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服裝特點?
回族服飾特點
回族服飾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在回族聚居區中,回族群眾依然保持著中亞人的傳統穿衣打扮。最顯著的特徵便是:回族特點的穆斯林服飾——男子多帶小白帽,女子帶各種花色的頭巾。男子多留有大鬍子!
回族服飾概述
回族服飾的主要標誌在頭部。男子們都喜愛戴用白色製作的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平頂的,一種是六稜形的。講究的人,還在圓帽上刺上精美的圖案。回族婦女常戴蓋頭。蓋頭也有講究,老年婦女戴白色的,顯得潔白大方;中年婦女戴黑色的,顯得莊重高雅;婦女戴黑色的,顯得莊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綠色的,顯得清新秀麗。不少已婚婦女平時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帶沿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用白漂布製成的,一種是用白線或黑色絲線織成的,往往還織成秀美的幾何圖案。服裝方面,回族老漢愛穿白色襯衫,外套黑坎肩(老鄉稱“馬夾”)。回族老年婦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頭巾,夏季則戴白紗巾,並有扎褲褪的習慣。青年婦女冬季戴紅、綠色或蘭色頭巾,夏季戴紅、綠、黃等色的薄紗巾。山區回族婦女愛穿鏽花鞋,並有扎耳孔戴耳環的習慣。
回族服飾歷史
回族把服飾通常稱為“衣著”、“穿戴”。
我國唐朝的杜環在唐和大食的一場戰役中,戰敗被俘,把他自己在其地的所見所聞作了記錄,其中談到大食的服飾:“(大食)一名亞俱羅,其大食王號暮門,都此處。其士女瑰偉長大,衣裳鮮潔,容止閒麗。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系銀帶,佩銀刀”。這些大食人有不少後來到中國經商,把這種服飾上的習俗自然也帶到了中國。《新唐書》第一次記載了伊斯蘭教教民的形象、服飾和宗教活動。據稱:“大食本波斯之地,男子鼻高,面黑而髯,女子白皙,出門障面,日五拜天神,系銀帶,佩銀刀……”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阿拉伯、波斯等地來中國的穆斯林,特別是穆斯林婦女的服飾打扮,還是很有特色的。
宋代朱或在《萍洲可談》中載:“廣州蕃坊,蕃人衣裳與華異……”唐宋時期,有大量的阿拉伯、波斯來的穆斯林商人,一般都被稱為“蕃客”,這是回族的先民。這就看出,當時回族先民的服飾與漢族不同,是有自己特點的。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中則記載得更明確:“宋時蕃商鉅富,服飾皆珍珠羅綺,器用皆金銀器皿。”可見他們當時穿的是有花紋的絲織品,佩戴戒指,使用金銀器具等。
回族男子頭纏“戴斯達爾”、戴白帽的習俗,也在很早以前就有了。宋代周輝《清波別志》說:“層檀,南海旁國也。貴人以好越布纏頭。人之言語如大食。”元代,回族人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都比較高,回族人的服飾習俗和其他習俗一樣,都是自由的,沒有任何限制,有著漢族服裝的,有穿阿拉伯、波斯等地樣式的,有自制的白帽、巾袍和鞋等,開始向民族服裝發展。但是,到了明代,回族人的服飾習俗就開始受到限制。回回民族不是依據信仰習俗和祖先的服裝樣式,結合在中國居住發展的實際來想穿什麼就穿什麼,想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而是受到了統治階級的強迫命令和限制。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後,採取禁止“胡服”的政策,讓回族人民著漢裝,這樣,回回民族開始形成的服飾習俗就不能很快得到發展,也不能受到尊重。到了清代,統治階級對回族人民更存偏見。雍正初年,山東巡撫陳世宮和署理安徽按察司魯國華等地方大員向清廷上疏,對回民的服飾、信仰等橫加指責、干涉,妄加罪名,說回民“平日早晚皆戴白帽,設立禮拜……”因此,他建議:“請令回民遵奉正朔,服制,一應禮拜等寺,盡行禁革。……戴白帽者以違制律定擬。”
這樣,回族的服飾,既受到了伊斯蘭的影響,又受到了統治階級的強迫限制。但是,回族服飾並沒有因為統治階級禁止就完全屈服而全部改著漢裝,而把一些帶有伊斯蘭教特色和民族特色較濃的服飾習慣,堅持和保留了下來。如清代......餘下全文>>
回族有什麼生活習慣和服飾
有關《回族》的各種知識,收錄在百度的,以下網址中。
baike.baidu.com/view/2699.htm
其中:服飾部分是這樣解釋的。
回族服飾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在回族聚居區中,回族群眾依然保持著中亞人的傳統穿衣打扮。
最顯著的特徵便是:回族特點的穆斯林服飾——男子多帶小白帽,女子帶各種花色的頭巾。
回族的民族服飾有什麼特點?
根據不同的季節選擇不同的服飾,夏天穿單衣,冬天北方回族人多穿棉衣和皮衣、皮鞋等,東北和西北地區的回族人為了防寒還戴棉帽、皮帽或耳套等。回族婦女為了防風沙還戴蓋頭、搭圍巾等等。如男子穿襯衫、套青坎肩,女子點額、染指甲,在衣服上繡花,都有裝飾的因素。回族人去清真寺或過民族節日,需頭纏戴斯達爾、穿準白、穿麥賽襪子,婦女搭蓋頭等,因此回族服飾除了保護身體和裝飾的作用外,還有信仰的因素,這構成了回族服飾的民俗特點。
回族的服飾,根據性別形成了男子服飾和女子服飾,且男女服飾區別很大;根據年齡形成幼兒服飾、成年服飾和老年服飾,回族女性服飾分未婚服飾、已婚中年服飾和已婚老年服飾;根據地區和季節、宗教職業形成不同的服飾等。
請說說回族的居住習慣,服飾特點和語言使用情況?
回族是中國分佈最廣的少數民族,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稱禮拜寺。公元7世紀中葉,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經海路和陸路來到中國的廣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內地的長安、開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紀,蒙古軍隊西征,西域人大批遷入中國,吸收漢、蒙古、維吾爾等民族成分,逐漸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民族——回族。回族人以漢語作為本民族的語言,並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詞彙,使用漢文。
回族民間歌曲“花兒”在甘肅、寧夏和青海一帶廣為流傳,其中以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蓮花鄉每年六月初一至初六的“花兒”盛會規模最大。
回族人的習俗
在日常生活中,見面都要問安。客人來訪,要先倒茶,還要端上瓜果點心或自制麵點招待,而且所有家庭成員都來與客人見面、問好。若遇上老年客人,還要燒熱炕請老人坐,並敬“五香茶”或“八寶茶”。送客時,全家人都要一一與客人道別、祝福。有時遠客、貴客還要送出村莊或城鎮才分手。
回族人忌食豬肉、狗肉、馬肉、驢肉和騾肉,不吃未經信仰伊斯蘭教者宰殺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動物的血等;忌諱別人在自己家裡吸菸、喝酒;禁用食物開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東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顏色像血一樣紅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飲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許牲畜飲水,也不許任何人在附近洗臉、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裡。回族的日常飲食很注意衛生,凡有條件的地方,飯前、飯後都要用流動的水洗手,多數回族不抽菸,不飲酒,就餐時,長輩要坐正席,晚輩不能同長輩同坐在炕上,須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飯均不得往外舀。
喪葬食俗因地區不同而有所區別。有的地方辦喪事三天不動煙火,由附近的親戚鄰居送食,禁止請客,三天後方進行紀念活動。婚俗結婚筵席一般都要8—12道菜,忌諱單數,象徵新婚夫婦永遠成雙成對。甘肅地區的新婚夫婦生頭胎,男方要攜帶禮物去女方父母家及至親家報信,10天內岳母要攜紅糖、米等營養品和小孩穿的衣物來看“小月子”。男方家要設宴款待來客。
回族的飲食文化
回族有個良好的習慣,就是客人來後,先倒茶,定乾果碟子。一般都定五六個碟子,多者十幾個,如葵花籽、花生、水果糖、棗子、核桃、蘋果等,再加一把撒子。邊喝、邊吃、邊聊天。等飯做好時,再正式吃飯。回族讓客人時,一般說請“口到”,客人開始吃時要先用右手拿起食品或飲料,念一聲“太斯米”,然後才吃。這些都是回族在飲食上的習慣,且穩定性很強,多少年來也未改變。回族風味飲食有:手抓羊肉、燴羊雜碎、涮羊肉、蓋碗茶(三炮臺)等等。
回族的民族節日
歡慶開齋節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除此之外,還有小的節日和紀念日,如法圖麥節、登霄節、阿舒拉節等。
開齋節:也叫肉孜節,阿拉伯語為爾代?菲土爾,爾代意為節日,菲土爾意為開齋。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曆9月為齋月。當月,望見新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9月封齋到10月初二或初三夜晚,望見月即開齋,是日即為開齋節。齋月期間,每日晚和開齋日清晨凡回族穆斯林均應到清真寺沐浴淨身,做禮拜。開齋日禮完爾代下殿後,互相攥手以示祝賀。這天,回族家家戶戶都要煎油香,饋贈親友和鄰居。回族很重視開齋節,一般都要儘量參加節日聚禮。家長還要帶領成年孩子一起禮拜,是為最佳。故此,赤峰市和烏蘭察布盟地區有“十里趕主麻、百里趕爾代”和“千里趕爾代”的說法。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古爾邦節:又稱宰牲節、犧牲節、忠孝節、小開齋。時在希吉來即伊斯蘭曆12月10日。是日,各清真寺掛彩旗、張貼標語,裝飾一......餘下全文>>
回族的衣服是什麼樣的
回族服飾的主要標誌在頭部。男子們都喜愛戴白色的圓帽。回族婦女常戴蓋頭。回族老年婦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頭巾,夏季則戴白紗巾,並有扎褲褪的習慣。青年婦女冬季戴紅、綠色或蘭色頭巾,夏季戴紅、綠、黃等色的薄紗巾。山區回族婦女愛穿繡花鞋,並有扎耳孔戴耳環的習慣。回族服飾的主要標誌在頭部。男子們都喜愛戴用白色製作的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平頂的,一種是六稜形的。講究的人,還在圓帽上刺上精美的圖案。回族婦女常戴蓋頭。蓋頭也有講究,老年婦女戴白色的,顯得潔白大方;中年婦女戴黑色的,顯得莊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綠色的,顯得清新秀麗。不少已婚婦女平時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帶沿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用白漂布製成的,一種是用白線或黑色絲線織成的,往往還織成秀美的幾何圖案…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回族服飾特點有哪些
回族服飾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在回族聚居區中,回族群眾依然保持著中亞人的傳統穿衣打扮。最顯著的特徵便是:回族特點的穆斯林服飾——男子多帶小白帽,女子帶各種花色的頭巾。男子多留有大鬍子!
回族服飾概述
回族服飾的主要標誌在頭部。男子們都喜愛戴用白色製作的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平頂的,一種是六稜形的。講究的人,還在圓帽上刺上精美的圖案。回族婦女常戴蓋頭。蓋頭也有講究,老年婦女戴白色的,顯得潔白大方;中年婦女戴黑色的,顯得莊重高雅;婦女戴黑色的,顯得莊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綠色的,顯得清新秀麗。不少已婚婦女平時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帶沿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用白漂布製成的,一種是用白線或黑色絲線織成的,往往還織成秀美的幾何圖案。服裝方面,回族老漢愛穿白色襯衫,外套黑坎肩(老鄉稱“馬夾”)。回族老年婦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頭巾,夏季則戴白紗巾,並有扎褲褪的習慣。青年婦女冬季戴紅、綠色或蘭色頭巾,夏季戴紅、綠、黃等色的薄紗巾。山區回族婦女愛穿鏽花鞋,並有扎耳孔戴耳環的習慣。
回族的服裝是什麼樣的? 10分
正常的啊。
回族的風俗,風情,各民族的服裝,生活習慣?
回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在甘肅、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雲南、山東也有不少聚居區。回族在元代開始進入雲南,全省有回族人口55.9萬餘人,佔中國回族人口的6.31%。分佈廣泛,各市縣都有回族居住。主要聚居在交通沿線的城鎮和附近村寨,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其先民主要是13世紀蒙古人3次西征後大批東遷的“回回”人,以及遠在唐宋時期僑居中國東南沿海的穆斯林“蕃客”,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並吸收了漢、蒙古、維吾爾族等生活習俗,逐漸形成了回回民族。 歷史上,元朝回族政治家賽典赤?瞻思丁在雲南當政期間,領導各族人民興建昆明地區的水利灌溉系統工程。明朝,出身雲南的“三寶太監”鄭和在30年內,率領世界上最大的船隊7次下西洋,先後訪問了30多個國家,促進了國際間的經濟與文化交流,鄭和成了偉大的回族航海家。
漢語為回族的共同語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動中,回族保留了一些阿位伯語和波斯語的詞彙,在邊疆民族地區,回族人民還經常使用當地少數民族的語言。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點。在內地,回族主要與漢族雜居;在邊疆,回族主要與當地少數民族雜居;大都分佈於水陸交通線上,因此經濟文化較為發達。回族主要從事農業,有的兼營牧業、手工業。回族還擅經商,尤以經營飲食業突出。
【禮儀】
回族待人熱情誠實,保持著講禮貌的好傳統。回族親友相逢,以喜悅的面容相待,互道“色倆目”(即互相問好)之禮。回族是一個非常好客而熱情的民族,有著“持家從儉,待客要豐”的優良傳統,重視待客禮節。當家裡來了客人,主人立即起身相迎讓座,獻上香茶。
回族的飲食禁忌頗多,主要有:進入清真寺忌抽菸。忌食豬肉以及凡有犬齒且獵食其他動物的猛獸,忌食自死動物,忌食動物的血液。禁止飲酒。在語言上,對食用的畜禽忌說“肥”,而說“壯”;忌說“殺”,而說“宰”;忌說“肉”,而說“菜”,如“牛菜”“羊菜“。相互間不用禁忌物來比喻。
【習俗】
在日常生活中,見面都要問安。客人來訪,要先倒茶,還要端上瓜果點心或自制麵點招待,而且所有家庭成員都來與客人見面、問好。若遇上老年客人,還要燒熱炕請老人坐,並敬“五香茶”或“八寶茶”。送客時,全家人都要一一與客人道別、祝福。有時遠客、貴客還要送出村莊或城鎮才分手。
回族人忌食豬肉、狗肉、馬肉、驢肉和騾肉,不吃未經信仰伊斯蘭教者宰殺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動物的血等;忌諱別人在自己家裡吸菸、喝酒;禁用食物開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東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顏色像血一樣紅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飲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許牲畜飲水,也不許任何人在附近洗臉、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裡。回族的日常飲食很注意衛生,凡有條件的地方,飯前、飯後都要用流動的水洗手,多數回族不抽菸,不飲酒,就餐時,長輩要坐正席,晚輩不能同長輩同坐在炕上,須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飯均不得往外舀。
喪葬食俗因地區不同而有所區別。有的地方辦喪事三天不動煙火,由附近的親戚鄰居送食,禁止請客,三天後方進行紀念活動。婚俗結婚筵席一般都要8—12道菜,忌諱單數,象徵新婚夫婦永遠成雙成對。甘肅地區的新婚夫婦生頭胎,男方要攜帶禮物去女方父母家及至親家報信,10天內岳母要攜紅糖、米等營養品和小孩穿的衣物來看“小月子”。男方家要設宴款待來客。
【服飾】
由於散居的原因,使回族在服飾上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就是禮拜帽,一般是用白......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