍水所滅。此水火之克。正從北而來。後劉宋篡晉,東晉滅亡。劉宋本屬木,不能滅晉。然劉姓帝王立漢,長達五百餘載。劉裕姓劉,借漢之水滅晉之火,後生其“宋”之木。這是水能滅火生木。以後南朝,皆“蕭”齊,“蕭”樑,“陳”之類,全部屬木。北魏屬水,因“女”,“鬼”之故。後分為北周與北齊。周乃土,制水而立。齊屬木,瀉水而立。以“齊”為國號的朝代,不能過山西。此是木不能勝金之故。北齊高洋,高演之輩,皆秉水德,生國自然為木。因木能克土,所以北周初年,數敗於齊。
後隋立。隋字含“左”。以左為西,右為東。左乃西,西乃金。所以楊隋屬金。隋金連克齊,陳二木,統一中原。(北周後期,隋已萌芽,此與司馬氏火德滅蜀漢同理)金自土出,所以隋篡北周。
因為“楊”本屬木。而“堅”則為金。開國皇帝名諱金木相剋,國號伐克其姓,故隋不可久。
唐屬火德,所以代隋。西周時有一唐國。後改為晉。春秋時為五霸之一。所以,唐即是晉,晉即是唐。晉屬火,唐也屬火。李姓為木,立國為火。長二百餘載。
後朱溫篡之。朱乃火,溫為水。以水滅火之象,所以朱溫滅唐立樑。後唐滅樑,是火焚其木。朱溫名不利。國不可久。後晉代後唐,是註定之事。晉唐本一體,以......餘下全文>>
按照古代五行說,每個朝代都是什麼屬性?
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想要把這一套全部順出來,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這裡面有一個很要命的因素,就是,哪個朝代是什麼屬性,不是你說了算,人家皇帝自己有權採納一種的。
如果,你非要自說自話,當然可以完成一套自圓其說的理論。就是硬不顧皇帝自己認定的那個。
還有,中華民國,分成北洋與國民政府兩截子,它們各自認定的顏色什麼的,是不一樣的。
中國古代五行所代表的意思
五行在中醫裡五行有著特殊的含義。
木,代表生長 舒暢的功能,在人體為肝。
金,代表沉降、肅殺、等性質,在人體為肺。
水,代表了滋潤、寒涼、的性質,在人體為腎。
土,代表了生化等性質,在人體為脾。
火,代表了溫熱、向上等性質,在人體為心。 五行與其他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五行與方位、天干、顏色、神獸等都有密切關係。
東方:甲、乙:木:綠色:青龍
南方:丙、丁:火:紅色:朱雀
西方:庚、辛:金:白色:白虎
北方:壬、癸:水:黑色:玄武
中央:戊、己:土:黃色:黃麟
古代五行術數指的什麼?
術,法術,是各種方式方法;數,理數、氣數,是運用方法時的規律,即陰陽五行生剋制化的運動規律。術數,在中華文化中用以推算未來、趨吉避凶的各種方術系統.。《漢書·藝文志》根據劉歆《七略·術數略》,把方術分為六類。其中第三種是五行。《藝文志》中說:“其法亦起五德(金木水火土,謂之五德),推其極則無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