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的民風民俗圖片?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9日

不同民族地區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節日,圖片

日常食俗

大部分地區習慣日食三餐,居住在萬尾的京族一般習慣日食兩餐,早餐多選在上午十一點左右,直到入夜後才吃晚餐。過去京族常以玉米、紅薯、芋頭混著少量的大米煮粥作為主食,只有出海捕魚或秋收,勞動量大時才吃乾飯。如今稻米已成為京族最為常見的主食了。日常菜餚,以魚蝦為主,常用魚蝦做成魚汁,作為每餐不離的調味品。家庭飼養的豬、雞,也是日常主要肉類來源。京族過去有在船上不準將碗覆置,不準腳踏在灶上等等禁忌。

禮儀食俗

京族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是“哈節”。過去每年都舉行,各地日期不一。“唱哈”是京語唱歌娛樂之意,節日的當天,全村男女老幼都要穿上盛裝,雲集在哈亭(唱歌娛樂的公共場所)之前迎神、祭一,祈保漁業豐收,人畜兩旺。每年哈節,由村裡人輪流做“哈頭”(哈節中主持唱歌娛樂的人),並由“哈頭”出一頭肥豬,辦一桌酒肉參加。在宴席上輪流唱歌,婦女只能聽唱,不入席。

贊助廣告

過春節時,家家都要做“白薯籺”(用糯米粉包糖心做成的一種糕點),年初一早餐不吃葷不喝酒,只吃糖粥、粽粑和白薯籺。

端午節全家吃糯米粽和雄黃酒;中秋節除做糯米飯、糯米糖粥和風吹籺外,還要購買豬肉和月餅全家吃團圓飯。

祭祀食俗

京族過去一般多信奉佛教、道教,少數人信奉天主教。逢年過節都要進行敬祭神活動。

擺上白薯籺方能入睡。正月十五為小年,屆時也要備豬、雞、魚拜祖。煮豬肉拜祖還是京族女子出嫁時的一種禮習。

每年哈節,凡年滿16歲的男子都要置備雞、酒、糯米飯、檳榔等祭品到哈亭祭祀,經過祭拜的男子才算“入眾”(即進入成年),才能被允許參加唱哈節的入席活動,從此便可參加捕魚生產。

贊助廣告

過去在京族民間,每逢新網下海,或海產品欠收,都要置辦各種祭品,到海邊進行祭拜,祈保下海的人平安歸來,漁業豐收。

京族除了和漢族相同的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是“哈節”。哈節,又稱“唱哈節”,所謂“唱哈”即唱歌的意思,是京族的傳統歌節,通宵達旦,歌舞不息。“哈節”過去每年都舉行,各地日期不一。

據說,七八百年前,有位歌仙來到京族地區用優美的含義深刻的歌來反抗封建財主,深受京族人民的歡迎。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人們建立了哈亭。節日期間,全村歡聚一起,通宵歌舞,並在哈亭舉行迎神、祭祖、比武、角力等活動。

哈節在京族農曆六月初十(瀝尾、巫頭島)或八月初十(山心島),紅坎鄉則是正月二十五。

過哈節時,由歌手“哈妹”輪流吟唱。唱哈活動要連續進行3天3夜,一邊宴飲,一邊聽唱。唱哈多在哈亭舉行,哈亭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建築物。

每逢哈節,京家男女老幼身著節日盛裝,彙集到哈亭聽哈之前迎神、祭祀,祈保漁業豐收,人畜兩旺。唱哈的活動過程,大致分為迎神、祭神、入席唱哈、送神四個部分。節日前一天,先把京家信奉的“鎮海大王”等諸神迎於哈亭,節日當天下午三點鐘左右開始祭神,祭神完畢,即入席飲宴、唱哈。這是唱哈節的主要活動專案,節目有情歌、燈舞、樂舞、歌唱族傑等,這是唱哈節的高潮,人們縱情歡歌跳舞持續多天。唱哈至尾聲時進行送神,送神畢,唱哈節結束。

京族春節

春節家家都要做“白薯籺”,籺,粵語讀音yeat,發音接近亦,下同,用糯米粉包糖心做成的一種糕點,年初一早餐不吃葷不喝酒,只吃糖粥、粽粑和白薯籺。春節期間全村都要到哈亭以豬、雞、魚為供品祭拜諸神,回家後要拜祖先。歲守時,必須在祖先牌位前,擺上白薯壹方能入睡。

各個民族的風俗有哪些?

中國少數民族的節日和風俗習俗

阿昌族

火把節 農曆六月二十五日

德昂族

潑水節 農曆四月十五日

會街節 農曆九月初十

東鄉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潑水節 農曆二月二十九日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撒神 農曆七月初一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嘗新節 農曆八月十五日

侗族

蘆壟節 農曆六月至九月

白族

三月街 農曆三月十五日 侗年 農曆十一月十九日

火把節 農曆六月二十四日 鬥牛節 農曆二月

漁潭會 農曆八月十五日 吃新節 伐歷六月至七月

保安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獨龍族

卡崔哇 農曆十月中下旬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俄羅斯族

復活節 公曆三、四月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鄂倫春族

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

布朗族

開門節 傣歷十二月十五日

鄂溫克族

米闊魯節 農曆五月二十二日

關門節 傣歷九月十五日

高山族

新年祭 農曆十二月

潑火節 農曆二月十九日

仡佬族

燈杆節 農曆正月初一

布衣族

六月六 農曆六月初六 仡佬節 農曆三月初三

三月三 農曆三月初三 嘗新節 農曆六、七月

四月八 農曆四月初八

拉祜族

庫扎節 傣歷三月

朝鮮族

元日 農曆正月初一 火把節 農曆六月二十四日

上元節 農曆正月初五 嘗新節 傣歷十二月

寒食節 農曆四月初五

黎族

三月三 農曆三月初三

端午 農曆五月初五

僳僳族

收穫節 農曆九月

哈尼族

十月節 農曆十月初一 澡塘節 農曆正月初三

六月節 農曆六月二十四日 過年節 農曆正月初一

哈薩克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刀杆節 農曆二月初八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珞巴族

旭獨龍節 藏曆二月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隆德節 藏曆四月

赫哲族

赫哲年 農曆正月初一

滿族

頒金節 陰曆十一月十三日

回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廟會 農曆四月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景頗族

目腦節 農曆正月十五日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克爾克孜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基諾族

打鐵節 農曆一月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火把節 農曆六月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京族

哈節 農曆六月初十 諾勞孜 農曆正月初一

蒙古族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曆新年,蒙古語為“查幹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意。此外還有那達慕、馬奶節等。

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老人節等。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週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週年紀念日)。每逢回甲節、回婚節時,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壽。

傣族

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

東鄉族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都來源於伊斯蘭教。

布朗族

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每逢農曆三月清明節後7日,即陽曆4月13日—15日舉行。 節日裡,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

怒族

主要節日有:春節,怒語稱“吉佳姆”,又稱盍司節;仙女節,又稱鮮花節,是居住在貢山一帶的怒族的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穀神,怒語稱“汝為”,原碧江縣匹河一帶怒族的傳統節日,時......餘下全文>>

關於我國少數民族民風民俗的簡單概況

1、土家族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貴州、重慶。大多數人通漢語,目前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每年農曆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吃粽子、重陽節打粑粑。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尤其崇拜祖先,以祖先為正神,眾神之首,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土家族是少有的過兩個大年的民族,即趕在漢族過大年的前一天多過一個大年,俗稱“趕年”。

2、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讚賞的射箭,有爭強鬥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3、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西遼遷入黃河流域,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曆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4、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較為重要,最為隆重的當屬牯藏節(13年一度)。

5、傣族

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6、傈僳族

傈僳族在唐代稱為“慄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穫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杆節等。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杆節”扣人心絃,據說上刀杆是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7、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曆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曆正月初一的藏曆年。

8、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四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9、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佈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朝鮮族......餘下全文>>

五十六個民族的風俗習慣

1 、阿昌族:分佈在雲南,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其以善於打製長刀而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採茶

2 、 白族:分佈在雲南、貴族、四川等地,人口159萬餘人,關於經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佈在雲南、青海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以打刀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語言。——羊皮襖、保安刀

4 、布朗族:分佈在雲南,人口8.2萬餘,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彈唱

5 、布依族:分佈在貴族、雲南等地,人口25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享有“水稻民族”之稱。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石板屋、繡花、雕刻面具

6 、朝鮮族:主要分佈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19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種水稻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跳板、長鼓舞

7 、達斡族:分佈在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剪紙,打曲棍球

8 、傣 族:分佈在雲南,人口10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寺塔、竹樓和竹橋顯示出了別具一格的建築藝術,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孔雀舞、夾籮飯,潑水節

9 、德昂族:分佈在雲南,人口1.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於種茶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象腳鼓舞

10、侗 族:主要分佈在貴州、湖南、文字等地,人口25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業,鼓樓、風雨橋、風雨亭是侗鄉的主要標誌,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浸泡蘆笙,攔路迎賓

11、東鄉族:主要分佈甘肅、寧夏、新疆等地,人口3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瓜果。有自己的語言。

12、獨龍族:分佈在雲南,人口0.5萬餘人,他們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首先風尚。絕少發生盜竊現象。有自己的語言。——織獨龍毯,烤烙餅

13、鄂倫春族:分佈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0.6萬餘人,主要從事狩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毛皮服飾,篝火節

14、俄羅斯族:分佈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1.3萬餘人,從事各種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拉手風琴,烤麵包

15、鄂溫克族:分佈在內蒙古、和黑龍江,人口2.6萬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馴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佈在臺灣省,其餘少數分散居住在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人口約40人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和漁獵業,有自己的語言。——竿球,龍舟,編織

17、仡佬族:分佈在貴州、廣西、雲南等地,人口約4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糯米糰,地戲

18、哈尼族:分佈在雲南,人口125萬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梯田,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19、哈薩克族:分佈在新疆,人口約1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善刺繡,繡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剪羊毛,彈唱,刺繡

20、漢 族:分佈在全國各地,人口10.4億餘人,經濟、文化發達,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廟會,舞龍

21、赫哲族:分佈在黑龍江省,人口0.4萬餘人,是中國北方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製作魚皮衣服,漁鄉,善食生魚

22、回 族:主要聚居在寧夏、甘肅、新疆等地,其餘散居全國各地,人口860萬餘人。——摔牛,炸油香

23、基諾族:分佈在雲南省,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種茶,有自己的語言。——樂器迪他,跳鼓舞

24、京 族:分佈廣西,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沿海漁業,兼營農業和鹽業,有自己的語言。——哈亭,彈奏獨弦舞,踩高蹺

25、景頗族:分佈在雲南......餘下全文>>

少數民族節日風俗習慣

1、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曆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耍白象是阿昌族傳統節日。

2、德昂族

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節),是虔誠的佛教徒最大的淨居把齋節日。

3、東鄉族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

4、侗族

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

5、白族

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它和“火把節”(又稱星迴節)等民族節日饒有特色。其他主要節慶活動還有大過年、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拜日望等。同漢族相同,也過清明、端午、中秋等。

6、獨龍族

唯一的傳統節日年節(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絡在一起的。過卡雀哇於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具體時間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準備的多寡而定,節日期間,人們要舉行祭山神儀式,唱歌跳舞。

7、俄羅斯族

俄羅斯人傳統的民族節日主要與宗教信仰有關,每年公曆的1月7日俄羅斯族均歡度聖誕節,紀念耶穌降生。

8、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不多,只有春節、氏族的“莫昆”大會和宗教活動“奧米納仁”,還有篝火節。主要節日是農曆新年。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

9、布朗族

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

10、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不管是牧民、獵民還是農民,都以農曆新年為主要節日。臘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區五月二十二日要過“米闊魯”節,實際是由一種生產活動演變而成的節日。這一天,要統計牲畜的數目,給馬剪鬃尾、打烙印。人們在5月初五早起採艾蒿戴在頭上,去河邊洗臉、沐浴,以求安康。牧區還有“祭敖包”,這是從宗教祭祀演變成的節日,要舉行賽馬等活動。11、高山族

11高山族

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穫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2、仡佬族

祭山、吃新、過年,是各地仡佬族普遍過的三大節日。春節,是仡佬族最大的節日。農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傳統節日“牛王節”,是仡佬族民間特有的節日。

13、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節)、端午節、秋夕(中秋節)。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老人節)。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週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週年紀念日)。

14、黎族

黎族的節日與黎族的歷法有著密切的關係。解放前黎族的節日,在鄰近漢族地區和黎漢雜居地區,大多都用農曆,節日與漢族相同,例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就黎族來說,過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節日是春節和三月三。

15、僳僳(lisu均四聲)族

主要節日有闊時節、火把節、收穫節、中秋節、澡塘會、......餘下全文>>

56個民族的風俗習慣

1 、阿昌族:分佈在雲南,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其以善於打製長刀而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採茶

2 、 白族:分佈在雲南、貴族、四川等地,人口159萬餘人,關於經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佈在雲南、青海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以打刀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語言。——羊皮襖、保安刀

4 、布朗族:分佈在雲南,人口8.2萬餘,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彈唱

5 、布依族:分佈在貴族、雲南等地,人口25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享有“水稻民族”之稱。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石板屋、繡花、雕刻面具

6 、朝鮮族:主要分佈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19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種水稻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跳板、長鼓舞

7 、達斡族:分佈在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剪紙,打曲棍球

8 、傣 族:分佈在雲南,人口10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寺塔、竹樓和竹橋顯示出了別具一格的建築藝術,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孔雀舞、夾籮飯,潑水節

9 、德昂族:分佈在雲南,人口1.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於種茶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象腳鼓舞

10、侗 族:主要分佈在貴州、湖南、文字等地,人口25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業,鼓樓、風雨橋、風雨亭是侗鄉的主要標誌,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浸泡蘆笙,攔路迎賓

11、東鄉族:主要分佈甘肅、寧夏、新疆等地,人口3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瓜果。有自己的語言。

12、獨龍族:分佈在雲南,人口0.5萬餘人,他們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首先風尚。絕少發生盜竊現象。有自己的語言。——織獨龍毯,烤烙餅

13、鄂倫春族:分佈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0.6萬餘人,主要從事狩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毛皮服飾,篝火節

14、俄羅斯族:分佈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1.3萬餘人,從事各種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拉手風琴,烤麵包

15、鄂溫克族:分佈在內蒙古、和黑龍江,人口2.6萬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馴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佈在臺灣省,其餘少數分散居住在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人口約40人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和漁獵業,有自己的語言。——竿球,龍舟,編織

17、仡佬族:分佈在貴州、廣西、雲南等地,人口約4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糯米糰,地戲

18、哈尼族:分佈在雲南,人口125萬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梯田,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19、哈薩克族:分佈在新疆,人口約1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善刺繡,繡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剪羊毛,彈唱,刺繡

20、漢 族:分佈在全國各地,人口10.4億餘人,經濟、文化發達,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廟會,舞龍

21、赫哲族:分佈在黑龍江省,人口0.4萬餘人,是中國北方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製作魚皮衣服,漁鄉,善食生魚

22、回 族:主要聚居在寧夏、甘肅、新疆等地,其餘散居全國各地,人口860萬餘人。——摔牛,炸油香

23、基諾族:分佈在雲南省,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種茶,有自己的語言。——樂器迪他,跳鼓舞

24、京 族:分佈廣西,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沿海漁業,兼營農業和鹽業,有自己的語言。——哈亭,彈奏獨弦舞,踩高蹺

25、景頗族:分佈在雲南......餘下全文>>

各地的民風民俗整理成一篇作文600字 急! 急! 急! 急! 急! 急! 急! 急! 急!

1.廣東民風民俗大觀園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讓我帶大家走進廣東民風民俗大觀園吧!

涼茶

廣東人最愛飲涼茶,認為涼茶是身體的保險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無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個月內不飲幾杯涼茶(多為王老吉),嬰幼兒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認為身體健康沒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廣東涼茶之一,有清熱下火,生津止渴,潤肺排毒之療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涼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藥物組成,適用於四時感冒、頭痛發熱等積滯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藥性最為寒涼,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對平和一些。小兒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藥物組成,適用於小兒感冒發熱、煩躁咬牙等症。適用於體質強壯、素來火旺溼盛、經常咽喉腫痛、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膩者。但是,喝過涼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個字“苦”!我喝涼茶的時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進去好

幾片陳皮去苦。

廣東迎春花市

廣州美稱“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為世人所矚目。春節前夕,廣州的大街小巷都擺滿了鮮花、盆桔,各大公園都舉辦迎春花展,特別是除夕前三天.各區的主要街道上搭起綵樓,拱起花架,四鄉花農紛紛湧來,擺開陣勢,售花賣桔,十里長街,繁花似錦,人海如潮,一直鬧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這就是廣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廣州種花為業,已有100O多年的歷史。早在五代南漢時代,珠江南岸莊頭村一帶,就有許多素馨花田,南漢王劉悵的寵姬素馨就是莊頭的種花女。 金桔象徵“大吉大利”。與其相類似的還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誠膜拜,飄逸肅穆,深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臘月初,市面上有從福建漳州運來的大批水仙頭,人們買回後,精心培植,通過對水溫和日照的調節來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閤家吃團圓飯時,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聲中依次開放,這情景給人們帶來無窮的樂趣。俗語說,“花開富貴”,這正巧取了個好兆頭。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氣襲人,所以家家必備。

當然,廣東還有好多民風民俗。比如:煲湯、

舞獅、種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還有舞牛的……每個地方的民風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著我們去發現它呢!

2. 漢族——大年初一,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吉祥富貴,萬事如意。

滿族——年節將近時,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和福字。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杆,從初一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掛。年三十包餃子,講究褶子多為好,子時煮餃子,有的裡邊包上銅錢,吃到者有好運。春節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為迎新春。春節前還要舉行跳馬跳駱駝等比賽。正月十五還有鬧燈會。

朝鮮族——家家戶戶貼春聯,做各式豐盛飯菜,吃“八寶飯”,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彈伽倻琴,吹洞簫。初一天亮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給長輩拜年。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木製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載歌載舞。

鄂倫春族——除夕,全家圍坐,共進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飯。青年人給家族及近親長者敬禮,叩頭請安。午夜,人們捧著樺樹皮盒或鐵盒繞馬廄數圈,祈祝六畜興旺。初一,著新裝互相拜年請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轉圈集體舞。有打獵舞,“紅果”舞,“黑熊搏鬥”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著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穿上繡有云邊的新裝,去親朋家拜年,用“魚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風味生魚、用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大馬哈魚籽。民間詩人向人們獻詩、講故事......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赫哲族的傳統節日圖片?
傣族的男子服飾圖片?
朝鮮族的傳統節日圖片?
哈尼族的傳統節日圖片?
壯族的傳統節日圖片?
景頗族的傳統節日圖片?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圖片?
彝族的傳統節日圖片?
苗族的傳統節日圖片?
瑤族的傳統節日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