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常的來源?
常姓氏的由來
一、姓氏源流
常(Cháng)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為周武王姬發的同母少弟衛國康叔之後,以封邑名為氏。據《元和姓纂》所載,為西州時衛康叔支庶子孫。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載,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周文王幼子)於康邑,世稱康叔封。衛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發的同母少弟,衛國的始祖。所以,《新唐書·宰相世系》說:“常氏出自姬姓。衛康叔支孫食採常邑,因以為氏。”後周公(武王之弟)又將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封給康叔,建立了衛國。衛國於前254年淪為魏的附庸,又於前209年為秦所滅。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諸侯,諸侯又分封采邑。衛康叔把他的一個兒子封邑在常(今山東省滕州市東南)。衛國滅亡後,其後裔有以國為氏姓衛,也有以邑為氏姓常的,史稱常姓正宗。同時,也不能排除殷商後裔有改姓衛或常的。是為山東常姓。
2、出自黃帝大臣常儀和大司空常先之後,相傳祖姓常氏。《姓氏考略》載:“黃帝大臣常儀和大司空常先,常姓當此出。”相傳在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以常為氏的古人相當多。相傳周族與商族的首領高辛氏次妃為常儀,以善佔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帝王紀》說她是帝嚳之次妃,生帝摯。因古代“儀”與“娥”同聲通用,故後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儀佔月附會而成。《史記·五帝本紀》有黃帝“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的記載,常先曾被黃帝任命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這是見於史載的最早的常姓。清人張滿《姓氏尋源》說:“黃帝使常儀佔月,又有常先為大司空,常姓宜出於此。”黃帝所居之軒轅丘,在今河南省新鄭市西北,帝嚳的都城在今河南省偃師市,故中國最早的常姓出於河南。因此,常姓應該說五千年前就有了,是為河南常氏。
3、出自姬姓,為春秋時吳王之後,以封邑名為氏。據《姓氏考略》所載,春秋時吳王封其支庶於常(今江蘇省常州一帶),其後以封邑名為氏,是為江蘇常姓。另一支“常”姓出自戰國時吳國公族之後裔,也源於姬姓,即南宋羅泌《路史》所云“吳後有常氏”。又據《姓氏考略》所載:“吳後有常姓”。吳國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大伯和仲雍,建都於吳(今江蘇省蘇州),但吳國公族後代何人何時因何而得為常氏,未見古籍記載,尚待進一步考證。
4、出自恆姓,為避諱改姓而來。據《通志·氏族略》載,古代“恆”、“常”同義,北宋真宗名趙恆,因避名諱之故,恆姓改姓常。恆姓本是楚國公族恆思公之後,此即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所云“又有恆氏避宋諱亦改為常”,主要繁衍於今江蘇省東海沿岸一帶。
5、出自少數民族中有常姓:
① 裕固族常曼氏、柯爾克孜族額齊克氏、土族常鮮氏,漢姓為常。
② 水、蒙、滿、回等族均有常姓。回族中的常姓,據《回回姓氏考》載:“金吉堂稱:常志美字蘊華,其先撒馬耳汗人……後至濟寧,與當地常姓聯宗遂姓常。”另據江蘇六合《常氏譜序》載:“先世(常)遇春公出自安徽定遠,明永樂年間,祖泰雲,為都督總兵,因年老賜第江北養老,為遷棠始祖。”今北京牛街、花市等處的常姓回族也稱是常遇春後裔。常姓回族主要分佈在北京、山東和江蘇。
得姓始祖:康叔。康叔為周武王少弟,因其封地為康邑,故人稱康叔封,亦稱康叔。周初,商紂之子武庚發動叛亂,後被鎮壓,康叔由此又受封原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並建立衛國(今沿黃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一帶),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後遷帝丘(今河南省濮陽)。時諸侯有分封采邑之制,康叔有一子受封於衛國分封出來的一個采邑——常(今山東省滕縣東南)。秦統一天下,衛國被滅,其後有人以邑為氏,稱為常姓,尊康叔為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佈
山東、江蘇為早期常姓發源地,此種發源格局,......餘下全文>>
“常”這個姓氏的來源
常(Cháng)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為周武王姬發的同母少弟衛國康叔之後,以封邑名為氏。據《元和姓纂》所載,為西州時衛康叔支庶子孫。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載,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周文王幼子)於康邑,世稱康叔封。衛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發的同母少弟,衛國的始祖。所以,《新唐書·宰相世系》說:“常氏出自姬姓。衛康叔支孫食採常邑,因以為氏。”後周公(武王之弟)又將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封給康叔,建立了衛國。衛國於前254年淪為魏的附庸,又於前209年為秦所滅。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諸侯,諸侯又分封采邑。衛康叔把他的一個兒子封邑在常(今山東省滕州市東南)。衛國滅亡後,其後裔有以國為氏姓衛,也有以邑為氏姓常的,史稱常姓正宗。同時,也不能排除殷商後裔有改姓衛或常的。是為山東常姓。
2、出自黃帝大臣常儀和大司空常先之後,相傳祖姓常氏。《姓氏考略》載:“黃帝大臣常儀和大司空常先,常姓當此出。”相傳在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以常為氏的古人相當多。相傳周族與商族的首領高辛氏次妃為常儀,以善佔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帝王紀》說她是帝嚳之次妃,生帝摯。因古代“儀”與“娥”同聲通用,故後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儀佔月附會而成。《史記·五帝本紀》有黃帝“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的記載,常先曾被黃帝任命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這是見於史載的最早的常姓。清人張滿《姓氏尋源》說:“黃帝使常儀佔月,又有常先為大司空,常姓宜出於此。”黃帝所居之軒轅丘,在今河南省新鄭市西北,帝嚳的都城在今河南省偃師市,故中國最早的常姓出於河南。因此,常姓應該說五千年前就有了,是為河南常氏。
3、出自姬姓,為春秋時吳王之後,以封邑名為氏。據《姓氏考略》所載,春秋時吳王封其支庶於常(今江蘇省常州一帶),其後以封邑名為氏,是為江蘇常姓。另一支“常”姓出自戰國時吳國公族之後裔,也源於姬姓,即南宋羅泌《路史》所云“吳後有常氏”。又據《姓氏考略》所載:“吳後有常姓”。吳國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大伯和仲雍,建都於吳(今江蘇省蘇州),但吳國公族後代何人何時因何而得為常氏,未見古籍記載,尚待進一步考證。
4、出自恆姓,為避諱改姓而來。據《通志·氏族略》載,古代“恆”、“常”同義,北宋真宗名趙恆,因避名諱之故,恆姓改姓常。恆姓本是楚國公族恆思公之後,此即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所云“又有恆氏避宋諱亦改為常”,主要繁衍於今江蘇省東海沿岸一帶。
5、出自少數民族中有常姓:
① 裕固族常曼氏、柯爾克孜族額齊克氏、土族常鮮氏,漢姓為常。
② 水、蒙、滿、回等族均有常姓。回族中的常姓,據《回回姓氏考》載:“金吉堂稱:常志美字蘊華,其先撒馬耳汗人……後至濟寧,與當地常姓聯宗遂姓常。”另據江蘇六合《常氏譜序》載:“先世(常)遇春公出自安徽定遠,明永樂年間,祖泰雲,為都督總兵,因年老賜第江北養老,為遷棠始祖。”今北京牛街、花市等處的常姓回族也稱是常遇春後裔。常姓回族主要分佈在北京、山東和江蘇。
得姓始祖:康叔。康叔為周武王少弟,因其封地為康邑,故人稱康叔封,亦稱康叔。周初,商紂之子武庚發動叛亂,後被鎮壓,康叔由此又受封原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並建立衛國(今沿黃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一帶),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後遷帝丘(今河南省濮陽)。時諸侯有分封采邑之制,康叔有一子受封於衛國分封出來的一個采邑——常(今山東省滕縣東南)。秦統一天下,衛國被滅,其後有人以邑為氏,稱為常姓,尊康叔為得姓始祖。...餘下全文>>
歷史上姓常的名人有哪些?
常
一、 姓氏源流
1、 相傳在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以常為氏的古人相當多。相傳周族與商族的首領高辛氏次妃為常儀,以善佔月之晦、朔、弦、望著名
2、 出自姬姓,以邑為氏,為西州時衛康叔支庶子孫
3、 另一支"常"姓出自戰國時吳國公族之後裔,也源於姬姓,即南宋羅泌《路史》所云“吳後有常氏”。
4、 出自恆姓,為避諱改姓。北宋真宗名趙恆,古時“恆”“常”義相近,故因避皇帝諱,改恆姓為常。
二、 遷徙分佈 常姓發源於今山東西部,最初,常姓是以此地為主要的繁衍中心的。戰國末年,常姓主支便繁衍於今河南、河北南部等地,並已散居於大江南北。漢初有一支常姓遷入山西,形成以太原郡為中心的一大望族。同時,山東西部常姓起源地也形成了一大望族。漢末至三國時,常姓有一支遷入四川。魏晉南北朝時,有常姓遷入甘肅。隋唐時,新豐(今陝西臨潼)人常袞遷居福建。宋代,常姓已多分佈於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並有常姓遷居福建、廣東,最後到達雲南、貴州等地。至明清,常姓已廣佈於我國大部分地區。清代以後,又有部分滿族人融入常姓。從歷代繁衍遷徙情況看,常姓在北方的山西、山東、河南、陝西、河北、甘肅分佈最廣,江蘇、四川、浙江次之。
三、 郡望堂號
【堂號】 “知人堂”:唐朝常何,貞觀時為中郎將。太宗要百官上書議論國事,常何是武人,不會寫,只好請門客馬周代寫了三十多條。太宗看了很高興,表揚常何寫的好。常何不願偷功,就告訴太宗說:“我不識字,這是門客馬周代寫的。”太宗馬上封馬周為監察御史,並表揚常何知人,賜予綢緞三百匹。常姓又以“太原”為堂號。
【郡望】
太原郡:戰國秦莊襄王四年(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秦時相當今山西五臺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區。北魏復為郡,相當今陽曲、交城、平遙、和順間的晉中地區。
平原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東平原縣西南),相當今山東平原、陵縣、禹城、齊河、臨邑、商河、惠民、陽信等縣,大致為今山東西部地區。
河內郡:楚漢之際置,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涉縣西南),相當今河南黃河以北,京漢鐵路(包括汲縣)以西地區。西晉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
武威郡: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肅民勤東北)。元鼎後相當今甘肅黃河以西、武威以東及大東河、大西河流域地區。東漢移治姑臧(今甘肅武威)。
四、歷史名人
周族與商族的首領高辛氏次妃為常儀
常先曾被黃帝任命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這是見於史載的最早的常姓
中國最早的常姓出於河南
唐朝常何,貞觀時為中郎將
唐朝常兗,官至宰相
唐代畫家常粲 有《孔子問禮》、《山陽七賢》等圖,並立釋迦、女媧、伏羲、神農、燧人等像傳於世
秦朝常得志 京兆(今陝西省西安)人。博學善屬文,官至秦王記室。及王薨,過故宮,為五言詩,辭理悲壯,甚為時人所重。復為《兄弟論》,義理可稱
唐僖宗朝常重胤 翰林供奉
西漢有太原人常惠,武帝時隨蘇武出使匈奴
三國兩晉時期常騫治毛詩、三禮,以清尚知名
東晉時有史學家常璩三國魏溫人常林,官大司農,封高陽鄉侯,其後累世官宦;4世孫常珍北魏時任南安太守,珍子常坦,官鎮遠將軍;坦子常爽,官宣威將軍,爽子常文通,累官鎮西司馬、南天水太守;文通子常景,官車騎將軍、祕書監
隋煬帝時有屯用主事常駿
唐代有詩人常建,高僧常慜
南宋理宗時常挺,官參知政事(副宰相),封合沙郡公
蒙古有常德曾於蒙古憲宗九年(1259年)奉命由和林出發,西覲皇弟旭烈兀於西亞
明初名將常遇春,勇猛善射,屢立戰功,死後追科開平王
明初散曲家常倫......餘下全文>>
全國姓常的有多少
山東、江蘇為早期常姓發源地,此種發源格局,使得常姓很早就散居於大江南北,據載,戰國時代,北方河南、河北南部地區以及南方吳、楚等國,均有常姓。西漢有太原(今屬山西省)人常惠,曾隨蘇武出使匈奴,被拘十餘年後返漢,官至右將軍,封長羅侯,其後又有數人封侯,太原常姓由此顯赫。與此同時,常姓在起源地山東亦形成一大望族,遂有平原郡望。漢末三國之際,“蜀之江原(今四川省崇慶縣東)常氏多顯者。”時有名人常播、常騫等。魏晉南北朝時期,河南、甘肅常姓繁衍茂盛,遂成望族。曹魏時,河內溫(今河南省溫縣)人常林,封高陽鄉侯,官拜光祿大夫,其後人多入朝為官,家族榮耀顯貴,在河內形成望族。常林四世孫常珍,攜家眷徙涼州(今屬甘肅省),後人亦多官宦,遂形成常姓的武威郡望。隋唐時期,常姓名人多出京城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和陝西新豐(今臨潼東北)兩地。新豐常姓職仕朝廷者多人,甚為顯赫。時有新豐人常袞徙居閩(今福建省)地,後人遂在閩、粵一帶繁衍,故閩、粵常姓多以新豐為宗,以常袞為開基祖。宋代因避真宗名諱,恆姓被迫改為常姓,這為常姓家族注入一股新泉。此期常姓遷徙足跡自江蘇、浙江、江西、湖北等地往福建、廣東一帶,後入雲南、貴州等地。明代有山西常姓被迫遷周邊省份之人煙稀疏之地。清代常姓有入臺,定居新加坡等地者。今日常姓以河南、山西、黑龍江、吉林、河北等省居多,上述五省常姓約佔全國漢族常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常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九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八。
姓常的祖先是哪位
康叔為周武王少弟,因其封地為康邑,故人稱康叔封,亦稱康叔。周初,商紂之子武庚發動叛亂,後被鎮壓,康叔由此又受封原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並建立衛國(今沿黃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一帶),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後遷帝丘(今河南省濮陽)。時諸侯有分封采邑之制,康叔有一子受封於衛國分封出來的一個采邑——常(今山東省滕州市東南)。秦統一天下,衛國被滅,其後有人以邑為氏,稱為常姓,尊康叔為得姓始祖。
百家姓裡面有姓常的嗎?
這個我肯定有,因為旁邊有一個老師就姓常。我也覺得好奇怪,還有姓常的。所以百度了下,是有的。
為什麼姓常的很少啊和姓常的由來
一、姓氏源流nbsp;常(Cháng)姓源出有五:nbsp;1、出自姬姓,為周武王姬發的同母少弟衛國康叔之後,以封邑名為氏。據《元和姓纂》所載,為西州時衛康叔支庶子孫。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載,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周文王幼子)於康邑,世稱康叔封。衛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發的同母少弟,衛國的始祖。所以,《新唐書·宰相世系》說:“常氏出自姬姓。衛康叔支孫食採常邑,因以為氏。”後周公(武王之弟)又將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封給康叔,建立了衛國。衛國於前254年淪為魏的附庸,又於前209年為秦所滅。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諸侯,諸侯又分封采邑。衛康叔把他的一個兒子封邑在常(今山東省滕州市東南)。衛國滅亡後,其後裔有以國為氏姓衛,也有以邑為氏姓常的,史稱常姓正宗。同時,也不能排除殷商後裔有改姓衛或常的。是為山東常姓。nbsp;2、出自黃帝大臣常儀和大司空常先之後,相傳祖姓常氏。《姓氏考略》載:“黃帝大臣常儀和大司空常先,常姓當此出。”相傳在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以常為氏的古人相當多。相傳周族與商族的首領高辛氏次妃為常儀,以善佔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帝王紀》說她是帝嚳之次妃,生帝摯。因古代“儀”與“娥”同聲通用,故後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儀佔月附會而成。《史記·五帝本紀》有黃帝“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的記載,常先曾被黃帝任命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這是見於史載的最早的常姓。清人張滿《姓氏尋源》說:“黃帝使常儀佔月,又有常先為大司空,常姓宜出於此。”黃帝所居之軒轅丘,在今河南省新鄭市西北,帝嚳的都城在今河南省偃師市,故中國最早的常姓出於河南。因此,常姓應該說五千年前就有了,是為河南常氏。nbsp;3、出自姬姓,為春秋時吳王之後,以封邑名為氏。據《姓氏考略》所載,春秋時吳王封其支庶於常(今江蘇省常州一帶),其後以封邑名為氏,是為江蘇常姓。另一支“常”姓出自戰國時吳國公族之後裔,也源於姬姓,即南宋羅泌《路史》所云“吳後有常氏”。又據《姓氏考略》所載:“吳後有常姓”。吳國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大伯和仲雍,建都於吳(今江蘇省蘇州),但吳國公族後代何人何時因何而得為常氏,未見古籍記載,尚待進一步考證。nbsp;4、出自恆姓,為避諱改姓而來。據《通志·氏族略》載,古代“恆”、“常”同義,北宋真宗名趙恆,因避名諱之故,恆姓改姓常。恆姓本是楚國公族恆思公之後,此即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所云“又有恆氏避宋諱亦改為常”,主要繁衍於今江蘇省東海沿岸一帶。nbsp;5、出自少數民族中有常姓:nbsp;①nbsp;裕固族常曼氏、柯爾克孜族額齊克氏、土族常鮮氏,漢姓為常。nbsp;②nbsp;水、蒙、滿、回等族均有常姓。回族中的常姓,據《回回姓氏考》載:“金吉堂稱:常志美字蘊華,其先撒馬耳汗人……後至濟寧,與當地常姓聯宗遂姓常。”另據江蘇六合《常氏譜序》載:“先世(常)遇春公出自安徽定遠,明永樂年間,祖泰雲,為都督總兵,因年老賜第江北養老,為遷棠始祖。”今北京牛街、花市等處的常姓回族也稱是常遇春後裔。常姓回族主要分佈在北京、山東和江蘇。nbsp;得姓始祖:康叔。康叔為周武王少弟,因其封地為康邑,故人稱康叔封,亦稱康叔。周初,商紂之子武庚發動叛亂,後被鎮壓,康叔由此又受封原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並建立衛國(今沿黃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一帶),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後遷帝丘(今河南省濮陽)。時諸侯有分封采邑之制,康叔有一子受封於衛國分封出來的一個采邑——常(今山東省滕縣東南)。秦統一天下,衛國被滅,其後有人以邑為氏,稱為常姓,尊康叔為得......餘下全文>>
常姓的由來?
常姓的由來 姓: 常 排名: 94 由來: 在歷史傳說時期已有常姓人物出現,中國最早的常姓出於今天的河南。三國、兩晉時期,蜀郡江原(現在的四川崇慶)常姓多有顯者,河內溫(現在的河南溫縣)常姓發展成為望族。隋、唐時期,長安(現在的屬於陝西)常姓比較興旺,新豐(現在的陝西臨潼東北)常姓也是茂族。在代宗、德宗兩朝任宰相的常袞。宋代,常姓有遷到福建、安徽、內蒙者。明、清時期,湖南、遼寧等省有常姓人物載入史冊。清代以後,常姓有移居海外者,現在新加坡等國有常姓華僑。明初有名將常遇春,善射,有勇力,屢立戰功,死後追封開平王。現代有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常乾坤,曲藝相聲演員常寶文 。在當今以人口多少為序的中國姓氏中,常姓排名第94位。
姓常的祖墳在哪
祖墳,一般在老家。你問問家裡老一輩的。
中國姓常的共有多少人
常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七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二百九十五萬三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18%左右。今日常姓以河南、山西、黑龍江、吉林、河北等省居多,上述五省常姓約佔全國漢族常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 [1]