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的風俗?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14日

保安族有哪些民族風俗?具體分佈在什麼地方?

保安族聚居區位於甘肅、青海交界的積石山下,北臨黃河。保安族主要聚居在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境內,少數散居在臨夏回族自治州各縣和青海省的循化縣。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保安族人口數為16505。聚居區的保安族使用保安語,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大多數人兼通漢語,通用漢文。“保安”系本族自稱。舊時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而被稱為“保安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0年根據本族自願,定名為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以打刀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保安族人民以村落聚居,住房多為土木結構的低矮平房,房院相互連結,坐落有序,頗具特色。 保安族以農業生產為主,部分人兼營手工業和副業。他們的農業生產在東遷前已見諸記載,至清雍正初年,保安、撒拉地區,凡有成熟之地,久為恆產。東遷後學習漢、回等族生產技術,耕作採用豆、麥倒茬輪歇制,使用先進的生產工具等,開始大量種植小麥。1949年前,保安族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大麥、豆類、洋芋、蕎麥、胡麥、大黃芥和小辣蘆等。手工業以打刀為主,被稱為“保安刀”,約有100多年的歷史。保安刀的生產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製作技藝高超,鋒利耐用,精緻美觀。著名的“雙刀”和“雙壘刀”的刀把,多用黃銅或紅銅、牛骨壘疊而成,圖案清雅美麗,享有“十樣景”的讚語,譽滿甘肅、青海、西藏等省、區。保安族的家庭,過去多為為家長制的大家庭。現在,已完全被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所取代。家庭中父母為絕對權威,對子女婚姻實行父母包辦。解放前,保安族不與非伊斯蘭民族通婚,而且不同教派之間通婚情況也罕見。習慣早婚。還要取得教主的許可。不過,這種情況現在已有所改變。男方從說婚到結婚,至少要送兩次彩禮,禮金很重。第一次說親時,稱“定茶”;第二次在舉行婚禮前,稱為“乾禮”。結婚選在“主麻日”。新娘過門後,三天不吃夫家飯菜,而是由孃家送來。 保安族的的飲食多以小麥、青稞和玉米為主,一般做成饅頭、麵條、油香、饊子等;肉食只吃羊、牛肉,忌食血和豬、馬、驢等非反芻動物的肉和血以及凶禽猛獸。保安族服飾有特殊的地方。男子喜戴號帽(白布圓小帽),穿白衫,套青布坎肩。在節日時戴小禮帽,穿翻領大襟藏式長袍,束腰帶,繫腰刀,足登長筒馬靴。婦女多喜穿紫紅、綠色等色彩鮮豔的燈芯絨衣褲。現在,也有許多婦女仿效漢族婦女,頭上系各色紗巾

贊助廣告

保安族的民族習俗是什麼

保安族的風俗習慣一百字

保安族(Bonan ethnic minority group)聚居區的保安族使用保安語,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大多數人兼通漢語,通用漢文。 “保安”系本族自稱。舊時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而被稱為“保安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2年根據本族自願,定名為保安族。

保安族有什麼節日??? 5分

保安族因為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在保安族的節日中宗教節日較多。這些節日除有宗教色彩外,還有群眾性,原來是宗教的重要節日,由於歷史的演變,現在已形成為民族的傳統節日。

贊助廣告

保安族的主要節日有:

爾德節。又稱爾開齋節、肉孜節。“爾德”是阿拉伯語的譯音,是迴歸及歡樂節日的意思,來源於宗教,是伊斯蘭教徒封齋一月期滿的標誌。

爾德節是保安族群眾最歡樂、愉快的節日,節日裡保安族男女老少都穿上最好看的衣服,按照自己的傳統習慣歡度佳節。他們家家戶戶炸“油香”、“饊子”、“果果”,男人們沐浴之後還到清真集聚,舉行禮拜儀式,男女老少互道“色蘭目”,祝願生活如意、節日愉快。

爾德節頭天破曉,家家互送“油香”,也有的到先輩墳前誦經燒香,緬懷先人。

法蒂瑪節。法蒂瑪亦譯法圖麥、法帖梅、哈其麥、穆罕默德之女,阿里之妻,被伊斯蘭教什葉派信徒尊為聖母。相傳於伊斯蘭教歷6月15日逝世,我國各族穆斯林婦女於這一天舉行集體紀念活動,保安族則選在伊斯蘭教歷齋月的一個吉日舉行。屆時,婦女們去清真寺請阿訇講述法蒂瑪的高尚德行,並唸經祈禱;參加者向清真寺捐助財物,有的備置飯菜,邀請一些伊斯蘭教的知名人士到家作客、講經,以示對法蒂瑪的緬懷。相傳,法蒂瑪與阿坦克成婚之時,阿里一貧如洗,家中只有一升大麥、一個手推小石磨和一床破舊被褥。法蒂瑪異常傷心,哭著向穆罕默德訴說,而穆罕默得卻不以為然,而心地開導女兒說:人生在世,要知足,有這點家當,就應該感謝真主。法蒂瑪聽罷遂轉憂為喜,高高興興地與阿里結為夫妻。據說,保安族姑娘出嫁時,有的還以法蒂瑪為榜樣,不講彩禮。

聖紀。“聖紀”也是保安族的宗教節日,它是紀念“先知”穆罕默德誕生和逝世的日子。穆罕默德,是沙烏地阿拉伯古來民族,公元570年“熱必歐裡暗臥裡月(伊斯蘭教歷3月)”12日誕生於沙特的玫加城,誕生前兩月喪父,6歲喪母唬8歲喪祖父,依靠叔父為生,併為人放牧,12歲替人經商,40歲開始傳教,63歲(即公元663年“熱必歐裡暗臥裡”月12日)病逝於麥地那。穆斯林便把這個日稱為“聖紀”。按伊斯蘭教歷,如1981年的“聖紀”是元月18日,1982年的“聖紀”是元月8日,這就是我國伊斯蘭教的“聖紀”時間也不能固定的原因。保安族群眾在每年“聖紀”的這一天,宰牛、宰羊,誦讀《古蘭經》讚頌穆罕默德,進行集體紀念活動。

浪山節。保安族人民特別喜歡浪山,一般在5月下旬到6月初,人們帶上面、油、肉、帳篷、鍋等,到黃河邊、山溪邊或草坡上,過一天痛痛快快的野外生活。

保安族的生活習俗

baike.baidu.com/view/3985.htm

保安族人民以村落聚居,住房多為土木結構的低矮平房,房院相互連結,坐落有序,頗具特色。 保安族以農業生產為主,部分人兼營手工業和副業。他們的農業生產在東遷前已見諸記載,至清雍正初年,保安、撒拉地區,凡有成熟之地,久為恆產。東遷後學習漢、回等族生產技術,耕作採用豆、麥倒茬輪歇制,使用先進的生產工具等,開始大量種植小麥。1949年前,保安族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大麥、豆類、洋芋、蕎麥、胡麥、大黃芥和小辣蘆等。手工業以打刀為主,被稱為“保安刀”,約有100多年的歷史。保安刀的生產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製作技藝高超,鋒利耐用,精緻美觀。著名的“雙刀”和“雙壘刀”的刀把,多用黃銅或紅銅、牛骨壘疊而成,圖案清雅美麗,享有“十樣景”的讚語,譽滿甘肅、青海、西藏等省、區。

參考資料:baike.baidu.com/view/3985.htm

我國古老民族風俗習慣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又被稱為“保安回”。1950年根據本民族人民意願,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佈在中國西北甘肅省一帶。保安族通用漢文,多信仰伊斯蘭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產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尤為藏族人民所喜愛。保安族的節日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如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饊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保安族人主要從事農業,少數人從事畜牧業和手工業。農作物主要有小麥、大麥、蕎麥、胡麥、洋芋、豆類等。手工業以制刀為主,所制傳統手工藝品腰刀(又稱保安刀)約有100多年的歷史,現在能生產30多種。保安刀式樣美觀、工藝高超,鋒利精製,譽滿甘青。著名的“雙刀”和“雙壘刀”的刀把多用黃銅或紅銅、牛角、牛骨壘疊而成,刻有各種美麗的圖案,有“十樣錦”之美稱。保安婦女還善長剪紙,家庭木製用具、器皿上都刻有非常別緻的花紋和圖案,這些圖案都是保安婦女剪紙的圖案。

56個民族各有什麼風俗習慣?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   2、回族 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曆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4、傣族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5、傈僳族   傈僳族在唐代稱為“慄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穫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杆節等。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杆節”扣人心絃,據說上刀杆是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裡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曆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曆正月初一的藏曆年。   7、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佈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臺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臺灣省民族的總稱。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 的美譽。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穫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0、納西族   原遊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納”有......餘下全文>>

保安族的特色節日是什麼?內容是什麼? 30分

保安族因為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在保安族的節日中宗教節日較多。這些節日除有宗教色彩外,還有群眾性,原來是宗教的重要節日,由於歷史的演變,現在已形成為民族的傳統節日。

保安族的主要節日有:

爾德節。又稱爾

、肉孜節。“爾德”是阿拉伯語的譯音,是迴歸及歡樂節日的意思,來源於宗教,是伊斯蘭教徒封齋一月期滿的標誌。

爾德節是保安族群眾最歡樂、愉快的節日,節日裡保安族男女老少都穿上最好看的衣服,按照自己的傳統習慣歡度佳節。他們家家戶戶炸“油香”、“饊子”、“

”,男人們沐浴之後還到清真集聚,舉行禮拜儀式,男女老少互道“色蘭目”,祝願生活如意、節日愉快。

爾德節頭天破曉,家家互送“油香”,也有的到先輩墳前誦經燒香,緬懷先人。

法蒂瑪節。法蒂瑪亦譯法圖麥、法帖梅、哈其麥、

之女,阿里之妻,被伊斯蘭教什葉派信徒尊為聖母。相傳於伊斯蘭教歷6月15日逝世,我國各族

婦女於這一天舉行集體紀念活動,保安族則選在伊斯蘭教歷齋月的一個吉日舉行。屆時,婦女們去清真寺請阿訇講述法蒂瑪的高尚德行,並唸經祈禱;參加者向清真寺捐助財物,有的備置飯菜,邀請一些伊斯蘭教的知名人士到家作客、講經,以示對法蒂瑪的緬懷。相傳,法蒂瑪與阿坦克成婚之時,阿里一貧如洗,家中只有一升大麥、一個手推小石磨和一床破舊被褥。法蒂瑪異常傷心,哭著向

訴說,而穆罕默得卻不以為然,而心地開導女兒說:人生在世,要知足,有這點家當,就應該感謝真主。法蒂瑪聽罷遂轉憂為喜,高高興興地與阿里結為夫妻。據說,保安族姑娘出嫁時,有的還以法蒂瑪為榜樣,不講

。

聖紀。“聖紀”也是保安族的宗教節日,它是紀念“先知”

誕生和逝世的日子。穆罕默德,是

古來民族,公元570年“熱必歐裡暗臥裡月(伊斯蘭教歷3月)”12日誕生於沙特的玫加城,誕生前兩月喪父,6歲喪母,8歲喪祖父,依靠叔父為生,併為人放牧,12歲替人經商,40歲開始傳教,63歲(即公元663年“熱必歐裡暗臥裡”月12日)病逝於

便把這個日稱為“聖紀”。按伊斯蘭教歷,如1981年的“聖紀”是元月18日,1982年的“聖紀”是元月8日,這就是我國伊斯蘭教的“聖紀”時間也不能固定的原因。保安族群眾在每年“聖紀”的這一天,宰牛、宰羊,誦讀《古蘭經》讚頌穆罕默德,進行集體紀念活動。

浪山節。保安族人民特別喜歡浪山,一般在5月下旬到6月初,人們帶上面、油、肉、帳篷、鍋等,到黃河邊、山溪邊或草坡上,過一天痛痛快快的野外生活。

保安族簡介 30分

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下屬的一個自治縣。面積910平方公里,縣政府駐吹麻灘鎮。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是1981年成立的甘肅省唯一的多民族自治縣全縣總面積910平方公里,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西南部為高寒陰溼地區,東北部為高寒乾旱山區,海拔1735—4309米。屬典型的大陸季風氣候。全縣共轄16個鄉、2個鎮,145個行政村,1296個合作社,總人口22.47萬人,伐中:農村人口21.69萬人,佔總人口的96.5%,有保安、東鄉、撒拉、回、漢、土、藏、維吾爾、羌、蒙古等10種民族,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52%,其中:2001年貧困面下降到4.4%。

保安族有哪些民族風俗?具體分佈在什麼地方?

保安族聚居區位於甘肅、青海交界的積石山下,北臨黃河。保安族主要聚居在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境內,少數散居在臨夏回族自治州各縣和青海省的循化縣。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保安族人口數為16505。聚居區的保安族使用保安語,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大多數人兼通漢語,通用漢文。“保安”系本族自稱。舊時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而被稱為“保安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0年根據本族自願,定名為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以打刀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

保安族人民以村落聚居,住房多為土木結構的低矮平房,房院相互連結,坐落有序,頗具特色。 保安族以農業生產為主,部分人兼營手工業和副業。他們的農業生產在東遷前已見諸記載,至清雍正初年,保安、撒拉地區,凡有成熟之地,久為恆產。東遷後學習漢、回等族生產技術,耕作採用豆、麥倒茬輪歇制,使用先進的生產工具等,開始大量種植小麥。1949年前,保安族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大麥、豆類、洋芋、蕎麥、胡麥、大黃芥和小辣蘆等。手工業以打刀為主,被稱為“保安刀”,約有100多年的歷史。保安刀的生產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製作技藝高超,鋒利耐用,精緻美觀。著名的“雙刀”和“雙壘刀”的刀把,多用黃銅或紅銅、牛骨壘疊而成,圖案清雅美麗,享有“十樣景”的讚語,譽滿甘肅、青海、西藏等省、區。

保安族的家庭,過去多為為家長制的大家庭。現在,已完全被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所取代。家庭中父母為絕對權威,對子女婚姻實行父母包辦。解放前,保安族不與非伊斯蘭民族通婚,而且不同教派之間通婚情況也罕見。習慣早婚。還要取得教主的許可。不過,這種情況現在已有所改變。男方從說婚到結婚,至少要送兩次彩禮,禮金很重。第一次說親時,稱“定茶”;第二次在舉行婚禮前,稱為“乾禮”。結婚選在“主麻日”。新娘過門後,三天不吃夫家飯菜,而是由孃家送來。 保安族的的飲食多以小麥、青稞和玉米為主,一般做成饅頭、麵條、油香、饊子等;肉食只吃羊、牛肉,忌食血和豬、馬、驢等非反芻動物的肉和血以及凶禽猛獸。

保安族服飾有特殊的地方。男子喜戴號帽(白布圓小帽),穿白衫,套青布坎肩。在節日時戴小禮帽,穿翻領大襟藏式長袍,束腰帶,繫腰刀,足登長筒馬靴。婦女多喜穿紫紅、綠色等色彩鮮豔的燈芯絨衣褲。現在,也有許多婦女仿效漢族婦女,頭上系各色紗巾

相關問題答案
保安族的風俗?
保安族的民風民俗?
黎族的風俗習慣?
京族的風俗?
苗族的風俗節日?
回族的風俗節日的由來?
赫哲族的風俗都有哪些?
保安族的民居?
維吾爾族的風俗特點?
納西族的風俗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