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姓起源?
"包姓"起源?
姓氏起源
1、出自風姓,為上古傳說中的部落酋長太昊(伏羲)的後代。太昊創制八卦,教民捕魚、畜牧,以充庖 伏羲廚,故又名庖犧或庖羲。據《路史》載:"包羲氏後有包氏"。
2、為春秋時楚國大夫申包胥之後。
3、出自鮑姓,據《後漢書》載,丹陽包氏,本為鮑氏,為避王莽之亂,改鮑為包,成為包姓的一支。
4、蒙古族包姓,成吉思汗直系後代,黃金家族,孛兒只斤氏,蒙古族第一大姓。
5、《周易.繫辭下》載:“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百家姓中“包”姓氏的起源?
包姓源流 郡望堂號
--------------------------------------------------------------------------------
一、 姓氏起源
1、出自風姓,為上古傳說中的部落酋長太昊(伏羲)的後代。太昊創制八卦,教民捕魚、畜牧,以充庖廚,故又名庖犧或庖羲。據《路
史》載:"包羲氏後有包氏"。
2、出自申姓,為春秋時楚國大夫申包胥之後。申包胥,楚國君蚡冒的後裔,故又稱王孫包胥。他曾赴秦國求兵援楚。申包胥的後代以其名字中的包字為姓,為包氏。
3、據《後漢書》載,丹陽包氏,本為鮑氏,為避王莽之亂,改鮑為包,成為包姓的一支。
二、 郡望堂號
堂號
"剛毅堂"、"清河堂"、"孝肅堂":都是根據包拯命名的。宋時包拯,除
龍圖閣大學士,知開封府,遷右司郎中,是著名的清官。他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無不斂手,男女老少皆知其名。死後諡忠肅。
郡望
丹陽:即秦朝的鄣郡。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更名為丹陽郡,相當於今安徽省宣城地區。晉代改置宣城郡,治所在宛陵,即今安徽省宣城縣。
上黨:戰國時,韓國初置上黨郡,秦滅韓後因之。治所在壺關(今山西省長治市北)。西漢時移治長子(今山西省長子縣)轄鏡相當於今
山西省境內沁水以東地區。
包氏家族的來歷
包姓詳情
[包氏屬地]
丹陽郡,今安徽宣城。《百家姓》注居上黨郡,今山西長治縣。
[包氏來歷]
《通志·氏族略》記載,包氏源出於羋姓,是楚國大夫申包胥之後。據《元和姓纂》一書的考證,申包胥是春秋後期楚國的大夫,是楚君蚡冒的後裔。此人品行高尚,重信義,他和伍子胥是好朋友,當年伍子胥因父遭讒被害而出逃至吳國,並於楚昭王十五年(公元前506年)用計助吳攻破楚國。申包胥赴秦國求救,但秦哀公拿不定主意是出兵還是不出,申包胥就“哭秦庭七日,救昭王返楚”,秦哀公終被其誠意感動而出兵求楚。楚復國後,要重獎申包胥,但他卻拒不受賞,躲到山裡隱居起來了。後來他的子孫就以其名字中的“包”為姓,稱為包氏。
[包氏名望]
包氏名人中,最值得稱頌的當首推宋代名臣“包青天”包拯。包拯,字希仁,官至樞密副使,為官堂堂正正,大公無私,以廉潔清正著稱於世,是官吏的典範。除了定拯之外,歷史上的包姓名人還有東漢大鴻臚包鹹,唐代詩人包融、包何、包佶,宋人理學家包恢,清代書法家包世臣等。
包氏的來源
姓氏起源
1、出自風姓,為上古傳說中的部落酋長太昊(伏羲)的後代。太昊創制八卦,教民捕魚、畜牧,以充庖 伏羲廚,故又名庖犧或庖羲。據《路史》載:"包羲氏後有包氏"。
2、為春秋時楚國大夫申包胥之後。
3、出自鮑姓,據《後漢書》載,丹陽包氏,本為鮑氏,為避王莽之亂,改鮑為包,成為包姓的一支。
4、蒙古族包姓,成吉思汗直系後代,黃金家族,孛兒只斤氏,蒙古族第一大姓。
5、《周易.繫辭下》載:“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包姓氏族 ,來源,現在
姓氏起源 1、出自風姓,為上古傳說中的部落酋長太昊(伏羲)的後代。太昊創制八卦,教民捕魚、畜牧,以充庖 廚,故又名庖犧或庖羲。據《路史》載:"包羲氏後有包氏"。 2、出自申姓,為春秋時楚國大夫申包胥之後。申包胥,楚國君蚡冒的後裔,故又稱王孫包胥。他曾赴秦國求兵援楚。申包胥的後代以其名字中的包字為姓,為包氏。 3、出自鮑姓,據《後漢書》載,丹陽包氏,本為鮑氏,為避王莽之亂,改鮑為包,成為包姓的一支。 4、出自滿族老姓漢化,改為包姓的滿族老姓包括:巴雅拉氏、拜察氏等。 5、蒙古族包姓,成吉思汗直系後代,黃金家族,包爾積金氏(或稱孛爾只金、博爾濟吉特),蒙古族第一大姓。 堂號"剛毅堂"、"清河堂"、"孝肅堂":都是根據包拯命名的。宋時包拯,除龍圖閣大學士,知開封府,遷右司郎中,是著名的清官。他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無不斂手,男女老少皆知其名。死後諡孝肅。 郡望 丹陽:即秦朝的鄣郡。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更名為丹陽郡,相當於今安徽省宣城地區。晉代改置宣城郡,治所在宛陵,即今安徽省宣城縣。 上黨:戰國時,韓國初置上黨郡,秦滅韓後因之。治所在壺關(今山西省長治市北)。西漢時移治長子(今山西省長子縣)轄鏡相當於今山西省境內沁水以東地區。 包姓目前主要分支(部分) 1 安徽合肥,桐城字輩:包拯 包繶 包永年 包完 林正延夢 (排行)裕福德勝仲道相文大宗原一本國泰允長清;禮義遵先訓 詩書啟後昆 詒謀忠厚積 繼述事功存 康隆敦昌定 普興常煥仁 景瑞益紹久 茂修貞尚巨集 《萬卷堂》遷桐始祖(元)裕禎,字世龍,號效伯;(遷肥始祖)(明)吏員,行名福三,字生亭。 2 某支 包氏字輩:詒德燕翼,永應習俗,作輔永遠,洪澤延長,興家有道,安國崇良,逢世楚生,敬少芳宗 3 江蘇儀徵謝集月塘:先繼志尊祖,芝蘭祥茂盛,松柏兆長春 (長塘包《授經堂》明朝洪武年間包質樸,字樸軒 配陳氏 宣德年由江西省南昌府進賢縣始遷江都 後又遷至江蘇省儀徵市) 4 江蘇儀徵移居字輩:天生德金永,芝蘭祥茂盛,松柏兆長春 (長塘包與民包1993年聯譜《芝蘭堂》 5 江蘇江陰文林字輩: 待敘排行(包拯之孫包景年後裔 孝肅奏摺和家譜)《秀幹堂》 6 江蘇揚中三茅鎮 :仁義禮智信,庸熙福澤常,平安節慶春(包旭初,揚州江揚中路568號) 7 江蘇泰州興化字輩:良國培慶,允文宗善(包拯35世) (包拯後裔,元代包實遷入) 8 山東濟寧嘉祥字輩:玉金順廣殿興, (明朝由山西洪洞遷入) 9 山東煙臺包氏字輩:玉紹世敦德 (300年前由雲南省遷入) 10 山東海陽 :作善維賢光宗守法,明勝子先家傳元楷(明朝洪武包武,由安徽合肥遷入) 11 四川遂寧包氏字輩: 天國明正九,十大永長安。 四川大英縣包九雲) 12 四川鄰水包氏字輩:包拯12世包元恆(1421年) 有子應大丹 志勝永嘉蘭 從金萬國順 孟季月中安善述光前美 13 四川成都包氏字輩:文起能光祖, 英華奕世興,勳尤輝國卓,萬代有名真(湖北省麻城孝感鄉包元恆於明朝洪武年遷至四川新都一帶) 14 四川大邑包氏字輩: 林永文國龍 洪月萬朝玉 啟先恆煜光 清正德流長 15 重慶巴南包氏字輩:包拯21世包繼祥(1737年)良玉士國大 承永順明宗 萬代興榮 16 重慶渝北包氏字輩:包拯21世包溢海(1660年)洪湧宇從朝 元甲第開明 清正乾坤光 華福壽星 17 貴州貴陽包氏字輩: 國政育明良 家和發增強 忠孝福澤大 人義方正長 18 貴州冠英包氏字......餘下全文>>
包姓的由來,古時候包姓分佈那些地方?有什麼歷史?
包氏為戰國時期楚國大夫申包胥之後,以王父字“包”為氏。亦作“苞”、“雹”等。又《路史》雲:包犧氏後有包氏,此為神話附會之辭,不可信。 為鮑氏所改。
到底有多少姓包的,報個到? 5分
包姓在宋《百家姓》列為第185姓,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184位, 2008年統計公佈列為第181姓,人口數量為65亥人,2012年統計公佈列為第184姓。
我想知道"包"這個姓詳細的由來,是蒙古族的 10分
包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包姓出於羋姓。包姓的起源和庖字有關,古時候包和庖字是可以通用的。而庖就是烹調的意思。遠古時候有個著名的部落首領,叫伏羲。伏羲的部落在文化上很先進,古代流傳著很多和伏羲有關的傳說,如伏羲造字,伏羲創卜卦等。而且伏羲的部落在烹調上也很先進,所以又被稱為庖羲,或包羲。而他的後代就有以包為姓的,世代相傳。後來有另一支包姓的原頭出自春秋時楚國貴族包胥,他是楚玢冒的後代,因為封地在申,所以有叫申包胥。公元前五零六年,吳國攻破楚國,楚國瀕臨滅亡時,申包胥跑到秦國求救,秦王不肯出兵,搐就在秦國宮廷哭了七天七夜,感動了秦哀公,於是秦哀公發兵救楚。申包胥的後代就以包字為姓,成為今天包姓的有一來源。在古代,包姓的望族大多出自於丹陽
姓包有些名人?
包姓起源,名人及家譜釋出時間: 2008-07-17 18:46:52 來源: 商都網文化頻道【 我來說兩句 瀏覽評論 】瀏覽次數: 字號: 大 中 小 [包氏屬地]
丹陽郡,今安徽宣城。《百家姓》注居上黨郡,今山西長治縣。
[包氏來歷]
《通志·氏族略》記載,包氏源出於羋姓,是楚國大夫申包胥之後。據《元和姓纂》一書的考證,申包胥是春秋後期楚國的大夫,是楚君蚡冒的後裔。此人品行高尚,重信義,他和伍子胥是好朋友,當年伍子胥因父遭讒被害而出逃至吳國,並於楚昭王十五年(公元前506年)用計助吳攻破楚國。申包胥赴秦國求救,但秦哀公拿不定主意是出兵還是不出,申包胥就“哭秦庭七日,救昭王返楚”,秦哀公終被其誠意感動而出兵求楚。楚復國後,要重獎申包胥,但他卻拒不受賞,躲到山裡隱居起來了。後來他的子孫就以其名字中的“包”為姓,稱為包氏。
[包氏名望]
包氏名人中,最值得稱頌的當首推宋代名臣“包青天”包拯。包拯,字希仁,官至樞密副使,為官堂堂正正,大公無私,以廉潔清正著稱於世,是官吏的典範。除了包拯之外,歷史上的包姓名人還有東漢大鴻臚包鹹,唐代詩人包融、包何、包佶,宋人理學家包恢,清代書法家包世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