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的傳統節日?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26日

壯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壯族的傳統節日是歌圩節(三月三)、隴端節、中元節。

壯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壯族有以下傳統節日

一 ,三月三,是廣西漢、壯、瑤、苗、侗、仫佬、毛南等民族最隆重的節日,2014年確定為廣西傳統習慣節日並放假兩天。 其中“三月三”歌圩普遍流行於壯族地區,其中尤以紅水河、左右江流域最為常見。每場歌圩人數少則幾百人,多則數千甚至數萬人。

二,春節,壯族的春節從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但初三至初五仍算春節期。它是壯族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一般從臘月二十三起就開始做準備,家家戶戶搞衛生、縫製衣褲、購買年貨、張貼對聯、製作糕點、殺豬、包粽子、放鞭炮、穿特殊的服裝。春節又是個團圓的日子,凡是在外面工作的人,一般都趕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團聚,吃團圓飯。

贊助廣告

三,初一初二,凡來客必吃粽子。壯家的粽子是較高貴的食物。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兩,還有一種叫“風莫”(特大粽子)的,重達一二十斤。

四,陀螺節,在廣西壯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舉行一次有名的體育盛會——陀螺節。 時間是由舊曆年除夕前兩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歷時半個多月。陀螺,壯語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輕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鵝蛋的,也有二三兩。據說打陀螺自興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

五,隴端節, 是雲南文山富寧縣及附近壯族的傳統節日。“隴端”(壯語,趕田壩之意),是壯語譯音,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聚。相傳這個節日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原是為了紀念民族英雄儂智高於公元1052年4月起兵反對宋王朝的事蹟。隴端節已發展成為富寧縣以及鄰近一帶壯、瑤、苗、彝、漢各族人民進行物資交流,共同歡慶的傳統節日。

贊助廣告

六,吃立節,是廣西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特有的節日。“吃立”壯語意為“歡慶”。壯族人民素有歡度春節的傳統。但在1894年春節來臨之際,法國侵略者侵略我邊境,為了打擊侵略者,青壯年奔赴疆場,英勇殺敵,保衛了家園。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將士凱旋歸來,鄉親們殺雞宰羊,做糯米粑,盛情款待,共同歡慶勝利,補過春節。從此以後逐漸形成吃立節。節日期間,人們舞獅子、耍龍燈、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七,婭拜節,雲南省富寧縣剝隘鎮者寧、索烏一帶的壯族,每年四月屬兔那一天,都要殺一頭牛、一口豬、兩隻雞和四十八尾魚,到婭拜山去,奠祭壯族婦女婭拜(有傳說為儂智高母親)。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場,禮儀十分隆重。相傳婭拜是一個壯族山寨的頭領,她率領壯家百姓同官兵打仗,失敗後被殘殺。眾人把她埋葬到高山之巔,並將此山叫作婭拜山。每年到婭拜遇難之日,壯族人民就殺牛宰豬去祭奠她。這樣年年祭奠,從未中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個節日——婭拜節。

八,壯年在壯語中叫“將也益”,而春節叫“將昆”即漢族節。壯年以農曆十二月為歲首,十一月末日為除夕,習慣叫“崴誼久”,意為過二九(不管月大月小,都如此稱謂)。是日,全寨集資買豬,(有的村寨按戶輪流專門餵養社豬)宰殺敬祀社王,祈求保佑五穀豐登。

壯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習慣有哪些

壯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隴端”(壯語,趕田壩之意),相傳這個節日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原是為了紀念民族英雄儂智高(壯族)於公元1052年4月起兵反對宋王朝的事蹟。現在,隴端街已發展成為富寧縣一帶壯、瑤、苗、彝、漢各族人民進行物資交流,共同歡慶的傳統節日。壯族的其他節日與漢族相同。 壯族的春節 壯族的春節從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3天,但初四至初五仍算春節期。它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一般從臘月二十三起就開始做準備,家家戶戶搞衛生、縫製衣褲、購買年貨、張貼對聯、製做糕點、殺豬、包粽子。春節又是個團圓的日子,凡是在外面工作的人,一般都趕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團聚,吃團圓飯。春節期間,除了走親訪友,男女青年多去參加對歌、打陀螺、跳舞、賽球、演戲等文娛體育活動。 除夕 家家殺雞殺鴨,蒸制扣肉、粉精肉,製做叉燒肉等等。晚飯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斬雞”,有老人的家庭,會燉 豬腳、燉整雞。米飯要做得很多,剩到第二天吃,象徵著富裕。 年三十晚 家家都要守歲,直到半夜雞叫,燃放鞭炮,除舊迎新。過去,有的地方把放鞭炮謂之“招牛魂”(壯語叫“歐魂懷”),意思是老黃牛的魂魄尚散落在田野,把牛魂招回來,新的一年開始,老黃牛又該辛辛苦苦地為主人家效力了。“招牛魂”開始,有的人家敲鑼打鼓,吹蕭吹笛,整個村寨洋溢著一片歡天喜地的氣氛。壯家包粽子過年,但年三十晚絕不吃粽子。 正月初一、初二 凡來客必吃粽子。壯家的粽子是較高貴的食物。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兩,還有一種叫“風莫”(特大粽子)的,重達一二十斤。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餡兒。餡兒是由去皮的綠豆、半肥不瘦的豬皮拌上面醬製成,挾在粽心裡,煮熟後,其味之香堪稱一絕。 陀螺節 在廣西壯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舉行一次有名的體育盛會——陀螺節。時間是由舊曆年除夕前兩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歷時半個多月。陀螺,壯語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輕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鵝蛋的,也有二三兩。製作陀螺一定要選用質地優良的堅木。它的“頭”要圓滑。“打”的時候,用兩三尺長的麻繩一圈一圈往上纏,一直纏到自己認為適當的地方,再用右手的無名指和小指挾住麻繩的尾端,迅速往地面一旋,陀螺就“呼呼”地轉動起來。質量好的陀螺,再加上旋的技術高明,轉起來長達七八分鐘才倒下來。比賽打陀螺更是熱鬧非凡,獲第一名者榮稱“陀螺王”。據說打陀螺自興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 隴端節 隴端節,是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壯族人民的一個傳統節日。“隴端”是壯語譯音,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聚。相傳在北宋年間,為了抵制封建統治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儂智高率廣西壯族揭竿而起,取得節節勝利,建立“南天國”,自稱“南天王”,克南寧,破欽州,打廣州,勢力很大。後來起義軍失利,退守富寧。北宋統治者為平息農民起義,削弱起義軍力量,把壯族人民遣散到貴州等地。臨別前,壯族人民紛紛集會,傷心敘別,囑咐鄉親們來年歸來團聚。此後,每年農曆三月,客居他鄉的壯族人民返鄉歸寨同親友團聚。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了“隴端”節。隴端節從農曆三月二十五日開始,歷時三天。節前,作為東道主的村寨,殺豬宰牛,在田壩上搭戲臺,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屆時,姑娘們穿上衣角、袖口鑲著銀排和繡有花邊圖案的無領斜襟上衣和蠟染統裙,戴上壯錦胸兜,腳穿繡花鞋,各個花團錦簇,美不勝收。英姿勃勃的小夥子與姑娘們相聚,載歌載舞,直到日落。仍有餘興者還可隨姑娘進寨繼續對歌。 吃立節 吃立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人民特有的節日。“吃立”壯語意為“歡慶”。壯族人民素有歡度春節的傳統。但在1894年春節來......餘下全文>>

壯族都有什麼節日

滿意答案熱心問友2012-05-10壯人每月都有自得其樂的節日。其中比較盛大的有春節、螞拐節、三月三月歌節、牛魂節、莫一大王節、中元節和霜降節等。春節春節是最降重的節日。年三十吃過豐盛的晚餐,人們便圍著火塘守歲。子時一到,人們立即焚香點燭,在神臺上供滿了豬肉、整雞、粽子、湯圓、米酒等祭品。孩子們則燃放鞭炮。有不少地方的壯族婦女馬上提著水桶或竹筒到泉眼、河邊打“新水”,討個吉利。男人則提著燈籠奔向廟社燒香化紙。有的地方把大門洞開,一家人聚集在院子裡朝東方拜揖,祝福道:“東方大利,一年萬利,今年更比去年好!”初一這一天,多數地方壯人是不串門的。人們白天吃湯圓,晚餐才吃葷菜,認為這樣可以消災去病。初一的禁忌很多。這一天一律禁說不吉利的話。禁動剪刀,怕新的一年裡家人巧嘴利舌,吵嘴罵人;不得掃地,怕破財。也不得把東西拿到幹欄外,更不借東西給別人,怕家財外流。有些地方禁止敲鑼打鼓,怕驚動鬼神,但有些地方則可以敲打一種齊人高的牛皮大鼓,周圍幾十裡清晰可聞。不少地方從初一到初五灶裡要燃一段硬木,不能熄滅,表示子孫綿長,煙火不斷。這天也不得殺生,豬、雞、鴨都必須在年前幾天收拾乾淨,以備祭祀和食用。壯人沒有作揖、跪拜、握手等見面禮,而是通過語言和豐富的表情充分表達自己的節日問侯,人們在村裡或路上相見,便互相道賀“恭喜發財。”從初二起,親朋開始來往拜年。特別是已經出嫁的女兒。要帶幾斤肉或雞鴨等禮品,和丈夫、孩子一起回到孃家拜年。出嫁的姐妹趁此時機聚會,共敘別情。按通常觀念,整個正月都屬於節日。故云南文山的壯人要打一月銅鼓,跳一個月舞。另一些則在風景秀麗的河邊、山谷,青年們舉行歌圩或舞獅、打舂堂,聽壯戲,等等。文娛活動五彩繽紛,人們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螞拐節這是流傳在紅水河畔東蘭、鳳山一帶的古老節日。每年從正月初一起,經過找螞拐、孝螞拐及陪螞拐、葬螞拐三個階段,歷時一個月之久。螞拐節有兩個故事,其中一個說,很久以前兒子吃老子,殺老母過年。後來出了個孝敬父母的東林,別人要來殺他的父母,他奪刀不讓。他也不去吃別人父母的肉。後來母親死了。他用棺裝殮守靈。屋外螞拐不理會東林悲傷,哇哇叫得人心煩。東林一氣之下,用開水澆了螞拐,誰知惹了大禍。大地斷蛙聲,日頭紅似火,天旱得大地乾裂。後來布洛陀和姆洛甲說螞拐不是凡間之物,她是天上雷婆的天女,她一叫天才降甘霖,必須給她陪罪,請螞拐回村過年,這就是螞拐節日的來歷。另一個故事說,螞拐是雷王之子,被當作天使派到人間,他一叫雷王就給人間雨水,所以人們很感激他,死了弔孝,如敬考妣。這些傳說,都和螞拐是壯族圖騰有關。三月三三月三是清明節,同時也是壯族的歌節。作為清明節是受漢族的影響。但也有的壯人在三月十三、十四、二十六過清明節掃墓的,與漢族大不相同。壯人對祭掃十分看重,屆時全家出動,帶上五色板、肉、香燭、紙幡到祖先墳上去供,行拜禮。山野間不時傳來鞭炮聲,久久不絕於耳,山崗上,林篁間,白色的魂幡在墳頂的竹竿上飄動,造成了一種神祕肅穆的氣氛。壯族風俗,供品必須在野外吃掉,也有的地方扔掉不吃,迷信認為,帶回家會招鬼進門。不少地方的祭掃的同時,還要舉行盛大的歌圩,是為三月三歌節。近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把這一天定為壯族的節日。1984年在南寧舉行了首屆歌節,700多名來自各縣的歌手登臺獻藝,使三月的邕城成了歌舞的海洋。連外國友人也遠渡重洋與壯人同享節日的歡樂。這期間,常伴有祭神、打醮等迷信活動,然而更吸引人的則是搶花炮、演戲、雜技、武術表演、舞彩龍、舞綵鳳、唱採茶擂臺賽詩等多彩豐富的文娛活動,近年還添加了演新戲、放電影、球賽等。不過青......餘下全文>>

壯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壯族(舊稱僮,壯文:Bouxcuengh),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國內主要分佈在廣西、雲南、廣東和貴州等地。傳統節日主要有三月三、陀螺節、隴端節等,有的節日跟各族一致。

三月三。是廣西漢、壯、瑤、苗、侗、仫佬、毛南等族最隆重的節日,2014年確定為廣西傳統習慣節日並放假兩天。其中“三月三”歌圩普遍流行於壯族地區,其中尤以紅水河、左右江流域最為常見。歌圩人數少則幾百人,多則數千甚至數萬人。比過春節還隆重。

春節。壯族的春節從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但初三至初五仍算春節期。它是壯族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一般從臘月二十三起就開始做準備,家家戶戶搞衛生、縫製衣褲、購買年貨、張貼對聯、製作糕點、殺豬、包粽子、放鞭炮、穿特殊的服裝。

初一初二。凡來客必吃粽子。壯家的粽子是較高貴的食物。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兩,還有一種叫“風莫”(特大粽子)的,重達一二十斤。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

陀螺節。在廣西壯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舉行一次有名的體育盛會——陀螺節。時間是由舊曆年除夕前兩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歷時半個多月。陀螺,壯語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輕有重。據說打陀螺自興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

隴端節。是雲南文山富寧縣及附近壯族的傳統節日。“隴端”(壯語,趕田壩之意),是壯語譯音,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聚。相傳這個節日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原是為了紀念民族英雄儂智高於公元1052年4月起兵反對宋王朝的事蹟。隴端節從農曆三月二十五日開始,歷時三天。

壯年。壯年在壯語中叫"將也益",而春節叫"將昆"即漢族節。壯年以農曆十二月為歲首,十一月末日為除夕,習慣叫"崴誼久",意為過二九(不管月大月小,都如此稱謂)。是日,全寨集資買豬,(有的村寨按戶輪流專門餵養社豬)宰殺敬祀社王,祈求保佑五穀豐登。過年十天之內為節日活動期間,村村寨寨敲鑼打鼓,吹笛彈琴,縱情歡娛。親友互訪道賀,青年玩山串寨對歌作樂。

此外還有個別壯族地區自己發展起來的節日:如吃立節、婭拜節。

壯族的傳統節日是?日期是?來歷是?

你可以去查查百科:baike.baidu.com/view/2381.htm#3

裡面都有的。

廣西有什麼傳統節日?

除夕---

玉林人俗謂“卅夜”。

家家戶戶製作節日食品;

張貼春聯,鳴炮辭舊,吃團圓飯,閤家守歲。

其供品除“三牲”、茶、酒之外,

還往往供上蔥、蒜、芹及染紅的豬舌等,

取其諧音

(蔥即“聰明”、蒜即“會算”、芹即“勤奮”、

豬舌玉林人稱“豬利”、即“紅利”),

圖其吉利而已。

團圓飯菜特豐,

尤其是魚、雞、鴨等菜餚,

往往到初一也吃不完,

為的是取其“年年有餘”的好慶頭。

守歲,至午夜零時,

家家戶家爭先恐後鳴放鞭炮,

一時間鞭炮聲驚天動地,震憾宙宇,

人們在一片喜氣洋洋之中辭舊迎新,

並開始以最美好的言詞互相祝福。 春節---

玉林人過春節頗具地方色彩。

年前數日,人們便開始“三忙”:

一忙“潔戶”,家家要掃衛生,去汙除垢。

二忙“辦年”,準備過年所需的雞(閹雞為主,陸川一帶則以鵝為主)、鴨、魚、肉,各類蔬菜。以及春聯、鞭炮、香紙蠟燭等。

三忙“炸食”,製作各種油炸食品如白散、酥角、脆子、薄脆之類。

元宵節---

玉林人過元宵節。

多在正月十六、與“掛燈”有關係。

民間凡上年生子者正月初十便開始“掛燈”(燈為竹架紙糊的五彩宮燈),

至正月十六日即告結束,

故有“十六元燈”之說。

過完元宵節,春節便告結束了

.....................

廣西少數民族有哪些盛大節日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中國南疆,山水秀麗、四季如春、物產富饒,居住著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和仡佬等12個民族。其中重大節日如苗族蘆笙鬥馬節、瑤族盤王節、苗族春社節、壯族三月三歌節、良雙鬧魚節、苗族拉鼓節等等,壯族、侗族、仫佬族、仡佬族等民族祭祀牛神的傳統節日。又稱牛生日、牛王節、脫軛節。多在每年農曆四月初八,也有在六月初八或八月初八舉行的。藥王節亦稱藥師節。壯族傳統節日。壯、侗、苗等民族傳統節日。又稱開青節、新米節。每年農曆六月舉行,具體日期各地不盡相同。嘗新節,俗稱“吃新節”,壯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七八月間新谷成熟時舉行。壯族新年,時間比春節早一個月。每年農曆十一月二十九或三十日,壯族村寨家家戶戶殺豬宰羊,閤家祭祖,聯寨拜社,喜迎新年。侗族“多耶”節歷史悠久,“多耶”侗語的意思是“踏歌起舞”,“多耶”是侗語音譯,是侗族的集體歌舞,參加者需手拉手圍成一圈,跟著領唱的節奏邊唱邊舞。農曆正月初八,侗族群眾都會慶祝一年一度的傳統織布節。農曆正月初九,是苗族群眾慶祝傳統節日——跳坡節的日子。富川的“上燈炸龍”活動已有上百年曆史。迓聖節,以迎春祭祀為主題,每年農曆正月十五舉行,金秀瑤族自治縣桐木鎮每年度都舉辦祭祀活動。

2015年底,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正式命名融水苗族自治縣為“中國百節民俗之鄉”。 據統計,融水目前共有民族民間節日138個,最具代表的有苗族蘆笙鬥馬節、瑤族盤王節、苗族春社節、壯族三月三歌節、良雙鬧魚節、苗族拉鼓節等。2006年9月列入國家首批“非遺”保護名錄的苗族系列坡會群共有30多個,典型代表有正月十三安太坡會、正月十六香粉古龍坡會、正月十七安陲芒哥坡會等,這些坡會都彙集了獨特多彩的苗族信仰、服飾、音樂、舞蹈、美食、體育等民族民俗文化。“蘆笙鬥馬節”“金秋燒魚季”等民俗活動遠近聞名。

壯族的民族節日有哪些

蒙古族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曆新年,蒙古語為“查幹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意。此外還有那達慕、馬奶節等。 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老人節等。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週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週年紀念日)。每逢回甲節、回婚節時,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壽。 傣族 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 東鄉族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都來源於伊斯蘭教。 布朗族 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每逢農曆三月清明節後7日,即陽曆4月13日—15日舉行。 節日裡,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 怒族 主要節日有:春節,怒語稱“吉佳姆”,又稱盍司節;仙女節,又稱鮮花節,是居住在貢山一帶的怒族的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穀神,怒語稱“汝為”,原碧江縣匹河一帶怒族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的農曆十二月二九日,舉行祭祀活動,祈禱穀神保佑。?? 塔塔爾族 塔塔爾語叫“古爾邦艾提”,是阿拉伯語的音譯藉詞,阿拉伯語“卡爾邦”,意為“獻身”。古爾邦節,是在伊斯蘭教教歷12月10日,即“肉孜節”之後70天。古爾邦節、開齋節、聖紀節三大節日。 回族 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這三個節日都是宗教節日。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士爾”的意譯,所以也叫“爾德”節,在新疆還有"肉孜"節的叫法。古爾邦節,開齋節後第70天,即伊斯蘭教歷的12月10日,是古爾邦節。古爾邦節也稱“宰牲節”,是穆斯林赴麥加(麥加:伊斯蘭教的聖地)朝覲的最後一天。這一天要沐浴淨身,室內焚香,齋戒半日。上午人們要去清真寺參加會禮,向麥加叩拜,請阿訇宰牲,將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贈親友、濟貧施捨;聖紀節,是紀念先知穆罕默德誕生的日子,這天是伊斯蘭教歷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紀念活動一般在清真寺舉行,在活動中要誦經演說,講述聖績。有的地方還在這天舉行盛大的爾麥裡會(善事宴會),宴請賓客。 滿族 滿族受漢文化的影響,節日與漢族相近,重視過農曆新年。正月十五過燈節,正月二十五祈求來年過“添倉節”,農曆二月二是“鎖龍”的日子,還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蟲王節”,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添倉節,每年正月25日,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杆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蟲王節,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巖、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1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裡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蟲蛀。 黎族 黎族的節日與黎族的歷法有著密切的關係。解放前黎族的節日,在鄰近漢族地區和黎漢雜居地區,大多都用農曆,節日與漢族相同,例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就黎族來說,過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節日是春節和三月三。 納西族 納西族人民的節日有許多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但春節的活動內容卻與漢族不同,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許多民族一樣,納西族也有火把節。而本民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是騾馬會、農具會、龍王會和朝山會。

2016年廣西傳統民俗文化節日

準備到農曆三月三了哦

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曆三月初三。 古稱上巳(sì)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農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於上古軒轅之世,農曆三月三日。不少專家倡議將軒轅黃帝誕辰三月三日、上巳節設立“中華聖誕節”,以增強民族凝聚力。

三月三也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壯族人稱“窩埠坡”或“窩坡”,原意為到垌外、田間去唱歌,所以也稱“歌圩節”也有稱是為紀念劉三姐,因此也叫“歌仙會”。

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常務會議上獲悉:每年農曆“三月三”將成為廣西公眾假日,自治區全區放假兩天。具體放假時間,將由自治區政府辦公廳每年年初確定後公佈。

2014年的三月三,廣西壯族自治區定於三月初三、初四放假兩天,全區放假。

2015年的三月三,廣西壯族自治區定於4月20、21(三月初二、初三)全區放假兩天,與週末湊成4天小長假。

2016年的三月三,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內全體公民放假2天,放假時間為4月9日(週六)、10日(週日),即農曆三月初三、初四。因為今年“三月三”放假時間正逢週末,所以4月8日(週五)、11日(週一)補休,湊成4天小長假。

相關問題答案
廣西壯族的傳統節日?
壯族的傳統節日?
壯族的傳統節日有?
壯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壯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壯族的傳統節日圖片?
查壯族的傳統節日?
納西族的傳統節日?
壯族的傳統節?
錫伯族的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