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是哪一?
元宵節是哪天 10分
這週六11號。
元宵節是屬於哪個節氣
元宵節是傳統節日,而不是節氣,節氣是一年中24個,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看,裡面是沒有元宵的“元”的。對吧?
元宵節起源於哪個朝代?它的由來是什麼?
宵節也稱上元節或燈節,這是一個吃湯圓賞燈的節日,據民間風俗史書上記載,元宵始於隋朝末年,相傳是在公元610年正月十五,隋煬帝揚廣為粉飾太平,炫耀民富國強,下令在洛陽城裡搭起座座高臺戲棚,調來全國各路高手戲班,從十五之夜開始,夜夜花燈高招,歌舞生平,絃歌不絕。一時間,看燈的,聽戲的,做小生意的,人山人海,使的個洛陽城沸沸騰騰起來。據說,這時有個小吃店鋪的老闆別出心裁,把糯米碾成粉,包以糖餡做成糰子,然後一煮,又飽肚子,又暖身子,很受歡迎。因為古時稱正月十五為上元節,稱夜晚為宵,所以元宵由此得名。
北方叫元宵,在南方呢習慣叫湯圓。還有呢元宵是這樣滾出來的,而湯圓是一個個手工包出來的。
湯圓是用糯米細面,再配以白糖等各種餡,通過灑水工藝滾成的一種風味食品。北方習慣稱之為元宵,而南方則稱之為湯圓,它最大的區別是南方湯圓是逐一手工作成的,餡料是軟的,而北方元宵餡料預先制好,晾乾並切成小四方塊,然後置於機器中滾上面粉即成。無論是哪一種都是細粉餡精。
還有啊這元宵的吃法也是有講究的,煮:一次不要太多,水要多放些,因為天冷元宵的溫度低,放多了不易開鍋,浸泡時間一長麵粉就會脫落,造成混湯,水開後再點兩次冷水,有兩三分鐘就能起鍋了,煮好的元宵應是蓬鬆如棉絮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或“燈節”。據資料記載,元宵節大約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到了明清時期便與春節、中秋節一起被稱為中國民間的三大傳統節日,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元宵是湯圓的別稱。舊俗元宵節要吃湯圓,故稱“吃元宵”。昔時民間在正月十五用糯米磨漿吸乾成面,做成球形有餡食品煮吃,城鎮居民多在市場購買。吃元宵習俗流傳至今。
吃元宵,這是元宵節最主要的活動。古時候人們把元宵這種食品叫湯圓、湯糰或糰子,只因在正月十五這天食用,所以便把這一天叫成了元宵節。為什麼元宵節要吃元宵呢?因為元宵節這天定在正月十五,是陰曆年的第一個月圓的日子,元宵的形狀是圓形,又含著一個“圓”字的同音字,象徵著團圓、美滿、吉祥、和睦的家庭,所以人們多取其意,要吃元宵。那為什麼又有“鬧元宵”之說呢?“鬧”就是指熱熱鬧鬧地歡樂一天的意思。因為我國是以農業生產為主,一年中比較清閒的是“冬仨月”,元宵節過後,氣溫逐漸變暖,萬物復甦,冬閒已經過去,就要備好耕作的事宜,不能稍有休閒了,所以元宵節這天歡樂一番,既是一種“放鬆式”的休閒活動,更是表現人們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用歡樂的笑聲和喜慶的鑼鼓聲,在吉祥的氣氛中,迎接豐收一年的來到。
相傳漢武帝時宮中有一位宮女,名叫“元宵”,長年幽於宮中,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大臣東方朔決心幫助她,於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於正月十五火燒長安,要逃過動難,唯一的辦法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作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 ,,並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武帝準湊,“元宵姑娘”終於見到家人。此後,便形成了元宵節。
關於元宵節習俗的形成,說法頗多,但一般變為在漢代就初具雛形。史載漢武帝的時候,漢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據稱泰一是當時相當顯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並有恩於漢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較隆盛。相傳另一位漢室皇帝漢文帝也和元宵節有關。
元宵又叫湯圓,歷史上還有許多別稱 “面繭、粉果、元寶、湯 餅、圓不落角”等等,直至明永樂年間才被正式定名為“元宵”.元宵分有餡,無餡兩種。無餡的個小,味甜,以白糖、桂圓、桂花、藕丁、蜜餞為佐料,又稱“珍珠湯圓”,有餡的個大,狀如核桃。北方元宵多為甜餡,有白糖、豆 沙、芝 麻、山楂等類,南方的則甜、鹹、葷、素皆有,尤以寧波湯......餘下全文>>
元宵節起源於哪個朝代?
元宵節的起源
--------------------------------------------------------------------------------
02/10/2006/09:33 華夏經緯網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建立“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充套件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請問元宵是哪個朝代的人先吃的?元宵節是哪個朝代?或者是哪年定的?
1、吃元宵據說始於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正月月十五日這一天起義,以互贈元宵的辦法把字條【正月十五,殺韃子】夾在元宵中傳遞訊息。吃元宵的習俗便在民間傳開來。元宵據說也有消滅元朝的意思,當然由於本朝言論一切以民族團結為上,所以不大宣傳。
2、在漢朝,漢文帝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那時候不叫元宵節,叫上元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建立“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上元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3、哪年定的?歷史上沒有具體記載,肯定是漢文帝在位時期,公元前175年——公元前157年中的其中一年。
哪一年的元宵節在2月15日
歷史上和將來這樣的年份非常多,距今年(2016年)最近的兩個年份,向前數是2003年,向後排是2022年,這些年的元宵節都是2月15號。看抓圖:
吃元宵開始於哪個朝代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觀燈賞月,後來節日名稱也演化為“元宵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建立“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充套件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裡、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關於元宵節的來歷,民間還有幾種有趣的傳說:我國民間有元宵節吃元宵的習......餘下全文>>
元宵節是怎麼來的?有哪些習俗?舉例說明一下。
農曆下月腳十五日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的日子,相傳這個日子起源於漢代,至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在道教中,上元節還是三官大帝中主管賜福的天官大帝的誕辰。俗話說“正月十五鬧元宵”,元宵節也民間盛大的節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元宵,各地都會舉行燈會,點起各式各樣、精巧喜慶的彩燈。競猜燈迷,舞龍舞獅。在古代,很少出戶的年輕女子在元宵節的夜晚可以出來賞燈,這使青年男女有機會相識,因此元宵節又被視為古代的情人節。
元宵節的6部電影到底要去看哪一部
元宵節那天,處處都洋溢著幸福的氣息人們要去買元宵,孩子們要放鞭炮,這一天大家還必須要圍在電視機前看一年一度的元宵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